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建设部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选择湖州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非常恰当。因为湖州在城乡统筹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工作已经先行一步而且富有成效。在中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我们汇聚在这里,来讨论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等问题自然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怎么样地规划,并通过规划统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次研讨会邀请的也不局限于规划方面的专家,还有地方、省和中央农村、民政、土地管理等部门的专家,大家平心静气地来讨论这个问题。

对于城乡统筹这一课题,我做的研究也是不够的。但是我在农村工作时间较长,当过县委书记、地市委书记,也当过市长,湖州还是我的出生地,对湖州的情况我也有些了解。今天,我就城乡统筹规划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从规划史的角度来看城乡统筹规划

从城市规划史上来看,在城市规划学科的自身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三大学术派别:一是理想主义。许多社会学家、规划学家,或者其有志于改造社会的人士,不断抛出许多理想主义的方案,希望引导整个社会和城市以及城乡的发展。就像著名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那样:人类五千年文明史可以用人们对乌托邦不断追求的思想史来进行剖析;二是理性主义。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说法,西方的资本主义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用理性主义取代“上帝创造一切”的神学思想。实际上理性主义直接发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也正是理性主义的兴起,为现代城市规划奠定了第一块里程碑——《雅典宪章》

(1933);三是实用主义,即崇尚解决实际问题,不纠缠于形而上学的学术体系。我们把城乡统筹规划放在这三大主义的历程中分析,任何历史实际上就是思想史,历史的沉淀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

那么,我们的城乡统筹规划可以从这一思想发展历程中获得什么东西?

从理想主义来看,我们每一次针对城乡关系的调整,或者说对农村的一些改造,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实现城里人的梦想,怎样使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没有理想,当然也就可能没有前进的方向,理想代表着方向。有人说,我们的城乡规划像一只船,理想主义始终是掌舵的,掌握前进的方向,而理性和实用主义呢,是两把桨,缺一不可。既有方向,又有均衡的动力,这样船就可以平稳地行驶。

理想主义会给城乡发展带来什么?现在,一些理想主义者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应该均等;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应该得到根本的改变;城乡之间的社会服务水平应该趋同。这都是理想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解放初期,我们也曾提出农村的发展前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办按需分配性质的公社食堂,这些都是理想主义的表现。我国每一次农村运动都充满着理想。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反面的教训,就是说我们经常会超越现实,空想的乌托邦的成分多于实践要解决的问题,有些运动超越了农村实际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真正需要。这些运动的设计方——城市中的文人的思想取代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些超现实的苦果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从理性主义来看,就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言,现在我国发达的省份已经到了工业支撑和带动农业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时期。以前我们讲农业产业化,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工业来支撑,农业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也

就难免步履维艰。凭空讲产业化无异于缘木求鱼。我记得我们曾硬性布臵城市工业带动农村乡镇企业、硬性推行农业机械化,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工业化作为基础,结果不仅这类城乡结对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而且农业机械化也夭折了,两头都不着边。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现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1%,现在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城市应反哺农村,支持农民改善居住质量,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在中国国情的大背景下,要防止出现非洲、印度、拉美等国家那样驱赶型的城镇化,就必须要适度稳住农村人口,城镇化才能整体健康发展。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来讲,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与否决定了城镇化发展能否健康。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思考,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明确个人、企业、政府应该各做什么事的过程。现在,这三者之间的职责已经比较明了了。因为,在市场化以前或市场化的初期,政府包办了一切。农村人民公社就是政府万能论的派生物,连农民早上起床劳动的时间都要统一吹号,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压制了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市场化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把个人、企业、政府各自的职责定位基本搞清楚了。也就是说,现在要研究的是,农村的公共品谁来提供?也就是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公共品提供的双缺位:即市场提供不足,政府提供也不足的困境。在农村已经推行二十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不仅无法提供公共品,就连农业的社会服务都难以进一步完善。从理性主义角度讲,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就是中央提出来,城市怎么样反哺农村,工业怎么样支持农业,也就是找准农村必需公共品提供机制的问题。理性主义者固然重数据分析,以及善于将复杂问题分解处理。但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价值观的影响,忽视了农村作为真

