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导读:经典语录林语堂经典语录集

1、男人就像是一本书,看看封面呢,金光闪烁,再看看序言,引人入胜,可等你拿到手,净手焚香去读,也许就读不下去了。

2、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3、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4、短短横墙,矮矮疏窗,花渣儿小小池塘。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

5、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6、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7、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

8、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9、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10、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么样。

11、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2、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13、因此我被迫重整旗鼓,为月亮辩护,捍卫她不致被消灭。因

为我生怕中华民族一旦丧失欣赏朗月,享受清风的能力,这个民族就会变得更加渺小粗俗、惟利是图了。

14、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

15、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地说,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16、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17、所以人类是一种好奇的、梦想的、幽默的、任性的动物。

18、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19、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20、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21、每个小事件都受到千百种前因的影响。

22、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

23、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24、任何现实主义的生命哲学必定涉及关于人类生存的一些特定的生态事实,生与死。

25、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26、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27、坂仔村之南,极目遥望,但见远山绵亘,无论晴雨,皆掩映于云雾之间。北望,嘉溪山轰立如锯齿状,危崖高悬,塞天蔽日。冬

日,风自极狭窄的狗牙谷呼啸而过,置身此地,人几乎可与天帝相接。接近东南敞亮处,有一带横岭,家姐家兄即埋葬于斯。但愿他俩的坟墓今日仍然未遭毁坏。二姐之挣扎奋斗请求上学的经过,今日我依然记忆如新。

28、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29、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30、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31、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32、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33、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34、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的乐趣。

35、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36、此处,高在山巅,天与地互相接触,风与云交互鼓荡,阴阳雌雄之气,获得会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词,至今还留为男女交欢之称。

37、我在《生活的艺术》里说,理想的人並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欢而通情达理的人,而他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

38、时,一个结了婚的人,其在社会的地位,也比较使人有一个

良好的印象。一个男子如果老不结婚,将使人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心理学家就曾说过,一个女子如果始终不结婚,最容易发生变态心理。

39、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40、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智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丽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41、人生目的即在纯洁而健全地享受人生。

42、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43、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44、但仍有区别,因为中国街头艺术家给你讲催人泪下的故事。而伦敦的则给你些快乐以报答你向他帽子投入了两便士。

45、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46、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作决定。

47、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48、我以为我像别人同样有道德,我还以为若上帝爱我能如我母亲爱我的一半,他也不会把我送进地狱去。我这样的人若是不上天堂,这个世界不遭殃才怪。

49、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50、一人如恨一本书之作者,则读那本书必毫无所得。学校教师请记住这个事实。

51、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52、人约黄昏,偏偏不再少年路。

53、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通常只是受人喜爱,并且通情达理的人,而我只是努力去接近于此罢了。

54、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55、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56、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57、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5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

59、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60、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61、有时,我们听见别的船上飘来的幽怨悦耳的箫声。音乐在水上,上帝在天宫。在我那童稚的岁月,还能再希望什么更好的环境呢?

62、我还想起来,我十几岁时的头脑,常常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在很早的时候,我就问上帝是否是无所不在,若是的话,那一定是“头上三尺有神明”还有,为什么我们每逢吃饭前先要感谢上帝。我很早就推出了结论,那就是,虽然我们吃的米不见得是上帝赐予的,我们总是要谢谢那位原始的赐予者,就犹如在历史有一段太平的岁月时,老百姓要感谢皇帝一样。

63、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64、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65、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66、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67、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不怕试验,真金不怕火炼。

68、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69、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0、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71、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72、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73、人生永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局,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月之有晦明。宇宙之生律无不基于此循环起伏之理,所以生活是富有曲线的。

74、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75、所有的宗教都是灯,照亮世界,但基督教是太阳。太阳一升起来,其他的灯都失去了光彩。

76、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77、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78、智慧跟人事很少关系,因为人事多数是受我们的动物热情所

支配。

79、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会伤心了。

80、从这时起就有许多外国读者们都这样的间着,到后来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什么人。他的作品说明了他这个人。这本书则更能说明他是什么人。这里收着的文章,也许是最适合林语堂的才能的,当然毫无问题,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思想的锋芒直刺的特质,它们都是他的才智的天赋的表现。

