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当今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基础平台,该组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从社区层面对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进行界定。

基于大连城市社区分析,探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管理的相关概念、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基层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随后结合对大连社区的调研资料,分析了大连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探讨了其内部管理机制,指出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探讨了我国以及国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模式,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益的实践经验。

之后,探讨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机制创新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包含五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近些年来倡导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背景出发,引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总结、归纳、对比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热点,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对本文所研究的基层社会管理进行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明确了本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研究范围,并系统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各个阶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大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指出了基层社会管理法律制度薄弱、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存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法。我国具有典型代表的上海和沈阳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国外发展比较好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和研究内容,从构建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理顺不同层级的关系、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基层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研究范围界定在社区层面,克服了研究主体不明确的、研究范围笼统的问题。第二,将社区看成一个小的社会来研究其制度规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内外对社区的研究局限在组织结构、管理工作与方法等层面。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 局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52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管理,创新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其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如何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口,在城市形成街道重服务,功能区重经济,市辖区政府抓管理的体制,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强化街道服务职能 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建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职能,将街道职能具体界定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时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撤销街道经济职能科室,增设社会事业科、社区建设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等,以充分保障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次街道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是,完全剥离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将街道办事处这一区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转化。而改革的远景目标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的方面的扁平化指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二、完善街道配套制度,强化职能调整保障措施 一是调整街道财政体制,取消街道的一级财政职能,街道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X区是X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一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二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X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一)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

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X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X%)和法治环境满意率(X%)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三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X个部门X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 (二)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一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X年以来投入X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X个社区实现X㎡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X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X㎡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

最新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杨宜勇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者 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

官寨苗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二0一二年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 实施方案 各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驻乡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为载体;以加强和完善乡村规范化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经济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政府及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完善

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的原则,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推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民生为本”的原则,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的原则,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总体目标。全面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法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和工作盲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精细规范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和村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网格化和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手段、以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支撑、以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为保障、以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的社会服务管理“四大体系”,并在特殊人群的矫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修正版)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 杜元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这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至少应该包括:一个完善的能够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管理主体结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一套完整的能够规制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体系;一批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一系列从信息收集传递、社会反应调控、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到系统的修复和演进的社会设臵。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大成绩,推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首先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多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就社会保障而言,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偏少,已成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建设这一美好的社会,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建立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会建设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创新社会管理体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03-23T11:17:02.6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作者:杨娟[导读] 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当前各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步入了社会结构转型关键期。 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重庆 402760 摘要:当前各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步入了社会结构转型关键期。在今后更长时期内,基层社会管理将面临发展转型升级、体制不断转轨、社会快速转型的新形势。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切实转变作风,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新形势;加强与创新;任务及方向;几点建议 一、当前面临的新形势 (一)区域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城区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等优势,切实提高城市承载力、创新力、发展力、竞争力和带动力,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需实现战略性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这必将引发社会管理的历史性飞跃。 (二)人口结构加速演变。城市人口、流动人口、产业工人、征地农转非人员、老年人口增长势不可挡,这必然引起基层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与之相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社会矛盾焦点、社会管理对象、社会管理内容、社会管理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给本来有一定差距的公共服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多元化时代,伴随超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在所难免。一是土地征用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对立;三是新增城市居民融入城区的矛盾集中;四是民事纠纷呈快速上升趋势;五是食品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 (四)基层基础建设不牢。一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力度太弱。社会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单靠政法委、综治办无法完成。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对内出成绩、见实效,对外出经验、见亮点,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推动。二是治安防控面临挑战。巡逻队伍、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民警等治安防控力量不足,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三是人员经费保障不足。部分镇街专职巡逻队建设困难,社区网格长(员)经费久未落实,导致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困难。 二、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任务及方向 (一)加速构建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基本要求。一是牢固确立党在社会管理中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努力完善政府主导与负责制度;三是有效推进社会协同管理;四是有序引导公众参与。 (二)努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应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上争取突破。一是加强源头治理;二是加强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应急处置。 (三)尽快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原有行之有效的信访、调解和干部联系群众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以下机制。一是畅通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二是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体系;三是继续推行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政策决策风险评估制度。 (四)切实加强重点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流动人口、产业工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和老年人口是社会服务管理的重点人口,特殊人群则是指对社会安全稳定有着某种影响需要教育管控的人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在重点人口与特殊人群上下功夫。一是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二是开展出租房屋清理整治;三是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四是强化考核。 (五)着力强化基层社区服务功能。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管理,重点在基层,在社区。一是启动平联工程建设,加快基层派出所的新建或改建,设立中心检察室,为镇街配备巡逻车,深化社区警务工作,并强化考核奖惩,全面推进社区专职巡逻队的建设;二是加强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辅助力量建设;三是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四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发挥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站)的作用,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资金解决到位,通过“整合、完善、规范、提高”,再造“高效、快捷、便民”的服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全县各镇街、村社区的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六)有效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一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二是严格安全生产管理;三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四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工作。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一是破除轻管理的思维定势。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各级各部门从不懈怠,然而对社会管理弱化现象普遍存在。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在思想上像重视第一要务一样重视社会管理,真正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破除重“政府管”轻“共同治”的观念。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切实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但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的复杂工程,政府既不能唱独角戏,更不能包打天下,必须借力管理。目前,人大和政协、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但社会组织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还未得到应有重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尚待调动。因此,把观念转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同治理上来,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三是消除重“依法管”轻“服务优”的明哲保身思想。强势部门严格执法有加,优质服务难寻。这种离开服务强管控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基层政府深化改革的消极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依法行政与优质服务并重的观念。 (二)不断深化改革。目前,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有诸多不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加以解决。一是要将镇街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社会管理上来。二是要努力解决社区组织行政化倾向问题。三是要下决心解决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政策保障问题。尤其要在为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条件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上下功夫。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理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从而创造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动力与活力。四是要提高市民素质。让更多的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秩序维护、环境保护中来,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奠定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陈彦发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城区治安巡逻主要集中在几条干道,案件易发的小街小巷难以见到巡逻警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数量明显不足,部分出入主城区的路口无治安卡点和视频监控。广大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薄弱,人防、物防、技防严重缺乏,“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矿山、工地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赌博、盗窃、宾馆、洗浴等重点场所治理成为我旗社会治安管理的突出问题。 基层服务管理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

