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设备和师资等办学资源与花都企业共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2010年市政府又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粤宝丽企业集团等具有良好合作育人基础的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多种形式企业冠名的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机制。联合120余家企业组建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在企业获利中求学院发展的紧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政、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合作学院。以缔结协议、制定章程为纽带,分年度与合作基础良好的花都区企业共建机械与电子学院、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学院、铁道电气化学院及现代运输学院等4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形成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上有重大突破。

政、校、企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合作为基石,组建政府指导、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机制,通过建设组织结构三层次、内部管理三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等“333”规则,营造企业广泛参与、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校、企协力,完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共同发展为动力,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以师德引领、利益激励为抓手,明晰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强力推进双师素质建设,精心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政、校、企互利共赢,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支持,实现合作共赢;以组建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为契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以有为之源,主动之为谋政府支持之力,争取市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稳定发展,为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动力支持。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共建合作学院,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变学校独立办学的体制,主动联合有多年订单人才培养基础或有大量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学院、铁道电气化学院、现代运输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等4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实现“1+N”(即学校与N个企业)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构建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管理机制

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董事由合作单位推荐及吸纳部分高教管理专家和教师代表组成。董事会拥有章程制定和修改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权利,负责确定合作学院发展规划、制订资源筹集目标、寻找合作项目、组织技术研发、建设双师团队、搭建实训与就业平台。

与相关企业成立专门工作办公室,负责4个合作学院的调研、筹建、章程起草及董事会系列运作制度的建立(合作学院结构如图3-2-1-1)。合作学院依据企业生产流程设置市场部、生产部、项目部,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项目部、生产部统筹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组建教师工作室,突出高职学院实践属性,实施课程归口

教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利于服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设置监事会保障董事会成员各方权益最大化。

图3-2-1-1

合作学院结构图

(2)落实合作学院互利双赢驱动机制

定校企责任创合作机制。校企双方依据董事会章程将合作学院发展纳入各自建设规划中。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培训,依据企业发展需求办专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企业依据产业规划,参与专业规划、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吸收学生就业,形成合作学院的吸引机制。

设专项项目定发展规划。学院划拨50万元专项调研经费,由企业主持,以合作育人为基础,收集珠三角产业、行业、企业的信息,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政策,形成调研报告,召开董事会专家论证会,确定合作学院专业设置与发展实施方案。

搭服务平台找合作项目。依托实训室建立30个骨干教师工作室,形成服务企业的平台,实现接受学生实训、技能竞赛培育与面向企业技术研发功能“三合一”。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至少引进或研发一项生产性产品或一个技术支持项目,并将其与工作室开展的技能培训、专利转化效益等内容一起纳入工作室考核细则中,推动先进技术应用。

设激励机制组双师队伍。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来积极争取广州市政府出台《企业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形成《校方师资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派制度》,设置50万元兼职教师技术创新基金,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吸引兼职教师带项目入校,建立1000名兼职教师数据库。

建实训基地搭就业平台。建立融入行业生产标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评价毕业生的制度,制定《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规定》等运行机制;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落实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保障订单学生在董事单位高质量开展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引进或研发生产项目,共建企业冠名实训基地(车间),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实现20%的学生在学院完成顶岗实习,形成校企共建基地、合作就业的机制。

(3)建立合作学院运行保障机制

实施成本分担和财务转移机制。合作学院董事单位间业务往来采用分列成本、承包经营的形式进行。对校企双方提供的场地、设备和实训师资均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合作企业的准入、考核机制。制定《合作学院企业准入评价标准》,符合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企业可以享受多样的冠名形式加入;对合作企业开展年度考核,完成预定目标的企业予以表彰与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对人才培养作用不佳的企业实行“腾笼换鸟”,保证合作学院良性运行。

完善合作学院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探讨校企双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商议解决办法,保障校企双方在办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培训、产品研发、技术转让、成果共享等方面的权益。

通过举办校企合作论坛、开展专项研究、建设4个合作学院、引入30项工作项目(具体内容见表3-2-1-1),以此探索校企合作董事会运行机制,实现由订单培养到合作学院合作育人,成为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

