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神经阻滞麻醉课后作业

神经阻滞麻醉课后作业

神经阻滞麻醉课后作业
神经阻滞麻醉课后作业

麻醉作业

1、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有哪些?绘制不同入路的超声图像简图。

超声引导的臂丛传导阻滞:

1、腋路阻滞:在腋部和臂部,神经血管束是位于分隔臂屈肌的筋膜鞘和伸肌的筋膜鞘的肱二头肌内侧沟内。在此水平臂丛的终末分支位置表浅,通常位于皮下1-2cm内。因此,对这些神经进行超声扫描检查应采用10-15MHz探头。腋部的神经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构,内部可能含有由神经外膜形成的强回声区。在超声引导下依次将局麻药注射到腋动脉旁三束神经周围,超声可以观察到局麻药呈无回声及注射时产生的小气泡的强回声,并可实时观察局麻药扩散,直至包绕腋动脉,麻醉效果确切,可解决传统腋路不能完全阻滞的问题。高频超声能在腋窝显示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随探头频率的提高,超声浅表组织分辨率进而改善,肌皮神经也可以成像,为完善腋路阻滞提供了超声解剖的基础。

2、锁骨下路阻滞:在邻近喙突的锁骨下区,臂丛束是位于胸大肌和胸小肌的深面。紧靠喙突内侧,采用4-7MHz的线阵探头实施旁矢状面扫描可最清楚的显示臂丛。采用这种扫描方法,能显示与腋部血管相比邻的臂丛束的横断面的图像。臂丛束表现为强回声,外侧束大多

是位于腋动脉的上方,后束是位于腋动脉的后面。在该区域,虽然内侧束常见是位于腋动、静脉之间,但并非总能被观察到。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阻滞上肢手术,可缩短操作时间与阻滞起效时间,并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

3、锁骨上路阻滞:在锁骨上区,最好是采用线阵探头对臂丛神经实施斜向冠状平面扫描。紧靠第一肋紧上方的锁骨下动脉是最明显的标志。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通过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不同进针方向的效果比较,可发现两种进针方向的锁骨上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均可提高成功率和精确性。

4、肌间沟阻滞:在肌间沟区,参与形成臂丛的颈神经根是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当在颈外侧进行斜向轴平面扫描时,这些神经显像最佳。这些神经根大多数表现为低回声,其内部几乎没有明显的回声。用探头频率7.5-10.0MHz超声引导,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进行比较,超声引导下局麻药直接浸润在神经根周围,麻醉起效时间快,基本上在5min 内即能达到阻滞效果,局麻药用量少,且未见不良反应。因此认为超声引导下起效更快,阻滞效果更好,而且因手术时间延长,重复阻滞不增加难度。

2、如何选择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各入路优缺点?

1、肌间沟入路法(interscalene block)

(1)适应症:适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在肌间沟水平注入局麻药,C5-C7皮区的阻滞效果最强,而C8-T1皮区的阻滞效果较弱。因此,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不能为尺神经分布区的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2)优点:○1易于掌握;○2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3不易引起气胸。

(3)缺点:○1尺神经组织起效慢;○2有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3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4不易同时双侧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

2、锁骨上入路法(supraclavicular block)

(1)适应症:由于臂神经丛三条主干都集中在锁骨上、第一肋骨正上方,因此,通过锁骨上入路阻滞神经丛适用于上臂、前臂和手部手术。

(2)优点:○1用较小药量可得到较满意的阻滞效果;○2穿刺中不需移动上肢,对上肢外伤疼痛者较适合;○3不易发生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

(3)缺点:○1气胸发生率较高(0.5%-6%),而气胸症状可延迟出现;○2星状神经节及膈神经组织的发生率较高。

3、腋入路法(axillary block)

(1)适应症:腋动脉是腋入路阻滞时最重要的定位标志。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的上方,尺神经位于其下方,而桡动脉位于其后外侧。肌皮神经在腋窝已经离开了血管神经鞘,进入

喙肱肌;来自T2肋间神经分支的肋间臂神经位于腋动脉表面。因此,腋入路臂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肘部至手部手术,在C7-T1(尺神经)皮区的阻滞效果最强,但对肩部和上臂(C5-C6)手术的阻滞效果稍差;同时也难以阻滞肌皮神经,但可以在腋部或肘部补救。

(2)优点:○1位置表浅,动脉搏动明显,易于阻滞;○2不会引起气胸;○3不会阻滞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4无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5可放入留置针或导管行连续阻滞。

(3)缺点:○1上肢不能外展或腋窝部位有感染、肿瘤的患者不能应用;○2因局麻药用量较大,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较其他方法高。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 下方,口角外侧 2.5cm 稍上,正对第2 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 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 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 ),注入麻药。 3.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 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 磨牙后,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 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 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 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 ,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 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 1.5cm, 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 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 3 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 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 2.5cm ,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 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 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 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 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 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 处,触 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 度。 10. 颏神经阻滞麻醉 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 度。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17版) 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原有低血容量。 ③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老年患者。 ⑥高体重指数。

