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标准 (2)

第三章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

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

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建

立解译标志,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矢量数据为基础,在室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按照图斑区划条件要求,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调查与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图斑界线修正与监测因子入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汇总获取本期石漠化的面积、分布及其它方面的信息;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七条岩溶地区土地类型

按是否石漠化分为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三大类。

1.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

⑴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⑵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⑶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

⑷非梯土化旱地。

2.潜在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 ≥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土地:

⑴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⑵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⑶梯土化旱地。

3.非石漠化土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非石漠化土地。

⑴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

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

⑵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第八条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程度的划分只针对石漠化土地。

1. 石漠化程度分级

石漠化程度反映土地退化的严重程度及恢复其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难易状况。石漠化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详见表1。

表1 石漠化程度划分等级

2.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详见表2~表5。

表2 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

表3 植被类型评分标准

表4 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

表5 土层厚度评分标准

3.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

根据以上4个评价指标评分之和确定石漠化程度,具体评价由计算机

自动生成。评分标准如下:

⑴轻度石漠化(Ⅰ):各指标评分之和≤45;

⑵中度石漠化(Ⅱ):各指标评分之和为46~60;

⑶重度石漠化(Ⅲ):各指标评分之和为61~75;

⑷极重度石漠化(Ⅳ):各指标评分之和>75。

第九条石漠化演变评价

1. 石漠化演变类型

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趋势情况,石漠化演变类型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退化严重加剧5个类型。可概括为顺向演变类(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类(稳定型)和逆向演变类(加剧型、退化严重加剧型)3大类。

2. 评价指标分级

⑴石漠化状况分3类(指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⑵石漠化程度分4级(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3. 演变类型评价标准

⑴明显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演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⑵轻微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一级。

⑶稳定型

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状况基本维持稳定,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均没有发生变化。

⑷退化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轻微退化,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一级。

⑸退化严重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演变或

者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第十条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分林地、耕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㈠林地

林地分为八个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1.有林地:连续面积≥0.1公顷、郁闭度≥0.2、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郁闭度≥0.2的片林。

②人工造林到成林年限(见表2)后郁闭度<0.2,但幼树生长稳定、每亩保存株数大于或等于造林设计株数的80%。

③飞播造林到成林年限(见表2)后郁闭度<0.2,但密度≥1050株/公顷。

④封山育林在封育期限届满后郁闭度<0.2,但林木密度(包括原有林木)≥1050株/公顷且分布均匀。

⑤天然更新乔木幼树到达成林年限后郁闭度<0.2,但树高≥50厘米,株数≥2250株/公顷且分布较均匀。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①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照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65%以上的乔木林地。

②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照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以上的乔木林地。

(2)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①郁闭度≥0.2。

②天然更新毛竹林单位面积株数≥750株/公顷。

③人工造林毛竹林3年后保存株数≥450株/公顷,杂竹林≥1500株(丛)/公顷。

④封山育林期限届满后,毛竹密度≥450株/公顷或杂竹密度≥1500株(丛)/公顷,且分布均匀。

2.疏林地

由乔木树种组成,连续面积≥0.1公顷、郁闭度0.10~0.19的林地。

3.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培育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1公顷、覆盖度30%以上的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和其它灌木林地:

(1)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特指分布在乔木垂直分布上限以上(本省指威宁韭菜坪、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200米以上的灌木林),或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专为防护用途的灌木林地,以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

(2)其它灌木林地:除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以外的灌木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

(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撒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①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或造林后第二年到成林年限前保存率≥80%;

②飞播(包括撒播)造林后当年成苗调查达3000株/公顷以上,或者在播后第二年到成林年限前保留目的幼树≥2100株/公顷,且分布均匀。

(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到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达到中等以上,有成林希望但未达到成林标准的林地。

表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

5.苗圃地

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论调查时是否附着林木、花卉均划为苗圃地。不包括临时育苗用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

无立木林地指现状属于林业用地,但不符合前五类林地标准的林地。

(1)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火烧迹地:火烧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三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其它无立木林地