表3-2-1-1

合作学院建设进度表

2.做实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搭牢校企合作平台

在政府的指导下,对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和先进制造业,组建由政府推动,学院牵头、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广州轨道交通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设立秘书处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承担集团决策专题调研,制订系列制度,并在集团下设置教学、

学生和就业三个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建设组织结构三层次、内部管理三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等“333”规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职教职团框图见图3-2-1-2。

图 3-2-1-2

职教集团运行框图

(1)构建以紧密层为核心的三层次组织结构——奠定合作的基石紧密层。以合作发展为纽带,合作学院中的企业和长期存在订单培养等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规模企业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开展合作办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半紧密层。以职教集团章程为基础,在实习实训场所、员工培训、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有协作关系的行业协会、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开展合作育人、促进合作就业。

松散层。以职教集团章程为依据,发展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实施信息共享,以此构建办学形式多元化和合作的多层次。

(2)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三平台动力机制——形成育人的合力职教集团资源共享平台。依据集团章程,建立政府、区域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间信息互通、技术共用、设备师资共享平台,促进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全方位合作。

职教集团产学合作平台。依据互惠共赢原则,建立集团内技术研发中心,为轨道行业企业和广州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促进成员单位的技术换代升级。

职教集团社会服务平台。依据集团成员职责,成立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服务与推广中心,拓展集团社会服务的功能。

(3)建设以合作为重点的三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增加互动的生机

建成职教集团运行制度体系。制订集团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相关制度和以集团主办、企业冠名开展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及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接纳学院毕业生实习实训方案、师资培训规定等。

建好职教集团信息交流体系。根据集团运行要求高质量建设好集团网站、定期编印集团工作简报,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举办职教论坛,促进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培训鉴定等工作。

建立职教集团共建共享体系。集团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组织集团成员单位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参与培养方案等的制定。建立专业结构调整例会制度,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准确对接,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建

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考核体系,办好特色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期内,使职教集团内企业达到120家, 4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引进知名企业达20家,建立26个专业标准。探索在理事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合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职教集团资源建设进度表见表3-2-1-2。

表3-2-1-2

职教集团资源建设进度表

3.推动市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学院发展环境

在广州市政府将学院推荐参与建设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市政府从政策方面更大力度地支持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靠市政府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专门工作小组,与合作基础好的企业共建合作学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将学院建成为培养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国内一流工科职业院校。落实《广州市高职院校发展规

划》,将学院列为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建设院校及国家骨干校等。

完善顶岗实习保障机制。在总结学院为全体学生购买顶岗实习保险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及工伤保险规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在合作办学中的职责和权益。

建立高职教师评价机制。争取市政府设置高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职业能力建设专项研究任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出台《高职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企业优秀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落实多元化招生机制。制定《合作学院招生选拨办法》,2012年建立起轨道交通、先进制造类专业招生职业倾向测试评价体系,在4个合作学院实行“高中成绩+职业倾向测试评价”单独招生300人。建立《广州市属高职院校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制度》,以学分制为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010年政府牵头成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广州市主管教育副市长任组长,政、校、企三方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相关政策事务,建立合作学院董事会管理机制;2011年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条例等相关制度;2012年建立招生评价体系,实施合作学院单独招生。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合作育人机制

在订单培养的推动下,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发专门教材,聘请订单企业专家任教,实行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企业全程参与订单班教学及毕业考核。“量”企业需求之“体”,“裁”学生培养之“衣”,为企业提供急需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强化合作共建机制。通过合作学院董事会,理顺“订单”人才培养中的管理关系,完善共育合作体系,深化共管办学模式改革,将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学生实训项目,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形成成熟的“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建立工学交替教学机制。合作学院董事会聘请企业专家为订单专业带头人,享受学院专业带头人津贴、奖励等权利,成立企业人力部主管为组长的订单班质量评价组,专兼教师共同实施教学活动,落实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完善订单班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订单班管理体系,学生按专业、岗位、合作单位科学合理组班,确保订单培养从方案的制订到实施过程共管。

