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作者:王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一、古典诗词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学古典诗词时,会说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说,要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诗词柜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也就是对历史的考察,文学也就与历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三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必须先了解: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丈夫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独身漂泊江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声声慢》。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流露的哀婉凄苦和凄惨悲切。

文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实在密切,其实文学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必要信息,文史是分不开的,也没有必要分开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史交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方能相得益彰。

二、作文写作训练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材料缺乏、无事可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无论翻开高考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运用历史知识作文时,应当注意合理地将其聚合、迁移。在高考作文中,要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不妨将与之相关的片断、材料、诗词聚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写入自己的作文。并且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比如可以将历史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从而使作品内容充实丰满;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作文,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放到现实中来,使之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还可以在作文中对化用或仿写古典诗词,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一篇作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座山没有水。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佳篇名句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我们的

作文品味,还会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作结论,使作文更有深度。

三、课堂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中学语文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多媒体教学上,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中,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隐喻,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主要指陈西滢)诬蔑群众而作的;又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作者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而作的。可以说,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

现在的高考强调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及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将文史结合教学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代人才培养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跨学科教学是大趋势。“世界虽小,思想无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而广泛的“文化”是包括“历史”在内的。

浅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桐梓县羊磴中学:梁秀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落实这基础性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它学科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其它学科”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 一、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这一地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和课改趋势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在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实践启示。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必须走整合教育的路子。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曹洪顺曾说:“语文学科不仅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

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和知识做好准备,它还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德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育价值等等”。要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等三个方面的价值,也只有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才得以完成。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安排趋向于综合化。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摆到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整合显然是有理有据,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教学是可以也是有必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否则怎能完成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目标呢? 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着力点 (一)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比较教学点滴》一文中说:“语文课本中内容不仅与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科学内容相通,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相融,只不过教学目的和教材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我们教学《统筹方法》,自然联想到数学知识。教学《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杨旭 [摘要] 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实现品德、智力、美育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沟通创设情境语言能力教师素质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动。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

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融合 铁力市年丰中心校颜俊英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只有在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那么,怎样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实现融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例如一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明天要远足》,讲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远足前忐忑不安,辗转反则的心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纯真、好奇、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希望与梦想,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的乐观的态度。 二、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让学生保持作业本封面的整洁。再次,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规范,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 四、通过说话训练,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读文章能陶冶人的情操,训练讲话也能塑造人的品格。因此,在说话训练教学中,应该不是为“说”而“说”,而是做到“说”中“育人”,即在说话训练中,围绕说话目的,结合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取恰当的说话题材,通过说话,达到既训练写话能力,又培养人格熏陶思想的目的。 五、将核心素养教育教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让书籍成为良师益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核心素养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好的书籍就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加强阅读指导,不能让学生只在意书中的情节,要懂得欣赏和评价,读懂中心思想,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觉悟。 小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在生活习惯,文明用语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督促。同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虞陈漪:文史本一家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的思考(拟获区二等奖)【内容摘要】 在文科综合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文史结合。本文主要从文史结合的必要性、方法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方面,阐明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几点看法。本意是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而应当注意文史知识的整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教师在初读课文时适时启发引领学生学会酝酿积极的情感 任何一种积极情感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激发、引导、不断酝酿的过程。因此,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应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积淀酝酿,要通过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我在教授《跳水》一课时,文中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当朗读到这段课文时,教

师启发引导学生作表情朗读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着当时人们的紧张心情。后经过学生初读体验品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的经过却用“跳水”命题的绝妙之处。通过这样的情感酝酿,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师在范读课文中引领学生学会体验积极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更无法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读课文,恰当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走入角色,才能让学生融入意境,探知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之美。 教学《火烧云》一课中的一段:“晚饭过后,火烧云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 教育》 院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班级:2009级 姓名:杨齐英 学号: 指导教师:冯老师 日期:2011年9月16日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西区沙朗小学杨齐英 摘要 2006年,我校开展《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加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去。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学科,其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文字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辅导过程。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美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感悟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此,我以人教版第八册《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为例: 《花的勇气》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

初中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几大整合漫谈

初中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几大整合漫谈 发表时间:2016-06-28T09:25:48.6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作者:王秀学 [导读] 由于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的教学,进而发现这两门学科有很多地方都可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教学中都可互相渗透,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现就教学相关经验谈一下不成熟的几点认识。 王秀学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中学266743 由于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的教学,进而发现这两门学科有很多地方都可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教学中都可互相渗透,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现就教学相关经验谈一下不成熟的几点认识。 其一、爱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历史的审美情趣和语文中的美完美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都说“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史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一系列的内容。一部历史书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全部记录。后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看到那些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忠肝义胆的,比如屈原,谭嗣同,董存瑞;有卑鄙无耻,卖国求荣的,比如大汉奸汪精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在这里,一切忠奸丑恶的……都彰显世上,无所遁形。受赞颂的,流芳百世;受唾弃的,遗臭万年。这让学生们明辨是非,树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中学语文教学美学无处不在,比如颇具民族特色,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壮美的建筑“河北赵州桥”,设计精巧,轻盈匀称;栏板上的龙形花纹,龙的姿态活泼……这些美的特点,在语文课《赵州桥》一课就介绍得十分清楚。 又如颇具艺术感染力优美的文学艺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及文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就更为深刻地对《诗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唐诗的“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和宋词的“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美眉在青楼”。美的人,美的精神境界,美的品德,美的文化,美的艺术…… 在《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中,都可以找到共鸣,从而打消历史“古董”、“死板”。让学生徜徉在美学的天堂。 其二、实现历史人物与语文教材中重点课文的整合 人类历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物,推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因为有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才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老庄”“孔孟”“兼爱”“非攻”思想。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关百家争鸣的内容时,重点就要介绍孔子这一人物,而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就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论语》中,因此教学中可以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轻松掌握孔子思想,又能精确理解《论语》中的内容。 其三、历史发展与文学知识的整合 历史的发展,纵观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历史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安排课文,编年体模式,语文教材都会安排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无非就是让学生了解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艺术成就、思想理念等。我们在教学历史课文时,可以渗透文学知识。 比如教学历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部分历史,就可将文学知识“诗歌”与历史的发展整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学历史的同时掌握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而了解诗歌的一些文学知识,由春秋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可重温“风”、“雅”、“颂”的形成,以及“韵”和“对仗”的产生;从隋唐的兴衰史,可以了解科举制的影响、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 第四、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历史背景的整合 无论历史发展中各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现状分不开的,唐诗的高度繁荣,明清的四大名著,究其原因,都是科举制度与统治集团造成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唐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时候,可能有同学会问:什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仙,杜甫为什么会写出“三吏三别”等等的问题,如果将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相对比,将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相对比,就不难理解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在教学明清的艺术成就时,也可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和“皇权高度集中,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等方面来理解,将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中的代表人物结合起来,同学们就可轻意地掌握课文内容了。 总之,历史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相辅相承的,要学生学好历史,必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使语文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古板、单调的填表鸭式教学,避免肤浅的诵读式教学,应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用谈话 “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寓教于乐,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

