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浴火——脱胎于社会的艺术家与作品

中国自古就有“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说法,也即说明了一件艺术品的创造无不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趣及其人生价值观。“尽管艺术总是创制性的,却又总是反映性的,包容或融合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欲观念内容,如情爱、伦理、政治、宗教等等。不管艺术以什么样的意象、形式、符号存在,它总渗透或融解着社会或心理的内容——情欲观念”。

是什么导致了艺术家们的不同个性以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呢?首先是艺术家本人的性

格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的重大作用,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小环境和大环境,也即家庭和社会。而家庭又往往决定于社会。环境是个大而复杂的概念,腾守尧在《艺术社会学描述》中说:“从表面上看,艺术仍是由一个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的创造的,但是,任何一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所谓的环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的汇合。”新石器社会的原始人类进行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物的创造,在那些被现代的人看作是艺术品彩陶艺术品里,体现的是原始人们的宗教与巫术观念。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还处在一种蒙昧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对生活环境的迷惑,都统统归结到了神灵上。他们思想里唯一存在的就是生存和神灵,因而他们能在彩陶上表现的也只是这些原始思维观念,今天的我们也就将这些生活器具称为“原始艺术”。

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以期体会艺术家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的关系。十年“文革”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发展倒退的标志,更是一个造就一批性格压抑保守的艺术家的社会。处于“文革”时期的艺术家,处于艺术创作思想被压抑的状态下,他们周围的文化、思想都是标准统一的,他们也一度遭受迫害,保持沉默是他们保全自己生命的最好办法,也因此形成了沉默、压抑、甚至是胆怯的一代艺术家。当文革结束后,这些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中充满了“文革”时的压抑苦闷的气味。他们没有刻意去回忆这段苦难的经历,只是他们一辈子也难以彻底摆脱“文革”梦魇的纠缠,艺术是他们求得内心片刻解放和宁静的最好方式。所以我们这代人读到了所谓地“伤痕文学”作品,看到了所谓地“伤痕”艺术作品时,仿佛能看到或体会到那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知识分子们的无奈。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特定社会的政治对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影响最为显著,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大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经济是衡量一个社会繁荣与否的重要尺度。在经济文化昌盛的盛唐时期,如李白的诗歌,我们总能在诗中感受到大唐的盛大气势和辉煌成就,这是因诗人生活在物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贫苦的忧虑,只有满眼的兴盛。而到了唐朝后期,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诗人所看所感是苍凉与悲哀,人民的流离失所,朝廷的昏庸腐败,也因此才造就了杜甫的悲怆与无奈。地理和风俗文化上,北方人性格豁达,南方人性格细腻。性格豁达的北方艺术家总是爱创作北方气派的艺术作品,南方艺术家则更倾向于细腻的描绘与刻画。所谓地北方山水派“荆(浩)关(仝)”和南方山水派“董(源)巨(然)”就是因其所在地理位置上来划分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的。

我们通常说艺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所以无论艺术家再怎么奔放不羁,全身心都投入艺术创作之中,用整个灵魂进行表现,艺术家所表现的世界仍然会具有其所在社会的印迹。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的深刻思考与苦苦的探寻,而其思考的必定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所感觉的,或者是由当下的生活所激发而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对人类对人生乃至对整个宇宙的思考。

艺术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的精神生产的最终成果——艺术品,是要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要与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进行交流,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这也就是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

涅槃——艺术品之于社会

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最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又回归于社会。

今天,在谈到艺术进入社会时,我们一定要提到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艺术进入市场由来已久,在中国明清时代,就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自己的绘画作品“润格”之事,。当商品经济市场产生并最终发展、完备起来时,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就十分紧密了。“在商品时代,艺术家受制于社会功利氛围,在社会经济的压力诱使驱促下,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合乎公益世界与经济规律,也是极其自然的”。因而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社会里,是为流行才产生的,为了赢得公众,获得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才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崛起,艺术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音乐会、展览等,这些艺术行为的商业性特点显而易见,不再单纯地为了满足高层人士的精神享受,而重点考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高雅艺术走向平民化、商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一趋势对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有个辩证的观点来对待这一趋势。

