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共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一绪论: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

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0大气中的HO·和HO2·的来源:对于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光解可产生HO·,

HO2·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解反应产生第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的烟雾污染现象。他的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

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的照射。

12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

的因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化条件、大气中的NH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

14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中,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成为温室效应。

15大气颗粒物的消除: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湿沉降分为雨除和冲刷。

三水环境化学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K+,Na+,Ca2+,Mg2+,HCO3-,NO3-,Cl-和SO42-为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2PH=

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总碱度=【HCO3-】+2[CO32-]+[OH-]-[H+]

4与碱度相反,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看课本p155~157例题)

总酸度=[H+]+【HCO3-】+2[H2CO3*]-[OH-]

5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6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等。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Henry型,Freundlich型和Langmuir 型。

7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主要因素:盐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除上述因素外,一些生物化学迁移过程也能引起金属的重新释放,从而引起重金属从沉积物中迁移到动植物体内-----可能沿着食物链进一步富集或者直接进入水体或者通过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物进入水体。

8在硫化氢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可算出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饱和浓度为:

【Me2+】= Ksp/[S2-]=Ksp[H+]²/Ksp’=Ksp[H+]²/

9PE是平衡状态下(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受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从PE概念克制,PE越小,电子浓度越高,体系给出电子的倾向就越强。反之,PE越大,电子浓度就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10根据Nernst方程,PE的一般表示式为:PE=PE°+1/nlg(【反应物】/【生成物】)

11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敢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介于两者之间,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有机物体系的结合。

12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原性环境,同时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小二而增大。

13河流分为几个区: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清洁区。

14腐殖质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分为三类: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腐殖质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有大量的羧酸、醇基和酚基。

15标化分配系数:水中有机物的平衡质量浓度ρw为ρw=ρT/(K pρp+1)

16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光解这些化合物本身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第二类敏化光解也可称为间接光解过程;第三类为氧化过程。

17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四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项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占土壤的大部分,约占土壤固体重质量的90%以上。

2岩石化学风化主要分为三个历程: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

3土壤中次生硅酸盐可分为三类: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称为非腐殖质物质如蛋白质、糖、树脂、有机酸等;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他不属于有机化学中任何一类,它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

5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土)表示。土壤的可交换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和NH4+等。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粒子加速器为依据作为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6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00% 7土壤的缓冲作用:对酸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M+HCl↔土壤胶体-H+MCl)、对碱的冲作用(土壤胶体-H+MOH↔土壤胶体-M+H2O),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就越强、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

8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腐殖质土>黏土>砂土。

9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

10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根系的作用、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酶系统的作用、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11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扩散(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和温度及农药本身性质等)、质体流动。

1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正常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13当污染物质有血液进入脑部时,必须穿过这一毛细血管壁内皮的血脑屏障。污染物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称为胎盘屏障,也同样受到经膜通透性的限制。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该现象被称为肠肝循环。

1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

15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16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7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其中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底物所发生的转化称为酶促反应。

18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往往使有机毒物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于排出体外;另外一方面也会改变有机毒物的毒性,多数是毒性减小,少数毒性反而增大。19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20毒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类: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21根据剂量(浓度)大小多引起毒作用快慢不同,将毒作用分为急性、慢性和亚稳(慢)性三种。

22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酶活性的抑制、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化学致癌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对人和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认致癌物,可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

23阈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六价铬的致癌作用应经被确认;三价无机砷毒性高于五价砷;无机砷可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还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长距离迁移病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质。

3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能在环境中持久的存在、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能够经过长期迁移达到偏远的极地地区、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4日本的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造成的。

5PCBs由于化学惰性而成为环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他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典型污染物的归趋答题模式:污染物来源、物理化学性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存在场所、对生物题的毒害作用、污染的防治。

七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1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楚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和认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2从修复实施的场址,可以将微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3可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细菌包括好氧细菌、厌氧细菌及兼氧细菌。

4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营养物质、电子受体、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5植物修复技术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减污染物的毒性,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的原位处理。

6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的方式有四种: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7螯合剂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土壤溶液中金属含量;二是促进金属在植物体内运输。

