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和客观性

试题当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在批改卷子和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题当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

如这样的两道题: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群众的喜爱,也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材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大众传媒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道题是对文化的影响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问题的考查

做好本道题的关键是找出题干部分的关键字句。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的本身出发,认真读题,找出关键句,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大意。找关键句,是分析材料的关键所在。有的选择题,它给出的材料往往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句,才能够让我们从繁多的材料中理出头绪,抓住主旨意图,从而“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材料的客观性。

但是,在做题当中,同学们常犯的错误主要是过于主观。没有从材料本身出发,从中查找出材料想表明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或是材料中出现的现象表明了什么,而是主观臆断地认为或是主观推断,我认为材料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材料在讲什么,这就太想当然了。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必定是陷入了死胡同,导致的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因此,在做材料性的选择题的时候,首先要理清题干,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其次是联系所学,一一击破,并适时地运用一些做题技巧。多管齐下,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上面那道题,关键词句是:“精彩场景”,“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深受群众喜爱”,“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找准了这些,自然,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B 又比如这样一道题:

(2)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以次类推,关键句:“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自然做出正确的选项:“D”。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长久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摩阿纳》之后即在《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但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原生态的记录,它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的基础,即客观性;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更多的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创意性的编辑,也就是说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拍摄纪录片,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用事实说话。所以纪录片的客体勿庸置疑是绝对的真实存在的实物,所有经过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都是建立在一种事物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的《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丰富的客观素材成了支撑了全片的基础,全片只使用了少量音乐,没有一句解说词,把纪录片的客观性做到了极致。这也是彭辉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说话,是我创作《平衡》的基本原则。”《舟舟的世界》编导张以庆也曾为了追求舟舟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进行了数月的追拍。 另一方面,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人的参与决定了纪录片不可能脱离主观性。 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从前期准备的预想,中间的采访拍摄,到素材的精挑细选、优化组合,都有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编导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主观干预意识,当然,这种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例如,在焦波的《俺爹俺娘》中,表现“俺爹”即将辞世前,“俺娘”从的病房前离开这一场景,前一部分还是医院楼道里搀扶“俺娘”的杂音,但在“俺爹俺娘”交汇的一瞬间,音乐骤然响起,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悲壮的音乐用在两位平凡的老人身上,一时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为二位老人的诀别深感惋惜。 特别要说的是纪录片的剪辑制作过程。一部好的纪录片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剪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破坏“原生态”的过程。剪辑是一门艺术,编导通过剪辑的方式对素材取舍、组接使素材形成主题的提炼和内容的完整表达,从而表达个人的创作意志。面对同样的素材,里芬斯塔尔创作了《意志的胜利》,而苏联人则创作了主题完全相反的反法西斯影片《法西斯》。就《平衡》来说,作者将三年的素材浓缩成70分钟就是主观性的表现。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纪录片,其客观真实从一开始就不是纯客观的,只能是客观的真实与主观的意识认识的协调统一,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专练6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专练6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要塑造健康、有序、与谐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网络使用者的自律,更需要机制与法律的监管。这就是因为() A.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人们创造的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事物之间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 2.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该定律认为,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与物质,从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封闭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与制度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瞧,“熵定律”表明() A.万事万物只能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 B.任何事物的整体功能总就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C.一事物失去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D.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与肆意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进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患病人口增加、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自然与社会问题。这表明() A.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 B.人类无法真正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C.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就是主观的 D.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是有限的 4.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短短的一句表述,让一个规划了二十多年的渤海跨海通道项目方案再一次“热”了起来。烟大海底隧道即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建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就是客观的,人类活动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②联系就是多样性,人类活动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联系就是普遍的,人类活动要摒除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联系就是具体的,人类活动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温州联考)近期有很高死亡率的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肆虐。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就是因动物携带的病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就是() A.人能认识与改造规律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自然辩证法答案2

