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鲁办发[2007]33号2007年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要先行一步、加快发展,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通过不懈努力,使公共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满足全省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组织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消灭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加快全省高山发射台输电线路改造、省级光缆干线环路建设、省级微波线路数字化改造。更新改造转播中央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设备和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设备,新增高效能电视发射机和调频发射机,中央、省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率达到96%以上。在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加强资源镜像站建设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做好对各级网点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工作。各级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充实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发和建设“山东省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库”、“农村实用信息库”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开拓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文化信息内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到2010

年,完成乡镇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站点改造提升,40%的村服务点成为规范化站点,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省”发展成为“示范省”。

(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快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综合文化站要实现:设施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机构性质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功能布局和设备配套齐全,能够向广大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影视观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和开展体育、青少年校外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切实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行政村要建设文化大院,至少要建设1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文化活动室;城市社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文艺、娱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到2010年全省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六)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重塑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主体,建立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资助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鼓励电影放映企业、电影放映专业户在完成政府购买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到2010年实现

全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七)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由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农村书屋运行发展。每个书屋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原则上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并定期予以更新。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管理科学、服务规范、内容丰富、农民满意。到2010年,在全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2015年覆盖每个行政村。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重点,分级推进,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建设项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骨干群体,加快山东省图书馆数字化改造,加快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及文博中心建设,省博物馆东迁后统筹改造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画院,规划建设山东演艺中心、山东书城,完成山东广电中心建设工程。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设区的市要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地志性综合博物馆。有条件的市建设专业水准的大型演艺场所和影城。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有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省改造、完善100个具有示范

作用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要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经济发达县(市、区)建设现代化影剧院,文物资源丰富的县(市、区)建设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有条件的中心镇可建设适当规模的影剧院。行政村要建设包含农家书屋(村图书室)在内的文化大院,并根据需要配置规模适当的活动广场。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要提升档次、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居民。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各出版发行企业要按照普遍服务原则,加强农村出版物分销网点建设,政府给予适当扶持。

(九)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健全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建设,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认真做好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或半价开放。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以及城市公园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对具有山东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生产、传播给予扶持。要结合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增加广播电视、电影、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组织实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重点抓好文学、戏剧、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和文艺类出版物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强题材规划,努力在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年儿童题材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十一)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公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积极安排城市农民工的业余文化活动,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继续执行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为农村演出补贴政策,以政府购买方式向农民提供免费文化服务。鼓励国有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结对子”工作制度化。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继续举办山东省艺术节、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山东省小戏艺术节、“泉城大舞台”文艺演出、全省“庄户剧团”调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十二)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统筹规划全省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整合全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参股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文化市场。

五、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

(十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确保每年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优先安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省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重点支持山东省博物馆新馆、文博中心、山东广电中心以及十一届全运会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建设工程。各地也要加大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

--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省、市、县分别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机房、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资金。对经国家确认的2067个“盲村”和231个“返盲村”,由省市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落实每村3万元的建设资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财政对30个经济欠发达县每县补助50万元,对其他县级支中心实行以奖代补,各市、县(市、区)要落实其余所需资金。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厅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专项规划,所需资金由省专项补助资金、市(县、区)配套资金、自筹等多渠道解决,省重点支持30个经济欠发达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自2007年起,按照每场公益电影补贴200元的标准和规定场次任务,省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40%、60%、80%的比例给予补助。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场所建设原则上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文化大院建设统筹规划和实施,所需资金以市、县两级财政为主安排,省财政对30个经济欠发达县给予资助,对其他县(市、区)视工作开展情况以奖代补。

--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稳定增长。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包括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等,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逐步增加经费投入,支持其不断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稳定递增,主要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和维修、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维修和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不包括重要文物考古挖掘)。市、县财政也要相应核拨文物保护经费。利用文物设施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旅游项目的旅游单位,其门票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全额缴入财政专户,其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本景区文物的维修保护。

