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名词解释)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理解)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注意的品质:(理解+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名词解释)

13.韦伯定律:K=?I / I,?I表示刺激变化量,I表示基础量,K是常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名词解释)

14.感觉的一般规律:(理解)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见12

(二)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存在适应。一般来讲,在弱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容易提高,持续的强刺激容易引起感觉性降低。

(三)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四)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现象。

(五)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15.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理解)

16.感知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一)感觉强度规律的应用:任何的刺激只有它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我们感知,所以教学当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挺清楚。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变换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是感知的对象具有新颖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的应用:想法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感知协同规律的应用:让学生多参加实验活动,亲自看到积累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的现象和规律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五)错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错觉,不要被错觉所蒙蔽。

(六)社会知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知觉学生特点时要注意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去了解其特点,避免将学生简单归类。

17.信息加工关于记忆定义的解释: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名词解释)

18.记忆的分类:(理解)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三)根据再认同或回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四)根据记忆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及信息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9.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名词解释)

20.识记的分类:(理解)

(一)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识记方法、无须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个体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一)识记的目的:目的不同,识记者在识记时对材料的组织会有所不同,会影响识记效果。(二)学习态度:识记者能够积极参与识记活动,就能主动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识记效率。

(三)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按性质不同,识记的材料可分为直观材料和描述事物及现象的文字识记材料。对直观材料和文字材料的识记效果因人而异。

(四)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了的材料,其识记比较迅速和牢固。

(五)识记方法:识记方法一般有三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早用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研究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特点。(简答)

23.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

(一)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二)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的慢。

(三)学习程度

(四)材料的序列位置: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部分很容易遗忘。

2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两者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然而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理解+名词解释)

25.三大记忆系统的特点:见附注表格(简答)

26.中学生记忆的特点:有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意义识记能力逐渐提高、抽象记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情绪记忆水平提高、记忆广度扩大。(简答)

27.中学生记忆的培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重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掌握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活动有助于记忆、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简答)

28.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根本属性。间接性,以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推理、判断,来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概括性,指在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理解)

29.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其特点是任务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具体直接的动作;形象思维,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理解)30.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名词解释)

3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新颖性、批判性、连贯性、灵活性、跨越性、综合性。(理解)

3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提出问题后必须着手为解决问题做充分的准备;

(二)酝酿阶段:要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资料和事实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明确问题关键的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方案;

(三)顿悟阶段:经过酝酿阶段对问题的长期思考,创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思考者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验证阶段:思路豁然贯通后,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案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验证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简答)

3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个性的培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重点抓好发散-辐合思维;有意培养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简答)

3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名词解释)

35.想象的过程:黏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联想。(理解)

36.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是梦,由意识的病理紊乱引起的幻觉也是无意想象还有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再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理解)

37.创造想象:是指不根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名词解释)

38.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积极的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简答)

39.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想象具有较强的有意性;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有所增强;中学生创造性想象的水平明显提高。(简答)

40.想象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实践,扩大知识经验,丰富表象储备;提高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进行多种想象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发展想象力与培养良好的个性相结合。(简答)

4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名词解释)

42.情绪、情感的区别:(简答)

(一)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二)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三)情绪具有较大的外显性、情绪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减弱或消失;

(四)情感具有较大的内在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3.情绪状态分类:(简答)

(一)心境:微弱、持久、深入;

(二)激情:强烈、短暂、爆发;

(三)应激:突发情况。

44.情感分类:(简答)

(一)道德感:三种形式,直觉、形象性、伦理性;

(二)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

(三)美感

45.阿诺德情绪理论、沙赫特情绪理论:(理解)

(一)阿诺德情绪理论:S---评估(环境)---情绪R

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的产生过程为: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

(二)沙赫特情绪理论:S--对环境和生理状态的认知---情绪R

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这三种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46.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两性爱情的萌芽;情绪和情感的掩饰现象;情绪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简答)

47.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认识角度转变法;情境转变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简答)

48.意志的概念: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名词解释)

