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早产儿管理方案

早产儿管理方案

早产儿管理方案
早产儿管理方案

早产儿管理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死亡率仅次于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脆弱性和未成熟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决定其一出生就需要专业性的监护和治疗。早产儿的救治需要一些必备的抢救、监护、治疗及保障设备和技术。不同胎龄的早产儿所需的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不具备必要的抢救和治疗设备和技术时,应将其转至具备相应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医疗机构,以保证并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一、救治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应必备的医疗设备。

胎龄35-36+6周,出生体重>2000g:辐射台、室温在25-26℃。相对湿度40%-60%。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微量血糖仪、经皮测胆红素仪。每张床至少有2个电源插座。

胎龄32-34+6周,出生体重1500-1999g: 辐射台、闭式暖箱、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呼气末正压通气机(CPAP)、输液泵、心率及氧饱和度检测仪、微量血糖仪、经皮测胆红素仪。移动式X光机。每张床至少有6-8个插座。

胎龄30-31+6周,出生体重1000-1499g:辐射台、闭式暖箱、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呼气末正压通气仪(CPAP)、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微量血气测定仪。微量输液泵。心率、血压及氧饱和度检测仪、微量血糖仪、电解质、经皮测胆红素仪。移动式X光机。每张床至少有10-12个插座。

二、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应具备的医疗技术。

胎龄35-36+6周,出生体重>2000g:正确新生儿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术。外周静脉输液。

胎龄32-34+6周,出生体重1500-1999g: 呼气末正压通气仪(CPAP)应用技术、气管插管术。胃管喂养方法、外周静脉输液。

胎龄30-31+6周,出生体重1000-1499g: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胃管喂养、外周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技术。脐静脉插管术。

三、早产儿治疗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早产儿保暖问题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每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较足月儿更大,皮肤更薄,所以经皮肤散热更多,肝脏的糖原储备更少,所以产热的能力更差。其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与足月儿相比保暖的需求更高。寒冷的环境中,体温变化大,低体温可导致复苏失败。并易发生酸中毒、低血糖、硬肿症、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体温丢失比治疗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后果容易得多,因此早产儿一出生,就应用预热的干毛巾尽快擦干皮肤,置于预热好的辐射台上,尽量避免体温过多的丢失。

1. 产房的室温的温度:足月儿要求25~26℃,早产儿要求27~28℃。分娩前检查环境(房间、暖箱、辐射台)温度。

2. 出生时一定要在辐射台上复苏。辐射台在早产儿出生前应提前预热。用于擦拭早产儿身上水分的毛巾应该柔软、干燥,也应该预热。毛巾预热的方法:可以用包裹装有热水的瓶子预热毛巾。

3. 复苏后,出生体重>2000g者可用预热好的包被包裹,必要时用暖水袋保暖,应注意水温过高(新生儿皮肤直接接触温度>45℃超过3分钟即可烫伤),以防烫伤。

4. 出生体重<2000g者应放置预热的闭式暖箱,最好用肤温控制,也可用箱温控制。任何操作尽可能在箱内集中进行,尽可能避免打开箱大门,防止对流致热量丢失。不具备暖箱的保暖方式的可放置成人怀里保暖,最好能够皮肤与皮肤接触(此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早产儿气道通畅)。

5. 若在出生3小时内患儿体温每小时升高至少0.5℃,则体温恢复成功,继续每2小时测定一次体温;若患儿的体温不升或每小时升高低于0.5℃,确定取暖装置温度设定是否正确。

6. 暖箱温度控制依据胎龄、出生天数、体重调节适中箱温或测量肛温在36.5℃~3

7.5℃。7. 对于刚出生的早产儿最初的体温监测应为每小时1次。直至体温平稳。体温平稳后应该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所有体温监测应有记录。

8. 早产儿在低体温时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

9. 出院时应告知家长,如何为早产儿保暖。

(二)早产儿呼吸管理

早产儿正确的呼吸管理关系到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长时间的缺氧可以导致酸中毒、脑白质软化、脑瘫、高频性耳聋、智力和运动障碍。

1.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4周的早产儿)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使肺泡顺应性减

低,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萎陷,出现严重缺氧。长时间缺氧导致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漏出至肺泡,造成换气功能障碍,继而加重缺氧和酸中毒,形成恶性循环。严密监测,充分认识,早期发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早产儿出生后无论胎龄大小,均应对呼吸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至少8-12小时。包括