①人工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标准的林

地。

②人工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③封山育林后,封育期届满前达不到封育未成林地标准的林地。

④封山育林在封育期届满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⑤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⑥已经完成年度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但还未采取封禁措施的林地。

⑦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7.宜林地

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已经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

(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业用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等;

(2)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包括规划用于林业发展的坡度≥25°的旱坡耕地、石山地、砂石山地等。

①石山地:指岩石裸露率70%以上的石质山地。

②砂石山地:指白云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瘠薄的石质山地。

8.辅助生产林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

(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3)集材道、运材道;

(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6)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7)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㈡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分为水田和旱地。

⑴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⑵旱地:除水田以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㈢牧草地

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主要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类。

⑴天然草地:未经改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场。

⑵改良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场。

⑶人工草地: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

㈣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工矿建设用地、城乡居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

㈤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和沟渠等。

㈥未利用地

目前还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干沟、裸岩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第十一条环境调查因子

1. 地貌

⑴大地貌

根据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大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

①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米,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200米)。

②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米(不含1000米),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200米)。

③丘陵:海拔高度500米以下,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100米,无明显的脉络,坡地占地面积较大。

⑵岩溶地貌

①峰丛洼地:指峰丛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丛间有洼地、谷地及漏斗等。峰丛指基部相连的石峰所构成,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m,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以及红水河、南盘江、北盘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

②峰林洼地:指峰林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林间为洼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水流。峰林指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林立,其基部互不相连。峰体相对高差100—200m,坡度很陡,主要分布在平坝~安顺一线。

③孤峰残丘及平原:以岩溶平原为主体和特色的地貌组合,平原上有零星分散的低矮峰林及残丘分布,石峰相对高度在100m以下,甚至不到数十米,贵州该类型较少。

④岩溶丘陵:经岩溶作用所形成,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小于100m,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贵阳、遵义最为典型。

⑤岩溶槽谷:指凸起与凹陷交互出现的长条形岩溶地貌,凸起区构成长条形山脊,凹陷区则形成槽状谷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主要分布在黔北地区。

⑥岩溶峡谷:指由构造抬升和河流切割作用所形成的高山峡谷地貌组合,岩溶作用极其微弱,地势险峻,河流切割剧烈,高山峡谷地貌明显,主要分布在乌江两岸。

⑦岩溶断陷盆地:指受拉张、断陷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在盆地区发生

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岩溶地貌组合,贵州无此类型。

⑧岩溶山地:属岩溶作用极弱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与其山谷组成,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地貌差别不明显,地势宽缓,河流切割作用较小,以铜仁、镇远、施秉一线的白云岩山地最为明显。

2. 坡度

指图斑的坡度,山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按度数分成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和险坡六级。

①Ⅰ级为平坡<5°;

②Ⅱ级为缓坡 5~14°;

③Ⅲ级为斜坡 15~24°;

④Ⅳ级为陡坡 25~34°;

⑤Ⅴ级为急坡 35~44°;

⑥Ⅵ级为险坡≥45°。

3. 植被调查

⑴植被类型:指地表植被状况,包括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

①乔木型:外观上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木树种分布较均匀。

②灌木型:外观上以灌木树种为主体,灌木树种分布较均匀。

③草丛型:外观上以草本为主,乔、灌木分布较少。

④旱地作物型:旱地上人工种植的农作物。

⑤无植被型:除以上四类以外的类型。

⑵优势植物种类:指主要植物种类(建群种或优势种)。

⑶优势种起源:分为天然、人工(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

①天然: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优势种的。

②人工:由人工种植(乔、灌、草)形成优势种的。

③飞播: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撒播)形成优势种的。

⑷乔灌盖度:指乔木和灌木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

率,用百分数表示(重叠部分只计算一次)。

⑸植被综合盖度:指乔木、灌木和草本所有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用百分数表示(重叠部分只计算一次)。