以下内容根据2011级复习大纲整理,欢迎更正,补充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创作过程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他是马克思之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设计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近代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冲击的自然科学事件 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 8、元素周期律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进程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时有规律的。1、非平衡态的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的产生,就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性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烟花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2、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的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生态危机的涵义及其表现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b10834825.html,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探讨 作者:尹宁 来源:《楚商》2016年第05期 摘要: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许多方面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客观性广义、狭义等的定义上,中西方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定义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就通过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各方面的涵义进行分析,来阐述新闻报道客观性的重要性和提高客观性的方法,更好的实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客观表达。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基本涵义 引言: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策略,是每个新闻人必须要遵守的准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着许多不同意义的理解,本文就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涵义做出了不同方面的了解和分析。 一、客观性的定义 (一)客观性的广义层次 客观性的广义层次,主要源于启蒙运动,认为客观性是不受人的自我意识所控制的,是独立存在在每个人之外的。换句话说,客观性是人的客体,不依附于人的意志,脱离人的意志而存在。 (二)客观性的中间层次 中层次的客观性主要是对新闻的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新闻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他不会受人的思维意识所影响,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人员必须要根据事实,对新闻进行客观的报道。虽然中西方都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因文化底蕴及思维意识的不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在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着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立场上,主要强调的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准确全面、保持中立;而西方国家在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主要方向是在自由的文化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做到对新闻报道进行一种管制和约束。 (三)客观性的狭义层次 客观性的狭义层次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客观理念,他是新闻的代名词,也是新闻报道中的原则。现如今我们所了解到的客观性,只是前两种客观性的分析,对狭义的客观性并不够了解。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客观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理念,是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依照的原则。在新闻报道的原则实施中,新闻人在报道中要抛弃价值观念,做到真正去追求真实性的报道。

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 陈力丹2006-01-23 15:54: 本文作者:陈力丹王亦高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理论中极其重要而又基础的命题之一,多少年来为国内外新闻学者所瞩目,它的发展与演变无形中影响着与构建着我们的观念。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却始终未见得有多么深刻,我们常常囿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思维定势,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也逡巡在“新闻是否客观”、“新闻能否客观”等狭窄的命题之中。加拿大学者哈克特()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 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一书(以下简称《维系民主》),相当程度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因而有必要谈谈这本书。 1998年,该书在加拿大出版,郭镇之当年发表的论文《“客观新闻学”》9次引证该书的观点。我也在当年得到作者送的英文原版书,随即将书中“不死的上帝”(现在看,应该翻译为“不死之神”,因为原文god没有大写)这个关于新闻客观性的比喻用到了教学上。该书带有明显的批判学派色彩,可以说是一本以新闻客观性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北美传媒境况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书中所使用的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无疑使翻译过程变得十分艰苦,两位出色的译者在翻译了两遍之后才得以定稿。经过译者长时间的研读与润色,该书的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现在的译作距原作付梓已七年有余,如同中文版序言所说,“书中某些具体细节已成为历史”,但其“所揭示的新闻客观性的多面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更明显了”。经过了时间的磨砺,书中的观点依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也正是我们有必要重温此书的原因。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对新闻客观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1702年英国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The Daily Courant),其创办者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由读者来做。”然而,这家报纸不久变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家政党的机关日报,客观的办报宗旨不复存在。显然,在政党报刊时期的高涨期,保持一家报纸不偏不倚的态度是很困难的。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业的一种普遍理念,发生在此后一个多世纪,即19世纪中叶新闻业从政党报刊时期转向商业报刊时期。最近一个半世纪,新闻报道在体裁、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也不

