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守正出新及其他

守正出新及其他

守正出新及其他
守正出新及其他

7

专家论坛

●北京大学袁行霈

守正出新及其他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95年暑假我接受了国家教委的一个任务:新编一部中国文学史。

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从我的身边请几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做助手,由我一个人撰写,这样可以写出个人的特色。另一种选择是请多位学者与我合作,集体编写,这样可以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应当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博采众家之长,我一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很有局限,难以保证书的水平。按我的设计,这部书一共分为四卷九编,除了我本人兼任一编的主编外,又聘请聂石樵先生、李炳海先生、罗宗强先生、莫砺锋先生、黄天骥先生、黄霖先生、袁世硕先生、孙静先生各担任一编的主编。他们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我们立即开始了编写工作。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在

1997年底向高等教育出版社交了全部书稿。高等教育出版

社经过认真编辑校对,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了。

我想就全书的总体设计,我们的编写方针,文学史学科的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对如何使用这本书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守正出新

守正出新是我一开始就提出的编写方针,得到各编的主编同意,并贯穿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所谓“守正”,首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是吸取已有的各种文学史的编写经验,吸收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书能够体现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谓“出新”,就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挖掘新的资料,采取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论断,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把学生带到学术的前沿。守正是这部书的基点,如果不能守正,就会走上歧途,也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出新是这部书的生命,如果不能出新,就失去了编写的

意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守正出新这个方针,也许有必要回顾一下文学史编写的历史和现状。我在着手主编这部书之前以及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正确地估价别人已有的成绩,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作了许多论述。然而这些还不能算是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论述,因而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作,更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

最早撰写中国文学史的是外国人。日本人笹川种郎于

1898年出版的《支那历朝文学史》,是早稻田大学的讲义。

这本书于1903年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出版。此外,英国人翟理斯(Giles )于1901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德国的葛鲁贝(Grube )于1902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比较早。中国学者撰写中国文学史著作,是20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开始的,一般认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发轫之作。这部书是林传甲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任国文教员时所编的讲义,宣统二年(1910)由武林谋新室排印出版。他在《题记》中自称是仿日本笹川种郎之作,不过这两部书的内容、观点和体例都不相同。笹川的《支那历朝文学史》论述的范围包括诗、词、赋、戏曲、小说,在戏曲、小说方面,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琵琶记》、《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都有专门论述。这体现了一种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新的文学观。相比之下,林著虽说是仿笹川之作,但其文学观念并没有超出传统。林氏把文学限定在正统诗文之中,对笹川讲述戏曲小说,很不满意,说“其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他对文学发展的论述集中在文体辨析以及散文和骈文的分合上,显得狭窄和偏颇。

19

8

专家论坛

从林氏《中国文学史》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一个世

纪,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的统计,截止到1949

年,共出版各类文学史,包括通史、断代史、分体史、断代分

体史,共346种。另据台湾黄文吉《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统

计,到1994年为止,包括台湾、香港和世界其他各地在内,

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共有1600多种。这些著作的作者当中有

许多卓有建树的学者,包括王国维、鲁迅、谢无量、胡适、郑

振铎、刘大杰、余冠英、钱钟书、游国恩、萧涤非、王起、林庚、

谭正璧、程千帆等人。

有一种意见认为,一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编著和研究

固然取得许多成绩,但距离它的成熟,还相当遥远。我的估

计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史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一门

成熟的学科。

我是怎样确定成熟的标志呢?我提出三个必备的条件:

11具有完整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个与文学观念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文学”这个

词早在先秦就出现了,《论语?先进篇》记载孔门分为四科,

其中有一科就是文学,那时的文学是指古代的典籍。到了汉

代,文学又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又有文笔之分,

其所谓“文”,已经接近今天的文学。但是在古代所谓“文”始

终限于正统的诗文,而没有包括戏曲和小说。王国维在《宋

元戏曲史序》中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有了王国维的这部著

作,戏曲才取得和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堂而皇之地进入中

国文学史之中。

小说的情况类似。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15家,曰: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也。”这种定义历代相传,直到《四库提要》没有大的变化。

《四库总目》子部小说家将小说分为三派:杂事、异闻、缀集

琐语。而将唐以后虚构成分较多的传奇、话本和长篇通俗小

说一概斥之为“诬漫失真、妖妄荧听”,而加以排斥。这种情

况到近代才开始发生变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倡导

“小说界革命”,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号召以小说为政治服

务。他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小说为文学之最

上乘也。”在1902年《新民丛报》第14号上刊载的关于《新

小说》的广告中说:“小说之道感人深矣。”后来鲁迅在1923

年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中国人研究小说史的开山

之作。

传统的文学观念里本来不包括戏曲和小说,在那种观念

下,不可能写出真正的文学史。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学史这个

学科,是靠补入戏曲和小说的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

史这个学科的发展,也是靠了戏曲和小说研究的进展而带动

起来的。加入戏曲、小说的内容以后,文学史就具有了完整的

研究对象,而具备了成为成熟学科的一个重要条件。

21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三十年代编写文学史的风气很盛,共有二十多部。

其中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影响最

大,可以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史著作的代表。就这部书而言,

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史著作的体系。此书共分十卷

五编,五编为绪论、上古文学史(先秦及秦)、中古文学史(汉

至隋)、近古文学史(唐至明)、近世文学史(清)。既包括正统

诗文,也包括戏曲、小说,既包括重要作家的评介,也包括一

些主要文学流派的说明,已经具备了后来文学史著作的规

模。其所谓大文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既包括纯文学,也包

括学术,以及与文学相关的文章。联系整个学术文化来研究

文学史,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近十几年来,我们许多

学术界的朋友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

果。

31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著作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于1932年,刘大杰