⑹群落高:指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m,保留1位小数。

⑺植被生长状况

①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

②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

③差:达不到正常生长状态,发育不良。

4. 土壤调查

⑴母岩:碳酸盐岩按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其它母岩等。

①石灰岩类:指碳酸钙(方解石)含量超过50%,多为白色、灰白色,常具鲕状结构和逢合线、结核、隐晶致密块状构造,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②泥岩类:指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超过50%,均为隐晶或微粒结构,具多种颜色(黄、灰、绿、棕等)。

③白云岩类:指白云石含量超过50%,一般为淡黄、白色,有时为浅褐、深灰或黑色,晶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具砂岩状断口,遇稀盐酸略起微泡。

④其它母岩:指碳酸盐岩以外的成土母岩。

⑵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按地表岩石裸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数表示。

⑶土壤类型:主要有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耕作土、其它土壤六大类。

①黑色石灰土:广泛而零星分布于溶岩地区,常见于岩溶丘陵顶部、基岩裂隙中或坡麓底排水不畅的低洼地;以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为特征,有机质含量多在5~10%间,且有机质层厚达20~30cm;pH值在7.0~8.5

之间,土色呈暗色;质地为中粘土至重粘土。

②红色石灰土:多见黔西南、黔南岩溶低丘谷地中;土体中无游离碳酸盐,pH值6~7或略低;土色鲜红,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轻粘土至中粘土,但土体粘重紧实。

③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黔中高原面上;土色显黄色,有机质含量可达3~5%;质地为轻粘土至中粘上,有粘粒淋溶淀积现象。

④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峰丛、峰林及岩溶丘陵坡面上,母岩以纯质石灰岩为主;pH值7~8,有机质含量低于黑色石灰土;土层厚度不一,最厚仅50cm。

⑤耕作土壤: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

⑥其它土壤:指上述土类以外的土壤。

⑷土层厚度:采用图斑土层平均厚度,分成中厚、薄、较薄、极薄四个程度。

Ⅰ级为土层中厚(40cm以上);

Ⅱ级为土层薄(20~39cm);

Ⅲ级为土层较薄(10~19cm);

Ⅳ级为土层极薄(10cm以下)。

⑸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粘性质,分为粘土、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土。

第十二条其它标准

1. 治理措施类型及治理现状

治理措施类型根据实施情况分为无治理措施、有治理措施和建议治理措施。

(1) 无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没有采取治理措施。

(2) 有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已采取了治理措施。

(3) 建议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没有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根据实际

需要提出的合理的治理措施。

2. 治理措施及建议治理措施

分为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3类。

⑴林草措施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其它林草措施。

⑵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间作、轮作、弃耕、禁牧、其它农业技术措施。

⑶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工程、客土改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它工程措施。

对于采取了2种以上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2种主要治理措施代码。

3. 工程类别

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⑵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⑷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

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⑹速生丰产林工程;

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⑻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⑼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⑽中幼林抚育工程;

⑾长治工程;

⑿其它重点工程。

4. 石漠化变化原因及前期形成成因

为便于分析监测间隔期内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对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图斑要调查变化原因。石漠化变化原因分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前期误判与技术因素。

(1) 人为因素

①治理因素:工程治理后导致图斑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则填写治理措施代码;

②破坏因素:指毁林(草)开垦、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建设、工业污染、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和其它人为因素。

③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2) 自然因素

①自然演变因素:指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②灾害因素: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性气候(连续暴雨、干旱、水灾等)、有害生物灾害(病害、虫害)等非人为控制的原因。

(3) 前期误判:因前期调查人员的误判所造成的错判。

(4) 技术因素:因本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标准等技术因素所造成两期数据的差异。

5. 土地使用权属

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

6. 流域划分

⑴珠江区

①南北盘江:北盘江、南盘江;

②红柳江:柳江、红水河。

⑵长江区

①金沙江石鼓以下:石鼓以下干流;

②乌江:思南以下、思南以上;

③宜宾至宜昌:宜宾至宜昌干流、赤水河;