主观性和客观性

试题当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在批改卷子和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题当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 如这样的两道题: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群众的喜爱,也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材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大众传媒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道题是对文化的影响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问题的考查 做好本道题的关键是找出题干部分的关键字句。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的本身出发,认真读题,找出关键句,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大意。找关键句,是分析材料的关键所在。有的选择题,它给出的材料往往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句,才能够让我们从繁多的材料中理出头绪,抓住主旨意图,从而“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材料的客观性。 但是,在做题当中,同学们常犯的错误主要是过于主观。没有从材料本身出发,从中查找出材料想表明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或是材料中出现的现象表明了什么,而是主观臆断地认为或是主观推断,我认为材料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材料在讲什么,这就太想当然了。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必定是陷入了死胡同,导致的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因此,在做材料性的选择题的时候,首先要理清题干,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其次是联系所学,一一击破,并适时地运用一些做题技巧。多管齐下,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上面那道题,关键词句是:“精彩场景”,“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深受群众喜爱”,“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找准了这些,自然,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B 又比如这样一道题: (2)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以次类推,关键句:“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自然做出正确的选项:“D”。

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

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 发表时间:2019-07-18T12:38:31.840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作者:黄春喜 [导读] 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由于记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记者对新闻进行主观性评判的时候对其客观性造成影响。所以,就要求记者对新闻的报道要公正客观,而要做到公正客观就要对记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进行有效的把握。本文通过对新闻的真实事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得出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的重要性。 广东清远连山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所以这也是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准则。但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很难做到真正客观,主观的因素会一直存在。新闻在政府和人民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新闻公正真实的报道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所以新闻记者对待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就非常重要了。本文对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以实际的案例进行剖析,进而得出这二者协调的重要性。 1.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二者的关系需要辩证的看待,而这也是新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1]。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际上纯粹的非常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只有自己主观性的判断是不符合新闻追求客观事实的立场的。所以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又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记者才能对其主观性进行积极的报道。新闻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缩影。所以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判断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的价值得以凸显。记者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在遵循主观性立场的时候,切不能脱离客观事实,将主观性无限放大,会造成新闻的客观性受到极大影响。所以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都存在,一定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将二者的协调性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新闻记者客观性评判的标准 第一,新闻最重要的本质就是客观性,这是记者对新闻报道需要遵循的准则[2]。新闻的从业人员在对待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性的时候,不能因为经济体制或者政治体制等的过程中就是去了新闻的信念和道德。但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是通过记者进行报道的,每一个记者由于其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等的限制,对新闻的客观性报道又会存在自己的理解和批判的标尺。也正是因为这个标尺的存在,让记者在判断新闻真实性的时候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在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通过这个标尺对新闻进行丈量。作为新闻记者,要想避开自己进行主观性报道是很难的,而一名合格的记者对主观性的合理利用也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如果只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就会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但每一个真实的新闻都是要求有其独特的灵魂。只有记者合理恰当的将主观性融入到客观性中,才能赋予新闻的生命力。所以记者在新闻报道的时候,对其立尝观点、分析判断等进行合理的融入,能够让百姓看到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价值,而这样的新闻也更容易让百姓接受,也让新闻更加具有活力和价值。但记者若对主观性没有进行有效的把握和利用,也会出现主观性对其思想的印象,让记者在进行客观事实的判断中带有很大的偏见,这样对新闻客观性的探究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对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才能让新闻不失去客观性的同时,还能让主观性对客观性进行有效的指导。 3.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探析 每一名记者由于其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影响,对待新闻的时候也会有其独立的判断标准。当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第一时间会对新闻形成一个主观的判断,并由此对新闻当事人的好坏做出了好坏之分。记者首先就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对待新闻的标签,而这个标签却又很根深蒂固,对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影响。就像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水站在车旁谁就是肇事者,谁躺下谁就是弱势者,这样的标签确定,会让交警很难进行责任的判定。正确的做法是先看车祸的现场是在哪里,在看有没有逆行和占道的行为,然后再看有没有酒驾等,对这些细节问题的深入了解,才能让事故的真实性得以浮出水面。在对事故的不断深入了解之中,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逐渐的改变,而对这件事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协调,会对这件事故的判断做出更加真实客观的结果。 比如最近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鼓励生二胎,新闻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对真实事件的报道,在一定情况下左右着人们对这件事的讨论。我国开放二胎的背景之下,在这一年中,很多媒体就开始各种爆料,爆料中说辽宁将率先出台鼓励二胎生育的相关政策。消息出来后,人们对这件事的讨论热度直线上升,人们对鼓励生二胎的政策优惠等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议论重点。新闻媒体在对待这件事上,要对鼓励生二胎的政策进行真实的符合实际的报道。