8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直接吸收、植物分泌物的降解作用、增强根际微生物降解

9常用于修复的化学氧化剂:高锰酸钾、臭氧、过氧化氢和Fenton试剂。

10深度氧化技术是相对于常规氧化技术而言的,指在体系中能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自由基,充分利用自由基活性,快速彻底地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11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臭氧分子的直接氧化反应、自由基的反应。12Fenton试剂是指在天然或人为添加的亚铁离子时,与过氧化氢发生作用,能够产生高反应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的试剂。

13六价铬在自然条件下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移动性,在电动力学修复中较容易从土壤溶液中去除。

14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是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过反应格栅,通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的地下水净化的技术。

15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机理: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水化学及铁表面性质变化、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

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 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 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 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18页)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元素:Cr,Hg,As,Pb,Cl (2)无机物:CO,NOx,SO2,KCN (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杜绝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物质的产生,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 2、原子经济学 是指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尽量使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更多或全部转变为最终预期产品中的原子。 3、环境化学 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4、电子活度 5、光化学反应 分子、原子、自由基、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6、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等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7、分配作用 是指颗粒物(沉积物或土壤)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的作用。 8、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KOW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等密切相关。 9、生物浓缩因子 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10、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11、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硫酸烟雾 又称伦敦型烟雾,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13、大气颗粒物 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14、生物需氧量 在一定体积水中,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 15、生长代谢 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16、共代谢 有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唯一的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降解过程称为共代谢过程。 17、空气动力直径 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18、大气稳定度 叠加在大气背景场上的扰动能否随时间增强的量度。也指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19、生物富集 是指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积蓄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0、生物蓄积 有毒有害物质,尤其PO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通过食物链蓄积于食物链中较高级成员,使得该种有害物质浓度大大高于环境浓度,这种现

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是每一个高中生终结学业的一场考试,它考察了我们高中三年的基础学习成果。而化学是高中会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今天,我们将就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做一些总结,希望对同学们参加高考有所帮助。 1.环境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环境化学是一门关于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科学。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环境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环境话题的基本理论、主要污染物的特点、环境治理策略和技术、环境保护法规等。 2.基础化学 高中化学的基础化学是高中化学的核心部分,它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元素与化合物、质量、物质微世界的特点、物质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方程式、混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等。 3.热化学 热化学是高中化学中比较难的部分之一,它主要研究物质热学性质和化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物质状态转移的热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能变化、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4.酸碱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酸碱化学主要研究酸、碱与盐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和各种酸碱指示剂用法。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离子产生的复分解反应、中和滴定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等。 5.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相对较难的部分之一,它研究的是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构形、化学键和立体构象等。 6.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高中化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及物质转化过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生化基础概念、生命大分子结构和特点、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等。 总之,化学是高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不仅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高中毕业考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要在化学领域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把握好这些基本知识点,然后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期望同学们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 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0大气中的HO·和HO2·的来源:对于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光解可产生HO·,HO2·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解反应产生第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的烟雾污染现象。他的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的照射。 12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共18页)-(1)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 2 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 、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 、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 4 月22 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 5 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 、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 个方面。 5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 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 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 、芳香烃(苯环) 、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 、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2023年1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8529环境化学

2023年1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8529环境化学 一、引言 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反应和影响的学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化学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2023年1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8529环境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了环境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布、迁移、转化、降解等过程的研究。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各种污染物。 三、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 环境化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环境中的污染物 污染物是指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交通运输等。

环境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毒性,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 2. 污染物的分析和检测 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检测。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精确测定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组成,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会进行迁移和转化。迁移是指污染物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传输过程,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环境化学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路径、迁移速率以及转化机制,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 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环境化学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态影响,帮助人们了解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自考知识点

