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学习感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信息,其承载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文字,包括文件、书籍、印章等等,它可以直接记载历史;第二类是实物,这一类数量大,种类多,可以从中挖掘大量的历史信息;三类是精神传承,比如道德、宗教、语言、艺术、工艺等等。这一切就构成了传统文化。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对文物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在我们所遇到的“文物”中,往往真假相间、鱼龙混杂。还有一些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它难以正确地认识,因此在应用文物前,首要任务就是鉴定。文物鉴定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文物鉴赏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文物鉴赏”,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文物的知识,更是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发扬了优良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提升了文化品位,提高了个人素质。

在老师讲授的众多知识点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玉器鉴赏。

古人有佩戴玉的习惯,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戴玉呢?其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个:(一)分别等级。佩玉是在当时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本质在于给人身上的佩玉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还被列入了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天子要求用全佩,贵人则身必佩玉,而且佩玉常常是组配。(二)作为君子道德标准的象征。《礼记?玉薻》中还有下列重要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也。”从中道出了问题的根本。(三)以身正范,赞赏玉之互相碰撞之声为美乐,并自诩为道德操守的践行者,不啻是一种玉

文化的伟大创造。君子佩玉,除了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外,还彰显了作为君子在道德上的追求和取舍。所谓玉之五德:“仁、义、智、勇、洁”,就是以玉的坚硬象征君子之节气操守,以玉的滋润代表君子之谦虚风度。通过佩玉来匡正和规范君子的言行,从而达到最高的道德向往和理想追求。这只是“文物鉴赏”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却让我们生动有趣的了解了文物的文化和背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二、比较。比较是文物鉴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作出这两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都是比较时常常找的相似点。三、辨识。实际上就是对文物

的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手段。一件文物乃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件文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过程。因为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而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作为整体来认识的。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

除了了解历史,我们还学习到文物鉴赏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它具有历史内涵,代表并体现了一段特定的历史。其次,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身上的岁月痕迹、斑驳陆离的沧桑感,是它内涵的历史感,是那种说不出道不明、学不来仿不像的神韵。

如今,我们收藏文物,不能光看到它的商业价值,我们更应该品味的,应该是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文物鉴赏让现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多了一份高雅。

学习文物鉴赏,实际上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文字和艺术之外的又一种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的高雅精神食粮,可以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文物鉴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认识中华文明的精髓,了解中国古文化灿烂辉煌的成就,从而引起人们对国学的热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发现,在文物鉴赏过程中,大都能自然地排除杂念,不断促使内在精神世界的净化,使其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这时,心已宁静,思想已集中,以致使人忘却了忧虑与烦恼,专注于眼前或手中的文物,使其在鉴赏中陶醉,在朦胧中遐想,这种享受确是文物鉴赏者所独有的。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

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2、古钱币的鉴赏:

鉴定钱币的基本依据是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各个时代的古钱,都有自己的特征。

先秦时期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和环钱。有些空首布特别粗大,身长连首有五寸,身宽三寸以上的,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最接近。当时铸钱是用泥范,每范只铸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钱币,上面的文字没有两枚是同样的。这种钱币上的文字书法流畅,其笔划是一刀而成,绝不改动,伪造者伪造这些钱币时字划都显得呆滞,全没有战国钱币文字的特点。

西汉的铜钱有八种。汉初半两,身小肉厚,文字极不规则,有时甚至高挺;八铢半两比较大样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四、五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种类多。

莽钱中金错刀制作精美,大泉币直径一寸二分,重二十铢。锲刀和错刀币都是两寸长,错刀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是用黄金错成的,所以成为金错刀。

魏晋时钱币种类多,但伪品也多。这是钱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也曾普遍通行。出现了国号钱、年号钱及吉语钱,如“丰货钱”,改钱

径约三厘米,篆书,为后赵石勤所造。

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了解个时期铸币历史,掌握各代钱币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

四、文物鉴赏的意义:

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我们鉴赏文物价值的又一层面。五、文物鉴赏给我的启发:

3逻辑思维的不断培养,结合各个学科知识,学习科学掌握有效的鉴赏方法

5要注意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从细节做起爱护身边的文物古迹。篇三:文物鉴赏论文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初认识

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

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

中国文物的分类

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我们将在以后分类进行阐述。可移动文物共分为以下26大类:

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具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文物史迹共分为以下12大项:

