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连接科学与社会——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连接科学与社会——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连接科学与社会——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连接科学与社会——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1卷第10期

2016年10月V ol.71,No.10October,2016

连接科学与社会

——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武旭同1,傅伯杰1,2,王帅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摘要: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

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

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

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

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

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

发展。

关键词:国际地理大会;地理学;地理学发展

DOI:10.11821/dlxb201610014

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于2016年8月21-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国际地理大会自1871年创办以来首次来到中国,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国际地理大会,彰显了中国地理学快速提升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以及取得的瞩目成就和国际认可。1大会概况与主题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届大会。大会共设立了262个分会场,其中主题分会场44个、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IGU )所属委员会议分会场156个、专题论坛分会场26个、特别会议分会场16个;还在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地举办了7场会前会议。大会安排交流场次近500个,共有3800余人次进行了学术展示,其中口头报告2600余人,墙报展示1200余人。此外,还召开了IGU 代表大会和IGU 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

本届大会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Shaping Our Harmonious Worlds )”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旨在通过地理学领域各个方面的探讨,充分展示国际地理学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促进各国地理学家的交流,推动未来更长时间地理学界的合作和发展,实现地理学研究科学前沿与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收稿日期:2016-09-20;修订日期:2016-1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Foundation:Disciplin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roject of NSFC-CAS]

作者简介:武旭同(1994-),男,博士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E-mail:wuxutong@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

通讯作者:傅伯杰(195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S110001618M),主要从事

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bfu@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

1849-1855页

地理学报71卷2大会学术报告

2.1特邀报告

大会共邀请10名国际知名学者作了9场大会特邀学术报告,报告主题分别是“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研究解决方案,从地方到全球尺度”、“了解中国的地理学:连接科学与社会”、“回到未来:推理区域生活方式”、“城市动力学和地理多样性:从理论到建模”、“21世纪议程通过健康与保健地理学研究构建和谐世界”、“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地理学与未来地球:非洲视角”、“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和“从国家间到多尺度政治地理学”(表1),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2.2特别会议

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大会开设了若干特别会议,如全球环境论坛、“全球共识年”主题研讨会,国际青年地理学者经验交流论坛、地理教育国际化论坛等;面向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开设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资源与环境论坛、第三届山地环境与山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经济转型等特色论坛。

2.3分会报告

面向学科前沿和热点,大会围绕“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理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健

康与人类福祉”、“地理学与多元

文化”5个主要议题设立分会场,

共安排了260个专题。根据统计,

提交论文摘要的热点关键词包括

城市、空间、气候变化、土地利

用、模型、水、旅游、GIS 、经济

等(图1),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地

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表1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主题报告列表

Tab.1List of plenary lectures of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报告主题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Future Earth:Research for Solutions,from Local to Global Scales Understanding China's Geography:Linking Science and Society Back to the Future:Reasoning the Territorial Way of Life Urban Dynamics and Geo-diversity:From Theory to Modeling A 21st Century Agenda to Shape "Our Harmonious Worlds"Through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es of Health and Care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Geography and Future Earth:Perspectives from Africa Global Understanding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From Inter-state to Multiscalar Political Geographies 报告人(国家)Mark Stafford Smith (Australia)Bojie Fu (China)Woo-ik Yu (South Korea)Denise Pumain (France)Mark W.Rosenberg (Canada)Dahe Qin (China)Michael Meadows (South Africa)Benno Werlen (Germany)Virginie Mamadouh (Netherlands)

Takashi Yamazaki

(Japan)

图1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论文关键词Fig.1Key words of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1850

10期武旭同等:连接科学与社会

1851 3当前地理学各分支的主要论题

3.1自然地理学

3.1.1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响应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1]。全球环境变化是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复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转型方式[2]。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研究并正确处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已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科技需求[3]。这个论题相关的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的影响,环境演变,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过去与未来气候条件下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不同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与变异性,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流域综合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配置研究,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与生物气象学,环境变化与健康等。

3.1.2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未来地球”计划研究主题的第一项为“动态行星”,目的是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行星地球的影响。重点观测、解释、了解和预测地球、环境和社会系统趋势、驱动力和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以及预测全球阈值和风险[2]。自然地理学聚焦地球陆地表层及其外围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在该主题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格局与过程的耦合作为全面认识复杂的地理实体的基础,一直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4]。本届大会的相关论题包括:不同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的主导趋势评估,流域地表过程与综合管理,流域水土流失与植被退化、植被恢复过程的机制,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研究,东亚的地表过程与地貌,典型地区环境演化过程,土壤演化过程与土壤质量等。

