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7.雷电颂教案

7.雷电颂教案

7.《雷电颂》教案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主题:雷电颂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葛颖/巩义市市直第四初中八年级语文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理解、分析人物,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就是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心灵沟通;语文是有声的文学,朗读是诠释语文的最好方式。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还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心灵的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聆听优美真情的朗诵表演,感悟文字的真情倾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陶醉其中,并且激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共鸣和朗诵欲望。《雷电颂》这篇课文运用呼告、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学本课,朗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本课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抒情文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主题分析:《雷电颂》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散文诗来教学,它是屈原这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写法分析: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现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学情分析

①学生反馈:《雷电颂》全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文,对于屈原不顾一切呼唤风雷电的行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凡的语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学生掌握、领会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适当给学生介绍屈原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体会文章的感情;②学生需求:散文诗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诗歌的韵律美,八年级的学生青春浪漫,喜欢读诗写诗,老师应该把优美的诗篇呈现给他们,引领他们走向诗的国度;③学生不足:学生平时的朗读很难真正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朗读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念书”,无法融入到课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难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

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针对目标2、3,设计两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介绍作者:郭沫若:原名开贞,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主要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等,收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里。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却被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连遭放逐。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仍然关注祖国和人民。后楚国首都

郢为秦兵所破,自投汩罗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三、介绍背景

《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的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屈原》全剧分为五幕:“橘颂”---“受诬”--- “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第一场: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第二场: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第三场:高潮:写侍女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中毒身亡。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睥睨()污秽()迸()射稽()首踌躇()鞭挞()罪孽()

2、你对戏剧知多少?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3、正文前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4、听读课文,朗读课文,结合背景,品析人物:

屈原:外貌——戴有刑具、系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

动作——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

(受到迫害,坚持真理,满腔愤怒,坚贞不屈)

时间:午夜刚过去,黎明未到来最黑暗的时候。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环境:殿内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

精神的人。)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借古喻今)

《屈原》这部历史剧在1942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周恩来曾说:“……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

五、小组合作,精读探究

1、结合背景,小组探讨风雷电等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

风雷电----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黑暗----既指黑夜,也象征现实的黑暗。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的群像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小组分读课文,你认为《雷电颂》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拟人呼告----“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直接以第二人称呼喊风雷电,把它们当作可以表明心迹的对象。感

情热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比喻----“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热切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排比、反复、反问----“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小结: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六、拓展:

1、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比较阅读:以前学过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与这二首诗相比,本文的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借景抒情,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给人美的享受。

本文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七、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义。

(1)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

(象征诗人虽被流放,但仍心系祖国和人民。)

(3)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象征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不能为国为民,只会欺民惑众,压迫人民。)

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呼告、反复)

B、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反问、排比)

C、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反复、比喻)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