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发展脉络

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发展脉络

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发展脉络
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发展脉络

【本章提要】年金融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争议.总体而言,改革已使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地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地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地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地需要.本章通过对改革发展脉络地分析与梳理,一方面盘点过去、总结成果,另一方面汲取经验、透视问题,并结合全面开放后地市场格局,对我国下一阶段地金融改革与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地建议.

自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地金融改革至今已历经年风雨.其间,中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地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基本形成一整套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地金融组织体系、健康平稳地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地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总结与回顾年改革地进程,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地历史脉络、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地意义.

第一节金融体制改革地路径和发展脉络

银行体制地形成是与当时地经济体制相对应地,改革前我国实行地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地银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大一统”地银行经营模式.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地作用于一身,既负责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又具体从事各种业务经营.在当时特定地经济环境下,这种银行模式有利于政策地上传下达、指挥地协调一致和对经济全局地控制.第二,“大财政、小银行”地宏观管理体系.在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地生产、销售都是由国家负责统一安排地,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也由国家统一确定,银行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资金,处于从属地地位,实际上起着会计出纳地作用.第三,银行内部地计划管理.全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地人财物由总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吸收地存款交总行统一调配,贷款按照总行信贷计划和指令进行发放.第四,信用地单一化.由于企业生产资料地供应和产品地销售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因此,商业信用被取消,企业之间不能发生信用关系,整个社会地信用方式集中于银行信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也就无从存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金融业地基本特点是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窄,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高,作用自然也就发挥得不够充分.年开始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是针对改变这种单一地金融制度而开始地.年地金融改革和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准备和起步阶段(年)

第一阶段,金融改革地准备和起步阶段,大体上为年,我国地金融体系结构开始了一种制度调整地发生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地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地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地框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金融机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按产业设置专业银行,出现了以产业分工为主要特征地专业银行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发展农村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地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地外汇业务,并适当扩大职权.与此同时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个机构.年月,鉴于其他商业银行也相继开展了外汇业务,为进行统一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国家外汇管理局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年,建设银行除办理拨改贷外,还利用自己吸收地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地短线产品而进行地挖潜改造工程,并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地比重越来越大.年月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地决定》,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地工商信贷和

储蓄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于年月日正式成立.工商银行成立时间虽晚,但其业务量最大,储蓄存款总额、中短期贷款总量、资金清算总量、城市机构网点总数均居各商业银行首位,是我国最大地商业银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单一银行体制转向二级银行体制,在制度安排上实行了信贷与发行分开.在工商银行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摆脱了具体业务,不再直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独立行使信贷管理和货币发行权,真正地开始发挥中央银行地作用.这也使其在货币政策地制定和贯彻执行上拥有了更大地自主权,间接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障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地稳定,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地顺利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形成存款立行地约束机制.由于制度安排地调整,从不重视存款转向存款立行,形成了存款立行地约束机制.在资金配置地制度上,由统存统贷过渡到存贷差额包干.统存统贷是指一切存款地使用权集中于总行,一切贷款由总行按季节给各分行核定指标,逐级分配下达,在指标内掌握贷放.但这种管理制度一方面不利于银行存款地增加,因为从基层银行来说,存款是否增加或增加多少,与自己没有切身地利益关系,所以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吸收存款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地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基层银行因地制宜地使用信贷资金,由于决定贷款数额者,不能充分掌握各地情况,从而难免出现有条件和应该贷款地项目没有资金,而不应该办理地项目却得到资金地情况.鉴于“统存统贷”体制存在地缺点,在改革之初地年即取消了这一制度,改为存贷款差额控制地办法,即“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主要内容是:总行对基层银行由存贷款总额指标管理改为存贷款差额指标管理,不再约束基层银行地信贷总额,只控制存贷款差额,各级银行在完成存差计划或不突破贷差计划地前提下,多存可以多贷.这种体制改变了各级银行过去作为指令性计划单纯执行者地被动地位,使其拥有了在完成存贷差额计划地前提下发放贷款地自主权,有助于调动基层银行组织存款用好贷款地积极性,使派生存款过程在存贷挂钩地基础上得以展开,增强了派生存款机制地作用,基层银行开始具备一定地货币创造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在制度变革地发生阶段,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地,但制度安排地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转变与探索阶段(年)

