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目录

摘要‥‥‥‥‥‥‥‥‥‥‥‥‥‥‥‥‥‥‥‥‥3

引言‥‥‥‥‥‥‥‥‥‥‥‥‥‥‥‥‥‥‥‥‥4

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能力‥‥‥5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6 (三)沈从文经历的血腥场面使他的心灵积淀了沉痛的隐忧‥‥‥‥‥‥‥‥‥‥‥‥‥‥‥‥‥‥6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6

一、追求意境美‥‥‥‥‥‥‥‥‥‥‥‥‥‥‥‥7

二、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7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8

四、侧重人物心理的描写‥‥‥‥‥‥‥‥‥‥‥‥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感谢词‥‥‥‥‥‥‥‥‥‥‥‥‥‥‥‥‥‥‥‥13

试从《边城》浅析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具,他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而他也因为别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并且成就了他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沈从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作品本身吸引人之外,与他的创作的风格也是分不开的。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边城》是沈从文的艺术殿堂,是沈从文实现自身理想的舞台,这里没有所谓的阶级,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有的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渴望,有的只是人对美好品德的一种向往。在《边城》中,你不仅能看见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也能看见他独特的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艺术特征

引言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奇葩,他特立独行,坚持自我。在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的时候,沈从文却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1的人性之“常”。他自己也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李“供奉的是‘人性’。”3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喜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讴歌了古朴美好的人性。在沈从文笔下的人都是美好而健康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沈从文看到了城市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不仅冲击了人们的肉身,更是冲击了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与美好人性,所以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为即将失落的人性美留下一曲沉痛的挽歌。

沈从文是多产的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主要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一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但我觉得沈从文的第二类作品写得更出色,而沈从文自己也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乡人情节和乡土情结共同孕育了沈从文的文学涵养,使得他能够坚持不懈,而成就非凡的成功。沈从文的《柏子》、《山鬼》、《丈夫》、《萧萧》等都是经典的短篇小说,而代表作《边城》则是带着人性美的中篇小说,《长河》是沈从文的长篇代表作。

沈从文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光集子就有30多个,那么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他的创作运用了哪些艺术特征呢?那好,我接下来就以《边城》为例来分析一下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1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一十八日》,《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254页。

2沈从文:《创作杂谈?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10页。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2页。

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上推陈出新,既继承了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思想,又跳出了思想的束缚,在不谈政治经济的情况下,专心致志作真、善、美的文章。在沈从文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自成一派。而我要谈的便是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在写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沈从文为什么会有与当时潮流不符的优秀文章出现。我想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沈从文从小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湘西又这不一样的情感,也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才使他坚持不懈,把他所知道的湘西搬到纸上,并表达了他美好的美学思想。

在沈从文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沈从文对湘西土地的热爱与对湘西人民的无限眷恋。沈从文描写详细的秀美清幽的田园风光,描绘具有原始气息的风土人情,让人们一点一点地感受湘西的美好,了解他的“桃花源”。在这里,有一群充满最原始欲望的淳朴厚实的农民,他们健康、优美、善良、向上,他们没有被历史这个大染缸染上五彩的颜色,就像一幅幅宁静和谐的山水人物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

沈从文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处,土家、苗、侗、汉等民族在此杂居。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青山绿水养成了他特殊的气质,也使他富于想象。

小时候,沈从文经常逃学,跑到山上,山上的一切都那么地吸引着他。山上沙沙的松涛声,让沈从文享受到的大自然的音乐盛宴;“叮咚叮咚”的山泉声,让沈从文的心灵得到洗涤;那姹紫千红的花海,让沈从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许就在逃学的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了他仔细观察、细细体味的性格,同时养成了他对美的感受能力,使他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读他的文字像被带入了一幅幅山水画中,这些画色彩明丽、水波荡漾、山峰棱厉,它们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浩渺无垠,时而如密锣鼓点,它们不是图片,而是电影,甚至就是身边的水上人家,光、声、色都全凸显了出来。由木材累积的吊脚楼上一个敞着怀儿的女子,声音好听得像转过了几道弯,委委屈屈的表情,红着眼儿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来……”那声音就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酥了骨头,只觉得是黄莺鸟儿在啼鸣,悦耳动听。而沈从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吊脚楼,也常常在我的梦中萦回不去。

水的灵动,成就了沈从文行云流水的文字。你不难发现沈从文的文字轻快、明丽、打动人心。他那些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在船上写的信儿,当信儿夹带着画儿,穿山过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他那些痴话不显山不显水,可你依然心儿颤动。在船的颠簸中,依然用歪歪扭扭的字来写信,在信中你会被他的深情打动,留下心儿在颤抖。