观察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有无鼻扇、呼吸呻吟、吸气性三凹、口周或皮肤发绀。

(2)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进行氧饱和度监测和/或血气监测。最好能在床旁进行X线检

查。以为诊断提供依据。

(3)出生6小时之内,至少每1小时观察一次呼吸;6-12小时应每2小时观察一次呼吸;

12小时后可每3-4小时观察一次呼吸。所有观察应有记录。

(4)出现轻度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与吸氧,可选用鼻导管、面罩或鼻塞吸氧,使氧饱

和度维持在90-95%。血气氧分压维持在50-70mmHg。

(5)有条件的机构,明确诊断后,可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并继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和血气氧分压。如果能够在出生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并正确使用CPAP可以减少呼吸机的应用。

(6)在吸氧情况下不能维持氧饱和度或血气氧分压,应采用鼻塞NCPAP治疗,首次PEEP

应选择5-6cmH20。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直接接收NCPAP治疗。

(7)重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应尽早用呼吸机治疗。

2.早产儿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早产儿治疗中常见的症状,严重持续呼吸暂停有时会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高频性耳聋等。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与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成熟程度有关,继发于某些严重的疾病。胎龄在30周以下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在80%以上,30-32周的发生率大约50%,34-35周的发生率只有7%。出生体重<1000g,几乎都会发生呼吸暂停。

(1)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定义

呼吸暂停的定义为呼吸停止的时间≥20秒,或呼吸停止时间>10秒但同时出现短时间的心动过缓心率100次/分,青紫(缺氧)、低血压。

(2)胎龄<34周的早产儿都应进行呼吸暂停的监护。

监护的方法最好采用新生儿心率及氧饱和度监护仪。暂时不具备监护仪的医疗机构应该仔细观察其呼吸频率、皮肤和粘膜的颜色。但如果出现皮肤和粘膜的颜色的青紫和苍白即已将出现严重的呼吸暂停。

(3)发现呼吸暂停最简便快捷的处理方式是尽快给与皮肤刺激,可以采取轻拍、轻轻摇动、拍打足底等方式。如发现气道分泌物应及时吸出并清理。经上述处理约80%的患儿可以奏效。

(4)刺激后反应不良者,应及时给与吸氧并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调整吸入氧浓度。面罩吸氧应注意患儿体位,避免颈部屈曲造成气道阻塞。当面罩吸氧患儿氧饱和度改善不满意时应及时给与气囊加压给氧,患儿心率迅速升高和继之而来的皮肤颜色和肌张力的改善是达到足够通气压力的最好指征。

(5)如果上述处理改善不明显,应注意胸廓起伏情况,并用听诊器听胸廓两侧呼吸音。气囊加压给氧的通气频率应与新生儿生理呼吸频率一致。

(6)俯卧位可能会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7)反复、持续发作(每小时2-3次)的频发呼吸暂停,同时伴有皮肤粘膜发绀、青紫和心率下降,需要气囊加压给氧治疗才能缓解。应积极寻找病因并且提高吸入氧浓度,维持充足的氧合(氧饱和度90-95%或血气PaO2 70-80mmHg)可减少呼吸暂停和心率下降的发生。

(8)频发呼吸暂停者应通过了解呼吸暂停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发生的过程和体格检查,以及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仔细分析可能潜在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不能除外感染,培养结果未报告之前,应给与广谱抗生素治疗。

(9)常见诱发呼吸暂停的原因包括:早产儿的体位,颈部过渡屈曲或向一侧扭曲,或气道受压通气不畅导致呼吸暂停;吸痰时咽部刺激,胃食道反流,严重感染,低体温或发热、贫血、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胆红素脑病和各种原因的缺氧、酸中毒等均可诱发呼吸暂停。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等也可以继发呼吸暂停。

(10)常用的药物治疗

氨茶碱的负荷剂量为4-6mg/kg,静脉滴注,12h后给予维持剂量,每次2-2.5mg/kg,每天2~3次。氨茶碱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能会引起激惹、烦躁、震颤等,但很少惊厥。还可能引起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血药浓度较高时可导致呕吐、腹胀、喂养不耐受、胃酸增加、消化道出血、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等。

