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HB稠油降粘剂说明书2013

HB-01稠油降粘剂 本产品可通过井筒降粘、掺水降粘、油层降粘等方式达到降粘开采目的,对提高采收率、降低回压、减轻采油设备负荷、延长热洗及检泵周期、增加油井产油量、降低采油设备耗电量等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产品组成 HB稠油降粘剂主要由生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质催化剂、沥青渗透分解剂,助活性剂等组成,是一种环保性良好的油田化学制剂。该产品对油品、环境和工人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技术指标 HB稠油降粘剂出厂技术指标 三、降粘机理 一种生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耐高温、高矿化度降粘剂,由于该剂分子结构具有双亲活性基因,因此易吸附在原油表面,使高粘度的油包水型稠油乳状液转变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液体。 产品含有胶质催化剂,对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具有极强的剪切作用,使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卷曲、收缩,从而改变胶质粘稠特性。 沥青主要成份为沥青质和树脂,本产品可在地层温度下产生一种强极性物质渗透进入沥青质和树脂内部,从而破坏沥青的粘稠体系,达到高效降粘的目的。 活性成分在金属等亲水物质表面附着,使油管内壁表面产生一层生物活性极性水膜,防止油垢再次沉积;油流逐渐聚并、析水、具有良好的破乳性。

四、产品主要优点 HB稠油降粘剂是由特种高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活性剂和其它添加剂组成。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 具有使用性广、乳化速度快、降粘率高、稳定性强、施工简便、增油效果显著等特点; 根据不同需要在井场直接利用热水将母液稀释成溶液注入,节省药剂消耗和作业费用; 耐高温:能耐250-300高温,可做为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也可作为常规方法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和油井洗井液; 五、使用方法 油层降粘:将本药剂与一定温度的污水或清水配制成1%-10%的水溶液(比例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调配),用泵车从油管或油套环空注入,然后注入蒸汽或热水。 井筒降粘:将药剂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从套管环空定期定量泵入,通过抽油泵的作用,使原油和药剂得到充分的混合,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掺水降粘:在掺水泵出口加一台注药泵,按掺水量的0.5%连续挤注药剂,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六、包装储存 该产品采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200kg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东营源盈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909963126.html,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 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 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 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 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 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我国地大物 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目前,稠油降粘主要有 物理降粘和化学降粘法。物理降粘主要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等方法,化学降粘包括降凝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表面活性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3]。 本文主要对各种降粘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发展前景。 1稠油降粘的机理 稠油一般不能以真溶液形式存在,而是以胶体形式存在,其中沥青质为分散相的核心,它周围的胶束为分散相,其轻质油馏分和部分胶质为分散介质[4]。胶束中胶质沥青质以氢键或π-π等作用力与胶质分子间缔合,稠油的高粘度就是由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

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

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从稠油性质、稠油降黏技术两个个方面介绍了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将现有的各类稠油降黏技术归纳为物理降黏、化学降黏两大类共计10种,并分别论述了这10种技术的发展现状、优点以及局限性。 关键词:稠油;降黏技术;黏度 0引言 世界稠油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储量远超过常规原油。全世界已发现的稠油总地质储量为700×109m3,可采储量为l510×108m3,与常规原油可采储量1590×109m3相当。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投入大规模的开发。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胜利、南阳、大港、吉林和华北等油田,我国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其资源量约占总石油资源的25%~30%。 1发展稠油降黏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储量丰富的稠油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到本世纪中叶,稠油和超稠油将占世界能源供应量的50%以上。稠油密度大、凝点高、黏度大、流动困难是稠油资源的突出特点。因此,降低稠油黏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稠油开采、集输和炼制问题的关键[1]。 2稠油的性质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黏度超过100mPa·s 的原油。它主要是各种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物,各种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时原油的物性不同。稠油突出的特点是含沥青质、胶质,且含有较多的硫、氧、氮等元素和镍、钒等金属化合物,轻质馏分含量较低,稠油中的石蜡含量一般也较低。降低原油中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质与胶质的含量,将有效降低原油黏度[2]。 3稠油降黏技术 3.1物理降黏技术 (1)掺稀油降黏技术--是将稀油加入高黏度的稠油中进行稀释,降低稠油黏度。在具有稀油资源的油田,稀释降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掺稀油降黏也存在不足:首先,受到稀油资源的限制;其次,稀油掺人前及掺入后,都需进行脱水处理,增加了能源消耗;再次,稀油用作稀释剂掺人稠油后,降低了稀油的物性。目前新疆、胜利、河南等油田对距离较远的接转站,均采用掺稀油降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的相关知识 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 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