山的沉稳,养成了沈从文稳健的性格。在文革中,沈从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他还是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没有被苦难打到。那时他被分配去扫女厕所,这是一种歧视,是一种侮辱,可是他还是乖乖的去执行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他沉稳如山的性格帮他度过了难关。试想一下,如果沈从文是一个冒进的人,那他肯定会死于批斗之中,而中国文坛的一颗明星即将陨灭。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五岁进私塾4,八岁起就经常逃学。如果按这样的情况下去,那中国文坛则会失去一员大将,会失去一位风格特立的大家,那无疑会是中国文坛的一大遗憾。好在沈从文有一位富有才气与胆识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沈从文四岁时便教他识字,认识药名,同时教他思考和果决。对于沈从文逃课的不良行为,他父亲十分愤怒,还说“若再逃学说谎,便砍去我一个手指”,但母亲却没有太多的苛责,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他。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很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所以我的很多知识都是母亲教授的,而她的见闻也让我钦佩。“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沈从文也说:“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5

在沈从文十五岁时,沈从文母亲怕儿子这样下去会毁了,于是便叫他参军了。这也是沈从文家的一个惯例,也可以说是所有凤凰籍男子的义务,他们有从军的义务与责任,这与湘西尚武是分不开的。沈从文从军,经历了许多的事,这无疑增加了他的阅世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

(三)经历过的鲜血淋漓的血腥场面,使沈从文的心灵积淀了沉痛与隐忧。

在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县,那里的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压迫,而从小面对这种情况的沈从文总觉得心情沉重隐痛。在这里他看到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在沅州东乡清乡时,清乡队伍“杀了那地方人将近两千。怀化小镇上也杀了近七百人”6,沈从文经常面对生活中的鲜血与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再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个人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而要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更是与他的经世阅历分不开。上面我简略的介绍了沈从文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下面我就回归正题,谈谈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读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无一不是透着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沈从文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就成就了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看沈从文的作品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也想过一下这种牧歌式的生活。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景物身上,所以我们看得景物不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

4对于沈从文到底几岁进私塾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五岁,有说六岁,也有说八岁的,这里说五岁,是根据《在私塾》一文推出来的。

5沈从文:《我的家庭》,《从文自传》,金川E书。

6沈从文:《从文自传?清乡所见》,《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159页,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

一、追求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使之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这应证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7沈从文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愿写“一摊血一把眼泪”,却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散文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以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8

是的,沈从文追求意境美不是简单的想再现湘西的美,让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当然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说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沈从文注意塑造美丽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创造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也因此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勒出了这一新奇独特的“边城”。

二、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沈从文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对于创作的作用,认为“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应“习惯于情绪体操”9沈从文的小说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边城》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可以看出沈从文主管理想的张扬,突出了小说的抒情性。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

7朱光潜:《诗论》,1980年版。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329页。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它更是一首表现人性“美”与“善”的抒情诗。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茶峒边城的美丽风光是一首赞美湘西、赞美大自然的诗;

老船夫为翠翠挑夫婿而犯糊涂是一首感人的亲情诗;翠翠对傩送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是一首朦胧的爱情诗……而沈从文的《边城》便是由这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组成,构成了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性的“纯粹的诗”。

《边城》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动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为暗线。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小说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而这些经纬交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莫不是以抒情为主导,莫不是为了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重造民族品德服务的。

翠翠这个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沈从文的“爱”与“美”的理想,而翠翠本身就是爱的结晶。她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时她的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相爱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便是爱的精灵。茶峒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也养育了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机灵性格。

翠翠身上的“爱”与“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翠翠对傩送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不含任何的杂质,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的爱慕,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单纯。在小镇看龙川比赛时初遇傩送,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二佬派人送她回到家,才知道自己见的人是船总顺顺家的二佬,这时她的爱情种子便在朦朦胧胧中萌芽;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则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衿与自尊;而在天保死、傩送走、爷爷死后,翠翠仿佛忽然“长大成人”。她勇敢地接受不幸的命运并默默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里翠翠的“爱”与“美”则更显得灿烂与炫目。小说的结尾处,再碧溪白塔下绿水旁边翠翠伫立凝望的身影,显得那么的落寞,那么的孤寂,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的伟大。

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表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美,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探讨。老船夫的质朴憨厚、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豪爽慷慨……这些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边城》里的人物都是具有美好道德品行的,他们善良、淳朴、重情轻利……他们的优良品德,是沈从文曲折的想让这些传统美德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的真实渴望,是行重新塑造民族品德的殷切期望。

沈从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相当的成熟的。《边城》就是一种整体的象征,那青山绿水旁的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而白塔的重修则象征着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翠翠一波三折的爱情从整体上看俨然是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沈从文主观情绪的投入,大大的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使之具有了一种诗化的效果。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10。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沈从文自己也说“创