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出版于1941年,下卷出版于1949

年。这两部书分别代表了30年代和40年代文学史研究的

水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三册,出版于

1962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册,出版于1963

年。这两部书的编写者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

法,清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五六十年代文学

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大学的教材,使用了30多年。虽然

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但还是以其严谨性与系统性,

赢得广大师生的重视,证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后不管编

出什么新的文学史,都不能抹煞它们的历史地位。

80年代以来,又出版了多种文学史,包括分期、分体的

文学史。这些著作力求摆脱极左的影响,在文学观念、研究

方法和作家作品的评价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这些文学史

各有特色各有创获,又把这个学科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

步。

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学史这个学科完全可以说是一门

成熟的学科。这个判断很重要,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我

们是在一门已经成熟的学科中进行新的探索。既要充分尊

重近百年来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不能推倒重来,也要充分看

到其不足之处,不能裹足不前。平正才能通达,才能出新,才

能致远,对此我始终有清醒的认识。

二、什么是文学史

任何人编写文学史,首先都会遇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即

什么是文学史?这是属于文学史观的一个基本问题,80年

代以来,已有不少文章专门讨论过,各人的理解很不一致,

也有不少新的说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非常朴素:

9

专家论坛

文学史就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一部分的文学的历史。

具体地说:第一,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这叫做“文学本位”。第二,文学史是“史”,是文学的发展史,应当运用史家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文学的现象,这叫做“史学思维”。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文学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上进行研究,这叫做“文化学视角”。

先说第一点。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五六十年代,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并不把文学史当成文学的历史看待,而是把文学史当成社会史的附庸,或者把文学史当成是某种意识形态(如儒法斗争)的验证。80年代中期以来,又有一些新的说法,说文学史就是别的什么什么史,这种种新的探索肯定是有意义的,但似乎还没有脱离过去的思路,还是把文学史规定为文学之外某种别的东西的历史。我们的看法不同,我们强调回到文学本位上来,文学史不是别的什么史,而是文学本身的历史。因为是文学的历史,所以在充分注意其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充分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我们不愿意把文学史用一种什么别的东西框住,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文学本身上来,力求深入说明那些重要的文学现象,说明作家们为文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说明每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新素质和新特点。

例如汉代这一编,讲了作家群体的生成及其社会条件。大家知道在先秦还没有构成作家群体,作家群体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赋家而论,仅西汉就有贾谊、枚乘、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大家,可以说是群星灿烂。李炳海先生试着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他注意到当时解读文学典籍的风气,献纳辞赋的风气,一些文化机构(如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风气,这些对于作家群体的生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从文学本身出发,提出一个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进而深入到历史资料中,给予圆满的回答。再如黄霖先生写《西游记》那一章,从文学的感受出发,首先肯定这是一部游戏之作,进而说明戏笔中有至理,蕴含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又说《西游记》是一部积累型的长篇小说,它的整体内涵很丰富,既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又如,袁世硕先生执笔的《聊斋志异》这一章,说此书是诗化的小说,是用传奇法以志怪,很中肯地指出了它的艺术特色。罗宗强先生主编的唐代文学这一编,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努力解析某些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以上这些都是较好地体现了文学本位的想法。

文学这个本位,具体地说有一个主体两个侧翼。一个主体是文学创作,两个侧翼中一个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

学鉴赏,另一个是文学传媒。文学的发展史就是这一个主体和两个侧翼共同推进的历史。关于这一个主体和两个侧翼,在新编文学史的绪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只想强调文学传媒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这是一个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例如印刷术的普及对宋人以学问为诗的影响;宋元说唱艺术对小说戏曲创作的影响;在近代报刊出现以后,报刊对散文的影响(一度盛行的报刊体散文),等等。黄天骥先生主编的元代文学这一编,强调《西厢记》张生跳墙的喜剧性,不仅从案头读物的角度讲,而且结合舞台演出的实况来分析,这也是注意舞台这个媒体的很好的尝试。但是总的看来关于文学传媒,学术界的研究还很不够,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较少,因此不可能很充分地展开。但是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工作面,这对今后的文学史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新编文学史是用一条什么线索来贯穿的呢?我的回答是:我们并没有执意地用一条线索来贯穿几千年的文学史。是否可以找到一条线索来贯穿几千年的文学史,我们没有把握。即使找到一条线索把几千年的文学史贯穿起来,对文学史研究究竟有多大意义,也还值得考虑。恐怕很难把文学发展的复杂过程简单化为一条公式或一条规律。过去总结的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人民的进步文学与剥削阶级的反动文学的斗争,儒法斗争,等等,已经证明了此路不通。

这并不是说文学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寻,事实上我们的文学史中已经总结了不少规律,例如文学创作主体的变化,传媒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俗与雅的转换,复古与革新的互动,各种文体的渗透和交融,文与道的离合,都带有规律性。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看法,体现在文学现象的描述之中,而不是事先制定了硬往里装填的。例如聂石樵先生讲先秦文学,注意作家主体从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这样的变化。孙静先生讲近代文学,特别注意作家主体的转型,讲作家知识结构的变化,讲进步与落伍的交替:一时站在潮头的人往往不久便被抛到潮尾。这些归纳都带有规律性。

