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在理论经济学中,工资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所得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工资的决定涉及到众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力水平、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和单位生产成本等。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重要的工资决定因素。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供求关系的原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工资的水平。当劳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时,工资水平会相对较低。相反,当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较高时,工资水平就会相对较高。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波动。例如,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供给无法立即适应,工资水平会上涨。而在经济下行期,劳动力需求减少,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工资水平则会下降。

其次,生产力水平也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力越高的劳动者通常会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是因为高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雇佣他们。生产力的提高与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密切相关。例如,一位拥有先进技术和高技能的工人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

另外,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也会对工资起到关键影响。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劳动者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更高级的职位。而且,工作经验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其价值。因此,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是提高工资的重要途径。

最后,单位生产成本也会对工资产生重要影响。单位生产成本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和非劳动投入。当单位生产成本较高时,公司往往会削减成本,其中包括降低工资。这是因为单位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为了保持竞争

力,雇主可能会减少对劳动力的支付。相反,当单位生产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时,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

综上所述,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力水平、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以及单位生产成本等都对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以合理的成本提供劳动力等方式可以增加自己的工资。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因素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因素 工资作为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的回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劳动经济学研究工资的决定因素,帮助我们理解工资的形成机制。本文将从供需关系、劳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因素等角度,探讨影响工资的决定因素。 一、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工资决定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当劳动力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市场上的竞争变激烈,工资水平相应下降;相反,当劳动力需求量超过供给量时,市场上的竞争相对较弱,工资水平相应上升。 二、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另一个影响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越高,其对雇主的价值也越大,因此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工资报酬。劳动生产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技能水平、学历和工作经验等。具备更高技能的劳动者往往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也对工资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供给量相对较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

从而对工资水平产生抑制作用。而在劳动者需求量较大的市场,劳动 者相对更容易占据有利地位,争取到更高的工资报酬。 四、福利因素 福利因素也是影响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雇主提供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金、住房津贴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资的实 际水平。当雇主提供的福利待遇较好时,劳动者可能会接受较低的工 资水平;相反,如果福利待遇较差,雇主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来 吸引和留住劳动力。 综上所述,工资的决定因素是多样且复杂的。供需关系、劳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因素等,都对工资水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把握和解读工资的形成机制,为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劳动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劳动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在劳动市场中,工资水平是一个关键的经济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 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资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涉及到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劳动市场中工资决定的主要因素。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在一个竞争性劳动市场中,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工资的水平。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将面临过剩劳动力的问题,此时工资水平往往会下降。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短缺劳动力的问题,此时工资水平往往会上升。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 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当经济增长迅速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工资水平上升。另外,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发展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当技术进步使得一些工作可以被机器替代时,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减少,从而对工资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二、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指单位劳动投入所 创造的产出。在竞争性劳动市场中,企业倾向于支付与劳动者生产力相匹配的工资。当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时,他们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 要手段。通过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劳动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此外,技术进步和创新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以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从而推动工资水平的提升。

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 场中,劳动者的谈判能力相对较弱,工资水平可能会较低。相反,在一个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或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劳动者的谈判能力相对较强,工资水平可能会较高。 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和劳动 力流动性会影响竞争程度。当劳动力市场的壁垒较高,例如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或行业垄断,劳动者的流动性较低,从而减弱了市场竞争,可能导致工资水平较低。另外,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组织和集体谈判也会影响竞争程度。当劳动者能够通过组织和谈判来增强自己的谈判能力时,工资水平可能会提高。 综上所述,劳动市场中的工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涉及到供求关系、劳动生产 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对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促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推动工资水平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适应市场竞争,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发展。劳动者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谈判能力,争取更好的工资待遇。只有在一个公平、有序和有效的劳动市场中,工资决定因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工资决定理论

