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难治性微小病变肾病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病(TCD-10编码:BNS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成人微小病变肾病(ICD-10编码:NO5.004),且属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眼睑或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临床常突然起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血尿不明显;激素治疗敏感;肾活检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肾病;排除继发因素。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①频繁复发:6个月内≥2次复发或1年内≥3次复发;

②激素抵抗:激素治疗12周后肾病综合征不缓解;

③激素依赖:激素减量或停用2周内复发。

2.证候诊断

参照《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1)本虚证

①脾肾气虚证

②肺脾气虚证

③气阴两虚证

④肝肾阴虚证

⑤脾肾阳虚证

(2)标实证

①瘀血内阻证

②风水泛滥证

③湿热壅盛证

④水湿内蕴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且属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的患者。

2.且属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咽后壁、扁桃体、舌质、舌苔薄腻、口唇色泽、脉像、双下肢水肿情况以及伴随症状:怕风怕冷、怕热多汗、口苦咽干、以及外感咳嗽咳痰、大小便情况等,以判断阴阳、寒热、虚实、表里。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肾小球滤过率(eGFR)、肾脏B超、血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或肺部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检查:肾穿刺活检、尿NAG 酶、肾动态显像(肾ECT)免疫功能检测(IgG、IgA、IgM、C3、C4)、血IgG4、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胞浆抗体、抗基底膜抗体、ESR、血/尿轻链定量、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本虚证:

(1)脾肾气虚证:健脾益肾

(2)肺脾气虚证:补益肺脾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4)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5)脾肾阳虚证:温阳利水

标实证:

(1)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

(2)风水泛滥证:疏风利水

(3)湿热壅盛证:清热化湿

(4)水湿内蕴证:利水化湿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中药泡洗技术

(2)艾灸治疗

(3)中药熏蒸药浴

4.饮食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如水肿改善,证候积分减少。

2.血肌酐及eGFR保持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或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需要肾替代治疗者,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标准治疗无效,考虑存在其他病理类型的患者,必要时需重复肾活检,退出本路径。

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严重感染或肾穿刺并发症,或新出现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并发症,严重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流程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水肿病(TCD-10编码:BNS010)西医:成人原发微小病变肾病,病情复发或频繁复发以及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住院患者。(ICD-10编码:NO5.00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参考文献:

[1]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M].王海燕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修订.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牵头人: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

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柳红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周静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刘晴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⑤恶变。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 (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 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3)心电图、下肢动静脉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推荐方剂:四妙勇安汤加减。玄参、当归、金银花、甘草等。 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200mg/dl);或随机血糖》 l(200mg/dl)。 2.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2、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 1、微小病变型肾病(MCN)是肾病综合征的一个病理类型。大多数病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主要特点为: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突起融合和消失,无明显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和免疫球蛋白沉积。 本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有易缓解、但易复发的倾向,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很少(<5%)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 2、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发生于1~6岁儿童,高峰在2岁。本病约占5岁以下儿童原发肾病综合征病因的90%,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10%~30%,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但到老年略有上升。 3、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4、发病原因: ①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②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头孢克肟等)、干扰素,金、锂制剂,甲巯咪唑、依那普利等。 ③肿瘤:霍奇金病、非霍金奇病、实体瘤、嗜酸细胞性淋巴瘤(kumara病) ④过敏:食物、花粉、尘土、昆虫叮咬等。 5、儿童发病特点: ①起病快:常在感冒治好起病。 ②症状较单纯:一般不伴有血尿、高血压等。会有腹痛,由深部静脉血栓导致的腿疼(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③常因感染出现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 6、成人发病特点: ①多在50岁左右发病,常为继发性。 ②起病突然。 7、诊断: ①不能做肾穿,因为急性病做肾穿会加重感染几率,导致病情加重。 ②拥有肾病综合征全部的四个特征。 ③电镜下可见广泛的、弥漫性的足突融合或消失。 ④光镜下肾小球无致密物沉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 ⑤荧光诊断为阴性。 ⑥要排除如药物性、肿瘤性、感染性和过敏性等原因造成的继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才能诊断为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 ⑦最准确的检查手段还是肾穿。 8、治疗: ①抗感染。抗感染药物首选头孢系列。 ②注意休息,但不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以免形成深部静脉血栓。 ③低盐饮食,一般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4克。 ④利尿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水肿不能消退者可给予噻嗪类利尿药,常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效果不好可加用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安体舒通)、氨本喋啶等。效果仍不好可改用襻利尿药,一般用速尿。 ⑤抗凝治疗:血栓、栓塞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当血浆白蛋白<20g/L应常规给予抗凝(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华法林口服)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双密达莫或阿司匹林口服)。如证实有血栓栓塞合并症病人应尽快给予抗凝治疗(如尿激酶)。

