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广义的教育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1.3.教育者

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1.人的个体发展

2.1.物质环境

2.2.精神环境

2.3.文化(广义)

2.4.文化(狭义)

2.5.文化传递

2.6.文化选择

2.7.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

3.1.儿童的发展

3.2.“回忆说”

3.3.成熟势力说

3.4.先天因素

3.5.后天因素

3.6.遗传素质

3.7.年龄特征

3.8.智力

3.9.儿童观

4.1.会堂教育时期

4.2.“白板说”

4.3.自然教育

4.4.恩物

4.5.经验

4.6.儿童中心论

4.7.做中学

4.8.发现式教学法

4.9.多层智力观

4.l0.最近发展区

4.11.情商

4.12.教学做合一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

4.l4.整个教学法

5.1.教育目的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6.1.活动区

6.2.活动区的界限性

6.3.活动区的相容性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6.5.创造性游戏

6.6.有规则游戏

6.7.结构游戏

7.1.独立自主性

7.2.发展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

7.4.启蒙性原则

7.5.活动性原则

8.1.直观形象法

8.2.参观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

8.4.语言法

8.5.讨论法

8.6.移情法

8.7.角色扮演法

8.8.环境体验法

8.9.行动操练法

8.l0.发泄法

8.11.表扬鼓励法

8.l2.批评惩罚法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

8.l4.认知提示

8.15.情绪追忆

8.16.情感换位

8.17.心智技能练习

9.1.家庭结构

9.2.核心家庭

9.3.不完整家庭

9.4.联合家庭

9.5.扩大家庭

10.1.托儿所

10.2.保教性

10.3.健康

10.4.睡眠

11.1.幼儿园

11.2.“提前开始”计划

11.3.中期目标

11.4.近期目标

11.5.活动目标

11.6.完整儿童

11.7.幼儿园环境

12.1.分离焦虑

12.2.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

12.4.学前班

12.5.混合班

12.6.攻击性行为

13.1.家长参与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14.2.保育员

15.1.社区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

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

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

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

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

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

担教育责任的人。从广义的教

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

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

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

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

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

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

教育者的责任。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

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

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

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

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

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

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

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

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

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

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

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

展的能力,是社会摆脱贫困、

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又

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

口、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

状况的先决条件。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

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

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

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

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

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

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

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

人生模式。终身教育的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无限,是对社会

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

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

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

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

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

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

等民主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

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

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

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

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

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

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

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

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

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

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

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

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

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

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

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

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

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

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

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

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

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

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

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

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

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

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

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

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

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

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

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

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

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

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

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

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

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

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

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

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

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

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

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

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

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

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

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

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

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

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

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

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

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

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

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

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

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

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

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

剥夺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

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

素所控制。

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

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

成熟等。

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

环境与教育。

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

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

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

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

特点等。

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

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

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

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

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

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

分。

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

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

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

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

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

因等问题。

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

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

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希

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

并的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

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家

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

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

分。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

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

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

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

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

堂。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

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

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

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

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

什么天赋原则。洛克认为,儿

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

教育。

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

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

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

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

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

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

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

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

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

保持儿童的天性。

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

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

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

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

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

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

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

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

这样,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

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

验。

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

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

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

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

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

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

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

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

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以儿童为中心。

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

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

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

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

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

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

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

能力。

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

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

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

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

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

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

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

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

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

过程。

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

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

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

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

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

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

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

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

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

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

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

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

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

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

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

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

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4.11.情商:英文为

EmotionalIntelligence。用来

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

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

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

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

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

善良,尊重他人等。

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

面,~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

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

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

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

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

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

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

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

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

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

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

境界。

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

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

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

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

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

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

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

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

和规格的人。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

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

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

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

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

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

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

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

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

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兴

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

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

的发展。

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

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

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

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

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

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

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

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

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

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

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

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

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

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

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然

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

区,如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

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

里游的情景画出来。

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

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

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

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

演游戏等。

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

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

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

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

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

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

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

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

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

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

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

包办代替。

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

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

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

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

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

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

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

是个体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

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

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

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

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

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

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

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

展。

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

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

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

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

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

窍”。

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

“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

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

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

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

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

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

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

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

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

式。

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

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

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

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

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

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

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

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

点。

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

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

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

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

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

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

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

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

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

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

