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 C160 δ C 的证据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 C160 δ C 的证据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 C160 δ C 的证据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 C160 δ C 的证据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56-464

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

?2009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 δ13C的证据*

王丽芳1, 熊永强2**, 吴丰昌3, 房吉敦1, 李芸2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02 )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基地, 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摘 要: 以云贵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 在对湖心一个63cm柱状沉积物中δ13C org、δ13N、C/N比值和TOC含量测定的基础上, 以近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中结合态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 并与相应游离态脂肪酸的组成及碳同位素值进行了对比研究, 探讨近二百年来滇池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有机质基本参数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 其中20cm至表层段, δ13N、TOC显著增大, 与该时期湖泊富营养化密切相关. 结合态脂肪酸总含量为38.5-209.6μg/g, 游离态脂肪酸总含量为12.0-318.1μg/g, 都在表层段20cm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 利用脂肪酸单体分子组合CPI A、∑C20-/∑C21+、TARFA、C18:1w7/C18:1w9、(i-C15:0+a-C15:0)/nC15:0比值的特征变化, 表明其以内源的浮游生物和细菌输入为主, 内源藻类的大量繁殖, 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相比游离态脂肪酸, 滇池沉积物中的结合态脂肪酸具有较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正反异构脂肪酸, 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能抵抗早期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结合态脂肪酸中C16:0的δ13C变化较好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 可作为反映湖泊重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 脂肪酸; δ13C; 结合态类脂物; 富营养化; 湖相沉积物; 滇池

The eutrophication process of Lake Dianchi: evidences from the δ13C value of the bound nC16:0 fatty acid

WANG Lifang1, XIONG Yongqiang2, WU Fengchang3, FANG Jidun1 & LI Yun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P.R.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P.R.China)

(3: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for Lake Pollution Control, Research Center of Lake Eco-environments,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P.R.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Lake Dianchi, a shallow water lake on the Yun-Gui Plateau.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values, including δ13C org, δ13N, C/N and TOC, from a 63cm-long cor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lake were analyzed.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bound fatty acids are also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free fatty aci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st environment changes recorded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in Lake Dianchi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stages. Values of δ13N and TOC increased during the latest stage of the 0-20cm interval and were related with the eutrophication process of the Lake Dianchi, when concentrations of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8CB418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25011, U0833603, 40873080)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KYYW01)联合资助. 2008-12-16收稿; 2009-02-19收修改稿.

王丽芳, 女, 1982年生, 博士研究生; E-mail: wanglifang1982@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

**通讯作者; E-mail: xiongyq@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

王丽芳等: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 δ13C的证据457

bound fatty acids and free fatty acids range from 38.5-209.6μg/g and 12.0-318.1μg/g,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free fatty acids, bound fatty acid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Dianchi have more abundant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so- and anteiso-branched fatty acids, indicating that they predominantly sourced from the plankton and bacteria and were more resistant to the early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gradation. Multiplying of the plankton and bacteria caused the speeding up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processes. Changes in the δ13C value of the bound nC16:0 fatty acid were recorded well in Lake Dianchi sediments and provided good information of the enhanc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in the recent few decades. Therefore,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reflecting the lake hyper-eutrophication.

Keywords:Fatty acids; δ13C; bound lipids; eutrophication; lacustrine sediments; Lake Dianchi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 流域面积2920km2, 平均水深2.93m, 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内陆浅水湖泊, 已被列入全国13个重点保护水系之一[1].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滇池流域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水土流失、工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 湖泊中的N、P等营养物质及污染物负荷量急剧增加, 从而造成湖泊水质急剧恶化、藻类大量繁殖、水华频繁暴发, 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已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沉积物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信息量丰富等特征, 对流域气候、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有着敏感的记录[2], 因此对滇池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用于揭示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然而, 由于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存在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以及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使其组成变得较为复杂. 以往的研究表明, 在沉积物的有机质中, 除了游离态类脂物外, 还存在大量以各种化学键结合在有机大分子中的结合态类脂物[3]. 这类有机质与游离态类脂物存在明显差异[4]; 相对于游离态类脂物, 它具有更好的抵御微生物和化学作用的能力[5]. 因此, 本文拟从结合态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来揭示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及变化情况, 为进一步探讨滇池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提供依据.

本文以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 在对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沉积物有机质中结合态脂肪酸的组成及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并与相应游离态脂肪酸组成及单体碳同位素进行对比, 进一步揭示滇池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1 样品和实验

1.1 样品采集

沉积物柱样于2006年5月采自云南滇池, 采样点位置

如图1所示. 野外现场按照lcm间隔对沉积柱芯进行精细

分样(从上至下编号为0-63), 分别装入100ml离心管, 封

口胶密封. 带回实验室冷冻干燥, 除去植物和贝类等残体,

研磨, 过100目(0.149mm)筛, 备用.

1.2 实验

1.2.1 样品预处理选取其中16个样品和一个空白样, 采

用二氯甲烷:甲醇(9:1, V/V)进行索氏抽提72h, 得到沉积物

中的可溶有机质组分; 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族组分分离,

正已烷冲洗饱和烃组分(F1组分), 正已烷:乙酸乙酯(4:1,

V/V)冲洗醇、芳香烃类组分(F2组分), 甲醇冲洗脂肪酸组

分(F3组分). 索氏抽提后的残渣使用100ml 1mol/L的

KOH/MeOH混合溶液在80℃下进行皂化12h, 过滤, 滤液

用正己烷:乙醚(9:1, V/V)萃取产物中的中性组分; 剩余水

相用HCl酸化至pH=1, 再用正己烷:乙醚(9:1, V/V)萃取产

物中的酸性组分. 本文主要讨论可溶有机质中的F3组分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58

和碱性水解产物中的酸性组分, 其它部分另文讨论.

1.2.2 分析测定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以及总有机碳的δ13C和总氮的δ15N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测定仪器为元素分析仪CHNS Vario E1III和Finnigan Delta Plus XL同位素比值质谱, 样品测定前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提取的游离态和结合态酸性组分在分析测定前采用HCl-甲醇进行甲酯化处理, 甲酯化后的产物用正己烷萃取, 然后用氘代正二十烷(n-Eicosane-d20)做内标进行定量[6]. 色谱分析采用Finnigan trace GC气相色谱仪; 色谱/质谱分析采用Finnigan PlatformⅡ质谱仪, 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70eV), 色谱柱为 DB-1MS 硅熔融毛细管(60m×0.32mm i.d.×0.25μm), 升温程序: 起始温度80℃, 恒定5min, 以3℃/min升至290℃, 恒定20min, 载气为高纯氦气, 流速为1.0ml/min; GC-IRMS测定在IsochromⅡ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仪上进行, 其误差范围在±0.5‰. 对于脂肪酸组分, 所测碳同位素值为衍生产物脂肪酸甲酯的δ13C值, 其碳同位素组成经过校正(衍生化试剂甲醇的δ13C值为-33.78‰), 校正公式见公式(1)[6].