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 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分散型降粘剂主要包括 (1)丹宁类 (2)木质素磺酸盐类 (3)无铬降粘剂类 2、聚合物型降粘剂 (1)X-40系列降粘剂 (2)XY-27 (3)磺化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

Q/SH1020 2193-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

Q/SH1020 2193-2013 1 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 液体 固体 外观 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 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 7.0~9.0 固含量 ≥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 (50℃或油 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 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 (300℃、24h 处理) 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 ≥80% 有机氯含量 0.0%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 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

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稠油乳化降粘机理 乳化降粘机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原油乳状液理论和最佳密堆积理论。 原油乳状液理论表明:W/O(油包水)型乳状液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故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O/W(水包油)型乳状液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若设法将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型乳状液,则乳状液的粘度将大幅降低。 稠油乳化降粘剂不仅能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起到降粘的作用,而且也能借助氢键渗透、分散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有序程度降低,空间延伸度减少,聚集体中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减少,原油的内聚力降低,起到降粘的作用。

新技术对提升稠油开发效果的探讨

新技术对提升稠油开发效果的探讨 [摘要]开发稠油井低成本高效攀升新技术已成为各 油田稠油生产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某油田提出了应用稠油开发新技术提升稠油开发效果,提升稠油井开发整体系统效率,实现稠油生产井低成本开发;介绍了泵下旋流降黏技术、氮气增能技术、稠油特超稠油区块配套注采一体化技术,保温技术,以及防砂注汽一体化工艺技术等5项稠油开发新技术的技术原理,使用条件和现场应用效果。实践证明,这些稠油开发新技术措施对稠油开发提质增效均十分有效。 [关键词]稠油;泵下旋流;氮气增能;高温起泡剂;一体化技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S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8)28-0373-01 随着某油田开发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深度开发阶段,稠油开发已经成为重要产能接替阵地。目前,油田稠油资源探明地质储量6.6×108t,其中东部探明地质储量5.78×108t,动用4.86×108t,西部发现春风、春晖等油田,探明地质储量8209×104t,动用4139×104t。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探索出一套从油藏、井筒到地面的低成本配套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开发效果,降低了吨油操作成本,增加了稠油开发利润单