10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第318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作室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也因此沈从文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咋看之下,沈从文的文字不华丽好似没什么特点,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文字充满着温柔与温馨,读后如沐春风。他的文字不华丽,但清幽淡雅,在清新淡远之下,又融入了一丝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沈从文写得都是别人不曾涉及到的湘西,所以在古朴之中又见神秘。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简单的几笔就可勾勒活泼俏皮的翠翠、憨厚质朴的老船夫、豪爽慷慨的顺顺……别看这简单的几笔,这可是得有身后的功力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那塑造的人物就会简单、单调、不丰满,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多么的强。

《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这里的翠翠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靓丽,短短的几个字就清晰的塑造了大山养育下天真活泼,不知愁的天真少女形象,传神灵动地表现了翠翠的优美、健康。

再者,沈从文的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沈从文在目击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农村社会体系的坍塌,人们伦理道德的丧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沈从文心情沉痛、隐忧。因此沈从文带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用牧歌式的笔调,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1,以其清新、质朴的文风融入到30年代的文学,也使他的小说带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边城》中就有相关的描写,如在求亲时是有两条路选的,一是在女方家对面的山上为女方唱满三年的情歌;二是由男方的父母向女方家提亲结成儿女亲家,还有在嫁新娘子时,新娘子是穿红衣、坐花轿抬到夫家的,端午时有赛龙船、吃粽子、捉鸭子等活动……这里的一切都是按传统行事,当然也有些鬼神之事,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中日渐消失的传统和习惯,它体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展示了湘西的乡土人情。

文白杂糅,以白话为主。30年代是丧失自我的年代,认为一切都是国外的好,也因此许多作家都拼了命地学习外文,即便不能用外文写文章,也为了赶时髦一定要在文章中插入几个外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与耻辱,但沈从文却丝毫不加理会,依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不为名,不为利。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你总会发现几个文言词汇,虽然是文言词汇,但却不难懂,反而觉得生动活泼。

就是因为有沈从文的坚持,才有在古朴简约的语言中觉察它的鲜活生动的生命力,才能窥见他的“世外桃源”的真谛。

四、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沈从文塑造人物形象是非常厉害的,但他的人物心理描写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人物的情态,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展现人物的性格。

《边城》中有一段这样描写翠翠的“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有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看水鸭子打架。’”这段描写突出了翠翠特有的少女怀春而害羞的情怀,它是那

11鲁迅:《中国新闻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25页。

样的美好而又怕别人知道,喜滋滋的、暖暖的,整天都幻想着当新嫁娘、幻想着美好的事物。这种少女情怀,沈从文通过心理描写把它刻画得真切、真实,展现了这时期少女特有怀春情怀,它是那么的娇羞、那么的美好。

沈从文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使得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木偶。在他的笔下,翠翠才成为那个令人喜爱、令人心疼、令人敬佩的活生生的人;老船夫才表现出那种对孙女的浓浓的爱与不舍;傩送的爱才显得伟大、真挚、令人钦佩。是的,在沈从文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观可感。

沈从文对心理的描写可以说是运用得如火纯青,他有效地运用使得他在文坛上也能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成为独特的存在。

在特定的时期,人物心理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个性,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洞的骨架子。

结语

《边城》虽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但它毕竟只是一篇不算长的小说,无法完全地概述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本文只是从《边城》入手,简单地介绍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真的想认真地学习沈从文创作的艺术风格,你得读更多的沈从文的作品与沈从文的自传,因为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是非常密切的。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家,他对人性美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树立了重情轻利、优美、健康、善良的国人形象。面对现代都市的诱惑,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民风淳朴乡村,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的悲哀与不幸;在面对这种扭曲的情况而无能为力,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无奈与心痛。不过还好,至少我们有一个沈从文,有他留下的心灵的慰藉,可让我们稍稍缓解心灵上的沉痛与隐忧。

沈从文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的人,让我们了解湘西人热忱,了解另外的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在此我谢谢沈从文先生,谢谢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一支最后的牧歌。

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版(2009重印)