(11)辅助通气对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药物控制不满意者,可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NCPAP)。NCPAP压力一般用0.29~0.48kPa(3~5cmH2O),吸入氧浓度(FiO2)0.25~0.4。高流量鼻导管给氧也可达到与CPAP相似的疗效,一般新生儿鼻导管给氧的流量为0.5L/min,如氧流量达到1~2.5L/min。但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早产儿需要密切监测血氧水平。

药物和NCPAP均不能使呼吸暂停缓解者,频发呼吸暂停需要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一般不需要很高,初调值可为:吸入氧浓度(FiO2)0.25~0.4,呼气末正压

(PEEP)0.29kPa(3cmH2O),吸气峰压(PIP)0.98~1.47kPa(10~15cmH2O),频率20~30次/min,吸气时间0.4s。以后根据病情变化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参数。

(三)早产儿营养和喂养

1.肠内营养

(1)尽可能地鼓励早产儿早期纯母乳喂养(用早产儿自己母亲的母乳喂养)。

(2)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可在呼吸平稳后逐步尝试直接吸吮乳头喂养。

(3)胎龄<34周的早产儿,因为呼吸、吸吮和吞咽功能发育成熟,三者的不协调,经口摄入奶量已形成误吸的风险。故建议胎龄<34周的早产儿采用胃管喂养。

(4)对于暂时不能直接吸吮母乳或直接吸吮母乳未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的早产儿,应教会母亲如何挤出母乳;鼓励母亲挤出母乳,24小时内至少8次。

(5)挤奶之前要准备洁净的奶瓶(清洗、煮沸、晾干)用于收集和储存母乳;彻底清洁双手。用四个手指托住乳房,将拇指置于乳晕之上;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挤

压乳晕,同时将乳房向胸部挤压;每一侧的乳房至少挤四分钟,当乳汁流出停

止后换另一侧乳房(两侧乳房都被彻底挤空)。

(6)如果挤出的母乳不能被很快使用,给容器做上标记,将乳汁放入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也可以冷冻于-20℃,不超过6个月(如果能可靠地保持冷冻状

态),在喂奶前,确保母乳已回复到室温。

(7)如果没有冷藏或冷冻设备,将装有母乳的容器盖上盖,可以在室温下最长保存两小时(夏季不超过一小时)。

(8)如果因为母亲的某些情况不能母乳喂养,建议采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喂养。

(9)胃管喂养可以在生后24小时开始,喂养量5-20ml/kg.d。视早产儿喂养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奶量。

(10)建议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每1-2小时喂1次;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每2-3小时喂1次。

(11)肠内营养的量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可以用每日尿量和尿次来评估。尿量不少于3ml/kg.h; 尿次不少于8-10次/天。

2.肠外营养

(1)早产儿出生时肝糖原储备少,消耗快,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出生体重<2000g及小于胎龄儿出生早期极易出现低血糖,故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

一出生就应及时补充葡萄糖。

(2)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在出生早期肠内喂养不能满足需要(100kcal/kg.d)应通过肠外营养补充。

(3)肠外营养应包括葡萄糖(4-8mg/kg.min)、氨基酸(1.0-2.5g/kg.d)、脂肪乳剂

(0.5-3g/kg.d)。

(4)应用肠外营养时,必须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和肝肾功能。

(四)早产儿感染

1.早产儿感染的特点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因免疫系统的极度未成熟,极易发生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回家后的感染)。

(2)早产儿感染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果未能及时发现,病情进展迅速而凶险,在短时间内出现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

(3)不仅临床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也很难提供及时、敏感性、特异性兼顾的诊断依据。

(4)一方面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另一方面,过分谨慎,形成盲目滥用抗生素。

2.早产儿感染的早期诊断

(1)注重临床资料的价值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反应差、皮肤颜色的改变。

(2)在家中护理的早产儿,应该注意保暖。喂奶和换尿布前注意洗手。家庭成员如果患有呼吸道感染者一定要带口罩。

(3)母亲或其他与早产儿密切接触人员。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反应和活动情况、吃奶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特别是手脚的温度。发现早产儿精神反应弱,哭声小,活动少,吃奶吸吮无力,皮肤颜色发绀或皮温较低时应及时就诊。

(2)实验室检查的分析:包括:血培养、血常规、CRP、降钙素原(PCT)。

3.早产儿感染的治疗原则

依据临床资料的价值和生命体征的监测综合分析,高度怀疑感染时可先选用广谱抗生素,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在调整抗生素。