人文初始历史古都名城揽胜沙场秋风科技杰作万里长城

建筑精华园林艺术宫观寺堂帝陵名冢直面真品名人遗踪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文物均有产生的时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依据。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一起,把不

属于该时代的文物剔出来,分别集合到与其时代相同的组内,从而可将不同时代的众多文物,以其产生的时代区别开来,达到归类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在按时代分类时,要注意我国在时代划分方面的情况,如历史时期的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当然在研究某一件文物时,要尽可能了解它的绝对年代,在分类中,一般只考虑它的相对年代。因此,古代文物,一般分为夏代文物、商代文物、周代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周、汉、魏晋南北朝、宋等时期的文物,还可以历史朝代详细划分。

文物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巴黎时间25日19时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这一活动引发了中国高度关注,最终圆明园流失文物兔首和鼠首以总价约为二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件事件引发了我对文物五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的深思。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另外一种是物质上的,从精神上来说文物是构成社会群体心理中的潜在组成之一。它不单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作为人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一旦形成成熟的文物价值观,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社会的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能提高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从物质上来说文物具有科研的价值与经济效益,人民能从文物了解到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人民去看展览目的就是想吸收文物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能够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知道中国的历史,而商家举行展览就是为了盈利,这样的商业活动是文物价值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文物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通过了这样的商业活动能使人民激发起保护文物的情绪。但是这种一方面对“重要”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对“普通”遗产破坏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表明,我们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还很不成熟。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使得一些文物遗址遭受破坏,一些具有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物被现代话的高楼大夏所取代,文物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保护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物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历史文物是县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对加强德育教育,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传之于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我国国家馆藏文物数量太少,不足以佐证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史;第二,中国文物流失太多,现在去世界各地的古董市场,都能发现堪称国宝的中国文物被摆在地摊上贱价出售,而且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出土的文物;第三,中国文物的赝品太多,结果会导致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损害中国文物的国际声誉;第四,国内文物市场疏于管理、杂乱无章。制假无罪、卖假不罚、专家虚假鉴定、拍卖行“假拍拍假”等现象普遍存在。

小结

通过本学期文物鉴赏的学习,我对文物定义特征,分类及其意义和保护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号召大家保护文物,保护文

化。 (本文相关专业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百度百科以及中国文物网等) 2011053340王勇篇四:文物鉴赏论文

越窑瓷器的鉴定与鉴赏

摘要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字越窑瓷器鉴定识别纹饰铭文釉色装烧体胎

二、越窑的鉴定

越窑分为早期越窑、越窑、越窑仿品识别三个方面。

(一)早期越窑的鉴定(1)造型与装饰艺术。

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主要有: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东汉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袭了西汉时铜虎子形象。造型是比较简单,横卧圆筒体,前面向上有一个突出的,微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部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

(2)胎釉与装烧工艺

早期越窑的装烧工艺,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第一,明火迭烧。第二、泥点间隔支烧。第三、间隔窑具的支烧。(3)铭文及纪年器

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这为我们鉴定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依据。在接触的制品中,鄞县东汉瓷钟底书“王尊”隶书两字,绍兴东吴瓷灶灶面上书“鬼灶”两字,上虞县东吴虎子上铭(纪年)“赤乌十四年(251)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二)越窑器物的鉴定

越窑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

1、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利美观。2、装烧工艺的特点

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

匣烧工艺,有二个明显的特点:(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这个特征断定都是元和朝以后的制品。(2)匣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应该有支烧泥点的印痕。这个印痕的大小与形式,对我们了解它制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胎骨识别与釉色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组成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还原焰较好

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便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匣烧使呈色青为多。由于配料差异与窑炉气氛差别,所以呈色也有变

化。

晚唐,由于大量使用匣烧,使釉色大为改观,加上窑炉烧造技术的改进,使

窑温升高,使制品呈以青翠为多。“贡窑”所使用的匣烧,其质量达到极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亦以青

