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有一些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灌输和注入"型为主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掌握结论性和规律性的死板知识,而轻视分析、推理、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而且被动的接受。

(一)重实验结论,轻实验操作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没有实验也就没有科学理论。但实验课却是一些中学化学教师备课中份量较少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最簿弱的环节。对一些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等不是通过实验做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得来的,教师帮学生归纳、整理并剪辑出的最省时间、容量最大、获得结论最多的实验内容,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学习化学枯燥无味呢?

科学家们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但无怨无悔。重要的原因是在实验中那种对自然奥秒的好奇心,在实验中不断验证、不断求新而获取成功的愉悦的心情,在探索过程中享受到的美妙的科学事实,这使他们留连忘返、以苦为乐。

如果我们教师在知识的传播中,让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到实验带来的乐趣,能够营造出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疑问常在他们的脑海中萦绕,在实验中获得成功感,相信,努力学习化学将成为学生的自觉的行动。

(二)重概念记忆,重巧解巧算,轻视建立概念的过程。

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中,考什么,教什么。过分压缩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压抑了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使思维僵化。为了记忆许多概念,应付考试,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失去了研究建立概念的过程;尽管巧解巧算使解题有了捷径,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但是往往会产生定势,失去寻求知识的过程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巧解巧算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杨振宁先生谈到学习方法时说到二点:"一种方法是按部就班;一种方法是渗透的。什么是渗透的呢?就是在你还不懂的时候,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下,就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不要怕不按部就班的学法,不要怕渗透性的学法,因为许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

教师的教学应注重于建立概念的过程,演绎计算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教学重知识归纳总结,轻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的教学过程将知识内容程序化、网络化,教师利用图表、计算机辅助将知识归纳总结好,然后给学生,以减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

一些长期从事教学有经验的教师,除了全方位归纳、总结知识外,还能将过去若干届学生在每一知识点上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防患于未然"。在教学设计中,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一一罗列出来,使之程序化,来指导现在所教的学生,把过去学生的思维移植到他们的头脑中。这种教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通常只有内容,没有思维的过程;只有"懂"而没有"不懂";只有"结论"而没有"问题",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教师改卷重标准答案,轻思维过程

在一些考试中,为了评分标准统一,有些题目对每一步得分都规定的比较明确,这本

是对教师在改卷评分中起着参考作用。但是,有的学生超越常规,用非常简练的步骤出色的解答了题目。有些教师因为学生没有按照标准答案顺序解题,就扣学生的分。能够一眼看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强迫学生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写出来呢?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压制下去,哪一位学生今后解题敢越"雷池"一步呢?又怎样面对今后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呢?

创新能力,不是一定让学生真能制造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而是从小事上培养一种敢于天下为先的探索精神,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新发现,新思考。

教师应该努力的让每一个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闪烁出来创新的思想火花,能够燃烧起来。而不应该压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以一种标准要求所有的人思维方式。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由此使得繁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的记诵成为教师和学生奉若神明的教学方法。

《参考消息》上曾有人著文批评台湾地区的教育“把学生教傻了”,台湾的教授、家长和学生都抱怨“在台湾,谁上过学,他就学会了不提问题,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想象力和判断力停滞不前”。有人曾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就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二、主体性被忽视

长期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观照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

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对学生主体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控制学生、控制局面、控制课堂的倾向。在这种控制心理的支配下,整个教师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字顾自地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执行,下课铃一响,正好把准备好的活动进行完毕,教师方才松一口气:总算没打乱计划。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如何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问题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的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或答案,很多教师的反映是不置可否。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了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样的“教教案”、“教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主体的参与。(准时在下课铃前讲完课的数学老师——准时下课无可非议,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把你们的音量拧大一些”)

三、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的活动或行为。以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作为标准,可以判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小学的课堂教训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就一节课而言,学生能够有效使用的时间往往被打了折扣。教师经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离题万里、话语罗嗦。这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的差异,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使用的时间更少,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更低。

