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是以疲劳性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突触基膜和突触后部分的遗传缺陷导致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受损。CMS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四肢近端无力、延髓麻痹、呼吸衰竭。根据CMS病变部位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病变、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

CMS发病机制为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根据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异常的类型和位置分为4种类型(表21-1),它们的病理机制也不同:例如ChAT综合征,为ChAT基因突变所致乙酰辅酶A和胆碱向乙酰胆碱转化受阻,乙酰胆碱生成减少,导致肌肉无力。例如ColQ综合征,为突触间隙胆碱酯酶复合物中的ColQ蛋白变性,导致胆碱酯酶的锚定错误,突触间隙的胆碱酯酶相对缺乏,除了出现肌无力以外,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在一次电流刺激后,可出现重复复合动作电位(R-CMAP)。国外报道CMS的平均发生率约每100万青少年儿童中9.2人。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数据。CMS绝大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的少见,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NS综合征可有家族史。

表21-1 常见的CMS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和病理机制

综合征/基因遗传方式病理机制

1.突触前膜ChAT综合征常隐乙酰胆碱催化合成不足2.突触间隙ColQ综合征常隐AChE锚定错误

3.突触后膜

受体结构缺陷AChR缺乏综合

常隐AChR数量下降受体动力缺陷慢通道综合征常显AChR延长激活

快通道综合征常隐AChR开放时间缩短受体复合物和终板

维持

Dok-7 常隐EP发育和维持异常

Rapsyn 常隐同上

GFPT1 常隐同上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

SCANA1 常隐Nav1.4功能失效

4.糖基化异常或肌病

重叠

GFPT1 常隐EP中的糖基化异常

GMPPB 常隐乙酰胆碱受体糖基化异

中央核肌病伴CMS(BIN1等基因相关)常隐中央核肌病,伴神经肌

肉接头功能异常

常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chR:乙酰胆碱受体;AChE.乙酰胆碱酯酶;EP.终板;RNS.重复频率电刺激;Nav1.4.电压门控钠通道

临床表现

CMS可于出生后出现症状,也可于婴幼儿期至成年早期起病。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肌肉无力,不耐疲劳,多分布于眼外肌、面肌、延髓、四肢和呼吸肌,婴儿期甚至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暂停发作。单纯的CMS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无力,不伴有先天畸形。CMS中的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往往伴有先天发育异常。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比如ChAT综合征,一般为出生后近端肌肉无力,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严重者可出现突发的呼吸窘迫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暂停,可由应激、寒冷、感染等诱发。ColQ综合征,出生后或婴儿期起病,可能出现比较严重、轴性分布的肌肉无力,但眼外肌可不受累。LAMB2

综合征,有病例报道因LAMB2错义和移码突变引起的Pierson综合征,患者同时存在眼、肾发育畸形和CMS。

辅助检查

1.电生理检查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重复神经电刺激表现为低频电流重复刺激后出现波幅递减,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见Jitter阻滞和增宽。在ChAT 突变时,低频重复电刺激(3Hz)可能缺乏递减反应,此时可以予10Hz进行延长刺激或在刺激前进行运动诱发,可引出递减反应。ColQ综合征和慢通道综合征中,因为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给予单一电刺激,在第一个CMAP波后,出现一个重复CMAP波(R-CAMP)(图21-1)。

图21-1 ColQ综合征可见R-CMAP波

注:A.刺激尺神经后,出现CMAP波;B.刺激面神经后,主峰呈双峰且出现CMAP波;C.正常对照,刺激尺神经后,无CMAP波出现

引自:戴毅等.终板胆碱酯酶缺失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电生理、肌肉病理和基因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8):604-609.