④洞庭湖水系:沅江浦市镇以下、沅江浦市镇以上。

第三章监测方法

第十三条技术路线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以前期(2005年)石漠化监测图斑数据为本底,利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将1:1万地形图和2005年石漠化监测图斑区划空间信息数据,叠加在1:1万卫星遥感影像(RS)上作为工作底图,建立解译标志,在室内按照图斑区划条件,对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目视解译区划。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并调查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图斑界线与监测因子的入库修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汇总获取本期石漠化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它方面的信息,最后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

主要工作步骤为:

1.前期准备;

2.技术培训;

3.遥感影像数据购置与处理;

4.资料收集与解译标志建立;

5.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划分图斑;

6.现地核实与调查;

7.数据录入与检查;

8.监测质量检查验收;

9.统计汇总;

10.成果上报。

第十四条前期准备

1.行政区划的界线与代码

县、乡级行政区划界线沿用上期石漠化调查界线,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提供。在2006—2010年监测间隔期内,在县与县之间发生整乡

行政变动的,各县统计后上报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进行修正,按照变化后最新的乡级行政界线进行调查统计。

县级、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前期代码。若县级行政界线发生变化,增加的乡其编码接上期该县最大乡码续编,减少的乡其编码删掉不再使用,其余未变化的乡编码沿用上期代码。

2.遥感信息源选取

本次监测以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所采用的SPOT5、ALOS等遥感影像为监测数据源,其中ALOS共61 景,SPOT5共52景。SPOT5空间分辨率为2.5米,拍摄时间为2007-2010年;ALOS空间分辨率为10米,获取时间为2007-2010年。符合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年修订)对遥感信息源选取的条件和要求。

3.相关资料收集

⑴1:1万最新地形图

⑵≥1/20万监测区域水文地质图

⑶与监测相关的文字资料和统计数据

包括监测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与完成情况、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2010年统计年鉴等。

⑷专题图件:

①前期石漠化调查所形成的图件;

②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竣工验收图;

③土地利用详查图;

④森林分布图;

⑤岩溶土壤分布图;

⑥其它相关图件。

4.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

⑴调查用表

包括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标志库卡片、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

片等。

⑵统计表

包括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水文情况调查表、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等。

⑶仪器工具设备

准备调查所需的GPS、数码相机、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指南针、工作袋、讲义夹、油性笔、铅笔、红蓝铅笔、铅笔刀、图筒、计算机、打印机等仪器工具。GPS修正参数由各县按照2010年连清复查时的修正参数来设定。

⑷基础数表

包括调查因子代码表、植物名称与代码表、岩溶地区流域名称及代码表等。

5.技术培训

⑴培训对象

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须有相关工作经验,在工作开展前接受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参加监测工作。

⑵培训内容

①《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年修订)》;

②《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

③遥感(RS)基础;

④植被与土壤等专业调查知识;

⑤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的填记方法。

⑶培训形式

培训内、外业相结合,除理论授课外,还要结合实地情况修正初步区划的图斑界线及图斑属性因子填记。

第十五条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石漠化治理工程监理具体实施细则

二O一一年度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北京政泰隆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驻六枝特区监理组 2011年12月20日

2011年度六枝特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 六枝特区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二)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根据六盘水市发改委《关于六枝特区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市发改农经[2011]600号)和六枝特区发改局、财政局下发的《关于分解下达六枝特区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计划任务的通知》(六特发改[2011]255号),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选择金家坪流域(733.42公顷)、洒志小流域(165.50公顷)为治理范围,治理石漠化面积为898.92公顷。治理措施如下: 1、林业植被保护和建设: 封山育林718.66公顷,29个小班。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710.87公顷、封山育林7.79公顷。人工造林139.42公顷,其中:经济林(茶叶)59.66公顷,4个小班;防护林79.76公顷(生态林30.02公顷,金银花49.74公顷),5个小班。 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坡改梯40.84公顷;田间生产便道0.48公里;蓄水池31个,容

