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案——第四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

教案——第四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

教案——第四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
教案——第四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

第三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

授课时间:2017.10.10-11.7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然景观定义

2.熟悉自然景观的具体分类;

3.理解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价值、审美意义;

4.掌握山岳、水体、沙漠、生物等自然景观的审美方式,并推演运用到对其他自然景观的审美。

第一节定义、特征、价值、审美意义

中国传统认知,山水美就是自然美。因此自然景观是旅游的首选和重点。自然景观美,不仅是促发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而且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观光,成为了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之达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

本章将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然景观进行总说,包括定义、分类、特征、价值和审美意义;第二部分是根据自然景观的分类分别分析不同自然景观类型的审美方式。最后对中西方的自然景观审美进行比较分析。

一、定义

区分景观、自然景观、旅游景观、旅游自然景观

景观:在一定区域内的山川、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侧面及其存在形态或现象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综合整体

自然景观:景观的一部分,包含于景观之中。景观的自然部分。

旅游景观:景观是“旅游者主要通过视觉,其次还有听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空间场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人文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王兴中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综合表征,就是旅游景观——钱今昔

自然旅游景观:自然景观中具有天然禀赋、蕴含观赏价值,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综合体及其景象的空间地域组合。

补充:

自然旅游景观的特性:

1)天然性与淳朴性

2)季节性与时限性

3)区域性与地带性

4)多样性与整体性

5)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

二、自然景观的分类

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于旅游资源分类中的自然景观分类。

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

其中自然景观是4个主类、17个亚类、71个基本类型

表1旅游资源分类表

三、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1.客观实在性

自然景观美属于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本身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

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对美的形态进行了划分,美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态。排第一的就是自然美。自然美又划分为原态自然和人化自然(自然被改造和拟人化)。无论从哪一类看,自然景观美都需要自然景观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景观美是自然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自然风光美。

2.想象联想性

自然景观的形状形象、色彩色调、音响、时空变化等等,都会引发人们进入特定联想和想象天地,从而获得某种象征意义。

自然美分类中人化自然中的拟人化“迎客松”“阿诗玛”

梅兰竹菊

太阳:对光、热产生的美感。光圈、色彩、温度等等。所感受到的美感。同时也会对太阳预示的光明、幸福的联想。

荷花:清新淡雅的色彩色调悦目悦心——高尚、正直(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红梅:傲雪怒放,色香形显示其固有的美学形式——映射人的精神、性格的美

联想——既是自然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建立的。

3.多重多样性

1)从自然美的特征:多面性可以体现。美具有多面性,月的阴晴圆缺。雨、雪、雾中的别样景,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重新塑造审美对象。

2)不同时空或审美主体的不同情态具有的不确定性

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时间:一年四季、时代变迁(地壳变动,曾经的海洋,现在的原始森林,曾经的平原,现在的山丘。)

情态:花好月圆——美满。弯曲如钩——思乡愁情。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童的童稚。

认知、需求:洪水灾区,雨水是恶魔,缺水的地方是甘露。

3)自然景观美显示的美的形态不是单一的,是有多角度、多层次等多重性决定

不是一种组合,是多种类、多形态、时空组合。

4.感性形式性

从自然美的特征之一——形式美来说,以形式美为重,在外表上,美一般是在比例、对称、和谐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形式一般是具体、清晰、鲜明的

自然景观常以它的感性形式直接换起人的美感,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从姿态(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声音体现形式美,与美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自然景观美的价值

(1)观赏价值

1.自然景观美的形式价值

广义的自然景观形式美:自然景观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即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的自然景观形式美:构成某个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声音、色彩、形体)以及他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等的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2.自然景观形式美之色彩

不仅直接引起人的视觉神经的生理反应,并以强烈的表情性,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信息和基本的美感意味。

色彩美学与一定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感情)和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性格、个人观念等)也具有密切的联系性。红色——热情、喜庆。黄色——富丽堂皇、高贵、温暖。绿色、蓝色——平静和安详。紫色——富贵。