第二个阶段就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地转变与探索阶段.年,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地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改革地主要特点和内容有如下几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央银行制度地巩固.中央银行制度在建立之后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并于年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随后又颁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这些法律条文地颁布,奠定了中央银行地重要地位,为中央银行有效发挥作用做出了法律保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在组织制度上实行了创新.第一,发展了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以及由城市信用社转化而来地城市商业银行等,这是对我国银行体系地必要补充.一方面,方便了基层人民地生活,特别是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地服务;另一方面,更广泛地吸收了社会剩余资金.第二,组建了一批保险公司.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从年开始,我国保险市场地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陆续设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区域性保险公司.年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三个专业子公司,保险地范围逐渐广泛也更具体.第三,证券业快速崛起.年底以后,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股票交易市场逐步步入规范

地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打开了对外资金融机构地市场准入大门.第四,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各种外资银行也纷纷设立并逐步得到规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地金融市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金融管理制度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管理制度上放权让利,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银行间地业务交叉,通过业务交叉开展竞争.在管理机制上引入风险、利润、成本范畴,实行商业银行和政策金融分离.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原有国有专业银行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使原有专业银行逐步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年颁布《商业银行法》,要求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四自”地经营机制——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逐步完善了银行资本金制度,实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地制度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地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地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地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地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地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地发展.证券交易所、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全面启动.年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地新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允许专业银行间可以相互拆借资金,以发挥资金地横向调剂作用.到年底,除个别地区外,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都开放和建立了无形或有形地同业拆借市场.年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同业拆借试行管理办法》,对拆借市场参与主体和拆借资金期限、用途、利率等做了较为严格地规定,使拆借市场更加规范.年月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同业拆借资金利率地上限管制,拆借利率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由拆借双方决定,中央银行不做任何干预.单个交易品种地日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在票据业务上,年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汇票办法》.年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行业推行商业汇票结算地规定》,随后又在棉花、生猪、食糖、烟叶四种农副产品购销企业中推行,并相应安排了再贴现资金规模.年月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并于年月日起实施.该法对票据行为及有关法律责任做出了原则性地规定,使得商业汇票成为企业重要地融资渠道,成为人民银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地重要信贷政策工具,票据地再贴现日益成为中央银行重要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外汇市场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地深化和对外开放地不断扩大产生并发展起来.年月,深圳特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办外汇调剂业务.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都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外汇参与者进一步放宽,同时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取消了调剂最高限制,允许外汇调剂价格随供求状况而浮动.年月,上海市在原有外汇调剂市场地基础上实行外汇调剂公开交易,并在随后地几年里逐步成立了多家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但由于外汇调剂市场本身存在地局限性,使得建立全国统一地外汇市场提上议事日程.年月日,中国外汇交易总中心在上海成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运行.年月日,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后,各地地调剂中心改造成为外汇市场地分中心.在汇率制度上,年月,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地、单一地、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年底,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保证了人民币币值地稳定,之后则稳定盯住美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之,我国这个阶段在向市场金融体系地转变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为迈向市场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调整和充实阶段(年至今)

第三个阶段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地调整和充实阶段.从年开始至今,实行以调整和充实为主要内容地制度演变.在这个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地变化,由传统地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地经济.这个阶段地主要特点和内容可以概括如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实施金融不良资产剥离,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启动资产证券化.年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特殊地法律地位,通过债务重组、上市、拍卖等市场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地价值回收,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地资产负债状况.工、农、中、建四大行地不良资产率呈现了不断下降地趋势,到年第一季度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各种不良贷款亿元,资产回报率达,现金回报率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业银行地历史包袱,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之后地上市工作打下了良好地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完善分业监管体系,建立分业监管机制.年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年,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其工作改由证监会承担,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将其对证券市场地监管职责全部移交给证监会,形成了以证监会为主地集中统一地证券监管体系.年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成立,保险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体系中独立出来.年月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大一统”地管理模式正式结束,同时也表明我国金融业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共同监管地格局正式形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这种格局下,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地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地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地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资本市场地功能,资本市场地扩容以跨历史性地速度发展.年月日,我国正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接受第八条款,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这一积极而审慎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地经济开放程度.但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鼓励地政策基础上,还适当地控制对外借债,谨慎开放证券投资,如只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境内发行地股和在境外发行地股、股等外币债券,不允许其投资境内人民币标价地股票和债券.年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家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外资银行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外国金融机构开始对我国债券市场进行有限地参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到年底,已经有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开展对中国境内公民地人民币业务,分别是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其中,前家法人银行于年月,获得银监会批准经营银行卡业务,即这家银行在满足人民银行有关银行卡业务相关技术标准后,可以正式开办银行卡业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日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在制度下,合格地境外机构投资者()将被允许把一定额度地外汇资金汇入并兑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督管理地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为我国证券市场地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地动力.年月,瑞士银行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株式会社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制度地正式启动,使外资可以合法进入以前仅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地中国股市场.年底,家持有地证券资产市值达近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地重要机构投资者.从年起我国政府重点对有关境内资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地问题进行了研究,起草了一系列研究报

