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猪的生长发育

猪的生长发育

猪的生长发育

第二章猪的生长发育

猪肉的生产实际上是来自于猪的肌肉等组织的生长发育,所以有必要了解猪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与猪肉生产关系密切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动物生长发育为两种过程:一种是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这个过程叫发育;另一种是由于同类细胞的增生或体积增大,从而使个体由小变大、体重增加,这个过程叫生长。

生长是指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大,它是以细胞增生(hyperplasia)和细胞肥大(hypertrophy)为基础的量变过程。一般而言,动物生长初期是以细胞增生为主的生长过程,而在生长后期则主要是细胞肥大过程。发育是生长的发展与转折。当某一种细胞分裂增生到某一阶段或一定数量时,就出现质的变化,分化产生与原来母细胞不同的细胞,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组织与器官。所以,发育是以细胞分化(differentiation)为基础的质变过程,是动物有机体结构与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生长与发育在概念上虽有区别,但在动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中难以截然分开。每一个动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至机体成熟,都处于连续而有序的生长发育之中,表现为体重增加、体型以及体组织成分改变等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受体内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机制的调节,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测定

对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长速度和强度变化的观察与测定,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猪的生长规律,

以便合理地进行猪肉生产。以下介绍几种生长发育速度和强度指标概念。

1、累积生长

是指猪被测定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猪的累积生长曲线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

2、绝对生长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指标的净增长量,显示某个时期猪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绝对生长速度一般用G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G=(W1—W0)/(T1—T0)

式中:W0—始重,W1—末重,T0—起始时间,T1—测量结束时间。

3、相对生长

绝对生长只反映生长速度,并没有反映生长强度。为了表示生长发育的强度,就需要用相对生长速度来表示。相对生长一般是指某一时间内绝对增长量占基础生长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R=(W1—W0)/[((W1+W0))/2]×100%

三、产肉性能指标

在认识了猪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要认识研究肉品生产的目标组织(肌肉、骨骼和脂肪等)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与猪机体整体发育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些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以产肉性能指标来衡量。评定生长肥育猪的主要指标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以及胴体和肉质性状。

1、经济早熟性(Maturity) ,

指猪在一定的饲养条件下,能早期达到一定体重的能力。通常以达到适宜屠宰体重时的日龄作为经济早熟性的指标。目前,商品肉猪强调早期生长快,饲料利用效率高,如瘦肉型猪6月龄体重应达到90kg。

2、增重(Weight gain)

一般用日增重表示,指断奶至屠宰时饲养期的平

均每日增重量,是产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日增重受结束体重大小的影响,个体间比较日增重大小时,应当以达到相同体重进行计算。日增重还可按生长阶段分别计算和比较。

3、饲料转化效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用每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量表示时,也叫料重比。计算公式为:

料重比=生长肥育期所消耗饲料量/生长肥育期内的体增重

每千克饲料所转化的产品量称为产品转换率,计算公式为:

产品转换率=生长肥育期增重/生长肥育期耗料量

料重比越小,产品转换率越高,饲料利用率也越高;反之,饲料利用率低,猪肉成本高。

4、屠宰率(Dressing percentage)

指胴体占宰前空腹重的百分比。猪的屠宰率一般为75%左右。

5、瘦肉率(Lean meat percentage)

指瘦肉(肌肉)占胴体的百分比。是反映产肉力和胴体品质的重要指标。是猪的常用指标。我国地方猪种瘦肉率一般在40~50%之间,而良种瘦肉型猪在60%以上,杂交商品猪在55%左右。

6、肥度(Fatness)

指肉猪的肥胖程度。肉猪可通过测定膘厚来判断,常用一点膘厚和三点膘厚均值这两个指标,前者指第六与第七胸椎连接处的背膘厚度,后者指背部、腰部和臀部三点背膘厚的平均值。

7、肉品质(Meat quality)

评定肉品质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肉的颜色、嫩度、保水性能(系水力)、肌肉脂肪含量(大理石状)、肉味和pH值等。

8、繁育效率(Reproductivity)

肉猪的繁育效率也是产肉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增殖率和成活率两个指标。

(1)增殖率

猪繁殖后代愈多,总的产肉量也愈多。增殖率是指本年度内出生仔猪数量占上年度终猪总头数的百分比,反映了母猪群的繁殖能力。

增殖率的高低决定于妊娠期和窝产仔数。一般来说,我国地方猪具有性成熟早、产仔多等特点。国外引入猪种平均产仔数不超过10头,我国地方猪种平均12头以上,而太湖猪一般在14头以上,太湖猪曾以一窝产42头而创下世界纪录。按年产胎数或每胎产仔数计,猪的繁殖能力最强,工厂化饲养,母猪年产2.5窝以上,每窝按10头计,每头母猪年提供20头以上的育成猪,生产1300~1400kg猪肉,产肉能力非常可观。

(2)成活率

一般指断奶成活率,即断奶时成活仔猪数占出生时活仔猪总数的百分比。成活率的高低因品种不同或产仔季节而有差异,是一可变性很强的数量值。体重较大的健壮仔猪成活率高;据统计,仔猪初生重在1 kg以下的成活率只有42%,而在1.8kg 以上,成活率则高于85%。

第二节基本规律

一、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

在猪生长发育全过程中,根据自身生理特点可划分为胚胎期和生后期两大时期。这两个时期还可分别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不同发育阶段。

(一)胚胎期

从受精卵到出生为胚胎期,是猪生长发育中细胞分化最强烈的时期。受精卵经过细胞数目增加的

急剧发育过程,至出生时形成具有完整组织器官的有机体。胚胎期的不同阶段生长发育强度差别很大,猪胚胎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增重占出生重量的比例分别为0.90%、26.10%和73.00%。

