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的发展现状

云南,即彩云之南。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旅游发展现状依托的资源和特色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ˊ39″—106°11′47″和北纬21°8′32″--29°15′8″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造就了云南神秘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七彩云南,旅游天堂”。

(一)良好的区位条件

云南的国土总面积 39.4万km2,总人口4400万人,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陆路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km;水路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相通;有10个国家级口岸和近20 个省级口岸,有中缅公路、昆洛公路、昆河公路、滇越铁路及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直通国外。良好的区位条件,不仅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使云南具有秘境特色和异国风情的边境旅游优势;而且为云南旅游业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构成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客源对流通道。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云南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是西北部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东南部河口县境的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海拔76.4米。在南北跨距不到1000公里的范围内,平均相对高差超过4000米。全省属层状立体地貌,在39.4万km2平方公里大地中,包含了高山、峡谷、中低山、丘陵、台地、河谷地、盆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盆地仅占6%。

(三)典型的立体气候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几乎囊括了中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特点。北有雪山冰川,夏可避暑;南有热带雨林,冬可避寒;特别是在以昆明市为代表的海拔1800-2000米的中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的“春城气候”,与众多高原湖泊和良好生态环境构成优美舒适的度假条件,成为休闲度假的四季旅游天堂,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神奇的自然景观

云南良好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典型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云南丰富多样,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68个,总面积326万公倾;风景名胜区64个,总面积130万公顷;森林公园48个,总面积111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5个;世界遗产2个(三江并流、丽江)。众多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构成了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风格

各异的自然奇观。

(五)神韵的民族风情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彝、白、哈尼、傣、壮族5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发展、和谐相处,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和丰富独特的节庆活动,尤其是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婚俗礼仪、饮食歌舞、宗教文化和民居建筑等,使云南赢得了“民族文化大观园”的赞誉,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六)神远的历史文化

云南是生物繁衍地、人类发源地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从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禄丰恐龙化石群到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说明云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繁衍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遗址,标志着云南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文化,造就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闪现着滇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如古青铜文化、贝叶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彝文化、古爨文化、康巴文化等,不仅丰富了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而且是文物考古、民族研究、跨文化寻访的理想之地。

二、云南旅游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云南旅游发展,实现了云南旅游业快速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2005年和1978年相比,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由1299人次增加到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9.6%;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增加到5.2亿美元,年均增长27.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12.9万人次发展到6800万人次,年均增长26.7%;国内旅游收入从1000万元增加到385亿元,年均增长36.7%;旅游总收入1500万元增加到430亿元,年均增长35.0%。纵观云南旅游20多年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五大发展成就和六条发展经验。

(一)云南旅游发展四个阶段

10年起步创业阶段(1978年到1988年)。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筹建成立省旅游局时,仅有一家旅行社(国旅昆明分社)、8家宾馆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到198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7.2%和 35.4%。但由于这一阶段受传统产品经济思想的影响,整个旅游工作基本上是一种单纯的接待性工作,旅游部门仍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7年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到1995年)。1988年,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产业,并于1992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1994年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旅

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9%和43.8%;接待国内旅游者162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2.4%和178.8%;旅游总收入61亿元,年均增长110%。

10年建设旅游支柱产业阶段(1995年到2005年)。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做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培育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省政府把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成立了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充实和加强了省旅游局,全省17个地州市及主要的县市区都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1999年抓住举办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制定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加快了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200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下发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全面推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与发展。

从1996-200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50万人次,年均增长10.8%;旅游外汇收入5.2亿美元,年均增长12.2%;接待国内旅游者68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4%;国内旅游收入385亿元,年均增长23.4%;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年均增长21.6%。

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阶段(2006年开始)。2005年9月,面对国内外日益竞争剧烈的旅游市场,省委、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州市主要负责人,赴四川学习旅游发展的经验,首次提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思路;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认真分析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今后的任务和目标是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再创云南旅游的新辉煌,使云南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58亿美元,增长24.7%;接待国内旅游者7721万人次,增长12.5%;国内旅游收入447亿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499.7亿元,增长16.7%,各旅游经济指标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二)云南旅游发展五大成就

云南旅游通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加大支柱产业的建设力度,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已建成机场11个,开通国内外航线 168条;全省公路里程160,000 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4000多公里;拥有各种规模的旅游汽车公司24家,旅游车辆500多辆;各种规模的游船公司 18 家,游船100多条;铁路营运里程1648 公里。通达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云南旅游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以来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到目前已基本形成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业体系。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共有9800多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近100家(包括省、地、县旅游局);国际国内旅行社455家(其中国际社45家);旅游饭店1200家(不包括社会旅馆、个体旅馆7000多家),客房23万间;旅游景区景点500多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106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10个;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饮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云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旅游业总投资从1995年以来累计达到426.7亿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2.39亿元,省级旅游专项资金9.59亿元,地县政府投入31.22亿元,带动整个社会投入资金383.49亿元,省、地县、社会投入资金为1:3.3:40,旅游业成为全省热点的投资行业。到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500亿元。