81、写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出不朽的佳作。一个人写诗只不过是为了记下一段有意义的时刻,或记下个人的情感以及帮助人们来享受自然。

82、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83、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进泥里,把泥塑造了,泥吸收了水,使水有了形体的寄托,使水可以在这形体里流动着,生活着,获得了丰富的生命。

84、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

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85、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如果我们失掉了思想自由,那还不如匍匐而行,承认两足走路是一个错误,而回返到三万多年前的原来姿势。

86、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87、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88、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傲气。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的叶子的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但是略带忧伤与死亡的预兆。

89、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芳香。

90、发扬过去而绘画未来是容易的,检阅现在而冀获未来之光明

与了解是困难的。因为在光荣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二者之间,横亘着一个山谷,你要跨过它,必先下降然后上升。

91、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兰亭序原文、简介及翻译.doc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

旅游经典语录

1、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凌晨,随着滑轮接触地面,飞机一阵抖动,我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再见。 2、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3、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4、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5、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6、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7、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8、我要准备好行李启程了,谢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为我祈祷平安就好。我的旅行,会有你们的故事陪伴,所以我不会孤单。放心吧。 9、要么心在书里、要么身在路上,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前进。 10、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 活。你并不一定会从此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可你仍然感谢天地和人世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和发生。不然你大概会一直好奇和不甘吧——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到底通向了什么样的远方呢? 11、当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那么,出发吧。 12、旅行是一种病。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 13、旅游时最好的习惯:找个舒适的小店,挑张雅致的明信片,送给中意的ta,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天气晴,我在某地,想念你。 14、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称不上景、只有风的地方。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15、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16、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17、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 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 18、总有一天,我会丢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带着我的相机和电脑,远离繁华,走向空旷。 19、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20、我想一个人旅行,可以不带相机,也不要带上手机,但一定要背上几本书,在花海里,草丛旁悠然品味,闲淡时光里徜徉书海。 21、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22、一个人的旅行,反而会更贴近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停下来,享受自我的体验时刻,也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之外,这才是深入体验,探索自我的最佳时间,纵然走过那么多城市,对于未知的风景,还是好奇。继续期待我的下一个旅行,拿起背包,感受不同地域不一样的节奏与表象。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南部平和县坂仔乡人。林氏自幼便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伴随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诚是当地的基督教牧师,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乐天派。林语堂家10个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全体家庭成员晚上都会轮番诵读《圣经》,然后一同祈祷。因此,基督教对年幼的林语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13岁时,林语堂进入厦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寻源中学。中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入同是教会学校的圣约翰大学。和其他的教会学校一样,这里同样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师家庭的熏陶和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个熏染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林语堂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称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乡的山景。从本质上说,家乡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环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积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虽然从中学开始就在教会办的学校就读,但与身俱来的对本国文化的狂热却无法因此被阻挡。在寻源中学读书时,林语堂私底下偷偷读《史记》,读苏轼的诗词。即便后来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到北京的清华学校任英语教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用林语堂的话说:“我带着羞愧,浸淫于中国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广大的异教智慧向我敞开,真正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程序———忘记过去所学的程序———开始。这种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语堂的魅力。现在我们看见或听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语堂的话,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诙谐”、“揶揄”等。林语堂是把英文humor 译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假定我是一个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谓酣畅淋漓。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林氏作为“幽默大师”的魅力。 二、译学基础 王秉钦(2005)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翻译的发展历程中,林语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他是最早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的人,也是最早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的人。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 活。在哈佛,林语堂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并接触了皮尔斯·皮瑞、尔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从德国耶拿大学申请转入以语言学研究闻名的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法学的发源地,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林语堂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成归国的林语堂踏入了北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英文学系的老师,他努力将所学用于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他研究了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并发表了多篇有建树性的文章,如《科学与经书》、《古有复辅音说》等等。 三、翻译观 林语堂先生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何苏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2010 摘要:林语堂提出了对翻译者的三条要求和翻译的三条标准等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即便在现在也值得借鉴。在翻译实践层面,他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却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6-0103-02 作者简介:何苏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26 —103—