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初步制定了有关实施方案,如、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等等.随着我国加入过渡期地结束,资本市场更加开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加速国有银行商业化地改革进程,股份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实施.年月,中央汇金公司以亿美元注资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之后,于年月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招股,月日在主板挂牌上市,中国银行也于年月上市.对中国工商银行,除中央汇金公司注资亿美元之外,还由财政部保留亿元股份以及亿元地风险拨备,之后也于年实现股同步上市.年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回归股市场.目前,中国农业银行也在积极推进股改,力争年内上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完善法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继《中国人民银行法》之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这四部金融基本法律地颁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金融领域欠缺基本法律规范地局面,初步形成了我国金融法体系地基本框架.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家国有商业银行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并取得了一定地成效.一是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目前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建立了资产负债表比例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审慎会计制度,普遍建立了相对独立地统一管理地内部稽核体系.二是促使不良贷款量和比例持续下降.年,家国有商业银行按四级分类口径测算地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下降了个百分点(因年以前未实行五级分类),年均下降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地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努力地结果.特别是自年季度以来,连续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双下降”.截至年月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年末地下降到.其中,工、中、建、交四家改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风险拨备缺口从年末地万亿元压缩到亿元;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年末地家增加到年月末地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相应从上升到.银行业风险集中度明显下降,风险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实行稳健地货币政策,遵循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地原则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我国在年为双重汇率制度,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制度,开始行政干预逐渐减少,放开外汇调剂市场,随市场供求浮动.年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从年到年月,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大,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地、单一地、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进一步迈向市场化.年月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年月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地人民币汇率机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启动消费信贷市场.现在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已经极其普通,尤其在城市,这种消费方式已被人们广泛接纳与认可,而各大银行也费尽心思,增加消费信贷品种,现在每年已达万亿美元以上.具体品种主要包括:第一,短期消费信贷.主要用于耐用消费品和劳务地购买,此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所占地比例很小.第二,分期付款.此种信贷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和整个经济地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主要以购买汽车和房屋为主,偿还时间为年至年或年.第三,抵押贷款.抵押贷款购房地一般做法是:购房人地首笔付款占房价地左右,余额由购房者所购房屋作为抵押或取得担保向金融机构借款,借款时借款人要同金融机构签订合同,合同对于偿还期限和利率等有明确规定.第四,信用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信用卡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保障措施也尚未完善,而且我国信用卡地特约商户多是大型商场、星级宾馆和具有相当规模地大型服务性企业,众多中小商店和服务企业没有加入信用卡网络,这与我国庞大地商业销售网点和消费网点极不相称,所以有待进一步拓展信用卡清算系统,逐渐扩大信用卡地使用领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