2010年基本建成较完善的“订单”培养合作体系。2011年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合作体系。2012年轨道交通类专业订单班人数达到毕业生75%以上、专业课程50%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 100%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职业标准、100%专业课程标准融入行业技术标准。相关建

设内容的建设进度见表3-2-1-3。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成为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示范。

表3-2-1-3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度

5.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推进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改革,以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任教为途径,创建与行业企业教师双向互派、联合培养机制;开发双师素质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系统,努力打造结构合理,校企共育共用共管、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建立教师与工程师的双向互派机制。建立《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研究制定《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细则》,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构建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每年实施专业教师

职业能力评价,每年安排不具备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按工期带项目脱产去企业锻炼实践,并充当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小秘书,协助完成企业现场的1/3专业教学任务;安排专业教师中10%能力强的到企业挂职提升;三年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

多措并举吸引兼职教师到校授课。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设置兼职教师政府奖励基金,开展兼职教师评比表彰活动;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设立企业“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兼职教师任教基金”,保证兼职教师待遇。建立企业责任机制,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及措施,落实企业员工继续培养的考核体系,形成由政府搭桥、董事会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三年内使兼职教师库总人数达到1000人,承担全院专业课程50%的教学任务。

加强在岗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制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双证书上岗实施办法》,建立实施《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形成《教师服务企业的评价体系》,大力培养4个合作学院的教师,三年内培养100名实践能力强的专任教师,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

专业教师的考核奖励和评价。学院每年划拨300万元作为教师专项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和下企业锻炼;设立50万元教师工作室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并实施教师认证制度,给与不同待遇和政策保障,对连续两年考核达不到双师素质的教

师实施分流转岗,对已认证的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起校企合作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3年建设,学院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显着提高,使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90%。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进度见表3-2-1-4;企业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表3-2-1-4

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进度表

6.拓展服务区域产业功能,构建社会服务机制

以服务为宗旨,构建服务社会的良性机制,建立培训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检查与评估制度,推行项目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着力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依托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建成功能齐全的先进培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

(1)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校企共建多形式的企业冠名的合作学院、教师工作室等管理机构,改革培训运行管理办法,构建培训工作的良性机制,面向行业企

业开展企业项目攻关,健全培训质量管理及保障体系,形成多功能的服务架构和组织体系。

(2)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

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以及铁路特有工种鉴定站等机构作用,依托学院建立的广州地区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华南地区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广东省轨道交通职教资源共享中心等3个中心,多形式为区域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0项,技术服务效益达800万,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3)多途径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成立志愿服务统筹办公室、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选拔、培训、管理、考核、评优等内容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巩固和拓展已有志愿服务工程,将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达万人次以上,形成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

搭建对口支援平台。成立对口支援协调办公室、指定对口支援联络员、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等措施开展面向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交流与合作,在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派出、对口支援学校教师来访、科研课题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学生联合培养等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充分发挥骨干院校建设成果的辐射作用。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招收60名以上境外人员来学院学习或进修,引进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双证书、双文凭的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建设期内,建成有利社会服务广泛开展的保障体系、开展技术服务100项、实现经济效益800万。社会服务建设进度见表3-2-1-5。

表3-2-1-5

社会服务建设进度表

(四)预期效果

1.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运行通畅、高效

以合作学院董事会、职教集团理事会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理念并不断深化。校企双方优势得以发挥、行业企业积极性明显提高;政府在校企合作政策优惠、教师准入与聘任、多样化招

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学院的办学活力显着增强,为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成功案例与实践模型,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2.合作学院成为校企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学院在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企业员工培训及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竭力支持企业发展。合作企业发挥在企业人才规划、经费与设备支持、先进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教师互聘互派等方面的优势,强力支持学院办学;校企双方成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实证和指导。

3. “订单培养”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着

订单培养的机制完善、制度健全,轨道交通类专业订单班人数达到毕业生75%以上、学生100%获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订单培养使教师更加紧密联系合作企业,专业实践、课程开发及技术研发等能力显着提高。建设期内,“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造就一批有影响的专家和技术名师,教师社会服务取得突出效益,开展技术服务100项,实现经济效益800余万。