以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同样的时间,如果更多地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智能,而不是仅仅花费在让学生记忆和接受,则教学小;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显然,我们的课堂多数还停留在记忆、接受和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必然影响我们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刘胡兰》一课时这样问学生: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陕北”,有的学生说“延安”,老师最后说“在革命根据地”。课文中有一句“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块钱”,老师问“谁知道那时候发什么钱?”,有的说是“银元”,有的说是“铜板”,老师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值钱。”一节课就在这样无意义的一问一答中过去了。

四、学生的发展片面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却存在严重的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

在目前过度“言语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即使能够超越以往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开始关注学生智能的培养,它所看重的也只是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另一些智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的智能,视觉和音乐智能等,同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课堂中比较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例]上官木子《思考超常教育》:自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效仿。然而,实践证明,少年大学生的总体发展不够理想。普遍存在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现象。因为超常儿童的选拔主要以数学能力为标准,然而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却是各科都以超常的速度进行教学,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很多学科的拔苗助长。因为,不同学科需要不同智能,数学能力强不仅不意味着语文、外语能力强,甚至也不以为着物理、化学的能力强。另外超常教育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年限,学生所有的小、时间都用在知识学习,无暇参加社会交往,亲历直接经验,积累隐性知识,因而必染造成少年大学生的智商高、情商低,后劲不足,整体素质降低。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何来思考。正是基于此认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用问题来切入课题,用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用问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在重视问题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反思在用问题引领教学过程的时候,“问题”会给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们是否有必要产生那些“问题”?那些“问题”是否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些“问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多大的益处?

一、现状分析:

笔者发现,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三多”是教师的提问数量多,识记性问题多,只需学生做出简单判断的问题多;“三少”是对学生探索能力有真正提高的问题少,有助于学生整合相关知识的问题少,原创性的问题则更少。

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会产生“三多”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三:

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以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向学生提问题,提许多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步步为营提出问题,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则是目不暇接,疲于应付各种问题,结果是问题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了,问题始终问题,没有形成结果。

2、教师试图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确实在听课时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通过有效提问,能帮助学生维持注意。但是否有了问题就一定能引起学生产生并维持注意?我看未必。因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空间和持续性是有限的,问题多了就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引起注意,况且当问题层次过低时既便学生解决了问题也没有成就感,而问题层次过高,学生发现许多问题都解决不了,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3、教师以为只要答案是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的,则学生一定对该知识已经理解或掌握了。学生能否回答出教师所提的问题有时确实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理解某一知识点的标志,但有些问题既便学生答对了,也未必就是一定掌握该知识点。对一些陈述性知识的回答有时学生可以从教科书或教辅中直接获取,在他没有真正理解涵义和实质时也能回答;对一些程序性知识的回答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有时笔者发现学生题目会做了,似乎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巩固、掌握了,其实不然,学生仅仅是对课本或教辅上的解题方式照样画葫芦而已,其用意仍然是不理解的。

造成“三少”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也有三个方面:

1、教师没有从课程的整体布局中体会到某一具体知识点在此时此地出现的背景。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科课程转换为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学科的具体要求,即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体现,即体现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必须是学科逻辑发展和学生心智发展有机统一。

2、教师对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所需要培养的能力缺乏整体的认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知识点为载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于化学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于各种问题的影响,促进学生对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涉及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评估,预测通过某一情景的创设,力图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具体的能力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即提高学生的知觉辨别能力,培养学生习得与运用要领的能力,习得与运用规则的能力,以及习得与运用高级规则能力。教师应根据具体知识点的特质,前后知识相关性以及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等等,理清能力目标,再生成具体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教师对课程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未能清晰辨析“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差异。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材只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教材只有成为相互作用过程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施用教材开展教学仅是课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建构知识服务,中心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教教材”只是为了完成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传递,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则并非作为关注的中心。基于上述认识,在课堂内实施提问时,我们应尽量精炼和提

取一些入口小,涉及面广,原创性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整合相关知识,并与原有知识建构联系,形成“知识树”,另一方面在广阔的知识涉及面中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对醇、醛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整理时,笔者以化学式C3H6O为载体,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1、写出化学式为C3H6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整理三类异构体的相关性:即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异类异构。2、请你说出这几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有哪些性质,为什么有这些性质。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从“元认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尤其是通过类比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3、试写出CH3CH2CHO和CH2=CHCH2OH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该问题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几大重点反应类型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对醇和醛这两类物质性质相关性及互为联系的认识。

