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

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

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

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

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

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

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何说“腐败越反越多”是个认识误区?

如果说,“雷声大雨点小”是对反腐败动真格产生质疑的话,那么,“腐败越反越多”的说法则是对反腐败前景表示悲观。腐败真的是越反越多吗?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这一点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

从量化分析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约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0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数量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下降。

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69.2%,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2.6%。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国际社会评价来看,这几年不少国际人士对我国反腐败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一位国际反腐专家曾说,中国反腐败成绩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地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这些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但是,这绝不是所谓反腐败不力造成的结果,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过程中。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因为:

利益诱惑。转型过程中,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腐蚀干部。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体制漏洞。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留下许多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很多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等而发生的贿赂,正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监督不力。转型过程中,权力监控制约机制旧的可能失效了,但新的还未及时建立健全起来。权力监控的缺位和弱化,为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隙。

道德因素。转型过程中,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因而,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现状,要坚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分析,既要看到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又要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观点声音

腐败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

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

腐败是祸事前因,幸福是勤廉后果。

阳光下的权力,是腐败的克星;暗箱中的权力,是犯罪的温床。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中国有句古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比喻作恶的人最终逃脱不了国法的惩治。当前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反腐败“天网”,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让腐败行为难逃惩罚。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一度来势

很猛的腐败现象,我们党出重拳出快拳,严厉打击腐败分子。随着反腐败斗争的发展,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勾画了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天网”的蓝图及阶段性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

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0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不久,中央很多部门相继在各自网站公布了今年部门预算。中央部门“晒”预算之举,引起了公众的热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能否有效预防腐败,关键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般认为,腐败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以权谋私”。因而,有人把腐败形容为权力的“影子”,认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可能性。政治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滥用和有效遏制腐败。而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前提是公开透明。要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就要让权力“晒”在阳光之下。正如人们常说的“腐败是腐蚀剂,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网友提问

网友:有人说西方多党制是解决腐败的“灵丹妙药”,对此应怎么看?

答:其实,回顾西方政治发展,多党制自建立起就有腐败相伴而行。20世纪以来,虽然在制度、道德等层面作了规定,但并没有杜绝政党与当政者以权谋私行为。20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多数国家主流政党都曾陷入腐败丑闻。如1992年意大利“米兰贿赂丑闻”涉及2000多名政要,2006年美国“游说门事件”牵扯国会议员达296名。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多党制后,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在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2008年世界上最腐败的10个国家与地区中,9个实行多党制。事实表明,西方多党制本身并没有,也难以解决腐败问题,不是也不可能是防治和有效解决腐败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权力配置科学、界限明确、行使依法、运行公开,把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核心是推进权力运行公开。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对于预防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按照“公开是制度,保密是例外”的要求,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大、遇到的诱惑多,如果腐败,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应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认真落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如实报告住房、投资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事项。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关键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要依靠力量。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中,70%来自群众举报,许多大案要案的侦破也离不开群众参与。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行使。继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提高举报网站受理案件的办理质量。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中国有句古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比喻作恶的人最终逃脱不了国法的惩治。当前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反腐败“天网”,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让腐败行为难逃惩罚。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一度来势很猛的腐败现象,我们党出重拳出快拳,严厉打击腐败分子。随着反腐败斗争的发展,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

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勾画了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天网”的蓝图及阶段性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

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在过去 的几千年里,中国的中部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导致了 中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而西部、东北等地区则在历史上受到了 战争、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冲击,发展相对滞后。 2.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南北和东西方的差异导致了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而北 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3.政策因素:过去,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政府资源的集中 配置和分配,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一 些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而另一些地方则缺 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4.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的自然资源在分布上也存在不平衡。富集有 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地区,而水资源等相对丰富的地方则主要分布在南方。这导致了资源开发利用的 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5.市场因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先天条件和开放政策的 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 于交通不便、资源及市场的约束,相对落后。 6.教育和技术差异:教育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同 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水平差异巨大。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科

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这使得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 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状况,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区 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转移。 2.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 外资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流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中西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的互补和优 势互补,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形成良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总之,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政治、经济、社 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放、加大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 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 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 对落后; 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 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 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 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 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 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 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 和创新领域的发展; 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 的分配不公; 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 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 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 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 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 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 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 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不均衡等方面。那么,造成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地理因素是导致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相对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地理差异导致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其次,历史原因也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政策调整,这些事件和政策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例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重点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历史原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不容易短时间内解决。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和农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服务业和农业则相对较为分散。这种结构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也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城乡发展差距也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资源,而农村则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题。这种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