3.1.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将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5]。土地利用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能力。这方面的论题有: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亚洲高山区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动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不同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机制,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变过程,鄱阳湖生态安全讨论,蒙古高原生态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3.1.4特殊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研究地理学研究以其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其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6]。一些地区更容易受到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关于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相关的论题有: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区的水资源危机,干旱环境中的危害与风险,山地灾害与环境相互作用,海岸系统研究,寒区环境研究,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对可持续性的影响,岛屿与未来地球,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的环境变化等。

3.2人文地理学

3.2.1城市与城市化IGU城市委员会的论题“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是本届大会收到论文最多的论题,主要涵盖:复杂城市系统,城市研究中的新观念和方法,城市中的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活动,城市中的创新智能建筑与交通,中国大城市的转型,老龄化城市的困境,城市治理、规划与民主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与保护,创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城市与城市化方面的相关论题有:大城市的转型进展,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发展的困境,城市化、全球环境变化与城市可持续性,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城市环

地理学报71卷1852

境,城市安全,城市交通地理等。

3.2.2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从其形成之初就具备了综合性的理念,通过综合的多维视角来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7]。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8]。

大会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论题包括:土地系统动态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农村可持续性,城乡互动中的环境变化与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与农村可持续性,区域与地方发展,外国直接投资与迁移,绿色经济与智慧城市,全球信息社会,经济空间动态,产业动态与区域产业调整,智慧城市与交通导向的发展,运输、物流与全球消费网络等。

3.2.3旅游地理与公共管理大会在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方面的论题有:旅游和经济地理学,旅游与传统社区的增权问题,旅游、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旅游、遗产和全球化,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生活方式迁移与当地社区,旅游与碳排放,旅游与环境,旅游与暴力,恢复力方法与旅游地方变化管理,旅游业与喀斯特景观保护等。

除了在旅游议题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地理学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管理领域。大会涉及公共管理相关的论题包括:环境治理,公共部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地方管理中的公民电子参与,地理技术与风险管理等。

3.2.4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性别、社区、种族等问题。地理学视角关注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7]。相关论题包括:环境与健康,人口变化和迁移,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变化,迁移、性别与公民,当代国际学生迁移率的变化,地理与性别,性别方面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主义,“性别权利:空间、文化和社会”,印度农村地区的妇女,“女性的健康和福祉:印度的前景”等。

3.3地理信息科学

3.3.1地理信息科学的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化的形式收集、存储、分析空间信息,是地理学家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被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之一[9]。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科学取得飞速的发展。有关地理信息科学进展的论题包括:GIS数据集成和统一,“云时代的地理计算:最新进展”,新的信息技术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计算与地理系统模型等。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空间数据模型与计算理论,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GIS软件的发展,新的摄影测量方法和3D技术的发展等。

3.3.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贯穿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环节,已经融入到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实现了地理现象的可表达、可观测、可计算、可服务[1]。上述很多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论题还有:地理信息科学,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GIS与健康等;内容包括应用遥感和GIS监测环境变化,区域规划与发展中的GIS等。4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论题对比

4.1中国

中国在本届大会中总共提交论文1900余篇,占大会论文总量的50%以上,基本涵盖大会的主要论题。论文数量前几位论题分别是: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演变,危害与风险,农村可持续性,干旱地区、人类与环境,交通与地理等(表2)。研究尺度涵盖全球尺度到中小尺度,研究区域主要在中国境内,研究内容涉及到中国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人地相互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土壤和水的循环过程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水文过程与流域管理等科学与社会的热点问题。

10期

武旭同等:连接科学与社会4.2亚洲其他国家

除中国外,亚洲提交论文数量较多的国家有印度、日本、伊朗、蒙古、韩国、尼泊尔等,总共提交论文近700篇。主要热点论题为: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性别与地理,危害与风险,健康与环境,人口地理学,农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等。其主要热点论题与中国基本相同,但每个国家的热点论题的分布也有所不同。以印度为例,其热点论题的前3位分别为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分配的流域综合管理研究、性别与地理和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这也反映了地理学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

4.3西欧

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西欧国家共提交200余篇论文,热点论题包括: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旅游地理、地理教育、人口地理学、地理学的文化方法、全球变化与人口迁移等。