量930立方米。 (三)、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工程总投资67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00万元,占总投资的89.55%;地方配套70万元(省级配套5万元、市级配套30万元、特区配套35万元),占总投资的10.45%。按项目分:林业措施433.18万元(封山育林128.82万元,人工造林304.36万元),小型水保措施176.82万元,其它60万元。按流域分:洒志流域29.24万元,其中人促28.38万元,封山育林0.86万元,其它2.88万元。金家坪流域637.87万元,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99.57万元,人工造林304.36(经济林268.47万元,防护林35.89万元);坡改梯146.27万元,作业便道1.65万元,蓄水池28.90万元,其它57.12万元。 (四)工程建设地点(布局) 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只涉及洒志乡5个村,选择金家坪小流域、洒志小流域为治理范围,都是新建小流域。其措施布局为: 1、金家坪小流域:封山育林553.16公顷,选择树种有刺槐、柏木、喜树、柳杉、化香等。经济林59.66公顷,树种为茶叶。防护林79.76公顷,其中生态林30.02公顷,树种为柳杉、刺槐、柏木;金银花49.74公顷。坡改梯40.84公顷,其中苏家寨36公顷,六角冲4.84公顷。田间便道0.48公里(苏家寨),蓄水池31个。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东经103°31ˊ∽109°30ˊ、北纬24°30ˊ∽29°13ˊ之间,全境皆处于亚热带的范围。全省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贵州在地貌上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也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山原。地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使整个高原面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贵州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差异大。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高原主体为黄壤地带,所以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加上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贵州植被也表现出复杂的特性。贵州植被可分为3个系列、9个植被型组、26个植被型、146个群系(贵州植被)这3个系列为:1.酸性土植被2.钙质土植被3.水生植被及沼泽植被。贵州植被在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性,西南部低纬度河谷地区,则具有南亚热带性质,而在广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具有从东部湿润性常绿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林过度的特性。根据贵州植被的区域特征,可把贵州植被划分为1大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大植被亚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及8个植被区。 1种类 贵州由于复杂的地理地貌、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贵州省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根据《贵州植被》的统计,贵州省维管束植物248科、1543属、5593种(包括变种),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与国内各省、区比较中,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 贵州丰富的维管束植物中,有许多是中国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植物群落和生态等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标准 (2) 第三章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 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 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建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编制依据 (1) 1.2监控量测的目的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1) 2.1工程概况 (1) 2.2地形地貌 (1) 2.3地层岩性 (2) 2.4地质构造 (2) 2.5水文地质 (3) 2.6本标段监控量测关注点 (3) 第三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4) 3.1监控量测管理机构及模式 (4) 3.2监控量测岗位分工及职责 (5) 3.3监控量测交底制度 (10) 第四章监控量测实施计划 (10) 4.1监测项目 (10) 4.2断面布设原则 (10) 4.3测点布设原则 (12) 4.4监测频率和周期 (13) 4.5监测值管理 (14) 4.6本标段各监测项目测点布设情况 (16) 4.7特殊地段监控量测 (18) 第五章监测仪器设备及管理 (20) 5.1仪器设备精度要求 (20) 5.2信息化管理制度 (20) 5.3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20) 5.4本标段配备仪器设备 (21) 第六章监控量测工作程序 (21) 第七章安全保证及预警处理 (23) 7.1抢险应急预案 (23) 7.2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预警分级管理 (25) 7.3预警处理措施 (26) 第八章监督考核 (27) 第九章附则 (28)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 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实施细则》(工管办函【2014】92号); 3)《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Q/CR 9511-2014); 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 5)《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 6)蒙华公司《关于发布《蒙华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参考提纲)》》的通知。 7)蒙华公司《关于印发《蒙西华中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1.2监控量测的目的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是: 1)掌握初支变形,指导现场处置,保障施工安全; 2)为调整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3)为二衬施作时机提供指导; 4)为进行动态设计提供参考;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土建工程**标段,位于陕西省**县境内。施工起讫里程:DK272+025.0-DK290+526.0,正线长度**km。隧道共23938.56m/10座,具体如表2-1所示: 2.2地形地貌 本标段为梁塬宽谷区,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由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海拔1136~1400.0m,塬面起伏不大,分布黄