δ13C FA=(C n+1δ13C FAME-δ13C MeOH)/C n (1) 其中, δ13C FA是计算得到的C n脂肪酸同位素值(‰); δ13C FAME测定的衍生化产物脂肪酸甲酯的δ13C值(‰); δ13C MeOH测定的所使用的甲醇的δ13C值(‰). 本文中主要讨论C16:0脂肪酸单体的同位素值(C n=16, C n+1=17).

沉积物的年代测定: 137Cs的放射性比活度是通过γ谱分析系统直接分析662keV处的γ射线能谱得到. 分析仪器采用Canberra公司生产的 S-100多道分析器和高纯锗井型探测器(GCW3022 H-P Ge)所组成的γ谱分析系统(探测效率50%). 标准样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提供(Catalog No.: 7137, and Source No.: 586-26-2), 并根据137Cs定年时标, 确定8cm处为1964年, 平均沉积通量为0.041g/(cm2?a), 定年结果如图2.

图2 滇池沉积物中C/N、TOC、δ13C、δ15N的剖面变化及深度-年代关系

Fig.2 The profile of C/N, TOC, δ13C, δ15N in Lake Dianchi sediment core

2 结果与讨论

2.1 总有机质特征

图2给出了滇池沉积物的总有机碳含量、C/N比值、总有机质δ13C和总氮δ15N的剖面变化特征. 湖泊沉积物的TOC指示了湖泊初级生产力, 较高的TOC可以反映陆源的输入和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7], 特别是在进入人类活动期后, 较高的TOC也可以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8]. 因为陆生植物的C/N比值一般为20-30, 甚至是45-50, 而水生生物的C/N比为5-12, 一般小于10[9-10], 因此利用湖泊沉积物的C/N比值能够判断有机质的来源. 滇池湖泊沉积物的C/N比值为9.7-12.6, 反映出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水生生物来源为主, 陆源植物贡献相对较少(图2). 另外,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δ15N是恢复历史时期湖泊生产力、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碳、氮循环的有效指标[11-13]. 由于不同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有机碳、氮同位素值, 而

王丽芳等: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 δ13C的证据459

湖泊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营养结构和营养水平发生变化, 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胁迫, 导致原有生物种群结构破坏, 转化为蓝藻水华大量爆发的藻型湖泊[14], 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转换. 因此湖泊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可以有效地示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转换过程, 记录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 根据总有机碳含量、C/N比值以及有机质δ13C和总氮δ15N的变化特征可将这个滇池63cm的沉积柱划分成3个主要阶段(图2): 阶段1(63-43cm): 对应的C/N比值有一定的波动, 在57-53cm处呈现一个高峰, 说明在这一时期陆源植物输入滇池湖泊的比例有所增高, 但是C/N比值的分布范围表明有机质仍以内源水生生物来源为主; 从底部开始向上, TOC含量逐渐降低, δ13C和δ15N值略有增重, 但变化幅度都较小, TOC: 0.84%-1.87%, δ13C: -25.6‰至24.8‰, δ15N: 5.2‰-5.7‰.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湖泊生产力有所降低, 湖泊外源有机质的贡献变小.

阶段2(43-20cm): 这个区间的C/N比值和TOC含量在整个沉积柱中是最低的, 表明这个阶段湖泊生产力最低, 有机质的外源输入较少, 以内源水生生物为主; TOC、C/N、δ13C和δ15N值变化较小, 而且这段时期滇池湖泊水体环境相对较稳定.

阶段3(20cm至表层处):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各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记录了滇池湖泊由正常湖泊向富营养化湖泊转变的过程. 特别是10cm以上, 变化更加显著, TOC含量由2.95%快速增加到4.63%; C/N从10.5升高到12.3; δ13C由-25.0‰变化至-22.2‰, 变化幅度达2.8‰; δ15N由7.0‰升高到11.0‰, 变化幅度达3.0‰. 根据昆明市环境检测中心站和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 湖泊初级生产力逐渐提高, 湖泊水质开始恶化,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5cm处)以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滇池, 使各值更加快速的增高, 水质进一步恶化, 藻类大量繁殖, 水华频繁爆发, 滇池已经发展为一个重富营养化湖泊. 20世纪60年代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为Ⅱ类, 70年代为Ⅲ类, 70年代后期水质进一步恶化. 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为Ⅴ类和Ⅳ类, 90年代则为超Ⅴ类和Ⅴ类. 因此, 近几十年来滇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TOC、C/N、δ13C和δ15N的迅速大幅度的变化与该时期湖泊富营养化密切相关.

2.2 结合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

脂肪酸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类脂物, 由于它们在生物体中含量丰富且不同化合物单体对应特定的来源, 使得脂肪酸适用于追踪水柱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变化[15]. 近年来, 以各种化学键结合在有机大分子中的结合态脂肪酸, 由于它具有更好的抵御微生物和化学作用的能力, 已成为脂肪酸研究的热点.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的游离态脂肪酸共检出30多种一元羧酸, 主要以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 含有一定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少量正反异构脂肪酸(图3和图4). 结合态脂肪酸总含量为38.5-209.6μg/g, 一元正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130.2μg/g, 一元不饱和脂肪酸为0.3-30.6μg/g, 正反异构脂肪酸为2.0-53.7μg/g. 其中一元饱和脂肪酸碳数范围多在C12-C28, 且以低碳数脂肪酸占优势. 从柱状变化来看, 底层63-20cm

图3 各种游离态和结合态脂肪酸含量的剖面变化

Fig.3 The concentrations of free and bound fatty acid with depth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60

图4 滇池沉积物游离态、结合态脂肪酸组成分布的剖面变化

Fig.4 The composition of free and bound fatty acid in Lake Dianchi sediments

王丽芳等: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 δ13C的证据461

处, 各类结合态脂肪酸含量普遍较低, 变化较小; 但从20cm处至表层结合态脂肪酸含量开始逐渐增加, 最高值都出现在表层沉积物中.