再说第二点“史学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文学史既然是史,就要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简单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而要突出史的线索,清楚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当然作为教材,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是不能不讲的,有些还应当开辟专章来讲,如《诗经》、《楚辞》、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关汉卿、《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考虑教学的方便,章节安排不便打乱作家作品的时代顺序。但是我们尽量避免把文学史写成作家作品论的汇编,我们重视文学现象的发生演变,重视新的文

10

专家论坛

体的出现及变化,重视文学流派的形成和消失,重视文学发

展的不平衡性,重视作家作品的承与传,重视促成文学演进

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例如陶渊明,除了第一节人生道路

和思想性格外,其他四节都是把他放到文学的发展史中、上

下联系着讲的,说他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是士大

夫的精神家园。这就强化了史的观念。

我们特别重视史与论的结合。除了在史的描述中加强

论的内容外,还增加了绪论部分。全书有一篇总绪论,各编

也有一篇绪论。绪论不同于以往文学史教材中的概说,不是

一般性的叙述说明,而是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来讨论。全书

的绪论就整个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论述,各编的绪

论抓住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特殊问题来论述。其内容包括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社会文化与思想的演变、社会的风俗

习惯、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理状态、文学的嬗变轨迹、新的

文学现象和文学特点、文体的兴衰、文学的承传、文学的思

潮等等。例如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不像过去的文学

史先讲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然后再讲文学的发展概况,而

是找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来讲:文学的自觉与文

学批评的兴盛,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门阀制度

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对文学的渗入,佛教与佛经

翻译对文学的影响,其中有些是过去的文学史里很少涉及

的。在第二节里对这个时期的文学作了总的概括,即乱世与

乱世文学,讲了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讲了生死主题、求仙

主题、隐逸主题。第五节讲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用了中国佛教协会今年确定的佛教初入中国的年代,搜集

了一些文人和佛教发生关系的原始资料,并从五个方面说

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即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

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变化。我相信这样一

篇绪论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住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

了。又如第五编宋代文学,莫砺锋先生着重讲了宋代文学的

总体特征即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讲了宋代作家的性格特

征和审美情趣,一种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的形成;还讲了宋

诗对唐诗的因革,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建立。这样就把

宋代文学的特色讲清楚了。

文学史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要将过去惯用的评判式

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评判式的语言重在定性,描述式

的语言重在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并予以解释;

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

果。当然描述并不排斥评判,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判,但

这绝不是贴标签。

第三,“文化学视角”。在新编文学史里,我们注意把文

学放到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上进行论述。例如《楚辞》与楚文

化的关系,汉赋的兴盛与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关系,唐代中

外文化交流对唐诗繁荣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

响,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对文学的影响,等等,我们都讲得比

较充分。这些我就不再重复了。

在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我在研究中国文学

史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整个古

代文化的研究。如果把古代文学放到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上

从事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出于个人的兴趣,也出

于专业研究的需要,我一直在向史学界、考古学界、哲学界、

艺术学界靠拢,希望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找到新的研究课题,

并在研究资料和方法上吸取其他学科的长处。下面仅就文

物考古略加说明。

文物考古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极其宝贵的新资

料。例如:敦煌变文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小说和词曲的

发展史找回了丧失已久的环节;广东韶关发现的张九龄的

墓志铭更正了两《唐书》记载的张九龄卒年68岁的错误;画

有唐僧师徒取经图的元代磁枕,告诉我们在《西游记》成书

之前的元代,唐僧师徒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了。20年前,我

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是《山海经初探》,就这部书中的一些

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论。本来想接着写一篇《山海经再探》,我

认为其中不少内容并不完全是荒诞的,但是因为自己欠缺

考古知识而辍笔了。《山海经》中的许多记载都需要考古资

料的验证,仅仅从文献方面来研究很难得出可信的结论。近

年来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在哲学界震动很大,对文学史研

究有什么影响,很值得我们注意,应当跟上。

三、文学史的分期

我们在文学史分期上作了新的尝试,将整个古代文学

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这叫三古。在三古之下又分为

七段:上古期包括两段,先秦、秦汉;中古期包括三段,魏晋

到唐中叶、唐中叶到宋末、元初到明中叶;近古期包括两段,

明中叶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到五四。三古七段的分期和现

在通行的分期法相比,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打破朝代的局限,

完全从文学本身出发,以文学本身的发展阶段作为文学史

分期的根据。这仍然是贯彻了文学本位的想法。但是照顾到

目前文学史教学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读者需要了解每一

个朝代文学的状况,所以我们仍然保留了朝代分期,作为另

一个视角,与三古七段互相补充。例如九编的分法就是以朝

代为根据的。因此,三古七段说的准确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

角。

三古的断限,一是魏晋,一是明中叶(正德、嘉靖之

间)。魏晋是中古期的开端,明中叶是近古期的开端。魏晋和

明中叶,可以称之为文学转型期。

为什么要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呢?因为这时

11

专家论坛

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新编文学史里提出六个方面:一、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二、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三、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体的鼎盛期;四、小说取得重要的进展;五、文学传媒出现了多种新的形式;六、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各个方面。至于明代中叶文学的巨大变化,是和社会的变化相关的,应当结合社会史深入研究。新编文学史里将这变化概括为四个方面: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反映市民的生活和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创作主体个性高扬,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写;通俗文学借着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广泛深入地渗入社会各个阶层;新的读者群的形成。这里有许多细致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对人的情欲的尊重,汤显祖有至情论,李贽有童心说,袁宏道有性灵说。又如,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和文人的世俗平民化有许多例证:文学家李贽、唐寅、屠隆等人都出身于商家,凌蒙初、毛晋等出身于缙绅之家的文人下海兼营印刷业。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一些文学作品沦为金钱的附庸。当时的文人和书贾的关系,书坊的分布及其对戏曲小说创作的影响,都很值得注意。

