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

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

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

二、皮试指征

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皮试。

但是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相比,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增加8 倍;且考虑到具有相似或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建议如下:

1、有以下3 种情况者需要皮试

1)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2)既往有明确?-内酰胺类抗生素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3)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参考附表)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2、确需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时,须由临床医生开具皮试医嘱;?

3、考虑到制剂的质量原因和皮试的预测价值,对于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皮试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建议医疗机构慎重选用。

三、皮试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头孢菌素类的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尚未统一,常见的皮试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国外推荐的皮试液浓度从 1 mg/mL~30 mg/mL 不等,且不同头孢菌素的皮试液浓度也不一致。结合目前国内推荐及临床实践,建议如下:

1、药品说明书要求常规进行皮试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具有循证证据的皮试方法、判断标准和试剂;

2、除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需要进行皮试的品种外,少数情况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时,必须使用原药配置皮试液;建议可使用皮内试验,皮试液参考浓度一般为300 ug/mL~500 ug/mL,结果判断可参照青霉素的方法;

3、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全身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可能影响皮试结果,因此需注意接受皮试患者是否存在以上合并用药的情况。

四、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

头孢菌素皮试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体克等严重过敏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受过急救培训的医务人员,皮试或使用前应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及其他急救设施;皮试阴性的恵者用药过程中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并做好急教措施。过敏性体克的抢救措施如下:

1、切断过敏原:立即停用头孢菌素炎抗生素,静脉给药者更换输液瓶及输液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刻给予吸氧处理,及时清除呼吸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

3、尽早建立静脉通路

4、抗休克治疗:

1)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成人0.2~0.5mg(1:1000),小儿0.01mg/kg(1:1000)每5~1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直到临床症状改善;出现低血压体克或对初始的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无反应,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ml/kg静脉注射;如

持续存在低血压,可给予肾上腺素1~5 ug/kg min(儿童0.1~1 ug/kg.min)持续静

脉滴注维持,或根据血压、心率情况调整用量;

2)补充生理盐水等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5、抗过敏治疗:

1)糖皮质激素: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选用氯化可的松200mg或高剂量甲泼尼龙(可用至30mg、kg),缓慢静滴: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然后根据病情情给予皮质澈素维持治疗;

2)抗组胺药物:通常肌注异丙嗪25~50mg。神志清醒者可口服西替利嗪20mg或氯雷他定10mg。也可以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mL抗过敏治疗。

6、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呼吸。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药物,所以在临床上多不做皮试,对一般青霉素过敏者也可慎用。多数头孢菌素类药品在《中国药典》也无明确规定必需做过敏试验,但在有过敏史或是过敏体质者等,可根据情况做皮肤试验,但皮试液浓度现无统一规定。参考有关资料提供以下皮试液的建议配制方法,仅供各医疗单位参考。 1、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10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0g (1)取本品2.0g一支,加16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注射用头孢硫脒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0.5g (1)取本品0.5g一支,加5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8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皮肤点刺说明书

