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_以洞庭湖区为例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_以洞庭湖区为例讲义

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

湿地的

分类

⎩⎪

⎪⎧

天然湿地:、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

保护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作为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 严重,大规模

影响: 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__。 (3)措施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沼泽湿地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多凌汛,河水泛滥。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思维延伸

沼泽的成因关键是“来水多、去水少”。“来水”主要有降水、径流注入两个途径;“去水”主要有径流流出、蒸发、下渗三个途径。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4.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5.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活学巧用】

[2021·山西太原一模]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B.泥沙淤积

C.地壳抬升 D.围湖造田

(2)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维持生物多样性

(3)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季温和多雨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湿地的形成与保护

1.[2021·广东卷,8~9]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如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考法二湿地的成因分析

2.[2020·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1 875~2 106 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6分)

考点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拓展考点)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

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重要作用:

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称。

②促进全球________,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图示说明如下:

2.森林的分布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________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________强烈、________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________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________作用,使土壤非常________。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____________,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三、雨林破坏的原因

四、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1.影响全球________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造成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________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________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五、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________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________。

3.加强________,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________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________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有所差异,总结如下。

【活学巧用】

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2)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林业发展的影响

1.[2019·江苏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

(1)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提高造林存活率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思维流程]

[我的答案] (1) (2)

对接核心素养

2.[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6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6分)

常考类主观题增分策略十生态环境问题类

【命题角度】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解答这类问题,除了要掌握基本原理外,还要灵活运用答题模板,并能快速学习新情境。

【典题感悟】

[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上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自主尝试]

[阅卷现场]

该考生思考方向准确,对材料信息和设问理解到位,因应试训练不足,造

【答题模板】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术语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

1.[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思维流程]

[我的答案] (1)

(2)

(3)

2.[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考点一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1)浅水(2)沼泽水库(3)陆地水体

2.(1)生物多样性(2)调蓄洪水污染物质生物多样性

3.(2)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洪涝灾害

4.(1)持续发展(2)生存环境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活学巧用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所挟带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江水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在河流入湖口地区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堆积最终露出水面,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第(2)题,由“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第(3)题,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龙感湖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区,而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是候鸟越冬地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鸟类一般处于食物链的底端,该地区应该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答案:(1)B (2)D (3)C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1.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I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第(2)题,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I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I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

答案:(1)A (2)D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成因、湿地的功能及对水库的意义,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第(1)题,设问的限定词是地形、地质,故需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断层分布来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流向东北,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会沿着断层出露;湿地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容易积水。第(2)题,主要从湿地的功能及其对水库的影响分析,从削峰补枯、净化水质等方面说明即可。

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

质。

考点二

一、1.(1)地球之肺水循环

2.亚马孙河刚果河

3.热带雨林

二、1.光合作用生物循环

2.(1)有机质淋洗贫瘠

(2)植物体内

三、贫困商业性采矿

四、1.水循环

2.二氧化碳

3.生物多样性

五、1.保护性

2.自然保护区

3.环境教育

5.选择性

6.缓冲区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活学巧用

1.解析: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

答案:A

2.解析:第(1)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增长太快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第(2)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

答案:(1)B (2)B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1.[思维流程]

(1)经济(2)过程(3)加大(4)增强

(5)增加

答案:(1)B (2)C

2.解析:第1步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题干材料“主根……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可推断,地下水水位下降,沼泽水减少;材料中“我国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有旱、雨季之分。

(2)设问“沼泽地获得稳定水源”,所以沼泽地补给应该是地下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都不稳定。

第2步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1)天然次生林、灌丛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a、b两图比较,引种桉树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面积减少。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常考⑩类主观题增分策略十

生态环境问题类

学以致用

1.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解析:第(1)题,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Wo

姓名,年级: 时间:

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考纲展示]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7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之肾”—-湿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 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 5.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二、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错误!―→错误!―→错误! 3.案例——洞庭湖萎缩 (1)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2)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三、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措施 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图文拓展] 1.东北地区湿地保护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_以洞庭湖区为例讲义