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显现。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到200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3.8%,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5%,旅游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8%,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20%,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2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员143.3万人。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提升。自“九五”以来,云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攀升,已经跻入全国接待大省之列。2005年与1995年相比,接待海外旅游者占全国比重从1.4%上升到3.5%,接待国内旅游者比重从2.5%上升到4.8%,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从1.5%上升到3.2%,旅游总收入比重从2.9%上升到5.3%;接待海外旅游者在全国排位从第10位跃居到第8位;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跃居到第9位;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位分别居第12位和第14位。此外,旅游星级饭店数量居全国第3位,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9位,投入接待的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5位,A级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7位,从事旅游教育的高等院校和中专职业学校数居全国第4位,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国第16位。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34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其中过夜游客1743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一日游游客1491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从各月接待情况看,1至12月云南省每个月平均接待国内旅客达2695.33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长15.03%。 2、国内旅游者客源结构合理。一是省外游客仍是云南省主要的客源市场。2015年,省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57.57%,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1.32个百分点。云南周边地区、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仍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居云南省国内市场的前三位,接待量分别占所有游客的7.20%、4.05%和3.28%,四川游客增幅最大,增长1.52个百分点。同时,山西、陕西和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入滇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说明随着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省外游客的来源地更加趋于多样化,进而推动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二是省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壮大。2015年本省居民占国内游客总量的42.43%,其中经济较发达的昆明游客最多,占所有游客的11.27%。同时,曲靖、红河、玉溪等7个州市占全省国内市场的比重均超过1.7%,进一步增强了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后劲,其中曲靖游客比重达4.84%,居省内客源市场的第二位,红河、玉溪市游客分别占4.57%、4.43%,紧随其后。三是非城镇居民游客比重进一步提高。伴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非城镇居民开始由物质提高转变为精神层面的提高,2015年非城镇居民游客所占比重提升了8.12个百分点,达27.58%。 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昆明、大理、丽江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接待国内旅客均超过了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昆明接待国内游客6796.91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丽江增长15.07%。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德宏、保山等热点旅游地区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红河接待国内游客居全省第四位,达2563.9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5%。此外,玉溪凭借位于滇中经济圈和良好的交通优势,接待游客达230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3.77%,居全省第五位。与此同时,楚雄、昭通、普洱、怒江、临沧、文山等新兴的温热旅游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临沧市接待国内游客781.3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6.4%。 (二)节假日旅游继续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1、“黄金周”假日旅游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265.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8%,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40.27%;“国庆”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163.01万人次,同比增长9.34%,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37.90%。 2、小长假短线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增长的拉动点。2015年“元旦节”小长假接待旅客298.47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5.04%;“清明节”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323.13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2.25%;“五一”小长假接待旅客469.32万人次,

云南旅游发展简介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班级:工商132 姓名:杨俊皓 学号:13071227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摘要:运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定量指标及产业集群分类特点/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指标分析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云南“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的“大旅游”产业目标,及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做简单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增长 在总体的社会经济中,某一经济活动能否被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主要应视该经济活动是否能形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如果某项经济活动只是有一两项经济活动构成,一般是不能称之为产业的。因而产业具有三个特点:(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被经营,具备成为产业的条件,它由旅游资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活动、旅游贸易活动以及旅游自身派生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构成,这些活动不能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一项产业,但这些业务的集合,构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就形成了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 21 世纪初已经居世界第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出境旅游国,入境旅游收入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占 GDP 约 8%。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从 2005年到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由203.1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从5.87%上升到6.4%。云南正在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方向跨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铁开通为云南旅游注入强心剂 高铁时代,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更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高铁开通联网全国到高铁旅游促旅游强省跨越,这无疑将为云南旅游注入一剂强心剂。 (二)工商旅游警察市场监督体系日趋完善 按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已建立旅游警察的云南7州市(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瑞丽、腾冲),将相继建立工商旅游警察队伍,这必将开创云南旅游市场整治的新局面,不断完善和成熟云南旅游市场监督体系,有望在全国充当示范者角色。 (三)定制旅游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拥有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云南财沃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的成立,云南针对散客旅游的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定制旅游有了更多资源整合优势,将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四)旅游扶贫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云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旅游强省跨越的机遇与扶贫攻坚的挑战,将是云南旅游2017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将持续影响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谱写旅游扶贫云南样本的关键要素。

