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导语:柳下惠不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被后世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而他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对于他的行为,后世有褒

柳下惠不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被后世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而他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对于他的行为,后世有褒有贬,《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虽然他的行为降低了“礼”的理想,但是却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可见孔子对柳下惠是十分推崇的。

柳下惠出生于公元前720,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因此他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展禽或是柳下季,后世之人称其为“柳下惠”,是因为他的谥号为“惠”。他是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虽然是个历史名人,但是在当时的时代也是个极其普通的小官,他在鲁国做士师,也仅仅只是个掌管刑狱的小官,没多少权力和地位,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不是特别多,即使他被后世很多圣哲推崇为“和圣”,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少得可怜,而关于他的事迹都零散地分布在《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中,透过这些尘封多年的史书,依稀看到柳下惠穿过厚重的历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柳下惠这个名字,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叫做展禽,以前关于“柳下惠”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坐怀不乱”。据说,他在修道时曾有一个女子对其投怀送抱,但是其不为所动,后人就用柳下惠来形容那些坐怀不乱的人,比喻一个人的行为端正。而柳下惠也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生活常识分享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汇编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

国学 柳下惠礼节与董仲舒“义利”论

国学柳下惠礼节与董仲舒“义利”论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时三次被黜。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汉杨雄法言渊博骞:“其为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兴?”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今文经学家,中国古代文化第二圣人。在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思想家们中间,董仲舒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后人对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和“义利”论等思想颇有争议,他既青史留名,又受到批判,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对后世社会的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董仲舒在柳下惠去世400多年后又继承他的礼节及其学说,发展了儒学,形成了董仲舒的义利观。董仲舒的义利观与柳下惠重礼节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今重点就董子上述观点微言论次如下。 一、董的仁义之分思想 仁、义问题是古代思想家关心的问题。在董仲舒以前,对仁的论述以对义的

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内容多有交叉,自董仲舒始,才对仁、义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区分。 董仲舒生在西汉社会中期,虽然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恢复,但政治、生活并未安定下来,诸侯叛乱时有发生,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儒家思想。他们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改严刑峻法,在政治、经济乃至学术上,允许各家各派发表不同观点。武帝时期,招贤纳良,举文人学士百数就“大道之要”提出“策问”。董仲舒传授经典主要是解释《春秋》,借鉴历史经验,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春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人与我的问题,也就是仁与义的问题。他说:“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也就是说,用施仁爱于别人的仁来对待自己,而用纠正自己的义来要求别人,背理而行,那么就很少有不出乱子的。西汉以前的社会之所以战乱不已,是由于统治者“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正是基于此,为避免混乱局面的出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定,他提醒统治者要做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以防止出现以仁待己,以义设人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 标签: 分类:写作素材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标签:分类:写作素材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一起学《论语》18.2 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话】 柳下惠担任士师,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还不离开吗?”柳下惠说:“用直道侍奉人,往哪里去才能不被多次黜免呢?用枉道去侍奉人,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

【释词】 柳下惠: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他是鲁之公族,曾为士师官,食邑于柳下,去世后谥为“惠”,所以称为“柳下惠”。日《论语会笺》:“柳下之世为公族,自公子展始也。同姓之臣,无去国之义。” 士师:典狱官。郑康成:“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朱子:“士师,狱官。”竹添光鸿:“阎若璩曰:‘“狱官”下当添“之长”二字。’是也。《周礼》秋官司寇之属有‘士师’之职。刑官曰士,其长曰师。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县士、讶士。” 黜:罢免。《正义》:“黜,贬下也。三黜仍为此官,故先言为士师,明非改官也。” 去:离开。 直道:正直之道。 事:侍奉。

