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水

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 B.三焦 C.肝 D.肾

11.藏神的是()

A.心 B.肝 C.脾D.肺

12.主统血的是()

A.心 B.肝 C.脾D.肺

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 B.怒 C.思D.忧

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 B.心 C.脾D.肺

15.“受盛之官”指()

A.胆 B.胃C.小肠 D.大肠

16.“血府”指()

A.脑 B.髓 C.骨 D.脉

17.朝百脉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

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

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A.吸入清气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D.助心行血

2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

25.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26.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主要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肝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的是()

A.肝B.胆C.脑D.髓

2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B.筋C.髓D.骨

2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其华在舌B.肺其华在毛

C.肝其华在D.脾其华在唇

30.“天癸”是指()

A.来自父母的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B.促进生殖机能的基本物质,由肾精产生

C.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D.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物质

31.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A.脾B.大肠C.小肠D.胃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在窍为舌

B.肺在窍为喉

C.脾在窍为口

D.肝在窍为目

33.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D.胃为水谷之海

34.六腑包括()

A.胆、胃、大肠、小肠、女子胞、膀胱

B.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女子胞

C.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心包、胆

D.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胆.

35.以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气称为()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36.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A.元气B.营气C.宗气D.卫气

37.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阳阳失调

38.卫气是()

A.藏于肾中之气B.积于胸中之气

C.吸入肺中之气D.行于脉外之气

39.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A.风为阳邪B.风性轻扬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4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4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易伤阳气的致病因素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痰饮

42.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43.湿邪致病具有病程长的特点,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44.最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45.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46.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均可化火,故称为()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

C.心火上炎D.肝郁化火

47.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48.情志为病,过喜则()

A.气上 B.气下 C.气缓 D.气结

49.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50.正治的定义是()

A.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B.正确的治疗法则

C.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51.“热者寒之”属于()

A.正治法C.治标法B.反治法D.从治法

52.除哪项外,均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

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B.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C.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D.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53.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

54.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B.掣痛C.刺痛D.灼通

55.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D.体质与精神状态

56.食复是指()

A.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B.过食寒凉而发病

C.过食辛辣而发病

D.过食肥甘厚味而发病

57.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B.怒C.悲D.惊

58.病的基本病理主要是指()

A.阴阳失调B.脏腑功能失调

C.经络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理变化

59.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

A.调整阴阳 B.治病求本

C.扶正祛邪 D.标本缓急

60.下列除哪项外都是得神的表现()

A.两目精彩 B.面色荣润 C.肌肉不削 D.面色潮红

61.下列除哪项外皆可面见青色()

A.虚证B.痛证C.寒证D.惊风

62.满面通红者多属于()

A.戴阳证B.虚热证 C.实热证 D.上热下寒证

63.小儿食指脉络色鲜红为()

A.实热证B.虚热证 C.惊风证 D.外感表证

64.望舌的顺序为()

A.先看舌体,再看舌苔B.先看舌苔,再看舌体

C.舌体舌苔同时看D.先看舌苔,后看舌下络脉

65.下列哪项可见于正常人()

A.胖大舌 B.淡嫩舌C.淡白舌 D.裂纹舌

66.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 B.湿热内蕴

C.阴虚火旺 D.寒湿阻滞

6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淡白舌主病()

A.气血两虚B.气虚

C.阳虚D.阴虚

68.干咳无痰,咳声清脆多属于()

A.风寒犯肺证 B.燥邪犯肺证

C.痰热壅肺证 D.风热犯肺证

69.病人感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觉寒冷不解者为()

A.畏寒 B.恶寒 C.恶风 D.寒栗

70.日晡潮热可见于()

A.阳明经证B.阳明腑证

C.阴虚火旺D.湿热内盛

71.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是()

A.咳嗽B.喷嚏C.咽痛D.恶寒发热

72.自汗多因何引起()

A.阳气不足B.热邪过盛

C.阴虚火旺D.阳气暴脱

73.前额连及眉棱骨痛者病在()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太阴经 D.少阳经

74.滑数脉多见于()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75.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人括号内。)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偏盛偏衰