(五)导游自由执业落地检验受热捧 导游自由执业虽还是试点,但早已有人这么做了,他们中既有持有证书的职业导游,也有单纯的旅游爱好者。在2017年,导游自由执业获奖者迎来关键的市场检验期,处于全国旅游市场末端的云南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六)旅游央企大企入滇将加速整合云南旅游 2016年,在云南出镜率最高的旅游央企要算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目前,多个在滇项目已开始落地,加速了布局云南旅游的步伐。除央企外,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也加速了云南旅游资源等整合。从控股旅游百事通到涉足旅游地产等,无论是强强联合谋发展还是忍痛割爱甚至互相伤害,大家都在讨论下一家被整合的会是谁。 (七)滇中城市旅游圈景区旅游发展将迎较大增长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7年,景区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大增长空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建设将加速,景区近郊游发展成趋势,养老养生旅游、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项目将受更多消费者关注。更多旅游特色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有所提升,更多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品农庄、精品客栈、农家乐、乡村休闲小景区将出现,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景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会有创新,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升级,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营销模式,扩大景区客源市场。 (八)餐饮业面临提质增效的跨越挑战 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全国化,将成为云南餐饮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餐饮行业将加强客户内在化、企业升级化、数据作用化、行业产业化促进转型升级。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研究分析与总结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作者:————————————————————————————————日期: 2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云南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及前景

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前景 工商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任洪峰 201005001255 大纲: 一云南旅游资源 二云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现状: 三云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数学模型分析:四结论 五云南旅游业日后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前景 摘要:云南作为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其新兴支柱产业。本文从分析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入手,研究和探讨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云南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资源现状趋势对策 一云南旅游资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 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 始森林。险竣深麓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 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 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从云 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云南旅游资源有多样性、奇特性、地域性、多民族性、融合性、跨境性、生态性、潜力性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二云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自二000年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十年时间的开发建设和精心培育,云南省旅游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000年至二00八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一百万人次增加到二百五十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三点三九亿美元增加到十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则从三千八百四十一万人次增加到一亿人次。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云南省旅游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有一万九千五百六十四户旅游基本单位,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六百亿元。据了解,二00八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云南全省GDP 的比重达百分之三十八点五,旅游业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百分之十点三。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 析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长%,其中过夜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一日游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从各月接待情况看,1至12月云南省每个月平均接待国内旅客达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长%。 2、国内旅游者客源结构合理。一是省外游客仍是云南省主要的客源市场。2015年,省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个百分点。云南周边地区、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仍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居云南省国内市场的前三位,接待量分别占所有游客的%、%和%,四川游客增幅最大,增长个百分点。同时,山西、陕西和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入滇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说明随着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省外游客的来源地更加趋于多样化,进而推动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二是省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壮大。2015年本省居民占国内游客总量的%,其中经济较发达的昆明游客最多,占所有游客的%。同时,曲靖、红河、玉溪等7个州市占全省国内市场的比重均超过%,进一步增强了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后劲,其中曲靖游客比重达%,居省内客源市场的第二位,红河、玉溪市游客分别占%、%,紧随其后。三是非城镇居民游客比重进一步提高。伴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非城镇居民开始由物质提高转变为精神层面的提高,2015年非城镇居民游客所占比重提升了个百分点,达%。 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昆明、大理、丽江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接待国内旅客均超过了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昆明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丽江增长%。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德宏、保山等热点旅游地区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红河接待国内游客居全省第四位,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此外,玉溪凭借位于滇中经济圈和良好的交通优势,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同比增长%,居全省第五位。与此同时,楚雄、昭通、普洱、怒江、临沧、文山等新兴的温热旅游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临沧市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 (二)节假日旅游继续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1、“黄金周”假日旅游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国庆”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 2、小长假短线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增长的拉动点。2015年“元旦节”小长假

云南省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居民消费的关系

云南省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居民消 费的关系 关于《云南省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居民消费的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收入是指旅游接待部门(或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销售旅游商品而获取的全部货币收入。 摘要:由于产业优化升级趋势不可逆转,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且,云南省凭借其优越的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第三产业中的佼佼者。为分析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文章通过设计VAR模型考察云南省的居民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收入总额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变量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云南省旅游业收入随

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而快速增长,该省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促进作用明显,但对该省旅游收入无明显作用,地方旅游业收入可能更依赖于省外及国际游客。因此,继续优化云南省产业结构并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旅游等措施吸引省外游客是增加该省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旅游经济协整关系 一、引言 近几年来,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慢慢向第三产业转移,2013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已经超过70%,第三产业每增长1%就能创造1.56万个就业岗位,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张宝东,2007),成为吸引就业最多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间收入的差异促使着第三产业优势凸显、发展更快,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也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载体(吴振球,2011),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产业转型和人口就业的突破口。在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增速惊人,由于旅游资源遍布云

