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

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案例分析: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问题: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讨论: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概念: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集中表现:

↗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社会调控:

↗“文”—教育、习俗、宗教、艺术、道德。

↘“武”—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如果道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维护这个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封建社会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借以巩固封建制度。资产阶级兴起后,则抨击了封建道德压抑人性,不合理性,而大力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也是着眼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稳定。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推而广之,班级、学校、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宽泛的,简单地说,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很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知识技能被什么样的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的问题更重要。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调控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类道德发展中的各种类型,都是一定时代特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作为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境遇、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的反思的产物,包含着某些合理的认识和反映社会发展一般要求的积极成分。这些合理的的认识和积极的成分应该得到重视,使之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有历史创造的宝贵的思想资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它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在于,不仅是适应新的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对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批判继承的结果。一方面,与历史上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又是对历史上已经过时了的道德类型的超越和提升。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

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而这一结合的核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加快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以迅速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道德风尚。为此,就必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结合关系的历史特点,以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在相互作用于、相互促进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促使传统道德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使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观念,如公平竞争、互利互惠、尊重个性的道德原则。才能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利益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通俗地讲,道德就是能够为他人“服务”,也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献身精神,或者说“服务精神”,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其态度和立场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又总是同他们的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相联系,总是同他们的道德是为什么人服务联系在一起。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经济建设最终是要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的。我国目前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已经建立。在所有制的形式上,我国虽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既为社会、为他人劳动,也在为自己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了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分配领域中,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特别是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服务,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能动作用,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扶危济困、帮贫救难,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高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和睦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氛围。从社会政治制度看,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可见,“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围绕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体,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该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法经营、敬业爱业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做好服务。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商品生产者为个人利益而工作,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满足社会的需要,结果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实现。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这也就是说,他是不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很多人提出了“顾客是上帝”、“客户是中心”等口号,实施了“顾客满意”战略,简称“CS”战略。“CS”是“顾客满意“的英文缩写。“CS”兴起于90年代的美国、日本等国,是一种全新的行销战略。它要求企业以顾客为导向,建立优质服务网,让顾客感到百分之百的满意,从而使企业效益倍增。这说明,即使是在一般市场经济中,极端利已主义也是行不通的。

问题:现时代,实践为人民服务是否必要?是否可能?现实中,一些人却对提倡为人民服务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物质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合时宜了,甚至把为人民服务改成“为人民币服务”。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仍然是必要的。在我国,有不少深谙国情和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就是这样做的。在美国西点军校里,挂着许多各国英雄的画像,其中就有中国的雷锋。他们把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看作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认为这是一个军人应该具备的思想。一些美国记者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文章,建议美国人都来看看这部影片。文章说:“在一个物质享乐主义快速取代理想主义的世界里,乔安山的美好德行可能会暂时受到轻视,但总有一天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并不等于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为人民服务。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粗制滥造,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损人利已。这就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江泽民说:“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越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市场自身的一些固有弱点和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金钱价值泛化等),才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动力源泉和价值规范,才能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实践为人民服务是可能的。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是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高层次的要求,表现为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这是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要求。在这方面,我党老一辈革命领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任共和国总理的26年中,始终把自己摆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为人民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日理万机,废寝忘食,每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超过二十小时。所以人们说,周总理是累死的。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后,人们以最隆重的方式悼念他,十里长街,数十万人垂泪为总理送行,诉不尽对总理的悼念之情。周总理已经和人民永远融为了一体,他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我们党的领袖是这样,广大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在六七十年代,我国曾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式的先进代表,现在又有新一代人民公仆的典范孔繁森。孔繁森家在山东,家中有年近九旬的老母、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动过大手术的妻子,家里确实离不开他,但组织上决定他支援西藏,他二话没说,十年间二度进藏,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国海拔最高的西藏阿里地区忘我工作,艰苦奉献。为了寻找阿里地区发展优势,他几乎跑遍了全区所有的乡。他关心群众疾苦,不顾自己身患重病,为群众送医送药送温暖。他不能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却收养了二个藏族孤儿。他说:“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2)爱岗敬业,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遍性要求。还表现为,在与人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在人民需要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立足本职,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李国安是一名团长,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如普通工人徐虎、李素丽就是其中的代表;同志间相互关心、爱护、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救困也是为人民服务;个体户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不损害他人利益,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取得正当利益,他的行为同时也是为他人服务的,这种既利己也利人的行为,在道德上应当给予肯定,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如果说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困难的话,做到爱岗敬业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对全体公民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切实可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生曾有过一段对话。学生问:老师,一滴水如何才能使它不干涸?柏拉图说:很简单,把它放到大海里。这段对话对我们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很有启发。个人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而人民群众则是汪洋大海。作为个体的人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在人民群众集体面前,个人如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很快干涸。因此,只有将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纳入集体实践的洪流之中,才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目的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2、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的价值取向。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即为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而献身。当然牺牲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个人作出牺牲,更不是任意地要个人不论在