(十四)建立健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国办发…2006?43号文件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其应当缴纳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营业额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地税机关要将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列入专项考核目标。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

门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省、市、县财政继续设立、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对于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公益文化活动、重要文物考古发掘等,要分别设立财政专项经费或资金。

(十五)加强对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有关财政法规的要求,制定规划,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突出重点,集中使用。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使用管理办法。对各项资金包括接受的捐赠资金,要按规定用途用于文化建设,不得挤占、挪用或私分,也不得以捐赠为由搞乱摊派、乱集资活动。各地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文化建设基金和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十六)加强城建及土地方面的政策支持。城市规划建设要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布局符合国家规定。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批准重建的,应保证按照规划择地重建,并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迁建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补偿费用严格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文化事业单位置换、转让、开发土地取得的收益,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全额缴入财政专户,对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建设给予积极支持。认真执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做到合理布局、综合利用。

(十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

实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捐赠的

经济政策,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的中介机构或中介人,给予一定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推行公共文化活动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十八)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人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计划,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科学规划,改进管理,强化服务,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深入开展文化法制政策教育和文化法律

法规学习培训,增强文化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规范文化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要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十九)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体和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面向群众、开拓市场,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努

力推动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以省图书馆数字化改造为龙头,加快省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

(二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建设文化强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实际、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工作岗位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争取2010年前,将全省现有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机构专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

--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实施“齐鲁文化英才”工程,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县以下文化机构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庄户剧团、文化专业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具体措施。宣传文化、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做好对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具体指导。

发布部门:山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6日实施日期:2007年12月06日(地方法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秋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三班刘金祥 不久前,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以研究制定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此次会议,清晰而具体地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宏伟蓝图,为我国的“十二五”发展定了“调”,备受各界瞩目。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目标,就是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基础。展望“十二五”,我们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省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便民不够,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审批、服务事项项目多,部门受理办理点分散,且程序复杂,群众办理各种事项存在多头问、多头跑的现象,既给大家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2.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办理受理中心,窗口设施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特别是其网络系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了政府房产资源和信息网络设施资源的浪费。此外,各中心在采集信息、资料归档等方面自我封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和其他库房设施资源的浪费。 3.标识不一,办事地点标识不规范仍然存在。办事地点、名称、服务窗口标识不规范,服务指南和告知不统一。如,法律咨询窗口的名称就有“司法110联动”、“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律师接待”等等。

4.配置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政府的全能角色定位和居民对政府的无限依赖,政府供给能力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是我们当前的基本矛盾。随着我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还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还跟不上我省目前乃至今后发展需求。 二、建立“多快好省”公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又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要发展时期,据调查目前广大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众需要了解政府部门设置情况,需要了解服务的内容,在与政府的接触点上,希望政府象一个整体,尽量减少公共的接触点。 2.对于简单的服务流程,提交政府后,希望答复时间迅速,且具有确定性;对于流程周期长、跨部门现象,公众希望随时查看进展,希望答复的时间能低于心理的预期。 3.大众希望了解政府行为并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回应民众的需求,针对湖北的省情,我们应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全面构建湖北省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快好省”的大众服务: ①“多”种形式的服务:提供多种形式民众服务,如现场、电话、网络等,将所有涉批、涉证、涉费等与大众密切相关的多种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各类服务中心办理,把中心建成方便群众,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 ②“快”捷高效的服务:规范和加快项目审批业务工作流程,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开、便捷、人性化的办事服务,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兰凯军《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例如,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制保障。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运行秩序和决策方式,否则就会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性、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等大打折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总体比较滞后,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单项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抓紧完善立法,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之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组织提供具体的衡量尺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保障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法制保障,还需要高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存在多头管理、业务重复、效能不高、区域壁垒等问题,亟待作出优化。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文化工作理念,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开放性、持续性、协调性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绩效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考核相符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不同形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交融与共享。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网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促进国家、省、市、县、乡、企业、学校等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创共建格局。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保障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整合转变,提高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促进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厅党委《关于印发〈××××年厅直机关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们于3月8日-11日赴××、××市就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驻点调研。期间,实地调研了××市、姑苏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司法所、1个司法行政服务站,察看了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同时,在××市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局机关职能处室、县(市、区)司法局长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情况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召开的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部署会、推进会精神,按照省厅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对上积极争取支持、对下切实对接需求,对内不断整合资源、对外广泛动员力量,有力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是积极搭建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市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积极推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