从沉积物中结合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表明, 细菌和浮游植物等湖泊微生物是结合态脂肪酸的主要贡献者: 表现为一元正构饱和脂肪酸呈现单峰分布, 碳数范围集中在短链脂肪酸(C12-C20), 而且主要来自菌藻类指示低等生物来源的C16为主峰; 利用∑C20-/∑C21+(L/H比值)=∑(nC12-nC20)/∑(nC21-nC30)可用于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判识, C l4-C20低碳数脂肪酸被认为主要来自细菌和藻类; C21-C32高碳数脂肪酸则与高等植物来源相关, 其结果为1.9-101.7, 低碳数脂肪酸占优势, 表明主要来自低等生物的贡献; Meyers等定义了TARFA指标[16], TARFA=(nC24+nC26+nC28)/(nC12+nC14+nC16), 来区分陆源和水生生物源的贡献, TARFA值为0.01-0.63, 上述特征与浮游植物和细菌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的脂肪酸检测结果具有相似的范围. 此外, 长链结合态脂肪酸碳链分布也具有强烈的偶奇优势(图4), CPI A值(CPI A=∑(C23-C29)(奇数)/∑(C22-C30)(偶数))为4.4-14.7, 表明少量高等植物来源, 并且没有发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另外还检出其他指示浮游植物和细菌标志的脂肪酸, 如C16:1w7、C18:1w7不饱和脂肪酸和正反异构的脂肪酸(图4、图5). 其中C16:1w7含量为0.10-12.7μg/g, C18:1w7为0.08-8.8μg/g, 异构i-C15:0含量为0.52-15.3μg/g, 反异构脂肪酸a-C15:0含量为0.58-15.0μg/g, 其上述含量和在3.3%-24.7%之间, 特别是20cm以后多数样品超过15%. 一般认为C16:1w7和C18:1w7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细菌[17-18]. 浮游植物的C18:1w7/C18:1w9比值通常小于或接近1[19]. i-C15:0、a-C15:0来自厌氧甲烷菌[20-21], 可用于指示细菌对有机质的贡献[22] . 该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态脂肪酸中C18:1w7/C18:1w9 比值变化范围为0.22-1.0, (i-C15:0+a-C15:0)/nC15:0比值为5.2-7.5.

图5 滇池沉积物中游离态、结合态脂肪酸生标参数的剖面变化

Fig.5 The profile bio-parameters of selected compounds in Lake Dianchi sediment core

浮游植物来源的脂肪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有分析的样品中都有多元不饱和酸(C18:2)的检出, 含量为0.13-3.27μg/g之间, 相对含量在0.4%-1.5%, 在20cm以上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

以上特征表明滇池湖泊沉积物中结合态脂肪酸可能是以细菌和浮游植物来源为主, 因此指示细菌和浮游植物源的C16:0单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含量, 同时也可以作为结合态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的重要研究对象. C16:0δ13C的主要值随深度变化曲线(图5)来看, C16:0的δ13C值变化范围在-30.7‰至-28.6‰, 可明显看出自10cm处开始, 往上δ13C值逐渐增大, 从-30.6‰升高至-28.6‰, 变化幅度达2‰, 这和总有机质的δ13C值变化趋势相一致, 进一步表明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细菌和浮游植物. 但是与滇池湖泊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值增加不同的是, 一些湖泊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δ13C值在伴随着富营养化过程中出现负偏过程[23-24]. 浮游植物一般会优先利用水中溶解的大气CO2(δ13C=-7‰); 然而在富营养化湖泊中,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 当水中的CO2供应不足时藻类会利用水中的HCO3-(δ13C=1‰)作为碳源[25], 从而造成δ13C 值增大. 这可能就是重富营养化作用可能导致湖相有机质富13C的原因. 此外, 受到外源有机质的输入,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62

特别是C3和C4植物的输入变化而波动. 因此, 笔者认为沉积物中δ13C org值无法正确地指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另一方面, 笔者注意到C16:0δ13C的快速增加时期从沉积柱10cm处开始, 明显的晚于脂肪酸含量的增加的起始点(20cm处). 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是伴随当时湖区周围的人口和农业耕种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 此外, 从结合态一元饱和脂肪酸L/H比值来看(图5), 从20-10cm这一时期存在陆源输入增加的影响, 这和富营养化的爆发的确是存在一段时间间隔的, 两者不具有相同的指示意义. 因此C16:0δ13C则有更准确的指示意义.

滇池近年由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导致湖内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数量在滇池浮游植物中占绝对优势, 已有报道滇池水华蓝藻总数占浮游植物细胞总量的66.44%-90.66%[26]. 藻类脂肪酸主要由C16和C18构成, 蓝藻的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其中C16:0含量最高[27]. 组成特征表明结合态脂肪酸主要来自湖泊内源细菌和藻类的贡献, 据昆明环境监测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滇池在过去30年来藻类约10年增加一个富营养化级别, 特别反映滇池草海的总氮和总磷等指标都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其中总氮从1982年的1.34mg/L增长到2000年的11.89mg/L, 增加量787.3%[28]. 各种营养盐含量的增加, 也正是滇池蓝藻大面积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8]. 藻类特别是蓝藻的快速增多导致结合态脂肪酸含量的显著升高, 同时影响脂肪酸合成过程中C16:0δ13C的值, 因此利用结合态脂肪酸的C16:0δ13C值能很好的反映滇池近年水体进入重富营养化的过程, 可作为反映湖泊重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对比游离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态和结合态脂肪酸的总脂肪酸、一元正构饱和脂肪酸、一元不饱和脂肪酸、正反异构脂肪酸含量的剖面变化(图3). 游离态脂肪酸总含量为12.0-318.1μg/g, 一元正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6-205.6μg/g, 一元不饱和脂肪酸为0-101.3μg/g, 正反异构脂肪酸为0-11.7μg/g.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在0-1cm的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是最大的; 随后脂肪酸含量迅速降低, 表明脂肪酸在这段内快速降解; 20cm以下, 各脂肪酸含量都降到较低且相对稳定. 在表层沉积物的游离态脂肪酸中, 除细菌来源的正反异构脂肪酸含量明显偏低外, 其它游离态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结合态中的相应组分. 相反, 随着深度增加, 5-20cm范围各类结合态脂肪酸含量都明显高于游离态中的相应组分. 表明游离态脂肪酸明显受到降解过程的影响, 而结合态脂肪酸能有效的抵抗生物和化学降解过程, 表现出良好的变化趋势.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的游离态脂肪酸主要以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 含有一定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少量正反异构脂肪酸(图4). 其中一元饱和脂肪酸碳数范围多在C12-C28, 且以低碳数脂肪酸占优势, C16为主峰,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态脂肪酸的∑C20-/∑C21+(L/H)变化范围为4.6-36.1, 明显低于结合态脂肪酸, 其中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短链脂肪酸更容易发生降解过程. 长链饱和脂肪酸的CPI A值为1.5-12.6, 略低于结合态长链脂肪酸的CPI A值. TARFA值为0.04-0.35, 反映出游离态脂肪酸以浮游生物和细菌等来源为主, 陆源植物贡献较少, 两者结果基本相当.