2.基因检测当怀疑一种特定的临床综合征时,进行Sanger测序可快速精确锁定致病基因的突变。同时,当锁定一种特定的致病基因时,推荐进行Sanger 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可以选择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多种可能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筛查。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有可能发现未知的基因突变,但其致病性需要验证,强调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对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

1.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颅面部、四肢、躯干肌无力,常有类似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如易疲劳、运动不耐受、晨轻暮重、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伴或不伴先天肌病样表现;伴或不伴呼吸暂停发作。

2.重复电刺激提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或者运动后电刺激出现波幅递减,SFEMG见Jitter增宽或阻滞;某些CMS单一电刺激后出现重复CMAP,但非全部CMS都出现;部分病例针极肌电图可见肌源性损害。

3.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受体激酶抗体阴性。

4.免疫治疗无效。

当表型特征提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时,针对特定基因的检测具有诊断价值。对确诊困难的病例,进行多种相关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可能有助于诊断,全外显子组测序有可能识别出新的致病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CMS的鉴别诊断主要是需要与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MG)、兰伯特-伊顿Lambert-Eaton综合征(LES)相鉴别。主要鉴别点如下:

1.发病年龄CMS绝大部分于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也有少数起病较晚者。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好发于婴幼儿,MG和LES好发于成年期。

2.症状与体征CMS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疲劳不耐受,而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多为持续性肌无力。CMS多于颅面部肌无力起病,先天性肌病早期影响四肢近端,重症肌无力和兰伯特-伊顿Lambert-Eaton综合征早期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四肢近端易疲劳。

3.电生理R-CAMP现象和运动后重频递减提示CMS可能,但非必要条件。CMS、MG和LES可出现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Jitter阻滞和增宽表现,上述现象一般不出现在先天性肌病和肌营养不良症中。

4.全身表现少数CMS可出现关节挛缩、脊柱侧弯,与某些先天性肌病和肌营养不良相似,但不出现在MG和LES中。

5.抗体CMS外周血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MuSK抗体为阴性,大多数MG 中上述抗体为阳性。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一些药物可以改善肌无力症状,详见表21-2。

表21-2 不同类型CMS的治疗原则

综合征类型治疗推荐注意事项

ChAT 胆碱酯酶抑制剂呼吸暂停监测

ColQ 麻黄碱沙丁胺醇胆碱酯酶抑制剂类禁忌

AChR缺陷胆碱酯酶抑制剂,3,4-DAP 麻黄碱或沙丁胺醇可能有效

慢通道氟西汀、奎尼丁胆碱酯酶抑制剂类禁忌

快通道胆碱酯酶抑制剂,3,4-DAP

Dok-7 麻黄碱沙丁胺醇胆碱酯酶抑制剂类禁忌

Rapsyn 胆碱酯酶抑制剂,3,4-DAP 麻黄碱或沙丁胺醇可能有效

GFPT1 胆碱酯酶抑制剂,3,4-DAP

GMPPB 胆碱酯酶抑制剂,沙丁胺醇

其他治疗

(1)呼吸监测:对ChAT患者进行呼吸暂停监测,避免寒冷、应激等,避免触发呼吸暂停。

(2)呼吸支持:呼吸管理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所有亚型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均可发生通气不足,如ChAT较重者,可能会获益于在家中进行无创通气。

诊疗流程(图21-2)

新生儿、婴幼儿起病、少数青少年起病的肌无力

是否具有以下特点: 症状具有波动性 疲劳试验阳性

CMS 可能性小,要全面排除肌病

是否有以下任一电生理现象:

RNS 低频递减/运动后电刺激低频递减

RCMAP

CMS-gene panel

AchR 抗体、试验性免疫治疗、肌酸激

出现其他两项之一 无一异常

ColQ 和慢通道综合征靶向基因测序

AchR 抗体阳免疫治疗有效 肌酸激酶升高>10倍

CMS-ge ne panel 或按照特殊类

诊断CMS

MG 或LES

肌病或肌营养不良

图21-2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诊疗流程

RCMAP.重复复合动作电位;Jitter.单纤维肌电图“颤抖”;MG.重症肌无力;https://www.docsj.com/doc/5919338578.html,mbert Eaton综合征;CMS-panel.CMS基因谱

参考文献

[1]Parr JR. How common is childhood myasthenia? The UK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autoimmune and congenital myasthenia. Arch Dis Child,2014,99(6):539-542.