(五)早产儿胆红素脑病

1.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不完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

平均胆红素峰值高于足月儿。

(2)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多发。较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即可出现低胆红素性胆红素脑病。

(3)常见容易形成胆红素病的高危因素包括:缺氧、酸中毒、严重感染、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等。

(4)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胆红素脑病与其他脑损伤不易区别。

(5)开始干预时间与出生体重、胎龄及各种并发症有关应及时干预。

2.早产儿光疗和换血标准

早产儿光疗和换血标准应该依据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来界定。

不同胎龄P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总胆红素界值,μmolPL)

胎龄/出生体重出生~24h ~48 h ~72 h

光疗换血光疗换血光疗换血

~28 周/ ≥17~86 ≥86~120 ≥86~120 ≥120~154 ≥120 ≥154~171 < 1 000 g (≥1~5) (≥5~7) (≥5~7) (≥7~9) (≥7) (≥9~10) 28~31 周/ ≥17~103 ≥86~154 ≥103~154 ≥137~222 ≥154 ≥188~257 1 000~1 500g (≥1~6) (≥5~9) (≥6~9) (≥8~13) (≥9) (≥11~15) 32~34 周/ ≥17~103 ≥86~171 ≥103~171≥171~257 ≥171~205≥257~291

1 500~

2 000 g (≥1~6) (≥5~10) (≥6~10) (≥10~15) (≥10~12)(≥15~17) 35~36 周/ ≥17~120 ≥86~188 ≥120~205≥205~291 ≥205~239≥274~308

2 000~2 500 g (≥1~7) (≥5~11) (≥7~12) (≥12~17) (≥12~14) (≥16~18) 注:括号内数值为mgPdl 值,1 mgPdl = 17. 1μmol/L(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推荐方案,自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3月第39卷第3期)

3.早产儿按照胆红素和白蛋白比值的换血标准

1250g 1251-1449g 1500-1999g 2000-2499g

一般情况

总胆红素 13 15 17 18

胆红素/白蛋白 5.2 6.0 6.8 7.2

高危情况

总胆红素 10 13 15 17

胆红素/白蛋白 4.0 5.2 6.0 6.8

高危情况: 5分钟Apgar<3分; PO2<40mmHg,>2hr.; pH<7.15,>1hr; 出生体重<1000g;

溶血;总蛋白<4g/dl或白蛋白<2.5; 临床或中枢神经系统病情恶化。

(六)早产儿视网膜病

1.早产儿视网膜病是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确切的病因尚未清楚。

2.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公认的病因包括:

(1)产前:宫内感染、母亲妊娠高血压等

(2)出生后:长时间高浓度氧疗、缺氧、严重感染(包括真菌感染)、输血、高碳酸血症、氧饱和度大范围波动等。

(3)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对出生体重< 2000 g 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应在生后4~6 周或矫正胎龄32 周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3.筛查及治疗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生进行。

早产儿管理

早产儿管理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 一、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 1 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者,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 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是否完成对胎儿促胎肺成熟的预防,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 积极复苏:早产儿出生时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 出生时要积极复苏,动作要快且轻柔,产科与新生儿科医师要密切合作。复苏后要仔细评估全身状况。 二、保暖 出生后即应给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暖箱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2~35℃左右(表1)。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 表1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 三呼吸管理 1 一Array般吸氧:包 括头罩吸 氧、鼻导管 吸氧和暖 箱吸氧。如 吸室内空 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要尽可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头罩吸氧总流量为4~6L/min。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 .5L/min左右。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 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CPAP压力以4~6cmH2O(1cmH2O=0.098KPa)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0 .4。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 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60~ 70mmHg(1mmHg=0 133kPa)]、PaO2下降(<50mmHg),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机械通气。 4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 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必等到X线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早产儿营养评价与支持 早产儿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胃动力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并发症多等特点,是一个极度未成熟的群体。人类和动物研究均表明,在妊娠晚期和生后早期敏感阶段的营养不良将会对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大脑重量降低、脑细胞数减少、运动协调能力降低,另外也有足够证据表明,在关键时期的营养不良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害。鉴于早产儿特殊的生理特点,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早产儿保健工作,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早产儿保健指南》,对早产儿营养评价与支持做出具体要求,现将指南整理如下: 一、住院前管理 (一)产前 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 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新生儿窒息,产伤; (2)体温:异常; (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 (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 (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 (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 (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 (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 (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 (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给患儿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根据医院《XX市儿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1、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2、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质控方式 (1)质控表单,指标统计,质控汇总,整改分析 (2)科主任、质控员分级质控 3、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科室明确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组织培训,做到人人知晓。 4、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年初制定年工作计划。 5、科室质控成员每周对质控内容分别进行检查,完成规定检查例数,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并向责任人反馈整改,责任人签字确认整改; 6、科主任每周对质控小组成员检查内容的30%以上再进行检查,了解整改执行情况,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