游离态脂肪酸组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C16:1w7、C18:1w7、C18:1w9和C18:2, 含量分别为C16:1w7 0.01-10.9μg/g, C18:1w7 0.19-14.4μg/g, C18:1w9 0-90.4μg/g, C18:2 0.13-4.14μg/g. 值得注意的是, 类似饱和脂肪酸的曲线变化特征, 虽然游离态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高值大于结合态不饱和脂肪酸, 但是游离态不饱和脂肪酸从表层向下迅速降解, 从整体而言, 结合态不饱和脂肪酸各组分仍高于相应的游离态不饱和脂肪酸. 游离态脂肪酸中C18:1w7/C18:1w9比值主要介于0.08-0.24, 低于结合态脂肪酸中C18:1w7/C18:1w9比值, 揭示细菌对浮游植物的改造作用较强(图5).

类似结合态脂肪酸, 游离态脂肪酸中检出了一系列的正反异构脂肪酸, 包括C13-C20, 但含量较低, 其中含量较高的是异构i-C15:0,含量为0-2.94μg/g,和反异构脂肪酸a-C15:0, 含量为0-4.39μg/g. 图5中(i-C15:0+a-C15:0)/nC15:0比值的剖面变化特征表明4-10cm和47cm存在相对较多的细菌贡献, 推测可能与当时存在特定的有利于细菌活动的环境有关. 上述正反异构脂肪酸的含量明显低于结合态脂肪酸, 一般认为i-C15:0、a-C15:0来自厌氧甲烷菌[21], 表明结合态脂肪酸能够较好的保存来自细菌对有机质的贡献和信息, 而不受到其对有机质的改造和降解影响.

综上所述,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态脂肪酸是以浮游植物来源为主, 且局部层段存在相对较强的细

王丽芳等: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 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 δ13C的证据463

菌改造作用. 从游离态脂肪酸单体C16:0的δ13C值剖面变化来看(图5), C16:0脂肪酸的δ13C值变化范围在-30.7‰至-28.8‰, 从下至上存在一定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存在较大的波动, 反映有机质来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推测可能细菌的改造作用的影响. 因此游离态脂肪酸单体C16:0的δ13C作为重富营养化的指标存在一定风险.

由于结合态脂肪酸的抗生物和化学降解能力较强, 因此大量易降解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正反异构脂肪酸得以保存, 保留下了早期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方面的信息. 相对结合态脂肪酸, 游离态脂肪酸C16:0的δ13C值的影响因素可能更多, 其变化也较复杂. 而结合态脂肪酸中单体C16:0的δ13C值作为细菌和浮游植物的标志化合物, 加上结合态脂肪酸C16:0单体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的代谢作用和再矿化过程中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较小[29], 可作为反映湖泊重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参考文献

[1]杨一光, 杨桂华. 滇池自然地理概要.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 7(增刊): 1-8.

[2]张振克, 王苏民.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4): 417-421.

[3]Goossens H, Düren RR, de Leeuw JW et al. Lipids and their mode of occurrence in bacteria and sediment. II. Lipids in the

sediment of a stratified, freshwater lake. Org Geochem, 1989, 14: 15-25.

[4]段毅, 崔民中, 罗斌杰等. 我国海洋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I: 有机质通量及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分布

特征. 中国科学(D辑), 1997, 27(5): 442-446.

[5]Albaiges J, Algaba J, Grimalt et al. Extractable and bound neutral lipids in some lacustrine sediments. Org Geochem, 1984, 6:

223-236.

[6]Abraham WR, Hesse C, Pelz O. Ratios of carbon isotopes in microbial lipids as an indicator of substrate usag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8, 64(11): 4202-4209.

[7]林琳, 吴敬禄. 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过程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中国科学(D辑), 2005, 35(增刊Ⅱ): 55-62.

[8]Rosenmeier MF, Hodell DA, Brenner M et al. A 4000 year lacustrine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southern Maya

lowland, Peten, Guatemala. Quat Res, 2002, 57: 183-190.

[9]Krishnamurthy RV, Bhattacharya SK, Sheela K. Palaeoclimatic changes deduced from 13C/12C and C/N ratios of Karewa lake

sediments. Nature, 1986, 323: 150-152.

[10]Meyers PA, Shoji H. An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of glacial-postglacial change in atmospheric pCO2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Biwa, Japan.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1993, 105: 171-178.

[11]Bernasconi SM, Barbieri A, Simona M.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variations in sedimenting organic matter in Lake Lugano.

Limnol Oceanogr, 1997, 42: 1755-1765.

[12]Meyers PA. Organic geochemical proxies of paleoceanographic, paleolimnologic and paleoclimatic processes. Org Geochem,

1997, 27(5/6): 213-250.

[13]Herczeg LA, Smith KA, Dighton CJ. A 120 year record of changes in nitrogen and carbon cycling in Lake Alexandrina, South

Australia:C:N, δ13C and δ15N in sediments. Appl Geochem, 2001, 16: 73-84.

[14]濮培民, 王国祥, 李正魁等. 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 湖泊科学, 2001, 13(3): 193-203.

[15]Niggemann J, Schubert CJ. Fatty acid biogeochemistry of sediments from the Chilean coastal upwelling region: sources and

diagenetic changes. Org Geochem, 2006, 37: 626-647.

[16]Meyes PA, Silliman JE, Shaw TJ. Effects of turbiditic sedimentation on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sulfate reduction, and

methane generation on the Iberia Abyssal Plain. Org Geochem, 1996, 25: 69-78.

[17]Chuecas I, RiLey JP. Component fatty acids of the total lipids of some marine phytoplankton. Marine Biol, 1969, 49: 97-116.

[18]Volkman JK, Johns RB, Gillan FT et al. Microbial lipids of an intertidal sediment-I. Fatty acids and hydrocarbons.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80, 4(3): 1133-1143.

[19]Camacho-Ibar VF, Aveytua-Alcázar L, Carriquiry JD. Fatty acid reactivities in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northern Gulf of

California. Org Geochem, 2003, 34: 425-439.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64

[20]Wakeham SG, Hedges JI, Lee C et al. Compositions and transport of lipid biomarkers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and surficial

sediment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Deep-Sea Res II, 1997, 44: 2131-2162.

[21]Wakeham SG, Beier JA, Clifford CH. Fatty acid and sterol biomarkers as indicators of particulate matter source and alteration

processes in the Black Sea. Deep Sea Res, 1991, 38: 943-968.

[22]Kaneda T. Iso-and anteiso-fatty acids in bacteria: Biosynthesis, function, and taxonomic significance. Microbiol Rev, 1991, 55:

288-302.