焉:哪里。钱穆:“举世浊乱,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将何往而不被黜。” 枉道:不正直之道。枉,曲也。钱穆:“欲求不黜,惟有枉道。苟能枉道,则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谴黜。柳下惠于鲁公室尚在五服之内,与孔子以鲁为父母之国者又不同,故义不当去。”《正义》:“柳下被黜不去,即是降志辱身之事,然不为枉道,故孟子称为圣之和。” 【先贤精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守道不违之意也。柳下惠守道而不从时(按:时以佞为贵),可谓“和而介”者矣。 《论语注疏》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时柳下惠为鲁典狱之官,任其直道,群邪丑直,故三被黜退。时世皆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则何往而不三黜乎?言苟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相传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受冻,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还有一个版本,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一个正值青壮,一个妙龄女子,孤男寡女同处一隅,干柴烈火,却不出问题,此后,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不过,翻阅史料,我们发现一些疑点,不妨考证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来源。“坐怀不乱”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荀子·大略》载: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唐朝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子文章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元明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们俩又没在现场,怎会知道柳下惠没有坐怀不乱? 我们再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来考证一下。荒山野岭四下无人的雨夜,只有他们二人,这坐怀不乱的故事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是那女子说的。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肆宣扬,这可能吗?是柳下惠自己说的。那岂不坏了那名女子的名节吗?按中国古代的传统,男女之事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显然此事不是当事人说的。那么,时间过了一千六七百年后,胡炳文、陶宗仪又如何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说到底,柳下惠坐怀不乱只不过是编造的故事而已。

臧文仲与柳下惠

臧文仲、柳下惠与孔子 摘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可见臧、柳二人对孔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孔子眼中,柳下惠既“贤”又“仁”,而臧文仲却是“不仁”、“不知”,他的“蔽贤”、“妨贤”造成了柳下惠的“三黜”,官居下位,不得志。孔子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如此评价二人,让柳下惠成为后世的道德典范,而臧文仲却成了“不仁”、“不知”,颇有不公。 关键词:臧文仲;柳下惠;孔子 从史料来看,臧文仲与柳下惠二人皆为鲁国大夫,同出自鲁国公族,同是鲁孝公的五世孙。他们的品德在孔子之前都曾受到众人的尊崇,但臧文仲更为突出。鲁国执政仲遂和季孙行父都曾把他的话引为名言,襄公时的鲁执政叔孙豹更因臧文仲立言于世,称他为“死而不朽”的人。[1]但是,孔子却认为臧文仲是“不仁”、“不知”之人。相反,孔子却极为推崇柳下惠,认为他是“贤人”。经过孔子、孟子及后世学者的极度渲染,柳下惠成为后世人心目中“坐怀不乱”的道德典范。孔子从自己的角度和需要,对两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两人曾有过几次正面交锋,但大多数都在称赞柳下惠。那不妨通过他们各自的政治生涯,去找寻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孔子如此评价二人的理由。 一 臧文仲即臧孙辰,姓臧孙,名辰,谥号“文仲”。春秋时著名的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其祖为臧僖伯(即公子驱),是鲁孝公的儿子。历仕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世。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桓的一个世家大族,从臧文仲开始,臧氏家族逐渐兴盛,长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生活中,是鲁国世家中享世禄最久的家族。臧文仲在为政的五十多年中,为了鲁国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奔走于各强国之间,为鲁国找寻最好的盟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他出众的外交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在春秋霸主迭起的时代,鲁国为求自保,不得不周旋于各强国之间。臧文仲为政之初,针对齐鲁两国的实力对比,果断地采取强齐之援,据《国语·鲁语上》记载: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遭遇大饥荒,臧文仲此时出任鲁卿,则主动请命告籴于齐国。在到达齐国后,向其君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国语·鲁语上》),从而帮助鲁国顺利度过饥荒。可见,臧文仲处处以鲁国利益为出发点,即使面对强大的齐国仍不屈服。后来,虽然又有晋国和宋国等国相继称霸,但鲁国仍坚持以“强齐之援”为主,再为鲁国选择最适合的盟国。 在《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明礼、崇德、尊君、重民、尚贤的人。[2]臧文仲出身于鲁国公族定会去遵守鲁国国君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的周礼。就在他“告籴于齐”时,别人对此不解,他却说:“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国语·鲁语上》)。可见,他认为这是一个臣子所必须做的,不需要君主的吩咐。后又有执政正卿季孙行父师事臧文仲,向他学习“事君之礼”,臧文仲认为:“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温馨蔚蓝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 和圣柳下惠 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 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他名获,又名禽,字季。史称柳下惠,是因为他居于柳下邑,“惠”是他死后的谥号。他的事迹散见于先秦典籍中,虽然只是些片言只语,仍然可以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 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 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