上述问题的提出,不仅切入点小,但涵盖面广,通过所提问题的步步深入,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巩固,可谓是“一石多鸟”。

二、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一般过程及影响生成问题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一般可描述为以下过程:

创设情景、感知情景形成认知冲突生成问题形成对问题的语言文字描述界定问题表征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或多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均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由谁来提出问题并非关键,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是双方对生成问题共同感知而形成具体的文字描述,即“合作创生”。而关键是生成出怎样的问题?生成的问题能否实现两主体间的转换,学生获取问题信息后能否对问题进行表征和转换成易促使自己思考的任务,进而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影响生成问题的因素有以下五方面:

1、教师对教学情景的渲染程度。创设问题情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学生在对所创设情景的感知过程中,当体会到情景中所流露的细节和平时的经验不一致时,学生的内心便会引起认知冲突。如果该冲突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那么该冲突必然会使学生吸引到非将冲突解决不可的欲望中来。然而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在学生感知过程中,觉得认知冲突不存在或认知冲突太小,学生内心即使有一些疑虑,可以马上自主解决;或者是情景所造成的冲突太大,使学生无法感知,这时学生一片茫然,什么都不知道,如此情景的创设其实也是无效的。

2、学生的准备知识对生成问题的影响。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也可以判断出某学生化学水平如何,我们只要分析学生提问的层次便可略知一二。因为学生准备知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所生成问题的质量。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当左边的试管中因加热颜色改变时,有些学生观察后并不生成什么疑点或问题,而有些同学却有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变色?生成了什么?说明了浓H2SO4的什么性质?为什么加热前没有?对产生气体成分的疑问等等。

3、在感知情景过程中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生成问题的影响。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与演示台的距离和方位不同,学生对情景感知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学生生成问题。例如“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有学生发现并没有把导管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于是生成“为什么没有把导管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问题,而某些善于观察并勇于质疑的学生会生成这样的问题: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它不可能倒吸,必定另有原因,那究竟是防止谁的倒吸呢?

4、语言文字使用的娴熟程度对已生成问题描述的支持。当主体从被感知的对象中生成问题后,这些疑问仅仅还存在于“我”个体的头脑中,如何转换为我和其他学习者所要探究的任务呢?这时就必须对已生成的问题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让课堂中其他的学习者能明白“我”所关注的是什么?然而笔者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或学生所叙述的问题并不是他真正要对方回答的问题,或者是由于所用语言措辞的不规范而导致该问题变成了其他问题,再就是被问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某老师在复习“盐类水解”时,他提出这样的问题:盐类水解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这个听课者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5、学生已有的界定问题和表征问题能力的差异。当学生接受问题后,必须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找出问题的本质,并用自己最能理解的言语来叙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路沿着问题的核心有条不紊地展开。界定和表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要占有丰实、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确保问题的顺利解决。例如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来引入这些官能团?大概过了一分钟后笔者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表现出一片茫然的迹象,我问他们怎么回事,有学生说“什么叫官能团的引入”。看来这是因为我所叙述的问题学生不能进行表征,无法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来转换,导致原本简单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策略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主体,在探究中生成问题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同时在生成问题后并不能拘泥于由谁来提出问题,笔者觉得此时应该做到“教学相长”。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建构最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师面向学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激励学生生成问题。

1、教师应明确怎样的问题最有价值,以实现课堂效能的最优化。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有较大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评价,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可以给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确保课堂教与学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其次从思维的力度来考虑,应该是思考性问题,如果学生将书上或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同时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它必须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整合性问题或创造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再现和确认,而是需要将其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结构进行组合或重构,确立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具有适宜的难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难易适度的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呢?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即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才能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三是具有合适的梯度。在探究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并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降低难度,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例如在“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和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分子结构,推断可能有的乙醇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写出两个可能的式子:

