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步骤三种禅修

八步骤三种禅修

八步骤三种禅修——济群法师2015年3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真诚、认真、老实 5

二、认识八步骤 11

1.前三步 14

2.第四步 21

3.第五步 22

4.第六步 23

5.第七步 25

6.第八步 25

三、观察修与安住修 28

1.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3 2.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33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37

4.观察修在《道次第》中的运用 39四、八步骤三种禅修 42

1.观念的禅修 44

2.心态的禅修 46

3.生命品质的禅修 47

五、座上修和座下修 49

附:

八步骤三种禅修(修习纲要) 53

一、观念的禅修(一到四步) 56

二、心态的禅修(五到六步) 58

三、生命品质的禅修(七到八步) 60

4

2015年,菩提书院的整个工作要回归核心,即传承并传播三级修学。书院各个部门,不论辅导、修学,还是传灯、慈善,都要围绕这个共同的核心。其中,辅导工作又是传承三级修学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有效落实三级修学?重点就在于十八字方针,在于八步骤三种禅修。所以,我们要把认识和运用十八字方针,作为辅导委培训的重点。从辅导员、实习辅导员到辅助员,都要掌握相关内容。如果辅导员都不能掌握十八字方针,不知如何运用八步骤三种禅修,怎么能带好一个班,并指导学员运用?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和大家谈一谈。

5

一、真诚、认真、老实

十八字方针中,“真诚、认真、老实”属于态度模式,也是落实方法、达到修学效果的前提。那么,它对落实三级修学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很多人初进书院时容易产生的疑问。有些学员甚至会对此心生抵触:我们是仰慕佛法智慧来修学的,这个起点是不是太低了?我们是小学生吗?这也值得强调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特别针对今天的学人而设置的。当今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不真诚、

6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这种习惯和学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这正是很多人修学难以相应、不得受用的症结所在。不真诚,就会目标不清,不知学佛是为了调心治病;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不老实,就会四处攀缘,今天接受这种治疗,明天尝试那个配方,尚未看到疗效就不了了之。总之,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在《道次第》的闻法轨则部分,讲到闻法要离三种过、具六种想,这和书院所说的“真诚、认真、老实”到底是什么关系?

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因为无明,使我们的认识受到感觉、情绪和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因为我执,又会以自我为中心,

7把自己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当做真实,并执著于此。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但这个感觉是错误的。所以,人要改变自己非常困难。除非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

佛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但它究竟能对我们产生多少疗效,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我们惟有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佛法,改善生命。否则就会像覆器那样,虽然法雨普润,却依然活在自我的感觉中,滴水未沾;或是像垢器那样,把所学的一切都用自我感觉改造过,成为“我的法”,而非佛的法。

具六种想,则是“真诚、认真、老实”的重要基础。在学佛成为时尚的今天,不少人只是将

8之作为一种爱好,就像品茗、闻香、听琴那样,不过是生活的点缀而已。之所以这样,关键在于没有“于己作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医师想,于教法作药物想,于修行作疗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正法起久住想”。在这些认识中,最重要的是病者想。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是生死轮回的重病患者,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如果不能生起这一认识,学佛必然流于表面,是不可能相应的。只有看到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存在重大过患,看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才会寻医问药,积极治疗。进而认识到,佛法是药物,法师是医生,修行是治疗过程。具备这些认识,才能建立“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

9

那么,这种修学态度和“理解、接受、运用”又是什么关系?

比如理解,有错误和正确之分,有肤浅和深入之分;比如接受,有少量接受和全部接受之分,有勉强接受和欣然接受之分;再如运用,有偶尔运用和经常运用之分,还有生搬硬套和任运自如之分。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正是取决于“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取决于能否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如果是覆器,佛法根本就进入不了心田,哪里谈得上理解?如果是漏器,无论接受多少法都会流失殆尽,无法积聚为改造心行的力量;如果是垢器,接受的法都会被自己处理过,不能产生应有的正向作用,甚至成为烦恼的增上缘。

10

所以说,态度模式决定了我们对法的“理解、接受、运用”,也决定了我们对法的受益程度,即能否通过学佛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

11

二、认识八步骤

关于如何修学,书院首先提出了有关态度、方法、效果的十八字方针,进而提出八步骤三种禅修。后者是对十八字方针在修学运用上的概括,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结果。其中,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后四步则是通过传承佛法来改造生命,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对于三级修学每一课的内容,只有理解之后,知道其中讲的是什么,才谈得上接受。如果不曾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哪怕听得再多,仍是活

12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真正和法产生连接,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理解、接受、运用”就是通过心相续来传承佛法,完成生命的改造,进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对八步骤的概念,书院学员应该不会陌生。但具体怎么运用?并不是人人都很清楚了。其实,八步骤就是一种方法论。简单地说,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

学佛大体有两种误区。一是偏于理论,知道很多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只是纸上谈兵,和安身立命关系不大;二是盲修瞎炼,每天忙于功课,总在念着拜着,但内心烦恼依旧,把学佛和生活打成两截。