颈丛神经阻滞及并发症处理预案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甲状舌骨囊肿等颈部浅表手术,适用于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原发性甲亢、颈部巨大肿块且有气管压迫、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或颈椎病伴呼吸功能不全者视为禁忌。精神极度紧张不合作者、小儿及年龄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 [2] 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 ④确定穿刺点: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麻醉医师站在患侧,嘱患者作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其后缘中点或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为C4穿刺点;乳突尖下方1.5cm,胸锁乳突肌后缘定为C2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每点注药3~4ml。 ⑤颈浅丛阻滞:左手食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针头在C4点垂直皮肤进针,遇有轻度筋膜脱空感即达胸锁乳突肌的肌膜下,注药8~10ml。 ⑥改良一点法颈深丛阻滞:即在C4穿刺,有骨质感停进针,即为C4横突,回抽无血或液体注药6~8ml,达到同样效果。 [3] 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多因误入血管所致,严格掌握浓度、容量、注药速度,因颈部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注药前、中、后应回抽。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注药,吸02,必要时面罩下加压供氧,危重病人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烦燥抽搐者安定或者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必要时用肌松药,直至惊厥、抽搐停止;支持循环,加快输液,合并低血压给予血管收缩药。 ②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可因局麻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所致。深丛阻滞时,若针深已超过3~3.5cm仍未触及横突,不应冒然继续进针,应重新判定穿刺点的位置,进针方向角度是否有误或体位变动。一旦发生全脊麻或高位硬膜外阻滞症状立即支持呼吸与循环,面罩下加压供氧,呼吸停止者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合并低血压则加快输液及应用血管收缩药。 ③霍纳氏综合征: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无需特殊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 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2、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与上臂手术得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 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 舌骨肌共同形成得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 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 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得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 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 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与前臂尺侧 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 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 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 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得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 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 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⑧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得最大浓度,因为混合原两 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以上药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3、主要意外与并发症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就是 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得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与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 处理同颈丛阻滞。 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 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 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 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 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得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 得观察与监测。 ⑤避免同时做双侧肌间沟法,以防膈神经与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臂 丛阻滞麻醉,应一侧肌间沟法另一侧为腋路法或锁骨下法,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原有低血容量。 ③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 老年患者。 ⑥ 高体重指数。 ⑦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2)引起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应用β受体阻滞药。 ③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 ①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膜外阻滞比较而言)。 ② 进行性心动过缓。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 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 下方,口角外侧2.5cm 稍上,正对第2 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 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 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 4.5cm),注入麻药。 3.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 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 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 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 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 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 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 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

麻醉解剖 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 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颊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 1、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 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 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 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 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 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 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 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 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⑤局麻药配伍:1%利多卡因溶液、0.298%罗哌卡因溶液、0.25%布比卡因溶液。配置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玻璃瓶的安瓿先划砂轮再消毒再掰开,推荐使用溶液过滤器抽吸药液,以过滤掉其中的玻璃残渣;西林瓶消毒后再配药。 5、麻醉实施 ①患者体位摆放以患者舒适和麻醉医师操作方便为准; ②无菌纱布+清洁剂清洁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③麻醉穿刺点周围的体表标识:可在患者皮肤上用记号笔标注; ④麻醉穿刺前的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铺巾,消毒范围要足够宽。聚维酮碘消3遍(中间间隔1-2min),穿刺时不要擦掉穿刺部位皮肤表面的聚维酮碘(推荐);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酒精脱碘2遍。 ⑤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可小心选择“盲穿”;经验不足者可复合使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穿刺(推荐)。 ⑥穿刺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主诉和意识情况,有强烈难忍的疼痛或异感主诉,有迅速出现的寒战、瞻望、昏迷、呼之不应等表现均应立即退针停止穿刺给药,迅速救治处理,同时呼叫其他医师求助。(待更新) 2013年6月14日创建者:苏莽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贴子最后由ysdmaz在 2005/01/20 02:04am 第 1 次编辑]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症】 (一)颈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切除术、颈椎椎板切除术。 (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三)肩关节手术(与臂丛阻滞联合)。 【禁忌症】