实的社会系统的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实用主义者崇尚的是以问题导向来建立理论,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尽量把眼前的现实问题予以解决。同时,实用主义还提出,任何理论,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的就是好理论,而且这种解决的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所以说,实用主义有的时候可以弥补理想主义的缺陷。在城市规划史上,实用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道理就在这里。那么实用主义针对我们目前农村的现状,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说城乡统筹,城乡差距的问题如何解决?目前不少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糟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些人去农村看了以后非常震惊,特别是最近出版的几本描写农村现状的书,从作家、社会学家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目前农村问题的紧迫性,有些农村的情景可以说三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这样的状况当然是不允许继续存在的。先行国家城市化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执政党不关注农民、不善待农村,其结果就是坑害了城市。非洲的教训实际上就是这样,因为放任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持续恶化,大量的人口逃离农村、涌入城市,结果使得农田没人耕作,导致非洲出现了大饥荒。而城市又被大量的贫民所包围,城市30~40%居住区被贫民窟所取代。所以,联合国专门提议要消除贫民窟。不然的话,城市环境越来越糟,农村粮食生产、农作物生产连年下降,两头一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危险了。

再反过来看一看日本和其他城乡规划搞得好的国家。数次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就是引导政府各部门把钱都投在农村小城镇,扶持农业,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实现良性的城市化。所以,城乡规划必须解决农村现实问题。记得当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讲的:我们的农村,是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说我们的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但是,我们以前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从城乡统筹规划的时机来说,已经到了应该把问题提出来并付之于解决的时候了。当然,实用主义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光注重实用的策略而缺乏前瞻性,就可能会出现以局部代表整体,也有可能以短期来代替长远。解决短期问题的策略可能会对长远造成障碍。这正是实用主义自己要检讨的。应该把三种主义协调起来统筹解决问题。解决农村问题,显然是可以从人类的发展史和城乡规划的历史中汲取养料的。

二、城乡统筹规划的若干原则

既然我们讲到了那些历史的教训,那么就应回过头来面对现实问题,我们如果要编制和落实城乡统筹规划,那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一是要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按照他们的愿望,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完善农村生活环境。这应是重中之重。首先,我们就要放弃以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农村就得按照城市的模式来改造,以城市的生活模式去占领。这搞得不好将是农村建设的悲剧。我们以前搞过许多农村运动,但是,真正受农民欢迎的东西比较少,我们常说的有句话叫:城市有病,农村吃药。

我们这次为什么选择在湖州开城乡统筹规划会议?正是因为近几年湖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如何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他们把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着眼点就放在改路、改水、改厕、改线等方面,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目标。这一“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做得较成功,基本上是按照农民的需要去做的。农民对此的评价是什么呢?他们说:解放以来共产党在农村办的两件事我们最拥护,第一件就是土改和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把地分到我们手里了,我们翻身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第二件就是政府解决了我们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四改四化”,这恰是农村迫切城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帮助和领导我们做了。

城乡统筹规划也应该本着这个原则去做。比如我们提出要让城市的文明辐射农村,让农民享受城市现代的文明,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式去实施。现代城市规划的老祖宗——英国人霍华德,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想到了,他认为理想社会模式应该是让城市的现代文明、城市的活力涌到农村去,让农村也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要让农村的田园风光来点缀城市,使城市的生活环境环绕着优美的田园环境。人们对此在许多方面都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和众多的实践。比方说城市街道的命名,像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就是田园大街的意思,它深受霍华德的影响。霍华德提出这一理想一点都没有错,方向非常正确,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实现梦想,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要解决的。如果我们把城市的大马路、大草坪、大广场和高楼大厦搬到农村去,造成资源消耗非常大或者是说生态环境恶化,那就南辕北辙了。