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孟子?万章》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这段话的意思是,柳下惠不以事奉行为污秽的君王为羞耻,不因官小而推辞不干,总是尽力贡献自己的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人理解重用也毫无怨恨,处境穷苦恶劣也不忧愁。不管和什么人相处,都能和气自然,使对方不愿离开。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脱衣露体,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你是你,我是我,你自己不尊重怎么能污染于我,因此,和他相处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气量狭小的会变得宽容大度,生性刻薄的会变得敦厚大方。孟子最后总结道:“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即由此而来。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 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 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③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山东新泰一说河南濮阳人,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 下惠。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曾拜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后弃官归隐, 居于柳下,招生收徒。 柳下惠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恰生不逢时,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 士师这样的小官。又因柳下惠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后世的孔子、 孟子将柳下惠列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赞扬柳下惠:“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 斯已矣。”又说:“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也被认为 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都广为传颂。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柳下惠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 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 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柳下惠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 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 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 柳下惠离开,柳下惠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 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 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 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 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 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柳下惠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 此避雨,与柳下惠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 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 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国学)中国古代二十四耻

中国古代二十四耻 中国古代二十四耻(国学) 耻者。所以洁身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无耻即是无良。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女子幽娴贞静。其耻德本优于男子。德之不修。言之不慎。容之不正。功之不勤。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皆妇女之可耻者也。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则可耻孰甚。须知女子之身。洁如白璧。父母遗体。重若黄金。故八德以 耻终焉。 一、邱妻舍生 邱子之妻。以夫不义。蒙耻偷生。宁死无愧。 【原文】 周戎灭盖。邱子殉君自杀。人救之。不得死。既归。妻曰。国灭君死。子何独生。邱子曰。吾非爱身。恐犯戎令。诛及妻子耳。妻曰。妻子、私爱也。事君、公义也。今子以妻妾之故。失人臣之节。无事君之礼。偷生苟活。妾犹耻之。况于子乎。吾不能与子蒙耻而生焉。遂自杀。 吕坤曰。慷慨杀身。此烈丈夫所难。邱子之妻。责夫不死。而自杀以先之。岂不烈哉。嗟夫。一死之轻。将何不轻。士君子既不能以义轻身。而又弃义为此身计。何颜读此传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戎人灭了盖国。有个邱子跟了君上自杀。人家把他救了下来。所以没有死。回到了家里以后。他的妻子说。国家已经亡了。君上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自活着在世上呢。邱子说。我不是为了爱惜自己的身子。恐怕自杀了。犯了戎人的命令。以致连累着妻子呵。他的妻子说。妻和子、都是私爱。事奉君上、却是公义。现在你为了妻妾的缘故。失去了做人家臣子的大节。没有了事奉君上的礼体。这样偷生苟且的活在世界上。我做妇人的还觉得羞耻得很。况且你是一个堂堂的男子呢。我不能够同你蒙着羞耻、活在世上。就自己杀死了。 二、惠妻疑渎 柳下惠妻。恐其近耻。无乃渎乎。以问夫子。 【原文】 周鲁展禽、居柳下。仕鲁。三黜不去。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不去。亦近耻乎。禽曰。悠悠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虽裸裎焉能浼我。及卒。妻诔之曰。夫子之谥。宜为惠兮。门人从之。 吕坤谓士君子之行。孚朝着易。孚闺门难。妇人于夫。知其内行易。