但是仅仅就艺术之助于社会商业的发展未免太过悲观。艺术回归社会拥有远远超出商业价值的意义。就最直接与本真来说,艺术带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普罗大众欣赏、投身艺术活动的最源头,往往是为其美得表现而吸引,我们难道不是因为一首歌的动听而单曲循环,因为一幅画的美妙而去驻足观赏吗?源于美而带来美,我想这是艺术为人类传来的最大福音。

升华于单纯的美的体验,正如前文所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的思考与探寻,是由生活所激发的更深层次的对人乃至对宇宙的思考。探寻的成果最终进入生活,与社会交流,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艺术也是“革命”,潜移默化的“革命”。比如文艺复兴,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将世俗精神注入宗教艺术中,在宗教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人道主义思想,对现实和人性的肯定。在极高的审美价值之上,文艺复兴的艺术更代表了对中世纪的压抑价值观的解放。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作品,更是运用反宗教题材,撼动封建教会的根基。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历史上有太多艺术掀起或是投身的社会革命,艺术之于社会的影响可见一般。

小结:

艺术有什么用?

材料四:现代艺术已经成了金钱、时尚、名声、追求轰动效应的同义词。至少普通老百姓是这么想的,很多有分量的文化批评家也是这么想的。罗伯特·休斯宣称,在我们这个大众传媒的社会,艺术残存的作用就“是要作为投资的资本”。——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

材料三:整个时期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传播,而艺术的变化则归功于艺术家们对这种知识的某个方面的吸收。——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材料二:对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是基于人类本性的理性冲动,人要把内心体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中认识他自己。—黑格尔:《美学》

材料一: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他们用来表示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的词相当于我们用来表示技能与技巧的词。这即是说,艺术就像农艺和建筑一样,是把人的意志诉诸于事物的方法,——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马桶下面是海洋

艺术有什么用?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美术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业——什么是美?诚然,今天看来,很多艺术并不具备大众客观意义上的美感,艺术也

许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美。只不过两个题目让我想到了同一个标题罢了。

在一切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而创造艺术。材料一中引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想法,艺术是自然的模仿,相当于技能与技巧,把人的意志诉诸于事物。也就

是说,人类一开始是想要模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此之上,材料二所引用黑

格尔的话则在外在对象之上添加了内心体验。艺术,就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宣泄表露

和对外部世界的再现。这些话差不多就是我们高中哲学课本里马克思爷爷告诉我们

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的产物,其作用就是作为人类

主观意识的载体。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为什么我们要人工地再现世界,为什么我们情感需要载体来表达。我想谁也难以说清,不过,也许正因为我们是人。最本真最直接的,

是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对宇宙的思考。最初的时候,原始人用最简单的方式记

录着日常生活,就是一种作为有意识的人的需要,也许是感觉到了一个不一般的日

子值得纪念,也许是感觉到这一生需要有一个记录,谁知道呢。可能这在现代人的

眼里不过只是一种记录,还算不上艺术,那往后推一点,当远古的人们为祭祀、欢

庆而制作艺术品,陶器、雕塑、图画、舞蹈、音乐等等,最主要为了一种神圣的存

在,同时也出现一种美的体验,如果不美,怎么配得上神圣的纪念。也许这对我们

来说太过遥远,只需要问问我们自己,作为普通群众,为了什么而去欣赏、投身艺

术?很俗地说,歌好听就去听,画好看就去看,歌词有意思去看,背景有故事去查,对一般人来说,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人是艺术的中心,艺术给我们美,是最广阔的作用,像空气一样的存在。只是我们触不到,而将目光转向更宏伟的工程。不过,我总这么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万物至简,所有纷繁复杂的不过是表象,拨开表象,万物归一。艺术有我们可见的,更辉煌的作用,然而,叙述种种之后,归来仍是最初的美与思考。

