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病理学 炎症(2)

病理学 炎症(2)

病理学 炎症(2)
病理学 炎症(2)

一、单选题

1.不感染脊髓灰质炎的人群是D

A.体弱的儿童

B.体健的儿童

C.不去公共场所的儿童

D.接受过计划免疫的儿童

E.消化道疾患的儿童

2.属于炎症性增生的病变是C

A.风湿性动脉炎血管壁粘液变性

B.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

C.结核病时结核结节形成

D.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形成

E.风湿性心外膜炎纤维素渗出

3.炎症的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D

A. 血管扩张

B. 血流缓慢

C. 血流加快

D. 血管收缩

E. 血流停滞

4.不符合炎症渗出液的描述是E

A. 液体浑浊

B. 液体比重高

C. 液体静置后凝固

D. 液体内蛋白含量高

E. 液体内不含细胞

5.与白细胞杀菌能力无关的过程是E

A. 识别和粘着

B. 包围吞入

C. 杀伤降解

D. 吞噬溶酶体的形成

E. 趋化作用

6.不符合巨噬细胞作用的描述是D

A. 参与免疫反应

B. 具有吞噬细菌的作用

C. C3b增强其吞噬作用

D. 常见于炎症早期

E. 可转化为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

7.不符合中性粒细胞的描述是C

A. 又称小吞噬细胞

B. 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C. 常出现于炎症晚期

D. 吞噬细菌和坏死组织

E. 有丰富的中性颗粒

8.急性炎症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的速发反应的炎症介质是D

A. 补体

B. 细菌毒素

C. 过敏毒素

D. 组胺

E. 坏死分解产物

9.引起发热的炎症介质是E

A.组胺

B. 溶酶体酶

C. 缓激肽

D.5-HT

E.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TNF

10.炎症局部发红的原因是B

A. 发热

B.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C. 毛细血管增生

D. 静脉淤血

E. 淋巴液淤积

11.符合败血症的描述是D

A. 白喉风患者出现中毒性心肌炎

B. 血培养细菌阳性,无全身中毒症状

C. 血液中病毒检查阳性

D. 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细菌阳性

E. 全身器官有多发性脓肿,血培养细菌阳性

12.不属于炎症淋巴道播散的引起的疾病是D

A.化脓性淋巴结炎

B.急性淋巴管炎

C.肺门淋巴结结核

D.腰椎结核

E.颈部淋巴结结核

13.不属于浆液性炎的病变是C

A. 湿性结核性胸膜炎

B. 风湿性关节炎

C. 肾盂积水

D. 单纯疱疹

E. 皮肤Ⅱ度烧伤水疱

14.白喉杆菌感染引起D

A.浆液性炎

B.蜂窝织炎

C.脓肿

D.纤维素性炎

E.肉芽肿性炎

15.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最主要的病变特点是A

A.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阑尾各层组织

B.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

C.阑尾充血、水肿

D.阑尾壁内脂肪组织增生

E.阑尾腔内可见粪石

16.关于化脓性炎症的结局,错误的是D

A.吸收消散

B.机化包裹

C.形成窦道或瘘管

D.癌变

E.血道播散

17.女性,28岁,有10年的吸烟史。近三年来慢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每年发病时间3个月以上。气管镜粘膜活检的病变是C

A.纤维素性炎

B.化脓性炎

C.慢性炎

D.肉芽肿性炎

E.变质性炎

18.不引起异物性肉芽肿的是D

A.手术缝线

B.滑石粉

C.石棉

D.细菌团

E.木刺

19.炎性息肉常见于A

A. 鼻腔和宫颈

B.胃肠道

C. 泌尿道

D. 肺

E. 子宫

20. alteration D

A. 炎性息肉

B. 炎性肉芽组织

C. 炎性肉芽肿

D. 变质

E. 炎性增生

二、多选题

1.不符合炎症局部反应的描述是AB

A. 局部发红是淤血的结果

B. 局部肿胀是漏出液所致

C. 局部疼痛是渗出物刺激末梢神经所致

D. 局部发热是代谢增强所致

E. 功能障碍是实质细胞变质、局部肿胀和疼痛等因素引起

2.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理是ABCE

A. 内皮细胞收缩

B. 内皮直接损伤

C. 白细胞介素致内皮损伤

D. 毛细血管扩张

E. 新生毛细血管增多

3.在炎症中,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包括CE

A. 搬运、吸收坏死组织

B.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C.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D. 形成炎性肉芽肿