第五章 成人微小病变型肾病KDIGO指南

第五章成人微小病变型肾病 5.1:成人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初期治疗 5.1.1:肾病综合征首次治疗我们推荐使用激素(1C); 5.1.2:我们建议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的剂量是每日1mg/Kg(最大剂量80mg)或隔日2mg/Kg (最大剂量120mg)(2C); 5.1.3: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首次大剂量的激素若能达完全缓解,我们推荐至少持续4周,若不能完全缓解,最长不超过16周(2C); 5.1.4:对于缓解的病人,我们建议激素在缓解后缓慢减量,时间至少6个月(2D); 5.1.5:对于那些有相对禁忌或不能耐受大剂量激素的患者(例如:血糖控制不佳、精神异常、严重的骨质疏松者),我们建议按反复复发的微小病变型肾病予口服环磷酰胺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2D); 5.1.6:5.1.2、5.1.3、5.1.4推荐里面,我们建议对不经常复发的患者予相同初始计量和疗程及激素(2D)。 5.2:频繁复发/激素依赖的微小病变型肾病 5.2.1我们建议口服环磷酰胺2-2.5mg/Kg/d,持续8周(2C); 5.2.2对于使用环磷酰胺后复发或想要保持生育能力的频繁复发/激素依赖的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我们建议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3-5mg/kg/d或他克莫司0.05-0.1mg/kg/d,分次给药)1-2年(2C); 5.2.3:对不能耐受激素、环磷酰胺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MMF 500-1000mg 一天2次,持续1-2年(2D)。 5.3:激素抵抗的微小病变型肾病 5.3.1对激素抵抗的患者重新评估期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无分级) 5.4:支持治疗 5.4.1出现急性肾损伤的MCD患者我们建议按指示予肾脏替代治疗,同时如MCD第一期予激素治疗(2D); 5.4.2微小病变型肾病的肾病综合征初期,我们建议不用他汀类治疗高脂血症,不用ACEI 或ARB药物降低血压异常患者的尿蛋白(2D)。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临床路径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ICD-10 K85.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2013年,上海),《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膜炎体征。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其他如白细胞增多,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低钙血症,C反应蛋白等。 3.辅助检查:腹部超声,增强CT扫描,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

版社),《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1.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呼吸支持、肠功能维护、连续血液净化;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胰酶抑制剂;预防和抗感染;镇静和镇痛药物。 (4)ERCP/腹腔镜微创治疗(必要时) (5)开腹手术治疗:对于胆总管结石性梗阻、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败血症等尽早行手术治疗。 (四)轻症患者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脑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肾病试题

一、选择题: 1.引起急性肾炎最常见病因是:D 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肺炎双球菌感染 C.葡萄球菌感染 D.溶血性链球菌 E.草绿色链球菌 2.急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 A. 浮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B.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C.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D.浮肿、少尿、血尿、高血脂 E.浮肿、血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3.急进性肾炎的病理特点:B A.肾小球弥漫增生 B.肾小球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C.局灶性增生和局灶性硬化 D.基底膜增厚伴细胞增生 E.动脉内膜增厚和入球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 4.隐匿性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应除外:A A.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B.单纯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C.反复发作性血尿 D.持续性蛋白尿伴发作性血尿 E病情轻、病程长、可自行缓解 5.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B A 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 B 肾小球滤过膜改变 C 组织性蛋白尿 D 溢出性蛋白尿 E 功能性蛋白尿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特征是A A 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B 主要以急性起病、重症血尿为特征 C 以进行性贫血为特征 D 以高度水肿为特征 E 以高血压脑病为特征 7.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主要因素是C A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 肾内分泌前列腺素减少 C 肾小球超滤及滤过率下降 D 继发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8.成年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E

A 肾动脉狭窄 B 慢性肾盂肾炎 C 肾动脉硬化 D 急性肾小球肾炎 E 慢性肾小球肾炎 9.慢性肾炎临床表现错误的是D A 中等程度蛋白尿 B 轻、中度水肿 C 高血压 D 不导致肾功不全 E 贫血 10.慢性肾炎治疗的主要目的E A 消除蛋白尿 B 消除血尿 C 控制感染 D 使用血小板解聚药 E 防止或延缓肾功衰竭 11.慢性肾炎高血压的治疗哪项是错误的E A 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25/75mmHg 以下;尿蛋白<1g/d,血压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 B 选择延缓肾功能恶化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C 限盐<3g/d,有钠水潴留可选用噻嗪类利尿药