色彩同声音一样,也应具有一定的和谐有序的组合关系才能产生美的形态。或者说因为色彩组合关系符合了自然规律,或符合了认得视觉接受能力,才成为形式美的审美基础。

相近的冷色组合的调和色调,可以引起抒情的审美愿望。

相近的暖色组成的调和色调,可以引起热情的审美情绪。

3.自然景观形式美之声音

声音可以成为自然景观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我们原来也说过,和谐有韵律的乐音才能使人感受到悦耳动听,认知为是美。而杂乱无章、噪声等都不会成为美的对象。也不具有观赏的价值。

声音具有一定的模拟功能、类比功能、象征功能和表情功能。

声音的强弱大小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和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可以由声音引起上升、下降、昂扬、低沉、喜悦、哀伤等情绪反应。声音是人们传达感情的最佳媒介和载体。

在自然景观审美活动中,常将声音和色彩的色阶联系,声音组成的音调与色彩的色调等联系。

这种形式渗透了人们长期的、相对固定的感情意味和审美经验,以一种特有的形式美效能,使审美主体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

4.自然景观形式美之形体

点线面的集合。

点是画面最先引人注目的趣味中心。万绿丛中一点红。

线作为物体轮廓的外在因素,在表达上,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直线的刚毅、坚强、冷酷,曲线的柔顺、软和、亲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点线

大文化、大美学视野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

复旦科技园学院“黄果树领导干部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演讲提纲2014年元月11日 大文化、大美学视野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 主讲:庄志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 Email:zzmy@hotmail. com 新浪微博:上海庄志民 庄老师简历自述 曾是下放知识,文革期间进的大学,硬是靠鲁迅所赞美的“韧”劲,在高校打拼到现在。所以在“卡拉”时喜欢“OK”那首《爱拼才会赢》。 1974年留校任教,高校教龄近四十年,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想做个好老师。 1986年在安徽大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为在这之前在上海人民出本社出版了两本美学著作。 1991~1993年作为交流教授赴美在中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进修。 回国后作为引进人才到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任教,被聘为教授,1995~2001年期间任系主任,后任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研究室主任。 社会兼职有: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东联(上海)创意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旅游顾问、上海景语旅游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文化与战略管理 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著作(独立撰著): ●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学林出版社,1999 ●旅游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 ●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002年以来出版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 ●《国际化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塑造》,《2003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 文化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合作者:吴杨 ●《体验经济时代的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研究》,《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 书: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 ●《美学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收入《世纪之交的上海审美文化建设》一 书,作家出版社2002 ●《论千古名作<醉翁亭记>与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产品设计的相关性》,发表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注重对“心”经济的研究》,《文汇报》2002年10月8日 ●《申博成功的上海将使世界更精彩》,《现代领导》2003-1 ●《打造上海的“精彩”》,《文汇报》“文汇时评”专栏2002年12月6日 ●《上海旅游定位:精彩之都》,《人民日报华东版》2002年9月26日

泰山人文自然景观鉴赏

泰山人文自然景观浅析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同时泰山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数千年来, 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具有丰富的自然美,如果我们把风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的话,那么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 上具有雄伟的特征外,还在雄中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如斗母宫东溪内的“三潭叠瀑”,可谓“雄中藏秀”;“舍身崖”、“百丈崖”可谓“寓险于雄”;“仙人桥”,“扇于崖”造化钟神, 堪称奇观;登泰山南天门则可领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及“旷然小宇宙”的诗情画意;而岱阴后石坞却是探幽寻奥的“天仙洞府”。 并且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徒步攀登,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将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

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 “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筑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导向性建筑, 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于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外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墩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 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 而且还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 为我们留 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10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之中,并名扬世界。 泰山各景点都有歌颂泰山和风景名胜的题刻,以诗为最多,其次是颂文题句。著名的诗刻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黄茅岗》,其弟苏辙的《题灵岩寺》,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的《登 岱六首》,诗人崔应麒的《题晒经石水帘》。这些名人佳作,与山川竞美争辉。 颂岱题词自山麓至岱顶,知名的有: “孔子登临处”,戴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行书“登高必自” 万仙楼之北,济南名士刘廷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隶书“洞天福地” 及正书之谜“二”。经石峪,陈纪勋于咸丰七年(1857)正书“梵呗清 音”。快活三里之北,月牙亭故址周围有“云路先声”“从善如登”、 “若登天然”。酌泉亭内,段友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真书“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云步桥,周庆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题“涤虑”。百丈崖上,方攸绩于明万历五年(1577)真书“月色泉声。” 文煜于清