约翰·凯里在《艺术有什么用?》说,现代艺术已经成了金钱、时尚、名声、追求轰动效应的同义词。罗伯特·休斯宣称,在我们这个大众传媒的社会,艺术残存的作用就“是要作为投资的资本”。有很多事发生就是发生,存在就是存在。你可能认为艺术本是脱俗的,与世俗同流合污就是对艺术的侮辱。在某些方面确是如此,但是现实的存在本是客观的,艺术带来商品经济的发达又有什么错?我想凯里的确有些夸大其词了,每个种类中总有那么几个败类,但远不至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有艺术沦为利益的阶下囚,但难道不正因为它们所追求的“轰动”使得自身的效应被放大了吗?也就是说,实际并不至于那些光辉被掩盖的艺术也成为“投资的资本”。其实吧,我仍是觉得艺术给经济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最好的是,它更加平民化了。影视作品、展览会、音乐会、杂志书籍……艺术幻化了更多形式,不再是阳春白雪,触不可及了。虽说蛀虫也大多为此而生,而我们也不正是靠此滋养吗?而在历史的画卷里,经济是最浅的现象,而政治往往是深沉的撼动。这似乎和第一篇文章所叙述的艺术带来的“社会革命”重复了。就近看看20世纪这个“革命的年代”,西海岸聚集的嬉皮士是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家,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有行为艺术“床上和平”,鲍勃迪伦插了个电,滚石扭个屁股,朋克干掉世界还有这个还有那个的,他们是古怪的、具有“反政府”高危性的左派分子,是红色恐怖中的靶子与枪,是学生运动的背后支持与背景音……革命无论结果如何,过程总是轰轰烈烈,流血流泪,你怎么掩盖它已是过去时,反正我总记得。擦擦灰尘满面的历史书,艺术投身革命,总得掀翻社会。

我说这是纷繁复杂的表象,因为它那么剧烈,那么宏大,以至于我们觉得是艺术最伟大的作用。可是,像我之前所言,无论表象如何,我相信的总是最本质的单纯。艺术的福音,是美的享受和自我的思考。

马桶下面是海洋。《猜火车》唯美的那幕,瑞顿把毒品掉入了肮脏的马桶,他从头到脚一点点没入溢满恶心至极的污秽物的马桶,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直至马桶底下,居然是海洋,蔚蓝、深沉、神秘的海洋,纯净的海水涤净了所有污物,所有罪恶……唯有一片单纯的蓝。这是我所想到的,艺术的本质,洗净一切表层,质本单纯。

还是“革命”的20世纪。以乐手们为主的艺术家虽不是游行、请愿、冲突的常客,但绝对是潮流的先锋,也绝对是一切攻击的矛头。《街头斗士》以及这些那些政治色彩的歌词,SEX PISTOL以及这队那队放荡不羁的现场表演,和他们所有人对权威的藐视,都足以成为道德上肮脏丑陋、政治上危险反动的死刑犯。在无休无止的社会压力和没完没了的麻烦面前,艺术家当然会乏。他们该怎么走下去,我不觉得终究会妥协这种概念,因为艺术家最初就不是严格的“革命者”,这么说吧,其实不如说他们是坚定的自我意志的表达者。

50年代摇滚的诞生,本就是对黑人音乐——爵士、灵魂、福音、乡村、节奏布鲁斯带给人一种挣脱主流音乐的欢乐,一种对美的追求。因为我想听,我就要听,我就要唱。至于后来对社会规则的挑衅,还不是因为主流的打压,你要打压我才反抗,我本来就不想和谁斗争,我只是觉得这好罢了。因此,摇滚艺术难道不是

激起人对美的向往吗?之后的革命,艺术家就是表达他的想法罢了,我怎么想就怎么唱、怎么演,这就是摇滚给人思考表达的权利。

艺术的作用就是那么单纯,为了美,为了思想。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平凡生活的真善美的一种提炼,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灵情感互动的反应。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生活的积累,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看问题的深刻程度。 艺术家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二,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的时代,他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艺术家们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无不打上人类所在的社会和环境的烙印,一方面,艺术凸显了和表现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但另一方面社会也无时不在地影响着艺术的流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存在于发展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反映,这只是一种哲学反映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艺术若是离开了其所存在的社会,那么艺术也就等于是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得以维持生命的源泉和根脉。所以,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在人类历史发扎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使得艺术家地理起来,艺术家的作用体现为借助

