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最近发现你们班的女生在课间都喜欢踢毽子的,而且老师从中发现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老师的考问呢?

生:愿意。

师:好!请认真听好!我们班有6个女生,刚开始她们每人只能踢2个的,她们6个人能踢多少个?她们一到课间都来踢毽子,一周后,老师发现她们每人都可以踢到了20个,她们一共又能踢多少个?再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她们每人居然能踢到200个,真的很令我惊讶的!你们说她们6个人一共踢了多少个?

6 ╳2 = 12 (个)

6 ╳20 =120 (个)

6 ╳200 =1200(个)

师: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谁来说说这道式子里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小,积也越变越小。

师:说得真不错!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二)师生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小组讨论)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括大10倍是20,积12扩大10倍是120。

师:2括大10倍是20,也就是另一个因数乘10,积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师:说得很清楚。再把(3)式和(1)式比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师:大家比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全体):是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生1:以(3)式为标准,拿(2)式和(1)分别与(3)式比,看因数和积怎样变的?

生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 ,积也除以10。

生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 ,积也除以100。

生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你们真会发现。我们通过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方面的观察找到了这组算式积的变化特点,

那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积的变化特点呢?下面,我们应该怎样研究?

师:这可是一个金点子,咱们说做就做。老师自荐,先出一道乘法算式,40╳6=240,下面就看你们的了?

生1:把40乘9等于360,另一个因数6不变。

师:你猜猜看,积会怎样?

生1:积也会乘9,等于2160。

师:那你们横着算,360乘6是等于2160吗?

生2:也是2160。

师:祝贺你们猜对了。再来试一次。

生3:我把4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0,猜积也乘20。

师:你们横着算一算。

生4:对,也是4800。

生5:你们都举的是乘几的变化,我来出别的,40除以5等于8,6不变,积也除以5,是48,横着算,8乘6的确等于40。

师:你的研究意识真强。除次以外,还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生:无数种。

师:下面,你们同座位之间也这样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作标准,自己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观察积的变化情况。,好吗?计算比较大的数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开始!

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本的做一做。

2、课本练习九1、2、3。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里,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生3;

生3:我还学会了研究规律的方法。

……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括大20倍是40,积12扩大20倍是240。

师:2括大20倍是40,也就是另一个因数乘2,积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师:说得很清楚。再把(3)式和(1)式比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师:大家比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全体):是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生1:以(3)式为标准,拿(2)式和(1)分别与(3)式比,看因数和积怎样变的?

生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 ,积也除以5。

生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 ,积也除以100。

生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你们真会发现。我们通过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方面的观察找到了这组算式积的变化特点,那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积的变化特点呢?下面,我们应该怎样研究?

生:我们可以自己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相同的特点。(其他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师:这可是一个金点子,咱们说做就做。李老师自荐,先出一道乘法算式,60╳8=480,下面就看你们的了?

生1:把60乘9等于540,另一个因数8不变。

师:你猜猜看,积会怎样?

生1:积也会乘9,等于4320

师:那你们横着算,540乘8是等于4320吗?

生2:也是4320。

师:祝贺你们猜对了。再来试一次。

生3:我把6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0,猜积也乘30。

师:你们横着算一算。

生4:对,也是14400。

生5:你们都举的是乘几的变化,我来出个别的,60除以12等于5,8不变,积也除以12,是40,横着算,5乘8的确等于40。

师:你的研究意识真强。除次以外,还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生:无数种。

师:下面,你们同座位之间也这样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作标准,自己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观察积的变化情况。,好吗?计算比较大的数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开始!

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

小精灵: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

师:32×50的积是多少?

生1:等于1600。

师:怎样算的?

生2:以8×50=4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也乘4等于1600。

生3:还能以16×50=8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等于1600。

师:很有数学头脑,运用规律算得可真快。

……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

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

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非常感谢你们为西藏捐助活动作出的努力。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生3;我还学会了研究规律的方法。

……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

师:比较18×15= 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简介:

郭红香,现年36岁,工作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曾荣获太谷县名师、晋中市教学能手、晋中市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多篇论文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联系电话:0354---6188350 电子信箱:ztxghx@https://www.docsj.com/doc/768552621.html,。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与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师: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你能把青蛙的外貌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青蛙有一张大大的嘴巴,两只鼓鼓的眼睛。

生:青蛙有一个雪白的肚皮,还有四条腿。

师: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比比谁对的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的这么快?其实在刚才的游戏中就有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

生:一只青蛙有两只眼睛四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5只青蛙有几条腿,你是怎么想的?

生:(1)4×5=20

师:10只青蛙呢?20只呢?

生:(2)4×10=40

(3)4×20=80

师:看来我们只要善于动脑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其中还藏着许多秘密呢!请大家借助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学情预设:学生在对对子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找到青蛙的眼睛和腿与青蛙只数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起来又对又快,但也有个别同学可能没有发现这个关系或发现这个关系但反应不是很敏捷,所以他们在对对子时要么出错,要么比别人回答总要慢一些,正因为如此,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从游戏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①(2)式和(1)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3)式和(1)式比呢?