对待这一政策一部分人认为生二胎对一家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都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生二胎如果有政策优惠的话,生二胎也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一部分认为鼓励生二胎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这段时间,人们对生二胎的讨论讨论非常激烈,而新闻媒体对这件事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对舆论的走向非常重要。 就在人们对鼓励生二胎进行激励的讨论的时候,辽宁政府说这是对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的误解。辽宁省在进行二胎政策的时候,是有家庭自行安排生育的,也就是说政府不进行二胎的审批,并且一些事务都将在网上进行,方便百姓办事。辽宁省的规划中还有对家庭税收、住房等一系列的完善措施和政策,对生二胎的家庭将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减轻子女的抚养和老人的赡养负担等。并在二胎政策的实施中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进行结合,完善各种政策,加大对生二胎的政策优惠措施。从辽宁省的规划解读来看,对生二胎的优惠措施是有的,但还换在研究的过程中。辽宁政府对二胎政策的解释让人们的讨论热度一下子降了下来,就当这件事的热度要消散的时候,新闻媒体人又及时的开启了一个新话题的讨论。根据辽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辽宁省2017年的出生人口同比上年减少5千人,在近三年的辽宁结婚人数的统计中,结婚人数一直在减少,甚至出现2017年的结婚人数比上一年少了2万对的情况。新闻媒体人分析,虽然现在放开二胎生育,但对人口的增加起不到太大作用。就辽宁省的生育率来看,2017年的生育率为6.49%,远低于全国的12.43%。通过出生率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真实客观的数字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新闻媒体在这个时候将二者一起讨论,也能把自己的观点放在新闻报道中,也能让百姓对生二胎的讨论风向进行转变。很多人从生二胎的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跳出了家庭的局限,转变到辽宁人口增长乏力或者负增长对辽宁经济的影响,而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新闻媒体在进行客观事实的报道时,其主观性对舆论走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二胎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中,百姓对其的讨论也从家庭的角度走到了全省发展的角度这一块,这是新闻媒体人在利用主观性对客观性进行有效掌握的最好例子。通过这件事我们会发现,新闻媒体人对客观事实的主管评判,会对百姓的舆论造成很大的影响[3]。只有将新闻的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本:第83练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人教版(含答案)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诸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双创”可借助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的发展,聚集各类创业人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特点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D.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这表明( ) A.世界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B.人们通过实践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C.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不仅发力于经济建设,还激发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居民的旅游热情,深化了“一带一路”文化合作和教育合作,给人们带来出游、文化、留学新体验。这表明( )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受人们意识活动的支配 ④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注重市场,搞好调控,展现经济新貌 ②注重联系,系统优化,实现科学发展 ③着眼长远,热情支持新出现的事物 ④立足实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事物新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限制优势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等,决定美国在中美贸易必然有逆差,美国政府罔顾客观事实,把责任归咎为中方,悍然发动贸易战,这种践踏规则、任性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断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立场倾向之间的关系? 从大一到现在,每一专业门课都一直强调新闻报道一定要具有真实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源泉,但我觉得客观真实性只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一个内容层面的要求。事实上,大多新闻制作出来,制作时、前甚至是准备采访前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或与媒体平台的态度、记者编辑、社会舆论的态度,可能都会存在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内容上所指的就有很大区别。新闻的客观性在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是真实事件的客观呈现。而新闻的倾向性是不同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不同态度,制作新闻所选角度,侧重点的选择倾向。我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毕竟它是经过记者头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过滤的结果,它体现了记者编辑媒体平台的情感选择和要求,总会有些许倾向性的情绪、立场等。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也不能说他是不客观的,虽然被记者进行筛选过,但是记者如果对整件事情如实的报道,整体上符合事实发展真实情况,没有对客观的事件进行添油加醋,误导读者对整件事情的了解,这依旧是真实客观的。事实上,这两者这并不冲突,更不是有你没它。 1、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报道制作过程必然存在的,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辩证看待,他们之间更像是哲学里面所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得好,但是对现在的信息环境和媒介环境而言也挺难把握的。现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尤其很多自媒体)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或者是利益的挂钩,把一件有利于自我、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做重大新闻来报道,甚至是炒作(炒作这个名词也不仅仅限于娱乐圈,其他媒体平台也很多)或者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这样既不会成为客观的新闻,而且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和形象树立。 2、粗略来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纯客观”的报道本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有也很难评判,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完全客观的,不得而知。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且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实际上也在诠释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主客观辩证的统一。 3、而光有倾向性和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终究不能成为新闻。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真实客观也是记者编辑媒体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而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倾向,只有在其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是新闻报道,才有了部分倾向性和观念的表达。 综合来讲,二者的关系存在排斥但又必定会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闻工作人员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首要原则,采写新闻必须客观公正,避免报道失实,同时更要谨记新闻倾向性的合理使用,切勿越界。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一,问题的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大向题的解决有些什么影响,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都还是研究、探讨得很不够的。 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的。从其理论意义上看,这一问题不仅对哲学来说,即使对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所谓根本性,是因为它涉及对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而所谓全局性,则是指的它与心理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实践意义上看,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全面估计和运用影响心理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些都决定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重大意义。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它的实践的意义在于,凡是对于人的工作,其中心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促成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