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E.肾

3.以下哪个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4.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A.心B.肝C.脾D.肺E.肾

5.“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

E.气化作用

6.气的生理功能有()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区性 D.相兼性

E.转化性

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黏滞 B.凝滞

C.收引 D.趋下

E.重浊

9.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A.六淫B.七情

C.疠气D.药邪

E.医过

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轻扬开泄B.善行数变

C.主动D.易耗气伤津

E.为百病之长

11.下列哪些是气的致病的特点()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12.正气是指()

A.人体的机能活动 B.抗邪能力

C.驱邪外出的能力 D.康复能力

E.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A.复感新邪 B.食复

C.劳复 D.药复

14.虚证临床可见到()

A.五心烦热B.食复C.劳复劳复 D.畏寒肢冷

15.实证临床可见到()

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 C.瘀血内阻D.心悸气粗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哪些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A.饮食偏嗜 B.性别 C.劳逸损伤 D.年龄E体质

17.“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A.夏季慎用温热 B.冬季慎用寒凉

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

E.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18.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A.辨证求因B.因时制宜

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

E.审因论治

19.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A.治病求本B.急则治其标

C.调摄精神D.加强锻炼

E.先安未受邪之地

20.病重“失神”表现为()

A.饮食不入,泄泻不止 B.骨枯肉脱,形赢色败

C.卒然神昏,手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衣摸床

E.两目晦暗,瞳神呆滞

2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A.五色鲜明B.夏季稍黄

C.红黄隐隐D.明润含蓄

E.秋季稍白

22.红绛舌常见于()

A.里实热证B.阴虚火旺证

C.气虚血瘀证D.痰瘀内阻证

E.食滞气郁证

23.望舌时应注意()

A.光线 B.染苔C.伸舌姿势D.年龄体质

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A.湿浊B.痰饮C.食积 D.胃气虚

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A.弦脉B.紧脉C.缓脉D.代脉

E.迟脉

三、简答题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淫?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参考答寨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A4.D5.D6.B7.D8.C9.A

10.A11.A12.C13.C14.A15.C16.D17.D18.D19.D20.C21.B22.A23.C24.B2 5.C26.D27.B28.B29 .A30.B31.D32.B33.B34.D35.B36.B37.C38.D39.D40.C41.B42.D43.C44.A45.C46.B47.C48.C49.A50.C51.A52.B53.D54.C55.D56.A57.A58.A

59.B60.D61.A62.C63.D64.A65.D66.B67.D68.B69.B70.B71.D72.A 73.B74.A7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E4.BC5.ABC6.ABCDE

7.ABCDE8.BCD9.ABCDE10.ABCE11-ABC12.ABCDE

13.ABCD14.ACD15.ABCE16.BDE17.ABCE18.CD19.CDE20.ABCDE21.CD22.A B23.ABCDE24.ABC25.ABD

第二章中药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中国第一部药典专著是()

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

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

2.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是()

A.四气 B.五味 C.升降浮沉 D.归经

3.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4.生地黄制成熟地黄的目的是()

A.消除毒性 B.改变药性

C.便于贮藏 D.增强药效

5.具相须配伍关系的药对是()

A.大黄与芒硝 B.巴豆与牵牛子

C.半夏与川乌 D.瓜蒌与川乌

6.某药主要用于益智,其相应的归经是()

A.心B.肝C.肺D.肾

7.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哪一类外()

A.解表药B.补益药

C.贝壳类药D.矿物类药

8.具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是()

A.香薷B.紫苏C.桂枝D.生姜

9.味辛性微温,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的药是()

A.麻黄 B.桂枝 C.荆芥 D.桑叶

10.素有发汗第一要药之称的是()

A.麻黄 B.紫苏C.桂枝 D.生姜

11.既可用于肺热咳嗽,又可用于阴虚燥咳的药物是()

A.石膏 B.知母C.芦根 D.栀子

12.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

A.里热实证B.血分实热证

C.虚热证D.气分实热证

13.治胃火牙痛应首选()