[2]Engel AG.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s in 2018.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2018,18(8):46.

[3]Lorenzoni PJ.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 a brief review. Pediatr

Neurol,2012,46(3):141-148.

[4]Andrew GE.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ancet Neurol, 2015,14(4):420-434.

[5]戴毅等. 终板胆碱酯酶缺失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电生

理、肌肉病理和基因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8):604-609.

重症肌无力诊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诊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表现为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一部分或全身横纹肌软弱和异常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患病率约为5/10万,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自青年期至40岁间发病者,以女性为多;中年以后发病者,则以男性为多,本组中胸腺瘤较多见。【临床表现】 1、眼外肌是最常受累的肌肉,可表现为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双侧常不对称。其次为颅神经支配的其他肌群,颈肌,肩胛带以及髋部的屈肌。受累肌肉呈现为易疲劳和波动性。连续收缩后发生无力,经短期休息后好转。早晨症状较轻而傍晚时加重。整个病程可有波动,病程早期可有自发缓解和复发。 2、特殊类型短暂新生儿重症肌无力为女性患者所生的婴儿暂时有经胎盘输入的母体AchR抗体。大约有10%呈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患婴全身软弱,哭声轻微,吸吮无力,上脸下垂,严重者有呼吸困难,经救治后可在数日内或数周内痊愈。 3、先天性肌无力出生后或儿童期出现肌无力,持续存在眼外肌麻痹。母亲虽无重症肌无力,但家族中或同胞兄弟姐妹有肌无力病史。

4、重症肌无力患者除上述的临床表现外,神经系统检查体征主要是疲劳试验(+)。腱反射正常或活跃。 Osserman根据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可分为5型。 1型单纯眼肌型,始终仅累及眼肌。 2型轻度全身肌无力型。不伴明显延髓肌麻痹者为lla型,伴有明显延髓肌麻痹者为llb型。 3型急性进展型。常在首次症状出现后数月之内发展至包括延髓肌、肢带肌、躯干肌和呼吸肌的严重无力。 4型为晚发型全身肌无力。由l,lla,llb发展而来,常在首发症状出现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出现全身无力。 5型肌无力伴肌萎缩者。 以上各型患者,如果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称为危象。可分为三种 (1)肌无力危象 为疾病发展所致。多见于暴发或严重的全身型。静脉注射腾喜龙2~10mg或肌肉注射硫酸新斯的明1.5mg可见暂时好转。 (2)胆碱能性危象 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阻断所致。常伴有药物副作用如瞳孔缩小,出汗,唾液增多等。腾喜龙试验无改变或加重。 (3)反拗性危象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

Gitelman 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版】

33.Gitelman 综合征 概述 Gitelman 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OMIM 263800)是一种由肾脏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功能障碍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66 年由美国医生Gitelman 首先报道了该病,但直至1996 年其致病基因SLC12A3 才得以明确。主要临床特点为肾性失钾导致的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常伴有低血镁、低尿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血压正常或偏低。 病因和流行病学 Gitelman 综合征是由编码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的钠氯协同转运体(NCC)的SLC12A3 基因突变所致。生理情况下,通道蛋白NCC 位于肾脏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管腔侧,参与肾小球滤过液中5%~10%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是机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一道重要防线。当基因突变导致NCC 结构和(或)功能障碍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从远端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减少,继发性RAAS 活化、肾性失钾和钙重吸收减少。目前在Gitelman 综合征患者中已发现近500 种SLC12A3 基因突变(https://www.docsj.com/doc/5919338578.html,/ac/gene.php?gene= SLC12A3)。此外,编码氯离子通道ClC-Kb 的CLCNKB 基因突变(Batter 综合征Ⅲ型)和编码肝转录因子1-β(HNF1-β)的HNF1B 基因突变也可产生类似临床表现。 Gitelman 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之一,患病率约为1/40 000~1/4000,亚洲人群中可能更高。由于该病易被漏诊或误诊,很难确定一般人群中该病的真实患病率,目前没有观察到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的显著差异。 临床表现 Gitelman 综合征常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与低血钾和低血镁相关,轻型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轻度乏力和纳差;严重患者会出现四肢抽搐、软瘫、痛性痉挛、晕厥和横纹肌溶解继发急性肾损伤,甚至因为严重室性心律失

