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

《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其他职能有哪些?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标价、定价、价格)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充当此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实际支付,购买、花钱)

※商品生产者要能把商品顺利卖出去,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4.纸币的含义是什么?纸币有何优点?

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

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它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5.纸币发行规律是什么?

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货币的流通公式是什么?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7.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解决?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为解决通货膨胀,要通过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手段来抑制。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当出现通货紧缩时,由于物价持续下跌,影响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解决通货紧缩,要通过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克服。

8.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是一种信用凭证。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两种商品是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价格调节生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人们收入差距都会影响消费水平。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活动。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消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当今,受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

3.什么是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消费结构是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的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怎样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有弊: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态度: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态度:理性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值得提倡。

5.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但过于节俭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规模扩大);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尽量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①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③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⑤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⑤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实现形式有哪些?

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和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实现形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其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制)。

6.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是什么?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国有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控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包括哪些?其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如何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①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怎么办?①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②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③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④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

1.什么是企业?企业的地位?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分类:按照所有制的不同,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企业可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

要求: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2.企业如何分类?什么是公司?公司是如何设立的?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之一。

成立要求: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3.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哪两种?区别在哪里?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含义: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以出资证明书证明股东出资份额。不能发行股票、不能公开募股。股东的出资不能随意转让。财务不必公开。

股份有限公司含义:是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财务公开。

4.公司具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公司制有什么优点?

①决策机构:股东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处理公司日常事务;③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优点: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公司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

机结合起来,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⑤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6.企业兼并和破产的意义是什么?

企业兼并的意义:①实行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可以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③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企业破产的意义: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②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7.什么是劳动?就业的意义是什么?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的意义:①劳动是人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②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就业形势?如何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

就业形势:由于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部畅通;劳动者就业观念不合理等原因,使我国的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形势严峻。

如何解决:

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1)国家: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发展。

(2)劳动者: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9.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1)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2)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保障劳动者权益(3)劳动者:①基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②依据: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③途径: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的含义?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有何异同?什么是利息?利息如何计算?

含义: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据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主要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企业。

种类及特点:定期储蓄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存期长,流动性差;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2.什么是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哪些?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结算业务。

贷款时应遵循的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3.股票的含义及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和风险?

含义: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特点。

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或红利等。

股票的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债券的含义是什么?债券的有哪些种类?

债券: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风险: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收益: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什么是商业保险?其种类有哪些?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是什么?

商业保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等)。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为什么

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怎么做: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

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按劳分配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包括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等。但并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收入都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②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③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2)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4)按劳分配的原因

A.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B.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C.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D.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按劳分配的意义

A.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储蓄分款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利息等。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所取得的收入。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管理者。

⑤按信息要素分配:指信息要素所有者提供信息时所获得的收益。如,中介公司收取的信息费。

⑥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

还有按数据、知识要素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及意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适用范围:可以在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出现,主要是在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

4.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

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社会公平的意义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②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①生产决定分配,根本上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分配差距。

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5.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的意义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性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过分的强调效率,有可能带来收入差距的拉大,违背公平目标;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则不利于调动劳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效率的提高。

(4)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④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拓展: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新整理)

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

初次分配是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一是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强化工资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关键词:工资、最低工资、劳动报酬)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其中,强化税收调节很重要,特别是要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更好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关键词:最低保障、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公益慈善意识日渐增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的含义和实现过程

①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即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②实现过程:财政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形式实现。国家预算是指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国家决算是指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2)财政收入

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②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A.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B.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C.债务收入:是国家通过借贷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泛指税、利、债以外的收入,主要包括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③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B.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④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A.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B.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②构成:按照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三种关系(a)

①财政收支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财政盈余意味着财政支出有充足的保障,对经济发展有利;但盈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会对经济

发展不利。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但如果财政赤字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也会对经济发展有利。

因此,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2.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惠民生)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调结构)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促发展)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①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是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3.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3)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三个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税法。

(4)我国税收的种类

①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共20多种。

②增值税

A.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意义与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

业的偷税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③个人所得税

A.征税对象:个人所得。工资薪金所得税起征点为5000元。

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C.税率制度: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D.意义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收入越低纳税越少的特点,所以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原因

①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是由我国税收的作用决定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自觉诚信纳税,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有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例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帐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没有及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不交)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如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缴纳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公民应如何做?——树立纳税人意识

①义务方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权利方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⑴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⑵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⑶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⑷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方式):价格、供求、竞争。[来源:学.科.网]

⑸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

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

⑴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⑵市场规则的形式与内容。①形式:以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范。②主要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⑶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国家:完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以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范;加强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各种不公平竞争的做法;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②经济参与者(企业、消费者):必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秩序。

3.市场失灵

⑴市场失灵的表现: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难以完全解决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自发性: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违反市场原则的行为。盲目性:人们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信息及其变化趋势,致使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为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滞后性: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生成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⑵市场调节的消极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⑵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原则: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内在要求: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科学的宏观调控