[23]Wu JL, Gagan MK, Jiang X et al. Sedimentary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recent eutrophication of Lake Chenghai, Yunnan,

China. J Paleolimnol, 2004, 32: 85-94.

[24]Wu JL, Huang CM, Zeng HA et al. Sedimentary evidence for recent eutrophication in the northern basin of Lake Taihu, China:

human impacts on a large shallow lake. J Paleolimnol, 2007, 38: 13-23.

[25]Meyers PA.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to palelimn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a summary of example from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Org Geochem, 2003, 34: 261-289.

[26]李原, 张梅, 王若南. 滇池的水华蓝藻的时空变化.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7(3): 272-276.

[27]Ahlgren G, Gustafsson IB, Boberg M. Fatty acids content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reshwater microalgae. J Phycol, 1992,

28: 37-50.

[28]拓元蒙. 滇池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防治对策.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21(1): 35-38.

[29]Schelske CL, Hodell DA. Using carbon isotopes of bulk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nutrient

loading and eutrophication in Lake Erie. Limnol Oceanogr, 1995, 40: 918-929.

《湖泊科学》创刊(1989年)以来全部论文电子版上传完毕 《湖泊科学》创刊(1989年)以来的全部论文的电子文档(.pdf格式)已经全部上传完毕, 目前《湖泊科学》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提供免费下载. 您可以通过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各期目录栏目来获得相关论文. 下载中您若遇到问题, 请通过E-mail咨询: jlakes@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或jlakes@https://www.docsj.com/doc/8314402406.html,, 我们将及时答复、解决.

云南滇池污染现状的研究与对策

云南滇池污染现状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利用暑假,我对滇池流域一些区域的水质作了简单的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国家对滇池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试图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我的一点实际行动能引起全社会对滇池治理的关注,让滇池尽快恢复她“高原明珠”的本色。 关键词:滇池;污染;现状;建议 引言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至“九五”末期,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假期深入实地,了解相关情况,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以实际行动关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008年8月16日—8月22日,我到滇池流域的部分区域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我选择了海埂、大观楼等六个地点,对滇池流域的水质进行了简单的检测,倾听了当地居民的抱怨,并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了一些情况。调查中,我发现草海水体呈黑色,有非常难闻的气味,污染状况特别严重;而外海水体则呈绿色,污染状况较草海轻一点。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总磷、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2)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实验方案 1、样品处理 2 、工作曲线绘制 取7支消解管,分别加入磷的标准使用液0.00、0.25、0.50、1.50、2.50、5.00、7.50mL以比色管中,加水至15ml。然后按测定步聚进行测定,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和对应磷的含量绘制工作曲线。 3、计算 总磷含量以C(mg/L)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 M 试样测得含磷量,μg V 测定用水样体积,ml

注意:每个小组做空白2-3个,标线5个,样品3-4个。 图1 采样布点分布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工作曲线绘制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工作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工作曲线 从标准工作曲线图可以看出,其相关系数R2 = 0.9969,高于实验室最低要求R2=0.995,可见其相关度较好,可用以求解水样中总磷的浓度。

2、八个水样数据结果与处理 根据上表数据作水中磷质量浓度柱形图,如图2所示: 图2 各组水中总磷质量柱形图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和图2可以看出,第一、三、四、五、八组数据比较准确,因为

这几组平行样数据比较接近,而且跟稀释后所测的浓度也大约呈5倍关系,可以保留作为水中磷质量浓度评价,而其他组数据误差较大,故舍去。根据各组原水样总磷质量浓度求评均整理下表。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第五组所测的水中总磷浓度较高,根据图1可知第五组采样点为第四饭堂附近,可能是由于饭堂平时清洁所用的洗涤剂含磷较高,排放入河涌的污水导致河水受污染。 2、污染程度分析 表4 总磷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系 本实验是以水体磷平均浓度平均参数,本次实验所得的监测采样点数据的平均浓度是0.205mg/L,测得的最小浓度为0.142mg/L,测得的最高浓度为0.311mg/L,由表1可知超过0.1mg/L就为水体富营养化,本次实验测得的最低浓度也超出0.1mg/L,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均说明该水体富营养化。 3、解决措施 该河涌地处大学城内,不受工业排放污染,所以造成该河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染,比如饭堂、学生公寓、商业区等,要治理河涌首先还是得从源头抓起,特别是饭堂、学生公寓和商业区,必须监控从这三个地方流出的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河涌;其次就是要严格审查各类洗涤剂等,含磷超标的不能进入市场;最后就是要树立环保意识,大家环保觉悟高了,从自己做起,自然就有绿水青山。 五、思考题 (1)查资料说明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物理指标主要是透明度,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等,生物

湖泊富营养化产生原因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产生原因分析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化学、物理、水生态系统以及内源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污染 湖泊、水库等封闭型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化水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75%以上的封闭型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全国共有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占国土面积的0.95%,由于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适当的湖泊资源开发利用,使这些湖泊的多数已经处于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收效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湖泊富营养化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够和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有针对性地寻找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初期,国外部分生态专家、湖沼学家已经开始对富营养化的成因进行初步探索。由于富营养化的发生、发展包含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的过程,并与水体形状、湖泊形态和底质等众多因素有关,演变过程十分复杂,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总结。 1、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富营养化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富营养化,但这是一种漫长的自然过程,随着河流夹带各种碎屑和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淤 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湖泊就自然消亡了。 关于自然状态下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一般认为是气候导致的。特别是浅水湖泊,在自然状况下比深水湖泊更容易产生富营养化,这是由于其浅水区常常有茂盛的水生植物发育,在大洪水期间,持续一定时间的高水位将导致水生植物大面积消亡,而洪水泛滥所带来的大量的悬浮物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摘要: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泊,自古以来培育了斑斓的滇西文化,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滇西人民。滇池不仅承担着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也是周围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与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围湖造田的政策,工业的发展,滇池的污染日趋严重。本文就滇池污染的污染现状做出浅显的分析及相应的治理方案。 关键字: 水污染滇池现状措施 前言: 从大气化学环境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本来就已经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了,各地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必然是水资源的短缺。滇池作为三大水污染案例之一,可见形势相当严峻。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一.滇池污染现状 水体污染从7O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O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人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滇池有2O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迅速递增趋势,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二.滇池污染成因 滇池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和对湖区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直接威胁着滇池水体的水质;是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湖区周边有大量的农业耕地和养殖场。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这些面源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了滇池污染的程度。滇池流域有3.2万hm2农田,花卉作为云南省的特色经济产业,种植面积也有很大规模,复种指数高,施肥