二是要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重在建立一种适应现阶段的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工作机制。我看现在农民着急的不是生产自主权问题,着急的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必需的公共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农村公共品的提供还不如改革开放前。改革前农村还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还有各种产前产后的服务中心等等。而现在这些医疗、教育、信用合作制度,这些产前、产后的服务,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已是老线断了,老网破了,老人们都走了。许多必需公共品提供,在大多数农村正处在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步。所以说,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在恶化。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就要顺从农民的意愿,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来建立一种新的体制。像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所说的那样,新农村的建设,不需要花很多钱,而是重在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我认为就是农民、农村和农业所必需的公共品提供的机制。所谓公共品,就是一家一户提供不了的,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的,像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或者说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等。这些必需的公共品充足与否,涉及到让人能否尊严地生活在农村。城乡居民应该有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现代经济和科技恩泽的机会。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提供,而且要创造一种不断为农民提供公共品的机制。一旦这种机制建立了,农村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这种机制有的是有形的,比如说整洁的村容村貌,受到良好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等等。要发起一场针对农村的改造运动,我们就很担心,但愿这种担心不必要。比如说有些地方在村容村貌改造的时候,由城里人从上而下地定了一些规则,如说民居要用马赛克贴面,或者是装铝合金的窗子,甚至被强制要求建三层楼的瓦房等等。如果以这样的要求来进行新农村建设,那就劳民伤财了。曾经有过这样的反面典型。在北方有些地方,当地政府提出新农村改造,但是农民盖不起房,怎么办呢?结果就盖假房子,二层以上是假楼。不少地方曾出现干部强制性地要求农民应该怎么干怎么干,农民也只好做假动作,如在安徽阜阳市就曾出现过,当领导来检查农村工作时,当地干部命令农民把所有的牛都牵到马路两边,以证明牛饲养量的“高产”。新农村的建设,如果采用这种从上而下的框框套下去,结果只能是摧残了农民的生产能力,这不是中央所要求的新农村建设。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农民,尤其是我国的农民,确实是太善良了,太容易

被欺负了。如果我们再拿出一种不受他们欢迎的模式套下去,可能他们也不会反抗,但是会造成经济上、环境上以及我党威信上的很大损失。

从有形的机制来讲,我们要抢救性地保护村容村貌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已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加以保护。这些都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也就是说几千年或者几百年遗留下来的东西,肯定存在着合理性。这些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村容村貌,将来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记得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当年只花了几十万块钱,保护了古村落,去年的门票收入达到了580万,全村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就因为独特的村容村貌,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

当然,这种机制的建立还有无形的。比方说我们的农村为什么长期稳定,实际上存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邻里关系建立起来的制度支撑着农村的稳定。就像费孝通当年在剑桥大学做的博士论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块石头抛到水里所形成的水纹一样,中间那个最核心的圆就是血缘关系,如家庭成员等至亲。再外面这一圈,就是亲朋好友;再外层的一圈就是同学,然后就是同乡,一圈一圈扩大,是个同心圆结构。如我们很多农村的村庄里都有祠堂,村民经常由一个或两个同姓的家族族亲所组成,这里面隐含着一种合理的结构,但也有不合理性,有封建思想,有宗法思想在里面。在第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单中,有一个浙江省武义县的俞源村,这个村最早历史涉及明代宰相刘伯温的太极图型规划,更妙的是该村的后山,是一座300米高的小山包,上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大树,如六百年到八百年的红豆树,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这个小山上的珍稀树种不计其数。那为什么这座被村子包围着的小山的绿化能保护得

那么好?就是因为这座山是非常松的石块垒成的,一旦下大雨,就可能造成大的泥石流。所以几百年前村民们定了规矩:谁要是动了山上一棵树,就砍掉一个手指头。这个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居然把这座山就保存得很好,这个村也一直平安存在。村民们也非常知书达理,还出过状元。