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

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 小编整理了《兰亭集序》原文及《兰亭集序》翻译,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阅 读,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王羲之这天下闻名的《兰亭集序》有所帮助,也希望同 学们认真阅读和背诵多多理解文化里的含义并尝试做《兰亭集序》翻译,我们一 起来学习和分享《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吧! 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 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 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 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 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 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 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 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 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
1/5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 “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 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 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 响。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 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 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 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 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 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 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 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 化。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 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 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 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林语堂认为中 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 灵。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 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 提倡“幽默”;续办 《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 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 流。而“幽默”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最能凸现作者的独特的个人 气质与语言修养,而且也非常便于受众接受。 这些足以说明林语堂提倡幽默,崇尚性灵,不是一味的 “拿来”,而且也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林语堂 的幽默观,应该说是外来文化的民族化,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林语堂对“幽默”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在《论幽默》一文 中,他认为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一切使人发 笑的,连粗鄙笑话在内的文字;“在狭义上幽默与机智、 讽刺、揶揄相区别的。”他强调“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主要 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林 语堂不直接针砭现实,而以超然之姿态和“深远之心境”、“带 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对现实中滑稽可笑之处加以戏谑。幽 默对林语堂而言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一方面,林语堂认 为可以用“幽默”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造中国人的文化 心理。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说:“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 个文化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的地位 上……我们必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另一方面他又 强调:幽默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正如他在 《幽默滑稽》中指出:“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可见,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幽默”可以超越生活,超越艺术,甚至超越政治。他并没有逃避黑暗的现实,仍就关注人生与社会,只不过是采用“幽默”的方式将社会现实问题“道德化”、“审美化”,试图通过“非政治化”的策略来改良社会和人心,以求得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自上个世纪的30代以来,林语堂致力于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创作,时代因素对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翼文人和自由知识分子以及官方文人激烈争夺文学的话语权,整个文坛火药味十足。当时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革命文学”倡导的是文学是“阶级的代言人”,认为“阶级意识是我们文学的脊椎,没有这条脊椎的,尽管披上一件老虎的皮毛,却不是脊椎动物”左翼文人以压倒一切的强硬姿态和激进决绝的话语策略使它获得了一种外在的强势,它因势利导成为文坛霸主。许多持不同立场和意见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对它心存忌惮而有所顾忌。这种现状令他们无比怀念五四时期的自由空气,他们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五四精魂念念不忘。因此,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风格,为久被禁口、动辄得咎的知识分子开辟一个谈论时事、指摘时弊的话语空间,给严肃、压抑的言论界开辟一块自由无拘、可谈天说地的园地。其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就开始了迫害,到30年代更为残酷。林语堂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确实有些惧怕,为了保全性命,他寻求第三种出路,即创办《论语》等刊物,打出’不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但他的心境是苦涩的,他说到:“且之际,武人操政,文人卖身,即欲高谈阔论,何补实际,退而优孟衣冠,打诨笑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胡来,强颜欢笑,泄我悲酸。”这些话足以说明林语堂从激进的文化闯将转而走向温和的文学创作的无奈心境。由此可见,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上大力提倡幽默,是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无奈人生的一种抗击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不是积极的,与时代前进步伐有些脱节,但若从客观上出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种脱节而成就的“幽默”文学观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苦旅”。这种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庸、和谐”生存选择,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平衡点,是守望心灵自由、讲究道义操守的文化苦旅。参考文献:[1]林语堂.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论语(创刊号),1932.[2]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林语堂.小品文笔调.人间世,1934(6).[4]林语堂.编辑滋味.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经典语录】林语堂爱情语录