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了。

三、越窑仿品的识别

越窑青瓷不论早期制品和越窑时期制品,在我国享有崇高声誉。

1、越窑仿品流传广

在五十年代,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中,曾发现一件鸡壶,仿者以五代

越窑面貌设计,全器施青中泛灰釉,松子状支烧印痕。这件器物造型逗人所爱。但仔细推敲,造型在越窑制品中,显得不伦不类,泥点支烧是唐式,露胎地方是白色,拉胚成型,在壶身中没有旋纹,光滑如新。这件仿品无疑是解放前制造的。目前,仿造者,不但有早期越窑的西晋人物堆塑罐、东晋鸡头壶,而且还有唐越窑的执壶、玉璧底碗等等,制作后再入土,或作成旧器状。但是仿制者疏忽胎体,无法作成灰白,入土开片泥痕也新鲜可见,支烧泥点特征无法体现,与真货一比原形毕露。2,仿制器物的特点

(1)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

观》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2)临摹纹样。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

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3)装烧工艺。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

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

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4)釉色的鉴别。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

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5)体胎的仿制。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

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四、越窑制品的鉴赏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因此,在唐代越瓷

已跻身于金银珠宝、丝绸绫罗之行列,被最高统治者,列为供奉神灵的珍贵品之

一。唐代越窑青瓷,不仅是艺术制品,而且是生活的实用器,深受国内外各阶层的喜爱,所以唐代文人学士,对越窑青瓷的咏诗赞赏屡见不鲜。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赏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

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见越瓷质佳,成为茶具中的精品。正因为越瓷有如此身价,所以赞颂越瓷的诗人也特别多。

由于越窑所产青瓷,曾经风靡一时,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目前,日本、韩

参考文献

1陈万里《瓷器与浙江》、《越瓷图录》

2瓷宝斋《越窑窑具文字调查研究》

2陆羽《茶经》

3皮日休《茶瓯》

4许浑《晨起二首》

5韩握《横塘》篇五: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 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

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

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陕西临潼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4、秦始皇兵马俑

以陶土烧制的兵马群塑,是秦始皇的随葬物品之一。1974年初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掘出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在课上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陶器的图片以及老师去实地考古的图片,这点上实在是让人羡慕,羡慕老师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接下来,我来说说关于这个学期考古鉴赏的学习感想。

首先,大体感觉它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因为我们真的只能用一种欣赏图片的角度看待这门课,因为我们不懂,不懂那些专业的名词,也不懂考古所谓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那些考古的经验和阅历,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考古学家嘴里的心酸苦楚。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只有出土文物的高贵与神秘。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仍然会趋使我们去喜欢考古这门课程。原先的喜欢魏晋南北朝,喜欢邯郸的兰陵王墓,于是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与好奇心去了,去看了,但是现实总是会脱离想象,看到的也就是一抔黄土,但是心中的热情未被熄灭,反而感觉更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神秘色彩了。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断壁残垣,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说到这些,就有一种体现小说境况,那些风尘中的历史文物总带着神秘色彩带给我们无尽遐想,也让我们更爱它了。

最重要的是我在老师您身上学到的一种职业道德和精神,以及那种对考古的热爱。哪怕课上的人再少,你也会按时上下课,认真上课,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为我们讲述您的考古经历,每次你说出自己的经历或者是挖出来的文物时那自豪的表情,我会一直记得。那是你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是人生的一中极高的追求吧。我相信我今后的日子里,也会忠实于自己所爱,做一个有责任有意识的人。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工业设计2班 姓名:曾玉琳 学号:0864122204

艺术欣赏之我见 “艺术是一种宣泄心灵与情绪的冲动,设计是一种表现智慧与品位的行动。要使一个国家得到真正的进步,设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愿用自己有限的脑摺皱来指挥双手发出我微薄的力量去为之,我愿与更多的人为伍!”通过对艺术欣赏的学习,我可以解决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艺术究竟为了什么?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理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尽管艺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说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就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他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像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再次是美学与艺术的关系,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席勒动情地呼唤过:“啊!人类有你才有艺术。“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而艺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美呢?美术中的艺术美,离不开美术作品,艺术美指的就是美术作品中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

文物鉴赏 瓷器

《中外文物鉴赏》课程论文 ——粉彩瓷器赏析 2010051019 10广电冯杨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就对文物有很大的兴趣,经常看央视的《鉴宝》栏目,也时常翻阅些关于文物的书籍。这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的文物鉴赏知识,还有老师课上提到的很多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经验,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真实更学术的了解,让考古和文物从小说、电视中走了出来。 课上,我们领略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物质结晶——纹饰古拙、记录大事的先秦青铜器,了解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特点及演变;也了解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到古典西方建筑;还介绍了玉器文明以及现代“制造古玉”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属瓷器了。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明净,不褪色。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存世的古代著名瓷器形体优美,釉色鲜亮美观,整体单纯而有变化,精巧而有气魄,堪称美轮美奂。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的粉彩瓷。 概说 粉彩瓷是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