E. 不产生抗体

4.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有ABDE

A. 可溶性细菌产物

B. C5a

C. 组胺

D. 白细胞三烯B4

E. 阳离子蛋白

5.符合痈的病变的描述有ABCD

A. 感染沿毛囊发生

B. 多为葡萄球菌引起

C. 可引起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D. 可形成细菌性血栓静脉炎

E. 属蜂窝织炎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 A .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C.嗜中性粒 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 .肾盂肾炎B.菌痢C.大叶性肺炎D .阿米巴肝脓肿E.阑尾 炎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 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形和坏死 化脓性炎症的特点: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3.下列哪一种不是渗出性炎症? A .卡他性炎症B.乙型脑炎C.流行性脑膜炎D .肾盂肾炎E.脓 肿 1?卡他的含义是渗出物沿粘膜表面顺势而下。粘膜的浆液性炎也称卡他性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 nal menin gitis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 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4.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 .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时,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

细胞渗出为主。葡萄球菌是化脓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炎症;慢性炎症 内浸润的细胞成分主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5.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A .血液动力学改变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C.小静脉血栓形成D.循 环血量增加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6.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浆液性炎B.假膜性炎C.化脓性炎D.感染性肉芽肿性炎E.出 血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 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7.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假膜性炎症 B .大叶性肺炎 C .卡他性炎症 D .阿米巴肝脓肿 E.流脑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 liver absces) 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 肝脏,使肝发生坏死而形成,实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右上腹或右下胸痛, 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压痛、血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易导致胸部并发症。回盲部和升结肠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该处原虫可随肠系膜上静脉回到肝右叶,加以肝右叶比左叶大,回血也多,因此,临床上看到的病人,脓肿90%多在右叶,而且多在顶部。 8溶血性链球菌最常引起: A .蜂窝织炎B.假膜性炎C.坏死性炎D.脓肿E.出血性炎 9.下列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 A.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 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 命名法:器官名称+“炎” 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图)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 (一)、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 炎症介质 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 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⑴液体渗出 机理: 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 机理 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 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

第四章炎症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并非所有活体动物都能发生炎症反应 ·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三位一体的综合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2化学性因子3生物性因子4坏死组织5变态反应6异物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病变的早期以变质或渗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经血管壁进入到血管外 组织、体腔、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也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3.增生: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在炎症时会增生,与细胞生长因子有关。 ·增生主要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表现最明显。 ·炎症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损伤组织的作用。 四、炎症的局部与全身反应 1.局部表现红:局部充血,最初动脉性充血,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多)以后血流变慢淤血暗红色(脱氧血红蛋白多)。 肿:局部肿胀,充血和炎性渗出物。 热:动脉性充血,血流量多,流速快,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痛:渗出物压迫神经末梢(如指头炎),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PG缓激肽)。 功能障碍: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渗出物压迫阻塞,痛本身也影响功能。 2.全身反应——发热、末梢血白细胞数目改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寒战、厌食。 (1)发热: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IL-1和TNF。能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局部产生PGE2引起发热。 ·一定程度发热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好处,不可一发热就退烧。 (2)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 机理:①骨髓中动员出来的白细胞进入血循环。 ②集落刺激因子(CSF,主要来自淋巴细胞、巨噬C)能促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增殖。IL-1,TNF能促进CSF产生。 ·反映机体的抵抗力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增多的白细胞,种类与病原体有关。 (3)血沉加快:Rbc沉降速度加快。 因为Rbc在血浆中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出现凹面相贴(叠连现象)—与血浆接触外表面↓↓与血浆摩擦力↓—沉降的快。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1.细动脉短暂收缩 2.细动脉扩张、血流加速 3.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速度减慢ps.白细胞边集游出、红细胞漏出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4.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病理学复习题之炎症