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

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⑤恶变。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 (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 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标准住院流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临床途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制订(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 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点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在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具体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易出汗,胸闷憋气,脘腹胀闷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微小病变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 【概述】 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nephropathy)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5%,约占8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80%。在成人中也不少见,占16岁以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的15%~20%。 【治疗措施】 在激素和现代抗生素应用以前,其自发性缓解估计在25%~40%。由于感染和栓塞并发症,当时儿童患者的5年死亡率超过50%,目前大约在7%~12%;在对激素敏感儿童病例中,则小于2%。 激素治疗常规剂量儿童为每日强的松60mg/m2,成人强的松40~60mg/日,然后在4~6个月内逐渐减量。90%的儿童在4周内有效,90%的成人在8周内有效。如治疗后仍有大量蛋白尿,应加用免疫抑制剂。 对激素敏感者,大约50%可保持尿蛋白阴性或减药、停药后复发,但最后大多数病人可缓解。另50%患者经常复发或呈激素依赖性(指需较大剂量激素维持始可控制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激素的副反应,在儿童患者更为明显。每日加用环磷酰胺2~3mg/kg(儿童每日75mg/m2)治疗8~12周,可延长激素敏感患者的缓解期。由于细胞毒药物对性腺毒性、致畸胎作用及其他毒性反应,仅在肾病和激素副反应均严重时才子应用。应用激素有效,但反复发作或对

激素有依赖性,又无指针加用细胞毒制剂环磷酸胺时,可选用环孢素A,3.5~4mg/(kg·d),口服,4个月后,大多数患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人的肾病综合征可以完全缓解,显著减少激素剂量。 微小病变性肾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经上述积极治疗不能缓解时,必须注意有无下列情况:①控制或去除体内的感染病灶,特别应寻找隐匿性感染灶。②肾静脉血栓形成,及时作CT检查,确诊患有肾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全身应用尿激酶4~8万u/d,加于0.9%氯化钠40ml,每天1~2次静脉注射。也可作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肾静脉血栓形成一侧的肾动脉内于1小时内分注给尿激酶,总剂量为20万,以后再口服潘生丁25mg,每天3次,华福林2.5mg,每天1次。一个月后复查CT,发现有效率100%,经5年长期随访发现该治疗方法有效。我们认为早期诊断肾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积极的抗凝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和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维持正常的肾功能。③对激素不敏感者,大多有局灶性肾小球硬化。④为减少停用激素后的复发率,停用激素前应先测定血考的松浓度,血考的松浓度正常者,停用激素后不易复发。 【发病机理】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其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的丢失。本病也可发生于移植肾,因此,支持了循环血中可能存在耗损肾小球阴电荷的体液因子的看法。后者损害了肾小球的电荷屏障,产生选择性蛋白尿。另外,在何杰金病并发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对类固醇和烷化剂有效,切除受累淋巴结后肾病可迅速缓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第二节 老年微小病变性肾病-王思扬

第二节微小病变性肾病 一、概述 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电镜下以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主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有脂质沉积,也称类脂性肾病(Lipoid nephrosis)。好发于儿童,占80%左右。成人微小病变性的肾病综合征发病率约为20%。老年人所占比重略有上升,60岁后发病率又呈一小高峰。国外资料显示老年肾病综合征中主要类型为膜性肾病(25%~54%)和微小病变性肾病(15%~20%),目前国内有资料统计为膜性肾病占老年肾病综合征的46.2%,其次则为微小病变性肾病16.2%。 二、病理 肉眼可见肾脏肿胀,颜色苍白。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改变,可仅有轻度的系膜增生。由于近曲小管对脂蛋白的重吸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有脂肪变性。肾间质无明显异常,全身水肿较严重时可出现肾间质水肿。免疫荧光阴性,偶见IgM及补体C3在系膜区呈微弱阳性。肾小球内一般无电子致密物沉积,有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可有空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足细胞的改变可恢复正常。 三、病因 微小病变性肾病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原发性、家族遗传性和继发性三类。其中继发性微小病变性肾病多与药物、感染、肿瘤、过敏等有关。 老年患者应更加注意继发性因素,如各系统肿瘤(胃肠道肿瘤、淋巴瘤、肺癌)、慢性感染、药物史(NSAIDs、干扰素、利福平)。NSAIDs通过抑制COX来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变为PG和血栓素,COX-2在人体肾脏表达并对肾脏发育及肾小球正常功能起保护作用,对于COX的抑制使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PG减少。由于NSAIDs具有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等作用,在老年人中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患者中使用较广泛,对于各种发热及疼痛的缓解应用也较普遍,因此增大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几率,成为

