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闭孔神经阻滞

闭孔神经阻滞

动眼神经解剖[1]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解剖 (1)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2)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3)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

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 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 (5)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扩瞳。?2.临床意义 (1)眼球运动障碍因眼肌瘫痪而出现斜视、复视(健侧实像,患侧虚像)。?1)动眼神经麻痹征 ①提上睑肌瘫痪上睑下垂,眼裂窄小. ②上,下、内直肌,下斜肌瘫痪眼球外斜向下(上斜肌作用所致). ③眼球向瘫痪肌运动方向转动则复视;向相反方向转动,不复视。 ④瞳孔括约肌瘫痪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应消失。?2) 动眼神经核性病损因双侧核靠近而出现双侧性不完全性眼轮匝肌轻瘫(面神经亦有支配故)。眼外肌先瘫(如上睑下垂),眼内肌后瘫(瞳孔调节障碍,会聚差)。如中脑肿瘤.?3) 动眼神经核下性病损因两侧动眼神经较分开,多出现单侧性完全性麻痹。无眼轮匝肌轻瘫.

奈特神经解剖图谱 .奈特.英文版

Cingulate sulcus Medial frontal gyrus Sulcus of corpus callosum Fornix Septum pellucidum Central sulcus (Rolando)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Monro)Interthalamic adhesion Thalamus and 3rd ventricle Subcallosal (parolfactory)area Anterior commissure Subcallosal gyrus Hypothalamic sulcus Lamina terminalis Supra- optic recess Paracentral lobule Corpus callosum Precuneus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Choroid plexus of 3rd ventricle Stria medullaris of thalamus Great cerebral vein (Galen) Superior colliculus Inferior colliculus Tectal (quadrigeminal) plate Cerebellum Superior medullary velum 4th ventricle and choroid plexus Inferior medullary velum Medulla oblongata Hypophysis (pituitary gland) Mammillary body Cerebral peduncle Pons Cerebral aqueduct (Sylvius) Genu Rostrum Trunk 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 Isthmus of cingulate gyrus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Cuneus Calcarine sulcus Fimbria of hippocampus Dentate gyrus Parahippocampal gyrus Later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Occipitotemporal sulcus Medi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Rhinal sulcus Uncus Mammillary body Mammillothalamic fasciculus Cingulate gyrus Medial surface of cerebral hemisphere: brainstem excised Tuber cinereum Optic chiasm Marginal sulcus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标签: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腹股沟径路闭孔 闭孔神经分为两支,前支行于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临床医生闭孔神经阻滞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但是有学者指出闭孔神经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异度很高,导致神经阻滞术失败率达到25%~45%。超声对血管、神经等组织显示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52.2±15.6)岁,男24人,女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6±14.9)岁,男21人,女3人。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 1)妊娠、神经病变、下肢行动障碍、闭孔神经感染者;2)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麻醉前准备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菌,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 1.4 研究组神经阻滞方法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1、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得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得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与睫状肌,司对光与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得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与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得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与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得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得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与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得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与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5) 瞳孔对光反射与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

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由于闭孔神经在通过闭孔的膜-骨性管道时受压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5] 1、解剖基础 闭孔为坐骨、耻骨之间的大孔,边缘锐利,闭孔膜附着其上。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约2-3cm,闭孔管自外上向前下有内外两口,闭孔动静脉、闭孔神经由此通过,闭孔管的内口充填以脂肪组织,正常时仅能容纳指尖[5-1]。 闭孔神经是含感觉、运动的混合神经,由腰1~4脊神经前支构成,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浅出,向下穿盆筋膜后入小骨盆。循小骨盆侧壁,穿行至闭孔,穿闭孔管入股部,在闭孔管中分为前支、后支[5-2]。 前支跨过闭孔外肌上缘至其前面, 分出一支至髓关节, 而后在短收肌的前面与长收肌之间下行. 分支进人长收肌的深面并且分支供应短收肌,本干终于股薄肌的内面二前支又发出一皮支分布于股内侧中部皮肤此皮支大小不定, 可远达小腿上部.或可缺如。 前支:沿闭孔外肌前缘下行于短收肌、长收肌和耻骨肌之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长收肌、股薄肌和内收肌;发出的皮支支配股内侧下2/3的皮肤。 后支:经闭孔外肌上部下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 闭孔神经尚分出分支支配髋膝关节。[7] 骨性病变、闭孔膜周围的软组织病变或闭孔管周围病变,如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钙化、增生、骨折移位及骨痂形成等均可造成闭孔神经的卡压。 3、诊断及鉴别诊断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闭孔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肌肉疼痛、无力,晚期可有肌肉萎缩,相应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股内收肌肌力下降、外展受限,闭孔处有深压痛并向下肢内侧放射,腹压增高时症状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以上症状逐渐加重,可有间歇性跛行。由于闭孔神经有支配同侧髋关节的关节支,有的患者科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酸沉、无力等症状。肌电图提示闭孔神经损伤,闭孔管封闭有助于诊断性治疗。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卡压、闭孔疝等妇科、外科疾病引起的闭孔神经受压相鉴别。 该症的疼痛部位主要在髋关节、股下部内侧及膝关节。疼痛常呈持续性,髋关节活动时加剧。在该神经分布的区域(股下部内侧及膝关节内侧)皮肤感觉可出现过敏、刺痛等异常或障碍。下肢内收及外旋无力,表现为卧位时患肢内收困难,坐姿时不能把患侧小腿放在对侧腿上。该症常被误诊为膝关节疼痛性疾患,应慎重鉴别。 引起腰痛[15] 膝关节疼痛[15] 3、治疗

PK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体会

PK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体会【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方法 2008年至2011年我院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手术方式,共治疗膀胱肿瘤患者57例。术中采用神经疲劳法结合含切法及间断点切法,分析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其中发生不同程度闭孔神经反射8例,无膀胱穿孔。结论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中采用神经疲劳法结合间断点切法及 含切法,能有效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膀胱肿瘤闭孔神经反射 pkrbt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surgery in preventing obturator nerve reflex experience xu gang zheng qichuan ding fangcheng anhui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urology,maanshan,anhui 24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clinical case analysi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obturator nerve reflex during the discussion transurethral plasma bipolar electricity cut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bladder tumor.methods from october 2008 to april 2001 by transurethral plasma from bipolar electricity cut method operation method,were treated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

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欧阳光明(2021.03.07)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 万里,王云,王庚(共同执笔人),江伟(共同执笔人),罗艳,徐仲煌,薛张纲(负责人) 免责声明:本指南仅供实施区域麻醉的专业医师使用,最终解释权属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 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 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 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 9. 常见伪像的识别 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 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 (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 1. 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 2. 增益的调节即时间/距离补偿增益。超声在穿过组织时会发生衰减,调节增益补偿衰减,能够使组织结构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3. 焦点的调节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5.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二)探头的选择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令狐采学 导读: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脑部 脑干脑室系统 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人脑区域图 神经分布图 小脑皮质结构 小脑 脑岛 基底核 海马和穹窿 各种剖面图 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 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 脑损伤 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 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 各种颅内出血 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颅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

颅顶层次面神经——一巴掌就能记住 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 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 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 脊柱 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

手部神经解剖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第一分支为旋前圆肌支;再发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肌支;最大的分支为骨间前神经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腕掌部的分支有返支及指掌侧总神经。 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 C5:旋前圆肌; C6:桡侧腕屈肌 C7、指浅屈肌,1~3指感觉 C8: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 T1:掌长肌、旋前方肌、大鱼际肌、第1~2蚓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