旅游文化学教案

第5章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 第1节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 (二)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审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1、感知因素审美感知过程:对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比较完整的反映。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再现性想象常常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符号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象。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环节。 3、理解因素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情节、符号、意义、技巧、程式等理解。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理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4、情感因素 审美情感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旅游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壮美感和优美感两种美感形态之中。壮美感:优美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组织化,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解和想象的情感。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行为方式 1、动态观赏 2、静态观赏 3、登高观赏

自然景观探秘与欣赏论文

自然景观探秘与欣赏论文 九寨沟景观欣赏 摘要:现代诗人肖草《九寨沟》诗:“放眼层林彩池涟,鱼游云头鸟语欢;飞瀑洒落拂面来,九寨山水扬海天”是对九寨沟真实的诠释。历经历史的洗涤,九寨依然保持着它秀丽的风貌,虽有不足,但是却赐予我们美的感受。本论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带领大家走进九寨沟的大千世界,通过对中华风景名胜九寨沟的概念、范畴和结构的认识,进而把握九寨沟的整体构成,以增强对风景名胜的理性认知,并培养对风景名胜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利于提高对中华风景名胜的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九寨沟 ;自然文化; 风景名胜;资源;可持续发展 前言: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超过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森林生态系。它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科斯特溶岩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九寨沟于1982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4年成立管理局,正式做为风景区对外开放。1992年12月14日,经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圣菲召开的全委会第十六届大会表决一致通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由马约尔颁发了证书;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时至今天九寨沟已成为拥有三项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 一.九寨沟的遗产价值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县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得名。沟内山、水、林诸景均十分奇丽,尤以水景为甚,加之雪峰,蓝天映衬和四时季节变换,使九寨风光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和“中华水景之王”之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九寨沟,其遗产价值不容小觑。 1.环境优美。 这里湖泊色彩斑斓、瀑布气势宏伟、原始森林广布、野生动植物繁多。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沟内山水景色奇异,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 水,是九寨沟的精灵,而九寨沟的海子(湖泊)更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秀美的,玲珑剔透;雄浑的,碧波不倾;平静的,招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鱼游云端,鸟翔海底”的奇特景色层出不穷,水上水下,虚实难辩,梦里梦外,如幻如真。彩池则是阳光。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随风泛波之时,微波细浪,阳光照射,璀灿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蛟龙流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百余个湖泊,个个古树环绕,奇花簇拥,宛若镶上了美丽的花边。 瀑布是水流形式中的佼佼者,大自然之一绝,九寨沟是水的世界。也是瀑布王国。这里几乎所有的瀑布全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这里有宽度居全国之冠的诺日朗瀑布,它在高高的翠岩上急泻倾挂,似巨幅品帘凌空飞落,雄浑壮丽。有的瀑布从山岩上腾越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似一群银龙竟跃,声若滚雪,激溅起无数小水珠,化作迷茫的水雾。 彩林,这被誉为九寨沟五绝之三的彩林,覆盖了景区一半以上的面积,2000余种植物,争奇斗艳,林中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沐浴在朦胧迷离的雾霭中的孓遗植物,浓绿阴森,神秘莫测,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兽的翎毛。充满着原始气息的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世外天地之感。3万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奇丽风貌。 九寨沟三条沟谷,层峦叠嶂,山势挺拔,眺望远方,皑皑雪峰,尽收眼底,艳阳之下冰斗,使人目眩,登上尕尔纳山,极目远眺,山峦逶迤,谷壑幽幽,天象奇观,一览无余,云海连天,絮浪翻腾,峰峦锋锷,时隐时现,在云海雾浪中沉浮升降,似乎在天宇中游弋。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本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 XXX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2年7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课程代码:0104 FE学分:2 学时:32 授课时间:第学期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 基本素质选修课(文化类)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以旅游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丰富比较文化知识和旅游审美知识,培养其国际视野,使其会游能悟,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掌握基本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观赏,能基本分辨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通过自我学习和师生互动,能熟练讲述中西造园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通过课堂视听和课外练习,能够掌握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4. 通过课外作业、资料查找、编写旅游资料等,提高对中西方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 1. 知道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理解中西双方在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3.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4. 懂得中西雕塑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巧。 5. 掌握书法与西方美术字、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材之异趣。 素质目标: 1.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审美特征的了解,感受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魅力。