颈部畸形或有炎症、结核等。 【解剖】 (一)颈丛神经由颈2、3、4 三对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分深浅两丛。 (二)【深丛神经】出椎间孔经横突结节间沟下行,向外分布于颈部肌肉及其它深部组织,为肌 肉的运动神经纤维。 (三)【浅丛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冒出至表面,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支配于颈前 区皮肤和表浅组织,为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 (四)颈丛神经的麻醉范围主要是在颈部的前面和侧面,但由于药物的弥散,常使颈脊神经的后分支也同时被阻滞。为此,麻醉范围常更波及头的后枕部、肩及胸上部。 【局麻药】 局麻药种类较多,举例见表,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任选其一应用。 表颈丛阻滞的麻药选择 局麻药名称————————总量(ml)————作用维持时间(h) 2%普鲁卡因————————30————————2 1.5%普鲁卡因、0.1%地卡因—40————————3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30———————4 0.5%布比卡因———————20———————3 如无禁忌,可加入1:20000肾上腺素 【操作方法】 (一)三针阻滞法: 1. 病人仰卧,去枕头,头转向对侧。

2.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线相交处,可摸到第四颈椎横突,此为第一点。 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二颈椎横突)。 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三颈椎横突)。 各用染料分别在皮肤上作好标记,并在三点上各作皮丘。 3. 用22~24号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与皮丘垂直,顺序分别进针第一点、第三点和第二点。当针尖碰到横突结节(深度一般2~3 cm,无需寻找异感),即可在每一点分别注射局麻药各5~8 ml。注射前应仔细做抽吸试验,证实无血或脑脊液后,作缓慢注射。由此阻滞以颈2、3、4脊神经前支组成的【颈深丛神经】。 4. 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出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上向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向下分别注射麻药各2~3 ml,此为阻滞【颈浅丛神经】。 (二)一针阻滞法: 1. 病人的体位同上法。 2. 在上法的第一点处,术者用食中两指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处,触及颈4椎横突结节。将针 经两指间以稍斜向足及背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沟,直至颈4椎横突结节间沟处(无需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10~15 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再注射麻药10 ml。 【注意事项】 (一)注药前必须做好抽吸试验,需切实预防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或全脊髓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整形美容外科面部手术应用 手术范围较广的面部美容外科手术,如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受术者痛苦较大。尽管全身麻醉效果确切,但会增加受术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用1%利多卡因行面部8条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效果。颜面部手术有8条神经可供阻滞(图1),可根据手术范围阻滞其中几条或全部8条神经(表1),各神经的阻滞点(图1)和麻醉范围(图2)。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保证剥离平面的平整,根据手术需要,术区皮下可辅加浸润注射适量0.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40万)溶液。 1. 颏神经:注药1~2ml,牵开上唇,在第2尖牙下方的颏区有时可以触及此神经。麻醉范围:下唇以下、两侧至颏面沟,下至颌骨下缘。 2. 眶下神经:穿出点约位于虹膜内侧缘垂线,距眶下缘4~7mm 处。左手食指置于眶下缘,受术者正视前方,术者右手握5ml注射器,自鼻面沟内侧与鼻翼沟之间进针,于眶下缘4~7mm处刺及骨面,多可直接进入眶下孔,或在此点周围注药1~2ml。麻醉范围:几乎整个鼻侧壁、全部鼻翼、鼻小柱基底部、整个上唇及口裂外侧1~1.5m m,眼睑内侧下方的颊区,下眶部也会有麻木感。 3.鼻背神经:穿出点位于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距鼻中线6~9mm 处。左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鼻中线,触知鼻骨下端,在鼻骨中线外约6~10mm处注药1~2ml。麻醉范围:鼻软骨背面和鼻尖的皮肤。 4.眶上神经束(眶上-滑车上-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自眶上切迹穿出。滑车上神经伴随同名血管走行,滑车下神经在滑车下方穿出眶壁。先在到达眶上切迹前于肌肉下注药1~2ml,再稍向内移动,注药1ml,最后将针头触及鼻骨注药1ml。麻醉范围:(1)从颞中线或颞融合线至中线的额部皮肤;(2)上睑皮肤内侧约50%;(3)中线和上颞线之间的额顶部皮肤,向后可达两耳轮后缘所作垂直线以前的皮肤。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 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 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 1. 局麻药中毒 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2.短暂性神经损伤: 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 恢复。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 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 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注药时 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 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 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 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多为复合因素。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 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 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 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整形美容外科面部手术应用手术范围较广的面部美容外科手术,如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受 术者痛苦较大。尽管全身麻醉效果确切,但会增加受术者的经济负 担和心理压力。用1%利多卡因行面部8条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 效果。 颜面部手术有8条神经可供阻滞(图1),可根据手术范围阻滞其中 几条或全部8条神经(表1),各神经的阻滞点(图1)和麻醉范围(图 2 ) 。