49.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确定目的性的特征;意志行动具有克服困难的特征。(简答)

50.动机冲突类型:(材料分析)

(一)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必须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二)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之一目标时,就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

(三)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会产生此类型的内心冲突。

(四)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这种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力和排斥作用,个体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51.意志品质:自觉性,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是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品质;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所作决定;坚韧性,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且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自制力,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品质。(理解)

52.意志品质的培养:(材料分析)

(一)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加强锻炼获得意志品质的直接经验;

(三)通过榜样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53.需要的分类:(理解)

(一)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等;社会性需要指人对劳动、娱乐、交往、求知、成就和社会赞许的欲求;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5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答)

(一)基本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

生理需要:人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如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最迫切要求满足;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人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如向往爱情等;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二)成长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相左右,使人产生最大限度的快乐;

认知需要:包括求知、理解、探索和好奇;

审美需要:表现为人们追求对称、秩序、和谐、完美的食物;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自我实现时一种创造性的需要。

55.动机产生的条件:(理解)

(一)需要,为内在条件,动机产生的基础;当人们有了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推动人么需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使得需要转化为动机;

(二)诱因,为外在条件,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或刺激物。

55.动机的种类:(理解)

(一)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指以自然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渴、睡眠、性欲等;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动机,如成就、交往、威信等;

(二)根据动机来源与个体自身还是外部环境,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三)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原始的动机是与生具有、不学而能的动机;习得的动机指后天获得、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动机;

(四)根据动机意识水平,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五)根据动机所作用的大小和稳定性,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指的是那些表现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主要作用;从属动机指对人的行为起辅助从属作用动机;

56.韦纳动机的归因理论:(材料分析)

(一)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因素:

①内部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

②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

③稳定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度;

④不稳定因素: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二)将成败归结为某个原因将引起个体相应的心理变化,并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成就行为:

①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今后的成就行为的结果期待发生变化;

②归因会产生情绪反应;

③归因将影响今后成就行为时的努力程度。

5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在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提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反而会有下降趋势。(名词解释)

58.兴趣的分类:(理解)

(一)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指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二)根据兴趣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三)根据兴趣发展的水平和深刻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是指被一时的新异现象所吸引从而产生兴趣,是兴趣的低级阶段,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乐趣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兴趣,由有趣发展而来,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志趣是指与远大的志向相联系的兴趣,是兴趣的高水平阶段,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59.能力和知识的关系:(理解)

(一)能力和知识的区别: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二)能力和知识的联系:知识的掌握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人的能力也会同时得到发展。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实践,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60.能力的个别差异:(理解+简答)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主要是指智力表现高低的差异;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人才早熟、大器晚成两种类型。

61.比纳西蒙、斯坦福比纳、维克斯勒智力测验:见附注(理解)

62.能力形成的条件:(简答)

(一)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

(二)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四)社会实践活动;

(五)天才与勤奋等主客观心理条件。

63.能力的培养:(简答+材料分析)

(一)重视早期教育;(二)传授科学知识;

(三)加强实践活动;(四)坚持因材施教;(五)重视非智力因素

64.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并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名词解释)

6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理解)

(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独特的、稳定的组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6.气质与教育工作:(简答)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二)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四)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67.气质的意义:(理解)

(一)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二)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三)气质是职业选择的一个依据。

68.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69.性格的结构:(理解)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014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418003、418004 学分: 3学分、3学分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85;实验学时:11;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考试目标和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主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 要求考生能: 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三、神经回路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机能系统学说;四、模块说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什么是内分泌腺;二、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 要求考生能: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大纲目录-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研究 1.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其他研究方法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1.什么叫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3.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2.幂定律 二、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1.视觉的传导机制 2.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1.什么是颜色 2.色觉理论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1.视觉对比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3.视觉适应 4.后像 三、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1.音高 2.音响 3.声音的掩蔽 (二)音高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2.位置理论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二、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