2.通过对中国旅游景点和营造艺术的具体了解,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3.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的深入赏析,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现代理念。 4.通过学习写游记、编写旅游资料等,体验旅游之美,激发对旅游持续性的游赏和热爱之情。 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能力与素质 1、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书画品》单元补充了艺术史论,培养其艺术素质。 2、针对电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其综合艺术素质。 3、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力。 4、针对国际教育学院尤其是其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5、对其他工科各专业,培养学生的旅游能力(有钱有闲只是外部条件,会旅游能感悟才是自身能力),丰富其业余生活,调济、支持其职业生涯。 三、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模块(或子模块)名称学时 1 风土情 2 2 审美心 2 3 山水游 2 4 建筑观 4 5 园林景 4 6 雕塑赏 2 7 书画品 4 8 工艺饰、服装艺 4 9 饮食尝、游乐术 4 10 游记文 2 11 学生旅游影视(照片、视频)文字作品交流 2 合计32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范围、组成、面积和居民等地理概况。能在图中迅速填出: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珠江口、珠海等地; 了解澳门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懂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澳门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澳门的文化特色,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澳门文化的探讨,启发学生结合澳门的文化特色,对澳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设想,并能论证自己提出的设想。从而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及现代发展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澳门特色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学生逐步树立城市的发展要发挥本地特色,坚持走独特的道路,才能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力 教学重点:澳门的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澳门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向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会展之城的方向发展。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进行简短的本课说明。介绍本节课为拓展课。 2.让学生猜想手中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设下悬念。猜中的小组给予加分。 3.实物投影盒子中的葡式蛋挞引入新课。 学生:认真猜想,踊跃回答。 讲授新课 1.出示香港和澳门地图,让学生描述澳门的地理位置,并对比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描述澳门的地理位置,注意把澳门与香港的位置和范围进行对比。 2.出示香港和澳门空白图,让学生上台指图填注珠江口、香港、澳门、深圳、珠海。 3.出示澳门全图,说明澳门是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的。提问学生有关澳门的组成、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板书】 一、澳门的概况 1.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2.组成: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3.面积:25.7平方千米 4.人口:43.8万人人口密度:17244人/平方千米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澳门的人口密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二、人多地狭 【过渡】澳门面积的狭小影响澳门人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显示四幅图片: ①《拥挤的楼房》②《住宅环抱的坟场》③《寺庙与学校共处》④《屋顶上的活动场》 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坟场与住宅相邻,是因为土地有限,小学校与寺庙合二为一,也是因为土地资源太缺乏

2020通用版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52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自然景观与其对应的成因,正确的是( ) A.泰山——地质构造 B.黄山云海——地质构造 C.钱塘潮——气候 ;钱塘潮是在海洋的潮汐作用下形成的,属于水动力因素; ,是在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 ) 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A.①② B.③④ D.②④ ,车马多从头上过”描写的是我国某一地区的景观。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地区受影响最明显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力侵蚀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作用 D.流水侵蚀 4.导致这种居住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 ) A.风俗习惯 B.地形形态与土壤性质 C.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流水侵蚀使其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土,正是开掘窑洞的天然地形,此外土质有直立性也很重要。 4.B ( ) A.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B.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C.南北方地质、地貌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差异。 ,正确的有( ) ①主要通过视觉观赏②主要通过听觉和触觉观赏③要通过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 受④不仅要通过视觉观赏,还要通过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各种美感的获得并不是依靠相同的感官,其中视觉是感受自,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是重要的感知手段。由此还可以看出旅游活动中美感,而是多感官共同获取的综合性审美活动。 人文两大因素制约,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最佳欣赏效果。据此完成第7~8题。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摘要】通过对泰山景区进行了亲身的参观以及大量的阅读与泰山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感受以及文献资料的记载,我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经过研究分析,我认为泰山的伟大在于其雄伟的自然景观与其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表达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和”这个美学范畴,了解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这种和谐,对我们进一步解读泰山这部“历史巨著”意义深远。同时对于我以后研究其它的旅游景点,领略其中的美更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审美特征;完美结合;和谐【正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同时泰山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天下雄”,泰山自然景观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雄壮。泰山的美首先表现在其雄壮的自然景观上。而构成自然景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其形态美。形态是自然景观空间呈现形式的外