其艺术手段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对每个人都发生影响,人们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是要产生反应,表现出来就是各种情感。暑假通过艺术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中必然包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或歌颂,或赞美,或鞭挞,或批评。这种自身情感的表达出自艺术家本身的情感反应,但也似乎家的情感是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具有极强的社会普遍性。艺术家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以自身个人魅力对人产生启示也是艺术家作用于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包括:艺术家追求人类平等,自由的思想,独立,高尚的人格,创造的智慧,以及真诚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 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个体化的创作,更要投身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去。当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艺术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社会价值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艺术的美讲究“朦胧美”,妙在“似与不似”、“若即若离”之间,太似是媚俗。 艺术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最初的满足简单的物质需求进而更多转向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层面的东西。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收藏书画金石古玩、听音乐会、看话剧、看展览……艺术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艺术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社会价值无处 不在、无所不包! 1,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作用。 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通常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典型化,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如:中国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农村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父亲形象;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西班牙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丑行,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给人们提供了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使人们提高了思想认识,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爱国乐章之所以让侵略者胆颤心惊,也正是艺术这一不可抗拒的力量有着震撼心灵的作用,它催人奋进、使人向善,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鉴赏,如:欣赏璀璨、辉煌的中国瓷器和丝绸织锦艺术,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荡气回肠,凭添无限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审美的追求和创作热情。每当我们聆听欢快、悦耳、充满生机的乐曲《蓝色的多瑙河》,还是放声歌唱一曲尽情的心声,或是观看、参与盛装的节日舞蹈,在对这些美好事物的亲身感受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文艺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艺术体操等表演活动,可以锻炼和加强学生身体健美的谐调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乐观豁达的性格,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宽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真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一、引言 近年来,朝鲜、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引发的国际危机激发了人们关于“责任”和“大国责任”的积极外交对话,以及对这些 术语描述的政策行动实质的关注和探讨许多这样的国际讨论特别关注中国,而中国领导人和官方评论家也倾向于采用“责任” 和“大国责任”这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为什么这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这样的“责任”究竟如何检验?责任是如何与权力和合法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将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明确加以讨论,且该框架足以整合所有上述概念虽然许多国际关系理论经常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之外提出关于权力、合法性 和责任的理论,但国际社会的框架提供了在单一的理论框架中整合上述三个概念的唯一有说服力的方式本文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提出了包括权力、合法性和责任观念在内的有内在联系的一套概念 同时,本文的讨论回应了关于“规范”和“权力”的一些重大的普遍问题规范是权力的功能吗?或者反之亦然?未来国际秩序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围绕这一关系的性质展开的前者涉及秩序的实质性规范的内容,包括其塑造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的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意义上的权力分配及其相应的影响规范内容的能力但前一层意义上的规范的权力到底是如何与后一层意义上的权力的规范相联系的?有些分析家采取割裂两者的做法,并对前者的稳定性抱有极大的信心,即使

同一时间后者正经历重大的变化[1] 有些人认为两者是同时发生的,随着物质力量的变化,当前自由主义秩序逐步瓦解,正在崛起的国家偏好的价值自动取代了那些迄今为止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然而,除极少数外,大多数分析家都承认,这两个方面对于未来秩序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理论分裂将继续存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权力与规范的这种困境在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强调战争、大国作用和均势等现实主义特征对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明确主张这些实践是在强有力的社会和规范框架内“制度化”的因此,英国学派把这些实践视为“社会事实”,而不只是物质的然而,有趣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运作规范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它们是作为相对自主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还是反映了最强大国家的规范偏好?如果两者都不是,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上述两部分之间的动态互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解释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之间的互动呢? 关于这个有趣的讨论,参见R.Foot & A.Walte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Ch.1 简言之,即便国际社会是通过社会建构运作的,那么这种制度化条件究竟是如何创设的?关于“责任”的问题相应地是这种更普遍问题的一个具体实例责任是自由流动、独立运行的规范的一种构建,还是基于最强大国家的偏好并被用来维持其特权地位的?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01.2011年2月10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提出向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中国船长詹其雄索赔1 430万日元的要求。我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下列对该事件中双方的做法作出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的做法侵犯了我国的管辖权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 ③中日两国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中日两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事务中形成了利益完全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2.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0%,贸易量占90%。出于对环境和成本的考虑,我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管理。对稀土出口加强管制,这是基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 ①独立权②自卫权③管辖权④平等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03.中欧建交以来,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迅速。2011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欧洲三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之行推动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中欧双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A.互利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B.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4.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两国领导人支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这表明 ①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②中美奉行一致的对外关系基本准则 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潮流④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05.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亚发生严重骚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撤离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3月5日我国圆满地完成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公民的任务。中国在这次撤离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了12个国家多达2100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她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之处。那么什么是艺术呢?我觉得没人可以给她一个定义,因为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艺术,无论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存在的、不存在的都可以是艺术的表现体。 既然艺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呢?美学和艺术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又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呢?艺术对我们这个社会又有多大的贡献呢?有人说“生活就是艺术”又是怎样的艺术呢?艺术和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些问题来讨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艺术的结晶。人类的开始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她们的结合是多么的美妙、神奇,从而孕育出可爱的小生命,然而我们本身就是完美的一件艺术品、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所以我们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也可以说就是在我们形成的那一瞬。 艺术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从娘胎的肚子里爬出来了。那哇哇坠地的哭声,不仅仅是向世界宣告你神奇般来临,也是演绎神奇艺术的开始。我们接触的艺术就是