(五)资金预算与建设进度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见表3-2-1-6,校企合作机制体制项目建设进度见表3-2-1-7。

表3-2-1-6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

万元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何平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

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很多学生因为校企合作而受益。但是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长久,这使得学生无法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技能,因此如何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各方考虑的重点问题。为此,主要探究了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谨此为有关人士提供借鉴。 标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多元化 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因素,但是只要各方通力合作,一切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目前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尤其是政府对此非常支持,在这一良好形势下,学校领导要积极地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以此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性奠定基础。 1政府扮演好桥梁角色 校企要想实现长久合作,政府的桥梁角色必须扮演好,换言之,政府对校企合作要足够重视,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以便能够规范校企合作,同时还应该成立相应的委员会组织,以便能够及时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能够将学校与企业中的优势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市政府应该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企业会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告知学校,而学校会依照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由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在这个集团中企业与学校就像是一家人,互相促进、互相进步。 总之,政府在职教发展上要提供保障措施,政策上要有一定的优惠,管理上要提供大力支持,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体化、立体化、品牌化的格局,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市政经济发展的一份子,成为当地教育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2校企签订协议定向培养人才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尝试着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依据企业的现实需要来定向培养人才,这一举措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在订单培养方面都加大了投入。据调查了解,某些城市的职业院校基本上都与省内的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而且有很多都是长期协议,人才培养效果可以说非常显著。 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之后,企业自然会将自己短缺的人才告知企业,学校自然就依照企业需要来设置教学科目,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就可直接就业,避免了学生所学无用的尴尬。例如,某职业院校与某集团长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后,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两千名左右的人才,这其中不乏业务骨干、高管等,而该集团则累计给该学校毕业生发放了上百万的工资,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双赢。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t first reform the sources of funding chann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of inter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terprise should from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to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value and benefits; and so, in order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urpos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communit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地构建与实施(20201229172124)

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案例 一、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剧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使教学与生产达成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最佳途径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相继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递增这一契机,在宁夏率先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重构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将成为巩固校企合作的实施成果,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举措。 二、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目标 通过构建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校企合作由原来的实训性合作拓展到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 案的制定等,促成校企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共享,使在校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高度融合,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需要,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立体式校企合作目标。 三、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安图县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校企合作是学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与国内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机构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招生安置处,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调校内合作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及管理;

(三)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及统计、总结等工作; (四)负责对校内合作单位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履约实施情况; (五)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它事项。 第二章合作 第四条条件 (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 促进教学、提升科研水平,带动学校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 (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 1、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或技术; 2、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

3、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 第五条审批 (一)提出申请 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部门在与意向合作单位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前,需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 (二)审查 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校企合作项目初审后,提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查,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部门职责进行相应审查。 (三)批准 校企合作项目审查后,提交校长审定通过,由校长代表学校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后生效。 第三章管理 第六条日常管理 每学期末,对口联系部门应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上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登记。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学院形成院、系、专业三级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增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简称系企合作理事会),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顾问单位、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会成员单位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理事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经委员会大会表决后产生。 秘书处设在学院校企合作处,秘书长由该处负责人担任;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和行业企业相关领导组成,主任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与学院专家组成,主任由学院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由系领导、行业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组成,理事长由系主任担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由系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主任由系负责人担任。 一、校企合作处工作职责 1、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 2、制定全院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督促、检查各教学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组织引进企业,组织实施学校投资额度较大及跨系(部门)的校企合作项目。 5、协调各系对学院已有合作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6、研究并推广适合我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7、校企合作合同管理。 部门负责人:田平联系电话:8126002 二、教学系校企合作负责人工作职责 1、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总结。 2、按学院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组织实施本系的产学合作项目。 4、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院级校企合作项目。 5、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维持与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 6、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全院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资料归档及管理。 定义、符号、缩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宏观调控。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问题出现时常常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协调,政府应当促进双方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政府要兼顾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对合作企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技能人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加强统筹,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为了加强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和教改、人员培训和组织管理,政府可适当给予学校财政专项补助;对企业可以采用减税的方法来加以鼓励,并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机制。可成立由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途径、方法,全面指导并协调学校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明确职能安排和组织框架以及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长效工作机制。 2.学校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工学交替,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双方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学校要增强自身能力,创新教育理念,为满足企业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学校的师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学校的学员与企业的员工、学校的文化与企业的文化等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想解决这种供求矛盾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学校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通过鼓励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系列措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完善“融合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校企专业技术人员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建立以校企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运行体系和知识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此外,还必须要完善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实习交叉进行,让学生可以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期间的表现由相应管理人员评分,从而增强对学生管理的力度。 3.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实施校企深层次合作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2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地中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联合当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的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层次还不够深入,校企之间还没有真正的文化交流,校企合作的形式还比较单一。认为,把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实质的内容和形式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不够健全 虽然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程,在1996年制定之初的规定是“企业、事业组织应该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