魏晋和明中叶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两个转型期。魏晋以后佛教典籍大量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亚于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时的影响。明中叶的社会情形,让人明显地感到有一种新的气息,这是一种商业的气息,都市的气息,从这时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形态。

下面,我想就如何使用这部教材,提几点建议。

11新编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

史》相比,篇幅增加了一倍,从80万字,增加到160万字。我们认为一部好的教材,必定也是一部好的学术著作,要能代表编写当时的学术水平。学术发展了,要容纳更多新的成果,就需要更大的篇幅。其实新编文学史正文的字数不过

130万字,许多篇幅用在注释和附录上。新编文学史在每章

之后增加了详细的注释,注出引文的出处,包括书名、卷数、章节、版本、页码。凡参考了别人的论著都要注明,对那些被人不断重复的重要论点尽可能找出最早的提出者,把发明权还给他。不能因为是教材,就不加说明地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此外,还就一些重要的问题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让学生知道某些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研究现状,以便于他们独立思考进一步研究。会读书的人往往先看注释后看正文,从注释中可以了解此书的学术背景,知道它的学术起点,一部好书的注释可以让人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的学术动态。希望老师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正文的同时,不要忽略

注释。

我们还在每一卷之后增列了文学史年表和研修书目,年表提供一些基本史实,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研修书目开列了重要的书籍及其较好的版本(只收文学作品的原书,不包括研究著作),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想考研究生的,可以从中找到进一步学习的门径。我希望研修书目能部分地起到一部新编《书目答问》的作用。增加注释、年表和研修书目,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这就像在大卡车后面再挂一辆小车,另装一些备用的货物,供老师和学生自由选用。希望老师们充分运用这两份附录。

21绪论也是体现本书特色的地方,各编的绪论论述了

各个时期文学的特点,讨论了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合起来可以作为全书的纲来看。希望老师们结合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讲解这些绪论,我估计这是课堂教学有可能出彩的地方,讲得好就可以把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整个带动起来。

31有了新的教材,老师如何上课,是我们共同面临的

一个问题。因为这部教材刚刚出版,我本人也没有经验,我建议大家试试,能不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读教材,上课时不要照本宣科,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满堂灌。上课时多用一些时间讲那些重要的关键的问题,可以就某个问题进一步发挥,告诉学生书上写的结论是根据什么材料得出来的,用怎样的方法分析出来的。老师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按照我们书上采用的说法来讲课,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我希望通过使用这部教材,真正推广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还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找到做学问的门径,使他们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教材的改革应当带来教学方法的改革。究竟怎样做才好,还要靠老师们摸索创造。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一定会出现新的面貌。

41由于各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中国文

学史这门课程的学时也不尽相同,所以各校教师在使用本书时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我们提供的知识面比较宽,至于各校对学生如何要求,应由各校自己决定。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的新编《中国文学史》大概是本世纪出版的最后一部文学史了,如果它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新世纪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气息,我们将感到极大的欣慰。□

守正出新

守正创新,务实求进 ——浅析语文学科新教材体例特征及教学对策 张大权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然而,一些所谓的课改就是一种追求花样翻新的作秀。只务虚,不务实;只重形式的热闹,不重内在的实效。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有在洞悉教材体例,了解教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针对性的选择教法才是有效的,才不违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才不违背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初衷。 【关键词】新教材体例特征构建教法守正创新 当下,新课改正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教学形式花样百出,教学理念层出不穷,确实热闹非凡。然而,我认为我们对待新课改,既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不能盲目冒进,趋之若鹜。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传承性,东方人一直固有的审美特点,决定了语文这个学科教学的传统性;同时高考题型,考点也没有较大转变;所以在新课改下,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坚持以前有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指在新课改的精神下,逐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以务实的态度,寻求教学的革新与进步。抓纲务本,面对新课程,我们在教学中将何去何从,现我结合这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新教材的体例特征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新教材体例特征及相应的教学调整 1、新教材的构成及体例特征 新教材由选修和必修构成。必修由《语文》必修1-5构成,共5本教材,每册由“阅读鉴赏——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个板块构成;选修由《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中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共11本教材。必修教材较内容精微,选修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为必修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新教材使用两年,通过这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必修教材是一套精炼、系统、人文、科学的教材。精炼,主要体现在必修内容和老教材相比更加的简约,删除了老教材中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很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要,与当代学生的理解有较大距离的篇目,保留了老教材中的精华篇目,适当的增加了在世界文学中的经典篇目,以及部分实用文体范本。系统,主要体现在选择的阅读部分文体体例清晰,教材的梯度明显,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学生能力训练逐渐深入;特别是写作部分,其体例特征更是明显而系统,高一记叙,高二议论,系统而实用。人文,教材所选的篇目,更加的注重对人性的关照,而不是的阶级特色,更加的关注人性深处的东西,求真,向善。科学主要体现在新教材特别注意了语文教学各部分的关系,阅读与表达交流,相得益彰,并且也关照到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培养。 编者由于必修内容的简约,所以编配了与必修内容相对应的选修教材。选修教材依照文体特征,将与必修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编排在一起。内容充实而全面,而且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篇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盛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的自由。 2、必修教材和老教材外显区别 必修内容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构成。阅读单元比老教材少了2个单元,分别减少了1个文言文单元和1个现代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文章由老教材的4篇变成了现在的3篇。表达交流,即原来的写作、口语交际,但更加的系统、科学。新增加了名著导读1个部分。 3、在新教材体系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守正出新及其他

