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包括笔记、习题、各院校历年真题等)

人文地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理科学与研究进展

什么是地理,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地理词源及含义

1、词源

中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周易系辞》公元前11世纪

古希腊文:“h&e-rc;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前192)

英语:geography 源于希腊文的音译。

2、含义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东汉.王充)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唐.孔颖达)

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78)

英语Geography是“地球描述”之意。

3、辨析

地——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理——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性。

地理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常讲的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些情况的学科。

二、地理学的定义

国外定义举例:

《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德国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科学。

法国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美国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苏联贝格尔:地理学是关于景观的科学。景观是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综合体。

国际地理学大会(1980):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国内定义举例:

《现代汉语词典》:地理学是以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理环境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概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吴传钧、郑度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

陆大道、白光润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高校地理教学指委: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科学。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理事物(形成:地域化和景观化原理,特征:环境性和区域性,分布:静态和动态特征,前者指地域结构,后者指地理过程)

→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环境)

→地理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五地理科学的学科特征

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软科学性工程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

(一)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

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

均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

(三)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综合性还表明:

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四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领域:

地理学:

二分法: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基本规则:归纳与演绎;定性定量之辨

第3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之前

特点: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

事件:

1、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3、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1)洪堡

①《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

②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因而被公认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

③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

(2)李特尔

①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

②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③他的《地学通论》(19卷)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时间:19世纪下半叶——二战之前

特点:用一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获得科学的解释

1、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

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行为革命;遥感技术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4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地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在1840年以前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古代时期。

1. 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周易》中提出了“文明以止,人文也”的概念。并述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论点。此外,在《诗经》、《尚书》、《周礼》等著作中,也都可以看到有关人文地理知识的记载。《尚书·禹贡》一书,以仅1207个字的篇幅,提出中国分为“九州”的观念,并分别阐述了各州的山川形势、自然景观、土镶分布等地理环境,还记载了方域、物产、田赋、交通、民族等人文现象。该书堪称带有地方志雏型的人文地理著作。中国早期人地关系的四种基本思想

一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萌芽。《礼记》中指出:“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

二是人定胜天思想。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

三是天人相关论。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还在《天论》中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言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四是因地制宜的思想。以管仲为代表,他在《地员》篇中指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反映出明显的因地制宜思想。

2. 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其《货殖列传》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分别记述了各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交通、贸易、风土和城市,以及地区差异等,便于人们认识当时全国的人文状况,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谓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济地理著述。

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用郡、县两级政区体制,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统一地理学”的思想突出。为后世各正史的地理志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认为人与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的绝对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记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情况。

3. 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唐至清,我国以地方志为主流派的地理学得以广泛发展。各种类型的地方志数以万计,大量的记载描述了人文地理现象,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原始资料。同时,人文地理学的个别分支学科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比如,随着一些伟大旅行家及其著作的问世,旅游地理在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