A.生地B.玄参C.知母D.石膏

14.治肺痈、咳吐脓血应首选()

A.黄芩B.知母C.鱼腥草D.地骨皮

15.长于清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A.黄连B.黄芩C.黄柏D.连翘

16.金银花不具有的功效是()

A.疏风热B.解暑热 C.清虚热D.解热毒

17.泻下通便药多为()

A.辛味B.咸味C.苦味 D.甘味

18.既能疏肝理气,又能调经止痛的药物是()

A.青皮B.香橼C.佛手 D.香附

19.以下何药最常用治烧烫伤的治疗()

A.番泻叶B.芒硝C.火麻仁D.大黄

20.芒硝的用法是()

A.先煎B.后下C.包煎D.冲服

21.清利湿热、消褪黄疸的药物是()

A.金钱草B.黄柏C.大黄D.茵陈蒿

22.善于下气除胀,为消胀除满之要药的是()

A.厚朴B.苍术C.藿香D.佩兰

23.既能化湿行气又能安胎的药物是()

A.厚朴B.苍术C.藿香D.砂仁

24.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的要药是()

A.泽泻B.猪苓C.茯苓D.车前子

25.善治下半身风湿痹痛的药物是()

A.独活B.羌活C.桂枝D.威灵仙

26.木香的功效是()

A.行气止痛 B.温中止呕

C.纳气平喘 D.调经止痛

27.长于治疗油腻肉食积滞的药物是()

A.麦芽 B.莱菔子 C.山楂 D.鸡内金

28.下列哪项一般不宜使用川芎()

A.风寒头痛 B.风热头痛

C.风湿头痛 D.阴虚阳亢头痛

29.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首选()

A.丹参B.郁金 C.延胡索D.益母草

30.功能化瘀止血,尤长于止痛,用于治瘀滞疼痛的药物是

()

A.槐花B.地榆 C.三七 D.白芨

31.不宜与人参同用的药物是()

A.山楂B.麦芽 C.神曲 D.莱菔子

32.善治风痰的药物是()

A.桔梗B.天南星C.瓜娄D.竹茹

33.善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治湿痰之要药,并可治疗各种呕吐的是()A.半夏B.天南星C.枇杷叶D.竹茹

34.治咳喘的要药是()

A.白果B.桑叶C.紫苏子D.苦杏仁

35.温里药都具有的功效是()

A.温肾壮阳B.温里散寒

C.温肝散寒D.温胃止呕

36.治肾阳虚证,附子常与何药相须为用()

A.细辛B.肉桂C.五味子D.沉香

37.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敛汗的药物是()

A.酸枣仁B.柏子仁C.龙骨D.磁石

38.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煅的药物是()

A.牡蛎B.朱砂C.龙骨D.磁石

39.具有燥湿利水作用的补气药是()

A.人参B.黄芪C.山药D.白术

40.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内脏下垂,首选()

A.甘草B.人参C.白术D.黄芪

41.肺肾两虚之喘咳,宜选用()

A.五味子B.乌梅C.麻黄D.山茱萸

42.主治阴血亏虚之心烦、失眠、惊悸的药是()

A.丹参B.酸枣仁C.龙眼肉D.大枣

43.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可治头风头痛,下达血

海可治痛经闭经,中开郁结可治胸痹胁痛的药是()

A.牛膝B.丹参C.三棱D.川芎

44.丹参有“小四物”之称,其功效是()

A.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凉血止痛,利水消肿

B.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C.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凉血止痛,清热消肿

D.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润肠通便,清热消肿

45.南沙参与北沙参的不同点是()

A.凉血活血与养血敛阴

B.兼能化痰与长于补阴

C.平降肝阳与清热平肝

D.行气之功与破血之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

将序号填人括号内。)

1.四气的临床意义是()

A.根据病证的寒热择药

B.根据病证寒热程度择药

C.寒热错杂者,寒热药并用

D.真寒假热者,治以热药

E.真热假寒者,治以寒药

2.人心经清心火宜选()

