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心主观感受。因此,幸福指数、幸福感不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重要标准,也开始被广大企业作为衡量员工状态的重要指标。研究员工幸福感,对如何提高员工幸福指数,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增强凝聚力,推动整个企业或者组织单位繁荣、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幸福感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不同研究者对幸福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研究者对员工幸福测量方法研究分析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提出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相关研究;综述

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标准,开始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幸福”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关注的焦点词,而2012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节目“你幸福吗?”也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可见幸福感或者幸福程度已开始作为衡量国民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从古至今,东西方哲学家、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幸福都进行了探讨,经历表述阶段到后来理论构建以及实证这个演变过程,可见,幸福感已经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幸福感涵义及特征

(一)幸福感理论思想基础

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定义作过探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文献极多,甚至社会上每个几乎都能理解其含义,但却不能给出精确的定义。

从词源的角度,英语中对幸福的表达用happiness、well-being等,意思是愉快、满意。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的规范称谓则用well-being,直译为良好的存在状态。韦氏词典,1997年版对其解释为: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状态: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在汉语词典里,如1989年版《辞海》(印缩版)中给出的定义是在

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总结两种解释都体现了幸福是一种客观条件下的主观感受。

从哲学的角度,围绕对幸福本质的争论,可以归于两类:快乐论和实现论。1快乐论(hedonic)以“快乐就是幸福为核心”来命题,以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最早提出,而后伊壁鸠鲁(Epicurus)为其理论思想代表人物。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2快乐论注重人的感觉,认为感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另外一种完善论的幸福观则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认为幸福是不以主观意志所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是一种本质和潜能的实现。

(二)幸福感理论定义以及特征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哲学观影响下,心理学也形成了两种幸福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英文缩写为SWB, Diener等人给其定义是人们对其生活进行评价的科学分析,这些评价分析既是当前也是长期的,包括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反映、人们的心情以及对他们所形成的满意度、成就感模式和在婚姻和工作等领域中的满意程度。3Andrews和Withey认为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Venehocen则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判断,看做个体对生活的喜爱程度。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给出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5

Diener认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论指标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主观性。即幸福感的评定标准是依赖于个人最真实的感受体验;相对稳定性。虽然受情绪情境的干扰,但是从长期来看是趋于稳定的,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综合性。它包括情感评估和认知的评估,是衡量生活综合性的评价尺度。以Waterman, Ryff, Singer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基于完善论基础上引申“心理幸福感(PWB)“这一概念区别主观幸福感。他们认为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决定人们是否幸福在于人们的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自主性以及对客观环境的适应与把握能力。5

对于幸福感,我国学者也给出了不同定义,但是多都是围绕以上两种观念作为其理论基础。例如李志(2000)给对幸福给出的解释: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6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主要关注的是是实物质需要的满足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理体验,而心理幸福感研究则强调人生价值与自我潜能的实现所伴随的心理体验人们一种心理体验。基于以上的研究,对于幸福感本人的理解是在客观条件下个体主观感受一种综合性心理体验。

二、幸福感理论流派

国外现代幸福感的研究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Wanner Wilson1967年撰写的第一篇幸福感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7。从那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对于幸福感研究从单纯的描述阶段到理论机制构建,最后测量发展,使得其研究不断深入化,为幸福感的理解和应用奠定基础。前人对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流派主要归结以下几种:

(一)状态理论

状态理论又叫自下而上理论。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日常生活中快乐事件多寡。幸福就是快乐的因素总和再减去痛苦因素的简单心理运算模式,换句话说愉快因素多于抑郁因素,幸福感就越强。但是,该理论知识单纯从幸福事件本身来说明,缺乏了客观条件和人自身其他特征等因素考虑,显得片面,不具有普遍性。

(二)比较理论

该理论又叫判断理论,它取决于个体期望与现实条件标准的比较,当标准高于期望值,则幸福感较强,反之则减弱。参考标准不同,比较结果的幸福感也有所差异。这一理论包括:社会比较理论、适应和应对理论以及自我理论等。8例如,幸福的人常将自己向下比较,与比自己不幸的人比较,而不幸福的人既向下也向上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特性因素占取很大成分。9但是由于现代生活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比较的信息也是复杂化,因此社会比较理论也倾向于复杂化发展。