Ⅰ式 H H Ⅱ式H H

∣∣∣∣H—C—O—C—H H—C—C—O—H

∣∣∣∣

H H H H

随后又提出怎样证明乙醇的结构是I式还是Ⅱ式,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教师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1)分别分析I式和Ⅱ式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几种情况。(2)已知1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只生成0.5mol氢气,则乙醇的结构是I式还是Ⅱ式。(3)请指出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问题的引导下动手、动脑积极思索,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既掌握了乙醇的分子结构,又加深了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教师利用该设计,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探究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效能的最优化。

2、教师面向学生所提问题的优化策略。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面向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优化组合,突出学生的“内化学习”,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柜架,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对面向学生的问题进行优化,其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问题的选择,要求教师要合理组合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二是问题的呈现,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三是问题的拓展,要求教师要对问题进行深化、挖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渗透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复习“水的电离与溶液pH”时,教师首先确定复习目标: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的概念并能综合运用。然后按照复习目标选取题目组成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水的电离与溶液pH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问题组:

问题1、下列溶液,一定是中性的是()

A、由等体积、等物质量浓度的一元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溶液。

B、c(H+)=1×10-7mol/L的溶液

C、pH=14-pOH的溶液。

D、pH=pOH的溶液。

问题2、已知一种C(H+)=1×10-3mol/L的酸和一种C(OH-)=1×10-3mol/L 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是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反应。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混合。

C、等浓度的强酸和稀碱混合。D、稀的强酸和浓的弱碱混合。

选择问题1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水的电离与pH的概念,问题2是问题1的拓展和延伸,问题2的解决要求学生对溶液的pH、酸碱电离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能够综合理解才能解答。从上述问题组可以看出问题1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关于水的电离与pH的相关要领并综合应用,从而建构“水的电离与溶液pH”的知识网络。

3、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笔者认为其问题不仅是指教师面向学习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在感知情景时自主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意识和提高学生展示自己问题能力,可以思考以下方面的策略。

(1)使学生明确生成问题和表述自己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真正启动。同时对自己头脑中产生的认知冲突,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加工成能表达叙述的一段文字,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内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化与其他个体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史的介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如英国科学家瑞利发现空气中分离出N2和氮化物分解产生的N2在质量上每升相差6.7mg,就产生了疑问,最终发现了元素的新家族——稀有气

体。通过类似化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产生这样的共识:即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是人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标志。

(2)为学生生成问题和交流问题创设一个安全的心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先决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是学生求知的需要,当学生在认知和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必然有一种内心的不和谐,这时他会设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内心冲突,同时他可能也会对遇到的冲突进行文字、言语的组合,提炼出问题的本质。而接下来采取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样了。或许通过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或许求助同学解决问题,或许求助老师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教师面前没有问题,并不是他的内心真正没有问题,或许是他通过其它的方式可以满意地解决问题。然而关键是有些问题必需依赖老师解决时,学生也不乐意求助老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在向老师提问题时他的心理安全感没有,学生会这样想:会不会因问题简单而被老师侮辱,自己的问题是否过于“弱智”,老师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评价等等。有时可能老师的一句“口头禅”而导致学生下次不敢提问题:例如学生向某老师提问题,该老师在开始向学生讲解时总免不了说上一句“这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使提问的学生很没面子,这时的学生心境肯定是不安全的。同样情况也可能在学生与学生间产生。

(3)使学生善于提问题,特别是原创性的问题。“敢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例如学生以“厨房中的化学”为课题找问题,结果找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①自来水中为什么有漂白粉气味?②食盐中为什么要加碘元素?为什么加碘酸钾?如何检验?③烧菜时

为什么要等菜熟了再加碘盐并迅速盛盘?④排骨汤为什么加少量的醋?⑤不粘锅的成分

是什么?⑥发酵粉的成分和原理是什么?⑦打开啤酒时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其次引导