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市6个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成率均达100%,××市在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律师工作站。××市10个县(市、区)、96个镇(街道)已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73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法律服务站,三级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市建立了12348公共服务信息化实战平台,××市在司法行政微信、微博、“e同说法”APP中增设公共法律服务模块,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法律服务。 二是注重研发精准化的服务产品。××、××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法律服务资源,大力研发服务产品,目前已经推出了一批富有本地特色、贴近基层群众、符合生活实际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市编制了三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收录了126个公益类、政府购买类和市场保障类服务产品,先后与××华网共建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网络配送超市”,与电视台联合开播《律师说法》栏目,××市向社会提供了群众诉求(信访)代理、农民合作社普法联盟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市将律师参与调解、法律咨询、维权指导、简单法律文书代写等作为服务产品,纳入免费服务范畴,由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统一提供,并先后出台司法鉴定和公证法律援助办法,丰富了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三是着力完善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市始终突

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支撑,也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中的实践,正在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有效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问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主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广阔的地域内分散地进行个体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对学习过程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因此,国外许多著名的开放大学、网络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都十分重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各自的方式建设了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英国开放大学投人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实行一元化的管理体制,建成了覆盖全国包括13个地区办公室、250多个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自身举办的各类远程教育提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支持服务,美国凤凰城大学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和英国开放大学相似,但在线学习的支持服务方面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由总部、8个专业分院、130多个教学辅导站、500多个教学点组成的全国性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它由政府主导建设,为高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远程教育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种新形式,上述远程教育大学(或机构)由于具有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不仅使远程教育规模在国内甚至全球迅速扩大,而且教育质量在国内得到高度认可,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国外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组织网络和技术平台的支撑,更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因而,建设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我国国情,从1979年开始依靠各级政府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20世纪末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高校网络学院也没有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习中心的方式,所以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基本是由当地承建单位管理人、财、物。经过近8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践,各个网络学院在网络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学习中心责任主体复杂,有的网络教学环境设施达不到标准、人员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经验,所以网络教学点建设、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给主办学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国家层面看,各校自建校外支持服务系统也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局面。显然,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杜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几年的实践表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服务,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也使办学单位更能集中精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支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运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规范网络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应该看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我国网络教育多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本文阐明并厘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3-0048-04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李巍(1982—),女,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十二五’时期山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2011krgb3056。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都需要有充分的社会活力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做支撑,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又都依赖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解

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都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纲举目张”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以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创造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县委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任务要求,云间县司法局立足于促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布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整合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人民调解安民、法律援助惠民、法制宣传近民、法律服务便民等项目,努力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为推进“平安云间”、“法治云间”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本课题试从近年来的实践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今年4月21日,习总书记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省

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 二、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延伸了基层司法行政的工作外延,对新常态下司法行政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几年来,县局不断优化职能,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上进行有益尝试。 (一)积极打造辐射城市乡村的专业平台。去年,我局顺利完成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搬迁和功能提升、县公证处“临街落地”两个硬件项目。目前县级法律服务中心面积500多平米,窗口专业人员15人,法律援助、普法宣传、12348专线、人民调解、社矫安帮、法律服务等职能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窗口功能和便民举措得到提升和落实,法律服务集聚效应有效发挥。全县现有律师事务所9家,公证处1家,基层法律服务所8家,职业律师68人、法律援助律师5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2人,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在县城实现临街落地,8家法律服务所遍布7个乡镇,乡镇和部门建立法律援助站22个,行政村(社区)援助点181个,“半小时援助圈”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县政府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武连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这抓住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是当前社会问题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因素,但也存在资源配置和分享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还没有被完全纳入服务对象。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支出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公共服务并不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但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反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状况适应与否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1100多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000多亿元,但公共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偏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个人承担的费用迅速上涨。这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分享公共服务不均衡。我国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源于计划经济