(三)目标动机理论

目标设立标准因人而异,但是目标反应了人们情感系统参照标准,即目标达成程度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生活中有了目标才感到生活的意义,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并通过自我效能感来提升幸福指数。然而,此理论目标设立与个体价值观差异紧密相连,例如,当一个学习以知识获取作为目标,其幸福感就是成绩优异。而一个以家庭和谐为重的人则,其幸福感就是家庭和睦。该理论与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相矛盾。

(四)人格理论

人格作为人固有的内在特征,通过其内在结构作用,影响人的幸福主观体验平衡生活事件和幸福水平。10由于人格因素,使得人的幸福感长期具有相对稳定性。

(五)活动理论

该理论强调活动的过程,与期望理论目标理论强调的结果不同,在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会达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在活动过程中,身心交融,活动作为幸福的媒介,将人的活动与内心感受结合起来看待幸福,既强调活动也强调人格特性的重要性。11 (六)动力平衡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Brickman和Campbell认为人在经历重大事件后会回归底线或者叫回到初始点。后来发展到生活事件、幸福感和人格的关系。该理论认为遗传以及人格特质维持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而动态平衡机制则弥补人格理论不足,使平衡机制回到原有的幸福水平为基线,产生对情景的新的适应性。12总结以上五种从社会学还有心理学角度对幸福感理论描述,可以看出人格、状态理论更强调人内在一种快乐或者积极的情感因素来影响幸福,这些因素影响人的某种行为,在某种情境下使人独特的反应发生,从而影响幸福感。例如乐观的特质与悲观的特质带给人的行为不同,乐观的人对目标充满信心,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勇往直前,而悲观的人的行为则更容易放弃目标,他体验的成功的幸福感自然比乐观的人少。而比较、期望、目标这几个理论的共同点则取决于比较的参考标准,都是与自己设定的期望目标、周围其他人等来比较,作为幸福与否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复杂

化,使得这种比较也更丰富和多层次化。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主观客观条件,尽量全面客观反应员工的幸福感水平,才能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幸福感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哲学背景或者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现代幸福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不断探索,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3:以外界测试者标准描述比较阶段;开始重视个人内在心理体验,构建理论框架;理论不断深化测量技术复杂化,重视个体本身对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

(一)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理论描述阶段

在该阶段,由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建立了维度模型作为判断幸福感标准。主要有Bradbum建构的情感平衡性量表,认为幸福是人们通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比较整体判断。14后来Driener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生活满意度,构成三维度说,并将幸福分为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成分进行分析。Ryff等人提出人生活空间发展理论,根据人发展理论提出主观幸福感多维模型,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绪控制、独立自立等多维度来测量。

2.理论建构阶段

早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变量来探讨影响幸福感因素。但是发现外部因素对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有限。例如,Campbell, Converse和Rogers(1976)发现人口统计学因素只说明幸福感20%以下的变异,Argyle(1999)则认为外在因素只是主观幸福感15%的变异。后来则逐渐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个人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人格特征以及目标内在变量来研究。15

3. 理论研究深化阶段

在理论研究深化阶段,出现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诸如动机理论、目标理论、期望理论等等,同时,许多研究者制定的主观幸福测量表,为使幸福感测量用技术手段反应。另一方面,其理论研究最新趋势则是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整合

16,三种幸福感模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展现人类生活状态的整体面貌。

(二)国内相关研究

从国内来看,我国对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多数研究者同意Diener 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研究,在理论构建反面而进行的也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综述以及整合。从幸福感的测量方面,比较流行的测量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以及情感量表等这些量表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幸福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结,目前国内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大学生及一些特殊人群上,如:景淑华,张积家(1997)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7;的内容也大都是关于某一时期主观幸福感的特征,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做得比较多,但基本使用国外量表,较少对主观幸福感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且研究结论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五、员工幸福感概念及测量

(一)员工幸福感

由之前幸福感的定义可以得出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Warr,1987)。但是,在操作层面,有些管理者往往把员工幸福感(Employee Well-being)限制在一个单维的概念——“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但是,员工幸福感包含的比工作满意度广泛。因为员工幸福感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心理维度包括能动作用、满意度、自尊和能力,生理维度包括衣食住行和身体健康,社会维度包括参与社会活动、为公众所接受和助人。18而工作满意度是员工个人对工作喜爱程度的单维概念但是无法表现个人对其工作情感反应细微之处。

