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B.所以C.即使D.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

②③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而得名。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雨晴》)

(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1)却疑春色在邻家(重点字:疑)

(2)星汉灿烂(重点字:灿烂)

(3)必先苦其心志(重点字:志)

(4)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青)

(5)芳草鲜美(重点字:鲜)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裳和口中食。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了解与把握.

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A.错误;“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B.错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错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故选:C.

答案:

(1)身上衣裳口中食

(2)C.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

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记忆.《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句子翻译为: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的意思是“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作者是打算帮蒋氏更换劳役,故D中“就更换了蒋氏之役”错.

答案:

(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D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能承受、能承担②鼠何名老虫取名、命名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很是害怕.胜:能承受、能承担.

②老鼠为什么叫老虫?名:取名、命名.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内容“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楚人也”“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可知,是由于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句“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可知,这篇文章是讽刺那些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答案:

(1)①能承受(能承担)②取名(命名)

(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伸展。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C。

A.只要B.所以C.即使D.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③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并发出号召.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语境意义,根据句子即可判断,“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开放”,其中的开放就是舒展.

(2)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语的选择应用,因为下句“行走也会让你发现”,可以看出与“也”搭配,再根据句意即可选择“即使”.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用结尾段的“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中心论点.

本文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

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填写框架.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一段“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可知A选项是错误的;

(5)本题考查的是能否删去事例的问题,第七段举了三个哲学家的事例,都是论证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删去一个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一般解答为不能删去,然后说说这个事例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答案:

(1)伸展(舒展)

(2)C

(3)①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③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④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4)B

(5)示例一: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父亲教“我”读诗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巨大影响,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思念.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突出了当时朦胧欲睡的状态,也为下文被父亲吟诗唤醒我作铺垫.

(2)本题考查了对语句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当时”指的是我上学前就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已经有一处给出,所以需要去相应的上文或下文寻找,并用类似的句式进行概括.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解答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评分:时间、行为、结果)①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③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A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名人掌故而得名。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寿,富乐,人和等表现了上海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乐乐的话中提到了上海的很多条马路的名称,所以这四个选项中第一个选项是最合适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与掌握.黄浦和浦东是根据黄埔江命名的.奉贤和闵行是由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来命名的.据此可作答.

答案:

(1)对幸福(和美、美好)生活

(2)A

(3)①地理位置②名人掌故(名人故事)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审题立意】题目是:没想到,真没想到,作文题目强调部分在逗号之后.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一个加强的反复,两次提及“没想到”,让人感受特别强烈,再用一个“真”字加以修饰强调,即“真没想到”,使得题目的指向性也越发清晰和聚焦,都会在平凡的故事或者现象中蕴含着道理可以把题目当作一个半命题:“没想到”的是什么呢?确定了“什么”所指的内容,就解决了作文的主体部分.然后是中心,中心是建立在选材的基础上的.

【思路点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大的方面可以写自己对社会的新认识,平日接触的国家大事等等,都是不错的题材.二、小的方面可以写对他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也可以写你对生活的新感受.你对自我有一个认识,但是通过一件事你发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的定位完全不同.在这想不到的背后是如何客观认识自己,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啊!你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并不重要,有些自卑,可是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这想不到的背后可能就是友情和亲情.总之,是你以前没有感知、感受到的.【形式创新】如果写作时,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这样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没想到,真没想到

伤心、难过的我在回家的路上慢慢行走.不料,却看到父亲站在大门口,用那种严厉的眼神盯着我,我顿时害怕起来,担心父亲是不是已经察觉到了,我大步地走到门口.“大中午的,干什么去了?”父亲接着又问:“自行车呢?”一直胆小的我,看到这愤怒的眼神,在诚实与不诚实之间徘徊了一刻,然后低声地回答:“丢了”.“什么?丢了?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去哪都让人这么不省心,回家去!”我回到家中,慢慢的解释着,但父亲大发雷霆,他不肯听我解释,就开始大骂,一直听话的我让父亲感到生气,然后,给我命名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这是去年夏天,我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出去玩,结果出去的太早,存车阿姨还没来,就把车子锁在了超市门口,结果被小偷偷了.我们先是报警,后来去派出所写报告.可是,警察叔叔却只说了一句:“我们再找找看吧!”然后就走了.回到家中就被父亲臭骂了一顿,我想到:母亲马上就会回来,母亲虽一向很疼我,但出这么大事,不责怪就罢了,如责怪,还不得唠叨两三天,于是,我就躲在二楼的楼层上,为了避免再一次的臭骂,我哭了一中午也没回家.下午回到家中,弟弟对我说,父亲出去找我了,母亲为了替我向父亲求情,中午生了一肚子气,连饭都没吃.顿时,我泪流满面,想到先前我那愚蠢不堪的想法,感到极为惭愧.吃了母亲给我热的饭后,我就洗衣服,希望这样可以减少我的痛苦,也可以给我一些安慰.傍晚,母亲回来后,先是一言不发,后来慢慢向我了解情况,告诉我以后要小心.