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 湿地的 分类 ⎩⎪ ⎨ ⎪⎧ 天然湿地:、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 保护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作为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 严重,大规模 影响: 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__。 (3)措施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沼泽湿地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多凌汛,河水泛滥。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思维延伸 沼泽的成因关键是“来水多、去水少”。“来水”主要有降水、径流注入两个途径;“去水”主要有径流流出、蒸发、下渗三个途径。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为龙感湖及周边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材料分析,龙感湖地区的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A.文化服务——净化水中污染物 B.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供给服务——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支撑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 (2)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有()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地区沼泽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图为三江平原某研究区以及研究区内的典型样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研究区是我国() A.冬季最寒冷的区域 B.地方时最早的地方 C.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区域 D.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区域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湿地改造过程中导致图中典型样带内沼泽湿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沼泽中水的下渗量大量增加 B.大量开垦耕地,造成湿地破坏 C.蒸发量增大,沼泽内水分大大减少 D.大量排水,加快沼泽中水的地表径流排泄 (3)典型样带内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 B.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变小 C.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 D.河流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趋于稳定 3.为了研究城市人工湿地的富营养化状况,研究人员在我国南方某市区范围内选取了3块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数据见下表。其中软件园湿地大量保留自然缓坡的堤岸,且与周边较好水质的水系连通,并有闸口控制;荆川公园湿地水体基本与外界隔离;五星公园湿地水体底部有大量的建筑垃圾,水体和陆地之间由垂直的混堤岸相隔离,同时虽然与外来水系相连通,但无闸口控制。下表为人工湿地水质综合富营养化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城市人工湿地的服务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缓坡的堤岸—净化水质—支撑服务 B.荆州公园—美化环境—文化服务

2021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2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 湖区为例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湿地资源的形成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2021·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以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3 第1章 第31讲 考点一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第31讲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和价值,综合看待人地关系;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说明自然资源的属性与特点。2.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如何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掌握自然资源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考点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 森林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 森林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是通过对其他自然要素的作用来实现的,主要包括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必要性 ①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就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②如果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③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 (2)原则 ①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②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修建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能影响 (1)有利影响:有利于发展旅游业(文化服务);能生产廉价的水电,为农田提供相对稳定的灌溉用水,库区可促进渔业的发展(供给服务);减少下游的洪灾(调节服务)等。 (2)不利影响:损害支撑服务,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如通过蒸发损失大量的水,下游的农田和河口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阻断某些鱼类洄游(供给服务);库区的水会淹没森林和农田,水库蓄水可能引发地震(调节服务)等。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类型作用和价值相互关系 供给服务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 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 务功能是同时存在 的;其中,支撑服 务是供给服务、调 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的基础和前提 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提供服务功能的极限。如果人类利用环境提供的服务超出界限就可能产生资源问题和资源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 (2)从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来说,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 庭湖区为例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湿地含义与功能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湿地的功能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疑难辨析1】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 提示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根据湿地的定义,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二、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 1.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与表现 (2)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疑难辨析2】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 提示不全是。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例1】[2015·安徽文综,35(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3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3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地理背景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①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②热量条件: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冬季寒冷,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③农作物品种:喜凉作物。 ④农作物生长时间:4-10月。 (2)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布局的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茧、苹果等。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主要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2.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①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三、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2.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的发展方向 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 微点1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优劣 (1)劣势:热量不足致使作物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防寒问题。 (2)优势:冬季长,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使土壤肥沃;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31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2021·广东深圳调研)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以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缺乏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2.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解析] 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地区多位于南北纬40°-60°,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气温偏低,所以生物种类较少。第2题,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东部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且呈南北条带状分布,影响分布狭长的原因为地形格局。 (2021·安徽省淮南市模拟)2021年8月亚马逊雨林发生严重火灾,起火次数7.3万次,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0%。据卫星数据显示,2021年7月的森林砍伐面积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39%。结合以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乙、丙、丁的含义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D ) A.甲表示水汽输送B.乙表示蒸发与蒸腾 C.甲与丙含义完全相同D.丁表示径流 4.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说明了( D ) A.甲环节增强B.乙环节增强 C.丙环节增强D.丁环节增强 5.推测此次火灾严重最主要原因是( B ) A.环保者恶意宣传B.大力开展农畜业 C.全球气候变暖D.拉尼娜现象 [解析] 第3题,热带雨林对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吸纳滞蓄大量的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把水分重新返还到大气中形成云雨。图中甲表示热带雨林的蒸发和蒸腾作用、乙表示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丙表示海洋水蒸发,丁表示径流(雨林到海洋)。第4题,土壤肥力由最高的B点持续下降到C点,说明雨林降水量大,淋溶作