从声音开始的。随后我们知道了颜色、语言、朋友、花草、冰雪、星河、分子、文章等等,这些所有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是艺术的表现体。 然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艺术修养,所以对艺术的感知都不一样。<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写出的一部很好的艺术品,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品又不同的领悟和感受;同样地第一千零一个读者就可能与前一千个读者有相同的理解,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是还是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想法的。这就是艺术的诡异之处。 2.美学和艺术有什么联系呢? 美学和艺术在生活中很难分开,觉得二者在我们的表述中是同一类事物。实际上,美学是分支于哲学的发展,参照了心理学的内容,在艺术的伴随下成长起来。所以美学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美学。但由于艺术与美的关系最密切,所以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应是为艺术服务。 美是人的本质的能动表现和感应与自然和社会的艺术性和谐,美学是从审美感受中来认定事物艺术性发挥的效益性,思想意境的合理性,心理共鸣的可感性。一切都是联系到演绎者和欣赏者的和谐关系问题。如果美学脱离了艺术,就如花儿离开了树枝,不仅脱离了主体,缺少了滋润的源泉,也不能长久的绽放。

艺术与中国社会 阅读答案

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①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本文有删改)【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并不是说艺术中的某一类作品是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并不是说在艺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的、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待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割裂了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时才可以暂时把它们分开来加以说明,而实际上在每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它们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艺术的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实际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象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形象的真,又是典型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现象,也就是艺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艺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一件枯燥无味、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艺术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认识任何生活真理,起到艺术的教育作用。但反过来说,艺术的审美作用又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要达到影响人、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必须首先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醉人的精神。艺术不是单纯的说教,政治报告代替不了艺术。另一方面,如何看待抒情诗、山水画、花鸟画或轻音乐呢?有人认为山水画、花鸟画的艺术社会功能主要是审美功能,而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审美作用有其独立的审美意义。这种理论上的偏差根源在于对美和美感的片面看法。事实上,一切好的、健康的或者说美的艺术作品,除能给人以美感之外,同时又都对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智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领悟艺术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

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思想内容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提炼,而语汇则来源于人们生活、劳作等的行为、动作。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娱乐、反思、教育、启迪,进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所以说,舞蹈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产生并发展了舞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标签:舞蹈艺术;社会生活;关系作用 艺术起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舞蹈也不例外。任何一部舞蹈作品,从创作、表演一直到最后的成功,都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从亲身体验生活开始的。如果说一部舞蹈作品就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生活就是其地基。如果没有了坚固的地基,再高的大厦也会是空中楼阁。同时,舞蹈作品的创作、表演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描绘和机械模仿,而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再创造,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提炼,从而发现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思想感情,再运用丰富的舞蹈语汇来呈现给观众,以此来表现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本质,进而感染观众、影响观众、教育观众,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目的。 一、从舞蹈艺术的起源分析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主要记载人们的生活劳动场景。其中有不少詩句就与舞蹈有关。比如“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意思是鼓声阵阵不停,舞蹈很快就要开始了;再比如“镛鼓有数,万舞与奕”,意思是动人的音乐响起了,场面宏大的舞蹈开始了。从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春秋时期,舞蹈就已经称为人们劳动、生活之余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 再以胶州秧歌为例。据<胶州志》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230年前的清朝,最初是人们为生活所困,不得不沿街乞讨卖唱,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边唱边舞的表现形式。乞讨是穷人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为了讨得食物,人们往往会挖空心思,通过各种手段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通过诉说自身的不幸以博得人们的同情,或通过自丑自贱而给人们带来乐趣。于是,由说而唱,由唱而舞,胶州秧歌就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今天的模样。当然,现在的胶州秧歌,主要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为了欢度节日而举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参与人数多,场面大而热烈,其节奏往往欢快、明朗,动作则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1],表现的往往是人们节日的兴奋、生活的幸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极具民间艺术特性,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再从秧歌的名字略作分析。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人们为了缓解在田间插秧、拔秧时的劳累而哼唱舞动,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秧歌;另一种说法是人们为了庆祝抗洪胜利而载歌载舞,因而形成了秧歌。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秧歌的产生与生活劳作密不可分。

