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生态学》课程(ECOLOGY)

(学时60)

一、简要说明:

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J. L. Chapman and M. J. Reiss (eds). 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9月.

2.参考教材:

[1]Ecology(Fifth Edition),Charles J.Kerbs. 科学出版社,Copyright 2001 by Benjamin Cummings,2003年1月.

[2]《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尚玉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基础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陶芸等编著,复旦大学

出版社.

[5]《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6]《生态学》(第二版),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课45学时,按每周3学时安排,5个实验内容,每次实验3学时,共15学时,全课程60学时,3学分。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45)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目的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其科学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生态学做好准备。

2.讲授内容:

第1节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

第2节介绍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

1.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的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

2.讲授内容:

第1节生物和环境概要

1.生物种的概念

2.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3.生态因子的类型

4.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第2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1.最小因子法则

2.耐受法则

3.生态幅

4.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驯化、休眠等)

5.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适应组合

第3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大气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大气污染的适应

5.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6.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12学时)

1.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到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许多不同于个体的特征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着重掌握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种群进化及对策、种内及种间关系的基本理论;

2.讲授内容:

第1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和种群生态学概念

2.种群的统计特征

2.1种群的密度 2.2种群的空间分布 2.3出生率和死亡率

2.4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第2节种群生命表及其分析

1.生命表的基本概念及一般构成

2.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3.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4.生命表分析

第3节种群动态

1.种群的增长

1.1几何级数增长 1.2指数增长 1.3逻辑斯谛增长

2.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2.1种群增长 2.2季节消长 2.3种群波动 2.4种群爆发 2.5种群平衡

2.6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2.7生态入侵

3.种群的调节

3.1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3.2内源调节和外源调节 3.3植物种群的自然调节

第4节种群的生殖对策和生活史对策

1.进化、适应与生态学

2.生殖对策

3.生活史对策

第5节物种变异及进化

1.种群内的变异

2.性选择

3.生态型分化

4.生殖隔离与新种形成

第6节生物关系

1.竞争模型和高斯假说

2.生态位理论

3.他感作用

4.捕食作用

5.寄生、偏利和共生

6.协同进化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1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与测度、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特征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群落的内部动态、演替和进化等相关理论,并能初步应用生物群落的生态规律,控制、利用、改造、创造生物群落,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群落生产力。掌握群落分类、排序的一般方法,及主要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规律。

2.讲授内容:

第1节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2.群落的种类组成

2.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2.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2.3物种多样性

3.群落的结构

3.1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 3.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3.3群落的垂直结构

3.4水平结构 3.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第2节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岛屿与群落结构

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6.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第3节群落的动态

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2.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3.演替系列

4.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5.群落演替中的物种取代机制

6.演替顶级学说

第4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生物群落的分类

1.1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1.2 植物群落的命名

1.3 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1.4 群落的数量分类

2. 生物群落的排序

2.1 间接梯度分析 2.2 直接梯度分析

第5节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1.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1.1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因素 1.2陆地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2.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2.1 热带雨林 2.2常绿阔叶林 2.3落叶阔叶林 2.4北方针叶林 2.5冻原

2.6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 2.8灌丛和荒漠 2.7湿地

第五章生态系统

1.目的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组成成分及其功能、食物链结构与反馈平衡,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资循环过程和特点,掌握生产量测定原理、方法和生态效率。

2.讲授内容:

第1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1非生物环境 2.2生产者 2.3消费者 2.4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5.1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 5.2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

5.3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2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1.2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1.3 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 1.4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2.1 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 2.2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2.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3.1 分解过程的性质 3.2 分解者

3.3 资源质量与分解作用的关系 3.4 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4.1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4.2 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3 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4 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5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4.6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5.1信息与信息量 5.2信息及其传递

第3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2.全球水循环

3.气体型循环

3.1 碳循环 3.2 氮循环

4. 沉积型循环

4.1 磷循环 4.2 硫循环

5.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5.1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5.2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 (讨论课)(6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当前世界环境、资源、人口危机的根本原因及主要影响,增强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了解我国农业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物种与生物入侵及生态安全等问题及其研究现