A.淡竹叶B.黄连C.栀子D.黄芩

3.既能平肝阳,又能息肝风的药物是()

A.珍珠B.钩藤C.天麻D.全蝎

4.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A.配伍禁忌B.病证用药禁忌

C.妊娠用药禁忌D.饮食禁忌

E.十八反

5.长于清泄肺热的药物是()

A.黄芩B.黄连C.地骨皮D.石膏

E.桑白皮

6.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

A.活血化瘀B.止咳平喘

C.宣肺利水D.润肠通便

E.消痈排脓

7.甘草功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可用于解下列哪些毒()

A.痈肿疮毒 B.水火烫伤毒

C.农药中毒 D.食物中毒

E.药物中毒

8.下列哪些药物能治肠燥便秘()

A.火麻仁B.郁李仁C.桃仁D.杏仁

E.芒硝

9.利水渗湿药适应的病证是()

A.淋证B.痰饮证C.水肿证D.小便不利

E.黄疸

10.下列哪些药物具有安胎作用()

A.砂仁B.黄芩C.杜仲D.菟丝子

E.桑寄生

11.平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选()

A.白芷B.荆芥C.桑叶D.葛根E.菊花

12.祛风湿,治疗风湿痹宜选()

A.木瓜B.苍术C.独活D.威灵仙

E.桑寄生

三、筒答题

1.药物配伍后可出现哪些配伍关系?

2.简述中药的服药方法。

3.比较柴胡与香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异同点。

4.简述中药的性能有哪些?

第二章中药学参考答幕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B 5.A 6.A 7.A 8.D 9.B 10.A11.B 12.D 13.D 14.C 15.C 16.C 17.C 18.D 19.D 20.D21.D 22.A 23.D 24.C 25.A 26.A 27.C 28.D 29.A 30.C3l.D32.B33.A34.D35.B36.B37.A38.B39.D40.D 41.A 42.B 43.D 44.C 4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 3.BC 4.ABCDE 5.ADE 6.BCD 7.ACDE 8.ABCD 9.ABCDE 10.ABCDE 11.CE 12.ACDE

第三章方剂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有关方剂组成原则中君药的含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治疗主病B.治疗兼病兼证

C.在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D.任何方剂中必不可少

2.逍遥散的功效是()

A.抑肝扶脾,理气止痛B.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C.透邪解郁,疏肝理脾D.疏肝健脾,活血调经

3.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选用()

A.玉屏风散 B.牡蛎散

C.桂枝汤 D.补中益气汤

4.二陈汤的君药是()

A.半夏B.茯苓C.桔D.半夏和桔红

5.治疗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甚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者,首选()A.紫雪B.安宫牛黄丸

C.至宝丹D.苏合香丸

6.大承气汤的煎法是()

A.先煎大黄,再入枳实,芒硝冲服

B.先煎枳实、厚朴,再人大黄、芒硝

C.先煎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冲服

D.先煎枳实、厚朴,再人大黄、芒硝冲服

7.乌梅丸主治下列何证()

A.咳喘B.蛔厥C.疳积D.消渴

8.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学书是()

A.《五十二病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肘后方》 D.《伤寒杂病论》

9.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意义是()

A.清热透表B.清透邪热

C.清热解毒D.清热散结

10.血府逐瘀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A.瘀阻头面B.瘀阻膈下

C.瘀阻胸中D.瘀阻少腹

11.麻黄汤为发汗之()

A.要剂B.峻剂C.缓剂D.轻剂

12.桂枝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A.解肌散寒 B.养阴和营

C.温阳益气 D.温肾散寒

13.桑菊饮与银翘散均为辛凉解表剂,其主治证的区别为()

A.有无发热B.有无恶寒

C.有无咳嗽D.有无口渴

14.下列哪组药是“六一散”的组成()

A.滑石、薄荷 B.滑石、藿香

C.藿香、佩兰 D.滑石、甘草

15.疏散外风剂常配养血活血药,其机理可用下列哪句话概括说明()