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3-15 作者简介:王文才(1962-),男,河北卢龙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40- 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王文才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柳下惠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这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体现了古人对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柳下惠;形象;自我完善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40-04 The Historical Flowing De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WANG Wen-c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has evolved and become a role model of morality as the times elapsed ,which has resulted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reflected the ancients'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 Liu Xia-hui; image; self-perfection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有的一开始就定型,更多的则是在后人的评论中一步步丰满起来,柳下惠属于后者。 一、先秦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谓食邑柳下,谥曰惠”[1],他是鲁孝公的后代,其父“无骇,公子展之孙也,故为展氏”[2]。主要活动在鲁庄公到鲁文公时期。 《左传》中柳下惠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率兵进犯鲁国北部边境,“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展喜以巧妙的外交辞令使齐孝公罢兵。既然是在大敌当前展喜“受命”于展禽,说明柳下惠的外交辞令有过人之处。至于展禽是如何与展喜密谋策划,对展喜出行有多大帮助,并没有明确交代,可以说他只是个幕后英雄。第二次是鲁文公二年,假孔子之口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中的柳下惠:有才能、擅长外交,不被重用,是一位怀才不遇之人。 《国语》中的柳下惠形象要略微清晰一些。《国语·鲁语上》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 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祟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鲁国是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弱国,若想求得生存机会,只能小心翼翼,朝夕伺候,春秋奉献。即便如此,仍有可能招来战争的屠戮,更何况“为小而崇”?柳下惠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让其弟乙喜“以膏沐犒师”,并取得成功。由此可见柳下惠处理现实问题的清醒与理性。 此外,《鲁语上》还记载,有海鸟落在鲁东门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祀,遭到柳下惠的批评:“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上古时人们对祭祀极端重视,祭祀的对象也十分明确。尽管他们的祭祀活动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柳下惠所列举的这四种人于国于民无疑都是有益的,是值得后人铭记在心并为之祈祷与祝福的。这也说明,柳下惠心目中想着国家、人民,凡是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的,就应该为后人所景仰、怀念。对

成语典故故事

成语典故故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成语解释及典故:鹏程万里 鹏程万里常用来表达赞誉之情,鼓励年轻有为有志向、目标远大者。下面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鹏程万里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庄子在一篇名叫《逍遥游》的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条长得身体庞大,长达几千里的大鱼,名字叫“鲲”。后来,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大鸟,其背部到底有几千里无人能说得清,这就是“鹏”。当大鹏展翅高飞时,两个张开的翅膀像两朵云彩挂在天上,它借着大海波动时掀起的大风飞向南海。当大鹏飞到南海的时候,两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着旋风的力量,能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天空……讲完故事后,庄子又用水浅而船大的道理说明了大鹏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下面的水积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飞上高达九万里的天空,是因为下面有风。它借着风的力量,在没有任何阻挡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一直飞到南海。 成语解释及典故: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一般比喻在创业和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这里就是关于光武帝刘秀在开国时期历经种种困难、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举兵时兵马很少,生活条件也非常差,因此一些受不了苦的人纷纷离开了他。但主簿冯异却依旧跟随刘秀左右,从没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有丝毫动摇。有一次,刘秀

率军经过河北饶阳的芜蒌亭时,由于长途行军,又饥寒交迫,士兵们都忍受不了。冯异想办法煮了一锅豆粥给大家喝,为大家消除了饥寒。还有一次,当大军来到南宫县时,遭遇大风雨,被淋得像落汤鸡,直打寒颤。就在这困难时刻,冯异不但设法生起一堆火为大家驱寒,还给大家找来了食物。刘秀对这位困难之时尽力解困的主簿印象非常好。 公元25年,冯异又出色地完成了平定关中的任务。此时,有一些小人上书劝刘秀提防冯异。刘秀没有听信他们的谗言。公元30年,在冯异朝见光武帝时,刘秀对众大臣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是我大汉王朝的开国功勋啊!” 成语解释及典故: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这里就是关于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

