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材分析: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体,本框题是本课的落脚点,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

本框题共有三个目,第一目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二目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目主要说明从哲学与时代关系角度看马克思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征与发展,培养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同时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现实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就哲学的区别,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如何让反映时代和指导时代变革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道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在实践中发扬科学探索和革命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认识在实践中活用马克思主义,并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通过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的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而知道,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我们当代人类精神上的精华是什么呢?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师:很好,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我们当代人类精神上的精华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给我们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幻灯片: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师:同学们,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当中国开始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时,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滚滚浪潮,无产阶级运动的不断高涨,催生了一种新式的,科学的,至今仍为我们人类所认可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学生:略

幻灯片:列出总纲目,让学生对这一课时有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共有三部分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已经分析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如这个真正的哲学的发端,我们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个基础,就更能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针对点和给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意义;同样,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我们也就能区别它和以往哲学的不同之处,从而对它有一个深的认识,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最后,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什么样的精髓与灵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这都需要我们接下来深入学习的。

幻灯片:通过情境导入,以一段关于马克思的材料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为何能成为“千年思想家”。

问题:

(1)马克思为何能够横扫千年人类历代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起源于19世纪中叶?

(3)时至今日,为何马克思主义能历久弥新?

小结: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了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迄今唯一的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哲学理论。(2)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运动高涨,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指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一种运动变化发展,其任何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同时又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是科学的,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各位同学,通过对刚才的材料的浏览,我们初步了解到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来,横扫千年以来人类历代思想家,这是为什么呢,到底他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能让世人敬仰?

幻灯片: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教师: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学生:缺少科学的指导理论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很快就能准确找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源,三大工人运动失败最重要的就是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政党领导,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幻灯片: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

问题:为何三大自然科学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小结:细胞学说说明了生物有机体都是相互联系统一的;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说明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多样性;生物进化论说明事物都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幻灯片:理论基础——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摒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开辟了哲学新时代。

幻灯片:列举出马恩二人的个人因素。

问题:马恩二人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伟大的巨著呢?

小结:我们知道,马恩二人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同时他们二人对无产阶级工人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很是同情,加上他们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经历,给他们提供了很客观的信息,另一方面,二人坚固的革命友谊也是他们写出这一著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我们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一个过程中,坚定的

信念,友谊的扶持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伟人身上的闪光点。

幻灯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通过对这个意义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哲学史上带来的重大变革,联系开头的问题,马克思为何能成为千年思想家也就能得到最好的解释。

幻灯片: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论述,加之与以往哲学的对比,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有这些特征,马克思主义具备了什么让它成为哲学史上唯一的科学完整系统的理论。

幻灯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实现了这三方面的统一?

学生:略

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认识世界,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又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为其观点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是科学的。它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是革命的。

幻灯片:通过名人名言让学生认识马恩二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幻灯片: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看重实践,并通过一道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

幻灯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

给学生列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

幻灯片: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精髓,灵魂和著作

把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作为一个例子,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固步自封的。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的一大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幻灯片:毛泽东思想中的马哲思想

通过对毛泽东两部著作《矛盾论》、《实践论》,阐述其马哲思想。

幻灯片: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主题(具体论述)

教师:同学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但面对的时代问题不同,那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侧重点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学生:毛泽东是革命年代,邓小平是建设年代。

教师:对啦,我们上节课就学过,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时代不同,问题也会不同的。毛泽东思想侧重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胜利,而邓小平理论侧重点在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这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注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原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们,邓小平作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第一人,邓小平理论中体现出哪些马哲思想呢?

学生:略

教师:邓小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辩证法应用与当今时代,提出两手抓思想;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幻灯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本质(具体论述)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地位的论述,让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和内涵(具体论述)

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小结: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课堂一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思想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纵向了解马哲和哲学的不同,从横向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间的联系与侧重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始讲起,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哲学史上带来的重大变革,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原因有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另外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在学习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师:同学们,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古人告诉我们学习后就要经常练习运用,下面我们通过练习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加深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

题目:略(详见课件)

教师:同学们对于问题解决得很好,看来对这一课时的内容我们掌握的都很好。

教师: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新的体会呢?

学生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精神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老去说,最重要的是去做,要敢于尝试。

学生乙: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印象深刻,明白了以后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学生丙:我被马恩二人的伟大革命友谊所感动,恩格斯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了马克思很大的帮助,而很多俩人合写的文章都乐于署上马克思的名字,这一点很难能可贵。所以我觉得处在逆境困难的时候,有个朋友在身边帮助自己很幸福,与人相处要和善,要真诚,真正的朋友不讲究利益得失。

学生丁:我认为在逆境中要不屈不挠,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情无产阶级工人的苦难生活,毅然投入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去,这个伟大的过程一定充满了艰辛,可他们仍然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学完了这一课能有自己的体会老师真的很欣慰,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但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他们那种追求真理的执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的精神,友谊的坚固都值得我们学习。老师衷心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份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应用,做一个务实、真诚、严谨、有追求的人。

作业设计:选取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认真阅读并写出读后感。推荐《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到这了,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认真听讲,你们认真的态度给老师莫大的鼓舞,希望各位学有收获,谢谢大家!