(二)员工幸福感测量

对于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化和测量技术多样化,很多幸福感有关测量表融入实际研究中。目前,国外比较通用的有几种:Bradbum(1963)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

ABS)、Watson等人(1988)设计的积极与消极情感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Burke等(1988)开发的工作情感量表(job affect scale,JAS)、Warr(1990)开发的工作相关情感幸福量表(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scale,JAWS)和Ryff(1995)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ale,PWS)。19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将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作为大学生和城市居民做过实证研究。20在对员工幸福感测量维度方面,Huhtala(2007)侧重于工作倦怠(Burn-out)和工作敬业度(Work engagement)来衡量员工幸福感标准。而Alfredo(2009)则采用了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敬业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活力和奉献作为幸福感的三个维度。21国内学者在研究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时,将幸福感分为工作满意度、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项来测量,分别采用Camman等人建构的量表和采用Cartwright和Cooper编制的工作紧张量表。国内学者苗元江(2009)整合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九个维度,编制了本土化、综合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综合幸福问卷》(MHQ)。22

六、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Becker(1967)提出的一个用于反映个体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是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在思想上、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投入,并愿意承担作为组织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组织承诺代表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度和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包括感情、行为规范的投入程度。例如Rego et al(2009)对组织高洁、员工幸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

做了实证研究,认为员工对组织高洁的感知能够正向预测员工幸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Hans et al(2010)在分别研究质与量上的工作不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Anne et al(2007)验证了工作特征对与工作相关的情感幸福感有线性关系。Wegge et al(2008)研究得出组织认同感是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幸福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组织认同感的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动机和员工幸福感。23

(二)全面薪酬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研究者提出全面薪酬,到其他国家,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薪酬包括三要素:工资、福利和工作体验。全面薪酬通过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创造和分离的整合机制,实现两者价值的互动和平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整合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吸引并挽留优秀的员工,其价值在于平衡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提高企业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进而增强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黄培伦、徐新辉,2007)。国内学者苗元江、冯骥和白苏妤(2009)认为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除了包括个人动机、人际关系、组织支持和压力外,工作性质、收入也是其影响员工幸福感重要因素。

(三)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支持

Deci和Ryan(1991)将人际关系视为幸福感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幸福感。科恩和维尔斯(Cohen & Wills, 1985)提出了人际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模型: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人际关系对支持一般状态下的良好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李志等人在对青年员工工作幸福度的调查研究中指出:青年员工将人际协调因素看的最终,认为是影响其工作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24另一方面,家庭支持是指个体通过获得家庭在心理上或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以缓解冲突对其生理和心理所造成的压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家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来自工作领域的角色压力和来自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会在某些方面不能相互调和,而产生一种角色间的冲突形式,所以家庭支持在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方面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郑晓明、张弛(2009)通过对神东煤炭集团的案例研究,发现影响该集团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是薪酬福利、劳动保护、后勤服务、管理方式、工作安排、自我家庭、培训发展、家属问题、工作成就九个因素。可见,家庭支持也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总结,如何使员工获得幸福感是检验企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对企业员工来说,是否拥有幸福感是对企业满意程度、忠诚程度的体现,同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密切。因而,准确地把握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无论是客观社会、文化、物质条件或者是员工个体性格、气质的差异,对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组织作用,提高管理效率有着重要意义。但是,

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对企业员工幸福感因素把握也趋向复杂化和丰富化,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整体把握客观全面地了解不同层次水平员工幸福感水平,才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职业幸福感。

结语

通过以上对幸福感的定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以及员工幸福感的一般测量维度比较,对其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员工幸福感研究对于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系列专业测量手段分析员工幸福感指数,不但证明了员工幸福感对于工作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对其作用的大小给出了粗略估计从而为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测量相关指数来针对性地管理员工,增加其工作满意度,让员工能尽力地保持最优状态投入工作,从而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员工幸福感测量方面,我国研究者目前还是在国外理论基础上借鉴阶段,然而,国别、地域、文化的差异表明, 单纯的引进是不足以准确地进行研究测量,因此,怎样“为我所用”还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继续努力探索。

[1]Wong V. and Leung V. Location management for next genera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 IEEE Network, 2000,

14(10): 18–24.

[1]Pedrycz W., Gomide F.. An Introduction to Fuzzy Sets [M].

MA: MIT Press, 1998.

参考文献:

[1].D.丹尤尔等.关于幸福观[J].国外社会科学,1984, 2:40-41.