北京和义哮喘医院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操作方法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以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cst,SPT)最为简便而灵敏,与ELISA 和RAST符合率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还更特异。其优点如下: 1、操作简便、快速、反应明显。 2、对皮肤几乎无痛苦,即使小儿可很好配合。 3、特异性高,对皮肤刺激极微,不会出现假阳性。 4、可同时进行多至数十种变应原的点刺测定。 5、变应原加入防腐剂和稳定剂后效价长期不变。 6、不会发生休克过敏反应。 其缺点是需用高浓度的变应原,比皮内试验高100—1000倍;另外对效价过弱的变应原可能出现假阴性。 点刺试验需要用特制的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其特点是针刺深度受“针肩”限制,正确使用,破皮而不出血,由于深度一致,易于对比。 操作方法 一、在前臂曲面消毒皮肤上,滴比针头大的变应原一滴,不必过多,以免浪费。 二、将点刺针从针包中取出一支,注意取针尾处。慎防针尖污染。 三、将针尖垂直滴在变应原液中。 四、仅用食指顶住针尾,向下轻压刺破皮肤。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皮肤反 应的结果。 五、一秒种后将针提起,即可弃针。2-3分钟后将臂上变应原液滴轻轻擦干。至15-20分钟 时观察皮肤反应。(组胺反应高峰在8-10分钟,往后消退较快,此时宣先作记录。)六、为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必需同时在变应原液滴上方3cm处作一个阴性对照(N)和变应 原下方3cm处作一个阳性对照(H)。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一般用组胺,但两者必需与变应原所用者完全相同。否则皮肤反应无对比性。如同时做多种变应原测试,阴性和阳性对照可以共用,不必一一对照。 七、将所有品种的反应同时一一记录。以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风团大小为标准,对比各变 应风团大小,即得出组胺当量反应强度: 反应与阴性对照相同(0%)- 反应大于阴性对照,小于组胺对照1/2 (25%)1+ 反应为组胺的1/2(50%)2+ 反应与组胺相同(10%)3+ 反应大于组胺2倍(200%)4+ 八、SPT反应表现为风团和红晕,如用计量法测定,可用直尺分别量风团和红晕的最长径及 与其垂直的横径,两者相加后平均,称谓平均直径[D=(a+b)/2] 。原则上以风团反应为准,红晕反应仅作参考。 九、为记录反应形态,可用圆珠笔依风团和红晕的外缘绘两个圈,内圈绘风团用实线,外圈 绘红晕用虚线。然后用透明胶带贴平在风团和红晕上,使圈色粘到胶带上,揭下后转贴到计算纸上作为记录。此不仅方便计算平均直径,还可以反应面积。 十、平均直径的阳性强度评估标如下: <3mm(-),>3mm(+),>5mm(2+),>10mm(3+),>15mm(4+) 注意:皮试室应备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以防过敏休克的抢救

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休

附件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1、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2—0.5ml,此剂量可每15—20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亦可静注,剂量是0.5-1mg稀释到10ml静推2-5分钟,必要时5分钟后可以重复。 2、脱离过敏原,结扎注射部位近端肢体或对发生过敏的注射部位采用封闭治疗(0.00596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 3、苯海拉明或异丙嗪50mg肌注。 4、地塞米松5~10mg静注,继之以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滴或者甲泼尼龙120-240mg加入葡萄糖500ml中静滴。 5、通畅呼吸道。发现有喉水肿表现的即刻组织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无条件时可以在出现窒息的情况下进行环甲膜穿刺。 6、氨茶碱静推0.25-0.375g于15分钟。葡萄糖酸钙20ml加50%GS40ml静推15分钟。 7、抗休克治疗:吸氧,无禁忌推荐面罩吸氧;快速输液,扩容药物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后续可以考虑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白蛋白、血浆、极化液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等包括:多巴胺5-10ug/kg/分钟;多巴酚丁胺5-10ug/kg/分钟;去甲肾上腺素;1-2mg加入250mlNS中静滴;间羟胺20-40mg加250mlNS静滴。 8、注意头低脚高位,维持呼吸道通畅。 9、后续治疗,包括:支气管痉挛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出现较长时间休克注意纠酸,使用5%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脑水肿、肺水肿的处理;保护肾功能,利尿剂的使用;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防,包括:泼尼松20-30mg/日、扑尔敏4mgTid、息斯敏10mg qd。密切观察24小时,防治过敏性休克再次发生。 以上几点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基本步骤,在抢救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迅速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二是要积极治疗,特别是抗休克治疗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敏感性_特异性_假阳性_假阴性-诊断实验评价指标的应用及分析