A.风乘虚而入,正旺邪自除

《实用中医护理学》单选(复习题库)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钢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D)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5.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D) A木B火C 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B) A曲直B 炎上C润下D从革 7.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D) A润下B稼穡C炎上D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C)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 9.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1藏神的是(A) A心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C) A心B肝C脾 D肺 14. “在窍为目”的是(A) A肝B心C脾D肺 15?“受盛之官”指(C) A胆B胃C小肠D大肠 19. “先天之本”是指(D) A心B肝C脾D肾 20. “后天之本”是指(C) A心B肝C脾 D肾 26.具有主疏泄、条畅气机功能主要脏腑是(D) A心B肺C脾D肝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B) A肝B M C脑D髓 29.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心其华在舌B肺其华在毛C肝其华在爪D脾其华在唇 3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心在窍为舌B肺在窍为喉C脾在窍为口 D肝在窍为目 40. 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C)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 41. 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易伤阳气的致病因素是(B) A风邪B寒邪C湿邪D痰饮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简述你对中医护理的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医学教育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所谓导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篇二: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XX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试题

中医护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生理方面是以:() A、五脏中心 B、六腑为中心 C、经络为中心 D、精气血津液为中心 2、“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属阴阳的() A、相互对立 B、相互消长 C、相互转化 D、相互累及 3、临床症见呼吸少,吸气困难,动则气喘属() A、肺气虚 B、心气虚 C、宗气虚 D、肾不纳气 4、能转化成血液又是血液组成部分的是() A、原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5、内风的产生是由于() A、肝脏功能失调 B、心脏功能失调 C、情志失调 D、邪气偏盛 6、膀胱贮藏排泄尿液的功能是依靠() A、膀胱的气化 B、肾的气化 C、肾与膀胀的气化 D、三焦的气化 7、火和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易致肿疡 C、伤津耗气 D、挟湿 8、风热证感冒汗多湿衣时防止受凉复感护理应() A、随时擦汗衣 B、汗止后更衣 C、擦汗后盖上被子 D、温水擦浴 9、暴盲肝阳上亢证饮食禁忌() A、酒及辛辣之品 B、生冷瓜果 C、多饮水 D、荤腥 10、在饮食护理中,根据四时气候的宜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春季宜食清淡瓜果,忌油腻、辛辣食物 B、夏季宜食生冷甘凉,忌不洁食

C、秋季宜食清淡、生津滋润,忌辛辣燥热食 D、冬季宜食温热,忌生冷,过咸食物 11、芒刺舌主() A、热盛 B、阴虚 C、食滞 D、气滞 12、语音低微或断续不相接的多属() A、虚证 B、实证 C、寒证 D、热证 13、白木耳味甘平,是有( )的功效,故可治疗肺阴咳嗽,虚劳咳嗽痰中带血。 A、和血养营 B、健脾补虚 C、滋阴润肺 D、活血止痛 14、疼痛喜按多属() A、虚证 B、实证 C、气滞证 D、瘀血证 15、下列食物中不具有消水肿作用()。 A、黄豆 B 、赤小豆C、鲤鱼D、冬瓜 16、患者咳嗽痰黄稠咯吐不爽,口渴咽痛,头痛,恶风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按脏腑辨证属() A、风寒束肺证 B、风热犯肺证 C、风燥犯肺证 D、痰热壅肺证 17、患者口渴不欲饮多为() A、实热 B、寒证 C、痰饮内阻 D、湿热 18、下列属于温补类食物的是()。 A、牛奶 B、猪肉 C、鸡蛋 D、鸽子 19、胃痛剧烈或兼呕吐时应() A、半流饮食 B、软食 C、少食多餐 D暂禁食 20、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A、肺主气、司呼吸 B、主宣发肃降 C、主纳气 D、通调水道 23、老年人的食养,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 入题干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是( ) 来源: A.心血盛衰 B.脾气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 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考试题型: 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 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 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 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 脏腑——各自的别称,生理功能、与体窍神、液的关系 病因——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经络腧穴——生理功能,分类、概念、十四正经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一源三歧”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四诊——正常人的面色,舌象,脉象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 辩证——理解和应用,八钢,气血津液,脏腑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操作的内容选择、判断及小部分答题) 重要方剂——性能,作用趋势、分类、剂型,煎煮服用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发生、 发展),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 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防护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防治疾病发生与发展。(较重要) 包括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①养生以固护正气②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 和传变。①早期诊治②控制传变 中医基本理论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 1、概念: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 ①普遍性:如: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 ②相关性:如: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 阳。 ④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 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中医护理学 阴阳学说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 E.阴阳自和 15.“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阴阳交感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消长平衡 1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8.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 E.阴中之阴 1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 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 2.2 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 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 3.1参考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3.2课程学分 课程修完,考试合格给予课程学分分。 4.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87814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是( ) 来源: A.心血盛衰 B.脾气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 表現.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