爱情似深夜流星,划过长空、耀眼动人,可短暂如昙花一现。婚姻如山间溪流,顺势而下、潺潺淙淙、如陈酒历久弥香,把你我的爱情嵌入梦的相框,希望美好的能够填满我想你的信,勾勒出你的身影,梦醒时分,但愿还有你残余的味道。 林语堂的经典爱情语录【精选版】 1) 终于再见她,我嘴角一牵,笑得漂亮,没有了当初,回忆成烟云。 2)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3)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5) 人生苦短,我不应该有负苍天,既然老天爷让我活下来,是为了让我爱你。 6)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7)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8) 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9) 你对情感自私,情感是最能伤人的一把利剑,伤到最后只能伤到自己。 10)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名人爱情语录【最新版】 1) 刘涛:世上万物可解,千万不要放弃,特别是对于婚姻和爱情。 2) 张爱玲: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3) 安妮宝贝:爱,从来都不算是归宿,也不是我们彼此的救赎。 4) 金星: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5) 伊能静:在爱情里你最捨不得的放手,却是对自己最好的放生。 6) 卓依婷:爱情是一场即兴表演,不管开始于结束,只求最真的演出。 7) 张爱玲:爱情是场梦,可有些人却总是睡过了头。 8) 张爱玲: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9) 余秋雨: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的致命曾经。 10) 张爱玲: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 11) 远观:永恒的爱才是爱,分阶段的爱是虚情假意。 12) 麦兜:爱情就像便便;水一冲就再也回不来了。 13) 张爱玲:爱情和死亡一样,都是很霸道的。 14) 陈晓:你没来过我的世界,怎么与我相爱? 15) 金铭:沉溺于错误的爱就必然错过真正的爱。 16) 金星:真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到来的非常微妙。 17) 戴娇倩:爱情,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心会疼,因为爱还在。 18) 林徽因: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19) 李宫俊:爱情就像火车一样,就算你买了票,你迟了,火车一样会走。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分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分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p>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伤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岂不痛哉! 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 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兰亭这处所有高 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 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 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这一天, 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不雅察看年 夜地上万物的繁多, 用来伸展视力眼光, 坦荡襟怀胸襟, 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其实很欢愉。 人与人的交往, 很快就渡过了生平, 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理想襟怀胸襟;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快乐喜爱的事物,依靠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纵容无羁地糊 口。虽然各有各的快乐喜爱,舒适与躁动各不不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 应欢快时,一时感应自得.感应欢快和知足,(竟然)不知道衰宿将要到来。等到 对获得或喜爱的工具已经厌倦,激情跟着事物的转变而转变,感伤随之发生。曩
1/5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大 众 文 艺大128 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 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文中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博古通今,谈中论西,论述幽默,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无论那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1](p223)因为他的努力,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 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后来又有过对于小品文的提倡。1934年4月,林语堂与陶亢德创办《人间世》杂志。1935年与陶亢德、徐訏合办《宇宙风》杂志,力倡小品文。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关于小品文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唯一成功的是小品文。小说佳作亦由小品散文训练而来。小品文“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内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应大力提倡。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由此我们可对当时的小品文热窥见一斑。 从“幽默年”“小品文年”这些称号里,可以看出当时林语堂被欢迎的程度。其实,对于林语堂来说,这二者是二而一的东西。在《再与陶亢德书》里,林语堂这样说到:“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小品文盛行,则幽默家自然出现。”[2] (p54-55)所以,我们用“幽默文学”这个提法就可以涵盖他这一时期的文学观点。 二 提倡幽默的原因 林语堂在20年代曾是语丝社成员,和鲁迅、周作人一起并肩作战。他不满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比如《祝土匪》,他在文中自比土匪,讽刺嘲笑当今的所谓学者只知道脸孔、尊严,不敢说该说的话,不敢维持良心上要维持的主张。文中这样说:“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良心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土匪傻子是顾不到脸孔的,并且也不想将真理贩卖给大人物。”[1](p31)再如《打狗释疑》,他盛赞“讨狗檄文”“对狗宣战”,认为“生活就是奋斗,静默决不是好现象,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高传峰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 象去感受里面很大段的描写来体验仇虎的心境。白傻子出现的声音,他一直会很兴高采烈地模仿火车疾跑“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一句比一句有气力,作为剧中貌似可有可无的“傻子”,他貌似无意识的声音其实一直在渲染和拼接配合人物的行动。而火车作为一种自由、光明的象征,反复作为背景被提及事实也是给予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仇虎力图走出封建的牢笼,驱赶黑暗的势力。但是火车声却只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存在在他们的大脑幻想中,并且一次次地从原野上与生活在那里的生命擦肩而过。 另外,剧本里,一首恐怖的曲子一直为人们“传唱”:初一十五庙门开,牛头马面哪两面排……判官掌着生死薄哟,青面的小鬼哟拿着拘魂的牌……在焦家经常时不时地以仇虎低哑的声音唱出来。焦母这个眼瞎心明的老婆子对这个曲子颇具恐惧感,一直说不吉利,如此处理就如在及其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绣花针掉地上的声音一样,音响效果可以说是扩大了几百倍。预示着最后家破人亡、两家覆灭的结局,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读来实有喘不过气来的味道。在第三幕里,森林的逃亡这出里,鼓声一直伴随着他们。滴滴答答不间断,如生命的丧钟,就好比仇虎自己所说,这不是叫小黑子的魂,而是催他的命。 曹禺大胆地处理了奇异的幻象。他直陈,在这里,恐惧是一 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这些幻形都是人物自身恐惧结果的幻景,揭示了仇虎内心的亏欠、不安,是对逃离和死亡的惧怕,是他内心最隐秘的惊慌悔恨思想感情的暴露。 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和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曹禺就是通过细腻深刻多变的笔法让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丰富,使得戏剧情境也更为具体,从而也为整出戏提供了支撑,成为一部好戏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 2.刘勇 李春雨 《曹禺评说七十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3.洪治纲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熊元义,余三定 《西方悲剧理论的两大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单慧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081班。 文艺评论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篇一:读后感 读后感 是作家安意如的作品。在她的笔下,让我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契点。写出了古代诗人、词人的一生经历,细细品味,像一壶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着天然之美。 当翻开目录,看到每一章节的名字就是一句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本书的故事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内心活动、毅志思想。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在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它超越了多少的是是非非,涵盖了多少的爱恨情仇!它将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

