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农业起源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能持续发展[1]。因此,农业对于拥有着几千年辉煌文化的中国,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农业起源的各种传说也非常多。本文将对中国农业起源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中国农业农业起源农业起源传说

1、简述中国农业起源

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当农业起源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一些经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2]。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

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

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有学者根据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谷物种植的遗迹、遗址从而断定中国农业起源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前期,并得出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3]。

在原始社会里,农业就已经孕育于人类的采集活动之中,当时男成员从事狩猎(渔猎),女成员则担任采集工作。这种分工习惯到了唐代还有保留,当时云南的裸行蛮,即是“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等,归啖食之”[4]。当这些女成员长时间和植物接触,通过不断的观察,自然会逐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经过发芽、成长,最后开花结果。于是,她们好奇地进行了模拟式的试种,当然这其中必然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逐渐摸索出播种的方法。

在种植业发生的同时,孕育于狩猎经济中的畜牧业也逐渐萌芽。即当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起初是小的)留在身边,慢慢地就饲养起来。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猪骨和狗骨。长江流域的遗址中除猪骨外,还有水牛骨骼。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了。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出土有大批零整兽骨,其中有马骨。陕西陕县庙底沟和辽宁大连市羊头洼遗址都发现鸡骨,说明马和鸡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养猪业的异常发展,是与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裴李岗遗址已出土有猪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小陶猪。考古发掘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凡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部落,都饲养以猪为主的家畜。还有一种可能是当人们吃食物的时候,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跟随在人们身旁拣拾残食,人们就便留它们在身边喂养。当狩猎不到动物,衣食无着落时,就用他们来补充。畜牧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农业起源就已经开始,到了新石器时代,种植业和畜牧饲养在原始社会经济中,已占着主导地位,采集和狩猎至此降至次席。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发明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大自然。只有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

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就取得了一些主动。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5]

因此,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以采集渔猎结合为主,种植业不占主要地位;②以种植业为主,采集渔猎居次要地位;③种植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产生,以至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采集渔猎仍作补充。[6]而从原始农业种植的作物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无性繁殖作物和种植繁殖作物[7]。

2、关于农业起源原因和条件

农业起源一向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备受考古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农业学家等的不断努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关于农业起源,首先,很多学者认为环境变化是导致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8]。距今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的波动,必然会造成中国动植物资源的巨大变化,动植物的减少尤其是各种易猎可食动物的大幅减少,使得中国南北两地的居民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这一阶段一开始的急剧升温及以后的渐趋稳定,为谷物驯化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南北两地几乎同时进入原始栽培农业的诞生阶段[9]。其次,有些学者认为人口压力是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原因[10~11]。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及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12~13]。

而农业的起源,就像种植庄稼需要合适的土壤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4]:

一、人类的进化

农业经济,是一种高级类型的经济生产部门。这种生产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依赖于自然界,而且要依赖于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只有人类自身文化水平不断提

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经济才有可能被发明。但直到进化到新人阶段,人类还不能摆脱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然而,体质进化是不可更改的方向,人类越来越聪明了,经验越来越丰富了。直到人类撒下了第一颗种子后,从此开始了改造自然为自己谋取幸福的伟大进程。

二、天然食物的不足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消耗加大了,根据推断,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地球上的人口还不足三百万,到新石器时代就增加到了五千万。另外,工具的改进,也加大了对资源的消耗,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使许多动植物大量减少。一方面是人口和人们欲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动植物资源的减少,这种尖锐的矛盾仅仅用原来的渔猎和采集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另寻出路,用农业这种方式来生产食物。

三、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漫长的采集生活,使人类积累了开展原始农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这是原始农业赖以产生的技术基础。处于旧石器晚期的人们在采集野生果实的过程中,有关作物栽培的初步知识也开始萌芽。

四、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

原始农业的生产条件,首要者在于生产工具、贮藏条件和氏族组织等几个方面。

1、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向细小化方向发展,为前农业生产工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条件。此时期用于采集野生谷穗的石刀已在多处遗址中发现,如在贵州出土的穿洞骨铲是新石器时代用于翻土的骨铲的起源。这些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意味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的“前夜”。

2、贮藏器皿的出现同样是原始农耕文化赖以生产的重要条件。农业经济是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季节性气候制约严重的一种经济部门。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食物来源的间歇性和难以保证性,因此,农产品贮藏不仅是保证食物连续供应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农业生产下一个周期能够得以开展的根本保证。

