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阅读课本,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直击中考】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3. (2015·扬州)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 (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

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5.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7. (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

1. 淝水之战:时间 383年;地点:淝水;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1)前秦氐族

(2)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3)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

1.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见课本76——77页。

3. (1)说汉语改汉姓免官态度坚决。

(2)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1.表现:见课本77页。影响:见课本78页。

2.民族融合。

【直击中考】

1.D

2.B

3.C

4.A

5.C

6.B

7.(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年,统一了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把皇族由姓改为姓;鼓励;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⑶“动脑筋”(第116页) ⑷“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插图,师讲解主要问题。 第二子目: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思考⑴” 第三子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思考⑵”“思考⑶”。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北方民族大融合 顺 应促 趋改革的背景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20、21、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 (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 (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后再回答: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答: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全面思考问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综合思维概括表述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属于“自然同化”范畴。 民族情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

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 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教案 学科:历史 班级: 115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12月27日第6节 授课教师:郑齐平 公开课范围:北魏政治到民族交融

衡安学校初中部教科处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复习回顾: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P93,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讲授: 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 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迁都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 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严重环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优秀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严重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初步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1、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本课所要了解的知识点。 (“自学提示”见“学案”) 2、展示自学成果,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完成板书主体内容)。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以下问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反馈展示、点拨引导归纳。) 1、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说说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提示:回顾前一课内容,结合本课教材回答) (依据前一课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本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的“民族融合”作答。)

新课标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了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86—89,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请概括北魏的建立统一和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时间、原因、措施、影响)? 3.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内容(表现、特点、出现时期、影响)?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当堂训练】 1.成语“草木皆兵”源于()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 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4.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7.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1.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5.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8.表现 (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B)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1.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

第20课时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方统一 (1)北魏的建立 ①时间:后期。 ②民族:族。 ③都城:。 (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1.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多,繁荣。 1.措施 (1)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改鲜卑贵族姓氏为姓氏,拓跋改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采用汉族的、。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以治国。 2.作用:促进了,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二、课堂学习 1、自主学习: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内容。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拓展延伸: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 四、系统总结: 理清西晋到隋的发展线索。 五、巩固训练: 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语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A、北魏 B、北周 C、前秦 D、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西晋 B、曹魏 C、北魏 D、西汉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7、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材料反映出这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改革措施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举出三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 备课教 师 杜兰芬任教科目历史任教班级七1、2、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讲授课时 2 授课 教师 杜兰芬 授课 班级 七1.2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 难点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突破 重、难 点的 手段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 教法 与 学法 探究,谈话 教学手 段与媒 体 多媒体,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