建水旅游发展现的调研报告

建水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以下是求学网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建水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建水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对建水发展旅游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区位条件 建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红河州连接昆明、玉溪等地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州内个、开、蒙等城市的重要通道,并与世界一流田园风光元阳哈尼梯田形成优势组合。 (二)、自然资源 优越的自然条件、建水属于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县南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多元适宜种植区。优厚的光热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县是省、州粮食、烤烟、甘蔗、生猪、蔬菜、水果和冬季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每年有数万吨蔬菜销往国内十多个省区和俄罗斯等国家。20xx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6.6万亩,投产面积13.78万亩,其中石榴6.7万亩,挂果4.5万亩,甜橙8.8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产量达2.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总产24.1万吨,无公害蔬菜认证5.32万亩。目前农业作为建水的主要产业已形成粮、蔗、烟、菜、果、林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为到我县投资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县是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矿产富集县,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锰、铅、锌、锑、铁、钒、镉、钼、钛、石膏、煤炭、陶土等20多种有色、黑色和非金属矿产。其中尤以锰、铅、锌、煤、钛储量

云南旅游2019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云南旅游2019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一、资产结构分析 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 云南旅游2019年资产总额为619,160.73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357,135.73万元,主要分布在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环节,分别占企业流动资产合计的34.71%、31.6%和25.21%。非流动资产为262,025万元,主要分布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分别占企业非流动资产的46.83%、17.16%。 资产构成表 项目名称 2019年2018年2017年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总资产619,160.73 100.00 413,048.22 100.00 477,870.27 100.00 流动资产357,135.73 57.68 271,851.52 65.82 318,580.21 66.67 长期投资29,904.48 4.83 3,208.64 0.78 23,719.82 4.96 固定资产122,694.35 19.82 52,672.06 12.75 52,788 11.05 其他109,426.17 17.67 85,316 20.66 82,782.24 17.32 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约占流动资产的35.13%,表明企业

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但应当关注货币性资产的投向。企业营业环节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31.6%,说明市场销售情况的变化会对企业资产的质量和价值带来较大影响,要密切关注企业产品的销售前景和增值能力。 流动资产构成表 项目名称 2019年2018年2017年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流动资产357,135.73 100.00 271,851.52 100.00 318,580.21 100.00 存货112,864.09 31.60 71,304.29 26.23 187,738.16 58.93 应收账款90,050.01 25.21 59,207.73 21.78 40,003.41 12.56 其他应收款17,146.47 4.80 106,461.55 39.16 15,506.39 4.87 交易性金融资产0 0.00 0 0.00 0 0.00 应收票据1,497.95 0.42 1,122.34 0.41 200 0.06 货币资金123,964.53 34.71 24,356.95 8.96 67,554.23 21.20 其他11,612.68 3.25 9,398.65 3.46 7,578.02 2.38 3.资产的增减变化 2019年总资产为619,160.73万元,与2018年的413,048.22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49.9%。

贵州旅游业发展计划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 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 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 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的发展现状 云南,即彩云之南。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旅游发展现状依托的资源和特色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ˊ39″—106°11′47″和北纬21°8′32″--29°15′8″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造就了云南神秘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七彩云南,旅游天堂”。 (一)良好的区位条件 云南的国土总面积 39.4万km2,总人口4400万人,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陆路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km;水路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相通;有10个国家级口岸和近20 个省级口岸,有中缅公路、昆洛公路、昆河公路、滇越铁路及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直通国外。良好的区位条件,不仅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使云南具有秘境特色和异国风情的边境旅游优势;而且为云南旅游业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构成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客源对流通道。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云南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是西北部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东南部河口县境的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海拔76.4米。在南北跨距不到1000公里的范围内,平均相对高差超过4000米。全省属层状立体地貌,在39.4万km2平方公里大地中,包含了高山、峡谷、中低山、丘陵、台地、河谷地、盆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盆地仅占6%。 (三)典型的立体气候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几乎囊括了中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特点。北有雪山冰川,夏可避暑;南有热带雨林,冬可避寒;特别是在以昆明市为代表的海拔1800-2000米的中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的“春城气候”,与众多高原湖泊和良好生态环境构成优美舒适的度假条件,成为休闲度假的四季旅游天堂,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神奇的自然景观 云南良好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典型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云南丰富多样,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68个,总面积326万公倾;风景名胜区64个,总面积130万公顷;森林公园48个,总面积111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5个;世界遗产2个(三江并流、丽江)。众多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构成了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风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