No1 一、单选题 1.最常见的致炎因子是 A.物理性因子心 B.化学性因子 C.生物性因子 D.机械性因子 E.免疫性因子 2.流行性乙型脑炎引起患者智力低下是由于 A.脑内炎细胞浸润 B.脑内胶质细胞增生 C.脑内血管扩张 D.脑水肿 E.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急性炎症反应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 A. 血管扩张 B. 血流缓慢 C. 血流加快 D. 血管收缩 E. 血流停滞 4.不符合炎症渗出液的描述是 A. 液体浑浊 B. 液体比重高 C. 液体静置后凝固 D. 液体内蛋白含量高 E. 液体内不含细胞 5.不符合白细胞渗出的描述是 A.肿瘤坏死因子(TNF)可促进粘附分子的表达 B.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游出 C.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 D.白细胞渗出是被动过程 E.趋化因子的作用是有特异性的 6.寄生虫感染时,病灶内最多见的炎症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嗜碱粒细胞 D. 浆细胞 E. 嗜酸粒细胞 7.不符合嗜酸粒细胞的描 述是 A. 来源于骨髓 B. 运动能力弱 C. 无吞噬功能 D. 见于寄生虫病及过敏 性疾病 E. 见于某些部位的亚急 性或慢性炎症 8. 5-羟色胺主要存在于 A. 巨噬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 血小板 D. 淋巴细胞 E. 嗜酸粒细胞 9.不符合缓激肽的描述是 A.可由体液释放 B.可引起细动脉扩张 C.可引起内皮细胞收缩 D.可引起发热 E.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 加 10.可导致迅速死亡的炎症 性疾病是 A. 菌血症 B. 淋巴结结核 C. 毒血症出现中毒性休 克 D. 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E. 伤寒 11.符合脓毒败血症的描述 是 A. 白喉风患者出现中毒 性心肌炎 B. 血培养细菌阳性,无 全身中毒症状 C. 血液中病毒检查阳性 D. 全身中毒症状,血培 养细菌阳性 E. 全身器官有多发性脓 肿,血培养细菌阳性 12.不属于炎症淋巴道播散 的引起的疾病是 A.化脓性淋巴结炎 B.急性淋巴管炎 C.肺门淋巴结结核 D.腰椎结核 E.颈部淋巴结结核 13.男性,5岁,左腿烫伤后 红肿、疼痛,数小时后起水 疱。其病变为 A.出血性炎 B.变质性炎 C.炎性水肿 D.炎性积液 E.蜂窝织炎 14.女性,25岁。患风湿病 5年。听诊可以听到心包摩 擦音。心包腔的渗出物的主 要成分为 A.淋巴细胞 B.纤维素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红血球 15.男性,30岁,颈部红肿 8天,检查时,发现颈部皮 肤红肿区约6×5cm,表面 可见多个脓头,压痛明显。 病变符合 A.疖 B.痈 C.蜂窝织炎 D.淋巴管炎 E.皮肤结核病 16.肛门周围深部脓肿可发 生 A.溃疡 B.空洞 C.炎性息肉 D.瘘管 E.糜烂 17.男性,47岁,慢性腹泻, 脓血便7年,临床诊断为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 2、病理标本常用的固体液:10%甲醛 3、临床病理科采用最多的病理组织研究方法为:活体组织检查 4、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是:活体组织检查 5、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活体组织检查 6、健康的正确解释是: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7、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8、现代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9、脑死亡的必备条件:瞳孔散大固定、脑电波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1、适应在形态学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定义: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定义: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定义: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相应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增生发生在再生能力强的组织) 5、化生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a.变性: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一内形态改变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的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淡染、胞质透明呈空泡状、胞质内有许多 红染的细小颗粒、胞质内没有脂肪空泡) ②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eg虎斑心 ③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b.坏死和凋零 ①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7、肉芽组织:是一种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伴有各种炎细胞浸润。 A、肉眼观: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触之易出血,但无痛觉。 B、镜下观:肉芽组织形成初期,其内可见大量由增生的内皮细胞形成的新生毛细血管,呈袢状与创面垂直生长。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定义: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2、淤血定义:是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 3、心力衰竭细胞:当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被转变成含铁血黄素,将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4、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a、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b、血流状态 c、血液凝固性增高 5、栓子运行途径:左心动脉到全身、静脉右心到肺脏、胃肠系统流到肝、交叉逆行也莫忘 6、梗死:由于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引起的坏死

病理学重点(1)

病理学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达到平衡,得以存活并避免自身产生损伤。主要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 (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限性 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 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病理学 炎症

一、单选题 1.最常见的致炎因子是C A.物理性因子心 B.化学性因子 C.生物性因子 D.机械性因子 E.免疫性因子 2.急性重型肝炎引起肝功能衰竭是由于D A.肝出血 B.肝充血 C.肝内炎细胞浸润 D.肝细胞大片坏死 E.小胆管增生 3.过敏性鼻炎属哪种变态反应C A. V型 B. II型 C. I型 D. III型 E. IV型 4.病毒性肝炎时,属于渗出病变是A

A.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 B.肝细胞嗜酸性小体形成 C.肝细胞灶状坏死 D.肝细胞水肿 E.肝细胞嗜酸性变 5.不符合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渗出的描述是C A. 中性粒细胞进入边流附壁 B. 附壁是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因子互相识别的结果 C. 游出是指红细胞进入血管外 D. 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到达炎症部位 E. 白细胞三烯具有趋化作用 6.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灶内主要的炎症细胞是E A. 单核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嗜酸粒细胞 D. 浆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7.出现在新鲜梗死灶边缘的细胞是C A. 浆细胞