工资决定理论 【篇一:工资标准是如何决定的】 工资标准是如何决定的 最近,北京、天津、山西等21个地区相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 均调增幅度21.7%.无论是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还是职工工资收入 的增加,这样的新闻总是能引来人们的极大关注,原因就在于这触 碰到了民生保障、收入分配等社会中最敏感的神经。那么,工资水 平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发展与工资水平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期“思与辨”进行关注。 主持人:王付永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宾:连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晨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林卫芬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一、工资标准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 标准每年会随着生活费用水平、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的变化而由当地政府进行调整。大家怎么看待最低工资标准这一现象? 林卫芬: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政府管制价格的行为,是政府对市场失 灵的一种有效的矫正。这种做法也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但是国外的 所谓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在参考平均工资和行业平均工资的前提下制 定的,并且其标准的提高始终和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直接挂钩,美国在1938年在《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中规定了最低工资, 到1997年最低工资标准就已经提高了20倍左右。这些年我们在一 些省份虽然在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不仅大大落后于社会职工 平均工资,而且低于行业工资水平。所以在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 平上,在提高工资标准上,应该在参考平均工资水平和行业平均工 资水平的前提下重新设计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连弟: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但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我国企业的主要成本中,劳动力 成本所占比例并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深圳的人工成本仅占生产

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理论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因素 在理论经济学中,工资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所得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工资的决定涉及到众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力水平、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和单位生产成本等。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重要的工资决定因素。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供求关系的原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工资的水平。当劳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时,工资水平会相对较低。相反,当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较高时,工资水平就会相对较高。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波动。例如,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供给无法立即适应,工资水平会上涨。而在经济下行期,劳动力需求减少,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工资水平则会下降。 其次,生产力水平也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力越高的劳动者通常会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是因为高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雇佣他们。生产力的提高与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密切相关。例如,一位拥有先进技术和高技能的工人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 另外,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也会对工资起到关键影响。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劳动者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更高级的职位。而且,工作经验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其价值。因此,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是提高工资的重要途径。 最后,单位生产成本也会对工资产生重要影响。单位生产成本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和非劳动投入。当单位生产成本较高时,公司往往会削减成本,其中包括降低工资。这是因为单位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为了保持竞争

理论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工资决定

理论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工资决定 在理论经济学中,劳动力需求和工资决定是两个相关且重要的概念。劳动力需 求指的是企业或整个经济体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而工资决定则是工资水平的确定方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的运行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劳动力需求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首先,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出水平对劳动力 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企业的产量增加时,劳动力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其次,技术进步和自动化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增加,人们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完成同样的工作。这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可能导致工资变动。 此外,劳动力的相对生产力和可替代性也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之一。相对 生产力指的是不同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和价值。如果某一类劳动力相对于其他劳动力来说更有效率,那么这种劳动力的需求会更高。而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则是指企业可以用其他因素替代劳动力的程度。如果存在补贴品或自动化设备可以替代人力劳动,那么劳动力需求会减少。 同时,工资决定也是劳动力需求的重要因素。工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劳动 力的需求量。当工资上涨时,企业的成本将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相反,如果工资下降,企业可能会增加雇佣人员的数量。因此,工资水平对劳动力需求有着直接影响。 工资决定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市场供需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当劳动力 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而当劳动力供应不足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上涨。此外,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工资水平的决定。通常情况下,技能更高的劳动力所能得到的工资也更高。

除了市场供需和技能水平,政府政策也可能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例如,最低 工资政策可以确保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水平,从而保护劳动者权益。此外,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也可能对工资决定产生影响。 总之,在理论经济学中,劳动力需求和工资决定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概念。劳动力需求受到企业规模、技术进步、生产力、可替代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工资决定则受到劳动力供需、技能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合理的政策干预和调整,我们也可以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合理确定。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它懈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反之,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的工人。 马歇尔的工资理论 英国剑桥学派的著名领袖、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供求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起供求均衡工资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他引入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和劳动的生产成本理论,用前者来说明劳动的需求价格,用后者来说明劳动的供给价格。从需求方面看,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从供给方面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劳动者养活自己和家庭的费用,以及劳动者所需的教育、训练费用; 第二,劳动的负效用,或闲暇的效用。工资水平的决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微观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与实践研究

微观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与实践研究 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获取收入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格。然而,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家对工资的定价方法和标准是不同的,对于工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相当复杂。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对工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深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系统性地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 工资的决定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因素,另一类是与劳动者相关的因素。根据经济学理论,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劳动力供需关系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反之则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当供需关系失衡时,市场上的双方都会为了获得更好的利益而作出调整,供给较多的一方会调整价格,以促进买方吸纳更多供给。 2.生产力和技术进步 当生产力和技术进步提高时,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这是因为企业和雇主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吸引和留住更好的劳动力。