状和解决途径。

2.讨论内容

第1节资源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实质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的变化

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价值

2.生物多样性所承受的压力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3节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3.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4节农业问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农业发展道路

3.生态农业

第5节外来物种与生物入侵

1.外来物种的概念及进入途径

2.生物入侵现状及危害

3.由外来物种到生物入侵的过程

4.入侵物种的特点

5.入侵物种的治理

第6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2.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3.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教学内容(15学时)

教师统一布置整个学期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4-6个人自由结合,任选5个实验内容,检索相关资料,写好详细实验方案设计,经教师审核合格后,领取相应器材,自主决定实验时间,独立完成。对某些测定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3学时)

1.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技巧,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2.实验方法:室外观测

3.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数字式风速测定仪(或手持式风速测定仪)、罗盘等。

4.实验操作方法:

4.1选择2个以上不同环境观测地段 4.2在同一时间测定不同地段的太阳辐射量、气温、土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4.3比较不同样地各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实验二:种间竞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种间竞争,及种间竞争对竞争中个体生长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2.实验方法:替代法

3.实验材料:电子天平,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种子袋,直径为22cm的花盆,沙土,有机肥,剪刀,直尺等。

4.实验操作方法:

4.1将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按不同比例进行播种 4.2将花盆依次排列在温室内,定期交换位置、浇水 4.3种子萌发后,统计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4.4适时收获幼苗,分盆分种统计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并分析。

实验三:作物对杂草的化感作用(3学时)

1.实验目的: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化感作用,掌握作物化感作用的原理,并了解其机制,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异同

2.实验方法:浸提液浇灌法

3.实验材料:电子天平,空心莲子草,黑麦子和高羊茅种子,种子袋,育苗盆,沙土,有机肥,剪刀,直尺等

4.实验操作方法:

4.1制备供体提取液,播种受体植物4.2将花盆依次排列在温室内,定期交换位置、浇提取液 4.3种子萌发后,统计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4.4适时收获幼苗,分盆分种统计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并分析。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存活曲线(3学时)

1.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特定时间和特定年龄生命表的异同,掌握其组建方法和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技巧。

2.实验方法:统计分析

3.实验材料: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某地区马鹿种群特定时间的年龄数据、某地晚甘蓝第三代菜蛾种群的动态年龄数据和计算器

4.实验操作方法:

4.1计算生命表各栏数据并填入表格 4.2绘制存活曲线 4.3分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实验五: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3学时)

1.实验目的: 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2.实验方法:野外调查

3.实验材料: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4.实验操作方法:

4.1学生分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面积 4.2野外调查并记录 4.3整理调查数据,并计算有关参数不 4.4确定所测种群的分布类型,并分析其可能形成原因实验六:物种多样性的测定(3学时)

1.实验目的: 学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方法,比较各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了解各类指数的特点和生态学意义;熟悉和掌握最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2.实验方法:野外调查

3.实验材料: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4.实验操作方法:

4.1选择样方 4.2统计记录 4.3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 4.4分析不同环境中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程度及其形成原因

实验七:水体富营养化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3学时)

1.实验目的:认识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及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

2.实验方法:室内模拟实验

3.实验材料:量筒,鱼缸,塑料板,量杯,水藻,小金鱼(或小蝌蚪),N、P肥

4.实验步骤:

4.1在各鱼缸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样,并酌量递增加入N、P肥 4.2在各鱼缸内放入相同数量

的小金鱼(或小蝌蚪)和水藻 4.3观察鱼缸内情况变化并记录 4.4分析变化原因

实验八:周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测定与分析(3学时)