大变革的时代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 (一)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中“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商鞅为什么要发起变法?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出:战国时代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从生产发展讲起。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的内容,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是青铜时代,但在农具使用上仍以木、石为主, 西周时才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 【教师】:非常好!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本中P36页《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 【教师提问】:生产工具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呢?比较一下以上众多材料的生产工具,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质量的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铁, 后者: 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和我们的同学一样聪明, 他们当时也选择了铁器来作为生产工具。图片中的铁器就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1950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为什么铁农具在当时能这么快推广呢? 【学生回答】: 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 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 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 【教师总结】:我把大家说的内容概况一下就是: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教师讲授】: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看一下,人们利用什么来帮忙拉犁耕田呢? 【学生回答】生:牛 【教师讲授】:对,人们找到憨厚老实的牛来帮忙耕田,也就是由人力耕作变为畜力耕作。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件来看一下,比如说在春秋时期,人们常用牛来起名,如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的,还有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夫姓牛,字子耕,那么通过这些个人名,说明在春秋时期,确实已经出现了牛耕,而且可以知道牛耕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教师过度】: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之后,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战国的时候,就出现了名闻世界的都江堰工程。 2、著名的都江堰 【教师提问】:阅读课文回答,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学生回答】: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最新-山东省临清一中2018学年高中政治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新人教版必修4 精品

山东省临清一中2018学年高中政治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材分析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3课第2框的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难点: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情分析 这一框题的内容比较枯燥,在教学中主要以引导为主,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概括课本的知识点,在重难点部分着重细讲,巩固和加强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板书) 探究活动--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虚线材料并回答材料中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基础(板书) (1)阶级基础(板书) 19世纪,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这些工人运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革命者们在总结经验时得出一个教训: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因此,那个时代确确实实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恰恰顺应的这一需要,从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 其次,19世纪的自然科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2)自然科学基础(板书) 细胞学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生物进化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世界统一于物质) 这三大发现成为了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实证。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板书) 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上的成就和黑格尔在辩证法的成就,都是当时相当成熟的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它们,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成为了最先进的哲学。 -探究二: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思维理论的成熟,都集中在19世纪,这些客观条件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艰苦卓绝的努力,哲学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1)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言引入新课 由立木取信的故事导入。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讲授新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学生认真听,认真看,议论并请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 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 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 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 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 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 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 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 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 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学生介绍: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学生认真听,并深受教育。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课文导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历程,在哲学发展道路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同学们知道这次变革吗? 【新知识探究过程】 教师:出示教学案例和问题

2021年高中政治 1.3.《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 1.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放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回顾上一框内容,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导入新课: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板书) 探究活动--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虚线材料,并回答材料中我们非常有必要掌握的两个问题: 展示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②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生(回答):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人教版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讲述过渡: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学生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当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生产的发展,要求变法;而改革变法,则必须取信于民。)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33—34页有关课文,进行活动: 1、先看37页“自由阅读卡”,了解“铁氏三兄弟”的区别,再根据34页“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37页“活动与探究2”,分析材料: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很普遍的史实) 二、著名的都江堰 指导学生阅读34页“正文”和“阅读文字”,观看35页“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 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 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指导学生阅读35—36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 1 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 2 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2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和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坚定理想信念。 能力目标: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能够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政治学科学习,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因此学习本框内容比较容易。但是本课知识识记内容比较多,学生可能感觉比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根据上一框题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导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况,展示一组图片马克思与恩格斯,了解一些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2)代表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3)创立时间:19世纪中叶 2.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复习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在此处提醒学生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批判继承。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在内容上: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即它的唯物主义是辨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辨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辨证法。 让学生回顾唯物主义的前两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简要分析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总结:在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相互分离的,唯物主义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辩证法被唯心主义所窒息。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有过某种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示X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 ◇理解: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 【课文导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XX 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历程,在哲学发展道路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同学们知道这次变革吗? 【新知识探究过程】 教师:出示教学案例和问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

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3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时期。 2、牛耕进一步推广时在()时期。 3、负责都江堰这一工程建造的是()国的()。

4、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 5、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国君是()。 6、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达标训练:(10分钟) 基础训练P15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 默写自学提纲内容,要求全过。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 ,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 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 方法 安排学生采访或做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 方面的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的情感;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红色的。 师:红色代表喜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3.读教材,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提示:(1)衣: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调到衣着丰富多彩。(2)食: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

201x-202x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2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 3、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 4、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 1、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 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 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 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思想方面: 1、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 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3、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 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

19.社会生活的变迁 优秀教案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依据“自学提示”组内合作学习,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课堂展示中学生跟随老师的提问、引导来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感受的表达。力求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社会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生活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训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料作为课堂教学内的补充,利用多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入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进步的重作用。 三、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家乡222团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时期的照片。师提问:从照片可以看出了什么?(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发展的表现 (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 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 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思考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赋税改革 (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2.卿大夫夺权 (1)概况: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精讲] 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和作用: 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根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 社会的影响。 3.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 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 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 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 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 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 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 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师设计疑难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 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 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 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 的标志。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 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知识拓展 探究变迁: 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

第课大变革的时代完整版

第课大变革的时代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教材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并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大量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等更多课堂活动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探索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并理解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设计思路 1、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课前导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