3.企业行业和劳动力人口结构 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更高的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此外,劳动力人口结构也会影响工资水平。例如,年龄、性别、种族和对教育和培训的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工资的水平。 二、工资理论中的争议 在工资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造成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的最根本原因,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发调节劳动供求关系,使工资水平合理。在实践中,不同国家的工资模式和标准也存在差异。在某些国家,政府有时会介入现实市场的工资定价,而在某些国家,工会起到了集体谈判的作用,以实现对劳动力更合理的定价。 另外,社会安全和劳动法规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在美国,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这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并间接影响工资水平。 三、工资理论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工资的研究更多是针对制定适当的工资政策和商业战略,以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在工资的实践研究中,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 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章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 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 第二节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第三节人力资本工资理论 第四节效率工资理论 第五节分享经济工资理论 第六节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 第七节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了解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系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重点概念】 边际生产率均衡价格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效率工资分享经济工资利润分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橄榄型分配格局 【引例及分析】 H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主营业务是体育用品连锁店店铺设计与装修。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已经从成立之初几个人组建的“小作坊”式广告公司发展成为旗下具有多家生产加工企业,融生产、设计、策划和建造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公司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向社会广纳贤才。 2007年3月,该公司集团总部欲组建××部,人力资源部在某招聘网站上发布用人信息,面向社会招聘该部部门经理。随后,有应聘者来面试。在应聘者与公司0>人力资源总监洽谈薪酬待遇的问题环节,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并没有直接提出该岗位的薪资水平,而是问了应聘者的薪资要求,应聘者R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薪金——××××元/月。事后,经过各个环节的面试,最终该公司录用了R先生为部门经理,工资待遇为R先生应聘时提出的期望薪资水平。 上面这个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一般情况下,企业和就业者对某一岗位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那么,究竟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企业短期内和长期内工资差别变动现象遵循哪些一般规律?又是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了个人工资差别?请你带着上述问题开始本章的学习。 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 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次??克拉克(1847—1938)提出的。这个理论被公认为是对长期工资水平所作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很大一批学者甚至认为,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确定短期工资水平。 克拉克认为,劳动和资本都有生产率,而且这种生产率都是递减的,最后必然会形成边际生产率。他认为,当资本量不变时,劳动的生产率(MPL)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不断递减,一直到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最后的和最小的生产率。当劳动量不变时,资本的生产率(MPK)也是随着资本的增加而不断递减,即最后的和最小的生产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工资,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利息。 拉克用劳动的生产率分析工资,来证明劳动边际生产率是工资的标准。他用图表示,如图2-1。 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工资图解 假定:表中的资本数量不变,ABCD表示总产量,其中: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第四版工资决定理论 子任务1-2-5: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2页]

-- 学年第学期第周第 1 页 项目1:薪酬基本理论与职业认知 子项目1.2:工资决定理论 子任务1.2.5: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 【引入】 这节课,我们做一个归纳,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包括4个方面:员工的个人因素、职位因素、企业因素和社会因素。 【主体】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与员工个人有关的因素。比如,员工的基本素质、劳动量、员工的工龄等等。 (一)员工的基本素质 任何职位对任职者的素质总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任职者都具有同样的素质水平。由于员工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区别,可能会导致员工基本素质的不同。 有些任职者可能各方面都能达到或超过职位的要求;有些任职者可能某些方面比较强,而在另一些方面相对比较弱。同一职位上的不同任职者,可能会因为他们这种基本素质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的薪酬。 (二)劳动量 员工的薪酬水平还受到劳动量的影响。在其它各方面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不同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其努力程度不一样,而导致员工劳动量的不同。有些员工劳动量比较大,而有些员工的劳动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员工在劳动量方面的差别也会影响员工的薪酬水平。 (三)工龄 考虑员工工龄,一是认可员工的经验;二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所做的贡献,有利于稳定企业员工队伍。 二、职位因素 (一)职位的高低和类别 由于分工的不同,员工可能会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职位上工作。职位总是和责任结合在一起的,职位高的员工承担的责任较大,职位低的员工相对来说承担的责任较小。这种责任的大小会影响员工的薪酬水平。同时,职业的类别也会影响员工的薪酬水平,比如,其它条件相同的员工,如果从事销售类,有可能会在薪酬水平上高一些。 (二)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的好坏,也是影响员工薪酬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些职位需要经常在户外工作或者出差,甚至可能会有安全问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一些工作条件可能会妨碍任职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任职者的生命安全。对于这些职位,一般应给予补偿性的薪酬或补贴,以补偿任职者的额外劳动