能力与命运的寓言故事

能力与命运的寓言故事 行为决定命运,如果用善良、慈悲、包容、忍耐、笑颜与不求回报等好的心态与行为 去处理每一件事,自己不但过的非常快乐,也能给别人很多快乐,而且想要什么都会实现,命运在自己手里,你把握好了吗? 能力对命运说:“你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我啊?”命运说:“你有什么功绩要和我比试?”能力说:“寿与夭、穷与达、贵与贱、贫与富,都是我能做到的。”命运说:“可是,彭 祖的智慧不在尧舜之上,却享有800岁高寿。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早夭。孔子的 道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倍受困窘。 殷纣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臣之上,却位居王位。季札在吴国得不到爵位,田恒却占有了齐国。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而无耻的季孙氏比坐怀不乱 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举了。假如这些都是你所能操纵的,那么为什么 让此人长寿而让彼人短命,使圣人穷却让逆子发达,让贤人贱却让愚人显贵,使善人贫却 让恶人暴富呢?” 能力回答说:“假如像你刚才所说,我本来对众人是无功的,所以众人才会这样;那 么难道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吗?”命运接着说:“既然说是命运,那么还需要谁来控 制呢?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听任它。实际上,人们都是自寿自夭、 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哪里能够知道那么多呢?我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能力与命运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密相联,命与 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能力与命运》延伸阅读: 行为决定命运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这话很对,但不够严谨。心态,只是决定命运 很关键的一部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行为!心态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一种应对各类 事物时反映出的心里接受能力与选择。行为是把这种选择进一步延伸,去身体力行的亲力 亲为去做,就是把这种好的心态转变成好的结果的一个过程。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出 这个人的心态,这个人未来的命运;而通过一个人的心态却看不出他的命运,因为有好的 心态并不代表他会积极的、用好的行为去做。 也就是说,当人们面对无奈或者巨大挑战时,只是接受,只是安慰自己要顺其自然, 而不是积极的去处理或者改变这种窘境。这时,决定命运的就是行为而不是心态!在改变 命运整个过程中,心态一直在参与,做决定的却是行为!当我们面对不公、委屈、侮辱、 诽谤时,这时的心态就很重要很关键,我们可以用宽容、理智、忍耐去化解,而宽容、理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导读:【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 [fùtāngdǎohuǒ] 【解释】: 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的前进。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举例造句】: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许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

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成语典故故事

成语典故故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成语解释及典故:鹏程万里鹏程万里常用来表达赞誉之情,鼓励年轻有为有志向、目标远大者。下面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鹏程万里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庄子在一篇名叫《逍遥游》的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条长得身体庞大,长达几千里的大鱼,名字叫“鲲”。后来,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大鸟,其背部到底有几千里无人能说得清,这就是“鹏”。当大鹏展翅高飞时,两个张开的翅膀像两朵云彩挂在天上,它借着大海波动时掀起的大风飞向南海。当大鹏飞到南海的时候,两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着旋风的力量,能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天空……讲完故事后,庄子又用水浅而船大的道理说明了大鹏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下面的水积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飞上高达九万里的天空,是因为下面有风。它借着风的力量,在没有任何阻挡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一直飞到南海。 成语解释及典故: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一般比喻在创业和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这里就是关于光武帝刘秀在开国时期历经种种困难、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举兵时兵马很少,生活条件也非常差,因此一些受不了苦的人纷纷离开了他。但主簿冯异却依旧跟随刘秀左右,从没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有丝毫动摇。有一次,刘秀

率军经过河北饶阳的芜蒌亭时,由于长途行军,又饥寒交迫,士兵们都忍受不了。冯异想办法煮了一锅豆粥给大家喝,为大家消除了饥寒。还有一次,当大军来到南宫县时,遭遇大风雨,被淋得像落汤鸡,直打寒颤。就在这困难时刻,冯异不但设法生起一堆火为大家驱寒,还给大家找来了食物。刘秀对这位困难之时尽力解困的主簿印象非常好。 公元25年,冯异又出色地完成了平定关中的任务。此时,有一些小人上书劝刘秀提防冯异。刘秀没有听信他们的谗言。公元30年,在冯异朝见光武帝时,刘秀对众大臣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是我大汉王朝的开国功勋啊!” 成语解释及典故: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这里就是关于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