1.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几个测定指标和测定技术

2.实验方法:GB11893-89的测定方法

3.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及10nm石英比色皿,压力为1.1~1.4kg/cm2压力锅,50ml具塞(磨口)刻度管,25ml具玻璃磨口塞比色管,50ml溶解氧瓶,250ml锥形瓶,25ml酸式滴定管,50m1移液管和吸球,沸水浴装置,250ml碘量瓶,25ml棕色酸式滴定管,G-3玻璃砂芯漏斗,定时钟。

4.实验操作步骤:

4.1根据《水样的采集和保存》介绍的方法,在学校周围几个水域取适量水样

4.2 用GB11893-89的方法测定各水样的总氮、总磷含量、溶解氧量和化学需氧量

4.3分析不同取样地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及形成原因

(三) 实习教学大内容(0.5周)

“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种群与群落研究”综合实习,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生境条件、种类组成、生活型谱、结构与演替的样地调查和无样方调查,物种多样性、种群生态位、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分析,以及群落结构与动态、分类与排序研究。

要求学生6-8人自由组合,依据实习主要内容,提前选取调查研究方向,自由命题,写好实习大纲,统一出发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整理观测、调查表,并绘制相应的结果图解,综合分析调查研究结果,撰写科研小论文。重点训练学生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 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总学分:2.0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中一门前言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基因流以及遗传分化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习题要点:简述分子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第一章生态学中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突变及其类型 第二节重组 第三节PCR、DNA类型、 习题要点: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DNA重组。 本章重点、难点:PCR以及DNA数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PCR在分子遗传上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遗传模式 第二节分子遗传标记(如RAPD、AFLP、RFLP、Microsatellites等)。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如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单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哈德—温伯格原理 第二节遗传漂变 第三节瓶颈效应、自然选择 第四节中性学说 第五节Wolbachia与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习题要点: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哈德—温伯格原理,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单种群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哈德—温伯格原理在分子生态学上的意义,掌握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多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遗传距离 第二节基因流 第三节支序地理学 习题要点:遗传距离的测定、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和影响影子、分子钟、进化树。 本章重点、难点:测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流程度。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第五章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遗传标记方法 第二节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软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以期末课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占30%、期末课程报告占70%。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要点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1:《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cology》,Trevor Beebee 和Graham Rowe编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6pp。 参考书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388 pp。 大纲修订人:洪晓月 大纲审定人:韩召军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同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对象: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园林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以及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 适用于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四年级选修课程 内容提要: 阐述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论述景观规划设计中以景观分析为核心的基本理论, 介绍各类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内容:景观资源统筹、景观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公园设计、建筑外部场地设计, 使学生从中了解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课程时间:课内教学36学时,课外教学72~144学时 第一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概念 1.导言 1.1 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1.2景观规划设计的溯源与发展 1.3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方法概要 第二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2.1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 2.2 景观规划设计视觉形态要素 2.3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心理行为要素 2.4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生态要素 2.5 景观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内容3.1. 景观环境空间规划设计 3.2景观环境感受规划设计 3.3 景观绿化与生态规划设计 第四部分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技术4.1 景观调查与分析 4.2 景观规划设计 4.3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表现与交流 第五部分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概述5.1 公共建筑景观环境设计 5.2 广场与街道景观环境设计 5.3 街头绿地与公园景观设计 5.4 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5.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6 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 5.7风景名胜区规划 教学教案 第一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概念1.导言 1.1 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1.1. 1“景观”概念 景观 景观的三层含义 景观概念框架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生态学(双语)大纲