4.4北美

美国与加拿大在本届大会上主要关注的论题包括:交通与地理,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云时代的地理计算:最新进展”,地理教育,健康与环境,“城市自然地理学:理论、实践与进展”,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等。北美地区共提交论文150余篇。

4.5俄罗斯

俄罗斯提交论文近150篇,主要涉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寒区环境、环境演变、水的可持续性、地方与区域发展、气候学、政治地理学等领域。其中,“一带一路”相关文章共20篇,体现了俄罗斯地理学界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其他相关论题也与俄罗斯的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

5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论题对比可看出,在自然地理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大

表2

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主要国家和地区提交论文数量前10位的论题Tab.2Top 10topics of theses in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中国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133)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105)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94)环境演变(64)危害与风险(58)农村系统的可持续性(55)干旱地区、人类与环境(54)交通与地理(53)景观分析与景观规划(46)健康与环境(46)亚洲其他国家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42)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41)性别与地理(37)危害与风险(29)健康与环境(25)人口地理学(25)农村系统的可持续性(24)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分配的流域综合管理研究(2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3)生物地理学与生物

多样性(21)西欧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35)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15)地理教育(14)人口地理学(13)地理学的文化方法(12)全球变化与人口迁移(12)经济空间动态(11)农村系统的可持续性(10)交通与地理(9)政治地理学(8)北美交通与地理(9)复杂世界中的城市挑战(8)云时代的地理计算:最新进展(8)地理教育(7)健康与环境(7)城市自然地理学:理论、实践与进展(7)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6)政治地理学(6)环境演变(5)性别与地理(4)俄罗斯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20)寒区环境(12)环境演变(10)水的可持续性(10)地方与区域发展(8)气候学(7)旅游地理、休闲与全球变化(6)政治地理学(6)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5)危害与风险(5)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该论题提交的论文数量。

1853

地理学报71卷1854

体一致,都集中在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地利用等领域,国内研究的区域性特色更加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尺度的研究较多。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有所不同,西欧与北美较为相似,研究都关注城市与城市化、旅游地理等主题,中国的研究较多关注土地利用、农村可持续性、交通与地理等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问题,国外研究更关注性别与地理、地理教育、健康与环境、人口迁移等主题,更多研究社会问题。

本届大会的热点论题与主要论文所反映的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

从本届国际地理大会可以发现,当前地理学发展体现出以下几点趋势:

(1)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演化过程、区域分异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的科学[10]。其研究内容是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受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共同驱动下的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本次大会来看,研究水、土、气、生等要素的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取得明显进步与发展,而坚持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从局地、区域到全球尺度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这需要通过地理学综合性强的特点深化对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社会圈交互作用和过程的研究。研究范式需要从过去实验、实证为主的过程研究深化到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与预测,同时加强GIS、RS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地理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界面上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本届国际地理大会既有自然系统方面的研究,也有地缘政治、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化演进等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耦合自然—社会系统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这种趋势需要继续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未来地球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地球进入“人类世”,人类活动有可能对地球系统造成急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8],而人类社会也需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3)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无论是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还是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都需要在原有分散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综合集成,以适用于未来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者要加强基础研究,要形成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基础。要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守住自己的阵地,并继续通过应用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基础研究是唯一的途径[11]。需要发展多要素耦合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模拟系统,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研究地理学最好的场所。从自然环境特点来看,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丰富多样;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近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社会各方面对地理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机会。

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具体方向包括:①区域人文—资源—环境耦合机理研究;

②全球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③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下的遥感定量化研究;④水、土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⑤资源环境大数据处理与地理学规律的新发现;⑥城镇化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⑦健康与环境地理研究;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经济研究。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面向未来的中国地理教育,培养新时期的地理学人才。

10期武旭同等:连接科学与社会

1855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u Bojie,Leng Shuying,Song Changqi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in the New Er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5,35(8):939-945.[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地理科学,2015, 35(8):939-945.]

[2]Future Earth.Future earth initial design:Report of the transition team.Paris: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

2013.

[3]Cai Yunlong,Song Changqing,Leng Shuying.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iority area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9,29(5):619-626.[蔡运龙,宋长青,冷疏影.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地理科学,2009,29(5):619-626.]

[4]Fu Bojie,Pan Naiqing.Integrated studi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Review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7):771-790.

[5]Fu Bojie,Zhang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nd-use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Concepts,methods and progress.Progress in

Geography,2014,33(4):441-446.[傅伯杰,张立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4,33(4):441-446.]