环境化学自考知识点 一、环境化学概述 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环境化学是研究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和迁 移规律,以及其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迁移途径,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环境修复技术等。 2. 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来源和迁移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此外,环境化学的研究还可以为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和来源 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来源,环境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放射 性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化学工业原料和产品等有机化合物。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酸碱、盐类等无机物质。 •放射性污染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衰变产物。 2. 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排放: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 •交通运输:汽车尾气和船舶排放物。 •自然源:如火山喷发、土壤侵蚀等自然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途径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的迁移传播而进入不同的环境介质。其中,大气传播是最常见的迁移途径,如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进入水体和土壤。 2.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环境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化学和生物转化过程。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在大气中氧化生成硫酸,水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生物降解作用转化为无害物质。这些转化过程对于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方法 1.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进行定量评估的过程,旨在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态毒理学指标。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2. 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是指通过采样和分析等手段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测。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远程监测等。监测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环境质量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五、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保护技术 1. 环境修复的概念和方法 环境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恢复和改善受污染的环境。常见的环境修复方法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修复和生物降解等。环境修复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 2.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生态系统保护是指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等。生态系统保护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考研资源环境化学知识点剖析

考研资源环境化学知识点剖析资源环境化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于考研生而言,掌握资源环境化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领略这一领域的核心知识点,并进行剖析。 一、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颗粒物等。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形成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1.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燃煤、石油燃烧、工业排放等。它的主要影响是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 2. 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工业燃烧等。它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造成光化学烟雾,影响大气质量。 3.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家庭采暖等。它具有毒性,会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氧的运输和供应。 4. 臭氧(O3)

臭氧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反应。臭氧是一种有害的大气污染物,会对呼吸系统和植物产生危害。 5. 颗粒物 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同,可分为PM10和PM2.5。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和能见度都有很大影响。 二、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在水环境中存在各种有害物质的现象。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方法是关键的。 1. 有机物污染 有机物污染是水环境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等。了解有机物的种类、性质和处理方法对防治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2.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等。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慢性毒性,了解重金属的来源、迁移规律和治理技术是必要的。 3. 餐厨垃圾污染 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油脂,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质的恶化。因此,合理处理餐厨垃圾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环节。

高考化学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1.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2.PM2.5与雾霾 (1)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3.酸雨 (1)定义:指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 (2)我国酸雨的分布: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四大酸雨区。 (3)酸雨类型:「湿沉降」与「干沉降」 (4)、我国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性气体所致。 (5)、酸雨的危害①受酸雨刺激,易导致红眼症和支气管炎。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吃下这些动物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 ②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和文化资产的破坏。③硫酸随着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严重损害,土壤中的养分也会流失,因此树木会因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钙和镁的流失而枯死,阻碍叶子的气孔进行光合作用,破坏森林,减产农业。 4.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 二者都属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剧厄尔尼诺的出现频率和负面影响。 (1)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原因是: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a、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 )、甲烷(CH4) 、氟氯烃化物(CFCs)和水气等。 b、温室气体来源:主要是燃烧石化燃料(例如:石油、煤)所产生的。CH4:增长很快;CFC:原来在大气中不存在,完全来自人为排放 c、全球变暖的危害:①地球表面温度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全球气候转变④农业减产、粮食危机⑤动物大迁徙和物种灭绝⑥海洋生态的影响⑦伤害人体抗病能力 (2)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海洋温度不断上升,使得

水环境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1 反映天然水含盐量参数:离子总量矿化度(淡水)盐度氯度(海水) 2 淡水中的八种离子:Ca+ Mg2+ Na- K+ Cl-HCO3-CO32-SO42- 海水中多出的几种是Br- F- B- Sr- 3 盐度与氯度的关系:S‰=1.80655Cl‰ 4 条件密度A与标准密度B的关系:A=(B-1)*1000 g/cm3 5 阴阳离子含量比例将水分为四型 6 冰点↓与盐度↑的关系呈直线;蒸汽压↓与盐度↑的关系也呈直线; 渗透压↑与盐度↑的关系也呈直线 7 光合作用速率(A) 呼吸作用速率(B) A>B 营养生成层A