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历史因素 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 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沿 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 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 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 情况。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 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 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 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完善 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 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 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5.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 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促进地区之间 的经济互动和合作。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结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因素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企业、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教育、基础设 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种不平衡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的增加等。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 自然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 布等。一些地区由于天然资源的丰富或者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2. 经济政策的不公平: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或者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其他地区由于政策的不公平或者限制,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导致发展滞后。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发展的瓶颈。而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教育资源 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丰富,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地区的发展。而其他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无法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法

1. 调整经济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经济政策,避免给予某些地区特殊 优惠,导致资源的集中和不平衡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导投资、减税和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条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提高地区的发展水平。 3. 均衡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区的发展。 4. 加强区域合作:地区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发展。通过建立区域合作 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实现地区之间的互补和联动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总结起来,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自然条件、经济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区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 速度和发展水平出现差异。这种不平衡现象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挑战之一。本文旨在探 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以期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并为 解决这一挑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 地区GDP差异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GDP总量差异较大。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GDP总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GDP总 量则相对较低。 2. 居民收入差距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上。由于地区之间产业 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 一般会高于落后地区,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3.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

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 技术和产业发展不均衡 发达地区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占有优势,而落后地区则缺乏相应的 技术和产业支撑,导致技术和产业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区域经济发 展不平衡。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 区域资源禀赋差异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沿海地区的天然港湾和矿产资源,而其他地区则资源匮乏,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2. 政策倾斜 过去的政策倾向于支持沿海地区和具有特定优势的地区发展,导致了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对于发达地区的各种支持政策,给这些 地区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而对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相对 较小,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3.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之一。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如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 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这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指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差异较大的现象。这种不平衡发展给社会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增加等。 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 1. 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均。某些地区因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相对容 易取得发展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乏。这不平衡的资源分配导致 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2. 政策导向不同:政策的差异性也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政府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如减税、优惠补贴等,来吸引外来投资,刺激本地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政 策支持,导致发展局限。 3. 人口流动不畅:人口流动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的流 入和流出会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户籍 制度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人口流动不畅成为阻碍地区发展平衡的因 素之一。 4.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它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水 平等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解决方法 1. 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加强对资源的统筹和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布到各个地区。此外,政府还应该推动跨 地区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均衡发展。 2. 政策协调统一:政策的协调统一对于地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 府应采取措施,通过制定一揽子政策,促使各地区共同发展。政策的 统一性和公正性可以消除地区间竞争的不公平性,推动整个地区的均 衡发展。 3. 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地区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政府可以 通过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吸引人才向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同时,加强各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经验和技术的共享,推动地区发展的协同性和同步性。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 化基础设施布局,弥补各地区的差距。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 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 能力,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5.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地区发展平衡的关键。政 府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进而实现地 区发展的均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 随着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绩。 然而,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这一现 象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将探究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中 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条件差异巨大。在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规划由中央政府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 些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开放初期就先行获益,而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 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而落后。 其次,政策因素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 地方政府竞争中,地方政府往往会积极争取经济项目和外资投资,以实现 地方经济增长。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 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人才流动限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户籍制度的 存在,人民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受到限制,使得劳动力市场及人才的流动 性受限。这导致了劳动力力量在发达地区过剩而贫困地区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和引 导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特别 是要关注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 等公共服务,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政府应现行的经济发展评估体系。目前,地方政府的干部晋升 和政府职务晋升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指标有关。这引发了各地政府竞争 式发展的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政府在干部评价和激励体 系中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 最后,应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通过取消户 籍制度限制,鼓励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以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 问题。同时,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他 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总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策、人才流动等多个层面。通过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评价体系、加 强教育技能培训等措施,才能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范 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回复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 不充分的矛盾-回复 题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导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我们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本文将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不充分的因素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路径展开讨论。 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发展不平衡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区间、城乡之间产生的不平等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将列举几个主要的原因。 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较为匮乏,而东部地区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2.区域发展政策的失衡。此前,我国大力发展沿海地区,而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导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3.城乡发展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显著,城市

的经济、文化等资源优势更加明显,而农村地区仍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 二、不充分的因素 不充分的因素是指发展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不充分因素。 1.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例如,经济增长仍依赖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水平较低等。 2.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不少不完善之处,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仍突出。 3.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市场需求巨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三、解决矛盾的路径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发展较快,而一些地区发展滞后。这种不平衡情况对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并且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本文将从不平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讨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造成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不同,导致了资源禀赋的差异。其次,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重点支持和投资的地区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在市场经济时期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向后进地区转移不够迅速。此外,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与执行不力也是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各种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不一致,导致一些地区发展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不平衡发展加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种贫富差距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其次,不平衡发展也使得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一些地区的资源利用率较高,而一些地区的资源则闲置或者浪费。这种不平衡资源利用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不平衡发展还会加剧人口的流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会选择到发展较快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人口集中,增加了城市的压力和环境污染。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导向不平衡:城市常常是政府重点扶持和投资的对象,政策倾向城市发展,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政府在城市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则相对较少。 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居民通常享有较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而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这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和服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3. 农村资源匮乏:农村地区常常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资金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 4.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加剧差距: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削弱,城市则面临了过度拥挤和资源紧缺的问题,这种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失之间的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 5.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发达,如水电供应、交通、通信等,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民在生产、交通、教育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导向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资源匮乏、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加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 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 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 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沿海地区和大 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沿海地区 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 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 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 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 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 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 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 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 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 取以下一些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 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 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2.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内陆地区的交通 运输能力,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3.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 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地区 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在历史中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方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这样,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显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关键在于努力发现自身优势,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部地区以及国际分工,并根据经济增长条件适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实现赶超,并取得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效果。 2、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如第三产业的比重。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中主要采掘