某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某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报告 根据区司法厅、市司法局的工作部署,我县在县司法局机关、各乡镇创立了“温馨之家、贴心服务”的司法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性法律服务窗口,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为“平安xx、和谐xx”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家人、办事一条龙”的“温馨之家.贴心服务”综合性法律服务窗口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家人般的关怀、一站式的服务,达到“服务在身边,满意在心中”的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精心打造县级“家“的服务中心。我局在办公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将一楼的公证处进行调整,打造全新的xx县司法行政服务中心。二是精心打造乡司法所“家”的服务工作站。充分利用乡镇司法有限资源,坚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项目设置理念,建立健全司法所的各项

服务制度,制作办事流程图和岗位监督牌,并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服务工作站放置有服务指南、申请表格、文书样本、宣传资料、报刊杂志等,方便群众随时取阅。目前,10个乡镇“家”的服务工作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努力延伸村、屯、户“家”的服务工作室、中心户、联络员。充分发挥“家”的服务工作室和联络员贴近群众优势,明确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宣传员、法律援助联络员、律师工作联络员、社区矫正工作员、安置帮教队员等“六大员”服务职责,调动基层服务平台工作积极性,将“家”的服务网络全覆盖,使农民群众感觉到司法行政之“家”的温馨,司法行政“家人”的亲切,有事到行政之“家”问询,办事找司法行政“家人”帮忙。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家”的工作室110个,建成屯“家”的服务联系户1160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1、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的组织建构。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坚持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搭建公平正义的“第三方”调解平台;建立和规范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设立城乡社区、自然村、小区人民调解小组或人民调解员,不断延伸人民调解工作触角;继续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发展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

初一数学测试题(第一章 有理数) 时间:90分钟 满分:15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 填空题:(每题3分,共42分) 1、 比-3大的负整数是 .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 3、5 1 - 的倒数是 . 4、b a +的相反数是 . 5、有资料表明,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正以每年15000000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每年森林的消失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公顷. 6、比较大小: 109 11 10 7、a =6,则a = . 8、数轴上的点A 所对应的数是3 2 2-,那么与点A 相距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9、()()()()10910812111110109----Λ= . 10、若0>a ,0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5、一名宇航员向地球总站发回一组数据,他观测到甲、乙二行星的直径分别约为 km 4101.6?,km 41010.6?,请问这两个数据有差别吗?( ) A .无差别 B .有差别 C .差别是km 4 1001.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6、若a a 1 < ,则a 满足 ( ) A .0>a B .10<a D.01<<-a 或1>a 17、x ,y 互为相反数,下列各组数不是互为相反数的是 ( ) A .x 3和y 3 B .x 2 1 - 和y 21- C .2x 和2y D.3x 和3y 18、a 为任意实数,则下列四组数字都不可能是2 a 的末位数字的应是 ( ) A . 3,4,9,0 B . 2,3,7,8 C . 4,5,6,7 D. 1,5,6,9 19、四个各不相等的整数a ,b ,c ,d ,它们的积9=???d c b a ,那么d c b a +++的值是 ( ) A .0 B .4 C .8 D.不确定 20、小亮从一列火车的第m 节车厢数起,一直数到第n 节车厢(m n >),他数过的车厢节数是 ( ) A .n m + B .m n - C .1--m n D.1+-m n 三、计算题:(每题6分,共30分) 21、()()345265194.72.9-+-+?? ? ??-++---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

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