诊断实验评价指标的应用 在实验诊断的评价指标中,比较稳定的指标有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要达到何种水准才有价值,需要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越强,临床意义也就越大。 关于金标准 金标准是指当前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标准方法,可正确区分“有病”或“无病”。当新试 验实际上更优于传统“金标准”方法时,应采用最新的病理生理知识去更新传统的“金标准” 1. 敏感性 敏感性就是指由金标准确诊有病的实验组内所检测出阳性病例数的比率( % )。即本实验诊断的真阳性率。其敏感性越高,假阴性率也就越低。假阴性率等于漏诊率,因此,敏感性高的实验诊断用于疾病诊断时其值越高,漏诊的机会就越少。所以,敏感性和假阴性率具有互补性。.即:敏感性= 真阳性/病例组=a/( a+c) 2. 特异性 是指由金标准确诊为无病的对照组内所检测出阴性人数的比率( % ),即本诊断实验的 真阴性率。特异性越高,其假阳性率也就越低。假阳性率等于误诊率,因此,特异性越高的检验诊断方法用于疾病诊断时,其发生误诊的机会就越少。由此可见,特异性和假阳性率也具有互补性。即:特异性=真阴性/对照组= d/(b+d) 3. 准确性 是指临床诊断检测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病例数的比例,即称本临床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准确性反映了实验诊断的基本特性,即: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度高的实验诊断方法,其敏感 性和特异性之和也一定较高,假阳性和假阴性之和也就最小。即:准确性= (真阳性+真阴性) /(病例组+对照组) = (a+d)/ (a+b+c+d) 4. 漏诊率 是指用金标准确诊为患某病的病例组中,被待评价的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比例。敏感性与漏诊 率是互补的,敏感性越高,漏诊率就越低。即:漏诊率=1- 敏感性=假阴性/病例组= c/(a+c) 5. 误诊率 是指用金标准确诊为无病的对照组中,被评价的试验判断为阳性的比例。特异性和误诊率也是互 补的,特异性越高,误诊率就越低。即:误诊率=1-特异性=假阳性/对照组= b/(b+d) 6. 阳性预测值(postivepredictive value) 又称预测阳性结果的正确率,是指待评价的诊断试验结果判为阳性例数中,真正患某病的例数所 占的比例,即从阳性结果中能预测真正患病的百分数,这也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诊断指标。阳性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会议于2008年6月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务副所长金少鸿教授、抗生素室主任胡昌勤教授、解放军302医院感染科姜素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邵荣光教授、蔡年生教授、北京药学会冯国安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张哲峰教授、北京海军总医院孙忠实教授、空军总医院李忠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志刚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论坛。金少鸿、胡昌勤、李忠东、赵志刚分别就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质量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研究进展、国外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情况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调查报告做了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学术报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 1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一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一青霉烯酸决定簇已非常明确。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2 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

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是:如果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如果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 g〃mL ,注射量为0.1mL。 4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5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预计2050年全球大约40亿人口将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6大慢性疾病,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过敏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过敏原在体(体内)检测方法。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从长远考虑,SPT仍将是中国临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但有关SPT的问题,如过敏原种类和浓度、阳性对照液的浓度、SPT位置、观察时间长短、观察方法(风团及红晕伪足大小)、结果判读和解释等,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一、SP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临床怀疑I型过敏性疾病时可行SPT:适用年龄涵盖婴幼儿到老年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怀疑由IgE介导)。慢性荨麻疹(仅怀疑由IgE介导时)。食物过敏(口腔过敏综合征、怀疑由食物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或皮疹加重、严重过敏反应等)。药物过敏。昆虫毒液过敏。发病机制中部分由IgE参与的少见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职业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等其他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2. 在出生队列研究中采用SPT筛选特应性体质个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SPT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致敏率、过敏原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区域性过