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其内容多绘人物、花鸟、山水,浓淡相间,色彩丰富,画工细腻,富有立体感。 粉彩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其装饰可以追溯到唐三彩,它是在烧好的白瓷器釉面上再施以彩绘。由于彩料中掺进了含砷的玻璃料,使色彩有粉质感而得名。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粉彩图案上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彩绘具有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粉彩瓷器亦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美称。 康熙时期·萌芽 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瓷。当时景德镇粉彩瓷处于初创时期,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器型比较单一,仅见盘、水丞等;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粉彩只限于装点图案的局部,像花蕊等,风格简朴,着色粗糙。如康熙粉彩花卉纹盘,红花用单一胭脂红,白花则施粉质釉料。其他色彩仍保留五彩的方法,是早期粉彩瓷的代表作。 这个时期的粉彩瓷器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如【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盘(图1),【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丞(图2);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如【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粉彩花卉纹碗(图3)。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鉴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4课时 开课单位:政史学院 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 课程性质:中国古文物鉴赏包括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几种常见的古器物(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的欣赏鉴定等几个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它是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好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并且可提升学生中文物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培养参与市场投资收藏能力,造就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文物鉴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保护、管理文物的自觉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主要类别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史学理论等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文物学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文物管理的法规;理解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理解并掌握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和发掘管理等专项内容。 本章重点: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本章难点: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物学及其研究范围 一、文物与文物学 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种类和条件;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的鉴定;研究文物古迹与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护技术 第二节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文物价值的认识 二、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学价值 五、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开发为旅游资源的作用。 第三节文物的分类 一、文物分类的意义及要求 文物分类的意义;文物分类的要求 二、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 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存在状态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社会属性分类法 第一章瓷器 教学目标: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知识,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懂得古代瓷器的保养方法,掌握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使学生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掌握陶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种类,早期瓷器(东汉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瓷器的特征,彩绘瓷阶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以及陶瓷器文物的损坏,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

青铜器鉴赏

中国青铜器的学习心得体会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就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而在青铜器中,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是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科技的代表。 一、发展历史 中国青铜器从4700年前开始出现,到现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跨越了约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在约4000年前的传说的夏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走向发展的顶峰。商朝盛行以鸟兽为器物形象的青铜尊,如四羊尊、象尊、猪尊和鸮尊等。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出现在商朝前期,但是否为文字还需要考证。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续商代的青铜器,中期时则开始趋近于简朴风格。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早期常见的青铜器已经大规模减少或消失。列鼎和编钟开始出现。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按照高低的阶层来实行数量分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部分西周青铜器还带有铭文。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仍然在继续发展,但已经不像前朝那样繁琐,而是讲究实用和朴素风格。商朝和西周时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为减少。带钩和铜镜是当时冶炼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国的长沙出土了最多数量的铜镜。而在曾国(今湖北随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编钟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铜器则是春秋时期高超的冶炼技术的反映。进入秦汉时期,虽然青铜器依然在前期铸造,但是也开始逐渐被早期铁器所取代。铜镜的冶炼工艺沿袭下来,但在材料上也开始出现改变。 二、地理分布 在地理分布上,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为主地带的青铜器出土较早较多,以前被认为是青铜器造诣最高的地方。近年来不断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初认识 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 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 中国文物的分类 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我们将在以后分类进行阐述。可移动文物共分为以下26大类: 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具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文物史迹共分为以下12大项: 人文初始历史古都名城揽胜沙场秋风科技杰作万里长城 建筑精华园林艺术宫观寺堂帝陵名冢直面真品名人遗踪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文物均有产生的时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依据。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一起,把不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铜镜概述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