⑴宏观调控的原因:①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⑶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⑷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侧重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通过立法规范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通过司法打击经营者的违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核准、发放营业执照、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特点:直接、迅速。(行政手段侧重解决市场秩序问题,如对假冒伪劣的处罚,对偷税行为的行政制裁等。)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②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怎么办:①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②坚持“两个没有变”基本国情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开启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分步实施及表现:

①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

1.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为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什么)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⑴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⑵含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3)措施: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做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地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做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做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⑴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⑶载体——跨国公司。

①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地位: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③目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④作用:跨国公司以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国经济合作。

(2)消极影响

①导致两极分化: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重视并解决。②导致风险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我国将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⑴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①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②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人人有份,对外一视同仁)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国民待遇:(对内对外一视同仁,不排外)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的同等待遇。)

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积极影响: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我国更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我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我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⑴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①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⑵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④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⑤有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本领,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一份完整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复习好功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货币 (一) 货币的本质 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 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5:货币与财富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考点 6:结算与信用工具 1.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 《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其他职能有哪些?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标价、定价、价格)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充当此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实际支付,购买、花钱) ※商品生产者要能把商品顺利卖出去,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4.纸币的含义是什么?纸币有何优点? 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 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它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5.纸币发行规律是什么? 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货币的流通公式是什么?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7.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解决?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为解决通货膨胀,要通过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手段来抑制。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当出现通货紧缩时,由于物价持续下跌,影响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解决通货紧缩,要通过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克服。 8.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是一种信用凭证。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整理

《经济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多的商品中,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 于携带、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的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4.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5. 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格)和流通手段(买东西)。其他: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6. 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7. 纸币本质: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8.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 9. 通货膨胀(发行量>流通需要),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反之。 10.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及不便,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11. 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12.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外币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 13.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 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 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反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 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问点总结 中学学生在考试前须要做好学问点的复习,那么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有哪些学问点须要驾驭的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问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问点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确定价格。 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削减;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削减,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削减;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削减,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整产量。②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进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进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进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将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需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削减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需实行科学进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实行财政、税收等手段调整收入安排;统筹城乡、区域协调进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允。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进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应;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实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开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开盲目跟风,避开心情化消费,避开只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 在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篇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表现: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 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篇2 一、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4)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及手段 ⑴原因:第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第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⑵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手段: A经济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了使广大高中生更好地认知经济生活和规律,教育部决定将经济生活知识点列为高中政治必修1内容。 那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具体有哪些呢? 1. 市场经济原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高中生需要了解市场经济原理、市场的主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这对于他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高中生需要掌握GDP、GNI等核算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 3. 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这一发展离不开经济体制的改革。高中生需要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特点和重要改革措施,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4. 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

税收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高中生需要了解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啊税收征收、管理和利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5. 贸易与外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高中生需要了解贸易、贸易政策与外汇政策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以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6.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基于物质有形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和产业,而虚拟经济则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活动。高中生需要了解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类、特点和重要意义,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以上就是高中政治必修1中的经济生活知识点,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这些关键知识点对于未来高中生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是经济学,经济与生活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所以学生们要认真学习这部分的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 一、商品 ⒈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⒉基本属性:⑴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⑵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分离时,交换实现 二、货币: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⒈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⒉本质:一般等价物(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⒊职能:货币本质的体现(由本质决定),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基本职能:Ⅰ.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执行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Ⅱ.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商品交换:物物交换,公式是W-W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

币流通次数 三、纸币 ⒈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⒉决定因素:发行量、面值——国家购买力(实际代表的价值)——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⒊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上涨),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降) 四、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 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五、外汇 ⒈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世界金融) 六、信用工具 ⒈结算方式: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⑵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⒉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少简化方便安全) ⒊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 价值规律 一、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对价格起基础性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是经济生活模块,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一) 1、什么叫效率?我国为什么注重提高效率?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原因:①提高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的。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二) 1.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4.信用工具和外汇: 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

2023年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3年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 点总结归纳 第一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学问点总结归纳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问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运用价值和价值 运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意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留意:有运用价值不愿定是商品,商品必需有运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留意:运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运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行运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担当者,没有运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运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运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进展到确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别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缘由: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确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状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 •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岀来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岀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岀现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嘀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 •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 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 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技术进步-T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T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T商品价值量减小-T价格下降。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岀现“货多不值钱”现象, 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岀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 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 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规律与发行公式 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5、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影响价格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有哪些 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 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 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 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 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 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 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②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 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的 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与其互补商品的需 求量均成反比。〕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 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8、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收入预期③收入差 距 9、消费的类型有哪些 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 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 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0、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有哪些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 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 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 ④XX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 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11、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哪些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 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 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2、绿色消费的主旨和核心各是什么 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 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与具体表现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 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 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 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 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 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 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 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4、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与地位 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地位: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 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 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 终目的和动力。 1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决定的。 ②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 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根本任务。 16、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①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 有丝毫动摇。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 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 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 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 步和创新。 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与混合 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9、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 ①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 体经济。 20、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两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 21、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 经济。 2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 加税收。 23、如何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 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 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知识点归纳(2020高考必备)

必修一《经济生活》 教材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 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