敏原组合、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 (二)禁忌证(相对禁忌证) 1. 临床中病史和症状体征不支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时,不推荐进行SPT :食物不耐受(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荨麻疹(非IgE介导)。食物诱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如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AIT)的有效性(昆虫毒液AIT除外)。由刺激物引起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香烟、香水、洗涤剂、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制品等)。慢性湿疹、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缺乏IgE介导机制的慢性皮肤病。偏头痛或慢性疲劳综合征(极个别对激素过敏者除外)。无临床症状的筛查性检查(如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其他由非IgE机制介导的疾病。 2. 不宜进行SPT的情形或SPT相对禁忌证:严重过敏反应发作期或既往曾发作严重过敏反应不宜常规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预计值70%不宜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泛发性荨麻疹或湿疹(特应性皮炎)在皮损区不宜进行SPT。感染性疾病患者(如麻风等)可引起假阴性结果不宜进行SPT。除非确有必要(例如在牛奶过敏婴儿临床管理监测中),否则<2岁的婴幼儿不宜进行SPT。皮肤局部过度松弛、萎缩的老年患者进行SPT可能影响结果判读。SPT部位因色素沉着、瘢痕、手术切口等原因影响结果判读。妊娠期或哺乳期应谨慎进行SPT。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应谨慎进行SPT。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目前我院各科室之间也没有统一的的皮试方法。为了规范我院管理,参考有关文献,制定此方法,供临床各科室参考。 一、皮试液的浓度及配制方法: 皮试液的浓度为300—500μg/ml。配制时取与处方中药品同厂家、同批号的头孢菌素类一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按5倍或10倍稀释法稀释到300—500μg/ml。 例如:当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装量为1g/支,稀释到500μg/ml时,可按下列方法稀释。 1、于内含头孢菌素类药物1g的瓶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4ml,则每1ml含头孢菌素类药物250mg; 2、取上溶液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4ml,则1ml内含头孢菌素类药物50mg; 3、取上溶液0.5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4.5ml,,则1ml内含头孢菌素类药物5mg; 4、再取上溶液0.5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4.5ml,则1ml内含头孢菌素类药物500μg ,即配成皮试液。 二、结果判断: 取上述皮试液 0.1ml 注入前臂掌侧下段内皮, 15-20 分钟后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直径在 lcm 以上者为阳性 (+) 。 三、注意事项: 1、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这是头孢菌素的一大特点。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1]。 第一代头孢菌素[2,3]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仍能被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以头孢唑啉(原名先锋V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兼备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三重特点。它们对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除外)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仅对沙门氏菌属和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作用较差。对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耐药或无抗菌作用。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2,3]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除对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检测微生物(本文件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文件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琼脂或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2.3 折点Breakpoint 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 敏感Susceptible;S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 中介Intermediate;I 当菌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

有效。该分类同样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不可控的技术因素导致的重大偏差,尤其是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 2.3.3 剂量依赖型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 细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剂量。当某种药物对菌株的MIC或抑菌圈直径在SDD 范围时,临床可通过提高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等修正给药方案以达到临床疗效。 2.3.4 耐药Resistant;R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该分类范围时,使用常规治疗方案,该药在感染部位所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或)被测菌株获得特殊耐药机制,且治疗性研究显示该药临床疗效不确切。 2.3.5 非敏感Nonsusceptible;NS 对于那些因未现或罕现耐药,而仅具有敏感折点的抗菌药物,当该药对某分离株的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敏感折点时,此分类为非敏感。 2.4 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 将微生物群体区分为有或无获得性耐药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是群体敏感性的上限。根据ECV,可将菌株分为野生型和非野生型。 2.4.1 野生型 Wild-type;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未获得耐药机制或无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野生型。 2.4.2 非野生型Non-wild-type;N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获得了耐药机制或存在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非野生型。 2.5 效价Potency 抗菌药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通过同类标准物质测定得出。单位mg/g、IU/g或用百分比表示。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就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 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6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GB/T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2-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无 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无 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 动物种类:白化豚鼠20只:300~500 g,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 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2℃,相对湿度40~70% 。 4试验步骤 4、1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 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 (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 赋形剂。 4、2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取白化豚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0只),试验组(10只)、。适应环境一周后, 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6cm。 b、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试验前约 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2。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酒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 7d 与第 14d 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 14d~28d, 将约 0、2mL 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 2cm×2cm去毛区(接触前 24h 脱毛) ,然后用二层纱布与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 24h与 48h 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与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与水肿反应进行描述与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2、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表2试验结果