3、氏族组织是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社会保障。在氏族组织内部,古人类共同采集或狩猎,就如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一样,氏族组织为原始农业中的分工合作提供了组织框架,有效的分工合作又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及继承。

3、关于农业起源有文献记载的传说[15]

目前文献记载的关于我国农业起源的传说大概有以下四种:

一、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二、柱,是神农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柱自幼跟随神农从事农业,焚烧山林,开垦耕地,熟悉农活,使本氏族得以兴旺,后来就也被人们当作农神来祭祀。神农因发明农业使本氏族从游牧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得到人们的敬重,而到了其子“柱”的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已能供养本氏族,无需在像过去游牧时期“逐水草而居”那样飘泊不定,开始定居生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人们敬仰“柱”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轩辕氏,既黄帝,不少人认为他才是农业的创始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相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

四、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的。在《诗经》里就有很多篇章歌颂他的功德。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也是该族农业生产技术的缔造者,故被后人尊为农神。有的人说他是黄帝的后裔,有关后稷的文献资料要比神农、柱、黄帝等详细、完整得多,对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更为具体。后稷的母亲姜嫄因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出了后稷。后稷出生后,他的母亲认为是不详之兆,就把他丢弃了,没料到把他丢到路上后,来往的牛马都躲避他,不愿踩到他,将他丢到结了冰的河中,也冻不死他,有鸟飞来用羽毛覆盖他替他保暖。他的母亲看到这样,就十分惊讶,于是就把他有带回家抚养成人。后稷在小的时候就和有农业天赋,喜欢栽培种植各种作物,长大后就教人民进行农业耕作,被后世许多人认为是农神。稷最早就是后稷栽培的作物,后来人们就以此来作为他的名字。社稷一词就是地神与农神的合称。

4、总结

我国农业起源早,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业不仅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

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人口大规模的集聚物质基础,是人类得已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注释:

[1]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

[2]浅谈中国农业起源

[3]张成权关于中国农业的产生与中国文明

[4]樊捉绰《蛮书》

[5]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

[6]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综述

[7]Sauer农业起源与传播

[8]陈淳最佳觅食方式于农业起源

[9]宋桥敏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之背景分析

[10]颜家安海南岛原始农业的几个问题

[11]马克.纳森.科恩人口压力与农业起源

[12]尚定舟王有文略论农业起源

[13]孔令平关于农耕起源的几十问题

[14]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

[15]中国农业发展史讲义

参考文献

1.何炳棣: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

2.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3.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4.徐旺生:关于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探讨

5.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

6.朱乃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中国象棋是怎么来的

中国象棋是怎么来的 中国象棋的起源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国际上一般认为,约公元6 世纪出现在印度的“恰图兰卡”(chaturanga)是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将棋等象棋类游戏的共同起源,其中王、士、象、马、车、兵这几种棋子的布局和走法均已成型,后来的象棋游戏系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恰图兰卡

传入波斯的恰图兰卡变体 这个观点并不被中国学界认可,他们长期坚持认为,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唐朝”宝应象戏“被视为中国象棋的雏形,与之相应的有三处文献证据: 其中最为详细的记载出自唐传奇《玄怪录·岑顺》,小说的时间点在宝应元年。其中“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步卒横行一尺“的表述与后世象棋相当接近。不过,《玄怪录》一书的原本久佚,后人搜辑的版本较杂乱。其中《岑顺》一篇,实际上出自宋代《太平广记》卷三六九,注释标明“出《玄怪录》。“而清朝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三一八引录了这篇小说,却没有题目。 与《玄怪录》大约同时期的白居易组诗《和春深》第十七首中,有”兵冲象戏车“一句,钱钟书认为两者说的就是同一种“象戏”。

另外,元代释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中,有“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砲”的记载。 综合文献来看,唐代象戏应至少有马、将、车、卒四种棋子,可能还有“砲”。因无实物出土,更多细节无法确知。 一枚宋代铜质棋子,其背面(右图)刻着一头象,可见象棋的”象“确实是大象,而非很多人认为的八卦五行之“象” “宝应象戏”起源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的“象戏”、“象棋”并不是唐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很久,中国就有了这两个名词,但要么词义、玩法或构造与后世象棋大相径庭,要么细节不可考。至于为什么公元8 世纪突然出现的“宝应象戏”会和之前印度的“恰图兰卡”如此接近,中国学界似乎并无答案。 国内对“印度起源说”的严肃回应,只见于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1989 年初版的《中国象棋史》一书。作者自始至终都把印度的这种棋称作“四角棋”,一种四人互弈、需要掷骰子来着棋的“博戏”,并论证道,如果这样本质不同的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中国姓氏起源只是分享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起源、查询、由来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