[6]Fu Bojie.The integrated studies of geography:Coupling of patterns and processe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

(8):1052-1059.[傅伯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地理学报,2014,69(8):1052-1059.] [7]NRC.Rediscovering Geography: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8]Fan Jie,Jiang Zilong.Trend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in relation to the Future Earth initiative for systemic

solution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gress in Geography,2015,34(1):1-9.[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 1-9.]

[9]Hanson S(ed.).Ten Geographic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New Brunswich: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7:1-225.

[10]Lu Dadao.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research on global change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147-156.[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地理学报,2011,66(2):147-156.]

[11]Matthews J A,Herbert D A.Unifying Geography:Common Heritage,Shared Future.Routledge Press,2002.

Linking science and society:

Review of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WU Xutong1,FU Bojie1,2,WANG Shuai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General program and main topics of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Frontier issues of geography generalized from the congress are: "Future Earth"research,integrated research on land surface processes,land use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change,human response and adaption to global change,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alth and environment,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of disaster,"big data,GIS ciences and decision-making",geography and culture diversity.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mprehensive study of human-natural systems,coupling study of the natural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and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theories.Chinese geography needs to focus on the frontier issu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y,and lead the world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Key words: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geography;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收稿时间:2012-02-26;修回时间:2012-06-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04)作者简介: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longhl@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 。 进入21世纪,中国乡村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面临加入WTO 后国际贸易竞争、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产业与就业结构转型的巨大变革和挑战[1]。对此,国内地理同行开展了大量的综合性、前瞻性与系统性的乡村发展研究工作[2]。同期,国外的乡村地理研究篷勃开展,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可为发展 中国的乡村地理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3-4]。鉴于新世 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领域与方向异彩纷呈,难以短篇逐一介绍,但其均与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涵、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相伴,本文拟梳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涵及领域、理论与方法论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发展中国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龙花楼1,2,张杏娜1, 2,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 100049) 摘要: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动向,涉及乡村内涵和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 法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向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未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全球性议题,为此,乡村地理学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联系与合作,并注重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最后,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关键词: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中国乡村地理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8-0001-07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and Some Implications LONG Hua -lou 1,2,ZHANG Xing -na 1, 2,3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CAS ,Beijing 100101,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and the trend for international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in the aspect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rural,research fields,theory and methodology.The outcomes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rural geography in the new century has started to engag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ity,moving from previous foci on the materiality of the rural,to on its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s and on its social construction.The methodology of international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nd using multi-methods.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along with other growing global concerns including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maintaining energy supplies,will undoubtedly be major influences in shaping the future trajectories of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As such,making connections interdisciplinary rural research and adopting upscaling and downscaling methods for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are advocated.Finally,combin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ogress in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and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everal areas presenting key challenges for rural geography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rural geography;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rural geography in China 第32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2,No.82012年8月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2 DOI:10.15957/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ki.jjdl.2012.08.008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區域研究」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區域研究 學分數:3 授課教師: 授課教室:J104 授課時間:星期二第5、6、7節 聯絡信箱: 課程簡介 「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如學者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的最高形式,而學者對於區域概念的界定與研究更是不計其數,並且重要性擴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領域。本課程從區域地理的角度探討區域研究的意涵,並延伸至不同學科對區域研究的議題,涵蓋區域、地域與空間概念的釐清、不同學門進行區域研究的取向等,接續探討區域研究中各個重要議題,如文化研究、都市治理、文化消費、女性主義及產業經濟等。本課程亦著重個案討論,期望透過個案的探討,引領同學深入認知所身處的生活區域,並反思自我與區域的常識看法。課程目標不只單純介紹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同學能夠主動積極地對區域社群提出批判性理解與分析。 課程要求與評量標準 1.課堂參與與發言(10%):依據課程指定報告參與討論與發言。 2.期中考與期末考(70%):以上課指定閱讀內容為主,解釋概念與申論分析。 3.學期報告(20%):與課程相關的主題研究報告。 主要教材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保羅˙科拉法樂,2005,《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 課程進度 第二週03/03:課程介紹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頁1-32。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fangcl@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 1470-1478页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方创琳1,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4,朱竑5,冯健3,刘云刚6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主要进展;发展趋势;展望;中国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研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多门分支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蓬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景。