《生态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生态学(双语)课程名称(英文):Ecology 课程编码:04081004 开课学期:4 学时数64、学分数:4 适用专业:园林 先修课程:《园林树木学》、《花卉学》 后续课程:《生态设计》、《园林规划设计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增强生态意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够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第四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部分学习,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其科学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生态学做好准备。 第一部分个体生态学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第二章能量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 第二节生物对光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第二节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第三节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通过本章学习,系统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内容,了解各个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以及生物的适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指导生产实践,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第三节种群调节 第四节集合种群动态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第一节生物种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第三节物种形成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第一节能量分配与权衡量 第二节体型效应 第三节生殖对策 第四节生境分类 第五节滞育和休眠 第六节迁移 第七节复杂的生活周期 第八节衰老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系统掌握种群生态学的内容,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四节群落的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九章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十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一节群落的分类 第二节群落的排序 系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内容,重点了解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指导生产实践。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实验时数:16 学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景观生态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课程代码】11032008 【适应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应用。 【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48学时,讨论6学时) 【参考书目】 1.郭晋平,周志祥.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 景观 §2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导论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原理的了解,同时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步掌握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生命的定义; 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 维生环境的形成及组成; 地球的生命力量―Gaia假说;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观点; 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 MAB, IGBP和DIVERSITAS;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起源的理论,尤其是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主要时期; 熟悉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几大生态学派的基本观点;

17版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300063 学时: 32 学分: 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细胞生物学是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生态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生命活动的专业基础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生命活动规律,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提高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遗传学、细胞工程。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理解并掌握各个亚细胞结构功能及各结构的装配。 2.理解并掌握细胞重要生命活动(增殖、分化、衰老及调亡等)过程的规律及调控,各细胞 组分的互动与网络架构及细胞调控的基本规律。 3.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历史,了解该领域研究重点及热点。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 重点:重点讲授各个亚细胞结构、各结构的装配及功能,细胞生命活动(增殖、分化、衰老及调亡等)过程的规律及调控,个细胞组分的互动与网络架构及细胞调控的基本规律。 难点:细胞结构的功能中涉及的作用机制(包括假说、模型等)以及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如蛋白质的分选、膜泡运输等)。 本课程力求做到突出重点内容,讲清难点内容,并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细胞结构、功能是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也是了解生命活动和生命 现象的基础,更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石。图文结合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来 系统的认识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使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生命活动 规律。 2.了解相关的学科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在传授传统的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当加入相关内容 的学科历史,以及研究进展。熟知历史可以更好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时:50 学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 4

生态学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 Monitor 课程编号3404027 实验总学时:2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7 实验课学分:1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徐建强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学科,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质量保证。掌握环境样品采集、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正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以及写好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Biology 课程编号1104038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5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宋玉芝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的生物学基础性实验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技术,包括显微操作、制片技术、动物与植物解剖和分类、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动植物培养与观察等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生理生态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s of Physiological Ecology 课程编号1104039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0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王传海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态基础实验技术,包括试剂配制、糖、蛋白、核酸等物质含量的测定,酶和蛋白等物质的提取,活性的测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科研打好扎实的基础。

《风景园林基础》教学大纲

《风景园林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 2.总课时:28课时 3.总学分:1.5学分 4.开课时间:第五学期 5.适用专业:农学 6.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7.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学实验 二、课程简介 风景园林基础是农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工程、设计、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素、园林空间设计、总体布局等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巧;了解学科基本动态、园林发展历程和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把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理解和运用,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以A (了解)、B(识记)、C(应用)三个层次为考试目标,具体如下: 了解――认识、记忆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并能正确表达; 识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容,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记忆和归纳;能运用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归纳总结; 应用――能综合运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原理、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本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本课程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指导意义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风景园林的概念;中国园林的类型;风景园林设计原则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风景园林各要素的功能;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场地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庭院设计、雨水花园和道路绿化设计的工作重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的规划;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园林设计小品的类型; 2.教学难点:风景园林的概念;不同类型园林比较;风景园林设计原则;景观环境调查与分析和生态环境评价;风景园林各要素的功能;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场地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庭院设计、雨水花园和道路绿化设计的工作重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的规划;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园林设计小品的类型;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 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绿洲农业生态学/Oasis Agronomy ecology 课程编码:Z101224 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8/1.5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集农学、生态学、绿洲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反应干旱区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学科。它的研究以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导向,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农业建设的实践,这是绿洲农业生态学开设的宗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过程分析;绿洲农业生态资源形成机制、特点及评价;特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机制;绿洲农业资源的潜力与优势分析;绿洲农业特殊的技术体系;绿洲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绿洲及地域系统(3学时) 第一节绿洲的认识 绿洲(oasis)的共识、分布及绿洲的分类。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讲授国内外绿洲及绿洲特殊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是形成绿洲及其绿洲农业的基本条件。新疆“三山夹两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貌条件,形成了典型的CODS结构。 重点讲授山盆系统的特点、资源分异规律及资源耦合效应。 第三节绿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重点讲授绿洲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基于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的演替特征。 【重点】:国内外绿洲及绿洲农业的研究进展,山盆系统的特点 【难点】:“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 第二章绿洲农业的资源特征及耦合效应(4学时) 第一节绿洲农业的气候资源特征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掌握植物生长的环境各个要素的组成;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掌握植物水势,水的运输和分配;必需元素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等;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污染物和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植物。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了解生理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生理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 第一章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 第一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 第二节植物生理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特点,发展阶段 第二章植物生长的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基本要素 1.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3.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4.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习题要点:生态因子的分类 第二节影响植物生理生态的主要生态因子 1.光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整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类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懂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又要明白各类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具体要求与发展趋势。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研究上较为常用的必备方法,包括经典的及前沿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用生态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课程性质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 第三节现代生态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习题要点:(1)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它们有何联系?(2)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展望。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理解并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