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 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第一节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 薪水 Salary 薪酬Compensation 为区分工资的不同含义,对工资结构的理解和使用有以下4个层次: W1,基本工资 W2, W1 +奖金+津贴 W3, 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W4, W3 +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 广义工资( W4 ) ;狭义工资( W1或 W2 ) 二、工资的形式 14>>.基本工资 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劳动报酬。 工资率——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对工资率的理解: (1)工资所得,Wt(单位雇用劳动时间所得) (2)工资率,小时工资率 (3)基本工资?全部劳动报酬

货币工资:以货币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决定货币工资的主要因素: (1)货币工资率 (2)工作时间长度 (3)相关工资制度 实物工资: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名义工资: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经过价格修正过的货币工资,表明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用公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式表示为:实际工资=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1)计时工资的定义:依据雇员的单位时间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 工资的形式。 (2)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3)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4)计时工资制的优劣:适用性强;雇员收入比较稳定;企业控制管理劳 动过程的难度较大;效率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的定义:依据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劳动报酬 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的特点: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计件工资的优劣:提高生产率;企业控制的成本比较低;工人风险大,企业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就业模型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就业模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门学科,其中工资决定与就业模型是该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工资决定与就业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一、理论基础 1.1 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个体的工资收入是由其对生产过程的贡献所决定的。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越高,其工资水平也会相应增加。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同一行业或同一岗位上,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者往往拥有更高的工资。 1.2 劳动力供需关系 劳动力供需关系是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业市场上总供应的劳动力数量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将直接影响工资水平。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工资水平可能下降;而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应,工资水平可能上升。 二、工资决定模型 2.1 劳动市场竞争模型 劳动市场竞争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参与者之间没有信息不对称,所有劳动者都具有完全一样的技能和能力。在这种情况

下,工资水平将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通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确立。 2.2 集中谈判模型 集中谈判模型认为,劳动者通过工会等组织与用人单位进行集体谈判,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将由双方谈判的 结果决定,而非完全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2.3 自由定价模型 自由定价模型假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集中谈判,工资水 平由个体间的自由协商决定。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技能和市场需求来设 定工资报价,用人单位根据其需求和财务状况来决定是否接受。 三、工资决定与就业模型的应用 3.1 工资政策的制定 在现实中,政府通常会通过制定工资政策来调控劳动力市场。例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以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调整 税收水平和社会保障政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资水平。 3.2 行业和地区差异 由于各行业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不同,工资水平也会存在 差异。一般来说,高技能、高薪资的行业和地区往往与经济发达和劳 动力需求紧缺相关。 3.3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和 决策。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劳动力市场、 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学习经济学中的 劳动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 核心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工资决定的因素、劳动力的 供给和需求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为解决实际 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劳动供给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决定供给劳动力的因素。根据经济学 家的研究,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家庭 背景、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和劳动时长的 决策。 3. 劳动需求理论 劳动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或雇主决定需求劳动力的因素。企业在 决定雇佣劳动力时会考虑工资水平、生产需求、劳动生产力、替代效 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劳动需求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行 业或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反应。

4. 工资决定理论 工资决定理论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该理论试图解 释为什么不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在工资决定理论中,有两 个主要的观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协商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 资是根据工人的边际产出来决定的,而协商理论强调工人和雇主之间 的谈判和协商对工资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可 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经济 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来应对失业问题,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刺激政策等。 总结: 劳动经济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等方面的理论,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变化,为实现高就业率、促进 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同时,劳动经济学理论也在帮助我们理解收入分 配不均、劳动力市场失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未来的 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和应用。

工资理论

1.1主要工资理论概述 1.1.1 早期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例如工资的概念、工资增长的决定因素和造成工资差别的原因等等。他们的论述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对工资进行分析的学者。他认为,工资是在财产所有者与劳动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对比。但他发现,一般而言,雇主的力量大于劳动者的力量。因为:(1)雇主人少,团结较为容易,而且当时的法律保护雇主们的利益。(2)雇主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在对抗中持久。因此在工资契约中,雇主经常处于有利的地位。 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斯密认为主要由于每年提供的就业机会都比前一年多,劳动者不够,从而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用劳动者。斯密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劳动需求的因素。按照他的看法,对劳动者的需求,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增加的原因是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在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和穆勒等人对工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嘉图认为工资具有直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进而分