在表现,主要有景观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构成。形态是自然景观基本的美学元素,也是自然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是景观的审美主体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一山天下雄,正是对泰山雄伟的外在形态的最直接的概括。泰山海拔1545米,为我国东部最高山脉,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同一尊巨佛横卧在华北平原上。一座主峰玉皇顶直插云霄,其余山脉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四面散开,实在是壮观之至,雄壮之美尽显于此。雄壮美是巨大力量的展示,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能够引发自然景观的审美主体由衷的赞叹与敬仰。雄壮的泰山,古往今来让无数的参观者产生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畏。伟大的诗人东游至此,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由衷感慨。 然而“泰山天下雄”,一方面在于其“盘横竖百里”之大,拔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的高峻,更在于人文精神意义上的崇高与至尊。旅游景观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通过其悠久的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展现,而这种展现就是旅游景观的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美泛指劳动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它区别于自然景观美,又以自然景观美为素材、背景、陪衬、对象,往往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人文景观美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真、善、美得有机统一。从审美学角度分析,

最新《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案2教学文稿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澳门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理解澳门的经济特征,气候、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3.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教学重点 1.了解澳门的陆地面积组成,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 2.掌握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以及变化发展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澳门的地图变化及原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的不断扩大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也从澳门的回归、主要经济支柱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澳门的人文环境。 因本节教材是接香港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许多方面有共性,为了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教材将部分内容省略。如:澳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与香港一致,气候类型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澳门与其相邻的经济特区珠海之间的联系类似香港与深圳的关系。本节内容重在突出泱门的特色,澳门的人口集中在澳门半岛,澳门的经济支柱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博彩业。而对澳门旅游业的介绍也抓住了它的特点:一是澳门历史较长—现存的历史古迹较多、编者用阅读材料和照片介绍了澳门的象征——“大三巴牌坊”。在澳门半岛图上也能找到澳门的其他历史遗存。二是澳门自然环境幽雅,终年花繁叶茂,有一海上花园之美誉。这两点也是澳门旅游业与香港旅游业的差异。这两点也是澳门旅游业与香港旅游业的差异。澳门与香港都有“填海造陆的城市扩建工程。 本节教材的最后安排了活动题,通过这些“活动”建议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识图的能力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一:引导学生复习香港的自然环境特征,或利用“澳门地图”让同学们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了解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概况。

高中地理《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说课稿.doc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旅游主体如何更好地运用感官系统,作用于旅游客体,并获得最佳的旅游效果。为学生的旅游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奠定了基础,也给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思路。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的特点: 旅游景观的欣赏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 教材并没有从艺术的角度讲述旅游景观的欣赏,而是从地理的角度讲述旅游景观欣赏的一些基本要求。因为,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景观,不同的人观看后所得的观感和体会不同;第二,从艺术的角度讲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地理课讲旅游景观的欣赏,主要目的应是阐明旅游主题怎样更好地观赏旅游景观,而不是艺术上意义上的欣赏。该节从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色、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等角度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前两者侧重于自然景观,后两者侧重于人文景观,抓住景观特色是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都要具备的要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欣赏两部分,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景观的欣赏。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掌握景观欣赏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园林构景手法不熟悉,我把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尤其是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了解园林构景方法是欣赏园林的基础)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过程达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主学习的目的,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性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 在探究性教学中充分、科学、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图片展示,组织和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讨论,做到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探究课程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思路 (1)用典型案例突出重点,以影像图片突破难点,借板书、习题复习要点。 (2)本节课要突出旅游欣赏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应在玩中学、学中玩,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对于旅游景观的欣赏,高二学生大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系统性及理论性。因此,学生要利用现有的记忆储存,结合自身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以及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与其它同学分工协作,共享探究成果。 四、学法指导: 在本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两种学习方法(读图法、探究学习法) (1)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从地理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 (2)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图片资料,制作课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1