元,减少了无效稠油开发单元。随着稠油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稠油区块开发效益显著提高,提升了稠油井开发整体系统效率,实现稠油生产井低成本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泵下旋流降黏技术 1.1技术原理 稠油井存在井筒流体流动难、杆柱阻力大、泵效低等问题,开发难度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添加降黏剂等井筒降黏措施,才能正常生产。而现用的降黏剂由油套环空添加,无法实现泵下搅拌,导致降黏剂与原油混合均匀性差、降黏效果不稳定、泵效低等问题,既耗本又减效。在低油价形势下,为实现稠油降本增效开采,科研人员开展了稠油井过泵旋流降黏高效举升技术研究。 1.2使用条件 该技术适用于所有采用添加降黏剂、电加热等井筒降黏措施的稠油开发油井。 2氮气增能技术 2.1技术原理 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在注蒸汽过程中注入氮气和泡沫剂,通过泡沫的“贾敏效应”,增加蒸汽流动阻力,达到减缓汽窜,提高注入蒸汽的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的目的。泡沫剂具有很强的选择封堵性能,在残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带发泡性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文章结合稠油高粘本质特点,综述了稠油开发降粘稠油粘度的办法,其中包括蒸汽吞吐降粘、蒸汽驱降粘、井筒加热降粘、火烧油层降粘、稠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水热催化裂解降粘、超声波降粘、磁降粘等及其降粘机理,浅谈各种降粘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总结降粘工艺特点。 标签:稠油;降粘;乳化 1 稠油粘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1.1 稠油体系作为一种胶体系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胶质是胶溶剂,而沥青质则是分散相,油质就是分散介质了。而导致稠油体系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高粘度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内部所含有的复杂超分子结构了。 1.2 在稠油体系中,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都是紧密相连的,一些低层次的分析结构会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聚集的现象,这样就会形成排列很分散但复杂程度却很高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就包裹了大量的液态油。 1.3 随着又有一种应用更加广泛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当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受到被流体剪切的过程中,即使其与胶粒是不能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然而其与胶粒之间却还是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其粘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1.4 一般情况下,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是不大于10%的,然而由于温度较低时蜡晶的析出,稠油的粘度也会增高,因此稠油在低温状态时是呈现出一定的非牛顿性的。 2 常规稠油降粘方法 2.1 热力降粘的方法 由于稠油体系中的重质组分含量很高,所以其流动性很差,粘度很高,并且其还具有较强温度敏感性,通常采油的热力降粘的方法有井筒加热、蒸汽驱、热水驱、单井蒸汽吞吐、热化学以及火烧油层等方法,而应用的较为广泛则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这两种方法。 2.1.1 蒸汽吞吐降粘法。这种方法也叫做循环注蒸汽法或注蒸汽热激励法。其实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具有高温高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到稠油体系中去,在油井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油气高,可多次吞吐并且井间地层不需要连续等优点,然而随着油藏天然能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吞吐时间的不断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会越来越低,束缚水就会逐渐饱和,蒸汽热效率降低,周期生产效果也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1、概述 稠油,国外叫重质原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或者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密度大于0.934g/cm3的原油。近年来各国石油专家认为,轻质原油的开发受储量的限制,不会有太多的轻质原油储量供我们去开采。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轻质原油资源为3600亿吨。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而重质原油的资源有9000亿吨,可采储量为1800亿吨。我国现已探明和开发的稠油油田已有20多个。主要有胜利油田的孤岛油田,胜坨东营组、单家寺、草桥等油田,大港油田的枣园、羊三木上油组、孔店等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六东区、黑油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辽河油田稠油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产量占辽河油田年产1500万吨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辽河油田的高升油田、曙一区、欢17块、锦45块、齐40块、锦7块、冷43.37块、牛心坨、海外河及小洼油田。有的区块稠油粘度高达 13×104mPa·s。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由于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所致,从表1中可看出,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就越大。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关于重质原油(稠油)和沥青的定义、分类标准及评价的说法不完全一致。1982年2月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重质原油及沥青砂学术会上正式提出了这一定义和标准,联合国开发训练署推荐的分类标准见表2。 上述由联合国开发训练署推荐的分类标准,主要是针对重质原油和沥青的差异,也包括了重质原油与普通原油界限,但比较粗。根据我国稠油特点和开发的需要,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提出了我国稠油分类标准见表3。 辽河油田参照国内外稠油分类标准和本油田实际及开采工艺,将稠油分为以下四类见表4。 由于稠油粘度大,流动性差,有的在地层温度下根本无法流动,给开采带来许多困难: 1)、由于油稠,所以抽油机的负荷很大,这不仅耗电量大,而且机械事故(如断抽油杆,断悬绳等)也随着增加,作业频繁; 2)、由于油稠,有时连抽油杆也下不去,影响正常生产; 3)、由于油稠,地面管线回压很高,增加了原油外输困难;

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2年1月第27卷第1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Jan.2012 V01.27No.1 文章编号:1673-064X(2012)01-0064-07 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朱静1,李传宪1,杨飞1,辛培刚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2.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常规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介绍了5种新型降黏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指出目前单一降黏方法难以解决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问题,采用合理的复配技术是解决稠油降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稠油;新型降黏技术;降黏机理;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 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传统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加热降黏输油能耗高,允许的输量变化范围小,停输易发生凝管事故;稀释降黏会增加能耗,降低稀油物性;乳化降黏存在掺水量大、投资大、后期脱水困难等缺点.可见传统降黏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开发研究新型高效稠油降黏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5种降黏新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 1油溶性降黏剂降黏 1.1降黏机理 降黏剂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侧链及高碳烷基主链,主碳链可使降黏剂分子溶于油中,侧链的极性基团可与胶质、沥青质中的极性基形成更强的氢键,通过分散、渗透作用进入胶质及沥青质的片状分子之间,部分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结构,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结构变松散,并减少聚集体中所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降低原油内聚力,起到降黏作用嵋引. 1.2应用现状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是在降凝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降黏技术.目前,针对于含蜡原油的降凝剂的生产应用已比较成熟.当降凝剂作用于稠油时,通过改变原油中石蜡的结晶状态,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其表观黏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即降凝剂都具有降黏作用,但这种降黏效果非常有限.目前,国内已开发了一些针对于稠油降黏的油溶性降黏剂,见表1. 从表1可见,近几年降黏剂的开发研制速度较快,新型降黏剂屡见报道,降黏率大幅度提高,可达到90%左右.有些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张红等H1从辽河超稠油内部复杂的结构组成出发,合成出新型大分子含氮聚合物型降黏剂,取得了良好效果;韩鹏等∞o将油溶性降黏剂应用于孤岛稠油油藏的矿场开采中,结合油藏地质特点,不同开发特征井应用不同的化学复合吞吐工艺组合,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因此,油溶性降黏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 收稿日期:2010.t2—24 作者简介:朱静(1978-),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储运方面的研究.E-mail:angel_zhujing@163.com万方数据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 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