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2)

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历代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擅变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上古时期 原始人的生存大多受迷信思想的控制,相信精灵和鬼神的存在。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鬼神满意、高兴,希望有一天能赢得鬼神的欢心,在这个世界上,它会拥有一切你可以品尝到世界的未来。衣饰的功能是用来保护他们,抵御可能伤害人类的妖魔。 根据这种观点,为了防止魔鬼的衣服一些原本受伤的手段。他们认为衣饰穿戴在身上有一种驱邪的作用。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人们的装饰大多是为了避免狩猎和战争中的伤亡,或任何其他人的苦难。在有些部落里,儿童和怀孕的妇女属于最需要某种形式保护的人,于是他们用珠子、骨头、颈圈和其他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在一些部落,残疾人的解决方法,把绳子牢牢回到我们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躲避邪魔的眼睛而获得安全。的确,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皆受自身信仰的支配,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上古时期,服饰文化也形成了在那一时期的特色。原始时期的服饰发展大致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粗劣到细致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服饰的产生过程。人类是为了避免皮肤在劳动过程中被刮伤和刺伤才产生了服饰,有人更进一步地认为,服饰的使用最原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殖系统,因为繁衍是当时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类最为关心和在意的问题。就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形成来看,多数的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人类刚刚从猿下地变为人,从智力水平而言,是不会知道羞耻的意义的黄帝别出心裁,发明了有袖子的上衣和两端开叉的下裳。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人类身上穿的才可以称作“衣服”。上衣下裳的衣饰形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 黄帝时代,可说是中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随着服装形式的初步形成,其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代替兽皮的过渡。黄帝又命元妃西陵《名叫螺祖》教人们养蚕,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所以养的不多。螺祖就先从种桑、喂蚕开始.一步步教大家,然后再教续丝,织帛等各种方法。这样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颇色,做成衣裳,光华夺目,人人爱慕.随之养蚕织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当时的服饰色彩及纹饰多取象干自然景况和现象,井把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用在衣裳的装饰上。 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夏代已用丝绸、麻布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式服装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圆头式。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但“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摘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因此更要重视和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此文从艺术的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进而论证了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关于艺术的功能,不同的理论家有各自不同的考虑和归纳。如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艺术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等。还有人指出,艺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等。但就艺术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而言,我们则将其分为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鲁迅先生认为艺术可以表现文化,实际上说的也就是艺术的认识作用。他在一九一三年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明确指出了艺术的认识功能,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美术”,是包括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在内的广义的“美术”,亦即艺术。他看到时代变了,艺术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时代的“武功文教”等都毁灭了,过去的时代已去而不复返,但只要有艺术作品能够保存留传下来,后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周口店遗存的石器或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中认识原始社会的狩猎经济;可以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以及他们的智慧、反抗和斗争;也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活;更可以从敦煌艺术宝库中比较全面地认识从十六国到宋、元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的情况。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戈雅的著名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和《枪杀起义者》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马德里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悲壮斗争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米勒的作品又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从《拾穗》、《播种》、《晚钟》、《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农民的纯朴性格、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状态,进而可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 以上,我们主要从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这一方面来谈艺术的认识功能。实际上,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艺术这种特殊的描写方式,也即语言形态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艺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有可能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其次,艺术的作品形式,比如说它的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比如说我们能从古埃及与古希腊的雕塑风格样式的巨大差异中看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视觉表达形式:古埃及的雕塑风格刻板、平直,显然与其专制社会结构有关系;而古希腊雕塑表现出来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形式意味则反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从中国的园林造型样式与结构中,人们则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那种情怀或者说民族精神。所以,我们不仅能通过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对象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也可以从艺术把握对象的方式中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艺术概论】艺术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背诵版)