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文物鉴赏学习心得

《文物鉴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我很高兴学校开展了文物鉴赏这节课,这一学期的课让我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技艺的伟大,也了解到中国文化积淀的深厚。虽然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但是从小却对历史和文化充满了热爱。学校开展的《文物鉴赏》选修课让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讲述中,时常幻想着回到古代,去亲眼看看那些文物,去触摸那些文物,去感受那些文物。古代的文物是那么的华美,是那么的精致。毫无工业的影子,每件产品都充满了一个匠人的全部心血。 我认为学习文物鉴赏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句话叫作:“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所以历来文人雅士喜爱的什么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藏品就逐渐的变得日趋红火,所以文物的鉴赏也发展为一门很大的学问。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对于文物的鉴赏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更对于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了数千年。最终剩下的文物一定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数千年发展的结晶。他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文物身上,我们能够窥望过去,了解古代的文化,古人的审美,古人的生活。 《文物鉴赏》这门课,我收货了很多的知识,老师们用精心准备的ppt,讲述着古代优秀的文物,并且从他的历史发展与鉴赏方法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有的文明已经衰亡,有的文明正走向兴旺,有的文明却只是在萌芽。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当你亲眼看着一个文明开始和发展,一个文明的没落,多少都会有一点感触。就像人要亲近大自然才能放松自己一样。当我们面对着先人的东西,走在先人住过的遗迹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恐怕只有同为人类的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同时,当我们惊于先人的旷世奇观时,相对于亲切,我们更有一种尊崇和膜拜。在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由于知道最后的结局,对于最后悲哀的场面的见证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总之,学习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文物鉴赏论文

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 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我在博物馆也见到了战国时秦地区的一种货币“半两”圆钱,这种钱是方孔,上刻有文字,笔画高挺,俗称“战国半两”。秦在统一六国之后,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制度,规定以黄金质为上币,铜质钱为下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成为法定的铜质货币。传说秦始皇曾下令尽收天下吉金,铸成十二个铜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青铜旧币也在回收之列,但有人不甘交出,便将古币埋入地下,侥幸逃过一劫。正因如此,我们今人才可以欣赏到战国时的货币,可谓幸运。 之后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就是西汉的五铢和新莽“契刀五百”,第布八百,还有东汉的“五铢”。之前秦朝的货币大都是陶范铸造,到了汉代普遍开始使用铜范或石范铸钱,规格统一,铸造量大。西汉的五铢钱大小适中,外廓深刻,字迹工整有力。王莽篡权之后,一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制。在第一次改革时,王莽推出了“契刀五百”,不同于先秦时期燕地与齐地的刀币,它的形状更像现在的钥匙,圆环变大,内孔为方孔。第布八百是第三次改革时推出的,这次布币像是先秦时赵地区流行的平首尖足布,不同的是第布八百在平首处挖有圆孔,而且整体也要比平首尖足布长。东汉“五铢”与西汉五铢类似,只是穿上没有一横,并且质量不如西汉五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币就都是常见的方孔圆形钱,只是上面刻的字不同。 隋朝统治时间虽不算长,但是隋朝货币隋五铢十分精美,隋五铢与汉五铢制作风格完全不同,表现在字口深,字窄而边宽等细节上。钱上刻的“五”字笔画交差,而且整体发白,故俗称“五铢白钱”。之后的唐代开启了新的宝货制,钱币铸造得更加精良。唐高祖发行了唐朝第一批货币“开元通宝”,工艺精美,文字深俊,铜质纯净。博物馆里收藏的开元通宝大钱上的钱文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所写,文字端庄凝重,“元”字第一笔很短,所以又俗称“短一元”。后来到了中唐,社会动荡,物价上涨,盗铸现象严重,制币工艺逐渐走上下坡路,许多钱币文字印制不清,重量减轻。唐晚期收天下寺庙废铜铸钱,钱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 ——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 学校:上海财经大学 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 姓名:尹笑谈 学号:2010113318 【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即使是同时代的兽面纹,也有详略之分,有的简略到只有一对兽目,这较多的出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但商中期更突出目纹一些也比较精细,具有更为强烈的神秘气氛,但图案仍是抽象的;有的形象具体,这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而兽目相对的缩小了,并且有平调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有的更是有了对原始图案的变形,这也是出现于日渐繁华与奢靡的商代晚期,他有着多种细化的分类,但总体来看没有之前那些兽面纹的工整,甚至有些失去整体感。虽然它们的形象是公式化的,但却有着纷繁复杂的角形,有牛角形、外卷角形、内卷角形等各种。龙纹也是在青铜器上比较“活跃”的一种纹饰。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型蜿蜒的动物都可以归之于龙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大致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和两头龙纹。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前两者。爬行龙纹,顾名思义即作爬行状的龙,它们在青铜器上大都呈对称排列并由各种不同角形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而成,并且角形大部分与兽面纹相同,但也有取消了角直接代之以凤的长冠但保留兽头的;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这种蜷曲是圆形的蟠曲或上部直立下部蟠坐,且显然这两种构