[2]《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

[4]沈从文《山鬼》,《沈从文文集》

[5]沈从文《从文自传》金川E书

[6]沈从文《沈从文回忆录》节选来源:祖先网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

第11卷

[9]朱光潜《诗论》,1980年版

[10]沈从文《我的家庭》,《从文自传》,金川E书

鲁迅与沈从文创作风格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创作风格比较 张明华 20世纪的中国文坛,有两个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最优秀的作家,那便是鲁迅和沈从文。鲁迅对国民性、以及对现实社会批判之深刻,至今无人超越或达到;而沈从文对湘西的体悟,对人性的揭示,至今也是无人望其项背的。对于鲁迅,大家比较熟悉,他位列中国现代文学六大作家之首。而对于沈从文,大家却有些陌生。其实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就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才退出文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从文的又声誉鹊起,“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两位大家的有如此迥异的遭遇呢,本文试图从他们的创作风格上进行比较,让读者进行评判。 鲁迅早年学医,因为他父亲的病使他恨透了中医,于是东渡日本学习西医。虽然后来弃医从文.但炼就了医生望诊病人的目光。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医生看病人的眼光来看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病态的人物。几乎找不出清纯和美丽来。沈从文早年热爱美术,甚至想到美专学习。在美术绘画上颇有造诣,后来虽然弃画从文,但养成了画家审美的慧眼,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一个画家的目光看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清新婉丽的形象,看不出丑恶和残忍。鲁迅用写实的手法描画当时社会的真,揭示人的“奴性”,沈从文用浪漫的笔法抒写当时社会中还存在的“美”,揭示人的本性。 两位作家,两种风格,缘于对生活的两种态度,两种眼光,缘于

他们的两种使命感。鲁迅先生不是看不到美,但他却只写故乡的萧条和冷落,百姓的麻木与冷漠,因为他是为了给这个社会治病,对没有病的地方的审视和赞美不是他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沈从文先生也不是看不到丑陋,但他却只写翠翠的天真和烂漫,天宝的年轻和纯朴,因为他是为了给人们以美的愉悦,对病态的地方的揭示和诊治也不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职责。鲁迅写景,但仅是后院的两棵枣树的单调,秋天后半夜的阴冷,就连大年夜喜庆气氛的祝福在他的笔下也成了对旧社会制度的控诉。沈从文先生也写景,却是湘西的青山丽水的神奇,四季入画的诗意,就连本该反目成仇的恋爱的竞争也被他当作一道风景描绘的那样壮美。 所以,我们不能去责怪沈先生,何以不去描写那个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就如同我们不会责怪鲁迅先生何以看不见那个社会中夫妻的真爱,母子的亲情一样。因为沈先生是用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世界,我们不能难为画家为我们描画厕所和脓疮,也正如鲁迅先生是用医生的眼光审视那个世界,我们不会难为医生为何只看到病人潮红的双颊而没有看到病人那双美丽的丹凤眼。 作为作家,他们是两种风格的人,他们各自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生活,品味着人生。正如喝一杯酒,有的人尝出的是辛辣,有的人偏偏品出了清甜,他们的味觉没有失灵,他们的感受也没有错误。可是为什么多年来人们要这样贬低沈先生而如此的抬爱鲁迅先生呢?他们大约也如同那两个说玫瑰的花下有刺和说刺上有花的孪生姐妹一样,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喜恶,发现了他们自己应该发

我眼中的沈从文作文

我眼中的沈从文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读过沈从文先生的《沈从文别集——友情集》后,我深深地为他幽默诙谐而又暗含讽刺的语言风格所折服。然而,又有谁知道他是经过怎样的生活历练才养成这份令人佩服的从容与淡定呢?沈从文先生出身农村,生活极其贫困,家中有病重的老母亲,哥哥和妹妹各一人,家人日常生活开支全靠他一人给别人写稿拿点小钱支撑着。先生自己身体也很不好,常患头痛且流鼻血,这事儿对沈先生来讲已是家常便饭,一天不头痛不流鼻血反倒不习惯,他在自己写的通讯里常提到这事,语气中可以感觉到他是在拿这事说笑的。咳,这人啊,生活到了如此困窘的地步,却拿不出任何办法,最多也只是低声下气地压着自己的脾气

给别人写点东西,拿点委屈钱,勉强过活。面对这几乎让人绝望的生活,沈先生也只能苦中作乐了。沈从文先生在贫穷里是看透了这世界的,他看的太透了,也就看开了。他生活在上海租界,却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的土气,这土气亦是傲气,所以,他与城市是不太相容的,城市里的势利与黑暗,虚伪与愚蠢会让他浑身不自在。但是,时间久了,他已把这生活看得透彻,他以生活的智慧将自己紧紧包裹着,笑看世俗与人生。沈从文先生生活在国共内战的年代,杀机四伏,人心惶惶。可是,沈先生是不在乎这个的,对于一个每天在困窘中度过的人,就像沈先生说道,死了未必是坏事。不过,在遍布黑暗的生活里,有一片阳光是一直让他留恋的,也许亦是他生活下去的动力,那就是友情。在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中,他的朋友遍布四海,与这些人相聚、交谈、通信想必是他最高兴的时光了。友情给了他温暖,力量和生活下去的勇气,让他在面对困境时更加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微型小说便开始以一个独特的小说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率刺激越来越受欢迎,之后便迅速成长并很快受到青年一代的深爱。微型小说的成功发展自然离不开新颖的立意、凝练的行文和严密的结构,但更多优秀作品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是结尾。与很多文学样式相同,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全文感情的凝结点、主题的升华。 【关键字】:微型小说结尾模式鉴赏意义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微型小说凭借其短小的篇幅,一出现便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坛掀起巨大的波澜。构思奇特、行文凝练、与小中见大世界,这些都无一不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及群众文学心理契合。于是,微型小说迅速成长,深受中国青年一代的热宠。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①。 纵观微型小说,就会发现微型小说结构上有“前轻后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审美刺激往往是偏重于后的,作品前面都是想方设法地积累审美力量,到了最后一段或一两句话才轻轻地捅破,从而使前面所积累的审美力量一下子得到释放。可以说,一篇好的作品,没有阅读到最后,是猜不出其结局的。当然,就微型小说的节后看,结局是安排在结尾的,但是结尾并不等于结局。微型小说大都篇幅不长,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自然需要有一个精彩绝妙的结尾在小说的最后对全文做以总结,对主题做以诠释。对于一部微型小说来说,结尾的完美才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完成的标志。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尽管精彩,结尾贫弱,就成了狗尾续貂,令人扼腕。② 根据近年来微型小说的发展,以及微型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微型小说的结