六月的天,炽热的太阳把大地烤的火辣辣的,引起我的思绪绵绵:没想到,真没想到,事情是如此结果.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份) (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1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C.第○2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3段讲述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 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40 分) (一)默写( 15 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 题( 4分)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来源 :Z。 xx 。https://www.docsj.com/doc/6e17004669.html,]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 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来源 :学 *科 * 网 Z*X*X*K]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 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 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 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 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 13 题( 12 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 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 ā)然:象声词。③阍(h ūn ):守门的人。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 不胜.惊错(2) 鼠何名.老虫 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现代文(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 —18题( 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来源 :学 |科| 网 ]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上海市2016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 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 ,若出其里。(《观沧海》)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分) 7.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

2016年上海松江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上海松江区2016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3、,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4、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5、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列诗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乙】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甲、乙分别通过“”和“_”等词句表现“凭栏之久”,以此表达用情之深。(2分) 7、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句所交代的时令都是春季。 B.都描绘了有情人离别时的场景。C.甲的抒情方式委婉,而乙较直接。 D.两句中的景分别用来渲染气氛和层层设障。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8-10题(9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节选语段的作者是清朝派古文家 (姓名)。(2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崖限当道者()(2)半山居雾若带然() 10、下列对划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描绘了泰山顶上时而日照时而迷雾的奇特气象。 B、“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从侧面表现了泰山之高。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表现了积雪的厚实白亮。 D、表达作者历尽艰险领略到美景后的兴奋畅快之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③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注】①不为章句:不死记章句。②豕:猪。③责让:责备批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悉以豕偿 之。

上海市2016年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如果a与3互为倒数,那么a是() A.﹣3 B.3 C.﹣D. 2.下列单项式中,与a2b是同类项的是() A.2a2b B.a2b2C.ab2D.3ab 3.如果将抛物线y=x2+2向下平移1个单位,那么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是() A.y=(x﹣1)2+2 B.y=(x+1)2+2 C.y=x2+1 D.y=x2+3 4.某校调查了20名男生某一周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调查结果如表所示,那么这20名男生该周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是() A.3次B.3.5次C.4次D.4.5次 5.已知在△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点D在边BC上,设=,=,那么向量用向 量、表示为() A.+B.﹣C.﹣+D.﹣﹣ 6.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7,点D在边BC上,CD=3,⊙A的半径长为3,⊙D 与⊙A相交,且点B在⊙D外,那么⊙D的半径长r的取值范围是() A.1<r<4 B.2<r<4 C.1<r<8 D.2<r<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7.计算:a3÷a=.

8.函数y=的定义域是. 9.方程=2的解是. 10.如果a=,b=﹣3,那么代数式2a+b的值为. 1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2.如果关于x的方程x2﹣3x+k=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那么实数k的值是. 13.已知反比例函数y=(k≠0),如果在这个函数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14.有一枚材质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它的六个面上分别有1点、2点、…6点的标记,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出现的点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 15.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那么△ADE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的比 是. 16.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对计划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部分市民的前往方式进行调查,图1和图2是收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那么本次调查的对象中选择公交前往的人数 是. 17.如图,航拍无人机从A处测得一幢建筑物顶部B的仰角为30°,测得底部C的俯角为60°,此时航拍无人机与该建筑物的水平距离AD为90米,那么该建筑物的高度BC约为米.(精确到1 米,参考数据:≈1.73) 18.如图,矩形ABCD中,BC=2,将矩形ABCD绕点D顺时针旋转90°,点A、C分别落在点A′、C′处.如果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tan∠ABA′的值为.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4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上海市2016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 (《雨晴》) 2.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5.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和_________。(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 )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 .第②段叙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 ,灭烛就寝,忽碗碟砉② 然有声。余问故,阍③ 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 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 [注]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 ā):象声词。③阍(h ūn ):守门的人。④良: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份) (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1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2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3段讲述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②.然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 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 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注)①邮馆:驿站的客舍。②砉:象声词③阍:守门的人。④良:很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2)鼠何名.老虫() 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4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 ..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