7、每月在组长带领下集体进行全面质控活动一次,对科室质控结果进行汇总,统计科室质量指标,对质控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整改。 8、每季度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进行季度总结,分析,反馈,整改,及时发现缺陷,纠正错误,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9、每半年进行比较分析,体现持续改进,完善PDCA循环。 10、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结合情况召开科务会进行讨论、再培训;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11、每年进行年终活动总结,查缺补漏。 12、以上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经科室科务会讨论,并上报医务科。 附一: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职责 附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分工 附三:科室质控小组活动流程 附四:科室质控项目及目标 附一: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971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为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 ⑴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主任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由具备主管护师3年以上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⑵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⑶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⑷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洗手或手消毒。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3、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地面每日湿拖2次,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保持桌面、窗台、婴儿床、监护仪等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4、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消毒,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6、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用后消毒。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 8、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 9、空调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并有记录。 三、病人管理 1、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感染性疾病患儿给于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2、对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 三、医院感染监测 1、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24h内上报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立即报告,并做好科室登记。 2、每月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合格应立即整改。 四、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志清楚。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

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2016年ACOG指南更新之----早产的管理

2016年ACOG指南更新之----早产的管理 摘要: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产前住院最常见的原因。在美国,早产儿占活产儿总数的12%,其中约50%的是由于足月前分娩发动所致。尽管早产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却较为沉重:大约75%的新生儿死亡、36%的婴幼儿死亡以及25-50%的儿童远期神经功能障碍是由早产所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一份关于2006年早产的报告估计:美国每年在早产上的医疗花费为262亿美元,也即平均每个早产儿花费超过5.1万美元。然而,预测早产绝非易事。该指南的目的在于提出早产的各种诊疗方法,并回顾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价值。该指南不讨论早产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理。 背景 妊娠20-36+6周分娩者称为早产。早产临产发作主要依靠临床诊断:规律宫缩伴随宫颈的变化(宫口扩张,宫颈管进行性消退,或两者均有),或者规律宫缩同时宫口已开大≥2cm。事实上,临床诊断早产临产的孕妇仅有不足10%的会在7天内分娩。值得注意的是,胎膜完整者未足月分娩发作并非导致早产的唯一原因,许多早产是由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或其他医学指征所致。 传统预防早产的非药物方法包括卧床休息、不同房及水化等,但这些预防措施的效果并不明确,而且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用于延长孕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使用保胎药物抑制宫缩和抗生素预防宫内感染。迄今为止,已被证实能够改善早产儿结局的治疗性药物有两种:一是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和其他器官发育成熟;二是有指征的使用硫酸镁,保护胎儿脑神经。 临床问题和推荐:

1.什么方法可以用于早产的预测? 不论是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阳性还是宫颈管长度缩短,对于早产的阳性预测能力均较差,均不能作为处理未足月分娩发作的唯一标准。这两种检测方法能否降低不必要的临床资源浪费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哪些未足月的分娩发作需要干预? 临床上,很难识别未足月分娩发作的孕妇最终是否会早产。大约30%的未足月分娩发作者宫缩会逐渐自然缓解,50%的因为未足月分娩发作而住院的孕妇最终会足月分娩。考虑到保胎治疗的有效性通常不超过48小时,因此,只有那些能从延迟48小时分娩中获益的孕妇才考虑使用保胎治疗。 一般地,无生机儿不适合抑制宫缩治疗,而抑制宫缩治疗孕周上限通常为34周。但是,如果存在可能导致早产的临床事件,如腹腔手术,即便胎儿无法存活,抑制宫缩治疗也是合理的,即便这种治疗效果尚未被证实。 抑制宫缩治疗的禁忌证包括:①胎死宫内;②致死性畸形;③胎儿宫内窘迫;④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⑤孕妇出血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绒毛膜羊膜炎;⑦未足月胎膜早破(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可考虑抑制宫缩治疗以争取宫内转运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⑧孕妇有使用宫缩抑制剂的禁忌证。 3.未足月孕妇有宫缩但无宫颈管的改变是否需要治疗? 仅有宫缩而无宫颈管改变的未足月孕妇,尤其是宫口扩张2cm以下的孕妇,一般不予抑制宫缩治疗。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为新生儿病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 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非医学指征禁止给予患儿母乳代用品,提倡母乳喂养。(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6)新生儿病房禁止陪床探视,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 (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页4 共页1 第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Ⅱ类环境标准。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定时开机,做好记录。 三、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四、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五、早产儿室与隔离室分开,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六、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七、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用后焚烧,重复使用呼吸机管路用后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八、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九、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或灭菌;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十一、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确诊为传染病人的,应转至专业医院治疗。 十三、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十四、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十五、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新生儿分级管理制度