————————————————————————————————作者:————————————————————————————————日期: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4、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 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 3、引起心境的原因有哪些? 工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4、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二)坚定性(三)果断性(四)自制性 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而感发生晚。晴绪和情感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总之,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1.注意起伏现象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2.创造想象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心境是人的内心世界里变幻多变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随时可以在人的外在表象上表现出来。 4.气质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性质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二)思维定势(三)功能固着(四)酝酿效应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717 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717普通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普通心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任务与对象、人的信息加工、行为调节与控制、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试卷样题 1、单选题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A. 詹姆斯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冯特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故本题选D。 2.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性格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故本题选ABCD。 3. 简答题: 什么事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要点】 (1)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质: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注意含义及品质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时,将注意的含义准确表述出来,然后把注意的四个品质表述出来。此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 . 时距信息 B . 加工机制 C . 通道 D . 实验 为了解释行为,心理学家可以: (A) 探究行为的生物原因(B) 假设心理机制或状态

(C) 探究引起行为的环境事件(D) 以上都对 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的是: (A) 汉代王充(B) 南北朝范缜(C) 明代李时珍(D) 清代王清任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B.可操作性C.变通性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B.情操C.激情D.应激 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促进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8003、 418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 102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 10 学时学分数 3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学时实验 学时 备注 第一学期共30 实验课时

1、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1、普通心理学期末考 试题 https://www.docsj.com/doc/641811989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三、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单个神经元负责传导刺激的部位是: A 树突 B胞体C轴突 D突触 2.流体智力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后天的学习B先天的因素 C社会文化 D A和B 3.除嗅觉外,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个信息中转站是: A海马 B下丘脑 C丘脑D桥脑 4.有关情绪与情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情感是情绪在基础上形成的 B情绪具有情境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C情绪具有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持久性D情绪具有深刻性,情感具有激动性 5.同样是遇到交通堵塞,张力焦躁愤怒,而李飞却很平静。下面哪种情绪理论能解释这种情绪反应的差异? A评定-兴奋理论 B两因素理论 C面部反馈理论D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6.某病人把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记不住内容,该病人损伤的脑区是: A小脑B海马 C 杏仁核 D下丘脑 7.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A色调、波长和饱和度 B色调、明度和照度 C波长、明度和饱和度D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8.小明要出门旅行,妈妈叮嘱他带上大约15种左右的必备物品,根据Miller 的观点,若小明没有用笔记下妈妈话,他大约记住物品的数量是: A少于5个 B 10-12个C 5-9个 D 15个 9.学习后休息,比学习后继续学习其他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的作用 B记忆恢复的作用 C倒摄抑制的作用小 D前摄抑制的作用小 10.乔姆斯基认为,我们生来就有一种(),儿童期只要接触语言就会学会语言。 A词汇理解装置B语言获得装置 C语言和语法转换装置 D超神经机制装置 11.“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D理解性 12.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此时判断山峰间距离远近的最佳线索是: A眼睛的调节B视轴的辐合C空气透视D运动透视 13.问题解决的启发性策略优于算法策略的原因是: A它保证问题的解决 B不需要尝试 C受定势影响小D节省时间 1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1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选项是: A表扬一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看着B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C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喜欢的玩具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 二、1.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 2.人脑,主观反映 3.识记,保持,再认 4.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 5.注意 三、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刚刚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4.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四、1.× 2.×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3.×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激情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5. 五、1.注意的功能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 3.工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4.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坚定性③果断性④自制性 5.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而感发生晚。晴绪和情感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总之,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6. 六、 1.(1)性格对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掩蔽或改造着气质,使其服从于实践活动的要求。 (2)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使性格的表现涂上气质的特色。比如,同是勤劳的品质,多血质的人常常是充满热情地去工作,粘液质的人则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工作。 (3)气质能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比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由于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他们比粘液质更容易形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 2.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长处,才能很好地树立起自信心。假如你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把你的优点也认为是缺点或忽视它,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心理,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比别人差,这就会产生自卑了。 其次,必须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好的能力.素质是一个人树立自信心的条件。假如你没有能力.素质,你哪来的自信呢?只有培养好自己的能力.素质,你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