②(1)式和(3)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2)式和(3)式比呢?

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

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与思考,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完成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学情预设:学生在自主探索规律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大(或变小),积也变大(或变小)。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2倍(或缩小2倍),积也扩大2倍(或缩小2倍)。……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适时地安排组内交流,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和自我修正的好习惯。)

2、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1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数扩大几倍也就是这个数乘几(一个数缩小几倍也就是这个数除以几)。反过来观察这组算式,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

(师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

师: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二来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自学检测

根据8×50=4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2、解决问题我能行

下面这块长方形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8米

560平方米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60÷8 =70(米)求出长方形的长70×24=1680(平方米)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

师: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3、找出规律再填空

15×24=3605×24=

15×48=30×24=

15×12=15×(24÷a)=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

生:如果a是2,那么15×(24÷2)=180

生:如果a是3,那么15×(24÷3)=120

……

师:那么a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a可以是任何数。

生:a不可以是0,因为0不能做除数

生:a不等于0时,15×(24÷a)=360÷a

师:看来在积的变化规律中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为0,谁能把积的变化规律准确地读一遍?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刚才我们发现在积的变化规律中总有一个因数是不变的,大家想想,如果两个因数都变,积又怎么变化呢?

出示练习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

生: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不变。

生:比如说15×30=450 (15×3)×(30÷3)=450所以我认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我觉得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为0。

师:同学们的发现太伟大了!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验证你的发现。只要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一定还会发现积的其它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正确。

……

学情预设:学生在谈收获时可能只从知识点上总结,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总结课堂上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教师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3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 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西阳城总校尚庄小学郭彩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人:龙映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我们进行口算比赛 6×1= 96×2= 6×10= 48×2= 6×100= 24×2= 2、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写下去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 结这就规律。再观察,还有什么规律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 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1)6╳1= 6 (2)6╳10=60 (3)6╳100=600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找各小组代表汇报。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扩大10倍是10,积6扩大10倍是6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

师: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呢?20倍呢? 4、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至少1分钟),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生汇报: 生1:(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生2:(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 ,积也除以4。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48=96 20×4=80 4×48=() 10×4=() 8×48=() 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四)整体概括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58页做一做练习)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51页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特别受感动,一位小朋友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大 家广泛称赞,这个小朋友却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今天能坐在明亮暖和的教室里学习却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给这些困难的小朋友买一些学习用品呢?那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支钢笔6元,买2支需要多少钱?20支呢?200支呢?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6×2 = (2)6×20 = (3)6×200=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有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 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3.课本51页做一做前两组 4.课件出示 ①20×4= ②10×4= ③5×4= (1)通过观察,你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欢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师:( )只青蛙生:( )条腿。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健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胜利的体验。)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师:启发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好了。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例外。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积变了。 生: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越变越大,积越变越大。 师:好样的,观察得真仔细! 为了便当研究,我们先给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 4 2 = 8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24)(84)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进行验证。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几),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评价任务:任务一: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任务二: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任务三: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资源与建议】 1、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整体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到最后的应用规律。 2、教学流程:主题引入--问题探究归纳总结--课堂小结 3、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俩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4、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附: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反思环节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么?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积的变化规律(李雪芳)》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武汉市长征小学李雪芳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 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而,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VΛL L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O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 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验证和 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木方法, 进一步获 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 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一-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一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一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 0X8= 6 ×70= 24× IO=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 提问,上而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X8= 6X70二24X1二 4X8= 6X7= 24 X 1 = 提出问题:口算上面这些算式,为什么要先按下而这些算式计算, 再添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 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篇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 30×40= 300×40=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和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 页例 4 及“做一做”, 练习九第 1 ―― 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预设: 一、研究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1.呈现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 40×5=200 6×20=120 80×5=400 6×40=240 160×5=800 4.再次观察:这两组算式有规律吗?那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变吗?能变得完吗?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5.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6.第二组算式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上变吗?又有怎样的规律? 7.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8.你能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吗?

9.验证规律。 二、巩固深化 1.根据24×25=6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8×25=() 24×75=() 24×5=() 12×25=() 48×75=()12×5=() 渗透两个因数都变积的变化规律,并抽象出: (因数×A)×(因数×B)=积×(A×B) (因数÷A)×(因数÷B)=积÷(A×B) 2.解释与应用 (1)商家促销,3本只用10元,那么6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几元? 15本呢?(2)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课本59页第2题) 3.拓展思考:20×4=80,现在要使积变为240,因数该怎么变?要使积变为480,只变一个因数该怎么变?两个因数都变该怎么变?还可以怎么变? (一题多用,既巩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又拓展到两个因数同时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还可以渗透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猜一猜:当两个因数怎样变化时,积会不变呢? 算一算:18×24=432 (18×2)×(24÷2)=() 填一填: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不变)。 机动题: 1. 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也乘2,积怎样变化? 2.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也除以4,积怎样变化?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研究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