2020版高考地理(浙江选考)一轮夯基作业:第31讲环境保护Word版含解析

第31讲环境保护 时间:60分钟分值:80分 综合题(共80分) 1.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能源重化工业快速涌现、密集布局,呈现杂乱无序、过度开发之势。这些能源重化工业每天产生的各类工业废水偷排入江,混杂着生活污水及航运激增带来的船舶污染,使长江遭到了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污染程度远超自身的水体净化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说明长江水体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10分) 答案危害:长江水体污染会导致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生产力;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流域内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污染可能导致水质性缺水。(4分)防治措施: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全流域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6分) 解析危害可从可用水的减少,以及水体对土壤、生物、人类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措施可从减少排放、达标排放,以及加强管理与宣传、法治等角度分析。 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目前中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部分,若按每人每日产生0.5千克计算,一年就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此外,经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同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九分之一。长期的环境污染和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得曾经美丽的乡村失去了色彩。农村垃圾处理不当,影响的已经不仅是农村的生活环境,还有对农村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说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大的原因。(10分) 答案原因:农村垃圾产生量大,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2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堆放混杂,收集 和处理难度大;(2分)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不足;(2分)缺乏相关管理体制;(2分)保护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2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可从垃圾数量、分布,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角度分析。 3.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习惯习俗,是喜庆、祝贺的标志。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带给大家节日的喜庆,却同时也隐藏着许多危害。2018年全国多数大中城市出台了“禁燃令”或“限燃令”,这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争议,有的拍手叫好,也有的认为不能一禁了之。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 22年真题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 22年真题专项练习题 1.【2022年全国乙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 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 2.【2022年全国甲卷】【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3.【2022年广东卷】[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间(500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上图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4.【2022年湖南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温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温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高三地理学科组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高三地理学科组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上学期工作主要是一轮复习,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全面、准确、规范、熟练的程度。近期目标:期中考试争取全市期中各项数据比高二期末取得较大进步,达到学校平均水平,争取进入市内同学科前六。一本单科上线达到65人,单科进线率达到45%,卓越班达到39人,实验班达到10人,复习班达到6人。 二、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回归教材,落实“双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完善和巩固及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研读教材,寻找新意。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将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好坏。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源地,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精读,领悟编者意图,提炼知识的深意。具体做法就是给足时间读教材,整合各种版本教材内容,处理好活动思考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度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精髓。 三、主要措施: (一)注重读背,夯实基础 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瘦身知识体系,突出重点,深化记忆。怎样让读背材料的效率最大化,坚持,落实是关键。十分钟课前读背默写,坚持落实,常抓不懈,形成习惯,结合进度,落实不同内容,最

终达到全部掌握。 1.每堂上课前必先出示这节课要落实的读背内容,让学生做到天天背,堂堂默。 2.每堂课前,课间都要找相应的学生背默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天天清。 3.有些内容背默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用做过的试题例证,做到现背现用。 4.定期举行一些背书比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背书技巧。只有让学生做到天天背,天天用,地理一些零散的知识才能熟记于心,高考才能游刃有余。 (二)改革课堂,追求高效 我们课程组教研主题之一就是:摆脱传统的死气沉沉的灌输的老路子,想尽千方百计实施课改,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主动学习,实现高效课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走上讲台。高三习题讲评课较多,因此一些重要题目的讲解,事先布置给一些学生,让这些学生当一次老师,进行角色互换。首先他们会很重视,也会精心备课,备课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其他同学也会听得兴趣盎然。讲解的同学满足了自我表现欲,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重要的地理原理图也应最大限度得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比如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洋流分布规律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能力,保证了应考的要求,又提升了课堂的活力。

湿地开发与利用 -【完整版】

第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主要原因是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②围湖造田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④湖滨土地沙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⑤节约用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读我国某区域湿地分布图,回答5~6题。 5.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甲地湖泊众多的影响因素不可能是A.降水量大 B.多冰雪融水 C.多洼地 D.内流区面积广大 6.乙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湿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退化较严重。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乙地湿地系统的是 A.大力发展高原畜牧业 B.甲处湖泊水调入乙区域 C.退牧还草、围栏封育 D.发展河谷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5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内流区面积广大,同时多洼地,多冰雪融水,因此湖泊众多。该地区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第6题,退牧还草、围栏封育,可以保护植被,有利于修复湿地。 答案: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若用无植物的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学案第3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31 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2课时【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为例分析其危害、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学法指导】 1.利用大约30分钟认真预习,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 2.下节课将对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反馈。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