7 专家论坛 ●北京大学袁行霈 守正出新及其他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95年暑假我接受了国家教委的一个任务:新编一部中国文学史。 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从我的身边请几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做助手,由我一个人撰写,这样可以写出个人的特色。另一种选择是请多位学者与我合作,集体编写,这样可以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应当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博采众家之长,我一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很有局限,难以保证书的水平。按我的设计,这部书一共分为四卷九编,除了我本人兼任一编的主编外,又聘请聂石樵先生、李炳海先生、罗宗强先生、莫砺锋先生、黄天骥先生、黄霖先生、袁世硕先生、孙静先生各担任一编的主编。他们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我们立即开始了编写工作。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在 1997年底向高等教育出版社交了全部书稿。高等教育出版 社经过认真编辑校对,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了。 我想就全书的总体设计,我们的编写方针,文学史学科的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对如何使用这本书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守正出新 守正出新是我一开始就提出的编写方针,得到各编的主编同意,并贯穿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所谓“守正”,首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是吸取已有的各种文学史的编写经验,吸收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书能够体现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谓“出新”,就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挖掘新的资料,采取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论断,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把学生带到学术的前沿。守正是这部书的基点,如果不能守正,就会走上歧途,也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出新是这部书的生命,如果不能出新,就失去了编写的 意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守正出新这个方针,也许有必要回顾一下文学史编写的历史和现状。我在着手主编这部书之前以及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正确地估价别人已有的成绩,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作了许多论述。然而这些还不能算是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论述,因而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作,更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 最早撰写中国文学史的是外国人。日本人笹川种郎于 1898年出版的《支那历朝文学史》,是早稻田大学的讲义。 这本书于1903年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出版。此外,英国人翟理斯(Giles )于1901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德国的葛鲁贝(Grube )于1902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比较早。中国学者撰写中国文学史著作,是20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开始的,一般认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发轫之作。这部书是林传甲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任国文教员时所编的讲义,宣统二年(1910)由武林谋新室排印出版。他在《题记》中自称是仿日本笹川种郎之作,不过这两部书的内容、观点和体例都不相同。笹川的《支那历朝文学史》论述的范围包括诗、词、赋、戏曲、小说,在戏曲、小说方面,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琵琶记》、《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都有专门论述。这体现了一种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新的文学观。相比之下,林著虽说是仿笹川之作,但其文学观念并没有超出传统。林氏把文学限定在正统诗文之中,对笹川讲述戏曲小说,很不满意,说“其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他对文学发展的论述集中在文体辨析以及散文和骈文的分合上,显得狭窄和偏颇。 19

漏钢预报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漏钢预报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蔡 娥,许 军,白居冰,吴 鹏 (中冶连铸北京冶金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几种漏钢预报识别方法,分析其原理及应用情况,提出了中冶连铸的漏钢预报模型及该新技术在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应用方面的特点,并介绍了近期该新技术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漏钢预报;方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T F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47(2009)04-0029-04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olten steel breakout prediction system CAI E ,XU Jun ,BAI Ju -bing ,WU Peng (R&D Department of CCTEC ,Beijing 10008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s fo r identifying the breakout of mo lten steel and analyzes thei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 n.A new m odel for predicting the br eakout of mo lten steel developed by CCT EC is descr ibed w ith its m athem atical metho d,com puta -tion algorithm and automation co ntro l techno logy.T he application o f the new molten steel breakout prediction system has show ed g ood results. Key w ords:prediction of mo lten steel breako ut;algorithm;applied result 作者简介:蔡 娥(1979-),硕士,工程师,从事连铸工艺控制模型研究及开发。 漏钢事故是连铸生产中危害性很大的生产事故。漏钢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连铸生产,严重损害结晶器、辊道,增加连铸设备的维修量和维修成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据估计,一次/常规0的漏钢事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200000美元[1]。 为了减少漏钢发生,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漏钢预报系统。通过在结晶器上装入传感器,人们已能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来有效降低漏钢率。最早的漏钢预报有以下几种。 (1)测算结晶器水温差。这一方法后来在用结晶器一冷数据计算热流时得以改进,但它只能检测因热流量逐渐降低导致的漏钢; (2)检测结晶器与铸坯间的摩擦力。这种系统已成功地检测了一些粘结事件,但目前单一的摩擦力检测误报高; (3)埋入热流传感器进行局部热监控;(4)在结晶器铜板中埋入热电偶对铜板进行热监控。此方法现在已被广泛使用,被证实为更有效 地检测和预报粘结漏钢的技术。基于温度检测进行漏钢预报的原理为:由于漏钢往往伴随着结晶器铜板温度的变化,通过监控安装在铜板上热电偶的温度变化,依据一定的方法做出漏钢判断。 总观基于温度的漏钢预报预测方法,主要有3种技术方法。它们分别是逻辑判断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多元统计方法。 1 基于温度检测的漏钢预报的方法1.1 逻辑判断方法 粘结漏钢发生时,主要表现为热电偶温度梯度、温差的变化。因此可以设定限值,一旦温度梯度以及温差的变化超过限值,就判定漏钢发生[2] ,如图1。 我国大多钢厂近年新上铸机采用的漏钢预报系统就是基于逻辑判断方法的。该预报方法的实现不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特别适合新建铸机。但是其逻辑条件参数的设定与钢的种类、工艺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模型有一定局限性。 # 29#2009年 8月第37卷第4期钢铁研究 Research on Iron &Steel Aug. 2009 Vol.37 N o.4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修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简介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修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简介拱桥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因其经济、实用、美观、耐久而成为山区最常用的桥型之一。本项目针对量大面广的山区拱桥建设和维护的主要问题,依托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通过多家高校、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单位技术人员的长期联合攻关,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首创根据主拱不同区段受力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组合截面的“钢箱-砼组合拱桥”,开展了钢箱-砼组合构件压弯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其设计理论体系,提出了关键构造细节,开发了适于不同场地的多种钢箱拱吊运安装成拱方法,构建了完整的施工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重庆万盛藻渡大桥等四座实体拱桥。 2、首次开展了特大跨石拱桥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研究,系统构建了特大跨石拱桥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监测与控制方法,为世界最大跨石拱桥(丹河大桥)的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成果纳入交通运输部《圬工拱桥设计规范》;研究建立了大跨径箱型拱桥主拱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提出有推力拱桥的荷载横向分布比拟板法。 3、针对山区在用桥梁中数量上占有70%以上的石拱桥,创造性地提出了石拱桥多铰机构的全过程破坏模式及相应实桥特征病变限值指标,研发了石拱桥安全性评估与加固新技术,提出了基于石拱桥全寿命周期成本识别的加固改造最佳时机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四个强度指标和三个刚度指标的石拱桥加固改造效果评估体系,解决了在用