鉴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重点总结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1人文地理学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 从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5个方面,总结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下。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 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3]。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地理学经历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和瞻望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不足,前瞻了21世纪未来若干年我国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地理学应加强在基础理论、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保护、地区资源系统、区域综合发展、地理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回顾;发展趋势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学科体系)。其对象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演化过程、区域分异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地理学的方法论的精髓是在于把握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地理学与其它研究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学科的重要不同点。 无论古代、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在于地球表层。而且,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个别事物的规律,而是现象之间的联系。“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综合。”(英国地理学家强调)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主要关系。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紧紧把握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人—地”关系是更加重要了。黄秉维、陈述彭、吴传钧、侯仁之、郑度等在论述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时,总是强调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地理学成为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基础学科”[1]。老一辈地理学家还经常教导我们: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 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2]。早在战国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禹贡》等区域地理著作;公元前2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旅行记著作《穆天子传》[3]。从2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1万多种。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3世纪裴秀(224~271年)对地图的编制、6世纪郦道元(466~527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11世纪沈括(1031~1095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世纪郑和(1371~1435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世纪徐霞客(1587~1641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4]。 15、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洪堡(1769~1859年)及李特尔(1779~1859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 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 1922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而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与世隔绝,使我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发展动力。直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后,近代科学技术才转辗传入我国,西方地理思想观念开始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1.2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扩大和促进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19世纪末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特别是1909年9月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189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4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论现代地理学的特点以及未来 2013级地理科学曹哲晖2013221108110058 一、摘要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主要由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方志学三部分组成。从时间上看, 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推动 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词 现代地理,描述,新技术分析,邱维理,分布,关系,位置 三、正文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邱维理曾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里提到: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而现代地理学在研究上有又有以下特点: 1.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 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 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3.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简易汇总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 地学- 考研论坛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5)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1.何谓经济地理学?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6.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7.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8.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9.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5)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 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地理学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摘要: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既古老又年轻,20世纪它经历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巨大成就。 1 进展和成就 由于研究背景的差别和学术观点的不同,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区位学派和数量学派等若干不同的研究传统和风格。这些主要研究传统与学派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如关于地表事物分布的区域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容,也离不开景观的发展和演变;而区位学派的空间分析,数量学派的数值化和模式研究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又和区域研究及生态学派的人地关系研究互为补充[1, 2]。 面对地球表层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人文以及区域的综合内容,包括人地关系机理及其优化调控等重大问题。因此,地理学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果,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兼容并蓄、互相渗透、彼此促进,加强不同研究传统和各个学派之间的合作,使地理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断扩大并深化其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与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地理专业队伍逐渐扩大,地理科研成果和地理科学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地理学在地域分异和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国家及区域地图集系列的编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的进展与成就[3~6 ]。 1.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1. 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刊名地理学报 创刊时间 1934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 ISSN 37554444 简介 综合性刊物,反映我国地理学研究成果,注重人口、资源、土地区域划分等的研究。探讨经济地理、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等问题。适合地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等。影响因子名列全国科技期刊第5名。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经济地理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gyjs.asp?ID=2213737 ISSN 10008462 简介 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反应我国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工业、农业、城市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动态。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 刊名 地理研究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geo/dlyj.jsp?objectid1=14 ISSN 10000585 简介 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地理学及其分支和交*学科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讨论等。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地理科学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10.15.61.242:85/~kjqk/dlkx/index.html ISSN 10000690 简介 专业学术性期刊。报道我国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学术动态等,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方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人文地理 创刊时间 1989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rwdl/first-1p.htm ISSN 10032398 简介 发表我国人文地理学领域得研究成果、调查资料,报道学术信息,并开设中国高等人文地理学教育专栏。内容涉及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等方面。 主办单位 西安外国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刊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9e5643669.html,/gyjs.asp?ID=2211634 ISSN 10032363 简介 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栏目有地理学重大问题专栏,理论与方法,区域开发与发展研究,城市研究,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环境研究,地图与遥感研究等。