2020年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主要内容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神经内科神经免疫方向的重头戏,近年来关于MG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多,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2020年11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更新[1], 2021年1月,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时隔5年,在《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上重磅更新了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我国的指南更贴近我国临床,更加接地气。请来了解一下《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的10大要点吧。 要点1 MG定义变化 与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对MG的定义中不再单独出现“由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介导”,而是表述为“MG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将AChR抗体等众多抗体放到定义之后进行介绍,显示出近些年对MG相关抗体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点2 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临床分型替代改良的Osserman分型 旧版指南中,MG的分型采用改良的Osserman分型,共5型。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导MG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新版指南采用了MGFA分型,分为5型。 Ⅰ型为眼肌型,Ⅱ-Ⅳ型除眼肌以外,其他肌群无力程度由轻度至重度,并且每种类型之下按照是否主要累及咽喉肌或(和)躯干肌,再分为a型和b型。 Ⅴ型最为严重,使用气管插管,伴或不伴机械通气(除术后常规使用)。MGFA具体临床分型如图1所示。同时推荐使用定量MG 评分(quantitative MG score,QMGS)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图2)。 图1 MGFA分型,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

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引言: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易疲劳以及肌肉无力等症状。MG的管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对MG病理生理、药物治疗等方面研究的深入,2021年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对MG的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订。本文将对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一、 MG的病理生理: MG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了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及神经肌肉膜上的抗体,导致肌肉收缩功能异常。指南强调了MG的早期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包括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和MuSK抗体阳性MG的免疫学特点,以及肌肉瘫痪的机制等。 二、 MG的诊断与评估:

指南明确了MG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肌无力、疲劳、眼睑下垂等典型症状。对于可能MG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抗AchR抗体、MuSK抗体的检测。此外,指南还介绍了MG的临床分类和MGFA评分的应用,以便评估疾病的程度和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三、 MG的治疗策略: 指南对MG的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MG管理的主要方式,指南详细介绍了抗胆碱酯酶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的使用和剂量。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治疗,如妊娠期MG、小儿MG等,指南也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四、 MG的监测与随访: MG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指南强调了对MG患者的监测与随访的重要性。此外,针对MG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以及其他并发症的管理,指南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五、 MG的康复管理: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 【概述】 脊肌萎缩症简称脊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脊髓前角细胞进行性变性疾病,部分脑干下部的运动神经核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多在肢体近端肌肉开始,也可表现有舌肌萎缩和吞咽困难。儿童病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SMA可分成很多类型,常见的有: (一)SMA I型(Werdnig-Hoffmann病) 1/3的患儿于出生前发病,其母于妊娠中可感到胎动减慢,或胎动突然停止。几乎100%于生后5个月内发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肌肉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可受累。呈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及自主活动减弱,反射消失,伴肌肉萎缩,舌肌受累可有肌肉萎缩及肌纤维颤动。严重的婴儿可表现为吸吮及吞咽困难,哭声低弱,呼吸表浅,翻身、抬头困难,常因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早期死亡。此型预后最差,95%于生后1岁半内死亡。 (二)SMA 1I型 多在生后6~15个月内发病,个别者可在1~2岁时发病。6个月后开始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患