须知,佛陀一生应机设教,都是为解决众生

13问题服务的。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当做理论,或是修行技术,乃至生活方式,都是不完整的。

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佛法的常规修行理路,有八正道、闻思修、信解行证,及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等。这些方法包含在众多典籍中,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共同路径。但对今天的学人来说,仅在文字上理解这些经典就存在障碍,要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此,我根据现代人修学的需要,概括出八步骤三种禅修。其中,包含了从理解法义到思考人生、形成认识,进而落实心行、改善生命品

14

质的过程。不仅是一套有效的修学方法,同时还蕴含着学佛所要达到的结果。

1.前三步

八步骤的前三步非常关键。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这是修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以往的学习方式,通常是总结段落大意,现在比较流行做思维导图。关于这个方法,我三十年前在广化寺读《四分律行事钞》时就已开始使用。《行事钞》由道宣律祖编著,共三十篇。每篇涉及一项内容,包括出家人如何受戒、安居、依止师长等等。我每读完一篇,就做出相关的思维导图,使整个纲领一目了然,知道其中到底要说什么事,

15这件事该从哪些方面去做,等等。

书院有不少教材来自我的历次演讲,其中,有些是音像资料,有些已整理成书。不论哪一种,都会有相应的结构。比如从若干方面来谈这个问题,每个方面大概讲些什么。整理成文后,一般会有若干层级的标题。现在编写的同修班辅助材料也做了思维导图。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方便。

但光看目录和思维导图是没有内容的,还是不清楚它到底要说什么,这就需要回到相关的音像和书籍。书院为什么要求我们把每课内容学习三遍以上?其实,这是“理解”的最低要求。如果不是观听或阅读三遍,很难理解其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学员认真学习

16后的共识。

读一遍的时候,可能感觉知道得差不多了;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许多之前忽略的内容;读第三遍的时候,又会发现之前的学习还有遗漏,还不够深入。如果继续下去,其实还会有新的领悟。哪怕之前的三遍已经学得比较扎实,在内容上完全没有遗漏,但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在加深,对同样的内容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或许有人会觉得,有必要这样吗?对不少人来说,从一段话甚至一个句子中,也能了解一些佛法道理,从中有所受用。但我们要知道,这种接受是不完整的。真正学佛,不仅是让自己的烦恼稍微少一点,让心稍微安静一点,而是要从迷惑走向觉醒,从轮回走向解脱,这就必须对法义

17有完整、准确、透彻的认识。这三项标准缺一不可。

首先是完整。比如《佛教的财富观》,是要告诉我们财富和人生的关系。内容包括“怎样看待财富、财富与道德、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怎样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等方面。由这些问题,构成对财富的完整认识,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方面。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影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其次是准确。这就必须反复地观听和阅读,理解其中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所以,三遍是基本要求,要准确理解,其实需要读上更多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为经验之谈。更何况,佛法博大精深,很多道理都是层层展开的。随着修学的提升,你再去读,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应该多听闻,

18多思考,确保理解没有偏差。

第三是透彻。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法义,对它到底要讲什么了然于胸,佛法智慧才会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否则就会浮在表面,好像知道了,但知道的只是皮毛,没有真实力用。书法有个标准叫“力透纸背”,学佛也是同样,要把法义深深镌刻在心中,念念不忘,才能在境界现前时有效运用。

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现实层面。佛法能不能用得起来,首先取决于理论层面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透彻。具备这个基础,才能在现实层面去对照、检验并接受。比如无常,有关于无常的理论,也有关于无常的事实。我们学习的所有理论,都要到现实

19中去反复观察,一一验证。

佛法讲无常,现实到底是不是无常的?讲人生是苦,现实到底是不是苦的?讲金钱是毒蛇也是净财,现实中到底是不是有这样两种面向?所有问题,我们都要回归到现实中加以对照,只有这样,才能把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

我们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所有的痛苦、轮回、颠倒,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我们本来拥有无价珍宝,却一无所知,只能流转生死,乞讨度日。这是何其可怜的人生!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套理论,让我们掌握一些知识,而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所以在学习书本理论之后,必须联

20系现实进行观察,由此建立正见,也就是观察修。

由无明建立的错误认识,给生命带来了无穷过患。现在,我们需要传承智慧的认识来替换它。这种智慧不是复制进去就行了,那是不能生根的,对境现前,很可能就随风飘零,根本无力抵御。只有通过观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确如佛法所说,而非我们原来认识的那样,才能对佛法心悦诚服。那样的认识,才会深深镌刻在心田,任凭风吹雨打,考验重重,都不再构成干扰。

在近四十年的学佛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佛陀简直把人生道理说尽说透了。有句话叫做“世间好话佛说尽”,这个好话,就是真实语,智慧语。所以,佛法是靠智慧而不是别的什么折服我们。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在给别人介绍佛法时,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