语文与情感教育

语文与情感教育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将指导着新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新课程的内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达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还提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初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受到高深情感与趣味熏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名闻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一直和经济、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的是语文的道德

情感教育。孔子将人的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对不重视道德情感的教育深表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在古代,这种道德观念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秩序。事实上,当今社会出现的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而引发的种种不良社会 现象,正是由于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而造成的。语文作为一种基础人文性科学,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建造学生的思想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无论是对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 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味。”自然,这个“兴味”的产生,全靠情感激发,学生有了这个“兴味”,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会“其自进而不能已”。这就是说,“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取向,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股动力。“如果一个教师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作者:王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一、古典诗词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学古典诗词时,会说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说,要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诗词柜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也就是对历史的考察,文学也就与历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三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必须先了解: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丈夫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独身漂泊江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声声慢》。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流露的哀婉凄苦和凄惨悲切。 文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实在密切,其实文学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必要信息,文史是分不开的,也没有必要分开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史交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方能相得益彰。 二、作文写作训练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材料缺乏、无事可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无论翻开高考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运用历史知识作文时,应当注意合理地将其聚合、迁移。在高考作文中,要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不妨将与之相关的片断、材料、诗词聚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写入自己的作文。并且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比如可以将历史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从而使作品内容充实丰满;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作文,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放到现实中来,使之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还可以在作文中对化用或仿写古典诗词,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一篇作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座山没有水。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佳篇名句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我们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引言 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

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历史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机结合.

谈谈历史教师怎么能实现历史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机结合?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国学经典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策略和应遵循的原则及途径,不当之处忘专家指正! 一、历史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 1. 转变观念是关键 作为历史老师,一是要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国学教育的意义。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因此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承国学弘扬国学精神。二是要认清历史学科与国学的关系:历史学科与国学教育性质一致,目标相同,相互促进,因此历史教师要借着历史学科在国学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历史教学中自觉进行国学教育。 2. 提高历史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前提 历史教师是国学教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搞好国学教育需要具备儒、释、道、兵、医、艺等方面的修养。不但要懂得儒家思想和佛家、道家文化,还有了解兵学、中医和传统艺术。在国学教育强势复兴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要闻鸡起舞,加强学习和进修,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3. 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历史教材本身虽然存在着国学的部分内容,但要在历史课中有机地进行国学教育,必须在发掘历史教材中国学要素的基础上,梳理出历史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国学知识,整理出历史教材中涉及国学教育的教材脚本。“脚本”可以以专题为板块,形成特定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在“脚本”的基础上,编写附着于历史课的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4. 课堂渗透是主渠道 历史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渠道是多样的,诸如课堂渗透、课后实地考察、竞赛促进等。但是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主渠道还是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渠道、师生互动的平台。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历史课堂的国学教育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经典诵读国学知识的关注上,而应该放在民族精神的涵养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基层上,要以国学教育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品味,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注重体验的原则 历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要注重发掘历史知识中国学的内涵,顺势而为,切不可生硬地为国学而国学,要以事实、史实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史”出“论”,要注重以先贤、古圣的人格精神来熏陶学生,润物无声。 3. 启蒙性原则 受学科教学任务重和学生学习时间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历史教学中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国学教育。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因此历史中的国学教育应立足于启迪兴趣,播撒种子,教给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国学,不断提高国学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手段和途径 举办社团活动或借助所编修的国学校本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实现国学渗透。同时在历史课堂上深入挖掘教材的国学素材,适当补充史料,也可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互动等。

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要:将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文章对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价值与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融合;价值;策略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内涵的学科,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要重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的有效融合进行研究。 一、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价值 中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而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情感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具有思想性及艺术性,可以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给学生以启迪。教师如果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价值,会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情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中职语文教材中涵盖大量的情感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具有凝练生动的语言。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f10264576.html,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作者:张勇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9期 摘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文化;结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51-01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意义。因而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向心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 十几岁的学生爱玩,需要有展示的舞台,更需要语文带给他成功的体验,只从考试成绩论“英雄”,“英雄”能有几人。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活动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书法碑帖,在亲密接触中,更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在快乐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