成因:海水通过潮汐、环流、垂直流及风浪的长期不断混合作用 水体体积大、各种变化因素很难改变各成分的关系 意义:总含盐量可有测某一主要成分而间接求出 物理性质与海水某一主要成分之间也存在定量关系 对于养殖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特例:海水中碳酸氢根及碱度的恒定性比较差因为其本身含量少 Ca/Cl的比值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河口区海水常量成分与大洋水一致 13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气体本身的性质、温度、含盐量、气体分压力 14 影响气体溶解度速率的因素:气体的不饱和程度、水的单位体积表面积、扰动情况 15 养殖水体中的氧气来源:空气溶解、光合作用(主要)、补水 16 水中的氧气消耗:鱼虾等养殖生物的呼吸、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主要)(水呼吸)、底质耗氧、逸出 17 溶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日较差 日较差较大时,水体产氧与耗氧相对较多,说明水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浮游动物和有机物质的量适中,也就是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在溶氧最低值不影响养殖鱼类生长的前提下,日较差越大越好。 18 溶氧的意义:溶氧量低会影响鱼虾的摄饵量及饵料系数 溶氧量低也会增加养殖鱼虾的发病率 溶氧量低将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溶氧量低会增加毒物的毒性 溶氧量过高(过饱和)将会引起气泡病(增加含盐量以治疗) 19 溶氧的调控:降低水体的耗氧速率及数量(清淤沉淀有机物等) 加强增氧作用、提高水中的溶氧浓度(加入活性沸石)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

1、痛痛病是由Cd 镉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水俣病是由Hg 汞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3、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引起的。 4、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侵蚀、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大量积存、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海洋污染。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2014 世界环境日主题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7、2014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8、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为Ca2+、Na+、Mg2+、K+、Cl-、SO42-、HCO3-、NO3-。 9、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Ca2+v Na+v Mg2+, HCQ-v SQ2-v C-。 10、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胡敏酸,可溶于NaOH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植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富里酸。 11、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可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将其划分为三类腐植酸、胡敏酸、富里酸。 12、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5mg/L,各类浮游生物不能生存;DO<4.0 mg/L时, 鱼类会死亡;DO<2mg/L,水体发臭。 1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日+的 物质总量。 (组成物质)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HCQ]+2[CO32-]+[OH-]-[H+] 酚酞碱度=[CC32-]+[OH-]-[H2CQ* ]-[H+] 苛性碱度=[OH]-[HCQ-]-2[H2CQ* ]-[H+] 14、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或经过水 解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组成物质)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H+] +[HCQ-]+2[H2CQ* ]-[OH-] CC2酸度=[H+]+[H2CQ* ]-[CQ2-]-[OH-]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 15、在碳酸水体中加入碳酸盐,该水体:总酸度不变,总碱度增大,无机酸度减少,酚酞碱度增大,CO2 酸度减少,苛性碱度不变。

环境化学重点内容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转变,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进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式的科学。 3.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物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4.环境自净按发生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5.大气圈能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6.平流层形成污染的原因:在平流层内,由于上热下冷,致使上部气体的密度比下部气体的密度小,因此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能随地球自转而产生平流运动。进入平流层中的污染物,会形成一薄层,使污染物遍及全世界。同时污染物在平流层中扩散速度较慢,停留时刻较长,可达数十年。 7.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进程,改变了大气层中某些原有成份或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峻要挟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造成损坏的现象。 8.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进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9.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 10.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早晨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NO由汽车尾气及

其他源排入大气。由于晚间NO氧化的结果,已有少量的NO2存在。当日出时,NO2光解离提供原子氧,然后NO2光解反映及一系列次级反映发生,OH 基开始氧化碳氢化合物,并生成一批自由基,他们有效地将NO转化为NO2,使NO2浓度上升,碳氢化合物及NO浓度下将;当NO2达到必然值时,O3开始积累,而自由基与NO2的反映又使NO2的增加受到限制;当NO向NO2转化速度等于自由基与NO2的反映速度时,NO2浓度极大,现在O3仍在积累当中;当NO2下降到必然程度时,就影响O3的生成量;当O3的积累与消耗达到平衡时,O3达到极大。 11.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保护作用,加热作用和温室气体的作 用。 12.防治臭氧层损耗的主要对策是减少氟氯烃和人工合成的有机氯化物 的自然排放量。 13.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可划分为四个类型:生物污染、化学污 染、物理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14.水生生物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或化学 能量把简单、无生命的无机元素引进到复杂的生命分子中即组成生命体;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作为能源和合成它自身生命的原始物质。 15.决定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种类和范围的因素有氧、温度、透光度和水 体的搅动。 16.简述天然水的环境效应:一、水是生命起源的要素;二、水在人体 代谢中的生理功能;3、水是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 17.酸度: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数物质的总量。