生和教师实习。”这只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层面,没有更高的合作和交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2010年5月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0年11月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规定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参与职业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没有权威、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和配套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在实施中困难重重,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成效。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是校企合作中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只是选择人才,没有必要培养人才。二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合适的学生,从而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三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怕吃苦、不稳定,企业担心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从而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岁,恰逢由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2020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总结报告(机械工程学院)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总结报告(机械工程学院)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总结报告 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黑龙江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 __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示范建设要有所突破的重点问题。根据 __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学院“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农商联手、政校企互动、教学做一体、情智能同育”的办学特色,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3年期间,机械工程学院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哈尔滨及北京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数控仿真加工实训中心”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并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其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开展的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一、校企合作建设基本情况 自xx年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正式启动以来,机械工程学院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部署,成立了黑

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推动下,机械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天宇模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天宇模具加工校中厂”;与哈尔滨实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实力汽车工艺实施教学厂中校”;与哈尔滨沃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沃尔科技工装设计教学厂中校”;与北京斐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斐克数控加工仿真实训中心”。同时,与哈尔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哈飞集团、中航东安动力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哈尔滨建成集团等企业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工作协议,与中航哈轴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的工作协议。 在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工作中,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校企合作制度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校中厂”和“厂中校”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出台了校企合作理事会规章制度、“校中 厂”和“厂中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在“校中厂”成立企业专家工作站、产品研发部和企业员工培训部,在“厂中校”成立教师工作站。完善了产、学、研、训等部门的规章制度,校企深度合作运行良好。 二、“校中厂”具体运行情况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论文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摘要:以我系“联想lcse订单班”为例,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提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并对存在同样校企合作问题的同行有借鉴意义。 abstract: taking the “lenovo lcse order class”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harvest, raised problems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de in-depth thinking on the issues related,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adv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hop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blem. 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产教结合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74-02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多,

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加强我国高校实用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入手,并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标签: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各个学校的培养差异性较小,多从理论上培养学生,而缺乏对学生的实用性教育的培养,和我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相互脱节。 为此,2014年我国教育体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我国高校实用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校的校企合作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了对策思考。 1 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当前,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教育部的统一制度规定,对校企合作建立的机制和激励措施等都缺乏必要的规定,多是地方教育部门或行业教育部门进行的相关文件规定,制度的制定层次不高,对高校校企合作的推动力不足。同时,政府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多是通过研讨会或者务虚会的形式来参与社会企业和高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没有成为企业和高等职业学校合作的“粘合剂”。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方面,还缺乏专项资金和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高校校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企业和政府的相关权责不够清晰,影响到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1.2 合作意識薄弱 当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多是短期的合作形式存在,从高校角度来看,主要是顺应高校办学的发展需要或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科研任务,开展的积极性不高。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校企合作多是高校技术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实践或者是高校和企业在某一领域进行技术合作和开发,但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技术研发耗时多,资金消耗量大等特点,使得企业在短

(章凌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新举措(最后稿)