中国象棋入门教案

乌鲁木齐第106中学少年宫2016年 中国象棋组 活 动 教 案

中国象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了解、学习中国象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象棋的起源与发展及象棋的功能 2、初步学习象棋的下法及布局 教学重点难点:象棋的下法、行棋与吃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引入课题 象棋融体育、艺术、科学、文化于一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巧的排局,往往令人叫绝,它就像一曲悠扬动听的音乐,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供人们去品味、去欣赏,让人百听不厌,百看不烦,余味无穷。 二、教师讲解象棋的起源与发展 1、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趣味浓厚,历史久远。大量文献证明,玩制象棋始于唐,定型于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教师讲关于象棋起源有趣的传说。 3、教师讲关于象棋的演变历程及象棋棋子的演化。 三、棋子于棋盘 每小组发一幅象棋,让学生们熟悉象棋棋子于棋盘。 棋子和棋盘是象棋的重要组成部分。象棋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

对弈开始之前,红黑双方应把棋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 四、象棋规则 教师:象棋规则比较复杂,从1956年全国比赛制定了正式规则之后,曾几经修改,目前使用的是1999年的象棋规则。 教师再讲解输棋、和棋规则。 五、行棋与吃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放好棋子,可以简单开局对弈,教师边巡视边讲注意事项。 1、车走直线。 2、炮翻山。 3、马走日。 4、象飞田。 5、帅士不能出九宫。 6、兵、卒能进不能退,过河以后横直动。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棋盘和棋子 教学目标:1、了解棋盘的构成和棋子。 2、培养下中国象棋的兴趣。 教学准备:中国象棋一副 简单教学过程: 一、组织: 1、课堂常规教育。课前要准备好象棋,上课时先听老师讲象棋知识,学到一些本领后再打开象棋下。 2、可以先让会下棋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师介绍:这个学期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象棋。走象棋就像是两军作战,双方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兵力杀死对方的最高首领,一旦对方的将或帅被杀死,对方就全军覆没,我方就获胜了。 二、认识棋盘: 1、棋盘,是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相对组成的,就一方来说是,是由五条横线和9条竖线交叉而成。 2、中间有一条空白的横道,象征着界限,写着“楚河”“汉界”,叫“河界”。合起来就是横十竖九的完整棋盘了。“河界”中间虽然没有线,但是不论横走或者斜走都和有线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子不能过河。 3、每一方直线的标法,从右往左,依次为1-9路,双方刚好相反。 4、双方阵营的一、三路横线与4、6路直线的方框内有两条对角线,组成一个“米”字,称为“九宫”。 将(帅)士的活动范围不能走出“九宫”。 三、认识棋子: 考虑到很多学生认识棋,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进行认棋比赛。 四、学生互相介绍,拿出棋盘对照自己的,进行巩固介绍记忆。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中国象棋 技巧与口诀