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得文体特点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得一种文学体裁。它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艺术概括得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得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得人物就是虚构得,就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得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得,因此比现实中得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她人物得反应与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得轮廓,刻画其性格得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得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得发展与变化。 小说得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得发展过程。情节得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就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得。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得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得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就是小说得三要素。 考情分析 文学作品得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得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得要求与对散文得要求就是一致得、散文在过去多年得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得、日常阅读中读得 2004年最多得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得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北京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辽宁卷得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得可能性,因此,今年得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得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得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得“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得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得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得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得特点,写法近似速写。这样得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得阅读技巧。因此,在今后得高考中,利用“小小说"来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得能力就是完全有可能得。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得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得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得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得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得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作品得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得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有创意得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得微型小说将就是小说考查得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得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好坏,能影响小说的成败。选择得好,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小说也步入了高潮。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全篇! 小小说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然结尾。又可以分为揭示事件结局,抒情结尾,哲理结尾等。 第二种,陡转。或俗称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们着重分析这第二种。我们通常称它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著名的世界级的小小说大师(日本)星新一,把这种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陡转可以有多种的类别: 1颠覆。即结尾揭示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或与前面情节发展应有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违反生活常识,或约定俗成的逻辑。如星新一的《走钢丝》。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假装与一个富婆缠绵,正和她谈得起劲,乘机要掐死她时,警察来敲门了。青年男子觉得阴谋败露,仓皇从二楼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腿,拐着脚拼命地跑,警察在后面就追!按照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是警察抓住男子,送到了警察局,很久没破的案子终于告破