基于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新举措 ——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章凌燕 [摘要] 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文章提出了依托职教集团,整合校企、校际优势资源,建立专门从事校企合作管理的校企合作部以及建立校系二级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制度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举措。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部;二级管理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上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不乏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已与50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在充分享受校企合作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如下问题,使之难以向纵身推进。 1.企业热时学校冷 校企合作的途径可以是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培训课程、共同培训师资、共同技术研发、共同培养学生等。但不论以何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无外乎就是要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服务”,即企业服务学校,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服务学校是以“利益”为先,学校服务企业是以“就业”为本。当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时,企业就无法顾及学校的“就业”之本。 现在有许多企业向学校提出强烈的校企合作愿望,如无锡软通动力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洽谈有关共同做优NIIT或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专业,并将该专业提升为高职专业等相关事宜;无锡红光微电子有限公司也多次发出合作邀请。企业热,主要原因是看中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冷,主要原因是学校不能在企业需要的时间段满足他们的需要。 2.学校热时企业冷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由简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启动了一系列合作事项。同时,学校也将此合作项目在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中加以推广。重庆立信职教中心校闻讯后对此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设备和师资等办学资源与花都企业共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2010年市政府又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粤宝丽企业集团等具有良好合作育人基础的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多种形式企业冠名的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机制。联合120余家企业组建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在企业获利中求学院发展的紧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4-04-14T11:04:20.450Z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4年1月供稿作者:吕芳璐耿晓棠 [导读] 人才模式得到创新。根据建设行业特点,我院构建了各具专业特色的“2+0.5+0.5”培养模式,开展了订单培养、分段式教学、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笙黑龙江职业学院/吕芳璐耿晓棠 【摘要】本论文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所发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重要建设任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将校企合作列为重点建设内容,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不乏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0 年教育部继续建设100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黑龙江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积极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构架,是实现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的关键,是提高我院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1.1 人才模式得到创新。根据建设行业特点,我院构建了各具专业特色的“2+0.5+0.5”培养模式,开展了订单培养、分段式教学、全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如学院先后与哈尔滨九州电气股份、沈阳辉山乳业集团、哈尔滨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办了“辉山班”、“大北农班”,实行订单培养,根据工期定学期,探索了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1.2 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在黑龙江职业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调研工作,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学院现开设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86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9 个,省级重点专业9 个。 1.3 课程建设与改革初见成效。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院确定了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质,从而确定了学习领域课程。同时,我们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省级精品课程18 门。 1.4 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目前,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 个。 1.5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材,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我院现在有专任教师有642 人,其中副教授以上356 人,外聘企业行业兼职教师194 人,“双师型”教师人数462 人。 1.6 科研能力增强。近年来,黑龙江职业学院成功申请中国职教学会课题近20 项;省教育厅课题100 余项,省职教学会、省高教学会课题150 余项,教师申请各类专利近50 项,我院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行业的地方标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领域,我院的科研能力得到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对国家骨干院的内涵建设作了理性思考与探索,保证了学院的发展与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企业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原因也会有多个方面。学院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还存在距离,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因素,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二是国家相关政策体系建设问题,近年来国家对于校企合作采取了大力倡导、积极扶持的政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从政策管理角度看,重点应放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梳理、完善,以及对相关政策要求的监督、落实方面。 3 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 3.1 关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思考。校企合作已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模式,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基本模式、延伸模式和拓展模式三种运行模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实践,并使三种模式不断完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完善管理体系。应形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强化对企业和学校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管力度,同时,通过监管和指导,应使学校能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满足更加贴近企业生产需要的要求。②形成工作机制。要过完善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各负其责、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在这种工作机制中,各方的职责及相互关系如下: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对校企合作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企业:企业应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把与之相关的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校企合作的相关费用。同时,企业应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对外联系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学校:一是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主要的办学模式,在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相适应;二是也要建立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伙伴密切联系、沟通的对外联络制度,保证各方面信息的畅通;三是要主动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融合的合作格局。 3.2 关于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思考。①基本合作形式。具体讲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如校企合作董事会,负责校企合作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订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工作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学校为主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在实习教学方面,学校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教学,也可利用合作企业的场所实习。②延伸合作形式。首先要从根本上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共建重点专业高层决策机制,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并由企业的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要安排高素质的人员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部分重大攻关项目的开发工作,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③拓展合作形式。即探索实现校企“零对接”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人才培养集团或联合体,可采取“一校多企”、“多校多企”等方式建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由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阶段性全脱产教学,二是建立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