头孢菌素的特点及不良反应

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常用的约30种,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笫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60年代初开始上市的。从抗菌性能来说,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的菌主要有β-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但肠球菌耐药),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如头孢噻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优,而头孢唑林则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作用。但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耐药。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头孢硫脒除外)等微生物无效。 本代抗生素中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口服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2.笫二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表现在: (l)抗酶性能强一些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 (2)抗菌谱广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部分枸橼酸杆菌、部分肠秆菌属均有抗菌作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假单胞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沙雷杆菌、粪链球菌等无效。 临床应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品种有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3.笫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为优越。

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10月30日印发) 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决定簇非常明确;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世界上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三、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四、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 五、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六、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性。现已经从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菌药物中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说明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 七、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在首次使用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过敏反应是难以预测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不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则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教你读懂过敏源测试结果

教你读懂过敏源测试结果 皮肤科很常见的一大类疾病,我们称之为“过敏相关性皮肤病”,比如我们常说的湿疹、皮炎、荨麻疹、化妆品皮炎、染发皮炎等等。很多情况下,遇到这些疾病时,医院总会开具一些“过敏源测试”的单据,但这些检查一般都价格不菲,那么“过敏源测试”到底可以检测哪些项目?什么情况下的确是有必要检测过敏源? 拿到一份过敏源测试的结果我们如何解读呢? 过敏源测试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有:过敏源吸入组和食入组过筛试验,皮肤斑贴试验,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等等。多数医院开展的是抽血项目,其中“过敏源吸入组和食入组过筛试验”是最常见到的。检测项目多数包括:吸入组如户尘螨、猫狗皮屑、霉菌烟曲霉、柏榆柳杨桑、蒿草等,食入组如牛奶、鸡蛋白、蟹虾贝、牛羊肉、芒果菠萝、腰果花生等,还有分级和数值,最后一般都会加用总IgE数值。以上所选择的这些过敏源内容,都是做了大规模的临床调研,将最容易产生过敏的有代表性的东西罗列出来,比如,猫狗皮屑就是动物皮屑的代表,蟹虾贝就是海鲜食品的代表,腰果花生就是坚果类食物的代表,等等。IgE的数值也是反映过敏的程度,一般数值越高,过敏状态越重(正常人小于100)。这些都是普遍可以检测的项目。 理论上来说,任何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时都可以做过敏源测试。我的建议是高度怀疑某种物质过敏的患者、原因不明的过敏性疾病需要一些指导性意见者、可疑职业过敏性皮炎者、过敏性皮炎各种治疗均抵抗者可以做此检测。 这里,把大家常问到的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一下,从中了解过敏源测试结果的一些解读方法: 上周小楠频发荨麻疹,查过敏源测试对“尘螨”过敏,妈妈就很无奈了,问道:“大夫,尘螨到处都是,这个咋避免?”,其实这也是有招儿的。比如,避免让孩子进入一个许久没有居住过的房间,充分通风后再进入;避免用扫帚扫地,尽量用拖布拖地避免扬尘;孩子如果有抱着娃娃睡觉的习惯,一定要将布娃娃洗干净,勤日晒;等等。注意了这些,小楠荨麻疹发作的频率也减少了很多。 小强三岁,最近湿疹加重,检测了过敏源,发现“鱼虾蟹”过敏,但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南方人,海产品是经常食用的食物,家里人这下急坏了。其实,过敏源测试只是一个提示,就拿鱼来说,自然界有太多种类,而且每一种鱼所含的蛋白也不同,生鱼和做熟了的也是不一样的,检测阳性不一定不能食用。我给小强父母的建议是:先给孩子食用河鱼,选择一种,充分做熟后给孩子试验性食用,如果湿疹没有加重,以后还是可以食用的。同样的道理,可以试试大虾、螃蟹等。这里还是要强调,并不是过敏源测试中阳性食物一定不能吃,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提示。 同事刚生宝宝,孩子4个月,自生后就有婴儿湿疹,最近一周加重,渗出结痂很明显,前来找做过敏源测试,结果“牛奶”阳性。仔细询问病史后才知道,因为工作忙,最近想“断奶”,所以添加了奶粉喂养。我们知道,牛奶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对宝宝很容易产生过敏,结合过敏源测试结果,我建议:先将奶粉换成

