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能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开始克服原始道德的狭隘性、简单性,日益成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的行为准则和主要手段。在奴隶社会还存在着与奴隶主道德相对立的另一种道德,即奴隶阶级的道德。奴隶阶级的道德在奴隶社会是属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本身也缺乏系统性。但奴隶阶级的道德也有许多可贵之处,如争取起码的做人的权利和大公无私、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道德规范,为后来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创建了优良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道德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类型。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以租税、徭役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经济和超经济的剥削。在政治上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和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农民虽然比奴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平等人格,但他们仍处于社会底层。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实质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而农民阶级道德则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以忠君孝亲作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忠君就是臣对君要绝对服从,君臣关系实质就是主子和奴隶的关系。所谓孝亲就是儿子要绝对孝顺双亲,不得违抗。此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厌恶劳动、卑视劳动人民,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道德是对奴隶社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与政治神权等外在强制力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强调人们的内心修养,从而使道德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这种更加精致的伦理说教,也更加具有欺骗性。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道德虽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体现出很多优秀的品格,如要求社会平等,勤劳俭朴,同情弱者等。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按现有文字记述应起于夏禹时期,而以社会思想文化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则始于孔子的终身致力而为,然后是孟、荀、董、程、朱的发展丰富和经院形式地实践演绎。

三纲五常的意义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孔子把伦理道德的“仁”、“礼”观念看成是一种无社会现实各领域结构关系、无历史发展抽象绝对化地政治存在就是片面地社会存在观念,期望“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就不是可实践的社会指导思想,孔子一生抱负终成遗憾就理之所以了,在失去了应有可能的观念依据的人本体的现实存在,往日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体已不是应对新的、伦理形式的代表本体。

孔子理念传播的伦理仁义,在汉朝武帝即位及之后得到了重视,经董仲舒以系统化和实践形式化,他的理论以提出“三纲五常”为代表,即: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社会中实践秩序原则的分类,“五常”是实践的伦理道德的原则内容。董仲舒从孔孟理念中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的五伦中分析认识判断应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最为普遍重要,“君臣”甚至可以泛意为全社会成员的对皇权的服从——只是君臣具有国家形式上组织性与序列性,“父子”是血缘延续的和人类社会延续的现实体现、是社会中自然伦理与社会伦理同一的序时传播;“夫妇”是婚姻血缘父系社会的肯定,是家庭责任权利义务的绝对性和权

威性的肯定。

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周礼、天官、九嫔》)。

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也就是要妇女既顺从又能干。

男人的三从四德(新三从四德)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礼"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就像鲁迅说的那样,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百姓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虽然有如“尽孝”等积极的成分,但它们的形式却又繁杂不堪,不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比如父母死后,要在坟头搭个草棚守孝三年,只准吃冷饭之类。比较典型的历史事例就是著名的清官海瑞,其声名远扬,堪称中国古代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典范。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人。由于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接受了一个陌生男子给的食物,他便认为自己的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礼教规定,便下令赐死自己的女儿。

封建社会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一、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二、裹脚缠足。

三、求神拜佛。

四、求长生不老。

五、三纲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六、存天理灭人欲。否定人的欲望。

七、太监必须自宫。

八、上下级见面需行跪拜之礼,落后之极。

例子:

产于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受中国封建儒家思想及当时程朱学说的影响,小说中无时不反映出忠君、孝父、仁政的思想倾向,那时的伦理道德无疑成为人的本质特性。从整篇小说中所反映出的“拥刘反曹”倾向,就可窥视出作者已经在用伦理道德判断来代替了历史的客观判断,作品中反复强调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是“大汉亲系,仁义布于天下”,而曹操则是吴姓之人,“挟天子已令诸侯”这种倾向正是封建统治思想及用伦理道德来刻画人物,而事实上西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此时用一个政权去代替另一个政权,改朝换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曹操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无疑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况且曹操的确为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反之刘备就才能而言不及曹操,而作者为何把思想感情及同情心寄予刘备,这显然是伦理判断临驾于历史判断之上的原因。