新国家博物馆考察报告—古代文物鉴赏

新国家博物馆考察报告 ——古典艺术品观赏及 文物鉴赏选修课心得 一、前言。 (1)考察背景: 本学期,我选修了国宝鉴赏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欣赏了自人类史前直至清末的一系列名贵文物,有的藏于故宫、国家博物馆,有的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或者分散在全国各地,更有的远在海外。我们无法一览穷尽所有宝物,但基于北京这个古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珍宝中的佼佼者。于是,我展开了此次考察。

这是我第二次到访国家博物馆,基于课堂所学的知识,我比第一次到访时,对于古典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可以说,每看到一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给我们的珍宝的真品抑或是仅仅只是复制品(一些珍贵画稿的复制品),都让我感到一阵喜悦,也感到震撼,实物比课堂上的画片更加打动人。 这份考察报告用以记录此次考察的准备工作、具体过程,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因为所学知识有限,深入考究的能力尚且有限,文中涉及的面比较宽泛,特此说明。 (2)考察意义: 我主修的专业是法语,并非艺术类的学科。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另辟蹊径地选修了这样一门学科。我想,这一方面是出于我的个人兴趣,在高中时期,我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阅读了一些历史文献,发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发展紧密相关,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品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个女生,我认为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是极其必要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自身气质自然可以得到升华。 另外,结合我自己所学的法语学科。我希望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基础上,能够在未来至少在欧洲国家及一系列使用法语的国家里进行数年的学习或者旅行,来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艺术,是一个重要的

《古玩收藏与鉴赏》论文

《古玩收藏与鉴赏》论文 浅谈丝绸之路玉器探宝——甘肃酒泉“夜光杯”的文化发展甘肃酒泉夜光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这种酒杯是用祁连山一带的酒泉玉石巧磨细琢而成的。祁连玉又名祁连山玉,产于蛇纹石化超级岩中,主要由钠铝硅酸岩矿、绿铀矿、磁铁矿、铬铁矿、铬尖晶石等组成,因其含有多种矿物质,使祁连山玉呈现出浅绿、翠绿、褐绿、墨绿等多种颜色,其中,含铬、镍离子的祁连山玉可与高绿翡翠媲美,故又祁连翠玉之美称。 酒泉夜光杯惯地细腻,纹理天然光滑透明,杯壁薄如蛋壳。色泽有脆绿、墨绿、鹅黄、羊脂白等。夜光杯具有耐高温抗严寒的优点。斟烫酒,不爆不裂;历寒冬,不冻不炸。盛酒后,色不变,味更浓。这种酒杯含有50多种与人体生命相关的微量元素,长期使用能充分补充人体矿物质营养和微量元素之不足,又能调解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洗涤病毒,抗拒衰老。现已远销欧、亚、美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用玉琢成的名贵饮酒器皿。当你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从此夜光杯名扬干古。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记述了西域夜光杯的特色。酒泉是河西通衢之地,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北通沙漠,南望祁连。制作夜光杯的玉料就是采自距酒泉城百余公里的祁连山中。 据说,公元前七世纪时,周穆王当政。当时,西域的一个小国便送礼上朝,以求得和平共处。第一年,使节带着产自新疆当地的和田玉前往朝觐。周穆王见到那玉石,龙颜大悦,对使节及其随从盛情款待。第二年,使节如法炮制,又选出上好的玉石进献。然而,周穆王的反应十分冷淡。使节回国后,向国王讲述了周穆王的态度,并商量如何才能讨得周穆王的欢心。此时,有人提议,不妨把玉石做成酒器。因为周穆王喜欢饮酒,用上等玉石做成樽饮用美酒,应该是周穆王高兴的事。果然,第三年,当一盏盏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杯子摆在周穆王面前时,周穆王十分高兴。特别是当杯中斟满红葡萄酒时,月光下,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周穆王立即下令奖赏使节。夜光杯从此诞生,也因此而得名。夜光杯自己不会发光,它需要借助外部的光来产生那种奇异的效果。 唐人的一首七绝咏边塞诗,无意间成就了夜光杯,使之在后来千年间,变成了千古绝唱的奇珍异品!诗人王翰的《凉州曲》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由此可见,酒泉夜光杯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葡萄美酒产于凉州(武威),夜光杯产于肃州(酒泉),酒因杯而质愈显,杯因酒而名更著,相得益彰,名驰千秋。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如果对文物的真伪莫辨,时代不清,就无从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或者真假错置,时代错讹,研究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贻害无穷。从保护工作来讲,也失去科学依据,保了假古董。因此,文物鉴定也是文物保护和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之一。 而文物鉴赏则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文物鉴赏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鉴定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与价值造成很大困难。 特别在历史上,一些人出于盈利等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假古董,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通过鉴定辨识文物真假,就成为鉴定文物的首要任务。 文物鉴定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鉴定工作也难以做好。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一般的定义公式是:属+种差=定义。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600。C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的(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属)。瓷器的定义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 ~1200。C 左右烧制而成的不吸水的(种差)硅酸盐制品(属)。定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特定方法,、当然也是认识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说,文物分类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物的某些方面的鉴定过程。例如:在商周墓葬和文化遗址中,曾普遍发现一种青釉硅酸盐制品。器表施一层薄薄的青色或黄绿色玻璃质釉,胎色灰白,结构比较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发铿锵的金属声,但它又不像习见的瓷器那样,细腻晶莹,壁薄而釉厚,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这就要鉴定,其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将这些出土器物分别与瓷