胚胎期组织器官的形成和进一步发育,为生后的生长奠定了基础,但受品种、胎次、母猪体重及多产性影响。胎儿的初生重和生理成熟度不同,直接影响到生后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

1、初生重

初生重大小是影响生后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试验,猪的初生重和双月龄断奶重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oss Cutlter观察了2193头仔猪发现,初生重低的仔猪不仅断奶前日增重低,而且直到屠宰前日增重都低于体重大者(图2-1)。

图2-1 初生重对断奶和屠宰时增重的影响

2、生理成熟度

这里指仔畜刚出生时自身生理功能的完善程度。妊娠期较短的猪,生理成熟度最差,生后适应性和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抗病力差,易发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然后才转入正常的生理状态。所以,生理成熟度差的仔猪,生活力也较差,环境条件对其早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二)生后期

可进一步划分为哺乳期、育成期、青年期和成年期4个阶段。

1、哺乳期

指出生到断奶这段时间。该期是幼猪由依赖母猪到独立生活的过渡期。哺乳前期,幼猪以母乳为主要营养来源,养分全面,体组织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同时并存,相对生长强度大,增重较快,但受生理功能尚不健全的影响,需要严格的护理,母猪的泌乳量也决定着幼猪生长发育的好坏。哺乳后期,生理功能和机体代谢增强,受母猪影响变化小,加强幼猪的饲养管理是促进增重的关键。

2、育成期

从断奶到性成熟为育成期。此期各组织器官发育最快,消化吸收功能最强,食量不断增加,骨骼和肌肉生长最快,绝对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体躯增大,是猪肉生产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屠宰的肉猪胴体的肉质最好。

3、青年期

指由性成熟到生理成熟时期。机体生长发育接近成熟,体躯基本定型,各组织的结构和机能完善,绝对增重达到高峰。随后的增重强度则呈下降趋势,而沉积体脂肪量增加。

4、成年期

从生理成熟到开始衰老为成年期。此期猪的生理机能已完全成熟,生产性能达高峰阶段,体重基本保持衡定,在摄入养分过剩的情况下,体脂沉积加快。成年期结束后便是衰老期到来,直到个体生命终结。

二、生长肥育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养猪生产包括2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种猪生产和育肥猪生产。就整个养猪生产而言,育肥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不仅关系到市场供应,而且对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发展养猪的最终目的。利用生长阶段不外两个目的,一是生产商品猪,这是大量的;二是培育后备猪。商品猪主要是从断奶到90kg屠宰的肉猪。饲养这类猪的目的,就是

要用最少的饲料和劳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多、质量优而成本低的猪肉。因此,不仅要求提高猪的日增重,尽快达到适宜屠宰体重,提高出栏率、出栏体重和屠宰率,而且要求提高猪的增重效益,即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进肥育技术措施,降低猪肥育期的脂肪沉积量,改变其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以满足人民肉食和外贸的需要,这是饲养育肥猪的根本任务。所以,认识和掌握肥育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养猪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生长速度的变化

生长速度是指整体与时间的关系。生长育肥猪的绝对生长即生长速度,以平均日增重来度量,日增重与时间的关系呈一钟形曲线(图2-2)。生长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先是增快(加速度生长期),到达最大生长速度(拐点或转折点)后降低(减速生长期),转折点发生在成年体重的40%左右,相当于母猪的初配年龄或育肥猪的适宜屠宰期。根据生产实践,猪大约于体重达到90~100kg时(猪在6月龄以前)增长速度最快,生长速度最快,这个阶段

时 间

体重)增长,相对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表2-1)。

表2-1 不同体重的猪对饲料消耗、利用率及增

重的测定

活重(kg/

头)日增重(g/

头)

日耗料量(kg/

头)

料肉

10 383 1.9 2.50

22.5 544 2.9 2.67

45 726 4.8 3.30

62.5 816 6 3.78

90 816 7 4.17

110 816 7.5 4.61

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绝对增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相对生长速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到了成年时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说明猪的年龄越小,增重速度越快;猪的日龄越大,绝对增重越高。因此,加强育肥猪前期的培育条件,提高前期的生长速度,是节约饲料和缩短饲养期的关键。

(二)猪体各部位与体组织增长规律

猪在生长发育期间,各组织生长率不同,致使身体各部位生长早晚的顺序不一和体形出现年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2个生长波引起的。猪生长波是从颅骨开始,向下伸向颜面部,向后移转到腰部;次生长波是由四肢下部开始,向上移行至躯干和腰部。2个生长波在腰部汇合。因此,仔猪出生时头和四肢相对地大,躯干短而浅,后腿发育很差。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体高和身长首先增加,尔后是深度和宽度增加。腰部则是最高生长速度表现最迟的部分,也是身体上最晚熟的部位(图2-3)。总之,从体形部位的变化看,增长最快的是头、腿;其次是体长,最后才是体深和体宽。

每周增重(k g )

头脚及骨骼体长及肌肉体深及脂肪

体重(kg)

100

50

图2-3 不同生长时期猪体各部增长比较 猪体内骨骼、肌肉、脂肪、皮的生长顺序和强度是不平衡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顺序有先有后,强度有大有小,有快有慢。虽然骨骼、肌肉、脂肪的增长与沉积循一定规律同时并进,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骨骼是体组织的支架,最先发育,也是最先停止,肌肉居中,而脂肪是晚熟组织。幼龄沉积脂肪不多,后期加快,能量浓度越高,脂肪沉积越多,直到成年。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20~30kg 为骨骼生长高峰期,60~70kg 为肌肉生长高峰期,90~110kg 为脂肪蓄积旺盛期(图2-4)。

(kg)