儿可独坐,但不能独立站立和行走。早期无肋间肌和延髓麻痹症状,l/3可有面肌受累。1岁后起病者可生存至少年或成年,严重者可致残。 (三)SMAⅢ型(Kugelbery-Welander病) 又称为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为常隐遗传,1/3有家族史。发病多在2~17岁,男性较女性多见。本型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和萎缩,早期以大腿、髋部无力明显,走路时呈鸭状步态,站立或上台阶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肉,手肌则较少受累,但胸锁乳突肌较易受累,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面肌、软腭肌及舌肌受累,约1/4可出现腓肠肌假肥大。少数患者可有手肌束颤及弓形足和双手细小震颤。本型预后良好,个别女性可有正常寿命。轻型患者20岁后仍可行走。本型因可出现肌酶如CPK等不同程度的增高,肌电图除神经源性损害外尚可有肌源性,因而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四)成年发病的SMAⅣ型 又称为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 chronic:proximal spinal mLISCuIaratrophy),约1/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型的发病年龄多为18~30岁,最晚可达60岁。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主要为进行性上、下肢近端无力或萎缩,肌张力低下,反射减低或消失,有肌肉束颤。除肢体近端受累外,晚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受累。一般预后尚好,发病后可存活

重症肌无力症诊断治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症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重症肌无力(MG)是以横纹肌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 92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病。MG发病可能是由于机体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作用于横 纹肌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由于突 触处传导的安全系数降低而致骨骼肌易疲劳和无力,l晦床表现为活动后横纹肌 无力、容易疲劳、休息后可以缓解。这种疾病并不多见,其发病率为0.5~ 5/10万人,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女性多见于20~30岁,男性多见于50岁 以上,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2。 重症肌无力除累及横纹肌外,还存在胸腺的病理改变,

观察发现;80%~ 90%的MG患者胸腺有病理学异常,其中65%~75%的患者伴有胸腺滤泡增 生,接近10%的患者伴有胸腺瘤,其他lo%~20%的MG患者表现为胸腺萎 缩。胸腺瘤一般由上皮细胞或淋巴细胞组成,鼯性或恶性主要靠肉眼判断肿瘤 是否累及周围组织、胸膜及心包。胸腺瘤多发现在>30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 男性居多。儿童和青少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多为胸腺增生。在光镜下观察到有癌 特征的胸腺癌甚为少见。近年的研究发现正常胸腺内有多种细胞,包括肌样上 皮细胞(Myoid cell)、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均能表达AchR,结 构完全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相同,但在蛋白水平AchR表达则仅见于胸腺肌

样上皮细胞,这种细胞主要位于胸腺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其形态学和生物化 学特点是细胞内含有横纹肌肌管。生理情况下,Ac}水与免疫系统形成免疫耐 受,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AchRab,目前尚不知道MC;时如何破坏已经 形成的自身耐受,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胸腺切除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的原因,可能是:①去除了启动自身免 疫的胸腺肌样细胞表面新的抗原决定簇;②去除了乙酰胆碱受体致敏的T细 胞;③去除了分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B细胞;④去除了与免疫功能障碍有 关的其他胸腺因素。但有些重症肌无力病例胸腺切除效果不显著,其可能原因 是:(D胸腺切除不完全.如残留异位胸腺;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损伤已不可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部分MG患者由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cle specific tyrosine kinase,MuSK)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抗体介导。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减轻。年平均发病率为(8.0-20.0)/10万人。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50岁男女发病率相当;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和分类 一、临床表现: 患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脑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经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 骨骼肌无力表现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眼外肌无力所致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患者;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正常。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颈肌受累,以屈肌为著,出现头颈活动障碍、抬头困难或不能。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无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行人工辅助呼吸。 二、临床分类 根据改良的Osserman分型分为: 1.I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2年之内其他肌群不受累。

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

2021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抗体引起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表现为疲劳易感、肌无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该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 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非常重要。为此,国际上各个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根据最新的临床研 究成果,制定了2021年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以便全球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该疾病。本文将对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的最新 管理方法。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主要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 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受损,从而引起肌肉疲劳和乏力。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免疫相关的因素也可能参与了重症 肌无力的发病过程。 二、临床表现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无力、易疲劳、面部肌肉无力、 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其中,眼睑下垂和复视是最常见的 眼肌无力表现,而咽喉和呼吸肌无力则是最危险的症状,需要及时重 视和治疗。 三、诊断