2. 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原则 (1)________、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________、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________相结合。 2.措施:工程措施(________、护坡、________)、农业技术措施、________措施相结合。 3.模式: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 误区警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各类治理措施其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植树种草,改善植被条件),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规 划、标本兼治。 【知识体系构建】 【探究点一】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1.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 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综合集训3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集训3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年级: 姓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A模拟精选 [2021·河南六市联考]深水型水库受水温垂直分布影响,有些季节水库深水区会出现缺氧环境,导致水体中重金属锰的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读我国某水库2014年2月~2015年2月坝前水位(水库水面海拔)及水温季节变化剖面图,完成1~2题。 1.该水库应位于( ) A.东北平原B.太行山地 C.秦岭山地D.云南中部 2.下列关于该水库重金属锰浓度最高的时期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时期降水量少 B.乙时期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 C.丙时期水温高,浮游生物多 D.丁时期水库结冰 [2021·武汉外国语学校模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4.[2021·湖北襄阳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的重大国家战略。 材料二2020年4月1日起,黄河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禁渔期。自2018年起,每年4~6月我国对黄河干支流实行禁渔制度,加强依法严惩严重破坏水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材料三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8分) (2)针对黄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8分) (3)分析说明国家在黄河实施定期休渔制度的意义。(8分) B真题汇编 [2019·全国卷Ⅲ,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3提能精练: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提能精练: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 为例含解析 学业评价强素养限时特训提能精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湿地及其功能1,2,7,8,9,10,12(1)(2),13(1) 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3,4,5,6,11,12(3),13(2)(3)(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 B.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

C.地下冻土层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易泛滥 答案B 解析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世界最大的芦苇保护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因地势低洼积水,地下水水位高,故B项符合题意。 2.关于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先增加,后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 C.逐渐减少D.逐渐增加 答案D 解析湿地位于内流区,随着湿地水体的蒸发,盐分逐渐聚集,故D项正确。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目前扎龙湿地最合理的开发方式是() A.旅游B.航运 C.开垦D.蓄洪 答案A 解析发展旅游业对扎龙湿地影响最小,最合理;湿地水浅,不利于航运;开垦会造成湿地破坏;该地洪涝灾害并不多发,且蓄洪不属于开发方式。 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

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31讲 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学生版)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1讲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 配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列小题。 (1)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2.(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工程I、Ⅱ分别是() A.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工程I、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减轻大气污染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9·江苏)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4.(2019·浙江会考)辽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起步较早地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开持续发展的矛盾。为实现辽中南工业区的振兴,重点在于() ①关停钢铁等传统企业②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③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④鼓励产业人口外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2017·江苏) 下图为“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小题。 (1)在“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的是()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 区域发展得很好 日本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1)北方农牧交错带 ①过渡地带⎩ ⎪⎨⎪⎧农区与牧区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 措施具体做法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 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 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下图示意在橡胶林下种植高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此评价该生产模式在海南推广的条件。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获取和解 读信息 ①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海南是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学案: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生活链接] 201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湿地日暨扎龙自然保护区建区40周年主题活动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举行。扎龙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多年来,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人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了解:我国湿地 资源的分布。 知道:湿地的概 念,分布特点及 其重要的生态价 值。 理解:湿地开发利 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形成原因及 综合治理措施。 应用:掌握分析 人地协调观:调 整人类活动,保护 湿地资源,合理 利用湿地资源。 综合思维:总结 湿地的环境效应 和地球之肾功 能;分析湿地开 发与保护的措施 和问题。 区域认知:理解

某区域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途径,并探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同区域湿地价值的差异,湿地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有无破坏湿地的现象,分析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错误!地表或为错误!浅水覆盖的土地。 3.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错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错误!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自我探究] 海洋是湿地吗? [答案] 海洋、森林和湿地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水但水较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海洋不是湿地,而是和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之一.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价值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表现及危害 (1)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错误!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天然湿地的错误!数量在不断减少,错误!质量在逐渐下降。

【名师推荐资料】(全国通用版)新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31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

第31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的现状及作用 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生态效应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破坏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深度思考1】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不是。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深度思考2】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提示(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5.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读下图,回答问题。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 a.开辟大型农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b.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c.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 【深度思考3】保护雨林为什么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