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卷名称:2014年1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满分:100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是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分值:1分) A.直接伤及内脏 B.影响脏腑气机 C.容易损伤脾胃 D.影响病情 2.“寒因寒用”的治疗法则是 (分值:1分) A.虚寒证用寒药 B.实寒证用寒药 C.假热证用寒药 D.假寒证用寒药 3.哪项不是寒凉药所具有的作用 (分值:1分) A.清热 B.泻火 C.助阳 D.凉血 4.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分值:1分) A.血液生成与运行方面 B.调节全身气机方面

C.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 D.调畅情志活动方面 5.施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分值:1分) A.先灸头面部后灸四肢部 B.先灸胸腹部后灸腰背部 C.壮数先多后少 D.艾柱先大后小 6.下面哪一种手法不属于推拿手法(分值:1分) A.摆动类手法 B.振动类手法 C.挤压类手法 D.端提接骨 7.具有清热、泄火、燥湿作用的是 (分值:1分) A.辛味食物 B.甘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8.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属于 (分值:1分) A.佐助药 B.佐制药 C.反佐药 D.使药

9.中脘穴位于 (分值:1分) A.脐中直上1寸 B.脐中直上2寸 C.脐中直上3寸 D.脐中直上4寸 10.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分值:1分) A.心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肝的功能 D.肺的功能 11.下列各项,属于相克关系的是 (分值:1分) A.木和土 B.木和火 C.火和土 D.土和金 12.肝开窍于 (分值:1分) A.目 B.耳 C.舌 D.爪 13.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属 (分值:1分) A.大肠湿热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护理学试卷

中医护理学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整体观念 2、五脏六腑 3、六气、六淫 4、五行 5、舌苔 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10分) 1、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心主_______,主________,开窍于_____,其华在_____,心与______相表里。 3、津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清而稀薄者称为_____。浊而稠厚者称为_____。 4、安神药宜在睡前_______________服用。 5、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____________、现病史、___________、个人生活史、___________。

6、面色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7、风为阳邪,其性_________,易袭_______位。 8、舌诊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A1型题】(每题1分,共35分) 1、中医全身望诊中,不包括() A.望神 B.望色 C.望形态 D.望姿态 E.望皮肤 2、在观察面色中,哪一种不属于病色() A.赤 B.白 C.黄 D.青 E.绿 3、心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4、肾开窍于() A.耳 B.耳和二阴 C.鼻 D.舌 E.喉 5、肝的主要功能是() A.主运化,统血 B.通调水道,藏血 C.主神志,主统血 D.主疏泄,主藏血 E.主神志,主血脉 6、与脾相表里的脏腑为() A.小肠 B.胃 C.膀胱 D.胆 E.卵巢 7、脾的主要功能() A.主运化,升清,统血 B.主运化,宣发肃降 C.津液输布,通调水道 D.水液代谢 E.主血脉,主神明 8、心属()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一)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二)“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2:“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三)中医传统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常用中医传统技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学试卷