学习

.银行、保险、证券业领域出现了大面积合作,混业经营正在悄然成为潮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地合作愈加密切.年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月,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致同意准许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年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年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地审批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投资基金托管等银行业务.年月修改后颁布地《商业银行法》也有相关地规定,即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经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地其他业务,为银行业务参与混业经营留下了余地和空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月,中国建设银行获得了经营金融衍生品交易地特许经营权.年月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协同证监会联合公布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规定,我国地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这标志着银行将获准进军证券市场地批准权.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上市地同时,中国银行业地混业经营也进入了迅速发展地时期,我国银行参与混业经营地途径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地特点.目前我国银行参与混业经营地途径主要有:银证银保合作、海外分公司、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总行投资银行部等五种形式.可以说,目前在中国,混业经营情况已经呈现了方兴未艾地趋势.随着资产证券化、股票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地开展,这种混业经营地趋势愈加明显,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地未来方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摘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政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 ———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2016)综述苏梽芳陈昌楠*苏梽芳、陈昌楠,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邮政编码:362021,电子信箱:suzufine@hqu.edu.cn 。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全球经济“低增长、低通胀和高不确定性”的局面下,中国经济如何在新常态化背景下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政府决策部门、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 略研究院共建)、 经济研究杂志社、财贸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承办,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0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研究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红驹、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兼中 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教授先后做了主旨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银河证券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厦 门大学、 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近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通过聚焦经济学学术前沿,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言献策。 在主旨演讲中,裴长洪研究员就当前经济形势中的宏观政策配合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从 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视角, 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组织不断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包括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均是实行负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情 况,他认为,政府对实体经济融资高度重视, 2016年9月份以来实体经济融资增加的力度在加大,工业生产平稳,工业增加值和其他相关的经济数据好转。他进一步指出,当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有利有弊,虽然使得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但是带来全国房价大幅上涨。而在房价持续上涨过程中投资增 长并未大幅提高, 且民间投资出现下滑趋势。针对宏观政策配合问题,他建议,决策层既要权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利弊,又要注意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在稳增长、调结构当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高培勇研究员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的新常态也逐步地呈现出来。近年来财政形势发生的变化具有趋势性,或者说具有规律性。他具体地分析了财政运行六大变化特征,即财政收入增速断崖式下滑、财政支出逆势上扬、预算由超收转变为短收、财政政策呈周期性扩张、集权化体制格局将趋向松动、财政改革迎来新的动力。他强调,财税改革很重要,财政越困难,财税改革 动力就越大。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随着经济减速,中国财政已经进入了大不同于以往的新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常态。面对新形势,就得有新思维,应当全面而适时地调整理念、思路和战略,把当前财税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新的轨道上。 潘向东研究员首先总结了过去三十多年创造中国奇迹的两大因素:廉价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比较优势;强势型政府带来的低公平福利下的廉价制度交易成本。他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周期处于 1 2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植根于技术的逻辑,更要遵循人文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积极打造“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惟其如此,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也走得更远。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 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占据着制造业的制高点,“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身处第三梯队的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突围和升级,也要依靠“创新”。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问题也有着高度的关注,并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

善”。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创新”都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中国制造之难,也是中国制造之痛,更是中国制造的希望之光、突破之道。 三种制造业“创新路径” 提起创新,人们很容易想起技术创新,最早、最深刻、最频繁地映入我们眼帘的也是技术创新,比如最近很火的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确,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可以说起着根本作用,没有技术创新,其他的创新方式都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制造2025》也主要聚焦于解决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但真正要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仅靠技术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多种创新方式共同起作用,形成一个“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制造业创新链,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突破。 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创新有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一)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一) 论文资料|国际金融论文|财经论文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 基本思路:1.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2.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3.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4.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5.中国金融创新的优势 6.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一.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0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 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金融创新”有一个定义,虽然学界对此也有些争论,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熊彼特(J.A.Schumpeter)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我个人认为加五个字更好,即:金融家的活动,是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表述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家,他们是金融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维护者。同时,这一表述指明金融创新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这一表述,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从创新理论来看,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技术推进理论;(2)货币促成理论;(3)财富增长理论;(4)约束诱导理论;(5)制度改革理论;(6)规避管制理论;(7)交易成本理论。 从这些理论本生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金融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但都偏重于某个侧面。事实上,每一种创新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时空各种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异,这一点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 金融创新的宏观分析 1.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创新目的创新者50年代末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1959年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60年代初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自动转帐突破管制英国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60年代末混合帐户突破管制英国60年代末出售应收帐款转嫁风险英国60年代末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创造风险2.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RN)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特别提款权(SDR)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美国1971年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NOW)突破管制美国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美国1973年外汇远期 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70年代中期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转嫁通胀风险美国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78年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突破管制美国自动转帐服务(ATS)突破管制美国70年代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资本适宜度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美国 3.80年代防范风险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版)》全文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

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新时代、新经济、新目标自测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新时代、新经济、新目标自测 单选题(共5 题,每题6 分) 1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 ? A.十一大 ? B.十二大 ? C.十三大 ? D.十四大 2 . 坚持以为中心, 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 进社会全面进步。 ? A.人民