环境化学知识点

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①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②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③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④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2.环境化学的特点(从学科研究任务来说)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3.优先污染物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我国首批68种,美国环保局率先公布129种) 5.“三致”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化学污染物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物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 7.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 8.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①机械迁移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按形态分: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按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⑴按物理状态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物⑵按形成过程①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SO₂,NO)②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O₃,硫酸盐颗粒物)⑶按化学组成①含硫化合物: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₂S]、硫化氢(H₂S), SO₂,SO₃,H₂SO₄、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₄)②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₂O是底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₂)来源:光化学反应、闪电、微生物固化、火山爆发森林火灾,人为污染:氮肥、炸药、燃料燃烧③含碳化合物: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CO、CO₂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④含卤素化合物 2. SO2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煤、石油),SO2参与了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成为了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3.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空气污染,风向、风速并不是经常起决定行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城市空气强污染期的形成,大气稳定度和低层逆温的作用可能更大。 4.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起重要作用,而湍流的强弱又与大气稳定度有关,近地层大气温度和风速的垂直变化又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 5.NOx的来源与消除NO和NO₂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燃烧源可分为流动燃烧源和固定燃烧源。城市大气中的NOx(NO和N0₂)一般有2/3来自汽车等流动燃烧源的排放,1/3来自固定燃烧源的排放。燃烧产生的NOx主要是NO(占90%以上),NO₂的数量很少(0.5%~10%).NOx最终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6.NOx是导致大气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的CO主要危害:(1)能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2)CO还可以通过消耗HO·自由基使甲烷积累而间接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 8.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₄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比CO₂分子大20倍。产生甲烷的机制

环境化学知识点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 2. 何谓环境背景值? 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3.何谓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4.何谓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多少?80%-90%。 6.环境化学污染物可分为哪九类? 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物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 7.何谓环境效应?按其环境变化的性质分,可分为哪几类? 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8.何谓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9.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哪三种方式? 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密度大。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中间层温度随海拔增加迅速降低、空气较稀薄、对流运动非 常激烈。热层空气高度电离、更加稀薄、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2.硫酸型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P108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机制?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如何控制?并 阐述重庆地区酸雨频率高,而北京酸雨频率低的原因。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⑴S→H2SO4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 1对流层:对流层是气的底层,其厚度在10~12km;质量却占气总质量的3/4;每升100m 温度降低℃ 平流层:由对流层顶到50km 左右高度称为平流层;温随高度而升;存在臭氧层 中间层过渡层:处于平流层顶至85 km 左右的区域,温度随度升高而下降; 热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 左右的区域;温随高度而升; 逸散层:800km 以上的高空 2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大的并对人或环境产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 3气稳定度: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气中某高度处的气块在垂直向上的相对稳定程度; 4影响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①风和大气湍流②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 5气中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污染; 6光化学反应过程:分、原子、自由基或离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7常见自由基: OH :主要源于臭氧光解 O 3+hv =O ·+O 2 O ·+H 2O=2·OH HNO 2+hv =·OH+NO H 2O 2+hv =2·OH CH 4+·O=CH 3·+·O HO2:主要源于醛的光HCHO+hv =H ·+HCO · H+O 2+M=HO 2· +M HCO ·+O 2=HO 2 ·+CO CH 3ONO+hv =CH 3O ·+NO CH 3O ·+O 2=HO 2 ·+HCOH H 2O 2+hv =2·OH ·OH+H 2O 2=HO 2·+H 2O ·OH+CO=CO 2+·H ·H+O 2=HO 2 · R. RO. RO2等:气中存在量最多的烷基自由基是甲基,主要来源于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CH 3CHO+hv =CH 3·+HCO· CH 3COCH 3+hv =CH 3·+CH 3CO · RH+·O=R·+OH RH+·OH=R·+H 2O R·+O 2=ROO· CH 3ONO+hv =CH 3O·+NO CH 3ONO 2+hv =CH 3O·+NO 28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形成条件: ①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②大气温度较低③强阳光照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