桥梁安全防护系统加强关键技术。 4、提出了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承载力综合评价底层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建立肋拱桥构件承载力评价准则,建立了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构件重要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系统可靠性分析数学模型,研发了关键截面封闭拱肋加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技术,首次系统解决了钢筋混凝土肋拱桥现状评估与加固关键技术难题。 5、率先研究山区拱桥地震响应的被动和半主动控制目标、原理和方法,借助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利用构造措施和减震装置实现拱桥被动或半主动减震控制的方法、原理和新技术;系统研究了在役拱桥实时荷载信息非线性动力特性及寿命演化规律,首次提出基于实时监测的拱桥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和技术。 该项目先后获得13项发明专利;开发的“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筑拱肋混凝土施工工法”获得国家工法;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48篇),部分成果已纳入行业规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2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516座山区拱桥的建设与维护,产生了10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袁行霈谈新编新注十三经取精用弘守正出新

袁行霈谈《新编新注十三经》:取精用弘守正出新 中华书局于今年八月出版了《新编新注十三经》第一辑——《诗经国风新注》《论语新注》《孙子新注》《庄子新注》。 据主编袁行霈先生介绍,《新编新注十三经》坚持取精用宏、守正出新的原则,努力开拓新的学术格局,充分吸取新的研究成果,适当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使这套书具有时代的特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今传十三经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间经过多次变动。兹将十三经 的形成过程作一简要的论述。 孔子有“六艺”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六德》,讲到《诗》《书》《礼》《乐》《易》《春秋》,并未总称为“六经”。到西汉有“五经”之说,陆贾《新语·道基》:“礼义不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汉武帝时正式将“五经”立于学官,《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经博士。”五经的排列顺序通常是《诗》《书》《礼》《易》《春秋》或《易》《书》《诗》《礼》《春秋》。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颁《新定五经》,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太宗又诏孔颖达等撰修《五经正义》,书成,因太学博士马嘉运驳之,诏更令详定,功竟未就。高宗永徽间又经考正,于永徽四年(653)始颁行。此外,唐代还有“九经”之称,“九经”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文宗大和四年(830)郑覃以经籍讹谬,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勒石于太学,从之。文宗大和七年(833)筹备,至开成二年(837)告成,用楷书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经于长安太学,并以唐张参

守正出新 久久为功

46 前进论坛 / 2016.12 自身建设 农工党嘉兴市委会成立于1983年1月。现为第八届委员会,下属16个基层组织。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共有党员730名。市委会实有市级机关专职干部4名。就是这样一个市级组织,在我党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是连接上级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桥梁,是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的纽带;就是这样一个市级组织,长期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市级组织建设的新思路,积累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促进思想政治建设“三化” 思想政治建设是民主党派的“生命线”,嘉兴市委会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实践活动、政治宣 传引导这三方面下苦功,通过“内化”、“外化”、“强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内化”。市委会着力在理论学习的内容、方式、节奏和反馈上下工夫:一是精选学习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大政方针、农工党的发展史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历史为核心内容学习。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既抓市委会主委、市委委员、基层组织负责人等“关键少数”的学习,又抓广大农工党党员的学习。既把专家“请进来”传经送宝,又积极组织“走出去”修炼取经。三是把握学习节奏。每月1次主委办公会议、每季度1次市委(扩大)会议、每月或两月1次支部学习会及每月1次机关干部学习会,做到“逢会必学”,使政治理论学习成为参会人员的“必修课”。四是抓好学习反馈。学前有准备、学中有发言、学后有总结,市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基层组织负责人带头积极撰写学习体会,并择优刊载于《嘉兴农工》等刊物。 促进实践活动“外化”。以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一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学习教育。二是举办读书会,重点学习中 国改革发展、嘉兴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 守正出新 久久为功 【编者按】 “读了嘉兴市委会的这篇报告,深为同志们的政治大局意识、在扎实调研基础上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三固定”及民主监督员等创新之举、社会服务中的精准扶贫和品牌建设、自身建设中的深入基层和机制保障等做法,感到振奋。”这是陈竺主席在《农工党嘉兴市委会概况》上的一段批示。到底嘉兴市委会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创新之举?嘉兴工作模式又能为全党市级组织工作提供什么样的好经验?伴随着南方初冬的一丝凉意,农工党中央宣传部一行来到中国革命红船启航、钱江大潮起涌的地方——嘉兴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情况。 农工党嘉兴市委会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土建工程新技术的研发-文档资料