这种独特的乡规民约,是作为制度的一个形式起了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贸然地把整套的城市规划,什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然后控规等这套东西,带到农村去。我们应该从乡规民约里边汲取新农村整治建设的养料。要让农民能够自我适应现代文明,你必须要用农民熟悉的语言、文化去引导,并在他们熟悉的制度的基础上来建立新制度,不能肢解原有的地方传统文化,更不能推倒重来。我们过去农村的“电气化”、“大跃进”、“四清”等运动,搞来搞去是把农民的那一套彻底粉碎了。实际上这些运动工作组一走,照样恢复原样,真是在瞎折腾。

三是尊重自然生态的环境。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对农村来讲,就是要走资源节约型或者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核心就是要尊重自然生态。农村规划建设不能像城市那样,对大自然进行无限的挑战。应该尊重和悉心呵护自然环境,继承村民们尊重周边生态环境、与之共存的传统思想。我们很多人到过云南丽江,比起江南,在那个地方草木是很难成长的,上千年来,纳西族人居然能与当地的自然和平相处,凭的就是善待大自然的传统文化,譬如砍一棵树就得种三棵树、不杀生等等。他们非常珍惜自然环境,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只有把现代的生态文明建在当地民众朴素的传统自然观之上,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遵循和落实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三、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些基本要求

城乡统筹规划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是规划的系统性。系统性是规划是否体现科学性的本质要求。我们原来的区域规划,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以至于我们国家搞了几次此类区域规划,最后都不了了之,就是因为当时的区域规划只注重产业的布局,也就是说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不重视生态环境,也很少研究社会文化和社会公平问题。所以这样的一种规划旧思路就缺乏系统性。

二是规划的预警性。因为生态环境初期的变化是渐进性的,一旦超过了某个临界点,就会出现突变。如我国江南地区的水污染,开始时污染物一步一步地增加,环境还可以承受,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阀值,水质就突然变化,所有的水生物全死光。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江南水乡没水喝。就水环境而言,一旦污染超过了生态不能修复的阶段之后,整个水生态就死掉了,如果再恢复难度非常大。云南滇池的污染就是一个例子,至今已经投入一百多亿,基本没有什么成效。我们的城乡统筹规划,应该为村民们提供生态的预警性。

三是规划的整合性。湖州的郊区通过编制城乡供排水规划,统筹解决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和污水处理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整个水系统综合起来考虑。但是我们以往做规划的时候,经常关注地表水而把地下水忘记了,有的规划盲目提出地下水源可以供我们用多少年等等。实际上地下水和地表水是一个系统,我们取地下水的时候,只能取它的“利息”,不能取它的“本钱”,只能在补给水量中取一部分。开发利用任何一条河流,按照国际惯例,只能取它年均泾流量的百分之三十,再多的话就会对生态带来影响。这些东西往往在传统的规划中没有加以考虑。我们经常超越大

自然的承受程度,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反过来的报复就非常厉害。如嘉兴的地面沉降现在已经有好几米了,地下存在的巨大漏斗,导致地面建筑极易产生裂缝,造成海水倒灌,良田变成盐碱地。所以,如果不从规划整合性方面去考虑这些问题,那今天的行为就有可能会变成明天的灾难。

四是规划的可操作性。一个规划如果是不可操作的,就不是政府规划。规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针对市场失效的政府管制,以管制来提供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城乡统筹规划首先就要明确哪些是环境敏感的资源和地块,我们要加以保护;哪些是可再生的资源,就只需进行引导性管制。各类允许开发或者是禁止开发的地域,都要区别清楚,规划才有可操作性。在珠江三角洲,我们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四、城乡统筹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现在有许多规划,给人家的感觉是规划已经太多了,所以,有人就提出把所有规划整合成一个规划。我认为,如果把这么多规划整合成一个规划,将难以执行。因为计划经济就是一个规划,下级规划盲目服从上级规划,上面的规划错了以后,下面的规划全错;上面有一点错,各级规划就起放大效应,到最后就会铸成大错。所以,科学的规划体系本身就是由各种规划相互补充而成。有的从上而下编制,有的从下而上编制,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来编制,然后整合成一个合理的规划体系,从整体上来解决市场失效的问题。这样一来,城乡统筹规划就应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一般而论,应有以下几类:

一是扩大管制区域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的地方就提出要扩大规划区的范围,如江苏省的昆山市、张家港市把城市总体规划扩大到整个市域,因为昆山市地域本来就很小;张家港市域面积一共才一千平方公里,把总体

规划范围一扩散,就可以对这个范围之内的所有空间资源进行管制,再加上土地利用规划的配合,就做得比较好。北京市也一样,北京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家宝同志亲自指导把关,总体规划把北京的行政区全覆盖。家宝总理还特别强调要用规划的手段来保护北京的山区资源。北京的山区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把北京的山破坏了,那北京空气污染就会更加严重。这种思路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可以采取,但不适用于不发达的省份。

二是深化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已经比较成熟,在编制深度上要进一步提高,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比方说要明确由小城镇对村庄进行组合,以及由几个村庄围绕中心村构成村庄集群等等。城镇体系规划也就可以延伸到村庄。这样,就可以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品进行更加合理的布局,再加上土地利用规划的配合,就可以基本上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三是把原有的区域规划空间化。原来的区域规划往往只局限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如何把它空间化并增加相关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保护内容,也是一种新的规划思路。对此应该在城乡统筹规划中来加以研究改进。

四是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在担任金华市委书记时,与原杭州大学副校长马裕祥教授一起编写了《金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浙江大学出版。当时我们的思路,就是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也只能适应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五是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因为不同的地方,所面临的城乡关系和矛盾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抓住最主要的矛盾,来修编解决

这些矛盾的专项区域规划。这实际上也是英国区域规划的起源之一。上世纪初,英国的区域规划是由各种不同种类的专项区域规划来起步的,例如交通、国家公园、工业区、永久性农田规划等等。我觉得这个思路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更适应。随着条件一步一步地成熟,再把各类专业规划整合,比较成熟的城乡统筹规划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总之,城乡统筹规划不能割断历史,只能在先行国家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并从我国的国情和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切实遵循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并尽量在现有的规划手段、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XX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都市休闲游的兴起,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续增长。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开发运作模式。通过逐渐带动引导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汕尾也不例外,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追求多元化、立体性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工作压力,调节生活平衡的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内目前尚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健身于一体可供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生态园,建设一个生态园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红海湾xx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淳朴,村内无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公路直达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离汕尾市区也只有25分钟的里程,距红海湾风景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经营目标:形成汕尾社会各界人士休闲养身会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滨野生鱼类,虾类,果蔬园等健康食品,尽情享受农夫乡村田野农家生活,把红海湾xx村生态园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滨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和农家休闲中心,提高红海湾、xx村社会知名度带动xx村经济发展。塑造“汕尾海滨,鱼米之乡”标志性绿色生态园。红海湾xx村生态园以村自然风光为主体,共计总面积xx亩,分三个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积为xx亩,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不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让宾客自己垂钓挑选入菜。 另一方面面积xx亩,是生态园的中心,园区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布置在这一边,初步规划将在沿岸建成绿色长堤、垂钓亭台、休闲小筑、渔人码头,最浓墨重彩的要数点缀在水面如同绿色珍珠般的一个小岛,岛上将根据需要建设休闲烧烤区、垂钓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筑,营造汕尾海滨的生活方式。让在都市中疲惫的人们惬意地享受汕尾海滨的放松、舒适和毫无压力的生活。在岛上可以玩玩水、钓钓鱼、看看书或约三五知己打打麻将、打打牌,享受远离喧闹城市的快乐生活。还可以品尝汕尾特色的绝无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产、新鲜的蔬果等,辅以农家土灶的烹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农家风味。 再者以xx亩为种植区,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草坪,与水面结合,四季常绿,草坪是我们生态园的一大特色,让宾客在休闲时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分别开避名贵树种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精品水果种植区,大棚生产区,家禽散养区五个区,让宾客在休闲之余各需所取,既给宾客提供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外体验轻松愉快的农家乐。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试验区),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赋予成都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 —1 —