根据国际共识指南,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抗体检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也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疾病并明确诊断。 四、治疗 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并维持患者的功能。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近年来,个性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尝试使用新型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五、护理和康复 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方式和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劳累和过度运动,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整体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对2021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期待,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希望和机会。六、个体化治疗近年来,个体化治疗成为重症肌无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

2020版: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版) 重症肌无力(mya sthen ia gra vi s,M 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n eu ro mu scul a r j un ctio n,NM 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a cetyl cho lin e receptor,AChR)抗体是最常见的致病性抗体;此外,针对突触后膜其他组分,包括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cl e-speci fi c recepto r tyrosin e k ina se,Mu SK)、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 w-densi ty li popro tein receptor-rela ted pro tei n 4,LRP4)及兰尼碱受体(R yR)等抗体陆续被发现参与M G发病,这些抗体可干扰AChR聚集、影响AChR功能及NM J信号传递。目前,M G的治疗仍以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 trav enou s i mmun ogl obu lin s,I VI G)、血浆置换(pl asma excha nge,PE)以及胸腺切除为主。M G全球患病率为(150-250)/百万,预估年发病率为(4-10)/百万。我国M G发病率约为0.68/10万,女性发病率略高;住院死亡率为14.69‰,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中国儿童及青少年M G(juv enil e myastheni a grav is,JM G)患病高达50%,构成第3个发病高峰;J M G

480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新发布的临床路径(400524)资料文档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2021年版) 一、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G7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2021年) 1.临床表现主要为受累骨骼肌肉的波动性无力,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改善,可呈“晨轻暮重”。 2.辅助检查: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衰减10%以上,高频无递增;血清AChR抗体阳性或阴性。 3.临床分型(Osserman):I眼肌型,IIA轻度全身型,IIB中度全身型,III急性重症型,IV迟发重症型,V肌萎缩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2021年) 1.胆碱酯酶抑制剂。 2.肾上腺皮质激素:各型重症肌无力均适用。 3.其他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者。 4.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5.血浆置换: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6.胸腺切除术:适用于伴胸腺瘤的各型患者;伴发胸腺增生的全身型患者,女性首选;18岁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全身型。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70.0重症肌无力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腺CT、心电图; (4)重复神经电刺激(低频、高频); 2.有条件者可完成的检查项目: AChR抗体等相关抗体检查,甲状腺功能、肌电图和神经传导 (七)选择用药。 1.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等。 2.糖皮质激素:可选择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3.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霉素、他克莫司等。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年版)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年版)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概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是以疲劳性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突触基膜和突触后部分的遗传缺陷导致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受损。CMS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四肢近端无力、延髓麻痹、呼吸衰竭。根据CMS病变部位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病变、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 CMS发病机制为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根据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异常的类型和位置分为4种类型(表21-1),它们的病理机制也不同:例如ChAT综合征,为ChAT基因突变所致乙酰辅酶A和胆碱向乙酰胆碱转化受阻,乙酰胆碱生成减少,导致肌肉无力。例如ColQ综合征,为突触间隙胆碱酯酶复合物中的ColQ蛋白变性,导致胆碱酯酶的锚定错误,突触间隙的胆碱酯酶相对缺乏,除了出现肌无力以外,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在一次电流刺激后,可出现重复复合动作电位(R-CMAP)。国外报道CMS的平均发生率约每100万青少年儿童中9.2人。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数据。CMS绝大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的少见,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NS综合征可有家族史。 表21-1 常见的CMS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和病理机制 综合征/基因遗传方式病理机制