建工程新技术的研发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传统的土建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多方的压力与挑战。但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只要我国土建行业进行积极应对,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并积极研发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能化挑战为机遇,为我国土建工程产业的发展打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新环境下我国土建工程技术创 为应对当前的市场竞争,我国土建行业应该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路子,科学组织施工,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我国土建行业对国外工艺设备的依靠,开辟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的技术创新主要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研发特色技术、开发拳头产品。 2土建施工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2.1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同时对地下水起到阻隔作用,加强地基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混凝土的性质,增强建筑物保温、耐火、耐腐蚀的性能。 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 应用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质,提升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增强了其抗

震性能,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前比较常用的种类有:聚合物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浸渍高分子混凝土以及碳纤维材料复合混凝土等。2、土工复合材料土工 复合材料主要作用于土体,起到保护土体、提高土体的强度、改 良土体性质等的作用,可以增强土体的排水性能和承重性能等,和耐微生物侵蚀等性能上的优势,常用于水利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而超轻型填土材料由于对于软土地区的土壤强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高分子化学 在土建工程施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土工织物由于其耐腐蚀 灌浆材料应用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化学性能上的优势,因而在对建筑物,特别是水利建筑物的加固和防渗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常用的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类灌浆材料、聚氨酯类灌浆材料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等。 2.2新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通过在建筑物上附加人造控制装置来减轻建筑物的结构振动,对建筑物的防风和抗震性能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因此多用于减轻高层建筑物因风力产生的震动和改善地震多发地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目前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振动控制装置主要有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调频阻尼器等。

新型制剂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1、新型制剂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巩固我省医药大省地位,攻克制约全省医药制剂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新药制剂水平,降低原料药比例,延伸医药产业链,推动全省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1)重点攻克脂质体技术、靶向纳米技术、长效微球技术等新型缓控释制剂关键技术,研制不少于2个高端制剂品种并获得新药证书;(2)完善新型制剂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提升制剂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 2、微生物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微生物制造(微生物和酶制剂)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显著降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 研究内容:(1)突破工业酶分子修饰技术、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技术、过程优化与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新型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关键酶制剂的酶活20%以上,并在造纸、纺织、能源等行业开展示范应用;(2)研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降低行业生产成本30%以上,显著降低排放水平。 3、新型纳米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重点面向重大行业需求,提升纳米材料的功能性水平,实现纳米材料在能源、交通、环境、医疗等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发超高比表面积二维/三维石墨烯材料的低成本、规模化可控制备技术,比表面积>3000 m2/g、体电荷迁移率>10000 cm2/Vs,实现石墨烯材料在光通信、光催化制氢、生物传感与检测等领域的示范应用。(2)突破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超耐磨纳米复合材料(耐磨性提高50%,硬度>7)、低成本耐高温复合材料(耐热温度提高30%)、纳米复合导电膜/纤维材料(10-50nm直径导电网络结构),建成工业示范线并实现产品应用。(3)研发纳米改性高性能结构功能一体化胶凝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提高材料环境适应能力和界面过渡区粘结强度,胶凝材料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和抗冻性较现有国标提高50%以上,材料耐久性提高30%,建立工业示范线并实现应用。

新技术应用综合报告

新技术应用综合报告 在洛阳创意设计产业园2#孵化器工程施工中,公司集中了各方面优势,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项目部高效率的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从而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市建委、公司领导多次到工程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完成了申报书中提出的应用新技术目标,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有关专家有效的配合指导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工程新技术应用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洛阳创意设计产业园2#孵化器,工程位于洛阳市高新区滨河北路与军威路交叉口。二类高层建筑,地上十一层为办公,地下一层与汽车库相连,建筑高度为39.3米。基地面积为1003.29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9197.29平方米。工程项目规模等级为中型,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二级,项目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级,耐火等级均为二级;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填充墙±0.00以下采用MU10煤矸石烧结砖,M10水泥砂浆砌筑。±0.00以上采用A3.5B06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 M7.5专用砂浆砌筑,内墙M5专用砂浆砌筑;外窗采用PA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0.00全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6,地下防水工程、屋面防水采用SBS防水卷材,卫生间等部位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卫生间、洗手间为防滑地砖防水楼面,其余全部为地砖楼地面;内墙分别为:门厅为大理石墙面,卫生间为釉面砖防水墙面,其余全部为白色涂料面墙;外墙选用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外罩氟碳漆。 工程水电暖通工程:设有给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消防给水,中央空调计量系统;电力系统,照明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监控系统。