浅谈自然景观美的欣赏方法 -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

园林美欣赏 兰天龙 (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友365001 ) 一、引言 园林美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内容丰富,是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的再现。人作为观赏主体,其审美感觉也是丰富多彩的。 园林教学中注重学生美学修养,对于从事园林工作人员,尤其园林规划人员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园林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如何熟悉和欣赏园林美,以丰富、提高审美修养,引导学生寻美、赏美,增加审美感知。如不能从审美的角度给看景,只是用语言表达其分布、特征、传说等,就显得平淡、无味,难以留下美好的印象。 怎样观赏才能真正领略风景独特的风格和神韵?我认为应该从观(方法、角度、时间、距离)、品、悟四个方面去观赏园林景观的美。 二、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有趣的讨论课,讨论的内容是我们平时熟悉、平常的所见所闻——“美”的欣赏,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园林美欣赏》。(板书:《园林美欣赏》)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就是去旅游、看风景,如黄山、“五岳”、九寨沟、河流、瀑布等。 生2(抢着说):一些名胜古迹,如孔庙。 生3:看城市公园,如杭州西湖。 生4:是观看古建筑,长廊、亭子、名木古树。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见多识广,我还想到一些情景,活泼可爱的你们在优美的景色前,拿着相机,陶醉园林美景中,有节拍地的按下快门。同学们,这样的场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会发生呢? 生5:在电视、电影上。 生6:在风景区、去旅游的时候。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旅游,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层峦叠嶂,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柔和的线条,优美体态和听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同学们,可是用什么方式才能欣赏到园林美?(如山石花木之美?环境与空间之美?)同学我们来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看书,有的在讨论)

旅游文化与审美

其中以自然环境说影响最大。文化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劳动、社会分工、学习、教育等)作用的结晶。⑴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⑵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⑶群体生活、实践和创造、学习和效仿、传授和教育、交流与融合、历史基础等也是文化生成的原因或影响因 游者;⑵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即符合“美的法则”)并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⑶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 ⑴自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 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⑴悦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⑶悦志悦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 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的契合⑵山水审美偏爱不同:中:阴柔美形态、虚幻景;西:阳刚美形态、险峻美⑶山水审美情趣不同: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情景交融,讲究“物我合一”;西:虽然也讲究人的心情与自然的契合,但是将人与景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接”,互作观照⑷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不同:中:特色点化、诗文的描绘、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与宗教的结合,多是歌颂勇敢、智慧和战胜邪恶;西:戏剧、小说描绘的环境和传说依附,多带有传奇和悲壮的 中国园林的分类:⑴按归属分类:①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宏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关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若干问题探讨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旅游实践上,常常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相混淆。在有些文章中将两者互相替代,给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研究重点及区别,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一)旅游文化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颇多,相关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界定。 表1 相关学者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结合相关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界定,在此认为旅游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旅

游文化指与旅游相关的所有现象总和的文化,包括三大结构: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其中,旅游主体文化即为旅游者的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旅游客体文化指旅游产品文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景观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文化。 狭义的旅游文化指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是旅游者借助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文化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 结合相关学者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旅游是一种设计旅游产品的思路,重点突出旅游活动的文化要素。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文化旅游表现形式多样,根据旅游客体类型可分为遗迹遗产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四种形式。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都是对“旅游”与“文化”结合点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文化旅游资源和以文化为追求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文化旅游”研究和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是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文化”为限定词,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研究内容及目的不同 “旅游文化”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属于旅游研究的基础内容,有利于完善旅游研究理论体系。“文化旅游”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管理问题、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市场需求特征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突出,应用性强。

旅游文化学教案.docx

第 5 章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 第 1 节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 (二)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 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 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审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1、感知因素审美感知过程:对 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 比较完整的反映。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再现性想象常常 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符号等 ),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 象。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 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环节。 3、理解因素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 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情节、符号、意义、 技巧、程式等理解。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理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旅游文化审美

第四章 自然景观与观赏 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一、形象美(或形态美) 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 秀美-柔和、秀丽、优美 险美-垂直、绝壁、深窄 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 幽美-静谧、深藏 旷美-辽阔、开朗、高远 野美-天然、质朴 “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 审美范畴。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 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 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 突兀嶙峋等。如华山,“华 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 路”。华山四壁如刀削斧 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 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 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 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 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 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 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 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 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 不可思议。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