什么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即自我牺牲是有条件的必要的牺牲:一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失去正当性,不牺牲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二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是正当的,现时不能满足与实现,而且不牺牲个人正当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这种牺牲表现出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包括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发挥和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获得的个人利益。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必要时牺牲集体利益来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诸如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等,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这样境界的人绝不是说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而是说已经形成了自觉地、一贯地、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要表现在真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境界的先进人物身上,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在思想上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行动上总是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集体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而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是一种可以达到而且有些人已经达到的境界。

其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即为人民服务。具有这样境界的人,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时,愿意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因考虑个人利益时,能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牺牲。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很多人民群众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其三是公私兼顾,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或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1、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共产党不仅肩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肩负着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还肩负着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重任;要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要在党内坚决实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批判、清除旧的、落后腐朽的道德观念,率先践行共产主义道德,自觉地把自己所献身的那个事业所要求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共产党员应当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为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时刻准备牺牲个人的利益。

2、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标准

第一,以党的政治利益作为至上的价值标准

第二,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

第三,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

第四,以他人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l)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基础结构和分配形式不同,决定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内容的不同。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需分配;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

(2)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特征要求是不同的,道德必然要受到社会现实进程所制约。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阶段性,而共产主义道德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留的因素,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道德。

(3)道德的一部分内容不同。共产主义道德观要求为他人、为集体、为全社会无私地奉献;社会主义道德则要求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内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4)道德的层次不同。共产主义道德是先进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它所要求的是共产党员和社会先进分子达到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对低一层次的,是要求全体人民努力做到的。从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这些主要区别可以看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生活、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极其意义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0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第一,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把自身生活放置于具体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中去。第二,大学生道德修养要

从自身的道德行为中体味道德,内化道德。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道德知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第三,大学生应自觉地从自身所学的知识中实现道德修养。

第四,大学生应自觉把握几种主要的途径进行道德修养。(1)重学。(2)自省、克己。(3)慎独。(4)力行、积善。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

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

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

课堂讨论:如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案例:让美德占据灵魂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谔,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

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组织学生讨论,由教师总结)

学习思考:

1、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6、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https://www.docsj.com/doc/1a5652617.html, 1月17【生平】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0.25- 1987.01.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