盗窃案件频发。 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 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总分值100.0分 您的考试成绩:68.0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更重要。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2 题. 基层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不用强化公共服务。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3 题. 社会管理不必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4 题. 社会管理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 监控的过程和活动。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5 题. 社会管理应该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 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里去谋划才有出路。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 A. 目的 B. 依据 C. 手段 D. 前提和基础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2 题. 下面不属于社区供给的是()。 A. 社区治安巡逻 B. 社区绿化 C. 社区环境维护 D. 红十字会对社区的捐赠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3 题. 本课教师认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没有将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主体——()概括 进去。 A. 政府 B. 企业 C. 非政府组织 D. 私营企业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C 案: 第 4 题. 强弱关系不包括()。 A. 工商界人士之间的关系 B. 干群关系 C. 劳资关系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当今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基础平台,该组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从社区层面对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进行界定。 基于大连城市社区分析,探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管理的相关概念、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基层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随后结合对大连社区的调研资料,分析了大连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探讨了其内部管理机制,指出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探讨了我国以及国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模式,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益的实践经验。 之后,探讨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机制创新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包含五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近些年来倡导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背景出发,引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总结、归纳、对比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热点,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对本文所研究的基层社会管理进行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明确了本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研究范围,并系统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各个阶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大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指出了基层社会管理法律制度薄弱、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存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法。我国具有典型代表的上海和沈阳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国外发展比较好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和研究内容,从构建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理顺不同层级的关系、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基层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1

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1

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 王建波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社会管理时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方兴未艾,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在这种特定的发展阶段,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增长协调,开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已经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回顾这些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理论上,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 2

到,我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所以,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新福音,是各级干部的新课题,更是中国发展的 3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

有所变化。“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 (弘利教育) 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 目前有关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

成都市锦江区积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成都市锦江区积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11年02月22日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以建设“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区”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开展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关爱民生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一、转变街道政府职能,让街道集中精力抓社会管理 锦江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发展理念,以转变街道职能为突破口,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街道职能归位。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实现街道职能归位。为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锦江区出台《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决定》,科学合理界定街道办事处职责,将其原来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管理职能彻底剥离。改革后的街道主要负责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安全监督、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八个方面职责。锦江区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加强全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在区财政局增设企业服务科,负责对企业的协调服务;强化区统计局、区投资服务局职责和工作力量,承接原由街道负责的经济统计、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取消经济科室,成立社会事业科、社区管理科、社会组织科,确保街道有时间、有精力抓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组建功能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职能。2009年9月,锦江区进一步打破现行街道区划界限,整合全区要素资源,依照产业分工设置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商务区、生态商务区、金融街商务区和沙河商务商业区等五个功能区。各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区域内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加强招商专业化队伍建设,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做实基层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 XX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

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