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 奇观。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 景观之一。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 博物馆” 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 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 横生。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 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幽美之境的审美感受是:恬静、舒适、超逸,使人悠闲自得,超然物外,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九寨沟、张家界的金鞭溪等地幽美的特征也很突出。 旷美指浩淼的水面、坦荡的平原、苍茫的草原及登高峰而俯瞰群山时的情景。其特点是视野极广、极远,一望无际。与“幽”景截然相反,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旷美的景观又有平旷与高旷之分,“八百里洞庭”,“五百里滇池”为平旷景观,“登泰山而小天下”则为高旷景观。 旷美的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使人随着视域的豁然心境开朗。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旷达畅想。 以“野”为美的景观多见于原始天然、纯真古朴、富有野趣的景 观。如:大漠荒原之野美山林之野美,边塞之野美,美人的天 生丽质,村姑的淳朴无娇等。其特点是妙境天成,绝少人为, 如小三峡、九寨沟、神农架、张家界等。 野美景观给让人的审美感受和美 育功能是,具有自由自在之趣, 苍凉悲壮之慨,助人童心不泯, 使人心灵净化,率直磊落,是纯 真的回归。 二、色彩美 丰富性 变化性 自然界的色彩 1.山色(近山绿而远山蓝,渐远渐淡, 层次可辨) 2.石色(如丹霞山、黑石山、白石山、

旅游景观的欣赏(附答案)

第3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是描述自然景观的 A.形象美B.动态美C.色彩美D.朦胧美 1.A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 2.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朦胧美 2.D在细雨中,西湖像美女一样穿上一层薄纱,具有特殊的魅力,体现了一种朦胧美。 3.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 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听觉美 3.A桂林山水是地质地貌与水域风光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其美感主要表现为山水组合的形象美。 4.下列自然景观与其观赏要领,对应正确的是 A.黄果树瀑布——选择观赏位置B.武陵源峰群——把握观赏时机 C.敦煌壁画——选择观赏角度D.华山——充分享受人文景观的魅力 4.A武陵源峰群应该远眺,敦煌壁画应选择近观,华山应该享受其雄、奇、险、峻的特点。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⑤人工美 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5.D“黄”“翠”“白”“青”等词描绘色彩美,“鸣”“上”“含”“泊”等词反映动态美,“鸣”表达声音美,整首诗的意境反映了大自然的形象美。 6.关于我国园林的正确叙述是 A.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B.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 C.北方皇家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一切都按严格的数学法则进行布局;江南园林规模宏大,布局方式与皇家园林基本相同 D.北方皇家园林显示皇权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需要,江南园林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 6.D联系南北方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分析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在规模大小、色彩浓淡等方面的差别。 7.下面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7.D根据等高线特点判断,d图中寺庙位于周高中低的谷地中。 8.观赏青海湖的候鸟,需要

自然景观赏析论文

课程序号: 4343 《自然景观赏析论文》 姓名:吴波涛 学号: 09570225 学院:工学院 专业: 交通运输 授课教师:吕慧进 提交时间: 2010年5月18日 成绩:

谈西湖,赏西湖 摘要 杭州地处江南,春夏之间,气候温和,西湖风光,翠柳嫩荷,暖风徐徐,无不展现着应时应景的风采。“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于此时节,漫步西湖边,看湖水碧波荡漾,垂柳摇曳,赏游船画舫星星点点,实乃人间美景,加之徐徐清风迎面而来,杭州西湖实乃大自然和历史的馈赠。 历经历史的洗涤,杭州西湖依然保持着它清丽的风貌,虽有不足,但是却赐予我们美的感受。本文简单阐述杭州西湖的景观及本人数次游杭州西湖的感受。 关键词:西湖景观自然文化气息美感 西湖简介 西湖,旧称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别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三面环山,湖体呈椭圆形,水面面积5.06平方公里,岸周长15公里。 西湖景观构成因素 西湖的美自然得益于富有灵气的湖。西湖湖面由白、苏两堤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岛。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在这群山中深藏着虎跑、龙井,玉泉等名泉和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等洞壑。 西湖景观名称 在这个区域内即有形成于南宋,闻名于清代康熙年间的西湖十景,它们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还有于一九八五年经杭州市民与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研究确定的新西湖十景,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