了。星新一却和我们的想的不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警察告诉那男子:我们要抓的是富婆,她常用和男人缠绵的方法,把男人勒死,获得钱财。你的命运还不错,只摔伤了腿!这篇仅有几百字的小说的结尾,完全超出了读者知识的范围和想象范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再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匪团长竟开枪打死了救他小老婆性命的医生,完全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但这篇小说出彩之处就在这个超常、超人伦的地方。使用颠覆一定不能四平八稳,就是要尖锐,要特别,要出格,要打破平庸,才能使人为之一振! (2)违反情节发展的必然,推翻了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如宽城的《丰碑》写一个40岁的男人叫卜寿德。他对日本鬼子的工程尽心尽责,因为他有一个80岁的老母和8 个孩子要靠他挣的这份工资养活。中国的劳工对这个汉奸恨之入骨,几次要除掉他,却没能下手。最后一次,日本的场房轰然倒塌,把日本头子也砸死在吊车下。原来,是卜寿德早有预谋。他的80岁的母亲和8个孩子早让日本鬼子杀死了。所谓的“汉奸“是前面情节有意造成的假相,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再如沈宏的《走出沙漠》。结尾点出人人期盼水壶里的水竟是沙子!谎言掩盖了真相,虚拟代替了现实,一场善意的欺骗,救了四条生命,真与假的反向形成了特殊的震撼效果!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 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浅谈作品中的沈从文与张爱玲人性观 很荣幸也很高兴选了陈老师的选修课,在听了老师的详细介绍后,感触颇深,对于沈从文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人性观,也发现了不同的认识。 在湘西世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美好、悠扬、像诗一样的人性。这里和谐安宁、素朴自然、健康活力,是充满着爱与美的人间乐土。 (一)人情美《边城》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将茶峒出产的上等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船夫乐善好施、信义至上,过渡人质朴、淳厚、真诚,这些无不都显示了一种优美而善良的人性! (二)亲情美“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一把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高处岩石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这是一幅多么祥和欢乐的画面!爷爷与翠翠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也正是爷爷对翠翠的这种真挚的爱,才使得翠翠在“近于一种奇迹中,居然长大成人”。同样翠翠对爷爷也是关爱备至。当爷爷阖然离世时,翠翠更是悲痛万分,留在那里继续着爷爷一生的事业和义务,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我们不免被这一对祖孙所打动,这种纯粹的亲情之美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三)爱情美翠翠与大佬和二佬的爱情故事亦让人感动和伤感。在大佬和二佬的心中爱情与门第和财富毫无关系。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豪爽而干脆。当大佬发现翠翠倾心于二佬时,便忍痛割爱成人之美。可是天公不作美,爱情总是令人嫉妒的,大佬溺水而亡,二佬也远出家门。但翠翠对二佬的爱是那样的执着和坚定,即使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依然在渡口痴痴的等着。翠翠对爱情的期待似乎是一种无法预知的孤独守望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结局就是作者内心对本土文化流失的无助守望。作者想要从湘西这块心灵的栖息地寻找到让自己轻松、舒展甚至自豪的东西,而这些却都在走向远离和虚无。作者现一切的努力和拯救又都是徒劳“一面写一面总仿佛有个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当熟悉的声音在招呼我:‘你这是在逃避一种命定。其实一切努力却是枉然。’”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摘要: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然而,他对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印照下得以显现。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成了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当他把小说创作视点由“湘西世界”转移到都市社会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关键词:乡野文明、都市文明、相互渗透、对都市的厌恶和批判 引言:沈从文都市背景下小说创作,以人性和道德完善理想发现都市文明的生活和生命。 正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是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成名于都市。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是他的“湘西小说”创作;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其都市小说上。因此,沈从文便有两套笔墨:一套用来描绘湘西乡土世界,展示乡村生命形式;一套用来描绘都市世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而对于这两个具有对立与对照性质的生命世界,沈从文表现出一个在精神归宿上始终向着“乡下人”的知识分子对湘西乡土的天然亲近感与认同感;而对文明化的都市世界,沈从文则始终怀有一种无形摆脱的敌对情绪与潜在的恐慌感,代表一个有湘西“乡下人”向城市“边缘人”转化的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归属的陌生感与荒诞感。无论是叙写人性美还是人性扭曲,沈从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痛惜人性的失落,呼唤人性的复归,而在他构筑的两个鲜明对立的世界表现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独特思考。沈从文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单纯地在世外桃源中描绘人性的善与美,而是从湘西走向现代都市,以都市世界的参照,以一个现代文人的眼光返顾湘西的文化体系和趋向,从而使他获取了超越于自身乡土文化锻造的人格模式,同时又将批判的锋芒指向都市文化的形态。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沈从文这种将原始的乡野文明与新近生成的都市文明互渗互参的描写姿态,为其都市小说提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桂乙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摘要: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湘西视角展现了一幅幅纯美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反衬出灰暗的都市生活。对于城市和乡村, 沈从文在城市里看到了文明和堕落,在乡村里看到了纯美和落后,沈从文一直在二者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试图支撑起两种文明。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着多层次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相互杂糅,互相影响。面对不可阻止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在极力维护着乡土文明不被破坏的同时,也在寻求着一条和谐之路。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在推崇湘西,批 判城市的同时,表现出对人生的追寻,在浪漫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为“为人生”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 的浪漫色彩。 关键词:和谐;沈从文;生命;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2)04-0058-05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不易察觉的悲壮和凄凉,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 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一、悲剧宿命的超脱湘西,作为乌托邦的化身,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在这水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蒙上了一层唯美的光辉,人们生老病死,世代轮回,生命作为独特的存在个体展现出多样的人生态势,而每一 种人生态势都是顺着时间, 平静地向前推移,没有大风大浪般的起伏,即使有冲突,也都被特有的湘西风情淡化,继而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和谐。然而,在这和谐的背后是一个个“生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却被赋予 了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呈现出悲美的人生状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小说由一个 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引出一段段故事。天保、傩送、翠翠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是平常年轻人的平常事,但作者没有将这段感情以平常的方式圆满地结束,而是选择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带走了爷爷的生命,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坐水船到茨滩却溺水身亡、一去不回,对此,傩送充满了愧疚也驾船出走,而翠翠一直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回来。结尾,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留给了读 者无限的想象, 但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倘若傩送不回来,翠翠便会如同爷爷当年一样来回渡船直至生命的尽头;倘若回来了,结局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我想不会。翠翠是“寄作者所企求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代表者,然而安静恬淡的边城生活却使她无法逃避爱情的悲剧。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 患意识加以诗化,把人性扭曲变形之处剪除,敷衍成悲郁的意境,将忧患与追求融合在一起。”〔2〕在《边城》 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走,他们永远也无法跳出这样的“圈套”,命运早就为 他们安排好了结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要“跳出来”,离开“茶峒”这个地方,离开这样的生活 方式。在这里,他们是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生活的全部面貌,死亡于他们来说是一段插曲,活着的人仍要 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在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挣扎,更多的则是含蓄哀婉的“笑看人生”,这也就冲淡了 小说本应有的悲剧性。 《边城》这部代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宗旨,他并不刻意追求湘西的安宁平和,却是强调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以及人性以最完美的方式绽放。正如短篇小说《萧萧》中的萧萧,我认为《萧萧》这部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32No.4Jul.2012 *收稿日期:2012-04--30 作者简介:桂乙雯(1989-),女,江苏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word版