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73%,城市化率达到6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4∶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力争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三)基本思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2 —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和历史的解释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和历史的解释 蔡昉 如果把涉及城乡关系、功能关系的有关统计指标做一些计量分析,然后拿出来画历史图,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大概都是在2003、2004年,状况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走势上都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可以称为刘易斯转折区间,也可以说2003年或2004年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对城乡统筹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政府的改革激励、发展动机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型政府,政府把自己看作一个公司,为了本地经济发展不择手段,可以人为地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代替企业跑步前进,也可以替企业跟外资谈生意谈项目,直至干预微观经济中的一些直接经营过程。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动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来自于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GDP做大蛋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种动机是深层的,表层上有财政动机,有发展型政府。 那么,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就会发生变化,以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劳动力是可以短缺的,现在很多人还认为不可能有这种事。但事实上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已经看到了劳动力是可以短缺的,而且短缺得很厉害,民工荒已经造成了沿海很多政府的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型政府会不会转变呢?其实已经在转变了。它现在已经开始像过去招商引资一样,以更大的激励去吸引人力资源、留住人力资源。用什么来留住呢?我们可以引进美国经济学家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农民工愿意到你这儿来,也可以离开你这儿,选择权在于农民工。我们相当大一部分公共服务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当作一种政策手段,这个手段怎么用取决于它的发展目标。当它认为资本是一切要务、最重要时,招商引资时更多地表现为直接干预经济过程;当它发现人力资源成了稀缺要素时,它会就改变强度、方向,使它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吸引劳动力、人才进入本地。因此,我们看到劳动力短缺以后,刘易斯转折点到达以后,很多地方政府大幅度提高了收入发展方面的支出,而且它的开放度,向农民工、外来人员开放的程度也显著提高。2004年,总书记标志性地为农民工讨薪;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些历史性的政策调整。这些和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并列在一起的,我们从地方政府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护、社会保障覆盖率水平的提高等等都能看到这一点。这对于城乡统筹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从来都有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冲动,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政府的动机,它的激励更加是从社会层面来说的,统筹城乡、兼顾利益。 第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各个当事人的改革激励更加相融,激励相融度大幅度提高。长时间以来困扰我们的是中央有强烈的意

成都市城乡统筹的经验和办法

成都市城乡统筹的经验和办法 ——参加山西省城乡规划成都培训会的交流情况摘录 成都市从改变城乡外在形态的“三个集中”,到创新城乡关系内在机制的“六个一体化”,最后深入到以农村产权制度 为核心的“四大基础工程”,取得了许多引起广泛关注的经验 和创新。如统筹城乡规划、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机制、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等,已“初步具备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的条件,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试验推广”(国家发改委领导语),是成都向全国提供的六大经验。 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 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成都的“三个集中”不仅适应人多地少的客观市情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弊端,而且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系的规律,有效推进了“三化”联动,促进了城乡同发 展共繁荣。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

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工业集中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项目会审管理办法,禁止镇、村与企业擅自签订招商引资协议,从源头上确保了工业集中发展;实施项目会审制度、“六不”调控措施(即规划不审批、立项不审批、报建不审批、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并出台招商引资“全分一奖”政策(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工业增加值全部计入引荐镇,并对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按占地实行5000元/亩奖励),鼓励镇(街道)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荐项目,强力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同时,对整合后工业集中发展区之外的老工业企业,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思路,制定出台规划区外工业企业搬迁办法,通过规划调整、政策激励,推动了规划区外的工业企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按照集中居住的要求,在新型社区建设前,按照“大统筹、大集中”要求,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布点,要求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选址要与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和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公共设施配套效益。在新型社区建设中,规定凡新建城镇新型社区,一律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进行配套;农村新型社区一律按照《成都市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日期:2008-02-14] 来源: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作者:机关工委办公室[字体:大中小]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新格局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新要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扎实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适应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应有之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