别及它们间的联系 第二章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 第一节生态学试验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生态试验类型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 习题要点:生态学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试验设计类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掌握生态学试验必须遵循的规则。 第三章动植物种群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第一节标记-回收技术 1.标记方法 2.Petersen方法 3.Schnable方法 4.Jolly-Seber方法 习题要点:(1)利用三种标记回收方法估计出种群大小。(2)分析三种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教材上的P3,P4,P5。 第二节去除法和再观察法 1.比率变化法 2.Eberhardt去除法 3.捕获效率法 4.再观察法 5.其它捕获和标记法 习题要点:捕获效率法中影响估计结果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教材上的P1. 第三节样方估计法 1.样方大小和形状的确定方法 2.样方框取样 习题要点:样方大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教材上P1。 第四节切割线法和空中观察法 1.切割线法 2.空中观察法 习题要点:空中观察种群的数量估计 第五节样带法和距离估计法 1.点样带法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景观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课程编码:1313133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时数:12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 适用专业:园林 适用对象: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是高等学校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等串起来。 本课程的内容反映了景观的生态学内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其特点。充分阐述了景观规划与生态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对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现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生态景观规划》这门课的目的是试图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并形成“客观化”的工作习惯和如何分析和评价收集到的生态本底条件,为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奠定知识基础和训练相应的技术手段的。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开设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与园林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会贯通。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景观的概念[2];景观基本特征[2];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3];景观概念[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2];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任务[3];景观功能[2] 重点:;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任务 难点: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思考题:景观生态规划有哪些任务? 第二章景观形成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3];气候因素[3];土壤因素2];植被因素[3];干扰[3] 重点:景观的生态功能 难点:各地质地貌形成的景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讲授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由于城市生态学又是一门复杂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元素,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案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实地参观,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地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推出,因此在内容上应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所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为重点,以城市生态学古典学说和田园城市理论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学依据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解城市生态学和“田园城市论”的定义、内容和主要精髓,了解国内外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第一章城市化及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第二节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化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城市化发展趋势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深刻理解城市化的机制、内涵和趋势,了解城市的建制标准、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城市化的特点。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结构为重点,以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资源利用链结构、生命-环境相互作用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结构,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群 第一节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容量 第三节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城市人群人口的规模和构成以及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为重点,以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等为难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城市人口的规模、构成以及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城市人口的动态趋势,从构成上理解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行人口容量的估算方法和城市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第一节城市气候与空气污染 第二节城市水文与水污染 第三节城市土壤与土壤污染 第四节城市噪声环境 第五节城市的建筑、交通和垃圾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以与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的城市气候学、城市水文、城市噪声等特征为重点,以诠释导致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的机理为难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