B. 单核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嗜酸粒细胞 E. 肥大细胞 8.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是B A. 组胺 B. C3、C5 C. 5-HT D. 缓激肽 E. 活性氧代谢产物 9.不符合炎症介质的描述是E A.引起血管扩张 B.导致组织损伤 C.具有趋化作用 D.引起发热和疼痛 E.引起组织增生 10. 炎症局部肿胀的原因是E A. 淤血 B. 纤维增生

C. 毛细血管增生 D. 淋巴液淤积 E. 炎症性充血、渗出 11.符合毒血症的描述是A A. 白喉风患者出现中毒性心肌炎 B. 血培养细菌阳性,无全身中毒症状 C. 血液中病毒检查阳性 D. 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细菌阳性 E. 全身器官有多发性脓肿,血培养细菌阳性 12.不符合化脓性炎症结局的描述是B A. 吸收消散 B. 出血 C. 纤维组织增生修复 D. 转为慢性 E. 引起菌血症 13.属于出血性炎的疾病是D A. 细菌性痢疾 B. 肠阿米巴病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 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3. 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4. 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 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 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 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4. 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15.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 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 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 19. 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 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 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 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 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 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病理学炎症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变质(alteration) 2. 渗出液(exudate) 3. 炎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4.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5. 卡他性炎症(catarrhal inflammation) 6. 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 7. 绒毛心(shaggy heart) 8. 脓细胞(pus cell) 9. 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10. 毒血症(toxemia) 11. 脓毒血症(pyemia) 12. 化脓(suppuration) 13. 炎症(inflammation ) 14. 渗出(exudation) 15. 趋化作用(chemotaxis) 16.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 17.浆液性炎症(serous inflammation) 18. 假膜性炎症(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19. 化脓性炎症(purulent inflammation) 20. 表面化脓和积脓(surface suppuration and empyema) 21. 脓肿(abscess) 22. 菌血症(bacteremia) 23. 败血症(septicemia) 24. 肉芽肿(granuloma) 25. 类上皮细胞(epithelioid cell) 二、A型题 1.炎症的概念下列哪项更符合: A.是致炎因子引起的血管反应 B.是组织对损伤的防反应 C.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 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 E.是机体血管系统的致炎因子所产生的反应 2.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 B.任何有机体均可发生炎症 C.炎症是一种防反应 D.损伤必然导致炎症 E.炎症是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 3.急性炎症早期发生的血管变化是: A.小动脉短暂痉挛,血流减少 B.小静脉扩张,血流变慢 C.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E.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 4.炎性渗出时,下列哪种血管改变最早发生: A.静脉性充血 B.动脉性充血 C.血流停滞 D.血栓形成 E.局部贫血 5.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 A.卡他性阑尾炎 B.胸膜炎 C.肝炎 D.大叶性肺炎

病理学炎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定义、原因和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掌握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熟悉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 6、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二、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6X50分钟) 1、炎症的概念及意义 10min 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5min 3、炎症的原因和分类 10min 4、炎症的局部基本病变 15min 5、急性炎症 (1)渗出的机制及意义 80min (2)炎症介质 50min (3)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90min 6、慢性炎症的类型 20min 7、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20min 三、讲授重点 1、渗出的机制及意义 2、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四、讲授难点 1、渗出的机制 2、炎症介质的作用 五、教学法 1、整个炎症章节的讲授围绕“血管反应”,突出血管反应在渗出机制、急性炎症形态学改变中的意义。 2、利用“归纳法”讲授不同炎症介质的来源、作用。 3、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从病例中提出问题,讲授不同类型炎症的病变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胶片12张、投影仪等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七年制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p81-106 2、 J.C.E Underwood, 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系统病理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 ,P221-244 3、董郡,病理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P117-152 4 杨光华主编,病理学(五年制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5版,P57-79。 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conception of inflammation) (一)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活体组织 △ 血管系统

病理学 炎症(2)