沈从文《菜园》与他其他小说的写作风格有些不一样,小说写的是悲剧故事,但整个作品却用抒情的笔调来大肆渲染美的景色和美好人性,使得小说更加加剧了悲剧感,从而达到文本的立体效果。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一贯淡化情节,营造美的意境,小说《菜园》也不例外。《菜园》说的是几个有涵养、守住美好道德的小人物,在时代的腥风血雨里,走上不归路的故事。小说中的“儿子”和漂亮的“儿媳”因为政治变故被无情地杀戮,三年后悲恸的母亲也自缢身亡。文本中没有满纸的血和泪,却充满美的意境和美的人性,其中透着一缕淡淡的哀愁,让小说读来如一首抒情诗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讲究诗歌的“意境”,即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在现代小说里,意境同样可以作为重要构成元素,用来渲染人物、增强艺术感染力。中国一些现代作家都自觉地将诗歌写作的这一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比如废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 《菜园》也是沈从文的一篇较为特别的作品。这位自诩只想建造“人性的希

腊小庙”的“乡下人”,从小看惯了故乡土著军阀和土匪的残忍的杀戮,而故土湘西的风土人情在其笔下是那么温馨、可人。20年代末30年代初,寓居于北京的沈从文在艰辛的生活里挣扎,湘西成了他精神的寄托。《菜园》一开始,作者对人物的家世故作轻松地娓娓道来,接着无限深情地描绘这菜园优美的田园风光,诗的韵味慢慢铺展开来,菜园的景致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必混有素馨兰花香和茉莉花香。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在微风中掠鬓,向天空柳枝空处数点初现的星,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便笑着问那个男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菜园》)优美的风景是来自作品人物的视角,这对母子显然有着闲情逸致,孤儿寡母自甘于清寒且自得其乐。菜园不仅可以维持生计,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无疑也是作者的理想社会模式,“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佳境,正是文人入世失落后所追求的精神乌托邦。“他(沈从文)主张面对梦幻世界而获得心灵恬静的精神状态,这梦幻世界乃是专门为摆脱变化不定的生存而设计出来的美丽形象的世界。”[1]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在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总是用另一支笔抒发他对湘西乡村充满温情的回眸,所以他笔下才会出现《边城》那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像《菜园》这样的小说,虽然也一样在文中营造那样的美的、恬静的氛围,可它却在美丽的背后藏着一把刀,而那份美丽就如磨刀石一样,使刀口更锋利。 沈从文用抒情的笔调歌唱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纯美、妙善、原稚、如梦如

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 ——《边城》为例 姓名:[你的名字] 学号:[你的学号] 学院:[所在院系] 专业:[所在专业]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教师职称] 二〇一七年六月 贵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 《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 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后,保质保量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别人的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毕业设计(论文)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法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字): 年月日 目录 ABSTRACT (5) 1.绪论 (6) 1.1研究背景 (6) 1.2研究意义及目的 (7) 1.3文献综述 (7) 2.沈从文的创作手法 (8) 2.1运用民间故事 (8) 2.2运用情节冲突的手法来展现悲惨的剧情 (8) 2.3仿民间艺术的戏剧形式 (9) 3.《边城》的创作特点 (10) 3.1.巧用环境描写 (10) 3.2沈从文的独特的语言特色10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_Toc13656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 宋磊【摘要】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世态;怜悯;内省;外化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也确实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社会人生。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将都市上流社会和乡村下层人民两相对照,表现他的基本爱憎。只要将《边城》与《绅士的太太》,《柏子》与《八骏图》对照看看,即可明白。在乡村下层人民,是纯净无瑕的灵魂世界,人们信守着自己的本来,一任命运的捉弄而不变初衷,一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即使是柏子与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这类人物,粗野中也见出热情,放纵中露出率真。他们的爱也炽热活泼,充满着生命活力。而在都市上流社会,则是人性泯灭的昏天黑地。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灵魂的肮脏,高贵的身份反倒滋生透顶的虚伪。欺人又自欺,在相互地瞒和骗中,混合着哭声与笑声。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作者的取舍是泾渭分明的。所以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本文拟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并与老舍进行比较,力图