2016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英语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Part 1 Listening (第一部分听力)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共30分) A. 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根据你听到的内容,选出相应的图片)(6分) 1. 2. 3. 4. 5. 6. B.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根据你听到的对话和问题,选出最恰当的答案)(8分) 7. A. In March. B. In May C. In June D. In July 8. A. His son. B. His daughter. C. His father. D. His mother. 9. A. 11. B. 12. C. 13. D. 14. 10. A. Lions. B. Elephants. C. Monkeys. D. Tigers. 11. A. Because the car is too old. B. Because he needs money. C. Because there is too much traffic. D. Because he wants to buy a new car. 12. A. At home. B. In the museum. C. At school. D. In the hospital. 13. A. Make some cakes. B. Order a meal. C. Take him to a restaurant. D. Buy some milk. 14. A. Sleep. B. Fans. C. The kids. D. The weather. C.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你听到的对话内容,符合的用“T”表示,不符合的用“F”表示)(6分) 15. Amy often stays up late at night to learn English. 16. The programmes Amy listens to are Canadian and American. 17. Amy thinks that talk channels are better than music channels. 18. Amy’s progress is slow, but her English is getting better than before. 19. Tom isn’t interested when Amy tells him about listening online. 20. Tom and Amy are talking about 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 D.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听短文,完成下列句子。每空格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英语_2016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卷 ⅠListening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共30分)A.Listenandchoosetherightpicture(根据你听到的内容,选出相应的图片)(6分) 1.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B.Listentothedialogueandchoosethebestanswertothequestionyouhear(根据你听到的对话和问题,选出最恰当的答案).(8分) 2. A In March B In May C In June D In July. C. 3. A His son B His daughter C His father D His mother. B. 4. A.11 B.12 C.13 D.14. ________. 5. A Lions B Elephants C Monkeys D Tigers. A. 6. A Beacuse the car is too old. B Because he needs money. C Because there is too much traffic. D Because he wants to buy a new car. C. 7. A At home B In the museum. C At school. D In the hospital. D. 8. A Make some cakes. B Order a meal. C Take him to a restaurant. D Buy some milk.

2016年高考数学理(全国卷1)试题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2 {|430} A x x x =-+<,{|230} B x x =->,则A B = (A) 3 (3,) 2 -- (B) 3 (3,) 2 - (C) 3 (1,) 2(D) 3 (,3) 2 (2)设(1i)1i x y +=+,其中x,y是实数,则i= x y + (A)1(B )2(C )3(D)2 (3)已知等差数列{} n a 前9项的和为27,10 =8 a ,则100 = a (A)100(B)99(C)98(D)97 (4)某公司的班车在7:0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B)(C)(D) (5)已知方程–=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的取值范围是 (A)(–1,3) (B)(–1,3) (C)(0,3) (D)(0,3) (6)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相互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则它的表面积是 (A)17π(B)18π(C)20π(D)28π (7)函数y=2x2–e|x|在[–2,2]的图像大致为 (A )(B )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精品】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雨晴》) (2),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而今年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当然,如果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突破教育这个范围,从当下社会国人对待各项工作事业、思想观念态度中去深入挖掘我们的评价及标准。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社会现实,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从审题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是错误的;二是分数的进退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第三如何看待学业成绩与素质教育;第四即要鼓励进步,更要包容不足;第五社会要允许失败,创新才有可能;第六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等以及围绕这些立意谈应该怎么样去做。 从写作上看,议论文构思可以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先要简单概述漫画画面(结合材料,再明确主旨,揭示寓意(所论述的中心后展开论述。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论证的层次和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围绕漫画的主旨,确立线索和人物故事,注重描写,叙议结合。 由于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所以较文字做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比起今年重点训练的“任务驱动作文”来看,多了形象性,使

2016年上海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2016年上海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如果a 与3互为倒数,那么a 是( ) A .﹣3 B .3 C .13- D .1 3 2.下列单项式中,与2a b 是同类项的是( ) A .22a b B .22a b C .2ab D .3ab 3.如果将抛物线22y x =+向下平移1个单位,那么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是( ) A .()2 12y x =-+ B .()2 12y x =++ C .21y x =+ D .23y x =+ 4.某校调查了20名男生某一周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调查结果如表所示,那么这20名男生该周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是( ) A .3次 B .3.5次 C .4次 D .4.5次 5.已知在△ABC 中,AB AC =,AD 是角平分线,点D 在边BC 上,设BC a =,AD b =,那么向量AC 用向量a 、b 表示为( ) A .12a b + B .12 a b - C .12a b -+ D .1 2a b -- 6.如图,在Rt △ABC 中,∠C=90°,AC=4,BC=7,点D 在边BC 上,CD=3,⊙A 的半径长为3,⊙D 与⊙A 相交,且点B 在⊙D 外,那么⊙D 的半径长r 的取值范围是( ) A .1<r <4 B .2<r <4 C .1<r <8 D .2<r <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7.计算:3a a ÷= . 8.函数3 2 y x = -的定义域是 . 92=的解是 .

10.如果1 ,32a b ==-,那么代数式2a b +的值为 . 11.不等式组25 10x 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