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学习《泊秦淮》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

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第二课时

1、学习《过零丁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背诵。

3、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对陆游,你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学生可能交流陆游的生平、作品等。

师:南宋光宗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阴山骤起一场大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陆游的心弦,虽然他已隐居两年,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人灵感又随风雨同至,

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十一月四日的夜晚。出示古诗,教师感情朗读。

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1)反复读古诗,做到读通顺,正确。

(2)找出生字,读准字音并识记字形。

(3)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概意思。

(4)把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古诗,齐读古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说说怎么记。

(3)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或诗句意思。

(4)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说整首诗大概的意思。

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读古诗。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如:前两句,诗人很爱国,还想着为祖国守卫边疆。(读前两句,读出爱国之情。)

师:为什么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再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词理解。

“僵卧孤村”——诗人当时的境遇,年老力衰、孤独无助、与世隔绝。

“不自哀”——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此凄凉,为什么还“不自哀”呢?体会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

“尚思”——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再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后两句,诗人忧国忧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身赴战场。

“入梦来”——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

问: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身赴战场?

生:结合前两句,诗人年老力衰。

是介绍背景:作者所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兵交战之时,作者也曾当过官,他一直坚持抗金,并且也曾多次身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祖国。但当时统治者却腐败无能,面对强敌只知道逃离,于是,与他们思想格格不入的陆游处处受到排挤,最终被罢官,隐居在阴山故居。作者目睹自己的祖国面对强敌,国土丧失,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不聊生。作者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

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能实现愿望的痛苦;在梦中实现愿望的高兴;醒来后的失望……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师:是啊,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万里从军,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它的悲愤愈是

强烈。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想象画面。

结合理解,尝试背诵。

四、总结学法,拓展积累

回顾这节课学习方法。

课后自学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背诵下来。

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word完整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四首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七言绝句 宿新市徐公店 宋朝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1] 词句注释: ①篱:篱笆。“儿童急走追黄蝶”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1] 白话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

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药苦口的劝诫。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这是刘克庄的《岁除二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在我国古诗词有很多而你知道的关于春节的诗词有多少呢?整理了“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元日》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大年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鞭炮)。 岁:年。 除:过去了。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送暖:送来暖暖春意。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家家户户。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日:大年初一。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古诗意思: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田家元日》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古诗四首 教案

总第课时 《古诗四首》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揣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古诗四首》教案 (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

课外古诗词四首(二)测试题

《课外古诗词四首》(二)测试题

2、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话]:____ 4、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8、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4、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15、“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17、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8、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19.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答: 20.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答: 4.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 2.陆游:诗人,号。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3,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4、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答: 5、理解重点字词 作:;大作:,指。

《古诗四首练习》

一、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大作:作,兴起;大作,大起,指风雨来势凶猛。 (2)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 (3)不自哀:哀,为动用法,“为……而感到悲哀”。自,自己的处境,宾语前置。 (4)尚思:还想着。 (5)夜阑:阑,尽、晚;夜阑,夜深。 (6)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7)丹心:赤诚的心。 (8)干戈:泛指兵器。大动~~。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1.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2.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8分钟) 1.诗题中的“风雨大作”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构思之妙吗? 2.想想陆游当时的处境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中想到了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3.前两句一个“僵卧”、一个“孤村”和一个“思”字写邮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生活处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即是写实,又有所指,请说说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古诗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讲练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学具 课时两课时课型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古诗四首2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布置 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烽火(fèng)簪(zāo)夜泊(pō)B.阑(lán)戍轮台(shù)僵卧(jiāng)C.溅(jiàn)搔(sāo)抵(dǐ) 二、为下列加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不胜簪A.胜利B.能承受C.不能承受() 2.家书A.家里的藏书B.家里的书籍C.家信() 3.隔江A.长江B.大江C.秦淮河() 4.尚思A.还B.高尚C.尚且() 5一经A.经过B.《诗经》C.一部儒家经典() 三、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 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 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 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 四、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_____ ___,________。 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诗歌,完成下列练习。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补全诗句。 2、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和 ________。 3、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长干曲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长干曲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长干曲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崔颢。其古诗全文如下: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前言】《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注释】①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②生小:从小【翻译】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赏析】“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

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 共四首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共四首 古诗(一)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古诗(二)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妆:装饰,打扮。 ⑷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古诗(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古诗(四)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朗诵比赛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 环节。 这堂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朗诵 比赛。在各自朗读的基础上,小小 组推选代表上台比赛。 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 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 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 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 美的乐章。 每一 组推 选一 个代 表作 为评 委。 2 名句推荐 阅读诗歌,朗诵固然不可缺少, 但赏析名句,同样十分重要。 大家推荐诗歌名句,并说说推 荐的理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理由略) 3 品味特色 优秀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必然 是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谈谈这几首 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值得我 们学习。(可以利用手头的资料) 春望:全诗紧扣“望”字,层层 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结 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语言精 炼,言简意赅。 泊秦淮: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 渲染气氛,二句点名环境,后两 句议论作结。 十一月风雨大作:通过风雨将现 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 过零丁洋: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 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 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 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 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 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 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 是主旨。 4 把握主题 这几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 点?又有什么细微的差异? 共同点:爱国 不同点:四首诗依次为——忧国 思家;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古诗四首

春望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忧国思家的情怀。 练习二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 写;一个“深”字,表现 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答: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13古诗四首

3、"《古诗四首》 《望庐山瀑布》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 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 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 太阳。香炉: 香炉峰。紫烟: 紫色的烟云。生: 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 前面。川: 河流。挂前川: 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 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二、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抛弃将“朗读”、将“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 三、《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是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课文。这四篇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牧的《泊秦淮》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一)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二)主题回顾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三)补充资料 老师提供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四)初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桌互相评价。 (五)学生示范朗读 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六)老师示范朗读 学生自由评价学生和老师的示范朗读。 (七)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八)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1

古诗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重点知识归纳 《观沧海》重点知识归纳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本篇选自《乐府诗集》 课内阅读赏析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课内阅读重点赏析 1、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 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 之情。 6、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阔、悬”的妙处。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 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 感情。 9、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 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选自《白氏长庆集》 课内阅读重点赏析 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