业、原材料工业为主,长期以来扮演着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而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和经济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中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的工业化程度偏低。较低的工业化程度难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产业扩散的生产要亲传递网络,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较差。而东部地区不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且工业化程度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这种差异使中西部丧失的大量附加值流向东部地区。这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金融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中部地区要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在西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和科技,以及军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3、人民生活水平差异。由于人民的收入、消费观的不同,我国各地区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西部地区拥有最高的消费率,而东部地区的消费率最低,各地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相应的有强有弱。中部地区消费需求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向有“地大物博”之说。但是其分布很不平衡,尤其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引言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 在较大差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其中最典型 的例子就是中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二、历史原因 1.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指一些历史上形成的不平衡状况,如工业化、城市化 等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距、区域间交通和通讯不便等。这些问题在经 济发展快速的今天仍然存在。 2. 地理环境问题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南北差异明显。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北方气候干燥寒冷,适宜工业生产。因此,在经 济发展中南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政策原因 1. 政策导向不当 政策导向是指政府对于某一领域或行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方向。如果政策导向不当,则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得到过度关注,而其他地区则被忽视。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可能会过度发展重工业和房地产等行业,而忽略了环保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 2. 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配置是指政府对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则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得到过度的资源投入,而其他地区则被削弱。例如,一些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或政策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四、市场原因 1. 市场竞争不充分 市场竞争是指企业之间在市场上进行的竞争。如果市场竞争不充分,则可能会导致某些企业得到过度关注,而其他企业则被排挤出市场。例如,在某些行业中存在垄断现象,则可能会导致该行业内部存在着

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2. 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拥有的信息。如果市场信息不对称,则可能会导致某些企业或地区无法获取到足够的市场信息,从而无法 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在某些地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则可能 会导致该地区的企业无法得到足够的市场机会。 五、教育原因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教育资源是指政府对于教育领域内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如果教育资源 分配不公,则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的学生得到过度投入,而其他地区 则被削弱。例如,在某些地区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设施落后等 问题,则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的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教育机会。 2. 教育体制不合理 教育体制是指政府对于教育领域内各个环节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果 教育体制不合理,则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或学生得到过度关注,而其 他地区或学生则被忽视。例如,在某些地区存在着高考加分等政策,

中国城乡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分析

中国城乡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分析 中国城乡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问题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显著。本文将对中国城乡经济差距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国城乡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的西部地区资 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尤其是山区的交通更加不便,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此外,中国的南北差异也是一个问题,南方的气候和土壤更加适宜农业,而北方的气候和土地更加适宜工业。这就导致了南方的经济更多地依赖农业,而北方的经济更多地依赖工业。 其次,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中国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 会时期,农民居于社会底层,难以获得合理的待遇和权益。在20世纪初,中国进 行了辛亥革命,并形成了民主共和国,但是随着国共内战的反复,中国在1949年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挥了国家的全面掌控能力,然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大大阻碍了工农业的均衡发展。1980年代之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然而,也发现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发突出。 再次,制度问题也是导致中国城乡经济差距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的经济重心发 生转移之际,城市地区的权力和资金流通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农村地区却没有等到相应的发展机会。城乡的发展力量也呈现巨大的不平衡。 那么,针对这些根源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使得中国城乡经济得到更 好的发展? 首先,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整资源的分配,尤其是在重视山区和农村地区的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在改善交通状况、提升电信服务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 e)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de)成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de)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de)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de)全面高涨和新(de)经济增长源(de)形成.然而, 与之相伴随(de)区域经济差距(de)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e)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距;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e)原因 (一)地理位置原因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de)60% 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de)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de)高寒地区占60% ,这种相对恶劣(de)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de)人口分布.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物流畅通和发展对内对外商业贸易.东部各种有利(de)自然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de)发展.尽管矿产资源比东部地区丰富许多,但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交通极为不方便,这就潜移默化中限制了中西部区域经济(de)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de)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 但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 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de)能源和原材料.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de)不平等交换,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de)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