地理学发展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发展

地理学发展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发展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气候变暖等)。“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类,就难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均以煤为主要燃料,CO2,排放量在近期内恐难于减少,这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也受人关注(京都气候议定书)。 “行”的问题在地理环境研究中也很重要。美国是汽车王国,两口之家常有三辆汽车,是世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如华盛顿郊区树木、草地很大,但空气质量仍较差。因此有识之士都主张发展公共交通(如轨道交通),减少私人汽车。我国近来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鼓励私人购车。有人估计,如中国每人有一辆汽车,全世界所产石油还不够供中国一国需用。这是我国交通地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第十四章 战后英国人文地理学新进展

第十四章战后英国人文地理学新进展 英国地理学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但其发展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在一九五○年代,一些新的地理系成立,老的地理系也有了实质的扩展。在60-70年代,有几所新的大学地理系和25所技术学院的地理系设立。70年代几所教育学院和其他进修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地理学学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每年大约有5400个学生进入大学、技术学院以及高等与进修教育学院攻读地理学或含有地理学成份的学位,毕业后这些学生即投入到广泛的职业领域,仅仅从事中等或高等教育教师得以维持地理学者的身份1。然而,由于战后几十年的扩展,地理学还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学术造诣浓厚的学科。 一、变革的前兆 英国地理学主要的变化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前十年是一个缓慢的调整期,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改变的基础。 二战后的开始十五年,对学术性地理学进行了重建(W.G.East,1951)。在战前,对地理学所持的态度是普遍接受“区域综合”是地理学的最高目标 (R.J.Johnston,1983c)。虽然这些课程与书籍提供了许多有关自然地景和人类活动的系统化和经过整理的信息,但其却很少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综论。英国地理学家经常批判他们自己无法产生可与法国维达尔学派相媲美的区域研究。经过50年代以后,这类批评更加扩大,越来越多地理学者质疑区域综合的价值与用途,而有相当比例的年轻学者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极少有兴趣(G.F.Martin,1951; E.Jones,1956; O.H.K.Spate,1957)。 区域地理学研究兴趣的衰退是与传统的或新的地理专业、系统兴趣的发展有关。地貌学在自然地理学者中最受欢迎的,戴维斯(W.M.Davis)所提出的模型以及包力格(H.Baulig,1935)和金恩(L.C.King,1953)所做的延伸扩大刺激了自然地理学研究,英国伍德里吉和林顿是研究的领导者(D.K.C.Jones,1981)。这个经典模型由“构造、作用和阶段”的精辟论述主导了当代的自然地理学,其与地质学(尤其是地层学)紧密连结,使得焦点集中在构造之上,实际上却很少注意到作用 (E.H.Brown and R.S.Waters,1974)。此外,气候地貌学、气象学、生物地理学、土壤研究、花粉分析、野外资料搜集、地貌制图技术、土壤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等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当中,历史和土地利用(尤其是农业)两个领域的研究显得更加活跃。关于前者,连比的研究刺激了通过档案资料(H.C.Daiby,1936、1977),诸如土地清丈册(Domesday Book)和19世纪人口普查资料的制图与解释来进行历史时期的分析。至于后者,史坦普在一九四七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有深远的影响。土地利用清整被提升为规划的必要基础,而地理学者亦被呈现为是唯一能够通过综合性的土地利用和自然环境资料来提供这些基础 (佛瑞曼,1958)。 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发展是关于城市地理、工业地理的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斯梅尔斯和狄金森的中心地等级(A.Smailes,1946; R.E.Dickinson,1947)、格林的城市腹地定义(格林,1950)、孔申和怀特汉德的城市形态成因研究 (M.Conzen,1960; J.W.R.Whitehand,1982))倍受关注。最早的几本教科书在此时出版(斯梅尔斯,1953),但最重要的无疑地是琼斯(1960)对於巴尔菲斯特(Belfast)所做的社会地理学分析,这个分析结合了他早期在亚伯瑞斯特维斯(Aberystwyth)之乡村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以及芝加哥城市生态学者的研究工作。在工业地理学方面,史密斯(1952)、罗斯特洛恩(E.M.Rawstron,l958)、伊斯塔尔(R.C.Estall)以及布坎南(1961)从一个特定地方和设施的描述转向对区位决策原理的研究。在政治地理学方面,伊斯特和莫迪则是集中在边界以及将国家看作为一个区域所进行研究(A.E.Moodie,1956))。 到60年代,英国地理学与其早先十年有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一时期,虽然没有革命,而是缓慢地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析 【摘要】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西方发展史由于战争等原因欧洲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之后则主要依靠飞速崛起的美国来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直到二战结束部分西欧学者又继续开始了他们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科学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 【关键字】地理学分支中外城市阶段 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对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总体把握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

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 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 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Conurbation。代表人物奥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 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区位学派(Locational school):代表人物:W. Garrison, B. J. L. Berry, W. Bunge , M. F. Dacey, R.J.Chorley, P.Haggett 特点:(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结果);(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证);(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Model: 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 年代兴起,60 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 年代觉醒,反思。名言:Rubbish in ,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到 60 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1.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2.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等号; 3. 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