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 沈从文的以都市上流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社会世态讽刺小说。其讽刺对象主要是都市上层社会中的绅士淑女。小说着力于他们在其小小恩怨得失中的表现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焦灼。就思想内容来说虽然有政治批判力弱的缺点,但他所写的也是社会病态的一部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态人们的一般性的讽刺上而是上升到人的精神领域观照,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病态精神特征。沈从文憎恶文明都市中那种“假道学”的作派,称这种违反自然人性的人物“在朝则如张天翼写的华威先生,在野则如鲁迅所谓阿Q”,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对都市文化下的国民性进行了反省、解剖和嘲讽。《八骏图》就是描写文化界道貌岸然的名流学者的空虚的人生态度和变态的情欲心理的。传说周穆王曾有“八骏”,这位耽于安乐的穆天子曾驾着这八匹名马万里遨游,在昆仑山瑶池与西王母相会,饮马赋诗,其乐无比。沈从文以这个属于小说家言的古老典故作小说的篇名,本身就包含着讽刺。这八位来自千里之外的“人人皆赫赫大名”的教授聚集到青岛海滨作暑期讲演,虽然他们被誉为“千里马”,但一个个无非是被城市文明和学识堵塞了心灵上正常欲望的衣冠俗物。他们可没有周穆王八骏那种夜行万里,超越飞禽的雄姿,而是一个个在卑琐的泥泞中打滚。有的教授杜撰出一些大而无当的人生哲学来自我解嘲;有的教授儿女成行,还在蚊帐里挂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而宣布不愿结婚的教授却大谈精神恋爱并跪倒在上海交际花的石榴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 [摘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 一、风俗人情 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它们给三十年代的读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幻想与神往。它们给三十年代的文坛所带来的新鲜与静谧,至今仍让人怀念——只是在这样的一派“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浓浓诗情画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质量却不知不觉的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假若设身处地的站在作品主人公自身的立场上看,地方的风俗和价值观固然也在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披上了一层不失温柔的面纱,维持了地方居民在艰苦繁重的生存中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但是,其间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不堪一击,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阿黑小史》中男女主人公的早逝与发病;《萧萧》里年青女性麻木地听天由命以及任人宰割的生存状态。地方的风土人情并非孤立地存在,特定的风俗总是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压力过重的以致疲惫麻木的都市读者们被沈从文通过想象与抒情虚构的诗意化的湘西世界所陶醉与神往时,倘若获知湘西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生活水平——原先的那份神往与陶醉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死心塌地呢?

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931383800.html, 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任小燕 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阅尽血腥屠戮的人,一个亲历过世态炎凉的人,但他的小说创作却诗意化地表达着对善与美的歌颂与追求。有如此经历的人,心里却还能充盈着满腔真诚的善意,眼里还能看到青山绿水、美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与真美,与其说是他的批判的辩证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悲悯情怀直接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悲悯情怀;沈从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28-01 悲悯情怀是面对世间万物的博大的爱,它体现为对人世间一切的极大的包容。沈从文的成长经历让他洞察人世黑白,也明了人性善恶,他的小说创作,不矫饰,不隐恶,让平静安详与血雨腥风并存,让淳朴善良与粗俗鄙陋同在。 他的悲悯,首先给予了美丽可爱却无法掌握命运的弱者。如《边城》中的孤女翠翠、《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一派天真的小女人夭夭。这些女孩子成长的环境称得上恶劣,但无论是孤苦无依的翠翠,还是身陷泥淖的夭夭,以及屈从命运而不自知的萧萧,在沈从文笔下都是唯美的,这种唯美与她们背后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虽然有宿命的悲哀,却不能剥离。沈从文对此寄予的是深深的悲悯,表现她们人性自然美好的同时,叙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 沈从文在用悲悯的目光注视这些可爱的人间精灵的同时,对那些强势群体也给予温暖的关怀。他写这些人的为非作歹,却也没有把他们塑造成脸谱化的恶人形象。如《边城》中的船总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边城》)后来因为脚痛回到家乡。因既明事理,又正直和平,所以代替原来的码头执事,来管水面上的行船纠纷。他在当地算得上权威,但他平易近人、豁达洒脱、急公好义,极受人们尊敬。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饱尝失子之痛,另一个出色的儿子因情出走,即使如此,他还能做到帮老船夫料理后事,照顧孤女翠翠。这种人性的光辉,是沈从文最乐见的;而他宿命的结局,也是沈从文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的。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妓女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人群,也是他悲悯怜惜的一个人群。在《桃源与沅州》《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等作品中,江水两岸美丽的吊脚楼、江上的花船、岸上的人家,都是她们生活和做生意的地方。在一个叫“后江”的地方,“甚至妓女的数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数不小”。她们很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职业,能够遇到像牛保那样的多情水手,就深情缱绻;更多的时候,她们就做军政各界,往来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