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因素。穆勒提出了一种工资基金论,他认为工资是雇主拥有的、确定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基金,他的数量取决于劳动供求关系。劳动的供给由雇用劳动者的人数决定,需求取决于直接用于购买劳动的那部分“流动资本”。在穆勒看来,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实际上等于说由劳动人口数与资本数量决定。 1.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它主要是分析和揭露资本主义工资的剥削实质和运动规律。而有关社会主义工资的理论,严格地说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才在实践中创立起来的。当时虽然有关于是否存在社会主义工资这一经济范畴的争论,最终还是趋同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仍需要采用工资分配的形式,但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有质的区别。认为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国家)在扣除用于社会共同利益和再生产及与生产无关的管理费用等之后,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借助货币形态对劳动者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形式。每个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在社会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全社会为分配单位,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由社会制定统一的按劳分配制度,根据每个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质量与数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经济学家与工资管理实际工作者从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客观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社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了劳动力的供求 关系,以及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微观经济学 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关系。我们将探讨供求关系、 劳动生产力以及工会等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一、供求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劳动力的是劳动者,而需求劳动力的是企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根据供求理论,当 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 供给劳动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等。需求劳动力则受到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 水平、市场需求以及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的调节会导 致工资水平的变动。 二、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或产出。劳动生产力 对工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市场价值,从而对工资水平产生 积极的影响。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培训和技能的提升,劳动者可以提 高他们的劳动生产力。高技能的劳动者通常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因 此他们往往享受到更高的工资。

同时,技术进步和创新也对劳动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 发展,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劳动者的效率和生产力,从 而对工资水平产生正向影响。 三、工会与集体谈判 工会是由一群劳动者组成的组织,旨在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的权益。 工会通过集体谈判等方式参与工资的决定过程。 工会通常会通过与雇主进行谈判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为劳动者 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工会的存在可以增加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与雇主进行平等对话,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工资协议。 集体谈判的结果对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工会成功地争取到更高 的工资待遇时,劳动者的收入将会增加。然而,过高的工资要求也可 能导致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缩减就业或 关闭。因此,工会与雇主之间的谈判结果需要达到一种平衡。 结论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复杂而且多变的问题。 供求关系、劳动生产力以及工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劳动力 市场的工资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工资决定的核心。通过提高 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 提高工资水平。工会的存在可以通过集体谈判来争取更好的工资待遇 和福利。

第十五章 要素报酬理论

第十五章要素报酬理论 第一节工资决定理论 一、工资和工资率 (一)工资 1. 工资 工资(wage),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2. 劳动价格 劳动价格(labour price),是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 (二)工资率 1. 工资率 工资率(wage rate,用W表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劳动的价格。 2. 工资率的决定 工资率由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供给共同决定的。 二、劳动供给曲线 (一)影响因素 1. 内生变量 (1)工资率:其是生活、教育等的费用; (2)闲暇:其是恢复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2. 外生变量 人口、年龄、性别、对工作的适应性等。 (二)工资率与闲暇的关系 1. 替代效应 工资率提高,劳动者放弃劳动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较高,劳动者趋向增加劳动时间替代闲暇时间。 2. 收入效应 当工资率很高时,劳动者减少劳动时间也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劳动者趋向减少劳动时间以享受较多的闲暇时间。 (三)劳动供给曲线 1. 文字描述 当工资率在较低(W1)至较高(W2)阶段时,替代效应决定了劳动供给与工资率成为正向关系;当工资率在较高(W2)至很高(W3)阶段时,收入效应决定了劳动供给与工资率是反向关系;替代和收入两种效应的作用,形成了一条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backward-bending supply curve of labour)。