(完整版)家长会: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专家讲座

活动名称:讲座《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 设计意图: 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至关重要,不仅能确保幼儿良好的营养,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然而,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都比较高,但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大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带的,我们在平时沟通中发现家长日常膳食科学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的方法策略还比较单一,为此,进行本次《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专题讲座,旨在通过专业的解读,提高家长科学管理幼儿膳食的意识和能力。 指导目标: 1.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增强日常膳食科学管理的意识。 2.丰富家长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方法策略,促进幼儿合理饮食与健康成长。 指导对象: 中班家长 活动过程: 讲座《幼儿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 (一)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满足热能和营养素需求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免疫功能 ●预防营养性疾病,如贫血 ●预防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发生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唯一来源 (二)组织好家庭平衡膳食的关键是什么 ●调整好家庭膳食的食物结构: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 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均衡调节各类食物所占的比重,充分利用食品中的各种营养,达到膳食平衡,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

发展。 ●应用四把尺子 1.第一把尺:如何落实食物多样化原则 ※把多样化仅仅理解为摄入食品种类要多是不全面的。 ※落实食物多样化原则要三管齐下。 §家长要有食品分组的知识: 食品可分成以下6个组: 1)粮食组: 包括谷物类、除大豆外的干豆类如赤豆、绿豆、芸豆、白扁豆以及薯类等,以及谷类制品。要避免单纯吃细粮,要扩大粮食品种包括粗粮、杂粮、全麦制品等。 2)蔬菜组:可分为绿色深绿色、与橙黄色两类,深色蔬菜营养较为丰富。 3)水果组:各种鲜果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尤其是果胶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消化。 4)动物性食品组:包括畜肉、禽、鱼、蛋、虾、动物内脏及海产品。要避免老是吃少数几样荤菜如虾、蟹之类。 5)奶及奶制品、豆奶及大豆制品组:包括新鲜牛羊奶、酸奶、奶酪、奶粉、豆奶及豆制品。 上述五组食品又可称之为营养性食品组或保护性食品组。落实食物多样化原则的关键在于要从各营养性食品组中挑选多样化的食品。 6)油脂和糖组:又称之为高能量食品组。包括动植物油脂,各种食用糖、盐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摄入过多会引起肥胖,也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适量原则。 §家长要掌握每日食物的构成与总数。 1)儿童每日菜谱的平衡膳食结构应包括五组营养性食品组食物,缺一不可。 2)食物多样化的落实,关键在于要从每一营养食品组内挑选多样化食品,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要食物品种多就可以。在每一食品组内不仅品种要经常翻新,而且数目也要丰富。 3)一般每日摄入食物品种的总数宜保持在15~20种,要提倡吃得杂一些,广一些。菜肴要避免品种单一。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为了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水质状况,我们采用了TLI 综合营养指数法运用TP 、TN 、SD 、COD Mn 对其水质进行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公式: j 1 ()()m j TLI W TLI j ==?∑∑ (1) TLI(chl)=10(2.5+1.086ln chl ) (2) TLI(TP)=10(9.436+1.624ln TPl ) (3) TLI(TN)=10(5.453+1.694ln TN ) (4) TLI(SD)=10(5.118-1.94ln SD ) (5) TLI(COD)=10(0.109+2.661ln COD ) 式中,TLI (∑)表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j )代表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W j 为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以chla 为基准参数,则第j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221ij m ij j r Wj r ==∑ r ij 为第j 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 的相关系数;m 为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的chla 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和r 2ij 见表2。 表1 中国湖泊的chla 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和r 2i 值 参数 chla TP TN SD COD Mn r ij 1 0.84 0.82 -0.83 0.83 r 2ij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为了说明湖泊富营养状态情况,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 I < 30 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 I≤50 中营养(Mesotropher) TL I > 50 富营养(Eutropher) 50< TL I≤60 轻度富营养( lighteutropher) 60< TL I ≤70 中度富营养(Middleeutropher) TL I > 70 重度富营养(Hyper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 指数值越高, 其营养程度越重。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富营养化

我国“三湖”的水环境问题和防治对策与管理 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目前约有大小湖泊24880个,占全世界天然湖泊的1/10,总面积约83400km2,其中大于1km2的湖泊大约有2300个,湖泊总水域面积达7万多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总蓄水量达7000多亿m3,其中淡水贮量为2250亿m3。另外大小水库共有86852座,总库容量达4130亿m3。这些湖泊在防洪、灌溉、养殖、航运、发电、生活用水和观光旅游等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太湖、巢湖、滇池(简称三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和风景湖泊,其基本情况见表1。 2 “三湖”水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由陆地非点源污染和工厂废水排入湖内的污染物质不断增多,致使“三湖”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5]。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恶化;浮游植物异常繁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我国政府已把“三湖”治理确定为国家重点项目加以防治。 2.1 水质状况 “三湖”的水质经过10多年的变化,主要水质指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太湖为例,80年代初期太湖水质以Ⅱ类为主,Ⅱ类水质所占比例为69%;80年代后期水质由Ⅱ类向Ⅲ类过渡,Ⅱ类水质所占比例下降为59.4%,Ⅲ类水质所占比例增加到36.6%,并开始出现了Ⅳ类水质即轻污染;90年代中期以Ⅲ类水质为主,所占比例增加到70%,并且Ⅳ类水质也增加到14%,开始出现了Ⅴ类水质即重污染(表2)。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有机污染指标(CODMn,BOD5)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CODM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chla)升高[3]。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水污染调查报告 级化学教育班第四组 指导教师:马宁 成员:杨猛 姚洪彪 何文波 胡春丽 施红娟 贾丹丹 曩陵丽 摘要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由构造陷落而成。有

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地理概况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海拔1887.5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湖长41.2千米,最大宽度13.3千米,平均宽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积15.931亿立方米;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从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可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滇池变迁