革试验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我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五)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六)主要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在统筹上着力,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大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城乡统筹成都生态廊道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 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 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1.1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生态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生态园湿地公园 方 案 设 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范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4) 2.1处理规模 (4)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6)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6)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6)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2)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丁怀鹏2010级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A1004班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道路。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刘鑫华-----20070802036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战略决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的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好许多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地区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农村现代化建设保持相应水平,具备保持良好的基础,城镇化才能得以持续稳步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问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一、城乡统筹的涵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而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时机,则取决于市场机制和现有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动力系统的完备程度。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 (二)城乡统筹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问题。他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主张以现代部门扩张为主,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互联互动并且循环往复,不仅能推动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而且能推动和促进不发达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 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经济方面 从我国的城乡现状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局部地区的城乡贫富差距已经进

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 (4)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5) 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7) 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 (7) 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 (8) 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8) 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规划 (11) 第三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养老、失业保障体系规划 (14) 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15) 第二节给水规划 (18)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 第四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22)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23) 第六节邮政工程规划 (24) 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5) 第八节能源设施规划 (26) 第九节电力规划 (26) 第一零节热力规划 (27) 第一一节燃气规划 (28) 第一二节新能源规划 (29) 第一三节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30) 第九章区域重点资源保护规划 (32)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40) 第十二章政策保障及措施 (4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有序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 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会议精神。 3、河北省省委七届四次会议精神。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5、《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 7、《石家庄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8、卫生、文体部门提供的部门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认识现状存在的城乡差距,分区、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2、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三者并重。 4、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区域内重点资源及生态环境。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7T16:38:38.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张博 [导读]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 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 300350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城市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策略;分析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环保问题也随之发展成了世界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重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上演一场社会与经济发展走向的改革,生态城市的创建成为了全人类的目标。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等等概念的出现,使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蕰含了更丰富的内涵,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更符合当代人对生态城市的要求。 1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绿色生态城市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发展创建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在最大限度上依靠环境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简言之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个既高效和谐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2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 2.1保持各生态要素共生,达到和谐性 所谓共生就是在相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能够建立起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生存关系。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还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绿色生态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自身的进化需求,还要充满文化气息、人情味,让自然与人、与社会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模式,达成绿色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2.2统筹规划,达到整体性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同时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要保证这三点能够统一,保证整个生态城市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2.3达到高效使用可持续发展性 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性,以所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高一切资源的使用率、再生性,从时间、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达到所建城市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3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3.1确保城市的发展和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性 首先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做到实地勘查,整理出整个城市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做为依据,要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将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方案做的更加细致化、完整化。其次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对环境容量地控制,即城市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环境压力,其中包括人口容量及交通容量和绿化容量。要把全部的因素考虑在内,要做到人文居住要素、环保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相辅相成、共生共存,保证绿色生态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平衡性,要将设计方案反复和所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保证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3.2加强绿色生态城市的街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交通、土地制度、商业经济利益等区素的影响,城市街区的尺度正在不断的扩大,而在此过程中各种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为偏低,令城市的肌理、文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城市逐渐丧失了活力。首先根据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绿色街区的设计基准是有弹性的街区尺度,是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街区与建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气候因素、生态安全、技术条件、交通、居民需求和对空间的认知等等要素之间的和谐性,还要与当地的日照情况、绿色植被情况、水体情况等自然要素相结合,从而规划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绿色街区。根据世界各国的研究认为100m×100m左右的街区尺度最能满足城市所需功能布局,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欧洲城市所使用的“窄路密网”街区模式,从社会中心步行到边缘地带以5min或者1/4路程为基准,是目前绿色生态城市街区尺度的基本依据。其次,依据街区地开发需要以及老百姓的认识和街道性质的因素,需要设计合理的街道、建筑之间的宽高比例即D/H,街道的宽度是D,建筑的外墙高度是H。D/H≈1时,街道尺度最符合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舒适度。最后,在进行街区设计时,通过不同季节产生的条件对街区进行风和光以及热的分析研究,再结合形态学的原则,总结出符合当地街区自然环境的模式,从而制定出基于不同季节条件因素的绿色街区规划方案。 3.3绿色生态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效益的日益增强,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道路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①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尽量使用最简洁的路线,使道路长度缩短,从而使工程量减少到最大限度;优化道路线位的设计,减少对植被区和景观区的占用,同时在进行旧路改造时要充分利用旧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面上的结构材料,使资源再利用、重复利用;设计合理的道路横断面,加大绿化带科学合理的配置,减少噪声污染;②做好交通管理,合理配置各等级道路,减少车辆的绕行、拥堵,快速将车辆分流,减少交通压力,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4绿色生态城市的海绵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在整个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绵城市就是指整个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有蓄水、排水的作用,干旱时可将所蓄之水释放的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排水、蓄水系统,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海绵城市,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在面对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六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站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全局的宏观高度上来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缺乏对指标体系方面的探索,较少有在城乡具体差距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本文明确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然后介绍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最后通过选择代表性指标,建立城乡统筹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差异系数 “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根本性问题再次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围绕“三农”及城市化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塑造和谐城乡关系再次成为理论与政策研讨的热点。何种测量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地区的城乡统筹程度,是科学开展城乡统筹问题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以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等①。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对污染同步治理。 2、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既然城乡统筹关系到城市和乡村,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城乡统筹进行评价,就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标准,而应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多个方面,因而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就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方面的指标为标准,而应该采用涉及以上诸多方面的指标体系,全方位地将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动态进程体现出来。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的主体包括国家级政府部门、地区政府部门、县乡镇领导、农民等。不同评价主体对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目的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家级政府部门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是从宏观意义上进行全局的把握,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与措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地方政府进行城乡统筹评价,是为了切实把握当地城乡统筹的进程,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追踪,创造性地运用与实施国家有关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并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中的偏差;县乡镇领导对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则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协调;农民自身对于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关系到其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局部的、微观的、直接的、短期的利益。 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标准应当从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发展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国内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日益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