过敏原点刺试验与脱敏治疗

过敏原点刺试验与脱敏 治疗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过敏原点刺试验与脱敏治疗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长期反复的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对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过敏性鼻炎,药物通常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不持久且易复发,标准化的脱敏治疗是唯一可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 脱敏治疗,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过敏原。皮肤点剌试验现公认为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其优点为安全性及灵敏度高,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且患者及医生都可以立刻知道检测结果。尘螨是我国最主要的过敏原,过敏性疾病患者80%以上都对尘螨过敏。 我科于2015年6月份开展过敏原(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并引进舌下脱敏治疗的粉尘螨滴剂(畅迪)1~5号。我们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信息登记,并记录下接受脱敏治疗患者的随访结果。目前共有90多人接受粉尘螨点刺试验,其中阳性68 人(阳性率%),强阳性21人(强阳性率%)。经过2~4个月的电话随访,在接受脱敏

治疗的59人中,反应有治疗效果的有41人,部分患者反应疗效明显,要求接受下一疗程的脱敏治疗。 在点刺试验开展过程中,我科派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操作流程、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看操作视频及向上级医院请教,更加熟练、规范的掌握了操作技巧。 皮肤点刺试验看似简单,但有一些注意事项需引起重视。例如,1.需检测人群: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2.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禁行此类试验,妊娠期及未满四周岁的儿童应尽量避免;3.受试前3天应停用抗组胺药物;4.点刺时应避免针扎出血,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等等。 舌下脱敏治疗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针对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新疗法。此疗法是让患者由低剂量开始舌下含服脱敏制剂,剂量逐渐增加,达到维持剂量后持续足够疗程,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过敏原的耐受,使患者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症状或过敏症状明显减轻。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 )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 根据其抗菌作用的特点,一般将头孢菌素分为一、二、三,四代(见1表)。 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比较(表1) 项 目 常用品种 抗 菌 谱 及 作 用 特 点 备注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注射) 抗革兰氏阳性菌,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较弱。 可口服, 注射 第二代 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感染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 较少用 应 第三代 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临床广泛用应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奎诺(动物专用)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强大的作用,且能用于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同时具有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优良性能。 价格昂 贵 1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及作用与青霉素相同,常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球菌所致的感染,也可用于青霉素耐药的球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弱。对绿脓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无效。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为口服头孢.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常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好。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夫辛钠、头孢替安、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几乎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包括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脆弱拟杆菌等也具有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肠道感染,肺炎、胸膜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头孢唑肟等。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 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 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 二、皮试指征 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皮试。 但是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相比,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增加8 倍;且考虑到具有相似或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建议如下: 1、有以下3 种情况者需要皮试 1)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2)既往有明确?-内酰胺类抗生素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3)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参考附表)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 为了确保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内卫药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院实际,对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请各科室依照《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执行。 一、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应认真详尽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询问“特别注意”情况),并明示记载于病历上。 二、皮试对象 所有拟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前,均应作皮试,如停药一天者,应重作皮试。 特别注意: 1、对有高敏体质的人,在作皮试期间应严密观察; 2、凡青霉素皮试过程中曾发生过敏症状者(胸闷、气促、皮痒、微循环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3、曾有青霉素皮试阴性,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生过敏反应者。 禁作 ..头孢菌素皮试 三、皮试液配制 1、头孢菌素皮试必须使用拟投药品为原液 ..进行配制,不得用其他药品代替。 2、头孢菌素皮试液的浓度为300ug/ml,每次皮内注射0.1ml(30ug) 四、皮肤过敏试验判断标准: 1、阳性:局部晕团和红斑,直径≥1cm或伴伪足; 2、阴性:局部无晕团和红斑,直径≤1cm; 3、观察时间:15分钟,注意受试者有否胸闷、气促、皮痒、发麻、头晕等症状,如有症状,即使直径≤1cm,局部无晕团和红斑,亦作阳性判断。 五、皮试过程中发生严重反应应立即抢救:肌注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1ml,病情危重者可静脉给药。本品可重复应用,剂量同上,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可同时酌情给予。气促严重,及早作气管切开。另外,应按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时填写报告表,记录产品品名、厂家、批号等,并保留原使用药品,药剂科须在观察时间内报告内蒙古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等相关部门。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资料讲解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基本上就能够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存在。皮肤点剌试验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其优点为安全性及灵敏度均高,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而且可以立刻知道检验结果。 原理是点刺液含有的变应原,与病人皮肤中致敏肥大细胞的变应原特异性Ig E发生反应.形成变应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Fcε受体交联,诱导预成介质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可确认为IgE介导过敏反应病,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该方法采用组胺作阳性对照,以计算相对的反应强度,是一种有效测定过敏性皮肤病的特应性(对一种或多种变应原敏感)的方法。 实施方法及步骤 点刺工具采用一次性点刺针。 试剂变应原点刺液包括:(1)组胺(阳性对照液);(2)生理盐水(阴性对照液);(3)屋尘螨;(4)粉尘螨;(5)蟑螂;(6)花生;(7) 羊肉;(8)牛肉; (9)小虾;(9)蟹肉;(10)红辣椒;(11)鸡蛋;(12)牛奶。等 操作步骤 (1)选择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2)用记号笔在前臂中部标记所用点刺液名称,两种点刺液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以防止反应红晕融