滇池,古称滇南泽或昆明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滇池流域孕育产生了古老滇文化。但自元代以后,滇池湖面大幅缩小。究其原因,人为因素不容忽视。经历两个较大的转折时期,一是元代疏挖滇池出水口、海口,元、明时期多次疏挖海口河,使水位降落;二是十年动乱中,在草海地区盲目地围海造田,填去近12平方公里的湖域;三是过度的毁林开荒,滇池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50%下降到15%。近年来,滇池内总淤积量约为5610万立方米,湖盆平均指高0.48厘米,每年排入滇池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2亿立方米,也就是2亿吨左右。致使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异常严重,水葫芦疯长,水生植物群落逐年消失,失去自净能力。 古滇池水面是很大的,湖水很深,比今湖面约高50米,北起松华坝,南迄晋宁县的宝峰乡。古滇池属红河水系,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高程为1840米)流入红河,以后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当滇池水域高程在1940米时,其水域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南北向长68公里,湖岸线长520公里。 元朝初年,滇池水面退缩,在官渡筑宝象河堤,并在河旁新建佛寺。”唐宋时地处滇池海滨的官渡,再也不是“停舟烟舍”、“官渡渔灯”的水陆码头。 元朝第一次治理滇池降低水位的工程是12世纪70年代(1276年),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开始对滇池水患进行率统治理、以解决“昆明池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的情势。自1276年疏挖海口河后,到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200多年间,没有进行过大的疏浚工程。泥沙乱石淤积,河床增高,阻塞滇池出流,淹没环湖农田。 清朝疏挖海口河有十多次,其中以雍正九年即1731年工程为最大,除疏挖淤积外,把梗塞在海口河中的牛舌滩、牛舌洲和老埂挖掉,使湖水得以直泄,水位下降后又造田1万3千多公顷。清道光16年(1836年)在海口筑屡丰闸,以闸代坝,用来控制和调节滇池水位,至清朝中叶,海埂已逐渐露出水面,到现在仅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元、明、清三代为根治昆明干季旱荒,雨季防涝之苦,以增大滇池潮水的排泄,达到排涝造田目的,从1276年至1731年的500年间,滇池水面积从510平方公里缩小至320.3平方公里,缩小了190平方公里。

必需脂肪酸原来是这么回事

必需脂肪酸原来是这么回事 人们的身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是需要很多营养元素的,有些元素是身体本身就能合成的,而有些是必须通过外界摄取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必须通过外界饮食获取的一种维持机体代谢比 不可少的物质,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指人体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 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不仅能够吸引水分滋润皮肤细胞,还能防止水分流失。 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它是机体润滑油,每日至少要摄入2.2-4.4克。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ω-3系列的α-亚麻酸,一种是ω-6系列的亚油酸。 必需脂肪酸的数量会影响我们成长的迟缓、生殖的障碍、使我们的肌肤受到损害以及让我们的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二、必需脂肪酸的作用 功能 1.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合成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A)及白三烯(LT)等类二十烷酸的前体物质。

3.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4.参与动物精子的形成。 5.维持正常视觉功能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维持视网膜光感受体功能所必需的脂肪酸;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射线损伤。 动物缺乏 EFA缺乏,动物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鼠、猪、鸡、鱼、幼年反刍动物缺乏EFA。 主要的表现就是会使皮肤受到损害,出现角质鳞片,导致我们体内水分的损失,毛细血管变得脆弱,免疫力下降,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产奶减少,甚至死亡。幼龄、生长迅速的动物反应

更敏感。 EFA缺乏的生化水平变化,各种动物都有近似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体内亚油酸系列脂肪酸比例下降,特别是一些磷脂的含量减少。ω-6系列的C20:4显著下降,ω-9系列分子内部转化增加,ω-9系列的C20:3显著积累,C20:3ω9/C20:4ω6的比值显著增加,这个比值被称为三烯酸四烯酸比。 研究表明,此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EFA满足需要的程度,故已被广泛地用作判定EFA是否缺乏的指标。比值接近0.4即反映了C18:2ω6能满足最低需要。 用猪做的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因此,有人建议把0.4作为确定鼠和其它动物亚油酸最低需要的标识。细胞水平的代谢变化表明,EFA缺乏,影响磷脂代谢,造成膜结构异常,通透性改变,膜中脂蛋白质的形成和脂肪的转运受阻。

欧米伽脂肪酸营养素介绍

欧米伽3脂肪酸营养素介绍 欧米伽3脂肪酸的学名叫做Ω-3脂肪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3家族的主要成员有亚麻酸,EPA和DHA。前者存在于亚麻油(又名胡麻油)中,后二者存在于鱼肉、鱼油、海藻中。人体不能合成ω-3 系列脂肪酸,特别是α- 亚麻酸,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亚麻籽油 亚麻酸的学名叫做α-亚麻酸(LNA),是欧米伽3家资的老祖母,主要存在 , 型 AA 欧米伽3可以降低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欧米伽6则是双刃剑,它会同时降低好坏胆固醇,并增加坏胆固醇的氧化。人体同时需要欧米伽3与欧米伽6,用以构造细胞膜,制造前列腺素,并且两者相互制衡。重要的是保持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就像阴与阳,油门与刹车的调节一样。

国外权威科技文献对欧米伽三(ω—3)的评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人类营养中的脂肪酸》:大量的研究已经显示,摄入欧米伽三(ω—3)脂肪酸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欧米伽三(ω—3)对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确有实效。 美国遗传营养健康中心主任西莫普勒斯(Artemis Psimopoulos)博士《健康慢性病必需脂肪酸》:欧米伽三(ω—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降血脂和舒张血管的特性。欧米伽三(ω—3)脂肪酸这些有益的功效已经在冠心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其它肾病、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阶段性回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显现出来。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伯利根妇女医院《脂肪酸对控制内皮白细胞粘连研究》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其它动物的试验中,凡摄入欧米伽三(ω—3)的都减少了动脉血栓的形 3) : 3)

《营养保健食品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21211 英文名称:Functional Food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选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 课程目的 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食疗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十分丰富,如何用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手段,对传统功能性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提高我国功能性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的传统功能性食品走向世界,以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食品工业研究的重点。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0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功能性食品(第1版).刘景圣,孟宪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参考书目: (1)保健食品设计原理及其应用(第1版).周俭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保健食品生产实用技术(第1版).邓舜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1. (3)功能食品(第1版).郑建仙.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2)互动式教学: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考查课:根据课后资料查阅、课堂讨论和论文。 9. 课外自学要求 完成每节课的习题、作业; 通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查阅与功能性食品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外学习。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2004-08-11 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下表。 ※: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ij来源于中国26个主要湖泊调查数据的计算结果。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⑴ TLI(chl)=10(2.5+1.086lnchl) ⑵ TLI(TP)=10(9.436+1.624lnTP)

⑶ TLI(TN)=10(5.453+1.694lnTN) ⑷ TLI(SD)=10(5.118-1.94lnSD) ⑸ TLI(CODMn)=10(0.109+2.661lnCOD) 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 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 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30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I(∑)≤50中营养(Mesotropher) TLI(∑)>50富营养 (Eutropher) 50<TLI(∑)≤60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opher) 60<TLI(∑)≤70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opher) TLI(∑)>70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注:此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负责解释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饱和脂肪酸 不含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大部分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实验研究发现,进食大量饱和脂肪酸后肝脏的3- 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CoA ) 还原酶的活性增高,使胆固醇合成增加,植物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有椰子油、棉籽油和可可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只有一个双键,其余为单键。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不必需脂肪酸,可以在体内合成,常见的这类脂肪包括棕榈烯酸及油酸,是橄榄油的最主要成分;而芥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果仁及牛油果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有多个双键。它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麻油酸及次亚麻油酸。红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动物脂肪与植物油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离不开动物脂肪与植物油,应如何去认识和应用呢?油脂的营养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来源。人们常认为动物脂肪就是饱和脂肪,就不好,而植物脂肪就是不饱和脂肪,所以就好,其实这并不确切。譬如,鱼肝油是动物脂肪,但不饱和脂肪酸很多,而椰子油是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却很多。因此,衡量动物脂肪与植物油的好坏,关键在于它本身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及其饱和程度、维生素含量、消化率的高低、储存性能等。下面比较动物脂肪(猪油、牛油、羊脂、黄油、奶油)和植物油(芝麻油又名香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