2. W W W W 0 L 图15-1 劳动供给曲线 三、工资率的决定 (一)劳动需求曲线 在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中已经说明,要素市场无论是完全竞争还是非完全竞争,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都是d = MRP。 (二)劳动市场的均衡 1. 文字描述 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在市场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以及在工人(工会)与厂商双方协调的过程中,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相一致时的均衡状态;劳动市场均衡的工资率及劳动数量,就是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劳动数量(Q0)。 2. W W2 W0 W1 L 图15-2 工资率的决定 四、工资差异 (一)补偿性差异 补偿性差异(equalizing differences),是指用来补偿职业负效用(风险、苦累等)而形成的工资差异。 (二)非补偿性差异 非补偿性差异(nonequalizing differences),是指用来补偿个人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劳动质量、性别年龄等而形成的工资差异。 (三)纯经济租金 纯经济租金(pure economic rent),是指用来补偿个人的特殊才能、非凡天赋而形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 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1,明确了工资的支付者和收入者。 2,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形式。 3, 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货币工资&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工资率&实得工资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指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计算而得到的工资。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水平的指标。 绝对工资水平&相对工资水平 绝对工资水平是指莫一区域内职工群体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间接的决定了工资总额水平。 相对工资水平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不同类别的劳动者之间平均工资的对照关系。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组成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特殊劳动津贴,额外劳动津贴、保健津贴、技术津贴、年功津贴、其他津贴、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薪酬形式 1,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 3,激 励工资 4,福利和服务 边际生产率工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克拉克认为,劳动和资本都有生产率,而且这种生产率是递减的。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提出的。马歇尔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1,普通教育 2,职业技术培训 3,卫生保健 4,劳动力流动 PV≥PVC:得到预期总收益的现值和成本现值之后,就可以判断投资是否值得 了。惟独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现值时,投资才是可行的。PV=PVC:指的是普通投资的收益与投资成本正好相等时的报酬率。效率工 资理论:是指工人的生产率取决于工资率。(效率工资可以认为是高于市场工资的工资) 生产率为什么取决于工资? 1,刺激效应() 2,逆向选择效应() 3,劳动力流动效应() 4,社会伦理效应() 劳资谈判理论的核心:在一个短时期内,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集体交涉的讲定条件。 集体协议中萨缪尔森(经济学)八个集体交涉的论点和考虑因素 1, 生活费用观点 2,支付工资的能力 3,工资应随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 4,支付比较的工资率 5,高工资促进经济繁荣

工资上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工资上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工资上涨是一种经济现象,其背后涉及到多个经济学原理。 首先,工资上涨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根据经济学供求理论,工资价格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息息相关。当劳动力市场供应相对较低、需求相对较高时,劳动力市场就会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使得工资上涨。这是因为企业为了获得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将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来吸引更多劳动力进入市场。相反,当劳动力市场供应相对较高、需求相对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就会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其次,工资上涨还涉及到生产率的提高。根据马歇尔生产函数(Marshall production function),劳动力是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劳动力的生产力提高时,企业能够创造更高的产值和利润。为了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企业会选择提高工资水平以回报员工的高生产力。因此,当工资上涨时,员工更有动力提高生产力,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的增长。 工资上涨还会对消费产生影响。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使得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随着消费的增加,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尤其对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来说,工资上涨能够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工资上涨还可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来解释。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工资

的提高可以激励劳动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通过终身学习和培训,劳动者可以投资于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而提高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和工资水平。 最后,工资上涨还涉及到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当工资上涨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低收入群体。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和平衡。 综上所述,工资上涨背后涉及供求关系、生产率提高、消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收入不平等等多种经济学原理。理解并把握这些原理,对于分析工资上涨对经济的影响、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2)——工资决定理论 1、古典分配理论的框架 在巴德瓦杰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词条中,他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简单说来就是:在利润的竞争性假定(利润有平均化的趋势)和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方法已知的前提下,如果“给定”工资,那么利润率和产品价格就可以被同时决定。他认为这种基础结构明显的存在于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中。因此,“工资在价值论体系中作为“已知数”,其地位和作用于在新古典理论中是大不同的。”“工资本身的决定,在古典理论中是用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人要么从剩余中毫无所获,也就是说获得生存工资,要么历经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有生存所决定的水平。他们都承认,工资有稳定在“自然水平”即“生存工资”水平的趋势。斯密预言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创造出了“所允许获得的财富”和繁殖了足够的人口以至于他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费用,在斯密的想象中,中国是这种语言的最接近例子。配第认为工资有工人“为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所需决定是理所当然。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则用人口规律——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竞争来证明生存工资。“在相互竞争中,工人不得不压低价格。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获取生活费用所需的范围内,……。”拉萨尔更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工资铁律”,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固定在仅足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水平。”这样,工资就由“生存工资”的界限被外生给定了,扣除工资之后,就可以确定利润或剩余。 2、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 马克思在研究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时,采取了和古典理论相似的框架,并对古典理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马克思一方面继续承认一个给定的生存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以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讨论工资决定的问题,把工资的决定同资本积累、控制劳动、利润率变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庞大的整体结构。 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他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家用货币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时,正是由于他所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从而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它实际上是一种“未支付的劳动”。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