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通过这两项举措,日减掺稀油78吨。在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使油井产量、泵效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井筒掺稀油循环工艺不仅能提高产液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提高井筒混合液的含水量来降低粘度。在确定掺稀深度时,原油的拐点温度是个非常重要的量。原油在井筒中被举升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原油温度接近拐点温度时,其流动性明显变差时开始掺稀,所以确定掺稀深度实际上就是计算井筒的温度分布。由于稀油密度低,掺稀后混合液密度也降低,掺入深度越深,井筒流动阻力越小,井口压力越高。在井底掺稀时,不需要加封隔器,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实际上一般在井底掺稀。不同类型稠油拐点温度测算公式为: T 0= 8.6lgμ+ 22.5 式中: T0为稠油拐点温度,μ为地面

稠油降黏集输方法综述_段林林

2009年 第5期管道技术与设备P i p e l i n e T e c h n i q u e a n d E q u i p m e n t 2009  N o .5  收稿日期:2008-12-05 收修改稿日期:2009-07-07 稠油降黏集输方法综述 段林林1 ,敬加强1 ,周艳杰2 ,王金柱 1 (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2.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综述了几种常用降黏集输方法(包括加热降黏、乳化降黏、低黏液环输送和掺稀输送等)的降黏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各方法的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针对稀释降黏法,利用液化石油气(L P G )替代部分重稀释剂的稠油降黏方法更经济有效。通过对几种降黏输送方法的综合比较,认为采用化学降黏方法在稠油降黏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最后指出研制多元复配型高效降黏剂,研制高效(既降凝又降黏)的降凝降黏剂及利用各种方法的复合技术进行降黏将是稠油降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词:稠油;降黏方法;液化石油气;稀释剂;改质 中图分类号:T E 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614(2009)05-0015-04 R e v i e wo n V i s c o s i t y R e d u c i n g Me t h o d s f o r G a t h e r i n g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o f H e a v y O i l D U A NL i n -l i n 1 ,J I N GJ i a -q i a n g 1 ,Z H O UY a n -j i e 2 ,W A N GJ i n -z h u 1 (1.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10500,C h i n a ; 2.X i a nC h a n g q i n gE n g i n e e r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X i 'a n 71001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s u m s u ps e v e r a l m e t h o d s f o r av i s c o s i t yr e d u c t i o no f c r u d eo i l si nt h e g a t h e r i n g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c l u d eh e a t i n g ,e m u l s i o nv i s c o s i t yr e d u c i n g ,l o wm u c u s t r a n s p o r t r i n g a n dm i x i n g h e a v yo i l w i t hl i g h t o i l ,a n dc o m -p a r e s b o t h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t a l s o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o s e m e t h o d s .I t i s m o r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 t o m a k e u s e o f l i q u e f i e dp e t r o l e u mg a s (L P G )t o r e p l a c e s o m e h e a v y d i l u e n t s .T h r o u g h t h e a b o v e a -n a l y s i s ,a c o n c l u s i o ni s d r a w nt h a t t h e c h e m i c a l v i s c o s i t y r e d u c t i o n o c c u p i e s a d o m i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a n d t a k e s p r e c e d e n c e o v e r o t h -e r s .I t w i l l b e t h e m a j o r t e c h n i c a l t r e n dt od e v e l o pt h e m u l t i p l e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m i x e d -v i s c o s i t yr e d u c e r a n dp o u r -v i s c o s i t ya -g e n t s ,w h i c h c a nl o w e r b o t ht h e v i s c o s i t y a n dt h e p o u r p o i n t ,a n du s e v a r i o u s m e t h o d s o f c o m p o s i t e t e c h n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h e a v y o i l ;v i s c o s i t y r e d u c i n g m e t h o d ;L P G ;d i l u e n t s ;u p g r a d i n g 0 引言 随着世界原油需求量的增加,常规原油的开采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缺口需要不断增加稠油的开采量来填补,而稠油的低A P I °、高黏、高胶质和沥青质制约了管道输送。