I?须神经2. IE K神经3■尽背神经4. I:神经束5.??!神经6. Blfij神经7?二义神经的下颌神经8?耳大神经 图1 8条神经祖滞点的侧血观

1?8分别为图】屮8条神经的麻醉范刑图2 8条神经阻滞后的麻醉范围 农1各种于术阻滞麻醉法 F术名称阻滞神经(根)阻滞范鬧 全颜面除皱术图1中第4?8额倾播、颊、耳前耳后、 耳、上、下颌 面1: 2/3除破术图1中第3?7额、额、颔.颊、耳前、耳样裂继发畸形矫正术图1屮笫2-3鼻下端、上唇降鼻术图1中笫2?4全鼻血部瘢痕切除术依瘢痕所在位置而定 全山1磨削术图1屮笫1?X全颜血皮肤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保证剥离平面的平整,根据手术需要,术区皮下可辅加浸润注射适量0.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40万)溶液。 1.颏神经:注药1?2ml,牵开上唇,在第2尖牙下方的颏区有时可以触及此神经。麻醉范围:下唇以下、两侧至颏面沟,下至颌骨下 缘。 2.眶下神经:穿出点约位于虹膜内侧缘垂线,距眶下缘4?7mm 处。左手食指置于眶下缘,受术者正视前方,术者右手握5ml注射器,自鼻面沟内侧与鼻翼沟之间进针,于眶下缘4~7mm 处刺及骨面,多可直接进入眶下孔,或在此点周围注药1~2ml。麻醉范围: 几乎整个鼻侧壁、全部鼻翼、鼻小柱基底部、整个上唇及口裂外侧1~1. 5mm,眼睑内侧下方的颊区,下眶部也会有麻木感。 3. 鼻背神经:穿出点位于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距鼻中线6?9mm 处。左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鼻中线,触知鼻骨下端,在鼻骨中线外约 6?10mm 处注药1~2ml。麻醉范围:鼻软骨背面和鼻尖的皮肤。 4. 眶上神经束(眶上-滑车上-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自眶上切迹穿出。滑车上神经伴随同名血管走行,滑车下神经在滑车下方穿出眶 壁。先在到达眶上切迹前于肌肉下注药1~2ml,再稍向内移动,注 药1ml,最后将针头触及鼻骨注药1ml。麻醉范围:(1 )从颞中线 或颞融合线至中线的额部皮肤;(2)上睑皮肤内侧约50% ;(3)中线和上颞线之间的额顶部皮肤,向后可达两耳轮后缘所作垂直线以前的皮肤。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1:45:07.0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作者:王勇1 李峰2 秦小玉1通讯作者 [导读]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 王勇1 李峰2 秦小玉1通讯作者 1、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 225400;江苏省泰兴市燕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并记录麻醉后5min患者生命体征。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同样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5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股骨头手术患者,能更有效的确保麻醉效果,减少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股骨颈骨折 外周神经阻滞时,阻滞局限于神经的外周区域,不会影响到交感神经,且阻滞限于单侧,因而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的安全[1]。神经刺激仪也叫神经定位仪,其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使得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运用于下肢股骨颈骨折成为现实,且具有更良好的可控性。本研究主要探讨骨科下肢手术,骨科下肢手术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88岁,平均(68.9±4.1)岁,ASA分级Ⅱ-Ⅳ级,受伤肢体:左侧16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8.8±4.2)岁,ASA分级Ⅱ-Ⅳ级,受伤肢体:左侧18例,右侧22例,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受伤肢体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手术前30 min,常规对患者肌注10 mg地西泮和0.5 mg的阿托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采用多功能监控仪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的监控。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输入10ml/kg平衡液后开始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采取腰硬联合阻滞方法,以患者腰间脊柱第3、4个间隙作为麻醉的穿刺点,使用AS-E/S型16号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25号针内针,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2 ml0.75%的布比卡因和1 ml注射用水的混合液2 ml,注射完毕之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观察15 min后开始摆放体位进行手术。观察组则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采用两点阻滞法,先行腰丛阻滞,再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定位后穿刺点常规消毒和局麻,将神经刺激仪电流设定为1mA,频率2Hz,与穿刺针相连。当穿刺针释放电流引起相应肌群收缩后,减小电流至0.2~0.3mA,如仍有肌群收缩说明已达注药点,回抽无血及脑脊液脊即两点分别注入0.45%罗哌卡因20 ml。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并记录麻醉后5 min患者生命体征。其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 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同样时间慢于对照组 (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麻醉后5min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麻醉后5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麻醉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神经定位仪问世之前进行的外周神经阻滞,大多以寻找异感为标准,需要患者配合的同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且容易造成术后神经功能的损伤,使用神经定位仪后,有效的解决因为患者表述不清、肥胖、解剖标志不清等引起的盲探穿刺困难甚至失败[2]。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循环影响小,与硬膜外麻醉相比,适应证广,禁忌证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是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3]。 椎管内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局麻药短时间内将患者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甚至本体感觉神经同时阻滞,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交感神经被抑制,引起外周血管的扩张,出现低血压[4],同时迷走神经占主导地位时,患者心率将减慢,严重影响其心排血量,其严重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存在相关性[5]。而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肌弹性的降低,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