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 界。它又可以表达多少的无奈、感伤、向往。人生在世,多少的美丽与哀愁都将成为过往,然而心灵真的能还原成一张白纸吗?为什么我们柔软的心灵总会留下岁月的沧桑划痕而变的日益坚硬,为什么我们娇嫩的容颜总会记录岁月的痕迹而变得日益苍老,只是因为人生再也不能如初见。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去后悔曾经的错,改写最初的历史,与时光老人做交易。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我们可以改变的有很多。就像,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不曾有一场过往,他还做他的君主,她还做她的佳人,该有多好;就像,纳兰和他的表妹如果不曾有一场爱恋,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该有多好;就像,如果没有那一场刻骨的伤,就不会有咸宜观里的旷世怨女,在哪里悔恨、哀叹,该有多好;如果,如果,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这一切都不曾发生,该有多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直抒胸臆。而安意如的解读却让我们发现了更多,不要做自己后悔的事,总是拖沓行事,要认清形势,管住自己的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才不会有,如此感叹。诗是愁情别绪,诗是惋叹哀伤,诗是悲欢离合,诗是人间 百味。而安意如却把生涩难懂的是解读得亲切生动,仿佛我们和

《兰亭集序》林语堂版英译文

It is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also known as the year of Guichou in terms of the Chinese lunar one of those late spring days, we gather at the Orchid Pavilion, which is located in Shanyin County, Kuaiji Prefecture, for dispelling bad luck and praying for good attendees of the gathering are all virtuous intellectuals, varying from young to old. Endowed with great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 Orchid Pavilion has flourishing branches and high bamboo bushes all around, together with a clear winding brook engirdled, which can thereby serve the guests by floating the wine glasses on top for their drinking. Seated by the bank of brook, people will still regale themselves right by poetizing their mixed feelings and emotions with wine and songs, never mind the absence of melody from string and wind instruments.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It is such a wonderful day, with fresh air and mild upwards to the blue sky, we behold the vast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 when bowing our heads towards the ground, we again satisfy ourselves with the diversity of we can refresh our views and let free our souls, with luxuriant satisfaction done to both ears and eyes. How infinite the cheer is!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People keep coming and going, and life soon rushes to its end. Some people prefer to share their proud aspiration and lofty goals with close friends indoors, while some others choose to follow their interest and free their minds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y like. May character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or some would rather stay peaceful while others like to live restlessly, they will all become delighted and satisfied once they meet something pleasant, so cheerful that they get unaware