[2].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 1987:103.

[3]. Ed Diener, Shigehiro Oishi and Richard E Lucas. Personality, Culture,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Life[J]. Annu Rev Psychol. 2003, 54:403-25.

[4]. Diener E, Suh E.M.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 Kahneman etal.(eds.)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J].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9:189-203.

[5]. 徐国源. 论深度报道中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5.04.

[6]. Ryff C.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5(4).

[7]. 李志, 谢朝晖.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4):83-88.

[8]. Wilson. W.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7, 67: 294-306.

[9]. Miller, K. Communication theories: Perspectives, processes, and contexts [J].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5.

[10]. 苗元江. 幸福感的解释模型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11]. 文峰.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和相关研究[D].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 Bruce Headey. Subjective Well-Being: Revisions to 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Using National Panel Data and Panel Regression on Methods[J].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79: 369-403.

[13]. 樊俊.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5:4-5.

[14]. 于静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05.

[15]. Ryff. C. 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J]. Current Dire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1989, 4:

P99-104.

[16].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95(2):P542-575.

[17].苗元江, 龚继峰. 超越主观幸福感[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36):15-20.

[18].Adam M. Grant, Marlys K. Christianson, Richard H. Price. Happiness, Health, or Relationships. Managerial Practice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radeoff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07, 8.

[19]. 王佳艺, 胡安安. 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8:49-55.

[20].邢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2,3:336-342.

[21]. Alfredo et al. Cross-lagg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place bullying, job satisfaction and engagement: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J] Work& Stress V ol. 23, No. 3,July-September2009,P225-243.

[22].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8:3-15.

[23]. Wegge et al. Work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in call centre work[J].

Work&Stress. 2006, 20(1): 60-83.

[24].张华, 李志. 企业青年员工工作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 青年探索, 2006,1.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docsj.com/doc/7e9062553.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docsj.com/doc/7e9062553.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主观幸福感概论

主观幸福感概论 何瑛 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如Coa n 认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成功”作为标准。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 才能进人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我认为,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方面, 而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 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具有一种片面性。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 Bvu d b 盯n 1 96 9 ) 。这种标准侧重情绪体验的成份。东方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普遍持有此看法。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仅仅把肉体快乐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德漠克利特认为: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 也不是财富, 而是正直和谨慎。”伊壁鸿鲁进一步指出: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 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 到快乐”,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又说: “父母双全,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人,俯不作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这里的“乐”与“悦”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前一种看法有殊途同归之处, 虽然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成份,但最终仍然将幸福更多地视为一种观念, 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S h in 和J o h u s o n , 1 9 78 ) 。1 9 7 6 年, A n d r e w s 和Wi h e y 研究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9 9 % 以上的人所做的都是这种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我认为, 这种看法就比前两种看法要全面些, 更接近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对于主观幸福感, 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 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二、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与测量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 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 但由于人类的共 性, 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 本世纪60 年代, Br ad b u r 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 他认为, 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1

企业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摘要:员工幸福感指的是个人在工作当中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是企业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文章分析了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现状,提高员工幸福感的意义,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及一点展望。 关键词:员工幸福感;重要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12-2 1 概述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企业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资源,企业在发展中要培养人、塑造人,使员工在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工作,最终得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员工幸福感是近年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员工幸福感受到自身、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员工幸福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员工幸福感的措施,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2 员工幸福感的现状 一家咨询公司针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国内的许多企业中,有45%的企业员工面临着压力,

企业中有25%的员工在工作中没有活力,有9%的员工非常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有3%的企业员工存在比较高的精神抑郁 方面的倾向。上面的调查可以说明,在中国企业员工存在缺失幸福感的问题,反映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 从短期来看,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可能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其实就是在为组织的高绩效买单。同时,建设和谐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提升员工幸福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3.1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幸福感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但是一个快乐的企业是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取决于企业内在的软实力,也就是所说的员工幸福感。有效的幸福感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得到有效的用户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2 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获取利润与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之间有时候存在差异,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可以使两个目标趋于一致。可见,员工的幸福感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

工作中的“幸福感”