受体动力缺陷慢通道综合征常显AChR延长激活 快通道综合征常隐AChR开放时间缩短受体复合物和终板 维持 Dok-7常隐EP发育和维持异常 Rapsyn常隐同上 GFPT1常隐同上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 道 SCANA1常隐Nav1.4功能失效 4.糖基化异常或肌病 重叠 GFPT1常隐EP中的糖基化异常 GMPPB常隐乙酰胆碱受体糖基化异 常 中央核肌病伴CMS(BIN1等基因相关)常隐中央核肌病,伴神经肌 肉接头功能异常 常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chR:乙酰胆碱受体;AChE.乙酰胆碱酯酶;EP.终板;RNS.重复频率电刺激;Nav1.4.电压门控钠通道 临床表现 CMS可于出生后出现症状,也可于婴幼儿期至成年早期起病。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肌肉无力,不耐疲劳,多分布于眼外肌、面肌、延髓、四肢和呼吸肌,婴儿期甚至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暂停发作。单纯的CMS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无力,不伴有先天畸形。CMS中的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往往伴有先天发育异常。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比如ChAT综合征,一般为出生后近端肌肉无力,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严重者可出现突发的呼吸窘迫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暂停,可由应激、寒冷、感染等诱发。ColQ综合征,出生后或婴儿期起病,可能出现比较严重、轴性分布的肌肉无力,但眼外肌可不受累。LAMB2综合征,有病例报道因LAMB2错义和移码突变引起的Pierson综合征,患者同时存在眼、肾发育畸形和CMS。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一、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G7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主要为受累骨骼肌肉的波动性无力,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改善,可呈“晨轻暮重”。 2.辅助检查: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衰减10%以上,高频无递增;血清AChR抗体阳性或阴性。 3.临床分型(Osserman):I眼肌型,IIA轻度全身型,IIB中度全身型,III急性重症型,IV迟发重症型,V肌萎缩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胆碱酯酶抑制剂。 2.肾上腺皮质激素:各型重症肌无力均适用。 3.其他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者。 4.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5.血浆置换: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6.胸腺切除术:适用于伴胸腺增生的全身型患者,女性首选;伴胸腺瘤的各型患者;18岁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全身型。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70.0重症肌无力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免疫五项+风湿三项、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腺CT(平扫+增强)、心电图; (4)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重频电刺激(低频、高频)。 2.有条件者行AChR抗体检查。 (七)选择用药。

医院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隐袭起病,表现为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持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可伴有各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阿尔茨海默病的初步诊断、治疗; 2.已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需长期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 3.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无其它严重合并症仅需对症支持治疗的患者; 4.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阿尔茨海默病的初步诊断及治疗困难;②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有其它严重合并症患者。 三级医院 1.所有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治疗; 2.伴有各种内科疾病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抑

郁症、焦虑症等阿尔茨海默病多学科的评估及治疗; 3.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及各种感染性疾病、中毒性损害、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和治疗; 4.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 5.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治疗明确;②合并症已有效控制需长期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 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一组疾病,以大脑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患者发作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发作称为痫性发作,持续存在的癫痫易感性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称为癫痫。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的癫痫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长时间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各种癫痫发作均可发生持续状态,但临床以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最常见。全身性发作的癫痫持续状态(SE)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颅压增高表现。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修订版)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117.股骨颈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8.股骨粗隆间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Ⅱ-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Ⅰ型,骨折稳定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患肢伤前不能行走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9.股骨远端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股骨远段骨折(股骨远段7cm以内)Seinsheimer 分型Ⅱ-Ⅳ型,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Seinsheimer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0.胫骨平台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粉碎性的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移位超过2-3mm,或者伴有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胫骨平台骨折,单纯的线性骨折,无移位,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1.踝关节骨折 上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 线摄片发现踝关节有骨折,双踝或三踝骨折,踝关节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 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单纯的内踝或外踝骨折,无移位,仅需石膏固定,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2.跟骨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发现跟骨骨折,Ganders分型Ⅱ-Ⅳ型,骨折移位明显,波及跟距关节面,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 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骨折无移位,关节面平整,仅需石膏固定, 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3.拇外翻 上转指南 经X踇线摄片及测量发现中、重度外翻畸形,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运动神经元病诊疗指南