专题1: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进行的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认为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当代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一方面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渴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这种情况下,艺术格外受到青睐。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心理平衡和精神和谐,提高自身价值,达到个性发展。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一,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专题2:艺术与文化(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艺术是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现象,在文化大系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二者关系 ①艺术推动、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史能准确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如 古希腊艺术体现出古希腊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鲜明标志是从神的世界向人间尘世转变。 ②艺术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个民族文化 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中。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艺术家和观众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巨大影响。如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石涛的《图》,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三.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着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精神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精神文化部来看,艺术同哲学、、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艺术受到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影响这它们。 专题3:艺术与经济基础 一、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反应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通过中间环节,即政治、法律、道德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基础知识(简答题)

艺术基础知识(简单题)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常考)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各种社会功能始终就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就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同时,还能够发挥其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与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具体来说,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三个特点,即“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主要就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与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愉悦得到休息。 2、简要介绍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就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与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作品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表现形态。两者的关系如下: (1)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是统一与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2)艺术作品的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换,可以直接影响与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3)艺术创作应当力求把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3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易错题) (1)第一层就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就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艺术语言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就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就是审美的功能。 (2)第二层就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它就是艺术家依据

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摘要: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 关键词:艺术家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源泉 正文: 说到艺术,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支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当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一大批的名作,无一不是反映着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实际。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福金的独舞《天鹅之死》等等一大批外国的名作,又有那一个是创作于在生活以外的呢?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艺术,有那一个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存在?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列宁说过:“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所以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了。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无一不是反映当时安史之乱的苦难生活!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从体验生活中创作艺术的,而又是从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艺术来源与生活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艺术手段的运用,总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此有关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都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任何民族的最早的乐器都属于打击乐器。如我国古代的石磬,大洋洲的苏鼓。所以,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着社会生活,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 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他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

浅谈艺术与人类

浅谈艺术与人类 摘要艺术与人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话题。从广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的所有的理解与再现,以及自身的一切感受构成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全部认识。艺术追求不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捕捉生活世界中转瞬即逝的冲动。 关键词艺术人类 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既自律又从属的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艺术是人类为了自我鞭策、自我警醒而发明出的意识形式,是人类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艺术与人类关系是美学中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往今来的美学家都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功利主义性质,它对于这个问题更为重视。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它的继承者,都对这一问题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都强调艺术的社会现实功能,强调艺术为人类现实服务。但是,在艺术如何为人类现实服务,艺术怎样实现它的现实功能的问题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几乎完全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是艺术对人类现实的服从和服务,直言之是艺术对政治的服从。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对人类现实的批判作用。 从艺术本身的本质规定来看,它是自律的,它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内在法则,它的创作、欣赏和批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和特殊规则,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任何别的意识形式所不能进入、更不能替代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艺术的确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来源于社会,折射着人类社会的样子和面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作用上。那么,在艺术的批判作用和它的自律性之间,究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阿多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阿多诺深刻地指出了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这种矛盾纠结状况。从艺术的本性来说,它与社会之间天然有一种批判关系,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某种批判。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完备的,总是具有某种缺陷的;而艺术却要求一种纯粹的、理想的境界。因此艺术与社会之间总是有某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社会的天然的批判者。但另一方面,艺术对人类社会的这种批判是以它的自律为前提的,社会对艺术不应该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比如,要求艺术成为某种政治理念的直接宣传者或代言者,或是要求艺术成为某个阶级的传声筒。因此,“艺术的双重本质——其自律性与其社会现实性——反复不断地处于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冲突的状态。” 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近年来探讨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强调艺术的他律性,即艺术受制于、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这种观点后来演化成为艺术为政治服务、甚至为政策服务的极端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深入,重视“文学主体性”和“内在规律”的呼声高涨,艺术要摆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