200

150

100

50

图2-4 骨、肉、脂生长高峰期

肥育猪体脂肪主要贮积在腹腔、皮下和肌肉间的中性脂肪。以沉积迟早来看,一般以腹腔中沉积脂肪最早,皮下次之,肌肉间最晚;以沉积数量来

所贮积的脂肪),贮积的顺序先花油,后板油。皮下脂防的贮积强度也不一致,一般先从肩部开始,以背腰部为中心,由躯干的背上部再前后推移到整个背部。头部及四肢的皮下脂肪沉积的速度最迟。肌肉的脂肪贮积顺序是肌纤维束到肌纤维间,最后才是肌纤维内。皮肤的生长基本上随体重的增加而维持均衡的生长速度。

因此,我国群众中流传着“小猪长骨,中猪长肉,大猪长油”的说法,基本上反映了对猪体各组

瘦肉型猪的体组织生长强度有与脂肪型或腌肉型区别较明显的特性。以大白猪为例,皮肤的增长强度不大,高峰出现在1月龄以前,以后就比较平稳;骨骼从2月龄左右开始 到3月龄(活重30~40kg )是强烈生长时期,强度大于皮肤;肌肉的强烈生长从3~4月龄(50kg 左右)开始,并较脂肪肌肉

脂肪

骨骼皮肤

(月龄)8

6

4

2

0204060 养水平高时生长强度大。育肥猪体脂肪主要贮积在腹腔、皮下和肌肉间。以沉积迟早来看,一般以腹腔中沉积脂肪最早,皮下次之,肌肉间最晚;以沉积数量来看,腹腔脂肪最多,皮下次之,肌肉间最少;以沉积速度而言,腹腔内脂肪沉积最快,肌肉间次之,皮下脂肪最慢。

对养猪生产者来说,认识猪体各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就可以按照其规律创造适应某个阶段、某些组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促进某些组织的生长发育,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瘦肉率,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育肥猪的肥育效果。

根据以上生长发育规律,在生长育肥猪生长期(60~70kg 活重以前)应给予高营养水平的饲粮,要注意饲粮中矿物质和必需氨基酸的供应,以促进

骨骼和肌肉的快速发育;到育肥期(60~70kg以后)则要适当限饲,特别是控制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以抑制体内脂肪沉积,提高胴体瘦肉率。

(三)猪体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从幼猪全身化学成分变化比例看,水和脂肪变化最大,猪体一生中亦是水和脂肪的变化最大。水分随年龄的增长而相对减少;脂肪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蛋白质(肌肉)稍降低;矿物质(骨骼)略降。从增重成分看,年龄越大,则增重部分所含水分愈少,脂肪愈多。蛋白质与矿物质在胚胎期与生后最初几个月增长很快,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减,但其含量在体重45kg(或4月龄)以后趋于稳定,而脂肪则迅速增长。同时,随着脂肪量的增加,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表2-2)。从表2-2可见,水分和脂肪是变化较大的成分,如果去掉干物质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比例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表2-2 猪体化学成分(%)

天数或重量

猪数

(头)

水分

(%)

脂肪

(%)

蛋白

(%)

灰分

(%)

去脂干物质

蛋白

(%)

矿物

(%)

初生 3 7.95 2.45 16.25 4.06 80.00 19.99 25d 5 70.67 9.74 16.56 3.06 84.40 15.60 45kg 60 66.76 16.16 14.94 3.12 82.72 17.28 68kg 6 56.07 29.08 14.03 2.85 83.12 16.88 90kg 12 53.99 28.54 14.48 2.66 84.48 15.52 114k

g

40 51.28 32.14 13.37 2.75 82.94 17.06

136k

10 42.48 42.64 11.63 2.06 84.95 15.05 g

从生长肥育猪体重20kg~100kg阶段的平均化

学成分变化(图2-7)可见。活体增重除了蛋白质

与脂肪外,还包括矿物质、水分和消化道内容物。

蛋白质、矿物质和水可统称为非体脂。有人指出,

非体脂也与猪的性别、体重有关,以阉猪最少、公

猪最多,母猪居中;年龄愈幼愈多。蛋白质增多,

则由于体内水分减少而非体脂和蛋白质的比例缩小。生长猪当体组织水分下降,部分由脂肪取代。

实际上活猪的蛋白质含量是相当稳定的;即便是极

肥的猪,也很少低于14.5%,最瘦的也不超过

规律和生长曲线基本相似,只是在时间、速度和增长组织成分上有些不同。肥育猪生长时缩短了各个组织部位的生长发育时间,脂肪组织增长加快加多。主要特点是水分大幅度减少,脂肪组织大幅度增加,而且两者交叉消长。为了达到预期的肥育效果,我们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因为这是组织好猪的饲养管理和肥育时重要指导依据。掌握这些规律,主动而有效地加以利用,可以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营养需要的特点,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就能不断提高养猪的生产水平。

第三节组织的生长发育

一、肌肉

(一)肌肉胚胎期发育

在生长与发育的早期,有丝分裂(Mitosis)是新组织形成的最初机制。当组织在分化中,发生两种类型的有丝分裂,第一型是增生性有丝分裂(proliferative mitosis),即每一子细胞和亲代细胞完全相同,此型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而不敢变组织的特性;第二型是随意量有丝分裂(quantal mitosis),单一有丝分裂的两个子细胞或其中之一,可能和亲代细胞不同。

在中胚层所见胚胎性结缔组织称作间质组织(mesenchyme),间质组织分化成两个类型细胞——成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促成纤维细胞适当发育,而成肌细胞是最原始的肌细胞。

肌肉生成(Myogenesis)是胚胎性肌肉组织的形成。在中胚层的间质组织细胞,经随意量有丝分裂形成生肌性与生纤维性细胞。生纤维性细胞更进一步分化成许多类结缔组织,而生肌性细胞分化为肌肉组织。生肌性细胞发展已历经一增生(hyperplasia)性有丝分裂时期,直到分化(differentiation)的开始发生。