兰亭序 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及译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2 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mour”翻译成“幽默”,介绍到中国,并且将自己的哲思融进这个舶来的概念中,形成了独有的幽默观。对于林语堂来说,幽默是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态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观。林语堂的幽默哲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悲天悯人,二是近情达观。幽默是会心一笑,是透过形象的直观在内心获得更深的领悟,是表示“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的。林语堂的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元素,也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它们或相互补充,或本质相通,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一儒:林语堂幽默观的出发点与反向力 林语堂将儒家哲学看作是一个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林语堂心中,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清流,而到了宋儒那里便已成了浊流。他认为《论语》为中国惟一关心世道之幽默文章,并最为推崇孔子的幽默,“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乎真正的幽默态度”,因为这样的幽默是最温厚,最近情,也是最宽容和具有智慧的。还说孟子的“浩然正气”,极具包容性,既让人拥有积极的进取心,也能让人豁达地对待生活。然这两位圣人此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即“爱人”,即拥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要推己及人,及物,亦不强加于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人的精神就能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有了这种对天地万物的爱心,人就能产生博大的同情和无尽的宽容,也就寻找到了一种善良的对待人和自然的方式。 林语堂认为“中庸”是孔孟能实现用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的途径。“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中”,是恪守中正不偏不倚,“庸”则是“常”。中庸之道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蕴含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全面考虑,不执其一端,取其中而用,合情合理的处理各种情况,“讲情理者,其归结就是中庸之道”。林语堂特别强调“合情合理”,认为“近情,即承认人之常情,每多弱点,推己及人,则凡事宽容、容忍、而易趋于妥恰。妥恰就是中庸”。林语堂自言是“一团矛盾”,但是却以自我矛盾为乐,恰恰是因为他的中庸哲学在起作用。“我们如果把道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所以林语堂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平衡适度与和谐自然“采取较为近情、一贯而和谐的人生观”。易于知足、愿意包容,心态就容易归于平和、善良,幽默便产生。这便是一个人建立幽默人生观的核心条件。 另一方面,宋代之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沦为统治工具,其理性思考也走向极端,“儒家思想到了宋儒手里……有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信条,于是以后的儒家逐渐走向人性的反面,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儒家思想逐渐走向腐败和凝固,在理性的极端控制之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变得功利而严肃;对于名利的追求,更是使人们徒增压力。一个常要在其中遵循严格的理性的社会会使一个成年人觉得厌烦。到了后期的儒家,已经成了保守和极端理性的牺牲,少了基于人情的善意和包容,也便离幽默愈来愈远。“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以为调剂”,这种哲学就是幽默,它能让人们超脱世外,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 所以林语堂一方面认为儒家文化的“仁”,在道德感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宇宙的道德相和谐为主的,极具同情心和包容性。另一方面又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持批判态度。基于对儒家文化这样的认识,林语堂才认为人生既是严肃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来去匆匆、虚妄不定的过程,没有必要过分拘执。 二道:林语堂幽默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与儒家的理性思维不同,道家尚柔、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偏好自然与直觉,倡导寂静、保守、平和,注重亲近自然的神秘力量。林语堂说他天性近乎道家,而多过因信仰而造就的儒家。在林语堂心中道家地位极高,老庄和道家思想被他推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美学,因为道家文化赋予了中国人随遇而安、返璞归真、知足乐观的精神,“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超脱派”,“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所以可以说老庄哲学是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道家文化对于林语堂的幽默观的形成也可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道家文化的尚柔不争精神所赋予人的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和超然世外的浪漫情怀,给幽默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林语堂向往从容、恬淡、和谐的人生境界,推崇自由的人性和快乐的人生,其幽默观的本质属性就是以宽厚同情之心对待人生的一切,不为外物所役,凭借智慧以及自足的内敛和超然境界,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和成败得失,而这些恰恰都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另一方面,道家文化热爱天地自然,追求艺术品质,它的思想内涵更接近于人性,更具有活力。道家文化追求简 李玉娥 摘要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心内涵是对失败之境中的人或物的怜悯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相对认同,是追求闲适的快乐哲学。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仁学中庸,道家的超然知命,佛家的怜悯洞悉,还有基督教的博爱奉献。它们相互融合汲取,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林语堂独特的幽默观。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儒道佛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12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