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 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1月17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理论】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 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比法律等要早的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德的分离。例如: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合乎道德的,并且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而被统治者则认为“均贫富,等贵贱”是合乎道德的。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 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呢?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的内容就是权利与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而道德的内容是人们关于一种行为是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凡是善的、公正的、诚实的,就是道德的或者说有道德行为;凡是恶的、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缺德的行为。道德的本义就是一种评价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便有了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情感等概念。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评价世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从而也使人们有效地认识和规范自己的人生,即把道德评价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命令,扬善抑恶,达到完善自身的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 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 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一一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是上天(神)的赐予。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 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 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代赞扬的一一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 史上的黄金时代”一一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 由于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所以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气。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还处于更高的地位。摩尔根说,易洛魁人氏族中的妇女,在必要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使酋长们遭到“折角”的命运,即把他们降为普通的士兵。而酋长选举的提名也往往操纵在妇女的手中。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具有两重性。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的看成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理想的,无限美好的,而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建立在氏族部落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淳朴的原始社会道德,分裂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奴隶主还有人身依附关系,成了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成为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与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与部落得共同利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得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得平等,就是原始社会得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得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得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瞧成就是粗野得、残暴得,也不能无限美好得,而应进行历史得具体 得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与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与平等民主得高 尚美德与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得方 面,最突出得就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与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得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得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得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得道德就是奴隶社会得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得绝对屈从与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奴隶主道德得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得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就是合乎道德得。其次,鄙视劳动与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就是奴隶主阶级得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得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她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瞧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就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得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得阶段与必然付出得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得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得道德规范、道德命题与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得道德思想体系。道德得社会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得特点,开始克服原始道德得狭隘性、简单性,日益成为调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 首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句,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句是说明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知道,法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不同,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比如,做公共汽车的时候,上来一个老大爷,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他让个座。这时候,法律有没有规定不让座不行啊?没有,这时候靠的是我们内心的自觉,不让座给他心里会过意不去,这就是道德在发挥作用。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同时,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 第三句,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句说明的是道德的结构,道德包括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从每个人身上的品德抽象出来的;如果把道德具体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品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在具体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的题目是“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偷钱为哥哥交学费的弟弟叫章刚,河南人,他看父母为了供他们三个孩子上学历尽辛苦,16岁时决定先让哥哥读书,自己退学打工补充家用。1998年哥哥章涛在郑州复读的一年里,母亲替人家包饺子,父亲卖报纸、看自行车,弟弟挂广告牌、当业务员,全家人含辛茹苦来支持哥哥。 1999年8月,章涛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但9000元学费没有着落。于是,家里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卖地卖猪,东拼西借,到章涛9月9日出发时,也只凑齐了5000元。父亲9月7日中午,给在郑州的章刚打了个传呼;说哥哥上学还差钱,而明天就要上路了。那天晚上,章刚正好看到从外面追款回来的同事小徐在宿舍点钱。他想了想不敢偷,但又想打工挣钱太难了,而家里又急用这笔钱。他反复地想,睡觉的时候跑到了楼顶上,想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决定从人家床头把钱偷走。他心里是想拿到钱让哥哥先顶急用,然后再还,包里面有45756元现金。 9月8日清晨,郑州管城区公安局接到报案,10号三名警察就到了上海。据哥哥章涛回忆,他们和自己是前后脚到的。“十几个小时,就让我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也不说弟弟

最新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汇编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起源、形成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说课讲解

思修4.1道德及其历 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 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比法律等要早的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2011-10-24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 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 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 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 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 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 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 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 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 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 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水平阶 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 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 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 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 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 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 她的命去偷药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https://www.docsj.com/doc/1a5652617.html,/s/blog_6d64c4c90100mlfz.html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了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的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刚刚命悬一线,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千钧一发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一个父亲对智障儿子的不离不弃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同时也使得他在忠诚职业和救护亲人的抉择面前实现了两全其美。 【案例解析】 这个牵动人心的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秒钟,但呈现出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展示道德力量的生活场景。普通的扳道工人并没有给我们展示他的豪言壮语,他就像我们身边的许多普通人一样,按时上班下班,靠自己的工薪来养家糊口。实际上他还没有普通人那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的拖累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压力。但是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对自己的孩子始终不离不弃。在工作岗位上,他始终牢记着列车进出站的时间,靠他的那双手在准确的时间里把道岔一扳,列车便有序运行,载着人们平安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在家庭生活中,正是由于他对亲人的关爱,也使得这个智障的孩子慢慢地拥有了一些处理问题的能力。道德元素在这个普通个人身上不断地积淀并活化。救护孩子和保证列车安全都是善举,都是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平常生活的历练,没有对道德的坚持,结果就不会这么完满,即便这个父亲做出了保护列车而舍弃儿子的选择,人们在赞叹他的人生境界的同时也仍然会感到遗憾,因为保护儿子的生命也是神圣的道德责任。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演进嬗变的过程中,道德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力量品格。从外在的方面看,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动力,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从内在的方面看,道德渗透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活动中,是人的善良品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好情操的展示,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体现,是生命境界的标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