中医护理学试卷 (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整体观念 2、五脏六腑 3、六气、六淫 4、五行 5、舌苔 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10分) 1、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和。 2、心主,主,开窍于,其华在,心与相表里。 3、津液是指的总称,清而稀薄者称为。浊而稠厚者称为。 4、安神药宜在睡前服用。 5、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现病史、、个人生活史、。 6、面色分为和两种。 7、风为阳邪,其性,易袭位。 8、舌诊主要观察、。三、选择题 【A1型题】(每题1分,共35分) 1、中医全身望诊中,不包括() A.望神 B.望色 C.望形态 D.望姿态 E.望皮肤2、在观察面色中,哪一种不属于病色()

A.赤 B.白 C.黄 D.青 E.绿 3、心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4、肾开窍于() A.耳 B.耳和二阴 C.鼻 D.舌 E.喉 5、肝的主要功能是() A.主运化,统血 B.通调水道,藏血 C.主神志,主统血 D.主疏泄,主藏血 E.主神志,主血脉 6、与脾相表里的脏腑为() A.小肠 B.胃 C.膀胱 D.胆 E.卵巢 7、脾的主要功能() A.主运化,升清,统血 B.主运化,宣发肃降 C.津液输布,通调水道 D.水液代谢 E.主血脉,主神明 8、心属() A.木 B.金 C.土 D.火 E.水 9、脾属() A.木 B.土 C.水 D.金 E.火 10、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 A.六淫 B.六邪 C.六气 D.六疫疠 E.以上都不是 11、“先天之本”是指()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水 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B.稼穑C.炎上D.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B.三焦C.肝D.肾 11.藏神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2.主统血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B.怒C.思D.忧 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B.心C.脾D.肺 15.“受盛之官”指()

A.胆B.胃C.小肠D.大肠 16.“血府”指() A.脑B.髓C.骨D.脉 17.朝百脉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 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 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A.吸入清气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D.助心行血 2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 25.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26.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主要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肝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的是()A.肝B.胆C.脑D.髓 2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B.筋C.髓D.骨 2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其华在舌B.肺其华在毛 C.肝其华在D.脾其华在唇 30.“天癸”是指() A.来自父母的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B.促进生殖机能的基本物质,由肾精产生 C.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D.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物质

中医护理学 简答

《中医护理学》简答、论述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恒动观念: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 的运动变化中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 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 6.指导疾病的预防 四.五行的各自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 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绪论 (一).A型选择题:为最佳选择题,从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首创麻沸散的医家是: ( B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李时珍 2.《侍疾要语》的作者是:( C ) A.李杲 B.钱乙 C.钱襄 D.叶天士 E.吴鞠通 3.首创猪胆汁灌肠法的医家是:( D ) A.孙思邈 B.王清任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吴鞠通 4.哪位医家首创了自缢急救法: ( A ) A.张仲景 B.孙思邈 C.朱丹溪 D.吴鞠通 E.李时珍 5.我国最早记载中医护理内容的医学巨著是( B ) A.《伤寒论》 B.《黄帝内经》 C.《渚病源侯论》 D.《五十二病方》 E.《千金方》 6.哪位医家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D ) A.孙思邈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E.刘完素 7.《饮膳正要》的著者是( A ) A.忽思慧 B.成无己 C.蔺道人 D.吴师机 E.王清任 8.对“天行瘟疫”提出:“取初病人的衣物,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做法的医家是( C ) A.孙思邈 B.王清任 C.李时珍 D.叶天士 E.吴鞠通 9.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观点的医家是( D )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张从正 D.叶天士 E.吴有性 10.哪部医著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A )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千金要方》 D.《神农本草经》 E.《侍疾要语》 11.“五禽戏"中不包括下列哪种动物:( B ) A.熊 B.鹰 C.猿 D.鹿 E.虎 12.强调“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把食疗放在药疗之上的医家是: ( C ) A.伊尹 B.扁鹊 C.孙思邈 D.张仲景 E.李时珍 (二).B型选择题:为配伍选择题,为一组,(2—5个)共用A,B,C,D,E五个备选答案。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 A.孙思邈 B.张仲景 C.扁鹊 D.华佗 E.李时珍 1.创编“五禽戏”的医家是: ( D ) 2.撰写“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专论医德的医家是: (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