因此,必须解决稠油的管输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设法降低稠油的黏度。而其高黏度在于稠油中沥青质和胶质所形成的大分子结构,影响稠油黏度的主要内在因素是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胶质,所以设法降低稠油中金属杂原子或沥青胶质的浓度或者变沥青胶质等大分子为小分子,是稠油降黏的根本途径 [1-2] 。 目前,国内外在稠油集输中常用的降黏方法有:加热法、乳化降黏法、掺水或活性水法、掺稀油法及稠油改质降黏法。 1 稠油降黏输送方法1.1 加热降黏输送 加热降黏输送利用加热的方式提高原油的流动温度,降低原油黏度,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减少管路的摩阻损失。经研究表明,稠油的加热降黏效果比一般原油的降黏效果更显著。 常用的加热方法有蒸汽加热法和电伴热法。蒸汽加热是最早使用的加热方式,而电伴热法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伴热是用电能补充被伴热物质在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流动介质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与热载体法相比,电伴热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6] :不需要装备热载体往返用的伴管;可以在较大 范围内调节温度;可以间歇加热,沿管线可以有不同的加温强度;热效率高;适应性强、惯性小、容易实现自动化运行;结构紧凑,金属材料用量少;装配简单。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第2卷第1期特 种 油 气 藏1995年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 刘国然 编译 (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前 言 世界上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很大比例。为了开发稠油资源,世界各产油国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研究稠油的开采和集输问题。为了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提高产量,一般采用热采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其中乳化降粘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经济、所需能量少等优点。 化学降粘法及机理 1. 化学剂的分类 化学降粘剂分为降凝剂(或叫流动改进剂)和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前者能大大降低含蜡原油的粘度、胶凝强度和凝点,而使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后者使高粘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化液,而使稠油粘度大大降低。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亲水原子团和疏水原子团,由于其少量的存在可使表面性质有显著变化。根据实用性质,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洗净剂、乳化剂和湿润剂等。表面活性剂通常分为阴离子系、阳离子系、两性离子系及非离子系四大类。 2. 乳化降粘机理 稠油乳化降粘就是使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与井下稠油充分混合,使高粘原油以粗油滴系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这种乳状液降低了原油在井筒和管线中的运动阻力。 原油中加入亲水表面活性剂后,因亲水基表面活性很强,而替代油水界面上的疏水自然乳化剂而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吸附层将强烈地改变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传递过程,致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实践证明,原油粘度越高使用表面活性剂降粘效果越好。 稠油乳化降粘开采和集输机理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稠油接触能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经过搅拌,油便呈颗粒状分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极粗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油珠周围,形成定向的单分子保护膜,防止了油珠重新聚合,可见乳状液流动能使液流对管壁的摩擦压力减弱(图1)。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使液流流动阻力显著减少,即在管壁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DDS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DDS 002-2010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2010-04-08 发布2010-05-08实施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提出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黎明谷之辉高瑞美孙蓓蕾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三年:到期复审。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Q/SDDS 001-2007 ----- Q/DDS 006-2003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以。 本标准适用于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1-2008 闪点的测定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4472-1984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SY/T5281-2000 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 3 技术要求 3.1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4 检验方法 4.1 外观的测定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4.2密度的测定 按GB/T4472——1984中2.3.3的规定执行。 4.3闪点的测定 按GB/T261-2008规定执行 4.4粘度的测定