脂肪酸知识介绍

脂肪酸 定义及相关类型 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 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脂肪酸是最简单 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occential fatty acid):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三脂酰苷油(triacylglycerol):又称为甘油三酯。一种含有与甘油脂化的三个脂酰基的酯。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如卵磷脂,脑磷脂。 鞘脂(sphingolipid):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连的脂肪酸,另一端为一个极性和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苷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富。 鞘磷脂(sphingomyelin):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毛里求胆碱(或磷酸乙酰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在

多数哺乳动物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lecithin):即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酰与胆碱形成的复合物。 脑磷脂(cephalin):即磷脂酰乙醇胺(PE),是磷脂酰与乙醇胺形成的复合物。 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碳链的长度分为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少于6 个),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12 个)和长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超过12 个)三类。一般食物所含的脂肪酸大多是长链脂肪酸。根据碳链中碳原子间双键的数目又可将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以上双键)和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三类。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下表是一些常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实验八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急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在短期内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水体富养化严重时,湖泊可被某些水生植物及其残骸淤塞,成为沼泽甚至干地。局部海区可变成“死海”,或出现“赤潮”。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工业废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带进污水中的氮约50 g。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 许多参数可用作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常用的有总磷、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率的大小(见表8-1)。 表8-1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划分 富营养化程度初级生产率/mg O2·m·日总磷/ μg·L无机氮/ μg·L 极贫0~136 <0.005 <0.200 贫-中0.005~0.010 0.200~0.400 中137~409 0.010~0.030 0.300~0.650 中-富0.030~0.100 0.500~1.500 富410~547 >0.100 >1.500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总磷、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2. 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食品营养学选择填空题

食品营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 B ) A.精氨酸 B.组氨酸 C.丝氨酸 D.胱氨酸 2.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 A ) A.蛋白质 B.热能 C.维生素 D.矿物质 3.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C ) A.锌 B.铁 C.叶酸 D.尼克酸 4.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是( D ) A.抗坏血酸 B.脂肪酸 C.草酸 D.盐酸 5.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 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 6.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C )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B.癞皮病 C.脚气病 D.败血病 7.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C ) A.苏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蛋氨酸 8.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D ) A.肉类 B.奶类 C.水果 D.大豆 9. RDA指的是( A )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 B.适宜摄入量 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D.估计平均需要量 10.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D ) A.苯丙氨酸 B.蛋氨酸 C.苏氨酸 D.赖氨酸 12.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 ) A.肥胖 B.多尿 C.高血压 D.佝偻病 13.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D ) A.白菜 B.菠菜 C.大米 D.动物肝脏 14.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 B ) A.钠 B.钙 C.铜 D.维生素A 15.下列哪项不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D )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B.提供能量 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 D.提供必需氨基酸 16.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的特点( C ) A.天然食物组成成分 B.维持健康所必需 C.每日需要较多 D.维持人体生长 17.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 D ) A.马铃薯 B.梨子 C.小麦 D.动物肝脏 18.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C ) A.苏氨酸 B.赖氨酸C.色氨酸 D.蛋氨酸 19.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D在人体的缺乏症( B ) A.在成人发生骨软化症 B.在儿童发生癞皮病 C.在婴幼儿发生佝偻病 D.在老年人可发生骨质疏松症 20.婴幼儿常见的营养问题不包括( D ) A.缺铁性贫血 B.缺锌所致生长发育迟缓 C.缺乏维生素 D.缺钙所致

滇池污染成因及治理综述

xx污染成因及治理综述 xxxxxx林业科技大学 摘要: 滇池作为云南省境内最大的一个淡水湖泊,曾经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滇西人民,孕育了无数滇西文化,尤其是春城昆明,一直以来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命脉。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昆明市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源源不断的污水直接排入滇池,从而使这颗明亮的高原明珠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本文从滇池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滇池污染成因及相应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 xx污染成因治理综述 1.前言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 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 12.9亿m3。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 【1】 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城乡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向滇池排放的污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之滇池自然演替已进入衰老期,湖盆变浅,湖水滞留时间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富营养化速度加快,致使滇池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水质的恶化,不仅制约了昆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损害了昆明作为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的声誉,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滇池流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

提高。“整治环境,治理滇池”,已成为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但治理滇池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据2000年监测资料,在滇池流域污染物产生量中,生活源和面源占绝对多数【2】,可见生活源和面源营养性污染物在滇池营养化所起的作用,因此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活源和面源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2.xx污染现状 滇池污染已经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话题。为了净化滇池水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已经投入超过40亿元经费来治理滇池污染。这些来自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拨款以及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滇池环境的恶化,但未完全消除滇池污染。目前,滇池仍属5类重污染湖泊。 最近一些年来滇池污染非常严重,国务院把滇池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水体污染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 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 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滇池有20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入金沙江。滇池现在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千米,整个流域都在昆明市管辖范围内,是昆明市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滇池也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主要功能是观光旅游、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动植物保护区等。滇池的历史大约有340万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滇池的水位逐年下降,湖水逐渐变浅,从过去的150年内水面面积由500平方千米缩小至297平方千米。滇池长期以来一直是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但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市区下游,从而不幸成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

浅谈滇池及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摘要: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传承着云南的名族特色,云南的文明摇篮。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薄弱与近代工业的污染,滇池已经变为世界上过富营养化最严重的三个湖泊之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水华暴发。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与对策?是目前人们关注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滇池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暴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1 概述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池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由于蓝藻水华泛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 云南命系于滇池 滇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为云南的经济,旅游,生态提

供重要的保障,传承着云南名族特色,加强了云南人民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中心,有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名胜古迹,海口、晋宁、呈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滇池的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观音山等。这些名胜古迹及景点给云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促进云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云南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云南跨入全国旅游大省。 滇池的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昆明的自然气候,拥有滇池的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昆明成为云南省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滇池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为周边环境提供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同时也肩负为云南的电力事业,气候调节,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云南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做出重要贡献。 3 滇池的现状规律与面临着严重环境问题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