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

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

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

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

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

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

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

展。

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

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

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

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

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

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

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

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

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

庭(如单亲家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

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

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教养、

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

全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

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孩子

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使

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

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

家庭。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

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共同生

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

亲的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

性别角色的认识出现混淆和模

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外,

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

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

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的困难,

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

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

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

成员在内的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

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

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

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

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

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

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d,JL的

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

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

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

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

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

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

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

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

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

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

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

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

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

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

用的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

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

构。

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

名的“提前开始”计划,就是

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

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

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

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

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

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

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

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

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

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

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

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

标。

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

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

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

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

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

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

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

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

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

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

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

和技能。

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

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

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

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

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

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

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

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

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

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

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

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

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

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

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

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

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

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

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

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

良好的习惯。

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

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

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

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

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

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

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

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

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

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

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

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

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

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

调一致。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

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

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

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

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

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

理的人员。

15.1.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

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

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

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题重点

骨髓外造血:常于婴幼儿期造血需求增加时出现,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当病因去除后,贫血恢复,上述改变全部恢复正常。 生理性体重下降:常见于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等,可出现体重暂时性下降(不超过正常体重的10%),至生后7~10天内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生理性贫血:常出现于生后2~3个月时,由于1.生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胎儿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3.生后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导致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都较低,为生理现象,可自然度过。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良好,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正常。 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好,2.多于生后2~3天出现,3.消退时间:足月儿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迟到4周,4.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1.出现早(生后24h内),消退时间晚: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2.病程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3.进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4.直接胆红素>34umol/L,5.黄疸退而复现,具备以上一项者即为病理性黄疸。 bone age骨龄:指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高渗性脱水:血钠浓度>150mmol/L时的脱水,失水大于失电解质,表现为细胞内脱水严重,临床特征:1.脱水症状相对较轻,2.高热、口渴明显、皮肤干燥,3.神经系统症状明显,4.见于高热、不显性失水多、医源性。Eisenmenger syndrome 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正常症状下不出现青紫,当分流量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使右心的压力超过左心,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即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严重循环充血: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严重表现,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循环负荷过重所致,出现气急、心率增快、肺部湿罗音,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吐粉红色泡沫痰、心脏扩大、奔马律、肝大、水肿加剧。Basic planned immunization 基础计划免疫:指小儿1岁以内应该完成的免疫接种,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差异性青紫: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时,分流量大时导致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由于动脉导管位于降主动脉住,故出现下半身青紫较上半身明显,即为差异性青紫。 硬脑膜下积液: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岁多见,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其特征有:1.有效治疗3天体温不退或退而复升,2.病程中进行性颅压增高或意识障碍,惊厥等。头颅透光检查或CT辅助检查,硬膜下穿刺可确诊。 肾炎性肾病:是肾病综合症的一种型别,除了具备肾病综合症的“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外,还具有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补体降低的任何一种改变。此型多发生在学龄期,病理改变多为非微小病变型,多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 单纯性肾病:是肾病综合症的一种型别,只具备典型的肾病综合症的“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不具有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补体降低的任何一种改变,此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病理改变多为微小病变型,多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 primary complex:即原发综合症,是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一种类型,包括: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胸部X片呈“哑铃状”或“双极影”,现在较少见。 肾病综合症: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对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为临床四大特点。 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血钠<130mmol/L,出现细胞外脱水,细胞内水肿,临床特征:1.脱水体征相对重,容易发生休克,2.口渴不明显,3.重者出现嗜睡,恶心,呕吐,惊厥,见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医源性。 Ru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即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有阶段性的过程,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新生儿晚发型血症:指生后7天后才出现的败血症,病因多为生后水平传播,病原菌以金葡萄球菌和机会致病菌为主,常先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感染后出现全身表现,此型较早发型死亡率低。 tetralogy of Fallot(TOF):法洛四联症,为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由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儿科学名词解释全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 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 );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 ,GA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 ),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 )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 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 ),或每日上升>85μmol/L (5mg/dl )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 黄疸退而复现 5.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2mg/dl )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 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 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 ):该组疾病中T 和B 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 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 为阴性,5-9mm 为阳性(+),10-19mm 为中度阳性(++),≥20mm 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1.接种卡介苗后 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4.强阳性反映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 增至大于10mm ,且增幅超过6mm 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见于:1.未感染过结核 2.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3.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4.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回吸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由肾脏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麻疹(measle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 Koplik 斑:又称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0mm 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引起的腹泻称为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引起的腹泻称为渗出性腹泻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腹泻称为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指住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肺炎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 轻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的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迁移性肾小球肾炎(persistent glomerulonephritis ):有明确急性肾炎肾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 ):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有以下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白蛋白血症;(3)高脂血症;(4)明显水肿。(1)(2)两项为必备条件 激素敏感型肾病(steroid-responsive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 激素耐药型肾病(steroid-resistant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 激素依赖型肾病(steroid-dependent NS ):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 肾病复发与频复发(replapse and frequently relapse ):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 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isolated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指仅有血尿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WHO :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 ,6-14岁为120 g/L ,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 6个月以下贫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 ,1-4个月时<90 g/L ,4-6个月时<100 g/L 者为贫血 血清铁(SI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血清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清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之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SF ):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因而是诊断缺铁ID 期的敏感指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 ):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如导水管、第IV 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 骨龄: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 ):指佝偻病患儿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出现的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鸡胸(chicken breast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郝氏沟(harrison groove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面神经征(Chvostek 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 腓反射(peroneal sign ):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神经处可引起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 陶瑟征(Trousseau 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状属阳性 新生儿(neonate 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 ):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目前我国常用的定义是: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 ):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 ,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FC ),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指机体维持体温 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 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 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 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指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 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 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和 过期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 (HMD ),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缺乏而导 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各种围生期窒 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 ):因胆红素在体 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 (成人超过2mg/dl ),即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红细胞增多症:静脉血红细胞>6×1012/L ,血红蛋白>220g/L ,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胎 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 心脏病及IDM 等 新生儿溶血病(HDN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 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腹泻病(diarrhea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pneumonia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 部炎症 重症肺炎:除呼吸道以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 生命。 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三凹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 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 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 征 脑积水:循环发生障碍(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 分泌过多)产生颅腔内脑脊液容量的增加,积于 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 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 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肾病综合症: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ID ):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 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 免疫重建:是采用正常细胞或基因片段植入患者体内,使之发挥其功能,以持久地纠正免疫缺陷病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 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 外造血” 生理性溶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 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称生理性溶血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 蛋白量低于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 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结核病(tuberculosis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原发型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 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室间隔缺损(VSD ):由胚胎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所致 艾森曼格(Eisenmenger )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量较大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出现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当右室收缩压超过 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紫绀 差异性发绀(differential cyanosis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 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 ):由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 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 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儿童时期危重症之一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染色体 总数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 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称 罗伯逊易位,亦称着丝粒融合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又称非经典型PKU ,除了有典型PKU 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 如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 反张、惊厥发作等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 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 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哮喘:是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 缓解 闭锁肺(silent lung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 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 哮鸣音反可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气道高反应AHR :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指起到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音韵学的经验

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学习音韵学的经验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 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 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 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 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