静宁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

静宁县城乡统筹总体规 划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静宁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5-2030)简要说明 一、规划目的 指导静宁县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解决多个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促进静宁县域城乡健康快速发展。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年至2030年,其中2020年为近期,2030年 为远期。 三、空间层次 1)县域 总面积2187.65平方公里,包括城关镇、八里镇、威戎镇、李店镇、界石铺镇、古城镇、甘沟镇、仁大镇、城川镇、司桥乡、三合乡、深沟乡、治平乡、曹务镇、双岘乡、余湾乡、雷大镇、贾河乡、新店乡、四河镇、红寺乡、细巷镇、灵芝乡、原安乡,共13镇11乡。重点明确发展与保护边界,确定城乡空间格局,引导城 乡协同发展。 2)集中建设区(县城及其它乡镇驻地) 县城集中建设区包括城关镇和八里镇的部分用地,具体为西 至规划静张高速,北至规划兰平铁路,东至店子山,南至金果商贸城附近,面积约18.7平方公里,重点确定建设用地布局。 四、地位和作用 规划期内,本规划对静宁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各 规划在修编时其相关内容应与本规划的具体规定衔接。

五、发展定位 目标定位:华夏伏羲故里,中国苹果基地,甘肃教育名县,生态宜居城市。 六、主要职能 1)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 2)甘肃东部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 3)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 4)甘肃东部文化教育基地 七、村庄体系规划 农村居民点分为“建制镇(乡)——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全县共划定72个中心村,261个基层村。 八、用地规模与布局结构 到2030年,县城建成区约18.7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17.06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约113.8平方米。 九、开发边界控制 规划划定县城开发边界为北至规划兰平铁路,南至城川镇以北(包含城川镇的甘河村和红旗村),西至规划静庄高速,东至店子山,总控制用地面积约为25.3平方公里,其中弹性建设控制线范围约620公顷。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