肌肉形成的第二显着期是成肌细胞(myoblast),成肌细胞是能够彼此融合成肌管(myotube)的细胞,肌管是细长多核的结构,由成肌细胞融合而成,年轻肌管合成肌球蛋白与肌动蛋

白,且开始形成肌原纤维的场所。在结构上,肌管有一细胞质含核的中心,而周围是一完整肌原纤维圆筒。开始时,有一些非横纹之肌原纤维在肌管里出现,当肌肉生成进行时,恰好是在肌浆网膜下之肌原纤维首先变为横纹。肌原纤维在每一肌管内纵的融合数目增加,而同时使细胞核由中央位置移到周围,而且由肌原细胞的再融合使得数目增加。当肌原纤维丝在肌原纤维里成行排列,它们发展成光镜下骨骼肌和心肌典型的横纹样。在肌肉生成的同时,肌管已发展肌肉纤维的典型特性。

胚胎与胎儿发育时,一方面肌肉纤维数目增加,且集成明显的肌束,在出生前发育的最初2/3时期,肌纤维仅少量的增加直径,在这期肌肉重量增加,大半是由于增生(hyperplasia,纤维数目增加);另一方面,出生前发育的最后1/3时期,比起开始的2/3期细胞肥大(hyperthophy,肌纤维体积增大)对于肌肉生长贡献比较大。肌肉纤维长度生长发展是藉加入完整的肌节单元到已存在肌原纤维的末端上。

(二)出生后肌肉生长与发育

肌肉体积大量增加是在出生后发生。当动物越近成熟时,体积增加速率减率,肌肉纤维生长体现在肌纤维直径长度增加,但是这种生长的真正机制,现在仍未完全阐明。出生后,肌肉纤维的数目并未见增加到明显的程度,肌肉生长是主要经细胞肥大以完成的。由肌原纤维的增生而增加个别肌肉纤维的直径,在单一肌肉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数目,可能在动物生命期中增加10~15倍,这种增生作用是经大的肌原纤维纵分裂成二个小的子肌原纤维,单一肌原纤维可能分裂四次或以上。研究表明,猪

肌纤维最大直径大约在出生后150天所得到。显然地,达到最大纤维直径的年龄在动物和品种间并不一致,早熟动物到达最大纤维体积一般此晚熟动物较早。

肌肉长度增加通过现有肌节长度增加或生成新的肌节单位而达到的。实验老鼠的研究表明,肌肉出生后体积增加是肌节长度增加所致,且大部分是因为新肌节形成。肌肉的长度增加不能超过肌节长度变化的20%以上。

出生后肌肉之生长速率不同,较大的肌肉例如腿与背部,有较高的出生后生长速率。在任一种动物间最大成熟体积是有差异,这是因为肌肉纤维数目的差异,而非肌纤维的体积。因此,家畜肌纤维体积与身体大小无显著相关性。

出生后骨骼肌细胞核的数目增加,但肌纤维肥大是由于肌原纤维增生,致使以细胞核为单位的肌肉重量连续性增加。细胞肥大同样以微血管为单位连续性增加。这样可以保证为新生成的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在应激时得到适量的血液供应。但在劳役诱导的肌肉肥大情况,微血管密度增加是和细胞肥大程度成等比例。

(三)肌肉发育的影响因素

肌肉的发育就是肌纤维的发育。肌纤维直径大

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营养水准与动物的生理活动等。例如,通常猪肌纤维直径比绵羊肌纤维直径大;种公猪肌纤维直径比母猪和阉公猪大;猪龄越大,肌纤维直径越大,尤其是老年期猪。

二、脂肪组织

(一)脂肪胚胎期发育

脂肪组织细胞起源于中胚层胚胎性间质组织,由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转化形成,并被胶原性纤维包围支撑,由微血管网供给血液。由图2-8可看出,间质细胞可以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亦可以转化为成脂肪细胞(Adipoblast),一旦间质细胞开始脂肪蓄积,它就向后者转化,并随着胞内脂肪的增加,过渡到前脂肪细胞(Preadipocyte)、发育中的脂肪细胞(Developing adipocytes)、直到最后的(成熟)脂肪细胞(adipocyte)。成脂肪细胞含有细胞质线粒体、游离的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等亚细胞成分。脂质开始沉积时在细胞近中心处游离,在核糖体与线粒体间形成小滴。随着脂质的增加,许多脂肪小滴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的脂肪球,占据了细胞绝大部分空间,从而把其它亚细胞体挤在一边。成熟的脂肪球细胞直径很大,约在120µm以上,而原始脂肪细胞的直径只有1~2µm。

图2—8 脂肪组织的发育

(二)出生后脂肪生长与发育

在胎儿出生时,其体内通常有两种类型的脂肪组织,即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中微血管系统较多,能快速供给新生动物所需的能量。大多数棕色脂肪在动物出生后几周内消失或转变为白色脂肪。

脂肪组织在动物出生后整个生长期和成年期都将继续增长。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一方面为满足或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或其它组织的生长而提供必需的能源,而更主要是作为能源贮备。动物脂肪组织增长的直接原因是摄入的饲料营养过剩。

在动物生长发育早期,脂肪组织的生长以细胞增生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则主要是以细胞肥大为主。脂细胞广泛地存在于成年动物的结缔组织里,但不同部位的脂细胞是以显著不同速率生长发育的,从而导致不同身体部位脂肪沉积量的差异。幼年动物的脂肪沉积常出现在内脏与肾脏周围,随年龄增大,逐渐沉积在皮下、肌肉间,最后在肌纤维间沉积少量脂肪,形成大理石纹。肌肉的脂肪沉积首先在与肌束膜结缔组织结合的脂肪细胞内,然后少部分脂肪细胞通才过循环系统渗入肌纤维间临近血管的外空间。参考第三章图3-22。