新生儿分级管理制度 分级管理是指在患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病情,确定患儿的管理级别,应当以患儿病情为依据,并根据患儿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临床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管理级别,为患儿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我院现制定新生儿分级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特级管理 1、需要入住NICU、病情极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 进行抢救的患儿; 2、新生儿危重症评分达到“极危重”的患儿,危重症评分<70 分; 3、危重症评分符合单项指标的患儿; 4、需要特级管理的患儿入科后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在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诊疗计划,主任医师(副主任 医师)每天对患儿查房至少1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天最少2 次,住院医师每天巡视患儿至少4次,患儿出现病情变化随 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随时查房,制定抢救及下一步治疗 方案。 二、一级管理 1、需要入住NICU、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 进行抢救的患儿; 2、新生儿危重症评分达到“危重”的患儿,70≤新生儿危重症 评分≤90分 3、一级管理的患儿入科后需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制定诊疗 计划,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对患儿查房至少2次,

主治医师每天查房,住院医师每天巡视患儿至少4次,对患儿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患儿出现病情变化,请示汇报科主任 三、二级管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儿,危重症评分已>90分,需要 转新生儿无陪病房; 2、入院时“新生儿危重症评分”达不到“危重”级别的患 儿,危重症评分>90分,并且不符合单项指标的患儿,而 需要住无陪病房的; 3、病情稳定,母婴同室的有陪病房; 4、二级管理需主治医师及以上资质医师制定诊疗计划,副 主任及以上医师每周查房至少1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至 少2次,住院医师每天巡视患儿至少4次,出现病情变 化,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

早产儿管理指南2

早产儿管理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 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 1500 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1000 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 32周或出生体重< 1500 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一、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 1.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者,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 的可能原因,是否完成对胎儿促胎肺成熟的预防,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2.积极复苏:早产儿出生时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动作要快且轻柔,产科与新生儿科医师要密切合作。复苏后要仔细评估全身状况。 二、保暖 出生后即应给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暖箱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2~35℃左右(表1)。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国外有些单位采用较高的湿度(表2),但要注意预防感染。为保持体温稳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需暂时离开暖箱亦应注意保暖,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 000 g)的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三、呼吸管理 1.一般吸氧:包括头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吸氧。如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要尽可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头罩吸氧总流量为(4~6)L/min。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 L/min左右。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 维持在88%~93% 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 2 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 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CPAP压力以4~6 cm H2O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 0.4。及时使用CPAP 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 > 60~70 mm Hg ( 1 mm Hg = 0.133 kPa) ]、PaO2下降( < 50 mm Hg) ,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机械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如常频机械通气效果不理想,可使用高频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必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才给药。剂量每次100 mg/kg左右,对重症病例给药剂量可以适当加大。给药次数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吸入氧浓度> 0.4或平均气道压> 0.78 kPa(8cm H2O),可考虑重复给药,有些重症病例需给2~3次。对轻度和早期NRDS可采用PS+CPAP 方法,即先给PS,然后拔除气管插管,用鼻塞CPAP维持。PS有2种剂型,干粉剂和混悬剂,均须冷冻保存,干粉剂用前加生理盐水摇匀,混悬剂用前解冻摇匀,可放在暖箱中预热。用PS前先给患儿清理呼吸道,然后将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预防用药:对胎龄小于28周和出生体重小于1 000 g的早产儿,出生时可考虑给PS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1次,剂量100 mg/kg。 5.呼吸暂停的防治: ①加强监护:包括仪器监护、医师护士的密切观察。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颈部姿势自然,置轻度伸仰位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 ②刺激呼吸:发生呼吸暂停时予托背、弹足底,出现青紫需气囊给氧。 ③药物治疗: 氨茶碱:负荷量(4~6)mg/kg,静脉滴注,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次2 mg/kg,每天2~3次,