中国象棋起源什么年代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象棋口诀(一)中国象棋口诀谈到棋艺性质时棋谚告诉我们: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下棋就是一场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下棋的根本策略是什么。棋谚说:兵贵神速抢先入局.下棋讲究先字棋谚有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 谈到棋子的走法时棋谚说: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返乡. 谈到下棋的心态棋谚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棋谚还谈到了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马有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讲到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时棋谚又说: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马炮争雄互不相让时棋谚概括两句话: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 棋谚还辨证地阐述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 棋招中最忌什么棋谚说: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 什么形势最危险棋谚说:连车重炮卧槽马城里老将挨死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下棋的艺德有何讲究棋谚对旁观者的要求:观棋不语真君子.对当局者的要求:举棋不悔大丈夫.棋谚还告诉人们下棋时不要太在乎输赢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棋谚还对人间一切事物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经论》夫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挂怀。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炮铺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车冲;当关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最宜。马飞过角,车便巡河。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鸳鸯马,内顾保塞;骑河炮,河岸拦车,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等他车路;背立将,忌炮来攻。我势弱勿轻进;彼势强弃便攻。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输手。急赶将有后着可行;慢入悻无内子宜动。-----------------------------------------------------------------------象棋歌诀中炮局势起炮在中宫,观棋气象雄。马常守中卒,仕上将防空。相要车相附,兵宜左右攻。居将炮车敌,马出渡河容。士相局势炮向士角安,车行两路前。过河车炮上,炮在后为先。集车拿士相,仍教炮向前。敌人轻不守,捉将不为难。飞炮局势炮车边塞上,临阵势如飞。觑隙并图象,冲前敌势危。绝敌寻先子,无语自吟思。车将车破敌,变化少人知。象局势象局势能行,安车出两边,车先河上卒,马在后遮拦。炮急常行动,上士必相圆,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行。势成方动炮,攻敌两河边。劝君依此诀,捉将有何难。破车势一车在中营,鸳鸯马上攻。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当头炮诀--《桔中秘》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第1 页象要车相护,卒宜左右攻。若将炮临敌,马出渡河从。士角炮诀--《桔中秘》炮向士角安,车行二路前。过河车炮上,炮又马相连。车先图士象,马将炮向前。敌人轻不守,捉将有何难。飞炮诀--《桔中秘》炮起边塞上,翻卒势如飞。横并当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第1节农业的起源 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思考题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第1节农业的起源 所谓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大体包括七个方面。即: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7、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国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 西方:鲁姆配利·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R.L.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论以及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erllp)的“人口压力论”等等。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C.O.索尔的推论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分工: 组长:谭瑶瑶 记录撰写:汪梦芹 资料收集员:陈增.黄文彬 研究方法: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研究过程:先搜集资料,再筛选主要内容,写成初稿,然后修改,写成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完成时间:5月7日---5月8日 筛选资料完成时间:5月9日---5月10日 研究报告完成时间:5月11日---5月12日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我读了一本百家姓,发现里面的姓氏十分有特色。一次,我们听老师说起,姓氏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好奇心强的同学就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向姓氏这个神秘的文化进军,开始了我们的姓氏学习之旅。 二.调查途径

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三.整理后的资料 获得方式 信息方面 获得信息的内容 上网浏览 世界上的姓氏 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氏上网浏览 中国所占姓氏 中国所占四千一百多个姓氏 上网浏览 最广泛的姓氏 最广泛的姓氏是王.张.李 上网浏览 名人最多的姓氏 名人最多的姓氏是田姓 上网浏览 姓氏的来源 1.以姓为氏 2.以国名为氏…….

四.结论 1. 经过调查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姓氏的资料,比如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中国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等等信息,让我们对姓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2. 经过调查,我们将姓氏归化了三类:“一字姓”“复姓”“多字姓”。姓氏的名称很奇怪,有姓赖的,有姓龙的,更有趣的是,还有姓钱的! 还有竟然姓“阎王爷”的阎的,令人捧腹大笑。历史上,李.王.赵为三大姓,我们为中国姓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3.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姓氏独有的特色,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对姓氏展开一次调查,开始你的姓氏学习之旅。我们小组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有趣的姓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3农业起源.doc

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 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 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 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和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 产者。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受益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 来自气候的变化。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 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 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 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赵志军: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 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 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 1993 年,一位美国老人在留美博士赵志军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他 们的目的是寻找水稻的起源之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农业起源研究专家马尼士博士,老人曾经在墨西哥找到世界上最早的玉米遗存,他认为最早的农业应该是在人类的洞穴居住时 期出现的,来到空旷幽深的仙人洞,经验丰富的马尼士有种直觉,水稻起源地应该就在中国。 赵志军:他认为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在洞穴遗址,因为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洞穴遗址向平底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仙人洞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 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共同的一个时期,因此马尼士博士就下意识地认为他应该 能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两年后,马尼士博士参与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他们终于在一处堆积层中有了惊世发现。中美联合考古队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水稻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隐藏在土壤里面的硅酸体 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奋,然而同时,他们心中又萌发出更强烈的期望,能否找到万年之前,世界上最早实物栽培稻种子呢?2004 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 5 科实物稻子,这几个稻子,既像野生稻, 又像栽培稻,是一种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今天,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万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颗植物的生长方式却并非易事,人类在何时拥有了联想的能力,这是未解