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 1.基本图 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 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 1.外图廓线 粗细: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 粗细:1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 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 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 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 由两排名称构成: 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 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 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范本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七标五分部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北山隧道位于合福铁路安徽段绩溪县境内,起讫里程DK252+000~DK261+464.12。本隧为双线隧道,全长9464.12m,隧道内设单面连续下坡,坡度分别为20‰、12.5‰,坡长分别为7550m、4500m,变坡点里程DK258+200。隧道进口DK252+000~DK253+699.43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8000m、7995m;隧道洞身DK255+604.61~D261+220.36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7000m、6995m;DK261+501.41~隧道出口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5500m和5495m。主要围岩为Ⅱ级围岩855m、Ⅲ级4930m、Ⅳ级2735m、Ⅴ级876.12m。洞身最大埋深约473 m,最小埋深约 3 m。隧址区属于中低山丘陵地貌,为构造剥蚀山地,自然边度为25°- 45°,测区内沟谷纵横、植被发育、灌木杂草丛生。进口段相对较平缓,中部和出口段地形陡峻,多悬崖峭壁,多为乔木及灌木,局部辟为毛竹林及茶园,进出口及中部低洼处有村落分布,房较密集,中部分布零星房屋,低洼处均有小河或小溪。进口段一般为20°~30°,局部沟谷坡度达45°,出口段地形较陡峭。 二、监控量测目的 1、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

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 3、经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三、监控量测作业 1、监控量测项目 a、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见表一: 表一: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b、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 c、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表面裂缝及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四、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监控量测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的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工作,对监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名录-1

贵州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名录 ? 1. Alsophila metteniana.......................................................小黑桫椤? 2. Alsophila spinulosa.........................................................桫椤? 3. Amentotaxus argotaenia....................................................穗花杉? 4. Angiopteris fokiensis...............................................福建观音座莲? 5. Annamocarya sinensis......................................................喙核桃? 6.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金线兰?7. Bletilla formosana........................................................小白及?8. Bletilla ochracea.......................................................黄花白及?9. Bletilla striata............................................................白及?10. Brainea insignis..........................................................苏铁蕨?11. Bretschneidera sinensis...................................................伯乐树?12. Bulbophyllum andersonii...............................................梳帽卷瓣兰?13. Calanthe davidii......................................................剑叶虾脊兰?14. Calanthe discolor.........................................................虾脊兰?15. Calanthe graciliflora.................................................钩距虾脊兰?16. Calanthe mannii.......................................................细花虾脊兰?17. Calanthe tricarinata..................................................三棱虾脊兰?18. Calocedrus macrolepis.......................................................翠柏?19. Camellia huana........................................................贵州金花茶?20. Camellia luteoflora.....................................................小黄花茶?21. Camellia pyxidiacea...................................................三江瘤果茶?22.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普洱茶?23. Camptotheca acuminata.......................................................喜树?24. Cathaya argyrophylla........................................................银杉?25. Cephalotaxus fortunei.....................................................三尖杉?26. Cephalotaxus oliveri..................................................篦子三尖杉?27. Chirita liboensis...................................................荔波唇柱苣苔?28. Cibotium barometz.........................................................金毛狗?29. Cinnamomum camphora...........................................................樟?30. Coptis chinensis............................................................黄连?31. Cremastra appendiculata...................................................杜鹃兰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 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一)概况 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km2(如图7.27)。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 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 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2的县为42个,

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 石漠化积(km 2 ) 个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 )、织金县(769.84 km 2 )、长顺县(766.25km 2 ),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图7.29 贵州省石漠化比重与县市个 数统计 石漠化 重(%)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

监测管理细则

湾区公司市政道路工程监测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监测工作管理,规范监测单位作业行为,明确监测程序、职责及相关要求,保证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使监测工作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特制定本监测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根据国家、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安全生产、测量、监测要求和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第三方监测合同,结合本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建设情况编制。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工程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的管理。 第四条施工单位自行监测或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施工方监测,业主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第三方监测,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是第三方监测和施工方监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线监控量测工作统筹管理。 第二章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相关要求 第五条第三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施工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工程管理部和第三方监测负责。 第六条第三方监测不得与所监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股权关系。 第七条施工方监测必须具有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测专项资质,或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并获得省级以