兴家人的“幸福感” 人从出生到死亡,在其一生里面为了生存而进行着持续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行为。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追求工资,是为了生活更稳定而富裕。生活富裕,是为了生活更幸福。传统的观念,是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财富及物质的获取仅仅是能带来幸福感的其中因素之一,事实上,个体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才是达致幸福感满足的最终因素。 按照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学者威廉。大内认为: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既然如此,企业管理就绕不开“幸福感”这个与人密切相关的话题。那么,“幸福感”理论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何启发呢? 有人认为,提高员工收入是最重要的,诚然,提高员工收入能够调动其积极性,特别是在员工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收入的确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收入与调动积极性之间,之所以有这样正比例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幸福感”机制的作用。但正如“幸福感”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正比例的效用是有限的。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必重视员工的收入问题。金钱很重要,它是经济基础,但它买不来幸福,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明白,人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员工对收入的预期;为职工谋福利也不完全等同于提高收入。员工如果过分关注收入问题,甚至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评价企业的唯一标准,那么一旦出现收

入上的风吹草动,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轻则丧失信心,斗志衰退,干劲锐减;重则与企业离心离德,人心思“动”(调动),涣散懈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在收入问题上要多加正确引导,让员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而是需要增加员工“幸福感”方面应有所作为,用“幸福感”凝聚员工,而不仅仅依靠金钱。企业给员工以幸福的满足,员工回报企业以敬业和奉献,这是人企关系理想的良性互动。因此,让员工生活在“幸福的家园”的工作环境中是企业的责任之一,把企业建成“幸福的家园”则是员工的追求。用“幸福的家园”凝聚人心,用强烈的“幸福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依恋感和归属感,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与企业和管理者的关系,形成上下同欲、和谐内聚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可以长久地保持员工对企业的高忠诚度,泰山压顶不弯腰,风吹雨打不动摇;可以更好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时刻关注企业发展、真正与企业共沉浮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在生活中,比如在某些人看来,一边喝酒一边看世界杯比赛是一种幸福;而另一些人看来,这简直是浪费时间。幸福因人而异,似乎无法找到客观的标准。其实不然,幸福是与快乐密切相关的,长期的快乐就是幸福,而快乐的体验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学术上的研究证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环保、人权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

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提高员工幸福感——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

摘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而所谓和谐,拆开来讲,“和”就是“禾”加一个“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而“谐”就是“言”加上一个“皆”,也就是人人都畅所欲言。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切,首要的是要提高广大员工的幸福感,因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根本和基石。 关键词:幸福感和谐企业基石 1 对员工幸福感认识存在的误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再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反复,比如说企业腐败问题的产生等,这些问题极易导致员工在精神上产生一些不健康因素,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一定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幸福感的高低与报酬多少有直接关系,简单地认为给予员工的报酬越多其幸福感越强,反之,他的幸福感越弱;二是把幸福感的高低与职位高低有直接关系,一些人认为在企业中职位越高的员工越幸福,职位越低就越自卑。其实这种看法也很片面。职位越高的人他所拥有的权力确实比职位低的人拥有的权力要多,享受的权利也要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位越高的人他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多,风险也会越大,而其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更重,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这些压力,还有幸福干吗?三是把幸福感的高低与工作量大小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工作量大的人幸福感就低,而工作量小的人他的幸福感就弱。由于企业员工的分工不同、岗位差别,必然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小存在差异。如果说在一个企业中,员工的工作量大,则恰恰说明你的重要性,说明你能胜任你的岗位,而且干得还相当不错,充分体现了岗位价值量,反之,你的工作量越来越小的话,那么你离岗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2 正确认识员工的幸福感 幸福即生活、境遇愉快美满。而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正面或非常满意的主观感受,它主要由三种感觉构成,即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和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笔者认为,幸福感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就是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满足感,就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感。 2.1 幸福感就是责任感石油企业的和谐发展就能充分地发挥石油经济命脉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而作为石油企业一份子的每名员工有了幸福感之后,他就会树立起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竭诚地、兢兢业业地为企业做出贡献,在不断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助力和谐社会的建设。 2.2 幸福感就是满足感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愿意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员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加速其岗位成才、学习成才,在本职岗位上干出骄人的业绩,在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添砖加瓦之外,也实现了自身的人身价值,这时的幸福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活出生命意义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会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2.3 幸福感就是和谐感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由于个体的经济条件、地位、背景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员工的幸福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融洽相处的和谐感。有了和谐感,企业内部之间、客户之间,都要注意人际关系尽量简单、简约、简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和谐感,员工之间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就会增强,在企业内部形成舒畅、融洽的气氛,增强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实现