技术开发及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基本情况 1.2 工程建设地点特征 中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居住、商业(3.2期)总承包工程位于市皇姑区黄河大街西侧,路以南,原航空学院院。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

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年平均气温:8.0℃;年平均最高气温:13℃;年平均最低气温:3℃历史最高气温:38℃出现在1952年;历史最高气温:-33℃出现在2001年年平均降雨量:714毫米。根据历年来市天气情况,以及多年来我司对该地区工程项目的经验,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雨季施工期,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冬季施工期。 二、目标分解 2.1分工体系 策划部门:技术部 主策划人:吕俊卿 实施部门:工程部 配合部门:安全部、机电部、物资部 监督检查部门:技术部、质量部 2.2分工任务

三、项目应用新技术概况

四、新技术施工工艺 4.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4.1.1主要技术容 (1)原材料要求 1)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棚。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3)应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2O+0.658K2O计)应小于0.3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02kg/m3;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

大数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大数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目前,大数据已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业务活动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从而使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洞察力。未来大数据对企业的作用,将不仅局限于决策支持,大数据的价值可以扩展到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活动的每一个重要动作都能得到大数据的帮助,进而推进经营管理精细化、精确化进程。从而将洞察力转化为执行力。 大数据对企业的益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企业由上至下的执行力得到显著增强 以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为例,当具体业务流程尚未采用大数据技术时,大量风险无法在业务执行时得到有效规避。当采用大数据技术将“洞察力转化为执行力”后,在前端业务执行时,即可在大数据中实时使用复杂风险计算模型进行风险度量,及时提示风险,规避风险的累积,避免风险业务的产生,从而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执行力。 这种思想也可以用于具体的企业营销。以金融企业市场营销为例,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行为特征实时计算识别异常交易(如突然大幅提高了交易金额)并即时进行交叉销售或客户挽留工作。 2、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整体优化 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不仅改变企业的执行能力,也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大数据应用对象将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延伸到企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应用范围从经营管理扩展到业务处理。企业业务系统流程将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优化,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执行优化的支撑平台。 企业IT应用将形成“双中心”的架构:业务处理中心和信息中心。作为传统核心IT系统的业务处理中心继续承担企业业务执行的任务;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中心除了承担既有的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外,将进一步与业务处理中心集成,形成业务分析中心,为业务执行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信息分析,提升服务、风险、营销和运营的执行

新技术应用

新技术应用 [单项选择题] 1、实施软件重用的目的是要使软件开发工作进行得(1)。软件重用的实际效益除了(2)之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可望取到理想的效益。空白(2)处应选择() A.重用率 B.功能扩充 C.效率 D.空间利用率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实施软件重用的目的是要使软件开发工作进行得是更快、更好、更省。“更快”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软件开发工作能满足市场上时间方面的要求(即在提供软件产品的时间方面能赛过竞争对手);“更好”是指开发出来的软件在未来的运行中失效可能性小;“更省”是指在开发和维护期间所花费的开销小。日美一些大公司的资料表明,软件重用率最高可望达到90%,而且软件重用使得企业在及时满足市场、软件质量、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进。 [单项选择题] 2、实施软件重用的目的是要使软件开发工作进行得(1)。软件重用的实际效益除了(2)之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可望取到理想的效益。空白(1)处应选择() A.更简捷 B.更方便 C.更快、更好、更省 D.更丰富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实施软件重用的目的是要使软件开发工作进行得是更快、更好、更省。“更快”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软件开发工作能满足市场上时间方面的要求(即在提供软件产品的时间方面能赛过竞争对手);“更好”是指开发出来的软件在未来的运行中失效可能性小;“更省”是指在开发和维护期间所花费的开销小。日美一些大公司的资料表明,软件重用率最高可望达到90%,而且软件重用使得企业在及时满足市场、软件质量、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进。 [单项选择题] 3、Java EE是Java领域内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框架与标准。下面关于采用

技术开发及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一、工程概况 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建设地点特征 中耀房地产开发(沈阳)有限公司居住、商业(期)总承包工程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西侧,黄山路以南,原沈阳航空学院院内。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

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沈阳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13℃;年平均最低气温:3℃历史最高气温:38℃出现在1952年;历史最高气温:-33℃出现在2001年年平均降雨量:714毫米。根据历年来沈阳市天气情况,以及多年来我司对该地区工程项目的经验,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雨季施工期,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冬季施工期。 建筑设计概况 二、目标分解 分工体系 策划部门:技术部 主策划人:吕俊卿 实施部门:工程部 配合部门:安全部、机电部、物资部 监督检查部门:技术部、质量部 分工任务

三、项目应用新技术概况 四、新技术施工工艺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主要技术内容 (1)原材料要求 1)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水泥碱含量应小于%。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棚。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3)应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 2 O+计)应小于m3;引 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m3;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盐含量(以Na 2so 4 计)应小于 m3。 4)采用的粉煤灰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的规定。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Ⅱ级,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应不大于100%,烧失量应小于5%。严禁采用C类粉煤灰和Ⅱ级以下级别的粉煤灰。 5)采用的矿渣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小于450m2/kg,流动性比应大于95%,28d活性指数不宜小于95%。 (2)配合比要求 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2)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其中最低水泥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配制防水混凝土时最低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60kg/m3。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 3)单独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5%,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