上行政主管部门或认证中心颁发的CMA计量认证证书,具有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的业绩。 第八条施工方监测工作由施工单位委托给专业单位实施之前,必须报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审核、工程管理部审批。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对初步确定的监测单位从资质、业绩、信誉、人员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单位报工程管理部审批并备案,工程管理部批准最终的施工方监测单位。 第九条监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监测技术人员专业、数量应满足招投标文件和监测合同要求。所有监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换。 第十条监测作业采用的仪器设备的类型、数量和精度应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进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必须在有效期内且性能完好,仪器设备的检定(标定)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检定资质,检定证书盖有检定单位公章。在进场、监测前和监测过程中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标定。对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立即给予更换,不得因此影响监测工作的实施。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负责监督管理第三方监测和施工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职责 1、施工单位是施工方监测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施工方监测单位的管理,督促施工方监测严格按照审批后的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贵州珍稀野生植物3

资料来源---贵州省植物园86、厚朴 拉丁名Magnolia sofficinlis Rehd.et Wils.

科名木兰科 Magnoliaceae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5m。树皮厚,紫褐色,油润而带辛辣味,不会开裂。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幼时有绢毛;顶芽粗大,长4~5 cm,窄卵状圆锥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叶形大,近革质,常5~7 (9)片集生于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0~45 cm。宽10~20 cm,先端圆钝或徒刑急尖,基部楔形,背面幼时被灰色弯曲柔毛,有明显的白粉状物,侧脉每边20—40 条;叶柄粗壮,长2.5~4 cm;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一半以上。花白色,花被片 9~12(~17),厚肉质,外轮3片,长圆状倒卵形,长9~15 cm,基部宽圆;骨突具的长约2~3mm 的短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 cm,外种皮红色,内面黑色。花期5~6 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与产地生于海拔800—1500 m的疏林中。产威宁、织金、正安、湄潭、思南、石阡、松桃、梵净山、兴义、盘县、普安、水城、剑河、雷公山等地;原产地湖北、四川,多系家种栽培。广西、湖南、江西、陕西、甘肃等有分布。 用途厚朴乃我国特产,全株是宝,被列为我省稀有、珍贵保护树种。树皮、根皮花、种子和芽皆可入药,其树皮为著名中药“厚朴”。木材可供建筑用。花大美丽,树形优美,亦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87、鹅掌楸(马褂木)

拉丁名Lir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ent ,Tree & Shrubs. 科名木兰科 Magnoliaceae 鹅掌楸亚科 Lirodendroideae(Bark.)Law 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cm以上。树皮黑,纵裂。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光滑。叶互生,叶片马褂木状,长4~18cm,近基部具1 对侧裂片,先端具2浅裂片,基部圆形或略呈心形;背面苍白色;叶柄长4~8cm。花单生枝顶,杯状,径4~6cm;花被片9 ,外轮3片绿色,萼片状,向外开展,内两轮6片直立,倒卵形,长3~4厘米,外面绿色,具黄色纵条纹;雄蕊多数,花药长1~1.6cm,花丝长5~6mm,开花时雌蕊群伸出被片之上,心皮黄绿色。聚合果长7~9 cm,翅状小坚果,长约6mm,先端钝或钝尖。花期5月,果期9~10 月。 生境、产地与分布产金沙、赤水、匀水、正安、绥阳、印江、松桃、兴仁、望漠、锦屏、黎平、施秉、雷山等地;生于海拔500—1380m常绿林或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中;长江流域以及陕西、云南、四川均有分布。 用途叶形奇特,花色多彩,为驰名中外珍贵的观赏树种;树皮及根均可供药用。本种 是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列为我省稀有保护树种。