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发挥又有赖于对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实质、表现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以便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因此,凡是对于人的工作无论是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得到很大的帮助。至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只要看一看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上走向歧途的,就可以明白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之所以走向理论上的错误,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但从其认识的根源上看却都是与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间的关系有关的。 二,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涵义 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涵义问题,即是探讨它们究竟指的心理的哪些特性的问题。 首先讲心理的主观性。我们认为,所谓心理的主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指的它是人的反映活动,是发生在人,即主体身上的一种主观的活动。它既是属于人或主体的,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的机体的物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列宁在驳斥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滥用“主观的”这一术语时曾指出:“除了人的即‘主观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从人的观点而不是从魔鬼的观点来判断问题的”。在这里,列宁把“人的”同“主观的”在同一意义上加以使用。 但是,除了这种总的、比较一般的涵义之外,心理的主观性还有其更为具体的涵义。这种更具体的涵义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种涵义是指心理、意识是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能深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姓名:谢新专业:传播学学号:20060502023 摘要:“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因此,对其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浅议,问题的深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记录片客观性主观性 不管是“形象化政论”的老套路,还是“新纪录运动”的崛起;不管是体制外创作,还是体制内创作。或许是更多的门派和方法。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对于记录片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存在,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对其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 记录片的客观性 一说到“客观”,人们怎是带着一种很崇敬心情去看待它,也是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这也是“人类对真实的需要和崇拜,是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没有了真实性,人生就失去了依附和参考。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①显然,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客观和真实联姻。对于视“真实”为生命的记录片,人们通常也将客观作为一种优越性与记录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在不懈的努力。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就是建立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影像“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加创造”,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②按照巴赞的推理,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是更能做到客观。但是这种完全把主体“悬挂”起来的客观,只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就不难发现,这些主张无论其愿望多么好,它也只能是一种关于现实的乌托邦。在创作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作为记录片,不管其是怎么的严格纪实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本身。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主观活动。记录片的创作(无论纪实还是写意),它或多或少体现主体意识性。即暗含着创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记录片是一种符号现实,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和思考。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性。有了创作主体的存在,也就有了记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选择,维尔托夫所说的“将现实的片段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离开了主体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那只能说摄像机所记录是一段监控录像,而不是记录片。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所说:“非虚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诸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双创”可借助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的发展,聚集各类创业人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特点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D.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这表明( ) A.世界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B.人们通过实践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C.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不仅发力于经济建设,还激发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居民的旅游热情,深化了“一带一路”文化合作和教育合作,给人们带来出游、文化、留学新体验。这表明( )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受人们意识活动的支配 ④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注重市场,搞好调控,展现经济新貌 ②注重联系,系统优化,实现科学发展 ③着眼长远,热情支持新出现的事物 ④立足实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事物新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限制优势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等,决定美国在中美贸易必然有逆差,美国政府罔顾客观事实,把责任归咎为中方,悍然发动贸易战,这种践踏规则、任性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断的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筋骨,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科学客观性的特点