在生长肥育期,脂肪组织的化学变化主要是脂质百分比在增加,水分、蛋白质和其它成分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所有脂肪组织的脂质含量并不是以同样速度增加,如猪的背脂层中,中间层脂质增加最快,而内侧层增加最慢。脂肪组织是动物体中变化较大的一个组织。脂肪沉积量消长在动物一生中往往随其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的改变而变化。

此外,脂肪组织也是一种代谢活跃的组织。在脂肪组织大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贮存在其内的脂质具有恒定的转化率,即经常处在动用—沉积的动态变化之中。

三、骨骼

动物的骨骼不论在胚胎期,还是生后均由结缔

组织分化而成。在胚胎发育期,结缔组织细胞起源于胚胎性间质组织(Embryonic mesenchyme),这类细胞多数分化为成骨细胞(osteoblast),成纤维细胞与成软骨细胞(chondroblast)。成骨细胞直接生成骨骼,成纤维细胞主要担当形成腱、韧带、网状组织与areolar(蜂巢纤维状)组织,成软骨细胞则形成软骨。形成途径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通过软骨转化,另一类直接由结缔组织转化。前者是由于软骨内骨质化(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使软骨转化为骨骼,如肋骨;后者是由于结缔组织基质层的骨质化(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直接将结缔组织转化为骨骼,如头颅骨,骨骼的变厚也属于此类,是由骨膜(结缔组织)的骨化而致。

动物出生时的骨骼(股骨和胫骨)是由具骨髓腔的骨干及软骨性末端构成,软骨性末端骨化则形成骨骺,在骨骺与骨干之间的软骨则形成骺软骨。典型的骨骼增长发生在骨骺与骨干之间,由骺软骨外面软骨的生长和骨干端软骨的骨化完成的,也就是骺骨逐渐被骨代替的过程。骨骼的增厚则是由于原有骨膜的骨化所致,同时新骨膜在不断生成。成骨细胞在此起骨骼沉积和保持作用。骨骼的生长和骨质化过程见图2-9。

每根骨头除在关节软骨表面外,均被质地坚硬的骨膜包裹起来。骨膜是由粗糙纤维状结缔组织组成,含少数细胞,但大量的血管与神经分布,它作为肌肉、腱与韧带的碇锚。骨膜黏着骨胳的强度依不同发育时期与不同日龄而有所不同,年轻动物骨头的骨膜很容易剥下,成年动物则附着较为紧固。骨骼末端被一层薄的透明(关节)软骨包覆着,这软骨是有弹性的,且当作骨骼间的垫子。

猪各阶段日增重对照表

猪各阶段日增重对照表 猪的各个生长阶段对应的日增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以下是关于猪各阶段日增重对照表的详细内容: 1. 仔猪阶段(出生至断奶): - 0-7天龄:日增重约为150-200克 - 8-14天龄:日增重约为200-250克 - 15-21天龄:日增重约为250-300克 - 22-28天龄:日增重约为300-350克 - 29-35天龄:日增重约为350-400克 - 36-42天龄:日增重约为400-450克 - 43-49天龄:日增重约为450-500克 - 50-56天龄:日增重约为500-550克 - 57-63天龄:日增重约为550-600克 - 64-70天龄:日增重约为600-650克 2. 保育猪阶段(断奶至育肥期): - 71-90天龄:日增重约为650-700克 - 91-110天龄:日增重约为700-750克 - 111-130天龄:日增重约为750-800克 - 131-150天龄:日增重约为800-850克 - 151-170天龄:日增重约为850-900克 - 171-190天龄:日增重约为900-950克 - 191-210天龄:日增重约为950-1000克 3. 育肥猪阶段(育肥期至出栏): - 211-240天龄:日增重约为1000-1050克 - 241-270天龄:日增重约为1050-1100克 - 271-300天龄:日增重约为1100-1150克 - 301-330天龄:日增重约为1150-1200克 - 331-360天龄:日增重约为1200-1250克

- 361-390天龄:日增重约为1250-1300克 - 391-420天龄:日增重约为1300-1350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日增重数据仅供参考,具体的增重情况还受 到饲养环境、饲料质量、饲喂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饲 养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以确保猪的健康成长。

猪饲养标准七大类指标体系

猪饲养标准七大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长发育指标、营养需求指标、环境条件指标、饲料品质指标、饲养管理指标、疫病防控指标和肉质指标。 1. 生长发育指标:生长发育指标主要包括猪的体重、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猪的生长发育状况,为饲养者提供调整饲养管理的依据。例如,在育肥阶段,猪的日增重应达到500克以上,饲料转化率在3:1以下。 2. 营养需求指标:营养需求指标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猪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体重、不同生产目的下,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有所不同。饲养者应根据猪的实际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猪的营养均衡。 3. 环境条件指标:环境条件指标主要包括猪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猪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15-25℃)和湿度(60%-70%),空气质量应符合卫生标准,光照应充足。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4. 饲料品质指标:饲料品质指标包括饲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安全性等。饲料应具有良好的口感,营养价值要满足猪的营养需求,同时饲料中不应含有有害物质。饲养者应根据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品牌和类型。 5. 饲养管理指标:饲养管理指标主要包括饲养方式、饲养密度、饲料投放量等。饲养方式应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需求进行调整,如哺乳期母猪应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饲养密度要适中,避免拥挤,饲料投放量要根据猪的体重和生长速度进行调整。 6. 疫病防控指标:疫病防控指标包括疫苗接种、疫病监测、消毒措施等。猪场应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发现疫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猪舍应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卫生。 7. 肉质指标:肉质指标主要包括肉色、肉质、口感等。优质的猪肉色泽红润,肉质紧实,口感鲜美。饲养者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优良品种,提高肉质。 猪饲养标准七大类指标体系涵盖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环境条件、饲料品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肉质等方面,为饲养者提供了科学的饲养依据。在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根据猪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指标,提高养猪效益。

