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春望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忧国思家的情怀。

练习二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

写;一个“深”字,表现

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答: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1、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12、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答:“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13、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4、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1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答案:七、《春望》

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

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泊秦淮》练习

1.推荐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回答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仔细品读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清的气氛;朦胧、冷寂、悲凉。

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这两句诗中作者想批判的人是谁?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商女为了生计,卖唱生存情有可原,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点歌和听歌的人,即醉生梦死的权贵和统治者。作者想批判的是这些人;这句诗表达了对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

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4. 对这首诗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C )

A“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

5、交代了写诗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反映出了秦淮河特有的景致的句子是:夜泊秦淮近酒家

6、揭示出了此诗的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凸显诗人感慨之深与忧愤之切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烟笼寒水月笼沙”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为全诗创造了一种朦胧、迷茫、空幻、冷漠的环境气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答:《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晚唐王朝即将重蹈覆辙之时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作者对此无比愤慨和忧虑。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答:不是。而是一种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一是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三是忧虑那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 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

要分析。

答: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或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和爱国热情

2 .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

答: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3.铁马冰河指的是什么?

答:指战争场面。

4.“夜阑卧听风吹雨”的“风吹雨”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自然界的风和雨,另一层是前后呼应,有象征着当时朝廷的腐败昏暗、不用英才和社会的动荡黑暗。

5.诗中哪一句是虚写?又是怎样同现实描写衔接起来的呢?

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虚写作者虚写梦境,从而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即由眼前听到的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的声音联想到战场上拼搏厮杀的场面,而68岁高龄的他是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的,所以同样只有借助梦境来表达,爱国衷肠跃然纸上。

6.诗人借梦境是为了抒发什么心情?

答:强烈的爱国之情

7、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8、“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思念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9、“风吹雨”的含义

“风吹雨”在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写眼自然界的风雨,二是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有倾覆的危险,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有机地融为一体。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辛苦遭逢;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风飘絮)和(雨打萍)。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答: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答: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为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

2、仔细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两句诗丰富的内涵:(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能光耀史册。(2)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3、诗巧妙地利用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的两句诗是:

怕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1)对过去战斗经历的回忆(2)忧国忧民的表现(3)点题

1.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首联写了个任何人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诗中的“惶恐”“零丁”用于双关,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诗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哪一句,说明了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前半句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后半句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4.诗中的尾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举出中国历史上一两个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加以说明.

前三联书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谓,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9.“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

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药苦口的劝诫。

(word完整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四首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七言绝句 宿新市徐公店 宋朝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1] 词句注释: ①篱:篱笆。“儿童急走追黄蝶”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1] 白话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

七上后四首古诗赏析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鉴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重点字词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重点题 1.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观”字统领全篇。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地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这是刘克庄的《岁除二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在我国古诗词有很多而你知道的关于春节的诗词有多少呢?整理了“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元日》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大年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鞭炮)。 岁:年。 除:过去了。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送暖:送来暖暖春意。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家家户户。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日:大年初一。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古诗意思: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田家元日》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诗歌鉴赏汇编《观沧海》

诗歌鉴赏《观沧海》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5分)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对《观沧海》《望岳》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采用写景抒情的方式。 B.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C.两首诗都有对偶句。 D.两首诗都是篇末点题。 7.《观沧海》中的“星汉”指的是_______;《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______。(2分) 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观沧海》的“观”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心情乐观;二是所写对象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2)《望岳》的“望”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并未登山,而是在山脚下远望泰山;二是作者想象登山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壮观景象。() 6、两首是分别以和字总领全篇。(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 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1.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作品中的大海具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五)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4分)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古诗四首》教案 (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

课外古诗词四首(二)测试题

《课外古诗词四首》(二)测试题

2、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话]:____ 4、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8、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4、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15、“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17、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8、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19.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答: 20.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答: 4.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 2.陆游:诗人,号。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3,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4、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答: 5、理解重点字词 作:;大作:,指。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 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 锦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古诗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渤海。(6)何:多么。(7)澹】 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

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19)以:用(歌以咏志)。(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

(一)、古诗阅读与赏析4分。初中只要求从手法、修辞、炼字、思想情感、内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而高中则是全面的赏析。具体赏析复习资料另附。 1、整首诗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某句诗句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或者某部分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解题原则:虚实原则:实+虚(内容概括+思想感情) 2、名句赏析。解题原则:根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是题目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公式:点+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对象+作者),要符合虚实原则。若是没有规定角度,可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按虚实原则进行就行。近年来还常考画面描述,其实就是内容概括,只不过是语言表达较为丰富一些罢了。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以上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 以上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