4.4.1仪器设备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4.4.2 测试方法 取100ml的样品溶液于100ml烧杯中,放入恒温至50℃的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用粘度计测其粘度。 4.5降粘率的测定 4.5.1仪器及材料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c)天平:鉴别力阀0.01g。 4.5.2测试方法 4.5.2.1称取5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h,用旋转 粘度计测其粘度μ0。 4.5.2.2称取4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再称取50g(精确至0.02g)降粘剂加入稠油 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充分搅拌,测其粘度μ。 4.5.2.3结果的计算 降粘率按公式(1)计算: f=(μ0-μ)/μ0×100 (1) 式中:f——降粘率,%; μ0——加样前原油粘度,mpa·s; μ——加样后原油粘度,mpa·s。 4.6 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的测试 4.6.1 取原油所在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标样1.00g,用无水乙醇配制成1%的破乳剂溶液。 4.6.2 取4.5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原油,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成原油乳状液。 4.6.3 在两支100ml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上述两种乳状液80ml,加入1%的破乳剂标样溶液1.6ml。 4.6.4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原油脱水。 4.6.5 结果按式(2)计算

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

HMD-11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使用说明 HMD-11稠油降粘冷采处理剂是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国内各油田稠油油品性质,结合多年的稠油现场处理经验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以特殊枝节改性合成的特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配合专用渗透剥离剂、润湿分散剂及其他助剂复合而成。 一、产品特点及应用范围 由于产品组分的特异性,使得该产品在油田注汽、采油、注水等多个领域有其广泛且高效的应用特性。 1.产品具有耐高温特性,其中的特效表面活性剂可耐370℃高温; 2.产品具有抗盐特性,在高矿化度、高电解质地层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驱油效能; 3.产品具有耐低温下可使用的特性,在稍高于原油凝固点以上的温度下可保持油水良好的润湿分散,原油在水中一般以粒状分散(超稠油可用肉眼看到分散粒子); 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均表明该产品可在28℃-95℃,电解质0-15万mg/L,硬度0-4万mg/L条件下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冷采驱油性能(该性能在药剂耐受250℃高温条件后仍不会改变)。 HMD-11应用范围如下: 1.可实现替代稠油电加热杆加降粘剂的开采模式,真正实现冷采; 2.可应用于常规的稠油井筒降粘处理; 3.可应用于稠油油藏驱油,可与水驱驱油、蒸汽驱驱油相结合使(可增加原油采出量,实现原油稳定增产);也可配置成5%的水溶液进行活性水驱驱油。 二、产品应用作用机理 1.冷采机理 原油机采抽提过程的负荷由油水自身重量,油水与油管壁及抽杆杆作用力及井口外输管线内原油对油管内原油反作用形成。抽油机上行过程,抽油杆与油相对静止,油水与油管相对运动,下行过程油管内油水与油管相对静止,抽油杆与油水相对运动。 由于该产品具有的特效润湿作用,在水溶液作用下可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选择性接触角,从而增强了对油管壁的润湿性,使油滴变形,降低了油与油管间的吸附功,促使吸附油从油管壁脱落,然后活性水吸附于油管及抽油杆壁上,形成了一层活性水膜,从而使抽油机上行过程中,油水与油管的固相摩擦变为油与水膜间的摩擦,从而显著降低了摩擦阻力;下行过程中,同样由于活性水膜的作用,使原油与抽油杆固相摩擦转变为油与活性水膜的摩擦,同样显著降低了摩擦阻力。同时由于产品具有高效降粘及油水分散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层间流动阻力,降低了回压及管输油对采出油的反作用力,达到显著降低抽油机负荷的目的,从而实现稠油冷采。 2.驱油机理

QSH1020 1519-2013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1519-2013 代替 Q/SH1020 1519-2011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

Q/SH1020 1519—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Q/SH1020 1519—2011《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 Q/SH1020 1519—2011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主要技术改变如下: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率”指标由“80%”提高为“85%”; ——“有机氯含量”指标由“无”改为“0.0%”。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金林、张 娜、唐永安、何 留、张志振、黄 炜、张 坤。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Q/SL 1519—2001、Q/SH1020 1519—2006、Q/SH1020 1519—2011。 I

Q/SH1020 1519—2013 1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 SH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1615 危险品 易燃液体闭杯闪点试验方法 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 1的技术要求。 表 1 技术要求 指 标 水溶性 项 目 液体 固体 油溶性 外观 均匀液体,无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均匀液体,无杂质 溶解性 溶于水 溶于煤油 pH 值 6 ~ 9 / 闭口闪点,℃ / ≥30 2000 ~ 5000 ≥95.0% 5000 ~ 10000 ≥98.0% 降粘率 原油粘度 mPa·s 10000 ~ 50000 ≥99.0% 85% 乳液状态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 自然沉降脱水率 ≥80% / 有机氯含量 0.0% 4 仪器设备及材料 仪器及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