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 2 , 石漠化面积3.25万km 2 ,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 2 ,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 2 ,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 2 。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 ,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监测管理细则》word版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土建工程监测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监测工作管理,规范监测单位作业行为,明确监测程序、职责及相关要求,保证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使监测工作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特制定本监测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根据国家、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安全生产、测量、监测要求和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第三方监测合同,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建设情况编制。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的管理。与《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办法》衔接并配套使用。 第四条施工单位自行监测或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施工方监测,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第三方监测,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是第三方监测和施工方监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线监控量测工作统筹管理。 第二章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相关要求 第五条第三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施工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工程管理部和第三方监测负责。 第六条第三方监测不得与所监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

关系或股权关系。 第七条施工方监测必须具有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测专项资质,或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并获得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或认证中心颁发的CMA计量认证证书,具有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的业绩。 第八条施工方监测工作由施工单位委托给专业单位实施之前,必须报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审核、工程管理部审批。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对初步确定的监测单位从资质、业绩、信誉、人员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单位报工程管理部审批并备案,工程管理部批准最终的施工方监测单位。 第九条监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监测技术人员专业、数量应满足招投标文件和监测合同要求。所有监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换。 第十条监测作业采用的仪器设备的类型、数量和精度应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进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必须在有效期内且性能完好,仪器设备的检定(标定)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检定资质,检定证书盖有检定单位公章。在进场、监测前和监测过程中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标定。对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立即给予更换,不得因此影响监测工作的实施。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负责监督管理第三方监测和施工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职责 1、施工单位是施工方监测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施工方监测单位的管理,督促施工方监测严格按照审批后的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及时提供真实、可靠

高考地理专练 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专练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贵州常用园林植物

贵州常用园林植物 第一大类:常绿乔木 (一)观叶常绿乔木 序号植物名称习性及园林应用原则 1 香樟阳性, 行道树,庭园边缀 2 广玉兰阳性, 行道树,庭园点缀 3 红豆杉阳性, 名贵珍稀树,庭园点缀 4 楠木阳性, 庭道树,庭园点缀 5 桢楠阳性, 庭道树,庭园点缀 6 雪松阳性,行道树,草坪点缀 7 罗汉松阴性, 庭园点缀,盆景 8 石楠中性,庭园点缀,丛植 9 女贞树阳性,干道树 11 杜英阳性, 行道树,庭园点缀 12 红叶石楠中性,庭园色彩点缀,丛植 13 五针松耐阴,盆景,山石点缀 14 枇杷中性,观果,庭园点缀 15 龙柏阳性, 列植,庭园点缀,行道树 16 苏铁中性,著名盆景,草坪点缀 17 竹柏半阴, 庭园点缀,盆景 18 海枣阳性,行道树,丛植,草坪点缀 19 蒲葵阳性,行道树,丛植,草坪点缀 20 棕榈阳性,行道树,丛植,草坪点缀 21 散尾葵耐阴, 不耐寒,室内观赏盆景

(二)观花、观叶常绿乔木 序号植物名称习性及园林应用原则 1 金桂阳性,传统名贵庭荫树 2 八月桂花阳性,传统名贵庭荫树 3 日香桂阳性,传统名贵庭荫树 4 四季桂花阳性,四季花,庭荫树 5 红花木莲阳性,庭道树 6 乐昌含笑阳性,庭道树 7 深山含笑阳性,庭道树 第二大类:落叶乔木 (一)观叶落叶乔木 序号植物名称习性及园林应用原则 1 银杏阳性, 行道庭荫标志树 2 马褂木阳性, 彩叶庭荫行道树 3 三叶树中性,庭荫树,行道树 4 皂角树阳性, 庭荫标志树 5 法国梧桐阳性,公路行道庭荫树 6 红枫中性,庭园著名彩色树 7 红叶李中性,庭园色彩点缀,行道树 8 青枫中性,庭园著名彩色树 9 三角枫中性,行道护岸树,绿篱 11 五角枫中性,行道护岸树,绿篱 12 元宝枫中性,行道庭荫点缀树 13 鸡爪槭中性,庭园色彩点缀,盆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