学生从实验中产生问题。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知识,更重要的发现知识。例如教材为了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而设计了一个喷泉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单一,很难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实验后有学生提问: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吗?笔者在积极评价学生提出“喷泉实验”核心问题的同时,补充了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帮助学生提示喷泉实验的本质,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利用生成问题提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课本中产生问题。笔者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本教材,面对课本中对知识的叙述,很少能提出问题。既便所提的问题,也不是他原创的问题,仅是一些“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对课本中的描述提出质疑或者能利用课本衍生出其它的想法,则很多困惑就不会在做练习才产生,在建构知识时就可以化解。例如学生在自学课本时产生这样的问题:①根据课本中醇的定义作为判断依据。则环己醇是不是醇?②根据课本中同系物定义作为判断依据。则苯酚和苯甲醇是否应该属于同系物?③根据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判断,该反应可否理解为消去反应?诸如此类问题,从表现的形式上虽没有练习中的问题那么高级,但这些毕竟是出于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是一个初学者思考必然会产生的困惑,这些问题是学生原创的,也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向学生提倡并鼓励学生要提的问题。

4、构建平台,留给学生生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信息的双向交流、构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在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的分配上,教师应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疏密有间、张驰有度,能由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让

学生自己表达,能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当一个教学情景的展示后,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存在的认识冲突加工组合为一个从学生口中表达的问题,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高”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你如何来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看似一个浅显的问题,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过缜密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提供七、八中有价值的验证方案。而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恰恰是整合弱电解质电离和盐类水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生成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已生成的的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生命体,教与学是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有价值的课堂问题生成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智慧和变数的发现过程。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从容,富有魅力。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与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简单相加而没有“结合”,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近期我参与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他们均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但我从中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教师提出或学生发现一个需要课堂教学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又无法解决时,我们的教师却束手无策,只好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或认识,采取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只为了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分数与除法》一课的教学中,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在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具:带有方格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 看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ine grade chemist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通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

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10-10 16:40: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 兴趣了。(在座谈时说,学生配合不好)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 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 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 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 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 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 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 3.“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或满堂问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 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4.主体性被忽视 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 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 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5.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 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或说话或吵闹, 没有象“洋思、杜朗口”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程度上都 有所提高。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化学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回忆什么是鉴别,以及鉴别的依据是什么,进而提出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使学生把鉴别的实质理解清楚,即物质的鉴别归根结底的是离子的鉴别.这样的设计使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安排的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一道题中安排多种解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是一所成立时间不到三年的县城初中,教师是分三年在全县公开招考的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们的学科知识是过硬的、扎实的,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多次学深入课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是与新课改要求相悖的,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改进,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提教师们经常用说到的课改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并没有有效贯彻,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还是满堂灌,一讲到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的学习,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这种方式课堂基本被教师霸占,学和理被动的接受,要本就不能主动的学习。洋思中学的实践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有百分之八十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多讲,并对课堂教学作出了规定,一节课教师纯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我校也曾要求教师不能满堂讲,把讲授时间控制在25分钟,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不明显。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从引导学生预习、鼓励课堂展示、保证当堂训练时间和进行课堂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在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核心的问题,讲学生思路和方法,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 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可很多老师把互动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和学生答。甚至于有的课老师满堂都在提问,我就曾听个一名教师的课,一堂课发出的125个问题,试问解决了几个问题呢?所提的问题又有几个是有效的问题呢?在课堂提问时,有的是教师问学生统一答;有的是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有的是教师自问自答;有的是教师问后,就引着学生问答。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生成新的问题。看似热闹,但无实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摆在当前教师身上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充分对本堂课的教师的提问作好充分的思考,对问什么问题、怎样问、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等作好预设。 三是教师作业布置多,学生独立完成少。 我曾对学生课后作业量及完成情况作过调查,我校学生的作业量普遍偏多,有一部分学生有拖欠或抄袭现象。这也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没有安排时间进行练习,就把大量作业留在了课外,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师生俱废时废力不讨好,效果不佳。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安排必要的练习,让学生训练并及时反馈处理。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即布置发展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总结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宽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用时太多的作业。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三) ——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

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教师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阐述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学习动机;师生关系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emistry dong fuying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at many teachers often think about the problem,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to develop prac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and maintain student motivation, build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laborat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教师常常在思考的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 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 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 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 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 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安排的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一 道题中安排多种解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二、教学中反思: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 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 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 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 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 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 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 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 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日期:

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高效课堂问题对策 内容提要: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着(目标不准确;忽视直观操作;合作实效低;教学环节低效;课件出示问题名目繁多;教学调控的死;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检测环节落得不实等)九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十个对策(1、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准确地把握检测的时机。2、继续强化教学目标性,精心备课,扎实做好教学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3、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好导学案。4、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5、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6、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7、重视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8、多形式开展课堂9、创新听评课制度,提高听评课效率。研讨活动。10、加强备课与备学生的有效结合。) 目前在新课改的大潮流中,高效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最终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制高点,进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这场改革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课,教学目标仍旧不够准确、出示学习目标时机把握不好。 (1)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指教师)”与“学习目标(指学生)”混淆,有的把教学目标出示出来,让学生当“学习目标”来完成,更多的教师目标过大,过笼统,过难,学生很好的无法完成。例如:体会文章的思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

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1-08-19T17:43:55.700Z 来源:作者:成余芬[导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高中成余芬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这些目标得以实现,我认为课堂教学很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1. 重视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教师本身做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探究新知,激活思维,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这样可以摆脱整节课沉闷的进行,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疑问是智慧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来设疑就成了学生如何来质疑的关键。所以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有质量,能够紧扣主题,让学生有质疑的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的创新火化,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打开思路,充分显示“质疑探究”在学习活动中所起的特有魅力。 2. 重点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在课堂上,我一直坚持做到,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并且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候,教师如何采用一些精练的语言或者举动让学生能够明确,然后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每节课基本讲三分之一,学生练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三分之一。从目前来看效果较好。 3. 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让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持集体备课,坚持统一资料,基本统一教学进度。共同讨论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订教学的侧重点,力求基础稳固扎实,教学有实效,教学出成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化学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实验的开设率,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剑桥大学在我国招生考试中的实验惨状(竟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验合格人才),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不做实验不行,我们的学生只会答题,没有基本操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因此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是非常紧迫的。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化学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在“钠的性质”实验课时,当我端着实验试剂走进教室,学生就欢呼雀跃起来。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愿意做实验、观察实验。继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玻璃器材怎么操作呢?这些药物是什么呢?我先做了一个钠和水的反应实验,同时在水杯中加了酚酞,这时学生显得尤为兴奋,学生异口同声说“变红了,变红了”,“有撕撕声”……学生目睹了这些实验后,他们便联想到用其他的替代品来做,这种联想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会使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直观,在这个思维反复的过程中很轻易使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而新课 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高中化学第二册《工业合成氨》一节,本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平衡理论知识去自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有的教师也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他们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 这时教师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传声筒”。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比如 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 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 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鲁娟 2013年6月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高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众多学校和教师们的认可与重视。不少教师将此认为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培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上追求高效率,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不加以改进,或许会成为最终实现课堂真正高效的桎梏点,根据自己在下乡听课活动中的所见所思,将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归纳。 1.原有做法的习惯性制约,没有体现出高效的内涵 使课堂成为高效教学的场所,首要的是使每个教学环节高效,整个流程和谐。但目前新课程的改变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免会受到原有方法、思维习惯的制约。譬如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只是拘泥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想当然地依题论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如坠云里雾里”,问题依旧;有的教师在重难点讲解上,单纯认为讲得多学生就会明白,而漠视学生已有的

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又如课堂小结对整节课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自我提高的环节,但有的教师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消化、提升,而是煞费苦心地进行归纳讲解,且惟恐学生说得不清楚,归纳不全面,留给学生的只有机械地听、记、写。 2.对高效课堂理解偏差,造成重此轻彼 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使学生在知识扩充、学习方法方面均获得最大的发展。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很多教师采取了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也出现了几个突出问题:①自学提纲笼统,有的简单要求列举定义,也有的是总结课文段落大意等。对于这样的提纲,学生既感到迷茫枯燥,又很难诱发深层次思考,学习过程低效盲目。②过程疏于检查,自学等同于自由。导致教师丧失了发现学生易错点、寻找知识障碍以及思维盲区的良机,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又如情境创设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就是搭建一座“桥”,左手牵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求的欲望,右手牵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快地进入知识意境。但个别教师却单纯为创境而设境,只是图一时的热闹,大好时间白白浪费。 3.学习策略设计缺乏系统思考 良好的师生互动、检测反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