(完整版)猪的生长发育

第二章猪的生长发育 猪肉的生产实际上是来自于猪的肌肉等组织的生长发育,所以有必要了解猪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与猪肉生产关系密切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动物生长发育为两种过程:一种是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这个过程叫发育;另一种是由于同类细胞的增生或体积增大,从而使个体由小变大、体重增加,这个过程叫生长。 生长是指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大,它是以细胞增生(hyperplasia)和细胞肥大(hypertrophy)为基础的量变过程。一般而言,动物生长初期是以细胞增生为主的生长过程,而在生长后期则主要是细胞肥大过程。发育是生长的发展与转折。当某一种细胞分裂增生到某一阶段或一定数量时,就出现质的变化,分化产生与原来母细胞不同的细胞,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组织与器官。所以,发育是以细胞分化(differentiation)为基础的质变过程,是动物有机体结构与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生长与发育在概念上虽有区别,但在动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中难以截然分开。每一个动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至机体成熟,都处于连续而有序的生长发育之中,表现为体重增加、体型以及体组织成分改变等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受体内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机制的调节,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测定 对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长速度和强度变化的观察与测定,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猪的生长规律,以便合理地进行猪肉生产。以下介绍几种生长发育速度和强度指标概念。 1、累积生长 是指猪被测定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猪的累积生长曲线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 2、绝对生长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指标的净增长量,显示某个时期猪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绝对生长速度一般用G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G=(W1—W0)/(T1—T0) 式中:W0—始重,W1—末重,T0—起始时间,T1—测量结束时间。 3、相对生长 绝对生长只反映生长速度,并没有反映生长强度。为了表示生长发育的强度,就需要用相对生长速度来表示。相对生长一般是指某一时间内绝对增长量占基础生长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R=(W1—W0)/[((W1+W0))/2]×100%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猪肉增长的关键时期 育肥猪在70~180日龄为生长速度最快,是肉猪体重增长中最关键时期,平均日增重需保持700~750克,肉猪体重的75%要在这110天内完成。即从育成到最佳出栏屠宰的体重,该阶段占养猪饲料总消耗的68.47%,也是养猪经营者获得最终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时期。为此,养猪者必须掌握和利用肉猪增重,体组织变化的规律,了解影响肉猪的遗传、营养、环境、管理等因素,采用现代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日增重,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要。 二、不同组织生长的关键期 猪的骨骼、皮、肌肉、脂肪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胴体中水份和灰分的含量明显减少,蛋白质仅有轻度下降。活重达到50kg以后,脂肪是急剧上升。骨胳从生后2~3月龄开始到活重30~40kg是强烈生长时期,肌纤维也同时开始增长。当活重达到50~100kg以后脂肪开始大量沉积。虽然因猪的品种,饲养营养与管理水平不同,几种组织生长强度有所差异,但基本上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肉猪生产可利用这个规律,生长肉猪前期给予高营养水平,注意日粮中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生物学价值,促进骨胳和肌肉的快速发育,后期适当限饲减少脂肪的沉积,防止饲料的浪费,又可提高胴体品质和肉质。 三、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随着猪身体各组织及体重的变化,猪体内的化学成分也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即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机体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相对含量下降,而脂肪相对含量则迅速增长。瘦肉型猪体重45kg以后,蛋白质和灰分是相当稳定的。 猪体化学成分变化的内在规律, 是制定商品猪不同体重时期最佳营养水平和科学饲养技术措施的理论依据。掌握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后,就可以在其生长不同阶段,控制营养水平,加速或抑制猪某些部位和

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生长快,代谢旺盛 哺乳仔猪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还不成熟,同时生后早期又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从而构成了仔猪难养、成活率低的特殊原因。 和其它家畜比较,猪出生时体重相对最小,成熟度低,还占不到成年时体重的1%(羊为3.6%,牛为6%,马为9-10%),但出生后生长发育特别快。一般仔猪初生重在1公斤左右,10日龄时体重达出生重的2倍以上,30日龄达5-6倍,60日龄增长10-13倍或更多,体重达15公斤以上。如按月龄的生长强度计算,第一个月比初生重增长5-6倍,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增长2-3倍。 仔猪出生后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的。一般出生后20日龄的仔猪,每公斤体重要沉积蛋白质9-14克,相当于成年猪的30-35倍。每公斤体重所需代谢能是72.2大卡,为成年母猪22.8大卡的3倍。矿物质代谢也比成年猪高,每公斤增重中约含钙7-9克,磷4-5克。由此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上相对较高,对营养不全的反应敏感。因此,仔猪补饲或供给全价日粮尤为重要。 二、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 猪的消化器官在胚胎期内虽已形成,但出生时其相对重量和容积较小,机能发育不完善。胃成年时占体重的0.57%,但出生时仅为体重的0.44%,重4-8克,容纳乳汁25-50克,以后才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大,到20日龄时,胃重增长到35克左右,容积扩大3-4倍。小肠在哺乳期内也强烈生长,长度约增5倍,容积扩大50-60倍。消化器官这种强烈的生长保持到6-8月龄以后开始降低,到13-15月龄接近成年的水平。 消化器官发育晚熟,导致消化腺分泌及消化机能的不完善。初生仔猪胃内仅有凝乳酶,而唾液和胃蛋白酶很少,约为成年猪的1/3-1/4。同时,胃底腺不发达,不能制造盐酸。缺乏游离的盐酸,胃蛋白酶就没有活性,胃蛋白酶的无活性状态,不能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这时只有肠腺和胰腺的发育比较完全,胰蛋白酶、肠淀粉酶和乳糖酶活性较高。食物主要是在小肠内消化。所以初生仔猪可以吃乳而几乎不能利用植物性饲料。对乳蛋白的吸收率可达92-95%。猪乳干物质的1/3是脂肪,也可吸收80%,但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力则较弱。 在胃液的分泌上,由于仔猪胃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条件反射性的胃液分泌。只有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后,才分泌少量胃液;而成年猪由于条件反射作用,即使胃内没有食物,同样能大量分泌胃液。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食物对胃壁的刺激,盐酸的分泌不断增加,到35-40日龄,胃蛋白酶才表现出较强的活性,仔猪利用乳汁以外的多种饲料能力大大加强,并进入“旺食”阶段。直到2.5-3月龄,盐酸的浓度接近成年猪的水平。