合;消毒皮肤。(3)自下而上滴各种点刺液1小滴(比针尖大即可)。(4)用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轻压刺破皮肤(以不出血为度,仅用食指顶住针尾,向下轻压刺破皮肤。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皮肤反应的结果。),1秒后提起弃去,2-3分钟后将全部液滴擦去(檫液时宜向旁边檫,切勿向其它点刺点方向檫,以免过敏原点刺液混合,造成假阳性结果),15-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5)为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必需同时在变应原液滴上方3cm处作一个阴性对照(N)和变应原下方3cm处作一个阳性对照(H)。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一般用组胺,如同时做多种变应原测试,阴性和阳性对照可以共用,不必一一对照。(组胺反应高峰在8-10分钟,往后消退较快。此时宣先作记录)。 (6)结果评定标准(以组胺为标准)组胺引起的皮丘不论大小定为+++,比组胺大的皮丘为++++,与组胺一样大的皮丘为+++,比组胺小的皮丘为++,甚至+,阴性为?。(7)SPT反应表现为风团和红晕,如用计量法测定,可用直尺分别量风团和红晕的最长径及与其垂直的横径,两者相加后平均,称谓平均直径[D=(a+b)/2] 。原则上以风团反应为准,红晕反应仅作参考。(8)为记录反应形态,可用圆珠笔依风团和红晕的外缘绘两个圈,内圈绘风团用实线,外圈绘红晕用虚线。然后用透明胶带贴平在风团和红晕上,使圈色粘到胶带上,揭下后转贴到计算纸上作为记录。此不仅方便计算平均直径,还可以反应面积。 注意事项 1)明显损害全身症状的疾病、试验部位一皮肤病的病人不宜进行。 2)孕期点刺试验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故应尽量避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