一、单选题 1.不感染脊髓灰质炎的人群是D A.体弱的儿童 B.体健的儿童 C.不去公共场所的儿童 D.接受过计划免疫的儿童 E.消化道疾患的儿童 2.属于炎症性增生的病变是C A.风湿性动脉炎血管壁粘液变性 B.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 C.结核病时结核结节形成 D.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形成 E.风湿性心外膜炎纤维素渗出 3.炎症的中,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是D A. 血管扩张 B. 血流缓慢 C. 血流加快 D. 血管收缩 E. 血流停滞 4.不符合炎症渗出液的描述是E A. 液体浑浊 B. 液体比重高 C. 液体静置后凝固 D. 液体内蛋白含量高 E. 液体内不含细胞 5.与白细胞杀菌能力无关的过程是E A. 识别和粘着 B. 包围吞入 C. 杀伤降解 D. 吞噬溶酶体的形成 E. 趋化作用 6.不符合巨噬细胞作用的描述是D A. 参与免疫反应 B. 具有吞噬细菌的作用

C. C3b增强其吞噬作用 D. 常见于炎症早期 E. 可转化为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 7.不符合中性粒细胞的描述是C A. 又称小吞噬细胞 B. 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C. 常出现于炎症晚期 D. 吞噬细菌和坏死组织 E. 有丰富的中性颗粒 8.急性炎症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的速发反应的炎症介质是D A. 补体 B. 细菌毒素 C. 过敏毒素 D. 组胺 E. 坏死分解产物 9.引起发热的炎症介质是E A.组胺 B. 溶酶体酶 C. 缓激肽 D.5-HT E.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TNF 10.炎症局部发红的原因是B A. 发热 B.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C. 毛细血管增生 D. 静脉淤血 E. 淋巴液淤积 11.符合败血症的描述是D A. 白喉风患者出现中毒性心肌炎 B. 血培养细菌阳性,无全身中毒症状 C. 血液中病毒检查阳性 D. 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细菌阳性 E. 全身器官有多发性脓肿,血培养细菌阳性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组织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加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常伴有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 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常出现在严重贫血、缺氧或中毒时,常累及左心室。脂肪变性区域为黄色条纹,与未发生脂肪变性的暗红 色心肌间隔出现,状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组织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半透明状伊红染色物质,故称透明变性。 黏液样变性:是指细胞间质内出现黏多糖和蛋白质等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灶及营养不良时的骨髓组织。 坏死:机体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 溃疡:体表的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缺损称之为溃疡。 空洞:深部的坏死组织沿自然管道排出后,可形成空洞。 机化:肉芽组织逐渐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

钙化:在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是沉积称钙化。 修复:机体对细胞核组织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再生:有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肉芽组织:有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学业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又称淤血。 槟榔肝: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且略增厚,质较实,色暗红,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切面, 故称为槟榔肝。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被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 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循环血液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堵塞血管腔的过程。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交叉性栓塞: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伴有右心向左心的血

病理学重点详细版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 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包括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其目的在于避免细胞和组织的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调整应答能力。 2、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3、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4、病理性萎缩发生原因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5、萎缩的病理变化:萎缩的阻止和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去除病因后,轻 度病理性萎缩的细胞有可能恢复常态,但持续性萎缩的细胞最终可导致死亡。 6、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在性质 上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在原因上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7、肥大的病理变化:肥大的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肥大深染,肥大组织与器官体积均增大。 某些病理情况下,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假性肥大。 8、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根据其性 质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根据其原因可分为代偿性增生和内分泌增生。 9、病理性质增生的结局及意义:①去除引发因素可恢复正常②增强细胞和组织的功能③过 度增生可逐渐发展为肿瘤。 10、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 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上皮组织的化生在原因消除后可恢复,但间叶组织的化生大多不可逆。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 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2、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①缺氧②生物性因素③物理性因素④化学性因素⑤营养失衡⑥神 经内分泌因素⑦免疫因素⑧遗传性缺陷⑨社会心理因素 3、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1)细胞膜的损伤,是细胞早期不可逆性损伤的关键环节。早 期表现为选择性膜通透性丧失,最终导致明显的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膜功能的严重紊乱和线粒体膜功能的不能恢复,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特征(2)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发生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变短,甚至消失,基质内出现含钙无定形致密体。线粒体损伤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重要早期标志(3)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活性氧类物质(AOS)强氧化作用是细胞损伤的基本环节。(4)胞质内游离钙的损伤,细胞内高游离钙是许多因素损伤细胞的终末环节(5)缺血缺氧损伤,是细胞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中心环节。(6)化学性损伤(7)遗传变异 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 1、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叫做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 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2、分类:①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②脂肪变③玻璃样变④黏液样变⑤病理性色素沉著⑥ 淀粉样变⑦病理性钙化。 3、细胞水肿特征:细胞内水分增多,好发: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病理变化:病变初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