科学客观性的特点 摘要:本文详尽地论述了科学客观性的十大特点:科学客观性涵义和标准是复杂的或丰赡的;科学客观性及其确立是一个过程;科学客观性即是科学共同体的主体间性;科学客观性缺乏质,而仅仅是关系的客观性;科学客观性表现为理论的数学形式的不变性或不变量;科学客观性与严格性或精确性的关系是双重的;科学客观性由科学的方法、规范、体制保证,而不是由道德诚实保证;科学客观性包含社会文化因素,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和现象;科学客观性是交互的、开放的和变化的;科学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包含主观性。 关键词:科学客观性科学客观性特点和功能 科学客观性有诸多特点。首当其冲的是,科学客观性的涵义和标准是复杂的或丰赡的。科学客观性的三大内涵,即科学的对象、方法和评价的客观性,或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客观性,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检验和评价科学客观性的标准,即实证、理性、臻美的审视和批判,也意蕴隽永。诚如陶伯所说,科学事业承诺一种类型的证实,这在其他知识领域找不到(通常达不到)。不管依赖于这一要求多么明显地成功,空时作为在科学语境中理解的客观性却依赖于依然有争议的复杂的哲学基础。这是一个高度繁杂的论题,不过在它的最简单的形式中,论据涉及对于成功的预言和证实标准如何选择。实证论者会为常规标准和方法提供理由;一些社会结构主义者则坚持,意见一致的动力学不仅是操作的,在某些例子中也是决定的。对于科学的

“成熟性”的标志预言、预言与其围绕的理论的真正关系、判断理论为真的逻辑工具、断定科学方法有效和说明科学预言成功的见解,都是颇多歧见的麻烦问题。 科学客观性的涵义是复杂的或丰赡的,科学客观性标准也是如此,当然讨论后者有时也不免涉及到涵义方面。福尔迈详细地罗列了科学客观性的必要标准,并认为至多在它们联结起来时才是充分的: (1)主体间的可理解性:科学不是私人事务,至关重要的科学陈述必须相互传达,因而必须用某种普遍语言来表达。(2)不依赖于参照系:不仅观察者个人无关紧要,而且他的立场、他的意识状态、他的“角度”也是如此。(3)主体间的可验证性:无论是谁,都能够检验陈述,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而确信陈述的正确性。(4)不依赖于方法:某个陈述的正确性,不允许依赖于人们用以验证陈述的方法。按照这个标准,“电子是一种粒子”的论断就不是客观的(因此在科学上也是错误的)。(5)非约定性:某个陈述的正确性,也不允许建立在某种随意行动(如某种决议、某种约定)的基础上。 隆季诺详尽地列举了估价科学共同体的客观性的标准。他说,科学共同体在满足四个必要的标准上是客观的:必须存在对证据、方法以及假定和推理的公认的批判手段,必须存在批判能够援引的共同具有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体必须对这样的批判做出响应,理智权威必须在具有资格的实践者中间平等地分享。 在所有这些标准中,最重要是莫过于(科学家个人的和科学共同体的)理性和经验标准了。彭加勒在批评有人坚持物理科学不是经验科学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