(完整版)新生儿指南汇编详解

目录 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3)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6早产儿管理指南.......................................................................................9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13新生儿静脉营养及临床应用....................................................................... 17感染性休克............................................................................................. 22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 25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 (3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指南 (38)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诊疗常规 (42) 新生儿肺出血诊断与治疗方案………………………………………………………….. 44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45新生儿HIE诊断标准…………………………………………………………………….. 47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48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 . 50新生儿心电图……………………………………………………………………………… 54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61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防止丢失、错抱等不良事件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关系医疗安全和医院社会形象,必须从制度上、根本上切实加以解决。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主任、护士长同为本科室新生儿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新生儿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本科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二、科室要加强新生儿安全知识教育,在病房醒目位置张贴安全防盗宣传资料,向产妇及家属告知新生儿安全相关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三、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探视人员随意进入;控制产妇的陪床人员,每床只许一人陪床,避免人员流动过多。 四、产妇入院后,安排床位,建立病历,确定生产方式和时间。如进行自然分娩,所在科室要与产房确定生产时间;如进行剖宫产,所在科室要与手术室确定手术时间。 五、临产时,由病房护士核实无误后,携带产妇病历,陪同产妇一起进入产房或手术室,并与产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准备待产或手术。 六、新生儿出生后,应让产妇或家属看清新生儿的性别,并立即进行产妇和新生儿的标识工作,在病历上按好新生儿脚印,待产

妇确认后按其本人手印,同时将附有产妇全名、腕带编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住院号、科室、床号等一致信息的两条不可转移的腕带,分别戴于产妇及新生儿手腕。 七、在其他病人被送入产房或手术室之前,产妇及新生儿均应被转移出产房或手术室,送入病房,对照科室、床号入住。产房或手术室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核对母婴腕带信息,核对无误后进行交接班并签字。 八、住院期间,严格实行母婴同室,婴儿车与病床标签配对,保证新生儿时时刻刻在产妇及家属视野范围内。护士要在产妇床旁交接班,清点新生儿数目,并做好记录。要经常巡视,认真盘查接触新生儿的人员,发现可疑人员立即通知保卫科。 九、如新生儿患病转入儿科,必须在家属在场的情况下,产科责任护士与儿科责任护士双向核对患儿母亲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核对正确后,儿科责任护士方可接收患儿。 十、患儿需外出检查时,必须通过摇篮床、婴儿床进行转运。责任护士应明确患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核对后,必须与其家人一起将患儿抱至诊室检查,检查结束回病房时,再次由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无误后,将患儿放至其床位上,继续治疗。 十一、新生儿在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新的身份识别腕带要护士双人核对确认无误后制作。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应衣帽整齐,患有呼吸道 感染等疾病时严禁与新生儿接触。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 养,并有记录。 3、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新生儿查对制 度、身份识别流程,严防差错隐患发生。 4、新生儿床旁周围严禁悬挂危险物品,确保患儿安 全。 5、遵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喂养时应将患儿抱 起,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 后置侧卧,防止呛咳。 20xx年1月补充

20xx年2月执行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新生儿洗澡间的管理制度 (1)