急性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急性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技出版社) (1)主要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水、电解质紊乱。 (2)体征:体温升高、中上腹压痛,可向背腰部及肩部放射,呈束带状,水肿型上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肌紧张,部分患者有反跳痛。出血坏死型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C反应蛋白,血生化、白细胞介素-6 (4)辅助检查:B超及CT检查。 2、中医诊断依据:该病多辨为"血证之吐血、便血",常见辨证侯型如下: 1)、寒邪内积痛势急暴,喜温怕冷,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2)、脾阳不振腹痛缠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大便溏薄,神疲怯冷,苔薄白脉沉细。 3)、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痛处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泄,泄后痛减,苔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西医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技出版社) ①一般治疗:平卧位休息、头侧位,吸氧、禁食、烦躁着可予镇静剂,加强护理,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观察呕吐及黑便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②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立即配血。配血过程中,可先输葡萄糖盐水,开始输液宜快,遇血源缺乏,可用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暂时代替输血,但24小时内右旋糖酐不宜超过1000ml。 紧急输血指征:a、患者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b、收缩压小于90mmHg 或较基础压下降25%;c、血红蛋白低于70g/L。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注意输入新鲜血,且输血量适中,以免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再出血,或诱发肝性脑病。 ③止血措施:药物止血:奥曲肽、垂体后叶素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劈裂大出血者;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用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者; 局部止血:口服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等: 内镜下止血 ④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中医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吐血: ①胃热壅滞型,治则为清热泻火,化瘀止血,方剂首选: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黄芩12g 黄连12g 大黄10g 代赭石12g 竹茹6g 旋复花12g 水煎服,日一剂 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内庭 ②肝火犯胃型,治则为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方剂首选:龙胆泻肝汤 藕节12g 茜草12g 竹茹12g 白茅根12g 旋复花12g 旱莲草10g

儿科肾病试题及答案

儿科肾病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急性肾炎最常见病因是:D 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肺炎双球菌感染 C.葡萄球菌感染 D.溶血性链球菌 E.草绿色链球菌 2.急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 A. 浮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B.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C.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D.浮肿、少尿、血尿、高血脂 E.浮肿、血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3.急进性肾炎的病理特点:B A.肾小球弥漫增生 B.肾小球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C.局灶性增生和局灶性硬化 D.基底膜增厚伴细胞增生 E.动脉内膜增厚和入球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 4.隐匿性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应除外:A A.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B.单纯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C.反复发作性血尿 D.持续性蛋白尿伴发作性血尿 E病情轻、病程长、可自行缓解 5.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B A 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 B 肾小球滤过膜改变 C 组织性蛋白尿 D 溢出性蛋白尿

E 功能性蛋白尿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特征是A A 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B 主要以急性起病、重症血尿为特征 C 以进行性贫血为特征 D 以高度水肿为特征 E 以高血压脑病为特征 7.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主要因素是C A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 肾内分泌前列腺素减少 C 肾小球超滤及滤过率下降 D 继发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8.成年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E A 肾动脉狭窄 B 慢性肾盂肾炎 C 肾动脉硬化 D 急性肾小球肾炎 E 慢性肾小球肾炎 9.慢性肾炎临床表现错误的是D A 中等程度蛋白尿 B 轻、中度水肿 C 高血压 D 不导致肾功不全 E 贫血 10.慢性肾炎治疗的主要目的E A 消除蛋白尿 B 消除血尿 C 控制感染 D 应用血小板解聚药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 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 。 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中国急性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 。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方案” 。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元气 败脱证风火上扰 证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阴虚 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ZYYXH/T22-2008)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血压、心电图。 (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 RA、DSA 或C TA、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 径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 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 中医临床路 径 目录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139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142)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38 —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 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3)面肌电图(EMG)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最大 、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刺激试验(MST) 、面神经电图(ENOG)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 穴针灸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 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风 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风 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气 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3.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头部内伤病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 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苔黄,脉弦数。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

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 1.针刺疗法 (1)头皮针 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操作方法: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入0.5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直刺1~1.5寸;三阴交穴向胫骨后缘斜刺入1~1.5寸;百会穴向前沿头皮刺0.5~1寸;厉兑穴直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