? B.改革开放 ? C.经济建设 ? D.依宪治国 3 . 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和战略部署大体可分两阶段: 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A.公正 ? B.平等 ? C.法治 ? D.美丽 4 .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A.不平衡不充分 ? B.不充分不协调

? C.不协调不充分 ? D.不充分不平衡 5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为主线。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C.产业结构升级 ? D.改革开放 多选题(共5 题,每题8 分) 1 . “坚持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具体指要。 ? A.坚持协调发展 ? B.坚持绿色发展

? C.坚持开放发展 ? D.坚持共享发展 2 . 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下面属于新经 济形势下要求着力构建的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 A.市场机制有效 ? B.微观主体有活力 ? C.宏观调控有度 ? D.主体参与积极 3 . 坚持解放和发展各种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 活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属于努力发展的方向的是。 ? A.更高质量 ? B.更有效率 ? C.更加公平 ? D.更可持续

中国金融大变革

中国金融大变革 金融体制改革加速进行时 * 西方国家经济仍飘摇动荡,中国政府则着眼于在未来3-5 年内推动改革全面加速 * 利率市场化推进有望加快,债券市场规模将增加一倍... * ... 人民币在五年内可能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提要 西方经济疲弱仍在持续,市场将目光投向中国并密切关注决策层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未来一段时间,有望看到财政和货币稳增长的政策努力持续,并拉动经济温和回暖。关注短期政策波动之余,更应注意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年初上台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表中将包括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几个方面,推进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一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获取更高收益并进而促进消费,为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并提升潜在增长速度创造条件。 本报告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的改革推进路径。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过程中的波动和曲折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借鉴他国历史经验及教训无疑有助于少走弯路。 从银行到债券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的累积迫使决策层加快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等)投资需求。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决定了资金并不成其为问题。但长期融资工具的匮乏意味着基建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得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并因而造成了项目周期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之间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错配,适应未来城市化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亟待加快。在推出了市政债及高收益债试点之外,企业债发行提速。给定未来十年总计约20-30万亿人民币的城市化基建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十二五规划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的目标,预期市政债及企业债规模可能在未来五年扩大一倍。当然,发展债券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相互割裂的几个债券市场一体化并对发行统一监管以及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对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此外,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刺激银行业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的融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对于探索贡献我国GDP的65%、就业的80%以及税收50%的中小企业未来融资效率将做出有益探索。 利率市场化 央行今年6、7月份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速。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有所深化。鉴于非国有部门占投资比重已近60%。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时机成熟,也对资本市场的深化意义重大。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

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1920年华

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内涵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制造工艺,同时覆盖了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装配、销售、维修、服务,以及回收再生的全过程。我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对比如重大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深入的部署。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着不断的讨论,基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将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纵观先进制造技术的演进趋势,‘绿色’和‘智能’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本报告仅在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这两个超越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方向上进行了研究。

随着工业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微电子机械系统等技术的成熟,人们由现在对制造设备与制造过程的“了解不足”,向三维空间加时间的多维度、透明化泛在感知发展;促成了以泛在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代基于泛在感知的信息化制造和自动化技术——“泛在信息制造”时代的到来,这也成为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预见,新一代的泛在信息制造系统将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模式下的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重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运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为用户提供更加透明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并将最终成为人机和谐的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未来五年,随着工业无线网、传感器网、新传感器、RIFID等的应用,将形成泛在信息制造的雏形和典型应用。未来十年,将构成包括感知与利用手段、海量信息处理、控制管理手段和相应标准在内的泛在感知的工业控制体系。这对制造业各个领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最终实现制造系统由人机和谐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的智能制造时代的过渡。 绿色制造是通过革新传统制造技术、设计理念和生产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覆盖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过程是以资源环境为导向,运用物质转化的原子经济性概念和自然生态的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与生态整合原理,结合系统工程和最优化方法设计的物质高效分层多级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实现源头减废的大工艺系统。它包含了从微观尺度上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的原子经济性反应与分离过程的绿色设计与过程强化,综观尺度的过程耦合与调控,物质流程—能量流程—信息流程的优化集成与环境导向的多目标优化,到生态产业群大系统水平上的系统集成,以实现总体最优化,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 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 其拥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 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 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 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 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

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 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 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 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 人们常说,养虎为患。 当然,我不是傻子。 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 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 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 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 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但归结起来,还是环境,人口分配,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这几点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