中国象棋历史

中国象棋历史 一象棋发展史 提到中国象棋,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来了国际象棋,围棋。它们是国际上公认的三大比赛棋种。 国际象棋,英文CHESS,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其意思是“将死对方的王”。相传国际象棋15世纪由印度起源,经波斯,中亚,阿拉伯,最后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定型为现制的国际象棋,与当时的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为欧洲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课。 然而,中国象棋的历史却源远流长,经历了数朝的洗礼,终于在南宋形成了今天的定制。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古今中外,说法不一。 主要有皇帝创制说;神农氏创制牛僧儒改制说;舜帝创制说;周武王创制说;韩信创制说;兵家创制说。但是如此众多的说法,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呢?还是先看下文的叙述吧。 (一)?????????萌芽时期(先秦到初唐) 我国最古老的棋戏是六博和围棋,并称博弈。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古代文献《论语.阳货》中有文字说明。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己。”棋子“枭”和“散” 有“将”和“卒”的意思。我国仅存最古六博棋具,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墓地时候出土的。 后来,塞戏从六博中独立出来,独成一种棋,主要区别为: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再者,弹棋这一棋戏,在《弹棋赋》中说:肌理光泽,滑不可履。其设计思想取乎圆天方地之意。庾信《象戏赋》云:“乍披图而久玩,或开经而熟寻。”图即局势,经指则是着法,战略战术的文字性说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文献《周易》一书,对古代象戏的发明,(二)????????? 雏形时期(唐至北宋初期)

????唐代象戏与北周象戏区别表现在:1,天马斜飞度三止;2,上将横行系四方;3,辎车直入无回翔;4,六甲次第不乘行。与今日象棋之马行日字,象飞四角,车走直线,卒进不退很相似,象戏其他棋子走法不详。唐朝中叶,国力强盛,象戏随商业及其文化交流传入周边国家,现在发现马来群岛的古象棋,是8×8格棋盘,棋子有王,车,士,象,马,卒,是主体造型,与宝应象戏大致一致,这是因为当时中国通往西亚的海运交通大盛,马来西亚一带日趋繁荣,中国人移居者较多,把象戏传播过去了。 爪哇,柬埔寨,泰国三国的象戏基本相同,泰国把车改成船,卒改为贝。 宋代七国象戏有了弓,弩,炮等棋子名称。其中仕由矢演化成士,再转化成仕而来。炮古代“礮”一字,是古代战争用的飞石。 (三)?????????发展时期和定型时期(北宋初至宋哲宗时期) ????《?宋史.食货志》载:“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日僻。两宋成了中国古代史的黄金时期,也创造了市民文化的自然环境。这无疑为中国象棋的初步发展与形成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广大的群众基础。难怪梁实秋《雅舍小品.下棋》中说:剩余精力的发泄。中国唐代社会比较开放,象戏无九宫,王一子的行走比较随便。宋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宋人对象戏加入了九宫,河界之类的国粹特色,这也是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一大区别。 ?程颐《象戏》诗发微。《象戏》诗云: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里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程颢诗所述象棋形制概括起来说:有偏裨,车,马,卒等子;有河界;卒过河可斜尖;有九宫,开局前将居中央可在九宫内,八方行一格。

中国通史 第03集 农业起源

中国通史 第三集农业起源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狩猎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一万年前一种生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我们人类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仙人洞遗址江西省万年县。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是在洞穴遗址,我们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从洞穴遗址向平地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仙人洞遗址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而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共同的一个时期。 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趣。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颗实物稻子,这几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随着第一颗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结出粮食,第一头野猪被人工驯养,改变地球命运的农业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伊始正式拉开帷幕。先农坛北京,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籍田典礼的场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民以食为天,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这里是宁绍平原,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六千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岙村,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的地方,一个六千五百年前的隐秘空间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把现在的大米跟长江下游以南河姆渡文化时期,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米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变化,如果用数据来描述的话,在田螺山