仔猪日龄体重标准

仔猪日龄体重标准 仔猪日龄体重标准一直是养殖业中相当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不同的日龄段对应着不同的体重目标,这决定了仔猪的生长发育 情况,并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下面是仔猪日龄体重标准列表划 分及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一、出生前期(0-7日龄): 在仔猪出生后的头7天内,其体重主要受到母猪的遗传背景和 生产管理的影响。出生前期的仔猪体重标准一般为1.0-1.5公斤。 此时母猪应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充足的水源,保证母猪产奶量的 稳定,并加强指导母猪哺乳行为,确保仔猪摄食充足,促进其早 期生长发育。 二、生长初期(8-28日龄): 生长初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仔猪体重迅速增加 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仔猪的体重标准通常为6-8公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养殖户需要注意的是饲料的营养配比和饲喂计划。根 据仔猪的生长情况和饲料的消耗量,适当调整饲料配比,确保仔 猪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三、生长中期(29-63日龄): 生长中期是仔猪体重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养殖户投入和收益 比较集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仔猪的体重标准一般为20-30公斤。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养殖户需要关注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和饲养环 境的调控。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换气、适宜的温度和湿 度等环境因素对仔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四、生长后期(64-90日龄): 生长后期是仔猪快速增肥的阶段,也是养殖户进行市场销售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仔猪的体重标准一般为30-40公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养殖户需要注意饲喂管理和疫病预防。合理的饲 养方法和饲料管理,加上必要的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能有效地 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获得更好的销售效益。 总结起来,仔猪日龄体重标准的划分和实施,对于仔猪的生长 发育和养殖效益起着重要的影响。养殖户需要根据不同的日龄段 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和管理方案,以确保仔猪能够按时达到相应 的体重目标。同时,也要注重饲养环境的营造和疫病防控,为仔 猪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做到科学管理,才能实现仔猪的良好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 1.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哺乳仔猪的肠道发育不完全,缺乏发酵功能,消化道的长度、表面积较小,排泄物中的水分含量较大。这使得哺乳仔猪 对于消化纤维和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差。同时,哺乳仔猪胃酸分 泌较少,胃肠道酶活性低,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2.免疫系统不成熟:哺乳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抗体水平低,抗感染能力弱。因此,哺乳仔猪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往往需 要接受母猪传递的免疫球蛋白来提供免疫保护。 3.温度调节能力差:哺乳仔猪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 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在低温下,哺乳仔猪容易出现低体温,甚至死亡。 4.呼吸系统不成熟:哺乳仔猪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肺泡表面积相 对较小,血氧饱和度低于成年猪。这使得哺乳仔猪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的 影响,如感染和肺水肿。 5.模拟母乳喂养:哺乳仔猪最初主要通过吮吸母乳来获取养分和能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矿物质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全 面的营养保障,并有助于消化道发育和免疫功能的提高。 1.身体重量增长:哺乳仔猪的出生体重一般为0.8-1.5公斤,随着生 长发育,体重迅速增加。出生后的第三天体重大约可以增加10%左右,到 断奶时期(一般为21天),体重可达到6-9公斤左右。 2.骨骼系统发育:哺乳仔猪的骨骼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育, 骨密度增加。哺乳仔猪的骨骼相对脆弱,容易出现骨折等骨骼问题。

3.瘦肉和脂肪沉积:哺乳仔猪的脂肪组织发育迅速,主要沉积在背部和腹部。与此同时,肌肉组织也在逐渐增加。 4.消化道发育:哺乳仔猪的消化系统在断奶前后的几周内逐渐发育成熟。从仅吃母乳到摄取固体饲料的过渡期间,消化道适应不同饲料的能力逐渐增强。 5.免疫系统发育:在断奶后,哺乳仔猪需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来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哺乳仔猪的免疫功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提高。 6.生殖系统发育:哺乳仔猪的生殖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育成熟。公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发育阳萎队,而母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发育乳腺。 总结起来,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包括消化系统不完善、免疫系统不成熟、温度调节能力差、呼吸系统不完全以及模拟母乳喂养。而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重量增长、骨骼、脂肪和瘦肉组织的发育、消化道和免疫系统的发育以及生殖系统的发育。

后备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后备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后备猪是指出生后到出栏之前的猪只,其生长发育特点对于猪的养殖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后备猪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期帮助养殖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后备猪的需求。 一、生长速度快 后备猪的生长速度快,一般以日龄和体重来衡量。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后备猪的生长速度较慢,但随着饲养的持续进行,其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大约在出生后的第10天左右,后备猪的生长速度达到巅峰,此后逐渐减缓。到了出栏前的最后一个月,生长速度会再次加快,为了追求更高的出栏重量。 二、饲料转化率高 后备猪的饲料转化率是指其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饲料与体重增长之间的比率。后备猪的饲料转化率通常较高,尤其是在早期生长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后备猪的胃肠道发育较好,在饲料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然而,饲料转化率也会受到饲养条件、饲料配方等因素的影响。三、脂肪积累能力强 后备猪的脂肪积累能力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细胞数量和大小的增加。随着生长的进行,后备猪的体重增加,脂肪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加,导致脂肪积累量的增加。而后备猪脂肪积累能力的强弱对于后期肉质品质的优劣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骨骼和肌肉发育较快