资本主义道德

自由、民主与人权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 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比法律等要早的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德的分离。例如: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合乎道德的,并且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而被统治者则认为“均贫富,等贵贱”是合乎道德的。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 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呢?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的内容就是权利与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而道德的内容是人们关于一种行为是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凡是善的、公正的、诚实的,就是道德的或者说有道德行为;凡是恶的、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缺德的行为。道德的本义就是一种评价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便有了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情感等概念。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评价世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从而也使人们有效地认识和规范自己的人生,即把道德评价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命令,扬善抑恶,达到完善自身的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 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 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一一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是上天(神)的赐予。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 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 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代赞扬的一一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 史上的黄金时代”一一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 由于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所以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气。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还处于更高的地位。摩尔根说,易洛魁人氏族中的妇女,在必要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使酋长们遭到“折角”的命运,即把他们降为普通的士兵。而酋长选举的提名也往往操纵在妇女的手中。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具有两重性。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的看成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理想的,无限美好的,而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建立在氏族部落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淳朴的原始社会道德,分裂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奴隶主还有人身依附关系,成了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成为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与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与部落得共同利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得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得平等,就是原始社会得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得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得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瞧成就是粗野得、残暴得,也不能无限美好得,而应进行历史得具体 得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与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与平等民主得高 尚美德与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得方 面,最突出得就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与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得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得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得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得道德就是奴隶社会得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得绝对屈从与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奴隶主道德得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得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就是合乎道德得。其次,鄙视劳动与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就是奴隶主阶级得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得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她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瞧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就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得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得阶段与必然付出得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得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得道德规范、道德命题与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得道德思想体系。道德得社会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得特点,开始克服原始道德得狭隘性、简单性,日益成为调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 首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句,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句是说明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知道,法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不同,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比如,做公共汽车的时候,上来一个老大爷,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他让个座。这时候,法律有没有规定不让座不行啊?没有,这时候靠的是我们内心的自觉,不让座给他心里会过意不去,这就是道德在发挥作用。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同时,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 第三句,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句说明的是道德的结构,道德包括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从每个人身上的品德抽象出来的;如果把道德具体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品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在具体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的题目是“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偷钱为哥哥交学费的弟弟叫章刚,河南人,他看父母为了供他们三个孩子上学历尽辛苦,16岁时决定先让哥哥读书,自己退学打工补充家用。1998年哥哥章涛在郑州复读的一年里,母亲替人家包饺子,父亲卖报纸、看自行车,弟弟挂广告牌、当业务员,全家人含辛茹苦来支持哥哥。 1999年8月,章涛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但9000元学费没有着落。于是,家里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卖地卖猪,东拼西借,到章涛9月9日出发时,也只凑齐了5000元。父亲9月7日中午,给在郑州的章刚打了个传呼;说哥哥上学还差钱,而明天就要上路了。那天晚上,章刚正好看到从外面追款回来的同事小徐在宿舍点钱。他想了想不敢偷,但又想打工挣钱太难了,而家里又急用这笔钱。他反复地想,睡觉的时候跑到了楼顶上,想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决定从人家床头把钱偷走。他心里是想拿到钱让哥哥先顶急用,然后再还,包里面有45756元现金。 9月8日清晨,郑州管城区公安局接到报案,10号三名警察就到了上海。据哥哥章涛回忆,他们和自己是前后脚到的。“十几个小时,就让我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也不说弟弟

最新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汇编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起源、形成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2011-10-24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 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 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 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 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 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 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 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 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 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 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水平阶 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 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 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 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 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 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 她的命去偷药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https://www.docsj.com/doc/6716198134.html,/s/blog_6d64c4c90100mlfz.html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了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的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刚刚命悬一线,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千钧一发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一个父亲对智障儿子的不离不弃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同时也使得他在忠诚职业和救护亲人的抉择面前实现了两全其美。 【案例解析】 这个牵动人心的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秒钟,但呈现出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展示道德力量的生活场景。普通的扳道工人并没有给我们展示他的豪言壮语,他就像我们身边的许多普通人一样,按时上班下班,靠自己的工薪来养家糊口。实际上他还没有普通人那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的拖累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压力。但是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对自己的孩子始终不离不弃。在工作岗位上,他始终牢记着列车进出站的时间,靠他的那双手在准确的时间里把道岔一扳,列车便有序运行,载着人们平安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在家庭生活中,正是由于他对亲人的关爱,也使得这个智障的孩子慢慢地拥有了一些处理问题的能力。道德元素在这个普通个人身上不断地积淀并活化。救护孩子和保证列车安全都是善举,都是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平常生活的历练,没有对道德的坚持,结果就不会这么完满,即便这个父亲做出了保护列车而舍弃儿子的选择,人们在赞叹他的人生境界的同时也仍然会感到遗憾,因为保护儿子的生命也是神圣的道德责任。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演进嬗变的过程中,道德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力量品格。从外在的方面看,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动力,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从内在的方面看,道德渗透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活动中,是人的善良品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好情操的展示,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体现,是生命境界的标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