员工幸福感调查问卷

2012年度公司员工“幸福感”调查问卷(1) 个人信息类调查(单项选择) 1、您的性别____ A、男 B、女 2、您的籍贯____ A、本地 B、外地 3、您的年龄段_____ A 18—30 岁 B 、31—40 岁C、41 —50 岁D、51—60 岁 4、您的工作年限_____ A 1年以下B、2—5年C、6—10年D、10—20年E、20年以 上 5、您的婚姻状况_____ A、未婚 B、已婚 6、您的职务或职称_____ A、普通员工 B、科级 C、处级 D、初级职称 E、中级职称 F、高级职称 7、您已获得的最高学历_____ A、技校 B、中专 C、大学专科 D、大学本科 E、硕士及以上 &您目前的收入_______ A 1500元以下B、1500-2500元C、2501—3500元D、35 01—4500 元E、4500 元以上 备注说明: 1、信息类调查问卷是为公司幸福感调查分类统计用的,以此 我们在深入研究幸福感工作中的性别、年龄、职务、入厂时 间、收入差异对员工幸福的影响,以便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

工作。并在相关工作中考虑各方面的需要,更好的服务职 工。 2、填写时请单项选择。 2012年度公司员工“幸福感”调查问卷(2) 咨询问卷调查(单项选择和另写建议) 1、您认为在平果铝工作和生活幸福吗? _ A、幸福 B、还可以D、不幸福 2、您认为公司关于建设让职工有幸福感的工作是否有必要?_ A、非常必要 B、没必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对“企业是我家,幸福靠大家”的公司幸福理念_________________ A、非常认同 B、基本认同 C、不认同 4、设立一个企业共同的节日会增加您幸福感吗?____ ,您最希望是哪天?____ A、会B 、不会C、9月25日(投产纪念日)D、5月7日(开工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认为2013年职工收入幅度能多少会达到增加您幸福感?___________ A、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不低于2012年收入水平和增长水平 B、收入增幅不低于CPI (消费物价指数)的增幅 C您的其他建议(请书面填写内容)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对改善工作环境的主要想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治理厂区粉尘 B、改善厂区澡堂 C、改善或维修员工休息室、值班室 D、您的其他建议(请书面填写内容) 7、在劳保用品发放上您最希望在哪方面改进?—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情绪情感活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加以陈述,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并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 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 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

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

员工幸福感

员工幸福感 高级办公室与员工幸福感无明显相关,大公司与员工幸福感无明显相关,高薪酬与员工幸福感无明显相关,那么,中国员工幸福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商业评论》员工幸福度调研结果揭示,七大维度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的意义感、职业安全、成长、全面薪酬、公司声誉、人际关系和对工作的掌控感。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正快速增强,但为何员工的幸福度没有同步提升?当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人口红利逐渐消逝,80后、90后员工成为劳动市场主力时,员工管理模式应如何转型?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致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商业的本质是创造幸福,企业的使命是实现幸福!现在,是该回归企业经营本源的时刻了。 自2012年1月开始,《商业评论》启动“向幸福转型”工程,包括开发幸福企业案例、带领公司管理者去幸福企业游学、召开“向幸福转型”论坛等,并在2012年7月启动中国员工幸福度调研,试图解开影响员工幸福度的密码,建立员工幸福度分析框架,为中国企业“向幸福转型”提供分析工具,指明改进方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调研不同于市面上的商业评选活动,是一次规范的科学研究,旨在建立中国员工幸福度的模型。 《商业评论》员工幸福度调研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的研究“幸福”的学者,享誉全球的哈佛幸福课导师、《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心理学专家张怡筠等13位专家担任本次调研学术顾问。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共收集了2,940份原始问卷,其中有效样本为2,875份。经过《商业评论》和嘉博咨询公司研究中心的联合分析,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013年4月9日,《商业评论》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员工幸福度调研报告,有七大维度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的意义感、职业安全、成长、全面薪酬、公司声誉、人际关系和对工作的掌控感。 该调研报告还深入分析了员工不同职级的样本类别中,影响某一维度的因素排序,对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改善极具指导意义。例如,对于“工作的意义感”这一维度,无论哪一个职级,“我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影响系数都是最大的,但影响系数排在第二位的因素,在各个职级显现出差异。对于中层主管及以下员工,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