运动神经元病诊疗指南 【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tlron disease,MND)为一组病因不清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根据受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肌萎缩侧索硬化数种类型。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 【临床表现】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可分为三型,即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和关岛型。 散发型表现为中年或中年以后起病,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早期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纤颤。常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可自一侧手肌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部分患者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少数患者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困难,下肢

肌肉萎缩。随着病情的发展,肌无力和萎缩可延至颈部、躯干、面肌及延髓支配的肌肉,表现为抬头困难、转颈障碍,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延髓支配肌肉受累则有吞咽困难、咀嚼费力、舌肌萎缩、发音障碍等。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肌纤颤为常见的症状,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可看到肌纤维颤动。本病很少有感觉障碍,客观感觉异常少见,有少数患者可有痛性痉挛。绝大多数患者无括约肌障碍。本病的生存期随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十余年,最长可至3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患者在肌肉萎缩的同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手部可引出Hoffmann及Rossolimo等病理征。在以上肢起病的患者,下肢可出现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Babinski征及Chaddock征阳性。在皮质延髓束受累的情况下,可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及强哭强笑等假性延髓麻痹 【诊断要点】 (一)诊断 经临床、电生理、影像学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病损的患者,在排除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特别是可治疗的疾病如脊髓压迫症等后,可以作出临床诊断。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 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 (1)恶心与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 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 (1)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1) 总目录 1.21-羟化酶缺乏症 2.白化病 3.奥尔波特综合征 4.肌萎缩侧索硬化 5.天使综合征 6.精氨酸酶缺乏症 7.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 8.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9.自身免疫性脑炎10.自身免疫性垂体炎11.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12.β-酮硫解酶缺乏症13.生物素酶缺乏症14.心脏离子通道病15.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6.Castleman病17.腓骨肌萎缩症18.瓜氨酸血症19.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20.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21.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先天性肌强直23.先天性脊柱侧凸24.冠状动脉扩张25.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6.Erdheim-Chester 病27.法布里病28.家族性地中海热29.范科尼贫血30.半乳糖血症 31.戈谢病32.全身型重症肌无力33.Gitelman 综合征34.戊二酸血症型35.糖原累积病(型、型)36.血友病37.肝豆状核变性38.遗传性血管性水肿//39.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0.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41.遗传性低镁血症42.遗传性多发脑梗死性痴呆4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4.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4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47.亨廷顿病48.HHH 综合征(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同型瓜氨酸尿症)49.高苯丙氨酸血症50.低磷酸酯酶症51.低血磷性佝偻病52.特发

性心肌病53.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54.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5.特发性肺纤维化56.IgG4 相关性疾病57.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58.异戊酸血症59.卡尔曼综合征6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61.莱伦综合征62.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63.长链-3-羟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64.淋巴管肌瘤病65.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66.溶酶体酸性脂肪酶缺乏症67.枫糖尿症68.马方综合征69.McCune-Albright 综合征70.中链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71.甲基丙二酸血症72.线粒体脑肌病73.黏多糖贮积症7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75.多种酰基辅酶A 脱氢酶缺乏症76.多发性硬化77.多系统萎缩78.强直性肌营养不良79.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80.新生儿糖尿病81.视神经脊髓炎82.尼曼匹克病83.非综合征型耳聋84.努南综合征85.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86.成骨不全症87.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88.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89.波伊茨-耶格综合征90.苯丙酮尿症 91.POEMS 综合征92.卟啉病93.普拉德-威利综合征94.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95.原发性遗传性肌张力不全96.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97.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98.进行性肌营养不良99.丙酸血症100.肺泡蛋白沉积症101.囊性纤维化102.视网膜色素变性103.视网膜母细胞瘤104.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105.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106.镰刀型细胞贫血病107.拉塞尔-西尔弗综合征Silver-Russell syndrome108.谷固醇血症109.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肯尼迪病) 110.脊髓性肌萎缩症111.脊髓小脑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