后备猪的骨骼和肌肉发育较快,这主要是因为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增生速度较快。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不仅决定了后备猪的体型和生产性能,还对于后期屠宰后的肉质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 后备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具有较低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因此,后备猪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为了提高后备猪的免疫能力,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后备猪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料、适当的环境等条件。 综上所述,后备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包括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脂肪积累能力强、骨骼和肌肉发育较快以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等。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养殖人员更好地掌握后备猪的生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后备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养殖效益。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报告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报告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是猪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猪的养殖和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报告将从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骨骼发育、性成熟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生长速度方面: 猪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在快速增长阶段,猪的体重快速增加,每日平均增重较高;在稳定增长阶段,猪的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但仍保持稳定增长;在缓慢增长阶段,猪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二、饲料转化率方面: 猪的饲料转化率是猪饲料消耗和体重增长之间的比值,是评价猪生长效益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猪的饲料转化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猪的生长发育,其代谢能力增强,饲料利用效率提高,因此在一定阶段内饲料转化率会有所降低,但当猪进入性成熟阶段后,由于性成熟带来的生理变化,饲料转化率又会上升。 三、骨骼发育方面: 猪的骨骼发育是猪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猪的体重增长和肉质品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猪的骨骼发育在猪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初期的缓慢增长是由于猪的骨骼结构形成和骨骼细胞增殖过程较为缓慢;随着猪的年龄增长,骨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时骨骼结构强化,骨骼细胞增殖迅速;最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骨骼发育逐渐趋于完善。 四、性成熟方面: 猪的性成熟是指猪进入生殖活动的能力和状态。一般情况下,公猪在8-10个月龄左右可以达到性成熟,母猪在6-7个月龄左右可以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到来标志着猪生长发育进入成熟阶段,生长速度和营养需求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了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骨骼发育和性成熟等多个方面,这些规律对于猪的养殖和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深入研究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的生长效益和肉质品质。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速度的变化。 猪的相对栽种在幼龄阶段较快,之前随体重的增大而降低。因此 幼猪的生长强度大,正处在身体健康的关键时期,对营养和温度等炽 热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强烈。因此对断奶到50千克阶段的幼猪,加强 饲养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边厢的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上为 着肥育猪生产的总体疗效。 猪的绝对生长,从初生后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所以,肥育猪的 日增重随日龄和体重增加而上升,到非常大日龄达最高峰,以后下降。日增重这宜由高到隐脉低的转折点,大约出现在5-6月龄,体重相当 于十多岁体重40%的时候。 二、饲料利用率的变动。 肥育期的料肉比,体重随日龄和体重的增长而呈略线性增长,饲 料利用率以幼龄期最高,即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消耗最低。以后随体重 和月龄的增加而饲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堵大。例如,在2-3月龄时,每千克弯果约耗料2千克左右;5-6月龄,体重90-100千克时,上升 到3.5-4千克。以后随体重的增加,上升幅度更大,日增重也开始下降,再养下去则附加值下降。因此,应当在饲料利用率最佳时期加强 应该营养,适时出栏。 三、体组织工作的增长规律。 肉猪的生长肥育过程中,骨骼、皮肤、肌肉、脂肪四种组织工作 同时都在团中央变化,但其生长强度是随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其生长排序有先后,生长速度有快慢。骨骼最先发育,从初生到4月 龄生长最快,4月龄后开始下降;肌肉在4-6月龄,体重为30-70千克时增长最快;于6月龄,体重为90-100千克时开始下降;脂肪生长发 育速度一直在上升,6-7月龄,体重100千克时繁衍强度达最高峰,以后下降。由此可见,肌肉和脂肪生长速度出现转折点的时期是在5-6

猪的生长与发育规律解析

猪的生长与发育规律解析 一、引言 猪是重要的农业养殖动物之一,其生长与发育规律对于农户和畜牧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猪的生长与发育规律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了解猪的生长过程以及促进猪的健康生长的方法和策略。 二、猪的生长过程 猪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幼猪期、生长育肥期和养殖期三个阶段。 1. 幼猪期 幼猪期是指从出生到断奶的阶段,通常为21-35天。在这个阶段,幼猪主要依靠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辅助饲料。幼猪的饲养环境应保持温暖、清洁,并提供适宜的饮水和饲料。此外,对于幼猪而言,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饲料的品质和消化率至关重要。 2. 生长育肥期 生长育肥期是指从断奶后到出栏的阶段,通常为70-150天。在这个阶段,猪的体重急剧增加,因此需要提供高能量饲料和富含蛋白质的日粮。合理的饲养密度、适宜的饲养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对猪的生长速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 养殖期

养殖期是指从出栏到屠宰的阶段,通常为90-150天。猪在这个阶段主要用于生产肉类,其饲养目标是提高猪肉生产效益。在养殖期,饲 料的质量和营养平衡非常重要,适宜的饮水和饲料供给也需要保证。 三、促进猪的健康生长的策略 1. 饲养环境的管理 良好的饲养环境对于猪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首先,保持饲养场的 卫生,定期清理猪舍,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其次,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并保证通风良好。最后,合理规划饲 养密度,避免过度密集,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2. 饲料质量与营养平衡 饲料质量和营养平衡对猪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饲料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应该合理,并且根据 猪的生长期和体重进行调整。此外,饲料的消化率也非常关键,可以 通过添加酶制剂等方法改善饲料的消化率,从而增加猪的饲料利用率。 3. 疾病预防与控制 猪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疾病的爆发可能对猪群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疾病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定期的疫苗接种、合 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兽医检查和及时处理疫病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四、结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