古玩鉴赏论文

公选课《古玩鉴赏》结业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5163028 姓名王晶晶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吕传建职称讲师 成绩 2015年12月

景德镇青花瓷及其青花瓷鉴定 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而近些年也被鉴赏领域较为知名。通过对于青花瓷发展演变,鉴定方式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青花瓷器发展的重要性与青花瓷独特工艺。关键词:青花瓷发展史鉴定特点 引言: 根据目前所发表的考古瓷资料来看,青花最早应萌芽于唐代,到了元代,在对外贸易推动下,景德镇青花瓷走向成熟,至明代,青花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典雅瑰丽的色调、优美生动的纹饰被公认为我国制瓷史上发展前古之未有,开一代奇葩而走向鼎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汉唐以来素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终结。青花瓷的发展高峰期基本处于明代时期,而在明代青花瓷最为著名的属于景德镇所铸造的瓷器,代表着当时时期最为高超的技术。本文通过对青花瓷演变及其对于青花瓷鉴定文物的简单介绍,来了解中国国宝级文物的现代价值。 一.青花演变及其景德镇青花辉煌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在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体及装饰多为植物纹,如花草相缠的蔓草纹、宝相花,团形花等,只有少量动物纹、青花色调虽鲜艳,并有晕散现象,但色调浓处有黑色小斑点、胎釉灰、釉质多气孔,加之唐代尚豪华、器丰满、色华丽,多采用釉色装饰,如:唐三彩在唐代大量盛行。这使得唐青花昙花一现,没有得到推广和发展。同样宋代青花色暗蓝,不鲜艳、坯体釉质灰黄,如:浙江龙泉城南北宋金少寺出土的青花瓷残片、胎质较粗糙,腹壁胎体作红色,口部呈奶白色;内外均施釉、口和腹上部釉层较厚,釉色白中泛蓝,青花纹饰绘在外壁胎面、形如盛开的菊花,青花色调暗淡,色泽不鲜艳,这与钴土矿色料不纯有关,些因素致使青花装饰的魅力无法展现。直到元代,青花才开始得到大量发展,元代前中期的青花虽然呈色蓝中暗灰,但从纹饰构图和绘画技巧看来却颇具匠意,如:狮首纹、象首纹、如意朵云纹等丰富了器形的变化。到了元代中晚期,景镇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泛青,光润透亮,青花料色青翠披离,色泽光彩鲜亮,装饰题材也十分丰富,如植物题材方面,除了宋代的牡丹、莲荷、菊花、宝相花等外还新增了松、竹、梅、灵芝、蕉叶、枣花、山花、月季等,动物题材方面则新出现了孔雀、白鹤、麒麟、狮子、海马、异兽等。元代青花还采用流行的戏曲故事作为装饰画面,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代青花装饰艺术,不仅继承了汉唐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明代景德镇青花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青花艺术。从烧造技术到制瓷原料和青花色料上都为明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青花瓷综合之前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高超的技术。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