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明延绵至今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现代农学将农业定义为:直接利用地力,从事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而获得有机物质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什么?古人认为农业包括稼、人、地、天四个因素。 稼,即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许多种类,稼专指其中的栽培植物,这反映了传统中国农业的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大豆)、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稼,虽然是以禾谷类粮食作物为主,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蔬菜和果树等园艺植物。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中国传统农业中还种植了品种丰富的蔬菜和果树。其中原产于中国最主要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芥菜等。引进的品种主要有黄瓜、茄子和辣椒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饲养动物,与“五谷”相提并论的是“六畜”。“六畜”指的是猪、牛、马、羊、鸡、狗六种主要动物。马主要用作运输,作为战争工具,养马业受到统治阶级重视。牛是农民的宝贝,主要用于耕作。猪和羊在用作肉食的同时,主要养来积肥料,为种植业服务。狗最初是为了助猎,进入农业定居生活以后,狗的作用变为了看家。养鸡除了提供肉、蛋外,最重要的作用大概就是司晨。六畜之外,中国古代还养殖了鱼、蚕、蜜蜂、白蜡虫等动物,其中养蚕业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夫稼,为之者人也”。人,即是庄稼汉。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了众多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记录和总结,而成为农书。 “夫稼……生之者地也”。地,指的是土地。种庄稼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土地资源又是有限的。农业起源之后,一些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的土地首先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土壤都比较肥沃,植被较好,水源比较方便。 “养之者天也”,天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光、热、气、水等,这些因素主宰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又以雨水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雨多酿成水灾,雨少又导致干旱。同时古人认为病虫害的发生也与天气有关。在老天爷面前,中国传统农学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人定胜天。

中国象棋发展史与相关理论

中国象棋发展史与相关理论 一象棋发展史 提到中国象棋,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来了国际象棋,围棋。它们是国际上公认得三大比赛棋种。国际象棋,英文CHESS,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其意思是“将死对方的王”。相传国际象棋15世纪由印度起源,经波斯,中亚,阿拉伯,最后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定型为现制的国际象棋,与当时的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为欧洲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课。 然而,中国象棋的历史却远远流长,经历了数朝的洗礼,终于在南宋形成了今天的定制。 棋坛上的棋类,不外乎有三个层次:第一,茶余饭后消闲解闷,具有游戏性与娱乐性;第二,对局者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竞巧斗智,具有紧张激烈的战斗性和竞争性;第三,弈棋与世事人生相通,可以视为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古之所谓:“世事人生一局棋”。 “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它的基础是机械的,但同时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它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现制,但是同时它的组合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是完全没有成就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古今中外,说法不一。

主要有皇帝创制说;神农氏创制牛僧儒改制说;舜帝创制说;周武王创制说;韩信创制说;兵家创制说。但是如此众多的说法,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呢?还是先看下文的叙述吧。 (一)萌芽时期(先秦到初唐) 我国最古老的棋戏是六博和围棋,并称博弈。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古代文献《论语.阳货》中有文字说明。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己。”棋子“枭”和“散”有“将”和“卒”的意思。我国仅存最古六博棋具,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墓地时候出土的。 后来,塞戏从六博中独立出来,独成一种棋,主要区别为:头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再者,弹棋这一棋戏,在《弹棋赋》中说:肌理光泽,滑不可履。其设计思想取乎圆天方地之意。庾信《象戏赋》云:“乍披图而久玩,或开经而熟寻。”图即局势,经指则是着法,战略战术的文字性说明。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我国古代文献《周易》一书,对古代象戏的发明,有着重大贡献。其中的五行八卦可能对此有重大贡献吧。 (二)雏形时期(唐至北宋初期) 唐代象戏与北周象戏区别表现在:1,天马斜飞度三止;2,上将横行系四方;3,辎车直入无回翔;4,六甲次第不乖行。宋代七国象戏有了弓,弩,炮等棋子名称。其中仕有矢演化成士,再转化成仕而来。炮古代“礮”一字,是古代战争用的飞石。 (三)发展时期(北宋初至宋哲宗时期)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 本文是关于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

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 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

中国象棋的起源中国象棋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中国象棋的起源中国象棋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名著的《楚辞. 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 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棋盘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汉界”。这个名称,可能是受到楚汉相争,韩信作象棋的传说的影响。传说无从考证,多半是后人附加的。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曾制《象经》,文学家庾信曾赋《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普遍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多失传了。 而《续藏经》记载:“划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

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根据这个记载,在唐朝之前的象棋没有炮,这恰好和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相吻合。加炮之后象棋,才和现代的象棋相近,或者说初步成为现代象棋的雏形。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投稿信箱:fu@https://www.docsj.com/doc/9a7992478.html,(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海浪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