新生儿洗浴间的管理制度 1.为新生儿洗浴,室温应保持在24~26℃,水温37~38℃, 必须使用流动水,严禁用盆进行洗浴,防止滑脱窒息。2.护士在为每个新生儿洗浴前后均需进行手卫生,脐带未脱 落者可采用分段洗浴,保持脐部干燥 3.洗浴时关闭门窗,断开热水器电源。 4.新生儿所用洗浴物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5.每次洗浴结束后水池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洗 浴用具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6.洗浴间每天用等离子消毒机消毒1小时。 新生儿洗浴流程 1、洗浴前准备 (1)洗浴前先调节室温至24-26℃,水温调至37-38℃。 (2)备好洗浴用具。 2、具体操作步骤: (1)将患儿随婴儿床轻推至洗浴池边。 (2)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或用速手消毒液搽洗双手1-2分钟。 (3)脱去褓衣`用大浴巾裹住患儿全身放在洗浴台上。 (4)将洗浴小毛巾充分湿润~按洗脸常规给患儿洗脸。 (5)解开裹在患儿身上的毛巾及纸尿裤,将患儿放置在洗浴池内~护士左前臂从后背托住患儿颈肩部~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按住两耳廓使之反折~堵 住耳孔以防进水。 (6)右手持小毛巾洗头部,有留置针时要注意保护,~擦干头发。 (7)右手持小毛巾蘸沐浴露~从颈部开始,依次洗净胸腹部·双上肢·腋窝·会阴部及双下肢。 (8)将患儿翻转俯卧在左手臂上托住患儿胸部及下颌,注意不要将口堵住,~用左手抓住患儿的右上臂~右手持毛巾蘸沐浴露擦洗背·颈·臀部及 双下肢。 (9)将患儿放在备好的大毛巾上~用小毛巾擦干水分后包裹好。 (10)用生理盐水作眼部·口腔护理,用干棉签将患儿脐部轻轻擦干后,用棉签蘸碘伏作脐部护理。

2017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附件1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一、住院前管理 (一)产前 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 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新生儿窒息,产伤; (2)体温:异常; (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 (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

三凹征); (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 (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 (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 (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 (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 (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二、住院期间管理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2008年3月修订日期:2013年5月新生儿病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⑴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⑵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⑶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⑷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⑸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⑴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⑵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⑶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⑷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

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⑸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⑹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⑴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⑵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⑶病室空气要清新,每季度做空气培养⑷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未穿规定工作服或入室衣者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⑸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⑹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呼吸机湿化瓶等。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一人一用,吸痰管一用一更换。②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早产儿暖箱、蓝光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辐射台每天清洁,每周更换一次做终末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 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 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 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 32张床位。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 一、新生儿室 (一)布局 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 设置早产儿间。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 m2。 (二)设施设备

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二、三级医院新生儿病区 (一)布局 为独立设置的医疗护理单元病区,设置床位在20张以上。需设置早产儿室、隔离室和抢救室,设置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等辅助用房。 (二)设施设备

早产儿管理方案

早产儿管理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死亡率仅次于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脆弱性和未成熟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决定其一出生就需要专业性的监护和治疗。早产儿的救治需要一些必备的抢救、监护、治疗及保障设备和技术。不同胎龄的早产儿所需的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不具备必要的抢救和治疗设备和技术时,应将其转至具备相应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医疗机构,以保证并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一、救治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应必备的医疗设备。 胎龄35-36+6周,出生体重>2000g:辐射台、室温在25-26℃。相对湿度40%-60%。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微量血糖仪、经皮测胆红素仪。每张床至少有2个电源插座。 胎龄32-34+6周,出生体重1500-1999g: 辐射台、闭式暖箱、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呼气末正压通气机(CPAP)、输液泵、心率及氧饱和度检测仪、微量血糖仪、经皮测胆红素仪。移动式X光机。每张床至少有6-8个插座。 胎龄30-31+6周,出生体重1000-1499g:辐射台、闭式暖箱、新生儿复苏器、新生儿喉镜、负压吸引器、呼气末正压通气仪(CPAP)、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微量血气测定仪。微量输液泵。心率、血压及氧饱和度检测仪、微量血糖仪、电解质、经皮测胆红素仪。移动式X光机。每张床至少有10-12个插座。 二、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应具备的医疗技术。 胎龄35-36+6周,出生体重>2000g:正确新生儿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术。外周静脉输液。 胎龄32-34+6周,出生体重1500-1999g: 呼气末正压通气仪(CPAP)应用技术、气管插管术。胃管喂养方法、外周静脉输液。 胎龄30-31+6周,出生体重1000-1499g: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胃管喂养、外周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技术。脐静脉插管术。 三、早产儿治疗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早产儿保暖问题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每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较足月儿更大,皮肤更薄,所以经皮肤散热更多,肝脏的糖原储备更少,所以产热的能力更差。其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与足月儿相比保暖的需求更高。寒冷的环境中,体温变化大,低体温可导致复苏失败。并易发生酸中毒、低血糖、硬肿症、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